❶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經過和結果
經過:文藝復興發生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名義上是為了恢復古典的文學藝術,實際上是當時新興資產階級藉此名義來發展科學技術,要求在思想上擺脫封建主義的束傅,要求關心人、尊重人、一切以人為中心,給人以個性自由和人身自由,著名義大利詩人和學者波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和波特拉克同時代的著名人文主義者還有但丁和薄伽丘。在十六、十七世紀,歐洲人在數系、算術、代數、方程論和數論方面取得了進展 。
結果:一人們的思想從教會的精神枷鎖中終於解放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二創造出許多輝煌的藝術佛羅倫薩的藝術家們在建築、繪畫和雕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三文藝復興是一個需要巨人和產生巨人的時代。
❷ 義大利文藝復興是什麼時間它對應的中國時間是哪個朝代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盛行時期相當於中國的明朝後期和清朝前期
❸ 14世紀18世紀,歐洲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302年法國三級會議召開標志法國等級君主制形成
14-16世紀:由於大量拜占庭學者西遷,以及佛羅倫薩最早出現了西歐資本主義僱傭關系,導致從義大利開始掀起了對古希臘、羅馬的古籍研究.文藝復興成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反對封建與神學宗教,提倡注重現世與人的價值.
1453年:奧斯曼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1457年:奧斯曼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
15世紀西歐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制度形成
1500年前後,由於奧斯曼人把持傳統歐亞商路並徵收苛捐雜稅,以及航海技術發展、對黃金與傳教的需求,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的西歐各國開始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世界歷史開始,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歐洲商貿中心由地中海轉為大西洋,早期殖民掠奪開始,地圓學說同時被驗證正確.
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標志宗教改革開始,最先爆發於德國.由於羅馬教會竭力維護封建秩序而受到資產階級的強烈抨擊,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基礎.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爆發
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規定國王未經許可不得擅自更改法律與增加賦稅.議會至上,擁有立法權,議員有言論自由
17世紀下半葉,早期啟蒙運動在英國興起.以霍布斯的機械唯物主義學說和洛克的分權學說為代表.社會契約論開始早期發展.
霍布斯反對神學,在政治學說上承認人的自然權利,批判君權神授卻維護君主專制.
提出國家統治者具有絕對權力,不可分割、不可剝奪
人民對統治者應無條件服從,因為這是契約產物,反對統治者就是反對自己.
洛克否定霍布斯專制政體,提出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與對外權
立法權是最高權力,由民選議會行使
行政權與對外權從屬於立法權,由君主行使
君主服從法律,但對議會有一定製約
1701年英國頒布《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得與天主教徒結婚
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
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力紡紗廠,標志現代工廠誕生
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列剋星敦附近英軍與當地民兵發生武裝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言人人平等,否定英國殖民統治合理性,宣告北美獨立.
1781年美國頒布《邦聯條例》美國早期政體確立
1782年瓦特發明「萬能蒸汽機」蒸汽機動力代替水力,開啟嶄新「蒸汽時代」,煤炭成為新能源
1787年美國頒布《合眾國憲法》宣布美國政體改邦聯為聯邦制,各州擁有較大自主權.聯邦政府權力分為立法權(國會)、行政權(總統)與司法權(聯邦法院).聯邦政府擁有徵稅、徵兵、發行統一貨幣與管理對外貿易權力.各州法律不能與聯邦憲法與法律抵觸
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重新召開.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宣稱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公民有言論、著述與出版自由
18世紀,啟蒙運動的高潮產生於法國,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與狄德羅為代表
伏爾泰大膽抨擊教會、反對教會權威、主張宗教寬容,認為信仰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
反對君主專制,贊成開明專制
倡導言論、出版自由,宣傳自由平等思想
孟德斯鳩主張法治,核心是法律精神,認為法是根本理性與各種存在物之間關系以及這些不同存在物彼此間關系.人類法並不服從神,而是遵從理性.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主張將政府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提出三權彼此獨立,相互制約,以防權力腐化與專政暴政.
盧梭主張天賦人權,認為財產私有制與財富的不平等佔有是一切社會不平等根源
發展社會契約學說,人為個人應該服從集體,也就是服從自己
人民可以對政府加以限制、糾正與撤換,人民擁有對政府的永久革命權
狄德羅編纂《網路全書》全面介紹科學技術,宣揚知識與理性
15-19世紀英國圈地運動不斷進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積累與自由勞動力
❹ 14世紀~18世紀,歐洲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302年法國三級會議召開標志法國等級君主制形成
14-16世紀:由於大量拜占庭學者西遷,以及佛羅倫薩最早出現了西歐資本主義僱傭關系,導致從義大利開始掀起了對古希臘、羅馬的古籍研究。文藝復興成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反對封建與神學宗教,提倡注重現世與人的價值。
1453年:奧斯曼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1457年:奧斯曼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
15世紀西歐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制度形成
1500年前後,由於奧斯曼人把持傳統歐亞商路並徵收苛捐雜稅,以及航海技術發展、對黃金與傳教的需求,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的西歐各國開始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世界歷史開始,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歐洲商貿中心由地中海轉為大西洋,早期殖民掠奪開始,地圓學說同時被驗證正確。
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標志宗教改革開始,最先爆發於德國。由於羅馬教會竭力維護封建秩序而受到資產階級的強烈抨擊,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基礎。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爆發
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規定國王未經許可不得擅自更改法律與增加賦稅。議會至上,擁有立法權,議員有言論自由
17世紀下半葉,早期啟蒙運動在英國興起。以霍布斯的機械唯物主義學說和洛克的分權學說為代表。社會契約論開始早期發展。
霍布斯反對神學,在政治學說上承認人的自然權利,批判君權神授卻維護君主專制。
提出國家統治者具有絕對權力,不可分割、不可剝奪
人民對統治者應無條件服從,因為這是契約產物,反對統治者就是反對自己。
洛克否定霍布斯專制政體,提出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與對外權
立法權是最高權力,由民選議會行使
行政權與對外權從屬於立法權,由君主行使
君主服從法律,但對議會有一定製約
1701年英國頒布《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得與天主教徒結婚
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
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力紡紗廠,標志現代工廠誕生
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列剋星敦附近英軍與當地民兵發生武裝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言人人平等,否定英國殖民統治合理性,宣告北美獨立。
1781年美國頒布《邦聯條例》美國早期政體確立
1782年瓦特發明「萬能蒸汽機」蒸汽機動力代替水力,開啟嶄新「蒸汽時代」,煤炭成為新能源
1787年美國頒布《合眾國憲法》宣布美國政體改邦聯為聯邦制,各州擁有較大自主權。聯邦政府權力分為立法權(國會)、行政權(總統)與司法權(聯邦法院)。聯邦政府擁有徵稅、徵兵、發行統一貨幣與管理對外貿易權力。各州法律不能與聯邦憲法與法律抵觸
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重新召開。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宣稱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公民有言論、著述與出版自由
18世紀,啟蒙運動的高潮產生於法國,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與狄德羅為代表
伏爾泰大膽抨擊教會、反對教會權威、主張宗教寬容,認為信仰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
反對君主專制,贊成開明專制
倡導言論、出版自由,宣傳自由平等思想
孟德斯鳩主張法治,核心是法律精神,認為法是根本理性與各種存在物之間關系以及這些不同存在物彼此間關系。人類法並不服從神,而是遵從理性。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主張將政府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提出三權彼此獨立,相互制約,以防權力腐化與專政暴政。
盧梭主張天賦人權,認為財產私有制與財富的不平等佔有是一切社會不平等根源
發展社會契約學說,人為個人應該服從集體,也就是服從自己
人民可以對政府加以限制、糾正與撤換,人民擁有對政府的永久革命權
狄德羅編纂《網路全書》全面介紹科學技術,宣揚知識與理性
15-19世紀英國圈地運動不斷進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積累與自由勞動力
❺ 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在什麼時間,具體事例
時間:14-16世紀,從義大利開始,後席捲歐洲。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文學三傑: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藝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為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奠定思想基礎。
❻ 簡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背景、實質和歷史意義
背景:
1、義大利地處東西方交通要沖,地理優勢顯著加之悠久的商業傳統,義大利主要城市長期保持經濟繁榮。
1、社會存在的縱向流動性的可能,激發了人們的進取精神,而社會地位的提升往往與教育有關,義大利城市居民將教育視為改變命運的途徑。
2、義大利城市生活是豐富多彩、追求質量的,這促使城市手工業者愈來愈具有做工精細、講究工藝的特點。
3、城市生活也是復雜多變,「強人」、富商、藝術家等成功人士為大部分人樹立了飛黃騰達的榜樣,造就了崇拜智慧、知識和技能的社會心理,激發出強烈的創新開拓精神。
4、關注現實生活和個人發展,這種明顯的世俗傾向和個性意識使得他們在基督教世界裡高標獨立。民族情感的深厚,對古羅馬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感受。
實質:
參考網路——文藝復興(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極其虛偽的禁慾主義,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影響:
文藝復興的影響深遠而廣闊。在藝術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雕塑
家和建築師推崇古典式現實主義,追求庄嚴厚重的風格,在恢復古典美學標
準的過程中重塑歐洲的藝術品質。在20世紀初葉發生「現代藝術革命」之
前,縱觀西方的文學、繪畫、建築與裝飾藝術,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痕跡無所
不在。如果把視野擴展到倫理道德和民俗風尚等社會文化領域,文藝復興的
影響更不可小視。文藝復興提出了「人應該是怎樣的」和「應當怎樣做人」
的命題,規定了人的趣味修養、行為規范、品德格調以及教育標准,這些都
深刻地影響著近代以來西方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
❼ 14世紀前後西歐出現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14世紀前後西歐出現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生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發現導致全球航行的溝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開辟了從遠東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歐的漫長海上商路。此後,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船隊西進時,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20年西班牙人麥哲倫率船隊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海峽,由此駛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再繼續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海外擴張(早期殖民),經濟結構由農本經濟向重商經濟的轉變,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和實證方法的出現,以及國家政治權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體化聚合等等。
❽ 文藝復興從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結束
文藝復興從1453年君堡開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結束。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文藝復興是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促進人民的覺醒,開啟現代化征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備。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動員和准備。
(8)14世紀義大利發生了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充分肯定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沖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
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❾ 14-16世紀歐洲歷史.
14-16世紀歐洲的社會發展特徵是封建社會逐漸瓦解,資本主義漸漸興起,以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為標志,歐洲進入近代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有表現有:
1、政治方面
在大部分歐洲地區封建社會、農奴制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的衰落與最終消失。這一時期也包括了新教改革、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歐洲對美洲殖民和歐洲獵殺女巫活動。
2 、經濟方面
資本主義經濟從義大利北部諸共和政體如熱那亞等開始萌芽發展。近代也見證了重商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及占據主導。
(9)14世紀義大利發生了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歷史背景:
基於中世紀後期義大利的獨特政治結構,部分學者推理說:當地與眾不同的社會氛圍為義大利出現罕見的文化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近代早期,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由一些城邦和領地組成:控制著南部的拿波里王國,位於中部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和教皇國,分別位於北部和西部的熱那亞與米蘭,以及位於東部的威尼斯。
15世紀的義大利是歐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許多義大利城市就建立在古羅馬建築的廢墟之上;從表面上看,這就將文藝復興的古典性及其發祥於羅馬帝國心臟地帶的事實聯系在了一起。
❿ 文藝復興運動發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5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4世紀,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始於十四世紀的義大利,粗略指涉歐洲從中世紀到近代之間所經歷的這四百多時間。文藝復興一詞意指重生或復活,它是一個朦朧的概念,沒有清楚的開始或結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歐洲由野蠻的黑暗時代演進到一個在各個領域都有新發展的時代,而這些領域的成就均超越了偉大的古文明。
中古時代的許多成就為這個象徵重生的的時代作出貢獻。其中一項是恢復對學問的興趣。牛津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於1264年。到了1400年間,歐洲境內便有超過五十所大學。原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文獻被翻譯成拉丁文,透過這些古老文獻,教育和辯論的風氣得以助長。歐洲人在聖地、西西里和西班牙等地均與阿拉伯人有所接觸,並藉此重新發現許多寶藏,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的著作即為一例,一直到十九世紀都是歐洲人的標准數學教材。阿拉伯人也傳播了新的數字體系、小數點的觀念和零的觀念,而這些觀念都是在印度發展出來的。到了1450年左右,學問的傳播速度更隨著印刷機的發明而加快腳步。
第二個重要貢獻是生活水準的提升,尤其在義大利的大型商業城市。十字軍東徵令歐洲人眼界大開,得以一窺東方的財富,尤其是絲綢、香料和棉。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和其他城市的商人,都爭相取得歐洲與東地中海之間的貿易。這些商人從商業活動中累積了多餘的財富後,便開始以藝術來美化自己的家鄉和城市。雕刻品、繪畫、建築、音樂、詩歌和文學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展現有趣的主題,超脫了從中古時代起就一直佔有主導地位的宗教題材。它們普遍描繪日常生活、騎士故事、和冒險情節,歐洲的文化因而變得更有人性,宗教的成分也隨之減少。
技術的發展亦得到更新,更有效的商品與服務應運而生。製造、農耕和貿易都得到改進,大幅超越古代的成就。對利潤的欲求鼓勵了創造和探索。隨著衰退中的貴族不斷消失,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工匠開始爭取能與他們經濟力量相等的政治權力。
到了1500年代,歐洲國家己經在許多重要科技上領先世界。歐洲人透過對世界的探索、尋找貿易路線、新教徒的宗教改革和歐洲本身不斷的政治競爭等釋放活力,也讓這個區域在幾個世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15世紀後期起,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