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專輯heavenly voice的問題!
簡介: 如果某人想以近年來德國獨立音樂圈的發展歷程為藍本編寫一出小型歌舞劇的話,那他將很快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在為地處紐倫堡的一家獨立唱片公司撰寫一部成長史,因為這家公司所佔的戲份已經遠非穿梭其中的一段小插曲,而是與整出戲緊緊交織在地起,躍居於前台成為所有燈光聚焦的對象---這就是傳奇的Hypnobeat/Hyperium公司。從最早的Project Pitchfork,到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和Love Like Blood,再到Stoa、Amygdala和Ophelia's Dream;從最初工業電子舞曲EBM的醞釀成形,到那場轟轟烈烈的"Heavenly Voices"天使之役,再到野心勃勃的Neo-Classic"新古典"運動,以及尚未成形的"Heavenly Groove"融合試驗和最後提出的"Dark Symphony"口號,Hypnobeat/Hyperium一系列成功的商業運作不僅推出一個個現已被奉做經典的樂隊名字,更由於它能牢牢把握住各種音樂演化變動的最新觸覺,從而不斷推陳出新,大力拓展了一系列獨特的音樂類型而推動德國地下音樂圈乃至整個歐陸地下音樂體系的發展演變。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Hypnobeat/Hyperium不同於大多數孤芳自賞的地下音樂廠牌僅僅滿足於小眾消費群體,其堅持立足音樂商品化的基本原則,落力地進行宣傳、不斷擴展商業領域,把這些音樂推廣給更多不同的消費層面並使之接收,也是它另一顯著特徵。雖然"商業化"往往為圈內人士所詬病,而Hypnobeat/Hyperium也確乎因此方面的強硬手腕導致公司和旗下樂隊往往不歡而散,落得個和它威望成正比的臭名昭著之"惡名",但不可否認它這種"大逆不道"的行徑也實實在在地為這些不見天日的地下音樂支撐起了一片強有力的生存空間----很難想像要是沒有了Hypnobeat/Hyperium,在歷經英美音樂一輪又一輪的沖擊下,現今的歐洲地下音樂會否有DarkWave這個繁榮到進乎泛濫的名詞存在?
正當歐陸獨立音樂體系漸漸發展成熟並已開始成功入侵美洲大陸之際,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功臣,這個一度叱吒風雲、傲視整個陰暗樂界的黑帝國卻於新世紀破曉的署光撕開天幕前的一刻忽然沉寂。99年之後,面對德國這廂有老牌對手Chrom公司以迎合主流市場的投巧策略來壯大聲勢,兼有後起之秀Trinity公司憑借旗下迅速發展起來的霸氣陣容(事實上有不少Hypnobeat/Hyperium下的樂隊都轉到了它麾下,其中不乏Die Form、Ophelia's Dream這樣的大腕)日益張揚的咄咄逼人姿態,更勿論Dark Vinyl 、Glasnost、Zoth Ommog、Dion Fortune、Weisser Herbst等眾多新老公司都對黑暗王座虎視眈眈;而那廂法國以Heavenly Voices起家的Prikosnovenie已成氣候,它比Hypnobeat/Hyperium更敢於打破陳規、勤力革新,近兩年發表了一系列挑戰傳統DarkWave理念的精彩之作,儼然是要頂替Hypnobeat/Hyperium 成為關於陰暗樂界潛伏動向的新預言家;還有Hypnobeat/Hyperium的美國老盟友Projekt,雖然近兩年沒有推出什麼獨擋一面的強力新貴,但能保持老樂隊不失水準的狀態下不斷發片,並在代理唱片方面規模越做越大,也是一副欣然景象。面對如此形勢,公司創辦者似乎無心戀戰,自顧自地帶著原班核心人馬全神經營他們那還並不成功的舞曲廠牌Stereo Deluxe,對窗外的一切喧囂繁華不聞不問。隨著公司最後一個台柱---Ophelia's Dream挾新作"Stabat Mater"轉投Trinity,Hypnobeat/Hyperium已完全在人們的視線里消失,難道公司的創辦者真是有意將Hyperium寫做一個只存在於充滿絕望和混亂之時的末世神話?
揣測或嘆息都已然於事無補,在新世紀之初讓我們回望一下Hypnobeat/Hyperium的末世來路,權做一次無謂的憶念吧!
和獨立音樂圈中常常聽見的故事一樣,所有一切均起源於一個靈光閃過的意念,一片全心投入的熱情,還有不可或失的機緣時運。當Hypnobeat/Hyperium公司的創立者Oli Roesch追想起來,他自己也似乎是在不經意間就闖入了音樂工業的機體內。
"十多年前,成立一個唱片公司的念頭在一次朋友聚會上閃過我的腦海。"Oli 回憶到,"我的一些朋友常在一起玩音樂,並將之錄製成磁帶。當他們認為某部作品應該出版時,我便接管過所有的組織策劃工作。一次在完全沒有事先接觸的情況下,一家公司表示對此有興趣,因而所有一切都開始上路了。那時,執行一個產品發行計劃過程中的一切:包括封套的設計、定製宣傳口號,對我來說是如此有趣。而之後意料不到的成功則讓我決定我應該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接下來的步驟便是組織一系列在紐倫堡及周邊地區的演出事宜,以及將這盒磁帶重新以唱片形式出版的計劃。之後,當Love Like Blood,flag OF revolution等幾支樂隊的作品發行並相繼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已身處音樂工業中的Oli發現自己再不能將目前所從事的一切僅僅看做一種個人的業余喜好了。1988年,隨著與Types & Decay和Project Pitchfork兩支樂隊的簽約,Hypnobeat這個名字很快便德國獨立音樂圈內打響了旗號。"Hypnobeat這個名字是我從the Woodentops樂隊的一張專輯'live hypnobeat live'中得到的靈感,我認為Hypnobeat正好擁有我所希望的一切特徵:它即示意了我們那種有強烈節奏傾向的、並伴有催眠般魔力的音樂風格,同時也是突破潛意識束縛、自由表達內心所想的完美符號。"
正如Oli所說,Hypnobeat所出品的主要是一種由Techno(別忘了德國那根深蒂固的Techno音樂文化背景)與Goth(雖然公認Goth音樂是誕生在英國,但從被尊為鼻祖的Bauhaus樂隊的名字上就不難發現這種音樂美學與德國有著怎樣一種微妙關聯)音樂共同催生下的異化產物,這種由4/4強拍伴著冰冷的合成器音色、然後在死沉的Gothic男聲唱腔里融合出的一種危險而迷恍的音樂風格最初盛行於各種Goth俱樂部與地下舞池裡,這是如今泛濫成災的EBM(Electronical Body Music)音樂雛形,同時也是最原始的DarkWave定義(---DarkWave一詞最早的具體出處已然不可考,但一般會認為是1990年左右出現在德國音樂圈裡用於對這種日益風靡舞廳的音樂風格的稱呼上:Dark自然是指它的音樂主題和氛圍里那濃郁的哥特式陰暗情趣,Wave則是指它們與八十年代初英國的New-Wave風潮相類似---兩者都在音樂中運用了大量的合成器,而諸如Girls Under Glass等樂隊也毫不誨言New-Wave運動對他們音樂風格的深遠影響)。事實上,至今仍有不少歐美音樂雜志和網站都沿用這一稱謂習慣,特指那些帶有歐陸色彩的工業化舞曲。
雖然Hypnobeat並不是此種風格的始作俑者,但它卻擁有眾這一領域內極富號召力的名字,從最早簽下的Types & Decay、Project Pitchfork、A Split Second,到中期的Attrition、Die Form、Evils Toy、Calva y Nada,以及新近的Technogod、Re/Act都是出手不凡的代表樂隊。
不過單就此種音樂風格來看,從它誕生之初到歷經十幾年打磨後的今天,其形式結構幾乎未曾變過,除了技術更精湛、裝備更精良、聲響更豐富---卻也是時間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曾幾何時,那些死死的4\4拍子開始讓EBM音樂難以容忍的頑固不化,幾乎所有樂隊的作品都有著千篇一律的硬傷。而面對如今日新月異飛快衍變的舞曲節拍,本是此類音樂求新圖變的大好契機,可不知為何他們就是無法打通溝壑,融入其中,就連此中頂尖的組合Die Form也無法突破這一瓶頸狀態。不知是他們對這千變萬化的節奏組合束手無策,還是否從觀念上就認定那4\4定律是一條不容打破的神聖法則?但據悉,向來作風大膽,極具前瞻性的法國Prikosnovenie公司已有樂隊開始嘗試讓這些僵死的Wave舞曲在電光撲朔的modern beats里脫胎換骨,讓我們拭目以待。
說回Hypnobeat,Oli談到在Hypnobeat成功運營後不久,他就開始著手成立那個傳奇式的廠牌:Hyperium。
"當必須為廠牌樹立一個特有的音樂風格並更為成熟地操作音樂市場的需求變得日趨重要時,我們決定新成立一個廠牌,並且希望在兩個廠牌間能保持某種聯系,可以讓人很容易地知道這些都是從同一間'房子'里出來的唱片。
"在一次前往義大利的旅途中,我的一位朋友想到了Hyperium這個名字,並同時發現了與這個詞極為相符的音樂風格,這一切正好與我們的發行計劃絕妙地相配。於是我們就以此粗略地劃分了一下我們的音樂定向:Hypnobeat會偏重於磁帶版的發行,風格上則還是這種電子傾向的低調音樂為主;Hyperium則從現在開始,致力於女聲的發掘,當然,事實上我們也會把Hypnobeat下面的出品以Hyperium的名義發行,這主要是基於Hperium有著更完善的銷售渠道(Hperium已經和德國最大的發行代理商Rough Trade達成代理協議),所以我們會讓一些更知名的樂隊通過此種方式發行以擴大專輯銷量。"
長期以來,Oli總在嘗試著讓兩個廠牌下的這些非常個人化、獨行特立的音樂作品面向普羅大眾。當然即便顧客的口味是產品銷量的決定性因素,Oli優先考慮的還是音樂品質而非'顧客至上'這一商業哲學。不過話說回來,僅僅就獨立音樂圈裡的情況來看,也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限制了小唱片公司的生存發展,以致後來無法面對稍大一點的公司的競爭而不得不關閉,這對於幻想能成為業內大哥級角色的Oli顯然是無法容忍的。
"我們的廠牌往往總是和哥特風格的或與之相似的廠牌歸在一類,而那些對這一類別的音樂並不感興趣的朋友,常常就因此錯過了我們的音樂。"Oli顯得有些不滿,"我個人非常反對這樣的劃分,因為這種泛泛地歸類其實是從根本上轉移了音樂的實質,而不是准確地指出其特徵,那些銷售商關心的只是如何使自己方便。雖然我們被歸入此種音樂范圍里並被貼上如斯的標簽,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因為我們廠牌推出的音樂並不屬於這一領域內。我非常喜歡那些憑著自己的耳朵和興趣而不是靠商標歸類來選擇音樂的人們---不論他們是否只對某種音樂類型感興趣,也許他之前喜歡流行樂、舞曲或別的什麼---都一樣:喜歡我們的音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1991年,Hypnobeat和Hyperium都在獨立音樂圈內牢牢地佔據了一席之地,這不光是他們對簽在旗下的樂隊精心挑選的原因(---所有簽約的樂隊都具有共同的音樂氣質:憂郁而高貴的旋律走向、神秘幽遠的主題氛圍,並常常利用古典元素便音樂肌理構織得精緻而脫俗---這一切後來也成了Hpyerium的品牌標致),同樣也是由於他們卓而不群的封套設計,使這些音樂產品往往在樂迷打開CD盒的第一時間就留下了極好的印像。
"我們的廠牌在推出這些美麗的音樂的同時,也希望它們得到同樣美麗的包裝。其它獨立廠牌的音樂製品往往有著糟糕的封面設計、劣質的色彩錯印,這一切都不應該在我們身上發生。"Oli這樣說到,"那個時期我們的唱片封套上用了非常多的金色和銀色。公司的專用藝術家Norbert Bird非常擅長將這些低調的音樂內涵與無可挑剔的視覺設計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使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僅僅靠封套設計就能在其它的唱片中間一眼認出Hyperium的出品。"
從這段話可以看見,同我們熟知的4AD公司一樣,Hyperium也是為數不多的從甫一開始就把唱片封套的藝術設計看得與音樂品質同等重要的唱片公司之一。不過較之於前者把封套設計純粹當作其音樂理念在視覺效果上的一種延伸,Hyperium的出發點更帶有商業包裝的功利色彩。但無論怎樣,當購買者翻看著那些精美絕倫的唱片內頁時,無法不對唱片內的音樂甚至出品公司留下極佳的第一印像,從而為以後留心該樂隊或該唱片公司的出品設下良好的鋪墊,而這正是Oli所希望的效果。
大概在七、八年前,歐洲的地下音樂圈開始空前地繁榮起來,越來越多的廠牌和獨立製作室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這使得Hyperium本來就面臨的如何開發新市場、擴大銷量的問題日益嚴峻。面對地下音樂圈內競爭對手不斷增多,而購買者仍是舊有消費群體的這種"僧多粥少"不利局面。在一班能不斷理解並接受Oli的改變的鐵桿捅護者支持下,Oli毅然決定邁出他醞釀已久的大膽步驟:推出一套名為" the Heavenly Voices"的系列合輯,並以此發動一場類似於音樂革新意義的運動來引起話題,擴大知名度;再成立專攻已在全球升溫的Trip Hop的舞曲廠牌---StereoDeluxe,把握熱賣時機大賺一筆。於是,1993年成了Hyperium乃至整個剛剛成形的DarkWave音樂派系最重要的轉折點。
做為Hyperium第一次獨立地、以特定稱謂來標識並作為宣傳口號的"Heavenly Voice",其名本是民間傳統歌謠和宗教贊美詩里常出現的字眼,代表天使們為光明和神聖的幸福而詠唱的天堂之聲。但在這里Oli引用拜倫的一首詩來為這個詞重新定義: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With a magic like thee;
And like music on the waters
Is thy sweet voice to me:
---the Heavenly Voice
由此,"Heavenly Voice"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衍變成了一類被疑作非塵世所有的美妙女聲的代名詞,而這些女子嗓音中所擁有的魔力也確實往往不由人不信服或許是某個來自"Heavenly"異界的仙妖被困梏於這個輕歌淺吟的女子體內。
1993年,HV選輯Vol1、2一經推出後,立即在整個地下音樂圈引起了轟動,因為縱觀整個歐陸非主流樂壇,就和人類社會大多數層面里的情況一樣,向來都是以男性為主體的Men's World,男權以無可厚非的高傲姿態支配著一切。在人們慣常的印像中,女性充其量只是讓音樂圈不那麼沉悶的點綴而已,以女性為創作中心的樂隊向來少之又少,而能有機會入得樂迷眼內的更是鳳毛鱗角,何況在這種以陰暗、詭譎的異端情趣為主題的地下音樂世界裡?但Oli顯然看到了更多,他第一次讓人們真正注意到女性的思維和創造力在此類音樂上的表現與其它男性樂隊相比是多麼的孜然不同,且令人驚訝地優秀。人們發現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涌現出來如此多的非同凡響的女性樂隊。其實這只是由於此前並沒有任何一張專門以女性為中心的合輯而已,而Oli顯然發現了這一完全空白的領域---無論是從商業上還是音樂上。當然,HV不僅是女聲樂隊作品第一次有系統、大規模地集結出版(Vol 1、2共收入了37支樂隊的作品,全長超過150分鍾,而且每首都有極高的水準);同時也是讓女性第一次有機會集體向人們的傳統觀念發現挑戰,證明她們在這一領域有著不遜於男性的天賦與實力。人們在這些風格迥異、氣質脫俗、神秘多變的音樂面前目瞪口呆,而整個歐陸黑文化的構架也與時同時完全地改變了。
不過,HV問世後面對的並不是一味的熱烈贊揚,縱使它震撼了整個陰暗樂界,令所有的人為之側目。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其不以為然,把它看作只是Oli商業投機的一個令人措手不及的花招而已,並因此強烈斥責Oli是地下音樂界的叛徒;此外,對於這批女性樂隊的音樂也存在著偏見,認為這些只不過是迎合人們獵奇心理的曇花一現的東西。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Heavenly Voice從最開始的一個泛泛而論的形容詞,逐漸發展成了一門獨特的音樂風格,並以無可厚非的姿態一躍成為DarkWave體系裡最重要的支流之一。近年來,隨著歐陸音樂在美洲大陸的興起,原來僅見於歐陸地下樂評里的各個字眼開始頻頻出現在英美非主流音樂刊物上以及眾多樂迷的嘴邊,其中當然包括了Heavenly Voice。
應該說,當初Oli千挑萬選、精心泡製出這套合輯的初衷,或許真只是旨在向他個人偏好的非主流女聲樂隊表示敬意。因為不光Vol1、2集,從豈今為止所有五張HV系列出品來看,Oli完全以音樂本身的素質作為入選標準的。除了自己廠牌下的精品外,半數以上作品全是來自其它公司的樂隊,以不計成本的高調姿態,力求將一個美奐美侖的夢樣世界呈現給聽眾。另外,從選曲范圍上而言,HV並不只限於陰暗音樂的范籌,從Lacuna Coil、The Gathering這樣的金屬樂隊,到Lida Husik、Heather Nova這樣的美式獨立音樂女唱作人,還包括Rose Chronicles、The Moon Seven Times這一類另類吉他音樂,當然也不乏Edrea、Les Jumeaux等一些以電子元素為根本的組合,甚至像Annabelle's Garden、Rise and Fall of a Decade、Kirlian Camera等一些本以男聲或男主女次的樂隊也被挑出些優秀的女聲作品輯入。所以Oli提出的Heavenly Voice的原始定義,該是一種無差別的泛括所有非主流音樂里的唯美女聲標准吧。但是,當HV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一時間Hyperium旗下的樂隊如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Stoa、Chandeen、Manic P.等等,成了Heavenly Voice勿庸置疑的經典代表,為眾多樂隊所仿效。其中尤以93年同時發表了首張專輯的Stoa與Manic P.(該樂隊也只發表過這一張專輯)為最。
比較這兩支樂隊,其相同處在於都以優美的古典女高音為賣點,並用合成器擬出大型管弦樂團的編制效果加重其古典氛圍。這當中Stoa由於兩名成員均有著深厚的古典音樂背景,自然在此方面有著更加精緻、嚴謹的技巧處理,風格也更靠近Classic音樂,並因此成了日後Neo-Classic新古典樂派里當仁不讓的始祖級樂隊。至於Manic P.,則由於在其音樂里加入了大量的工業化音響采樣,營造出濃郁的邪異電影氛圍,在整體音樂構架上更趨於感官化的描繪裝飾,這對一幫口味較重的樂迷來說,更樂於接受。
當然,除了這兩支樂隊之外,HV Vol1、2里還有很多樂隊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古典女高音這一表現形式,例如和Stoa同出一門的Anchorage、前文提到的黑暗電子兩大巨頭Die Form和Attrition、凄清民謠組合Speaking Silence、出身氛圍音樂的Eleven Shadows,還有雖並非純正古典女高音卻帶著類似運腔意味的It's A Secret、The Bel Am等等,意外的是曾與This Mortal Coil、808 State等合作過的英國神秘女歌手Caroline Seaman(附帶一句,HV Vol1、2封面那有著雕塑般柔合線條、韻含古典美感的神秘頭像就是她)本是一副不羈少女似的嗓子,這兒也拿模拿樣地唱起了女高音。因此,短短幾年內,一大幫樂隊跟風出現,Heavenly Voice由此開始專指這種以Soprano人聲表現為基礎的音樂形式:大凡一支樂隊無論你的樂風具體怎樣,只要有一把古典女高音,都可以被貫以Heavenly Voice這個極具賣點的牌子(此外由於Oli在宣傳自己公司的樂隊時都不忘以此標榜,所以HV還有另一層意義,即專指Hyperium旗下的女聲樂隊)。如此良莠不齊地一哄而上,其後果自可料到:HV在經歷了短暫的風光之後,就落入了一個名聲頗為不佳的尷尬處境,以致幾乎曾被如此標榜的樂隊現在都不約而同地抗拒這個稱號。不過,樂隊的否認是一回事,在樂迷們的口中卻是另一回事:有跡象表明,近來非但HV這一稱謂沒有消聲匿跡的傾向,而且連原來不曾使用過這個詞的英美樂迷現在都開始頻頻把它掛在了嘴邊。
"我們總在嘗試著為廠牌尋找新的音樂重心,而不讓自己在原地踏步。並開始和一些主流大公司合作(例如,他們曾和EMI合作推出了一張同樣名為'Heavenly Voices'面向流行大眾的精選輯,裡面除了以往HV系列裡收錄的頂尖作品外,還收入了Kate Bush、Slowdive等大眾熟悉的名字作為保障銷量的穩妥措施。),為我們的廠牌吸引來外界更多的注意力。而這些大公司所帶來的市場效應是巨大的,似乎在一夜之間眾多樂迷發現原來這里還有如此多的'不知名'的優秀藝術家。
"另外,我們用了近兩年的時間來籌備建立新廠牌StereoDeluxe,與Hyperium或Hypnobeat不同,它全面投入現今流行的摩登舞曲界內,諸如TripHop/Breakbeat/Drum'n'Bass/Downbeat等,均會涉獵到。有了它,我們可以利用這個三角陣容讓Hyperium成為音樂風格最全面的獨立廠牌,同時這也迎合了我們自己目前在個人喜好上的一些轉變,而且這也給樂迷帶來一點不同的味道,或許他們會喜歡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Hyperium出品的東西不再是我們的興趣所在,這其實只是進一步申明了我們不想把自己束縛在某一特定的范圍內。隨著新合作夥伴----負責國內市場的Rrefuge Herold和負責海外市場的Olive Holzner---的加入,許多不同音樂風格的藝人進入了公司,我們共同篩選這些樂隊或歌手。這樣,通過把音樂分別歸入Hyperium/Hypnobeat/stereo Deluxe三個不同的牌子下,我們既擴展了市場,也擴寬了我們的個人喜好,如此我們就能實現心中所有的夢想。"
通過長期的努力,Oli帶著他的廠牌,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的防線和大陸的邊界。Hyperium已經遠遠不再是當初蜷縮在德國地下音樂圈內一個僅僅靠出版磁帶和經營演出來求生的小廠牌了。它不僅以在全世界各主要城市都設立了代理商,更以無可厚非的資格坐上歐陸地下音樂的頭號交椅,倨傲整個DarkWave文化。1998年,當經過了十年交織著榮耀與平淡的日子磨煉後,回顧那些年的經歷,Oli對Zillo雜志如此說到:"一般來說,對於每張專輯的出版,無論是專輯推出前相關的宣傳企劃最終制定完成的那一刻;還是專輯推出後看到各音樂雜志對此的反響和評論,以及接到銷量統計報告那瞬間,都是令我畢生難忘的時刻。在那段日子裡,我會把這些CD不離身地帶上好幾天,翻來覆去地聽上一遍又一遍。所以,過去十年裡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當我聽到那些令人瞠目以對的demo帶之時:那些充滿靈性的音樂總是會讓我迫不及待地去修訂之前為Hyperium定下的音樂品性,並且急於和作者接觸,希望在別人之前簽下他們。
"除此外,在為我們音樂尋求新市場時也有很多讓人難忘的回憶。由於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情況往往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為此我總會與不同國家的人所進行接觸,最終讓他們認同我們的音樂,而私下的關系也由於這些接觸變得熟絡起來。豈今為止,我們的公司已在全世界三十多個國家設立了代理商,而我也因此結識了一大批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因為公司的這種需要,也使得我常常能外出旅行,向不同地域的人們推銷我們的音樂。這聽上去好像很瘋狂,但我們不能忘了之前已有過很多卓有成效的經驗:例如在亞洲,我們的Heavenly Voices系列就取得了異乎尋常的成功。這真是不可思議!想想看,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習俗---無論從商業上還是從個體上看---居然也對我們的音樂如此感興趣。這大概是我經歷過的最奇妙的事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句話用在Hyperium身上再好不過,由於Hyperium在音樂圈內崇高的威望,無數樂隊都期待能進入這個黑暗王國,但同時由於Oli苛刻桀傲的管理態度,又使得大批樂隊因受不了他的粗暴干涉而離開Hyperium家族。口誅筆伐不說,更有樂隊因不滿Oli在其離開後仍使用他們的作品版權而大鬧公司網站的留言版,這在眾多歐陸陰暗廠牌中還真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因此,上文提到的一些優秀樂隊到96年時還留在Hyperium旗下的已所剩無幾。
從96年下半年開始,由Oli、Refuge、Harald和現任藝術設計Elizabeth所組成的Hyperium核心方陣為公司事業營造了第二個高潮。新簽入的樂隊如來自俄羅斯的神秘Trip Hop一人團體Vlad;可說是繼Love Spirals Downwards之後北美另一個近乎完美的Ethereal樂隊Claire Voyant;獲喻為98年德國最富傳奇性的發現,同時也是Oli一手提拔力圖取代已離開公司的Stoa的新古典樂隊Ophelia's Dream;與Ophelia's Dream一同做為公司的新殺手鐧,來自波蘭Cult樂界極之優秀的Rosegarden;當然還有無法忽略的被喻為DarkWave界"火麒麟"---Dirk Schlomer的樂團Amygdala,及他另二隊分身Stella Maris、Das Zeichen。這些樂隊都為Hyperium帶來了評論界的一致贊譽以及商業上的巨大成就。
其中需重點提及的是Amygdala的Momento Mori,這是Hyperium近年來最傑出的作品之一,Momento Mori野心勃勃以古典音樂的框架融煉中世紀音樂、宗教音樂、哥特音樂甚至先鋒電子,其結構布局龐大、深邃,於內斂中透射出一股濃濃的陰暗死氣。按樂評人的話說,它不僅替DarkWave/歐洲另類音樂的發展劃下一個全新的指標和概念,更是觸動了黑色音樂文化的巨大變革。Dirk Schlomer亦因此被多份地下音樂雜志譽為世紀末最偉大的音樂革命者。
Oli以這張專輯為標致,提出了繼Heavenly Voices之後Hyperium公司音樂上的又一新口號---Neo-Classic,並順理成章地受到DarkWave樂界的承認。因為古典元素早就存在於Stoa、Anchorage、Black Rose等樂隊的身上,甚至Die Form的"Trilogy of Passions"也是一步一趨地向新古典靠擾(雖然最後一部作品,可謂是陰暗電子與新古典結合的巔峰之作Duality是在離開Hyperium後發表的)。更勿論除Hyperium之外的許多陰暗廠牌下的不少樂隊都早已靠揉合了古典元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加上今日Hyperium公司在陰暗界呼風喚雨的地位已無人再敢小覷,所以Neo-Classic一經提出就被接受,無疑較當初的HV來得順利得多。Hyperium所發表的這系列作品還有Anchorage"The Bleak Wooden Tower"、Ophelia's Dream"All Beauty Is Sad"、Eleven Shadows"Caro Mio Ben"等。
由於HV和N-C的先後成功,加上Oli對舞曲音樂的興趣日益增大(事實上,這種興趣或多或少地成了之後Hyperium/Hypnobeat的沉寂的一個原因),1998年Hyperium發行了一套名為Heavenly Groove的選輯作為陰暗界對現代舞曲文化的一個回應,力求將Heavenly Voice所代表的唯美女聲與熱遍全球的摩登節拍結打通血脈。但由於入選之作大多來自電子樂隊的作品、或是舞曲界人士做的混音版,因此並不具備陰暗文化的代表性,並且選曲本身的效果也不盡人意,所以其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與前兩次音樂革新的口號相比聲勢上要稍遜一籌。不過它卻是對陰暗音樂新動向的一個預告,因為之後有不少樂隊和廠牌都紛紛推出了將舞曲音樂引入Dark血統的作品。雖然早在1996年Hyperium旗下的April Nine就推出了一張神秘、幽暗的Trip-Hop專輯"Sandglass",音樂中那浮動著Wave陰暗情愫和Trip-Hop魅惑電子顆粒的異色空間今日聽來仍傷感得令人心碎。但公認Heavenly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