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跟我介紹下真實的義大利的風土人情
她的美是需要親身體驗的,這個暑假遊走在巴黎(在這里讀書),倫敦以及義大利5市,感受是分明的。
如果你去過義大利以及梵蒂岡,歸來不再看任何教堂(除了,西班牙的聖家堂)
如果你去過大英博物館以及V&A博物館,其它的一般的博物館也許興趣寥寥。
去過羅浮宮(louvre)以及奧塞(orsay)基本上別的畫作博物館也會感覺沒那麼精彩。
但是在義大利你能感受到更熱情的民風,在羅馬你會感受到,歷史與你同在。遍地都是雪糕店還有各式小店(賣設計的東西)。
很難一一說明,但是義大利不可以不去,因為它就是歐洲近代文化的母親。(文化復興開始)
PS,義大利的消費水平是比法國以及英國低的。
② 義大利習俗
1、在義大利人心目中,自由是最重要的,義大利人的守時和集體觀念相對就差一點,宴會遲到20分鍾左右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義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燴水果、喝酸牛奶的習慣。酒特別是葡萄酒是義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不論男女幾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時,也要摻上一些酒。
2、義大利人忌諱菊花。義大利的婚喪嫁娶習俗,與歐洲其他國家相似,儀式多與宗教儀式相關。義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經過訂婚(交換訂婚戒指)、結婚(分為民政和教堂婚禮)兩道儀式,3月、4月是義大利青年選擇結婚高峰期。
義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許離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決後,義大利人的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3、義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內。
4、義大利人完全以家庭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還有一個「最酷奶奶」的評選(最近的優勝者因赤腳跳快速旋轉的塔蘭台拉舞而擊敗了其他競爭者,在比賽中勝出)。
(2)義大利為什麼不能送十字架擴展閱讀:
義大利忌諱「十三」和「星期五」,認為「十三」這一數字象徵著「厄兆」,「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象徵。
現代人對「十三」和「星期五」的不祥預兆據說起源於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一天羅馬教廷的教皇和法國國王聯合執行了一條對聖殿騎士團的秘密處決令。
聖殿騎士們因為被說成是異教徒而被判處死刑,失去了他們長期以來所擁有的權利。基督教大長老雅克德沐萊被捕,他死前受盡了折磨,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也有傳說認為是起源於基督教徒的信仰,即「十三」是最後晚餐中聚會的人數,餐桌上第「十三」位弟子是叛徒猶大。
③ 請問義大利人有哪些風俗習慣
義大利習俗
女士受到尊重,特別是在各種社交場合,女士處處優先。宴會時,要讓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動刀叉進餐,先生們才可用餐。進出電梯時,要讓女士先行。
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爾維!」意思是說:「祝你健康!」究其原因,據說歐洲人十分害怕感冒,在歐洲發生過重感至死的事情,所以人們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感冒。如果有一點感冒,希望馬上就好。此外,當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為是不禮貌和討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
義大利習慣對死者進行土葬。各地都有公墓。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講究,就像一座花園,裡面還有許多精美的雕刻。
赴宴遲到是常事。義大利人時間觀念不強,特別是出席宴會、招待會等活動時,經常遲到。他們晚到15或20分鍾是司空見慣的事。如果遲到時間過長,他們常常會說:「交通太擁擠了,真是對不起。」
商店門口有插葡萄枝的習慣。義大利是盛產葡萄酒的國家。許多小城鎮甚至鄉村農戶也會釀酒。過去,有些農民家裡釀了許多酒,自給有餘,便打算出售一些。他們將葡萄枝掛在自家門口,過路人一看便知道這家有酒賣。一旦酒已售完,綠枝就被取下。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有些商店門口仍然掛起葡萄枝。
④ 在義大利旅遊,你知道哪兩種東西被視為不祥之物絕對不能送人嗎
手帕和菊花,在義大利當地,這兩種東西可以說是非常忌諱的了,所以說我們去義大利旅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回來給朋友帶紀念性的禮物,一定不可以選用這兩種,再好看都不可以。
菊花也是很忌諱的,義大利人送花忌諱送菊花,並且帶有菊花圖案的那些物品也是不可以送的。主要是因為他們那邊的風俗習慣是覺得菊花是送給過世的人,也就是在去世人目前悼念用的花,就是我們口中的「喪花」,這個也是要特別避開的。
了解旅遊地的風俗習慣還是很重要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⑤ 給來自義大利的來賓不能送什麼禮物
義大利人忌諱「十三」和「星期五」,認為「十三」這一數字象徵著「厄兆」,「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象徵。義大利人忌諱菊花,因為菊花是放在墓前為悼念故人用的花,是掃墓時用的花。因此,人們把它視為「喪花」。如送鮮花,切忌不能送菊花;送禮品,也不能送帶有菊花圖案的禮品。義大利人還忌諱用手帕作為禮品送人,認為手帕是擦淚水用的,是一種令人悲傷的東西。所以,用手帕送禮是不禮貌的。義大利還忌諱別人用目光盯視他們。認為目光盯視人是對人的不尊敬,可能還有不良企圖。在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時,忌諱用食指側面碰擊額頭,因為這是罵人「笨蛋」、「傻瓜」。一般也忌諱用食指指著對方,講對方聽不懂的語言,這樣做造成的後果將不可收拾。
以上是義大利人的生活忌諱,我想絲巾和手帕類似,所以有悲傷之意不易作為禮品送出吧!與你送禮的心意相反所以盡量避開他們的忌諱吧!
⑥ 我可以贈送十字架么
你好,我是一名基督教徒,信教有一年多點時間,每周參加一次禮拜及一次小組聚會學習聖經,在這一年時間里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佩戴上有什麼禁忌的(只要不是那種裝飾性的搞怪的十字架,比如有骷髏頭的)而且基督教沒有「祝聖」的說法。給你建議:給基督徒送十字架最好送沒人物的純十字架(因為基督教的教堂的十字架就是如紅十字會那種干凈的十字架)有耶穌的十字架多用於天主教。
⑦ 義大利人好相處嗎他們有什麼禁忌或習慣需注意嗎
義大利人的姓名,一般名在前,姓在後。親朋好友之間習慣上直呼其名,對長者、有地位的人或不熟悉的人,須稱呼他們的姓,而且要加「先生」、「太太」、「小姐」等稱謂。 義大利人喜歡請客吃飯,上餐館吃飯,有時會共同攤錢,除非對方聲明他請客。義大利人也好客,如應邀到朋友家吃飯,一般是主人做東,客人應該帶點酒、甜食,或者帶些紀念品或鮮花送給主人。禮品包裝要講究一些,否則主人會感到不悅。作為主人接受禮物,應當面將禮品包裝打開,並加以贊美。義大利人排座位是一男一女叉開,一般還要把丈夫與妻子分開。在主人家吃飯,傳統的方式是,席間由女主人給每位客人上菜,客人如喜歡哪個菜,可以再向女主人要,主人會非常高興,現在這個習俗也在變,客人可以自己取。義大利人吃飯時愛講話,主人要找話與客人談,客人也不能悶著頭吃不與別人講話。與義大利人談話,不要問對方屬於什麼黨派,投誰的票,對女士不要問她多大年齡。義大利人吃完飯後,習慣還要坐在那裡談很長時間。這時喝烈性酒,每次不要倒得太多。晚間在家裡聚餐,往往要談到12點以後。如果頭一天因某種原因末給主人帶禮物(一般來說帶瓶酒即可),第二天一定要給主人打個電話致謝。客人如果晚到,也不必在意,因為義大利人的時間觀念歷來不強,無論是赴約還是開會,遲到是經常的現象。 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在義大利住旅館,乘計程車、吃飯以後都要付一定的小費。 忌諱 在社交場合,應根據白天或晚上的活動而得體著裝。給主人送花時不能送黃雛菊,因為這表示哀悼,相見或相送時,應避免四個人同時交叉握手,因為義大利人認為十字架形狀是不吉利的象徵。握手的時間不要過長,與女士握手還不能過緊。擁抱則是比較親近的朋友之間的禮節。男女擁抱,一般是女方採取主動,男方最好不要主動去擁抱女士。應邀去義大利人家做客,要先脫帽而後入室,進門後應將帽子放到帽架上。雨天走訪,雨具應放在室外,不可穿雨衣入室。夫妻同到人家做客,告別時應當由妻子先起身告辭。如在飯桌上將酒瓶碰倒,應將倒出來的酒抹在耳朵根後,以示吉利。如遇13日又是星期五,千萬不要請客,因義大利視這個日子不吉利。義大利有些地方和城市還有這樣風俗,不能把雨傘撐開後放在房間或客廳里。也不能在床上穿深色衣服。如果是主人自己駕車送客人回家,一定要讓客人夫婦中的女賓坐在駕駛座旁邊的位置上,以示尊重主人,千萬不要夫婦倆人均坐在後排座位上,不然會讓主人有一種當司機的感覺。 義大利每年8月全國放假,大多商店、酒吧、影院都關門歇業,甚至政府機關也休假,會給旅行者帶來諸多不便。冬季很多海邊的旅店及參觀地點也不開放,建議事先了解清楚再前往。在街頭拍照不得使用三角架。教堂或天主教博物館禁止穿短褲、短裙或無袖上衣進入,不過可用披肩、紗巾等物品遮掩。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及博物館檢查尤其嚴格,甚至還要接受安檢,需注意著裝及隨身攜帶物品。許多旅遊城市禁止坐在地上休息,尤其在一些著名建築前,比如羅馬的祖國祭壇、佛羅倫薩主教堂、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等,違法者將被處以50歐元的罰款。每年文化周期間,大多數國立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天,梵蒂岡博物館也免費開放(僅上午),但參觀者也很多,需有耐心排隊。某些私立博物館有參觀時間限制(一般是兩個小時必須離開),且每天參觀人數有限,最好及早定票。
⑧ 為什麼十字架的項鏈不可以隨便送他有什麼意思嗎
不是不可以,那要看你 送什麼 人了,如果他一點也不在乎的話我想你送他也沒什麼意義不是,十字架是一種象徵,是很嚴肅的!!!
⑨ 歐洲國家和亞洲國家的見面禮有哪些不同
中國見面禮
在中國的古代,漢族見面行的是「拱手禮」屬想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雙手互握合於胸前。
一般情況男子應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男子為左手握拳在內,右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大約百年前,一向施拱手禮的中國行起握手禮。握手禮來自英國。就民俗而言,只有英國(以及受英國影響的英聯邦國家)等少數國家有見面握手的民俗習慣。義大利、法國等施行混合禮節(有握手,也有其它)。其它大國家,日本人行鞠躬禮,美國人行招手禮(同時喊「HELLO」),俄羅斯行擁抱禮,都不行握手禮。由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握手成為世界通行的外交禮節。
握手禮的普及有其歷史背景。約百年前中國發生一場空前絕後的思想、文化大變革。總的說,這場變革泥沙俱下,既有思想解放的積極一面,也有文化虛無主義的消極一面。握手禮取代拱手禮就是文化虛無主義的結果。在當時文化與政治氛圍下,拱手禮使中國人感到自慚形穢。人們紛紛以見面握手為時尚,未幾,握手就被定著為中國人的基本寒暄禮節,拱手美俗(含見面客套語)則不翼而飛。
握手禮遠不如拱手禮優美、自然。拱手禮優美大方,相隔數十步亦可為,而且可以同時施與多人,絕無傳染疾病之虞(也不會因身上有異味而討人嫌)。握手時的第一反應是產生「外交」感覺,握手與心交大為扞格,多有不便(伸手時間、距離、用力程度甚至握與不握都須斟酌)。男女之間握手尤為尷尬(按照不成文慣例,握手時用力則表示在試探對方,若對方響應則表明心儀),操作不當容易產生誤會。
明明拱手禮優於握手禮(無論從科學性、實用性看還是從審美角度看皆如此),中國人卻偏要棄拱手禮而就握手禮,使今天的中國人只能通過影視作品欣賞古人寒暄時的風采——原本我們就應該如此的。
拱手禮歷史悠久,《論語》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從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倫理學的角度考察,良風美俗既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又是穩定社會秩序、增強民族認同的一種機制,利用得好,可以降低犯罪,融洽人際關系,從而大大降低「人際成本」(社會為協調人際關系而必須的付出)。
中國人改行握手禮有一個非常蹊蹺之處。握手禮取代拱手禮多少有些違背當時的風氣。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價值取向是崇美的,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此時期,中國的醫學、教育、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物理學、化學、建築學、工程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深受美國影響。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作「文化帝國主義」。惟獨最基本的見面寒暄的禮儀風俗,中國沒有學習美國,而是引進了握手這一不倫不類的外交禮節。
握手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此外,它還含有感謝、慰問、祝賀或相互鼓勵的表示。
握手的標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對象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用力適度,上下稍晃動3、4次,隨即松開手,恢復原狀。與人握手,神態要專注、熱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視對方雙眼,同時向對方問候。
握手作為一種禮節,還應掌握四個要素。
握手力度。握手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應當稍許用力,但以不握痛對方的手為限度。在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與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緊,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先後順序。握手的先後順序為:男女之間,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後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無握手之意,方可用點頭或鞠躬致意;賓主之間,主人應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歡迎;長幼之間,年幼的要等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下級要等上級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精神要集中,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握手時不要看著第三者,更不能東張西望,這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握手時間。握手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握手雙方親密程度靈活掌握。初次見面者,一般應控制在3秒鍾以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松開。即使握同性的手,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對方欲罷不能。但時間過短,會被人認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握手禁忌。不要在握手時戴著手套或戴著墨鏡,另一隻手也不能放在口袋裡。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可以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握手時不宜發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分客套,這只會讓對方不自在,不舒服。與基督教徒交往時,要避免交叉握手。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視為不吉利。與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與他人握手,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除長者或女士,坐著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鞠躬禮。與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的外國友人見面時,行鞠躬禮表達致意是常見的禮節儀式。鞠躬禮分為15°、30°和45°的不同形式;度數越高向對方表達的敬意越深。基本原則:在特定的群體中,應向身份最高、規格最高的長者行45°角鞠躬禮;身份次之行30°角鞠躬禮;身份對等行15°角鞠躬禮。
擁抱禮。兩人正面站立,各自舉起手臂,將右手搭在對方的左肩後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對方的右後腰。首先向左側擁抱,然後向右側擁抱,最後再向左側擁抱。
親吻禮。長輩與晚輩親吻的話,長輩吻晚輩的額頭,而晚輩吻長輩的下頜。同輩人或兄弟姐妹親吻的話,只能相互貼一貼面頰。
吻手禮。吻手禮即男士親吻女士的手背或手指。吻手禮的接受只限於已婚的女性。男士以右手或雙手輕輕抬起女士的右手,俯身彎腰用微閉的雙唇,象徵性去輕觸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這種禮節通行於東亞和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或佛教信徒之間。
印度是吃飯不可以用 左手,左手是廁所方便後用。。認為不潔凈
日本是吃飯時端起碗吃,這個跟西方國家都不同,在吃拉麵和烏冬時發出聲音。。因為這個是表示好吃。吃飯前說頂きますita da ki masu 飯後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 go chi sou sama deshita進屋子後需要脫鞋。並說お邪魔しますojya ma shi masu.
見面後名片的遞送.名片是身份與修養的向征,遞送時應正面、雙手遞送給對方,並表達自已的謙恭,注意名片的內容不要太過煩雜,職位一般列舉1-3個即可,並且還應根據不同的交往對象印製專門的名片(相對於職務較多而又不便暴露的重量級人士,聯系方式也應有選擇性),名片製作不易花花綠綠,以示對自已及對方的尊重。
見面後一般都喜歡虛寒問暖,但有忌諱:應不問年齡、收入、家庭、職業、職位、婚姻狀況、健康狀況以及一些與高消費相關的時尚話題,這一點是我們非常多青年朋友最易犯的錯誤。
西方見面禮
握手禮:起源於歐洲,現已流行世界。一般客人先伸手,雙方有一人是女性時,女方先伸手。握手禮一般不戴手套,但十分尊貴的人和女性可以戴手套。
鞠躬禮: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一般要脫帽,上身前傾15度,兩眼注視受禮者,同時表示問候。點頭禮:同級和平輩之間的禮節。一般是在路上相遇時,很隨便地邊行進邊行禮。
舉手注目禮:軍人的禮節。行禮時舉右手,右手五指並攏,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上臂與肩平齊。兩眼注視受禮者,待對方答禮後將手放下。
吻手禮:歐美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貴族婦女見面時,如女方伸出手作下垂式,則要將手掌輕輕托起,吻一下手背。如女方不伸手,則不行吻手禮。
接吻禮: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之間、夫妻之間表示親昵和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的臉上或面額上親吻。
擁抱禮:朋友、熟人表示親密感情的禮節。擁抱一般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世界各地見面禮
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往往差異很大,因此在禮節上各不相同。在紐西蘭,人們盡管互不相識,但一見面,雙方都要與相鞠躬。如果是客人來訪,除了見面時互相鞠躬外,主人與客人還要互相碰鼻子一至兩次,表示親熱和對客人的歡迎。
阿拉伯人彼此見了面,將右手舉在額前,左手貼在胸,表示情意。
奈及利亞人的見面禮是各自用大拇指在手上輕輕彈幾下,以示問好。
非洲的坦噶尼喀人,在見面時,各自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後鼓掌握手。拍拍肚子表示不愁吃穿,身體健康;鼓掌握手,表示慶賀、祝福。
在摩洛哥,家裡有客人來訪,主人要敬茶三杯,客人則必須飲完,然後才促膝談話暢敘家常。
馬來西亞人見面時,則互相把手指並在一起,把手面、手背,輕輕地拍一下,然後把手貼在嘴唇或額角。
剛果人見面時,先伸出兩手握幾下,然後躬下身子吹幾口氣。
太平洋某些島嶼上的居民,彼此見了面,互相用中指勾住,然後用力向自己身邊拉,表示親熱、友好。
在葉門,如果客人來訪,主人便往客人身上灑香水。面緬甸人,則向來訪的客人身上潑水,當客人告別時,又用水潑他,而客人也可以向主人潑水,相互潑水,表示彼此情深誼長。
中國古代見面禮
見面禮節:自唐迄宋,由於漢族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俗,引起禮節上的變化。一般是行揖禮,連帶有叉手和唱喏。《事林廣記》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時,則稍闊其足,其立則穩。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威儀方美觀。揖時亦須直其膝,不得曲了,當低其頭,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內。喏畢,則手隨時起,而叉於胸前。揖時須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謂之鮮禮。揖尊位,則手過膝下,喏畢,亦以手隨時起,叉手於胸前也」。「叉手,以左手緊把右手〔大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著胸,須令稍離」。唱喏無非是致敬語,《夷堅支丁》卷5《李晉仁喏樣》說李佑為縣令,參拜磁州知州,「初上謁,鞠躬,厲聲作揖。守驚顧,為之退卻」,「明日再至,但俯首拱敬,而不啟齒」,知州「大怒」,他最後向知州具狀說:「高來不可,低來不可,伏乞降到喏樣一個,以憑遵稟施行。」成為當時的一個笑話。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夜聽琴》第三折,張珙見紅娘,稱「拜揖小娘子」,紅娘唱「則見他叉手忙將禮數迎,我這里『萬福,先生!』」
又:
古人的見面禮儀
我國古代,是沒有握手這種禮節的。但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在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卻有其他與握手不相同的許多的禮節。這里對古人的一些常見的見面禮節作一介紹。
揖: 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一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 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崤之戰》)。
古人的這些禮節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是繁文縟節。但是,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 ,倒也能讓我們學到不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