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愛的教育
我覺得應該是神曲吧!這是資料。給我分吧!~~~~~~~~~
《神曲》簡介
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義大利詩人阿利蓋利·但丁(Dante Alighieri, 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長詩。寫於1307年至1321年,全詩為三部分《地獄》(Inferno, Hell)《煉獄》(Purgatorio, Purgatory)《天堂》(Paradiso, Paradise),譴責教會的統治,但仍然未擺脫基督教神學的觀點。
全詩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詩,一共100篇。詩句是三行一段,連鎖押韻(aba,bcb,cdc,……),各篇長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獄4720行;煉獄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詞結束。
【聖經論虛假的意象】
《啟示錄》 22:18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神必將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啟示錄》 22:19 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編輯本段]全詩梗概
阿利蓋利·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35歲時(人生的中途)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欲),一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又一種說法是說它們分別象徵教皇、法國國王和佛羅倫薩人。他在呼救時出現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魂,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帶領他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阿利蓋利·但丁單相思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他游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獄是一個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從上到下逐漸縮小,越向下所控制的靈魂罪惡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頂端,他們從魔王的尾巴爬過地心,另一面是煉獄。煉獄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對的地球另一面海中,靈魂在這里懺悔滌罪,山分七層象徵著七大罪,每上升一層就會消除一種罪過,直到山頂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為九層,越往上的靈魂越高尚,直到越過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聖母和所有得救的靈魂所在,經聖母允許,就能一窺三位一體的上帝。
在經過地獄、煉獄、天堂的一路上,阿利蓋利·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的靈魂交談,包括歷史上好的壞的許多著名人物,他將自己欽佩和厭惡的人物分別納入各個部位,將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羅倫薩人全打入地獄。有些詳細情況聖經中並沒有記載,是他自己發明的,但也符合邏輯。其中也包括許多他對神學問題的見解,系統地闡述了基督教對世界的看法。
經過長期醞釀和構思,但丁開始創作《神曲》。《神曲》寫作的准確年月難以確定,根據文學史家們的考證,大約始於1307年前後,《地獄》、《煉獄》大約完成於1313年左右,《天堂》在但丁逝世前不久脫稿,歷時10餘年。
《神曲》採用中世紀文學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為主人公,假想他作為一名活人對冥府——死人的王國進行了一次游歷。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
詩中敘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1300年,35歲時,迷失於一個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尋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時分來到一座灑滿陽光的小山腳下。這是普照旅途的明燈。他正一步步朝山頂攀登,忽然三隻猛獸(分別象徵淫慾、強暴、貪婪的豹、獅、狼)迎面撲來。
但丁高聲呼救。這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受貝婭特麗絲的囑托前來幫助但丁走出迷途,並引導他游歷地獄和�煉獄。
地獄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共9層。第一層是候判所,生於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禮的古代異教徒,在這里等候上帝的審判。在其餘8層,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貪色、饕餮、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暴、欺詐、背叛),分別接受不同的嚴酷刑罰。
煉獄(又稱凈界)共7級,加上凈界山和地上樂園,共9層。生前犯有罪過,但程度較輕,已經悔悟的靈魂,按人類7大罪過(傲慢、忌妒、忿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分別在這里修煉洗過,而後一層層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凈界山頂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隱退,貝婭特麗絲出現。
貝婭特麗絲責備但丁迷誤在罪惡的森林,希望他懺悔,並讓他觀看錶示教堂種種腐敗的幻景,飲用忘川水,以遺忘過去的過失,獲取新生。隨後,貝婭特麗絲引導但丁游歷天堂九重天。這里是幸福的靈魂的歸宿;他們是行善者、虔誠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學家和神學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眾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見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電光之一閃,迅即消失,於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編輯本段]《神曲》的思想藝術特色
《神曲》是一部充滿隱喻性、象徵性,同時又洋溢著鮮明的現實性、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貝婭特麗絲對他的談話表示,他寫作《神曲》的主旨,是「為了對萬惡的社會有所裨益」,也就是說,《神曲》雖然採用了中世紀特有的幻游文學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徵在解釋上常常引發頗多爭議,但它的思想內涵則是異常明確的,即映照現實,啟迪人心,讓世人經歷考驗,擺脫迷誤,臻於善和真,使義大利走出苦難,撥亂反正,尋得政治上、道德上復興的道路。 但丁生活在社會變革的歷史時期,作為一位「有強烈傾向的詩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實現他的理想與抱負。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鄉佛羅倫薩成了分裂與內訌的受害者,「禍起蕭牆,戈操同室」,城市陷於黨派的仇恨,虛弱無能,日益墮落:在你所記憶的年月里,你改變了多少次法律、錢幣、官吏、風俗,更換過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員!
而義大利動亂的現實,封建主暴虐無能使生靈塗炭的情景,更令他痛心疾首:
嗚呼,奴隸的義大利,
痛苦的溫床,
你是暴風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
你不復是各省的主婦,卻沉淪為娼妓!
因此,但丁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以約束和駕馭互相敵對的城邦和封建諸侯,保障義大利成為一個統一的、富強的國家,「使世紀獲得穩固的和平,使雅諾的廟門關閉」。
當時,義大利名義上隸屬神聖羅馬帝國,但帝國的皇帝通常從德意志諸侯中產生,僅僅在名義上行使對義大利的統治。但丁抨擊皇帝魯道夫一世和阿伯特一世父子只熱衷於在德國擴充勢力,不來義大利行使權力,使義大利實際上陷於政治分裂狀態,「帝國的花園荒蕪了」。但丁在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後,對企圖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會,對壟斷中世紀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學,給予異常嚴厲的揭露和批判。他進一步發揮在《帝制論》中闡述的政教分離的原則,並針對中世紀神學宣揚的「日月說」,在《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觀點形象地概括為「兩個太陽說」:
造福世界的羅馬,向來有
兩個太陽,分別照明兩條路徑,
塵世的路徑,和上帝的路徑。
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政權和教權是分別照耀塵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兩個太陽,它們之間應當是獨立平等、分工合作的關系,而不是從屬、爭斗的關系,更不可合而為一。而如今呢?
但丁無限感慨地指出:
一個太陽把另一個熄滅,
寶劍和十字架都拿在一個人的手裡。
教權入侵政權的結果,使兩者互相制約、監督的職能喪失了,世界由此「遭了殃」,連教會也「跌入泥潭,玷污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因此,但丁對教會肆無忌憚地干涉義大利內政,破壞國家的和平與統一的罪惡,對教會僧侶顛倒善惡,犯罪造孽的種種敗行劣跡,表示了異常強烈的憎恨。他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裡用基督的名義做著買賣」,干著買賣聖職,敲詐勒索、荒淫無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惡的行為,「使世界陷入悲慘的境地」;他們沉湎於金錢的淫穢污臭,「到處斷絕上帝賜給人民的麵包」,樹立了導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壞榜樣」。但丁指出,背棄《聖經》教義的僧侶,把聖保羅、聖彼得拋到九霄雲外,把羅馬教廷變為「污血的溝,垃圾的堆」,「聖殿變成了獸窟,法衣也變為裝滿罪惡麵粉的麻袋」。
耐人尋味的是,但丁把貪婪的教皇、主教、教士置於第4層接受懲罰,並把當時還在世的鎮壓佛羅倫薩共和政權,在義大利製造動亂和分裂,企圖篡奪世俗權力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預告打入地獄第8層,頭腳倒栽在深穴里,接受火刑。但丁借用中世紀處置政治謀殺犯的酷刑,嚴厲懲罰朋尼法斯八世,預言式地宣告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教會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將結束的前景。但丁的這種願望和情感,表達了新興市民階級擺脫中世紀教會束縛和宗教神學桎梏的要求。
但丁熱情地歌頌現世生活的意義,認為現世生活自有本身的價值。他在《神曲》中強調人賦有「自由意志」,這是「上帝最偉大的主張」,上帝給予人類「最偉大的贈品」。他鼓勵世人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堅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你隨我(按:指象徵理性的詩人維吉爾)來,
讓人們去議論吧,
要像豎塔一般,
任憑狂風呼嘯,
塔頂都永遠巋然不動。
詩中熱烈歌頌歷史上具有偉大理想和堅強意志的英雄豪傑,希望世人以他們為榜樣,振奮精神,避開怠惰,戰勝一切艱險,去創造自己的命運。在但丁看來,坐在絨墊上或者睡在被子里,是不會成名的;只能是虛度一生。
贊頌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喚對現世和斗爭的興趣,追求榮譽的思想,這是但丁作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的特徵之一。這種以人為本,重視現實生活價值的觀念,同中世紀一切歸於神的思想,同宗教神學宣揚的來世主義,都是針鋒相對的。
《神曲》還表露了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提倡文化,尊重知識的新思想。但丁稱頌人的才能和智慧,對於教會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他更是推崇備至。他在詩中奉荷馬為「詩人之王」,亞里士多德是「哲學家的大師」,稱維吉爾是「智慧的海洋」。他熱情洋溢地謳歌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在求知慾的推動下,離開家庭,拋棄個人幸福,歷盡千難萬險,揚帆於天涯海角去探險的事跡,並通過奧德修斯指出:
你們生來不是為了走獸一樣生活,
而是為著追求美德和知識。
義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變化和精神道德情狀,在《神曲》中也獲得了真切、廣泛的描繪。難能可貴的是,但丁對新興市民階級的貪圖私利,追逐金錢,高利貸者的重利盤剝,對正在形成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的罪惡,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並予以嚴厲的譴責。他指出,市民階級暴發戶充滿了「驕狂傲慢和放盪無度之風」,田園式的寧靜生活已一去不復返,因為驕傲、嫉妒和貪婪是三顆星火,使人心燃燒起來。
但丁是新舊交替時期的偉大詩人。基督教神學觀念,中世紀思想的偏見,世界觀的種種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現。
《神曲》中處處洋溢著對現世生活的熱忱歌頌,但是但丁又把現世生活看作來世永生的准備。他揭發教會和僧侶的敗行劣跡,但又不整個地反對宗教神學和教會,甚至還把宗教神學置於哲學之上,把信仰置於理性之上。例如,他把維吉爾選為他幻游地獄和煉獄的向導,隱喻理性和哲學指引人類認識邪惡的途徑,而把貝婭特麗絲作為游歷天堂的向導,說明詩人仍然局限於信仰和神學高踞理性和哲學之上,人類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學,才能達到至善之境的經院哲學觀點。
但丁對奧德修斯遠航探險的英雄業績的描繪,是《神曲》中最光彩奪目的詩章之一,奧德修斯召喚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識的話語,也已成為至理名言傳留下來。而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維吉爾之口表明理性的軟弱:「誰希望用我們微弱的理性識破無窮的玄夢,那真是非愚即狂。」《神曲》中抒寫的保羅和弗朗齊絲卡這對痴情戀人的悲劇性遭遇,凄楚動人,但丁因聽到他們的哭訴而極度痛苦,以致昏厥。後世無數的畫家、詩人、音樂家以這則故事為素材,創作出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但是但丁又根據中世紀的道德標准,把這對青年戀人作為貪色的罪人,放入地獄接受懲戒。他還把苦行禁慾派始祖聖芳濟谷置於榮耀的天堂。但丁對中世紀禁慾主義和舊禮教既摒斥又在一定程度上認同的矛盾在這里充分體現了出來。
在對待封建君主的態度上,但丁也常常是矛盾的。他曾義憤填膺地譴責,說義大利沒有一塊干凈的土地,「義大利所有的城市,到處充斥著暴君」。在《神曲》中,他對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的國王查理一世以及法國國王腓力普四世的罪行是痛加鞭撻的。但在但丁的政治理想中,皇帝又被視為拯救陷於危難中的義大利的救星。他在《神曲》中時常提到亨利七世,認為只有這位皇帝才是能夠使義大利這艘在暴風雨中漂盪的「孤舟」撥正航向,順流而進的「舵手」,並在《神曲·天堂》里給他預告保留了一個光榮的位置。這正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弱小的市民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的反映。為了對抗專橫恣肆的教會,最初的人文主義者不得不謀求王權的支持和保護。
《神曲》是一部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的作品。但丁描寫的地獄、煉獄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學尤其是中世紀夢幻文學的啟示和影響,如維吉爾在《埃涅阿斯記》中關於主人公由神巫引導游歷陰間的描寫,中世紀作家達·維隆納的《耶路撒冷天國頌》、《巴比侖地獄詩》和德拉·利瓦的《三卷書》對罪孽的靈魂在地獄接受懲戒,天堂光明、幸福的敘述,都給但丁提供了借鑒。但《神曲》不像中世紀文學作品那樣粗糙庸俗、虛無縹緲,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力、精深的神學、哲學修養和新穎的構思,為三個境界設計了嚴密的結構、清晰的層次。他把地獄、煉獄、天堂各分為9層,蘊含著深邃的道德涵義。在描繪不同境界時,他採用不同的色彩。地獄是懲戒罪孽的境界,色調凄幽、陰森;煉獄是悔過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轉為恬淡、寧靜;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籠罩在一片燦爛、輝煌之中。多層次、多色調的形象描繪,表達了詩人精闢而又抽象的哲學、神學觀點,又賦予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實性,奇而不詭,精微致深,使人如身臨其境。
《神曲》堪稱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鮮活的人物畫廊。作為這部史詩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刻畫得最為細微、飽滿。維吉爾和貝婭特麗絲這兩位向導,雖然具有象徵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鮮明的個性。維吉爾是導師,在對但丁的關懷和教誨中,顯示出父親般和藹、慈祥的性格。貝婭特麗絲是戀人,在對詩人的救助和鼓勵中,顯示出母親般溫柔、莊重的性格。但丁擅長在戲劇性的場面和行動中,以極其准確、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徵。在哀怨欲絕的悲劇性氛圍中,詩人描寫保羅與弗朗齊絲卡這對戀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品格,在陰暗、憤懣的情境中,詩人勾畫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貪婪、欺詐的性格,無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種種驚心動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獄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靈的三個頭的惡犬猞拜羅,飛翔於自殺者樹林之上的人面妖鳥,長著三副不同顏色的面孔、三對龐大無比的翅膀的地獄王,滿身污血、頭上盤著青蛇的復仇女神,在但丁的筆下,寥寥數筆,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他們不只是高度寫實的藝術形象,而且出色地烘託了地獄各個特定環境的氛圍。
但丁在寫人繪景時,常常喜歡採用來源於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極其通俗的比喻,產生極不尋常的藝術效果。例如,地獄里的幽靈遇見陌生來客維吉爾和但丁,驚奇地盯視著他們,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縫凝視針眼一樣。形容枯瘦的幽靈兩眼深陷無神,好像一對寶石脫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靈從岸邊跳進地獄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樹葉一片一片落下。
《神曲》的《地獄》、《煉獄》、《天堂》各有33歌,加上長詩的序曲,共100歌,計14233行。這三個境界的結構也異常勻稱、嚴謹,共有9層。每部曲的最後一行都以「群星」一詞作韻腳,彼此呼應。這種精確的結構和對稱的布局,是建立於數字3和10對中世紀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徵的意義上的。
《神曲》的韻律形式是民間詩歌中流行的一種格律三韻句,即第三行為一音節,隔行押韻,連鎖循環,貫穿全詩始終。這也顯示了詩人深厚的語言功力,使用韻律的技巧很成熟。但丁摒棄中世紀文學作品習慣運用的拉丁語,採用俗語寫作《神曲》,這對促進義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對豐富義大利文學語言起了重要的作品。
凡此種種都表明但丁擺脫了中世紀文學傳統的羈絆,力圖用新的藝術形式表現新時代的思想內容,這使但丁成為義大利第一個民族詩人。
《神曲》的偉大歷史價值在於,它以極其廣闊的畫面,通過對詩人幻游過程中遇到的上百個各種類型的人物的描寫,反映出義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轉折時期的現實生活和各個領域發生的社會、政治變革,透露了新時代的新思想——人文主義的曙光。《神曲》對中世紀政治、哲學、科學、神學、詩歌、繪畫、文化,作了藝術性的闡述和總結。因此,它不僅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達到了時代的先進水平,是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會生活狀況、傳授知識的網路全書式的鴻篇巨制。
《神曲》原名《喜劇》,薄伽丘在《但丁傳》中為了表示對詩人的崇敬,給這部作品冠以「神聖的」稱謂。後來的版本便以《神聖的喜劇》作書名。中譯本通稱《神曲》。
㈡ 《愛的教育》的讀後感
愛的教育》又名《一名義大利小學生的日記》,是通過亞米契斯的兒子的日記改編的,(原名Cuore,翻譯為心)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恩利科的眼光,講述了從4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其間還包括父母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恩利科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例話。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
不僅如此,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夏沔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由此可見,《愛的教育》不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別人的人.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的神聖的愛無不溢流與紙上,動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
讀《愛的教育》有感
《愛的教育》的作者為義大利的亞米契斯,本文寫作特點為:採用日記的形式敘述可本文。
本文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醫院的天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義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後雖然擔心,但因為有一個兒子正在病著,還有著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院卻一直照顧著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著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 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這世界上並非充滿著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可以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愛的教育(感恩篇)》:
01. 將來你也要為國出征,你是我的骨肉,我希望見到你平安凱旋歸來。但是如果你做了卑劣無恥的行徑,而沒有一心把自己交給國家,那麽現在的你從學校回來時,我這個迎接你的爸爸—到時就不會像今天這般待你了,而是會看不起你,因為你白受國家栽培,白受學校教育,你只會令爸爸傷心而已。(p.160)
02. 我以前對你的斥責,請你忘了吧!我也已忘了你的過失,無論如何你總是我的弟弟啊!我只記得小時候我抱過你,與你相親相愛在爸媽的呵護下,親眼看你日漸成長,不求回報地和你作伴,除此之外,我什麽都忘了 (p.236)
03. 所以,你在朋友之中對於勞動階層的孩子,應該特別謙讓友愛,對他們父母平日所付出的勞力與犧牲,更應該表示尊敬,不要只著眼於財產和階級的高下。若以財產和階級的高下區分人的話,那你就是白受教育了。要愛甘倫、潘克錫、柯禮提、「小石匠」、和所有與你共度歡喜憂傷的同學死黨們,將來不管命運怎麽變化,你也絕對不要忘了少年時代的友誼。(p.279)
「愛好比一個環,把一顆顆心聯系在一起。」
「有一個夢比山更高,有一顆心比海更闊,有一雙手比水更柔,有一串針腳比沙礫還細,有一份叮囑比生命還長,有一個故事比歲月還久......因為,你在我心裡,媽媽!就像是多少年前的那個午後,我在你的雙眸里看見幼小的自己。」
《第二十二條軍規》的作者為美國的約瑟夫•海勒,本文寫作特點為:作家採用的邏輯悖論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錯誤的情況下,進行正確的推理,最後得出荒謬可笑的結論。
本書主人公約賽連就生活在這個繞著戰爭怪物旋轉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裡。他是這個飛行大隊所屬的一個中隊的上尉轟炸手。他滿懷拯救正義的熱忱投入戰爭,立下戰功,被提升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圍凶險環境的沖突中,親眼目睹了那種種虛妄、荒誕、瘋狂、殘酷的現象後,領悟到自己是受騙了。他變嚴肅誠摯為玩世不恭,從熱愛戰爭變為厭惡戰爭。他不想陞官發財,也不願無謂犧牲,他只希望活著回家。看到同伴們一批批死去,內心感到十分恐懼,又害怕周圍的人暗算他,置他於死地。他反復訴說「他們每個人都想殺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決心要逃離這個「世界」。
摘錄:「我唯一的缺點,」他以他那種長期練就的詼諧口吻說道,同時密切注意著自己這句話的效果。「就是我沒有缺點。」
沙伊斯科普夫上校一點沒笑,佩克姆將軍不禁大吃一驚。深深的疑慮一下子打消了他的熱情。他剛一說出這個他最拿手的悖論,就驚恐地注意到對方那張毫無表情的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反應。
作者還充分運用象徵手段來傳達自己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那樣,這部作品「看來胡攪蠻纏,其實充滿哲理,因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隱含的非理性成分。」
《上帝的驕子》的作者為朱自清。
本文記敘了作者在假期里到上海,乘坐電車時,被一個西洋人的小孩的眼神所震撼,由此聯想到作為一個人,不能因為種族的關系而互相踐踏。
本文在以第一人稱描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在描寫小孩的眼神時運用了許多誇張的手法。
摘抄:我做著黃種的中國人,而現在還是白種人的世界,他們的驕傲與踐踏當然會來的;我所以張皇失措而覺著恐怖者,因為那驕傲我的,踐踏我的,不是別人,只是一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是一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我向來總覺得孩子應該是世界的,不應該是一種,一國,一鄉,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國的孩子叫西洋人為「洋鬼子」。
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人與人之間冷漠,大家眼中只有利益,什麼謙讓、禮貌、尊老愛幼都成了空話,不過這個世界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至少它是獨立的、自主的,不去依賴他人的。在這個世界上也還存在雷鋒,可愛國精神卻一點點淡漠,孩子眼中也少了許多天真稚氣,多了許多過分的成熟與冷漠,這一切不能怨誰,因為這是世界進步的「附贈品」,是時代前進的必然產物。而我們只能把握好自己,至少讓自己的心情透一些。上帝是公平的,只有人類自己才會區分出誰是上帝的驕子,誰又是上帝的棄兒!高低貴賤本不存在,是人們的心將它們創造出來的。世界不會是公平的,適者生存、強者勝是唯一的自然法則,可是這能成為歧視的理由嗎?人與人之間不能這樣一點一點的淡漠下去。
《熱愛生命》的作者為美國的傑克•倫敦,本文的寫作特點為:重在說理.作者闡述了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與生命的可貴,說明一個人應當熱愛生命,好好生活。
摘錄:那麼,為了讓生命變得有意義、有價值,還是讓我們熱愛生命吧!讓我們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華,讓我們為自己擁有堅強而美麗的生命而自豪。
本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後,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
《熱愛生命》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為了達到一個人生的目標,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做殊死的搏鬥,並且敢於勝利。面對生活、工作遇到困難甚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只有奮起抗爭。這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艱難險阻面前,想要放棄生命,選擇死亡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但他卻沒有甘心就死,他選擇了抗爭。因此,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的轟轟烈烈,成就一番事業,在生活中就要學會堅強、學會抗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辜負生命的重託,才能對得起生命本身。
㈢ 義大利的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的大致內容是什麼啊
你把我下面的改編一下就是讀後感了,
《愛的教育》(原名Cuore,直譯為心)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4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例話。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
《愛的教育》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兒童小說,它通過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寫的日記,抒發了人類最偉大的感情——愛。本書講述了無數個發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訴我們的小讀者: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動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兒童的純真與情趣。
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學會愛,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
《愛的教育》(原名為《心》)是義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的一部取材於兒童生活的作品,最早發表於1886年,自此以後一直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多次被改編為動畫片、電影和連環畫,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
《愛的教育》一書是以一個義大利三年級的小學生的日記形式為主的小說,共一百篇文章,記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三年級這一學年裡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其間還包括父母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一個個平常而又飽含人性美的生活事件,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人世間各種偉大的愛:對老師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子女的愛、對同學的愛、對祖國的愛;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
不僅如此,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4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正直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㈣ 愛的教育每個故事的簡介
《愛的教育》又名《一名義大利小學生的日記》,是通過埃·德阿米琪斯的兒子的日記改編的,(原名Cuore,翻譯為心)是義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4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其間還包括父母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例話。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
不僅如此,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夏沔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由此可見,《愛的教育》不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別人的人.
[編輯本段]名家點評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的神聖的愛無不溢流與紙上,動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埃·德阿米琪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利古里亞大區因佩里亞省一個收奧內利亞的海濱城市。他從小喜愛軍旅生活,16歲進入莫德納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畢業後成為軍官,1866年積極參加了義大利第三次獨立戰爭。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因此而成名。1870年羅馬解放後,他放棄軍事生涯,定居都靈,成為義大利主要報紙的記者,並從此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爾迪凱拉病逝。
埃·德阿米琪斯早期曾周遊世界,寫下不少游記,如《西班牙》、《荷蘭》、《倫敦記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國游記》、《西西里的回憶》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間是亞米契斯創作的繁榮時期,他寫了許多有關社會題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們》、《愛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關注社會問題,繼而投身政治,參加社會主義運動,1891年加入社會黨此後,他先後出版了《一個教師的小說》、《工人的教師》和《公共電車》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臟與病歿於Bordighera
本書譯文因其優美生動的傳神於2000年榮獲義大利駐華使館頒發的義大利政府文化獎。
《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編輯本段]作品目錄
作者序言
十月
開學那天
新班主任
意外之事
卡拉布里亞的孩子
同窗好友
寬宏大量的品德
我的女老師
在閣樓上
學習
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每月故事)
十一月
煙筒清潔工
萬靈節
我的朋友卡隆
燒炭工和紳士
弟弟的女老師
我的母親
我的同學科列帝
學校的男老師
士兵
耐利的保護人
班級第一名
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窮人
十二月
小商人
虛榮心
頭場雪
小泥瓦匠
雪球
女老師
受傷者的家
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每月故事)
意志
感恩
一月
代課老師
斯達爾迪的藏書室
鐵匠的兒子
歡聚一堂
維托利奧·埃馬努埃勒國王的葬禮
弗朗蒂被趕出校門
撒丁島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愛國
嫉妒
弗朗蒂的母親
希望
二月
隆重的頒獎儀式
決心
玩具火車
盛氣凌人
工傷
囚犯
爸爸的看護人(每月故事)
工場
馬戲團的孩子
狂歡節的最後一天
盲童
生病的老師
馬路文明
三月
夜校
打架
孩子們的家長
七十八號犯人
夭折的孩子
三月十四日前一天
發獎
吵架
我的姐姐
菲魯其奧的血(每月故事)
重病中的小泥瓦匠
加沃爾伯爵
四月
春天
溫伯爾托國王
幼兒園
體操課
我父親的老師
大病初癒
愛工人朋友
卡羅納的母親
朱塞佩·瑪志尼
公民英勇行為(每月故事)
五月
患佝僂病的孩子
犧牲
火災
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每月故事)
夏天
詩
聾啞女
六月
加里波第
軍隊
義大利
三十二度
我的父親
到鄉下遠足
夜校畢業生的授獎式
女教師之死
感謝
海難(每月故事)
七月
母親的最後囑咐
考試
口試
告別
還有12個每月例話告訴人們道理
[編輯本段]續愛的教育故事概述
《愛的教育》講述了小學生恩利科的故事,那麼小學畢業後的恩利科怎樣了呢?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續愛的教育》敘述中學生恩利科因體弱休學後,跟隨舅舅父到鄉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嚴格的教育使恩利科在自然環境中體味到不同於社會人情的另一種更為寬闊博大的愛令他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認識到對人格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從舅父贈給恩利科的原稿中,我們能體會到獨特的潔凈與平和,同時書中像詩一般細膩優美的文字,包含著生命之愛的激情,及對理想與未來的憧憬。《續愛的教育》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多年暢銷不衰,並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了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
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教給他們知識,還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續愛的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素質教育的典範。恩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語言、哲學家那樣敏銳的洞察力、生物學家那樣淵博的知識、紳士般的風度與品格。他把恩利科帶到廣闊的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他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時而興奮,時而低沉,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續愛的教育》則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氣和的對話,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對社會丑惡現象的無情鞭撻。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本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讀本,是老師、父母、青少年必讀的教育經典。
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讀《愛的教育》,有些國家把《愛的教育》作為小學生的教科書來學習。
[編輯本段]內容概要
《愛的教育》是一部偉大的愛的經典.作者把師生之愛,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對祖國的愛都寫得感人至深,全書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帶有明顯的引導性,它引導孩子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位,思考,引導他們用愛心與讀者對話.
㈤ 《愛的教育》請教問題~ 喜歡著本人了解這本書的進來~
《愛的教育》(原名Cuore,直譯為心)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恩利科的眼光,從4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記載了小學生恩利科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恩里科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例話。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
《愛的教育》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兒童小說,它通過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寫的日記,抒發了人類最偉大的感情——愛。本書講述了無數個發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訴我們的小讀者: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動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兒童的純真與情趣。
名家點評
這是一部獻給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愫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的神聖的愛無不溢流與紙上,動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
作者簡介
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利古里亞大區因佩里亞省一個收奧內利亞的海濱城市。他從小喜愛軍旅生活,16歲進入莫德納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畢業後成為軍官,1866年積極參加了義大利第三次獨立戰爭。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因此而成名。1870年羅馬解放後,他放棄軍事生涯,定居都靈,成為義大利主要報紙的記者,並從此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爾迪凱拉病逝。
亞米契斯早期曾周遊世界,寫下不少游記,如《西班牙》、《荷蘭》、《倫敦記事》、《摩洛哥》、《君土坦丁堡》、《美國游記》、《西西里的回憶》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間是亞米契斯創作的繁榮時期,他寫了許多有關社會題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們》、《愛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關注社會問題,繼而投身政治,參加社會主義運動,1891年加入社會黨此後,他先後出版了《一個教師的小說》、《工人的教師》和《公共電車》等作品。1908年3月12 日因心臟與病歿於Bordighera
本書譯文因其優美生動的傳神於2000年榮獲義大利駐華使館頒發的義大利政府文化獎。
《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愛的教育》講述了小學生恩利科的故事,那麼小學畢業後的恩利科怎樣了呢?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續愛的教育》敘述中學生恩利科因體弱休學後,跟隨舅舅父到鄉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嚴格的要法語使恩利科在自然環境中體味到不同於社會人情的另一種更為寬闊博大的愛令他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認識到對人格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從舅父贈給恩利科的原稿中,我們能體會到獨特的潔凈與平和,同時書中像詩一般細膩優美的文字,包含著生命之愛的激情,及對理想與未來的憧憬。《續愛的教育》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多年暢銷不衰,並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了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
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教給他們知識,還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續的愛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素質教育的典範。恩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語言、哲學家那樣敏銳的洞察力、生物學家那樣淵博的知識、紳士般的風度與品格。他把恩利科帶到廣闊的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他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時而興奮,時而低沉,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續愛的教育》則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氣和的對話,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對社會丑惡現象的無情鞭撻。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本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讀本,是老師、父母、青少年必讀的教育經典。
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讀《愛的教育》,有些國家把《愛的教育》作為小學生的教科書來學習。
克萊迪 ,是一個讓安利柯很羨慕的人。那是因為他讀書勤苦,經常替父3、母分擔家務,減輕父母的疲勞。這,和恩里克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了。書中就有一篇「忙碌的克萊迪」,寫的就是克萊迪為父母接柴的事兒。
羅佩尼,是三年級的學生。在開學沒幾天的時候,因為救快被馬車撞傷的一年級小學生,而被軋斷了一隻腳。他捨己救人的英勇行為,得到了大家的傾佩,但是其有可憐的一面——經常被同學笑是瘸子。盡管大家都在取笑他,但他還是挺堅強的,所以是一個微笑面對生活的孩子
卡隆,他是安利柯班裡最大個子的人。頭大肩寬,笑起來很可愛,這是他的一大特點,因此,他特招人喜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對人友善,幫助被欺負的小同學,這是他的過人之處,所以「正直」、「勇敢」,成了同學們對他的稱贊,他還是大家公認的最有教養的人呢!
安利柯—— 本書主人公,一個剛上小學三年紀的義大利小男孩,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由於父親的引導和教育,純真善良,學習勤奮,待人誠懇、友善,觀察生活敏銳。
代洛西 ——— 品學兼優,擔任班長。他待人和氣、活潑、可愛
波來可西 ——— 鐵匠的兒子,身體瘦弱,學習十分用功。原來常遭受酗酒的父親的打罵,但只是忍氣吞聲,不願讓同學知道。後通過努力獲得過賞牌,也使得父親發生改變。
克洛西 ——— 賣菜人的兒子,一隻手不能動,父親曾坐過監牢
斯塔笛 ——— 長相不太好看,有堅忍心,學習刻苦,愛讀書,自己買了很多書,在家設了個小小的圖書館,曾帶安利柯去參觀過。
安東尼奧——「小泥瓦匠」,擅模仿,喜歡扮「兔臉」。
卡落菲,一個善於買賣的孩子,經常在同學建交易賺錢。在用雪球打傷老奶奶後,把自己最珍貴的一本集郵冊賠償了老奶奶,算是個知恩圖報的孩子。
佛蘭第,一個很壞的孩子。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欺軟怕硬。曾被老師逐出學校,後母親跪地求饒才得以返回。
華梯尼,貴族公子。家裡很有錢,學習也很好,常認為自己超得過代洛西,卻總敗在他手下,嫉妒心很強。
諾比斯,紳士的兒子,家裡有錢卻瞧不起別人,和他父親差得遠。
耐力,一個天生殘疾的小孩,卻憑著自己的毅力完成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㈥ 《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原名Cuore,翻譯為心)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4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例話。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
《愛的教育》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兒童小說,它通過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寫的日記,抒發了人類最偉大的感情——愛。本書講述了無數個發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訴我們的小讀者: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動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兒童的純真與情趣,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學會愛,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
《愛的教育》最早發表於1886年,自此以後一直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多次被改編為動畫片、電影和連環畫,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
《愛的教育》一書是以一個義大利四年級的小學生的日記形式為主的小說,共一百篇文章,記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三年級這一學年裡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其間還包括父母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一個個平常而又飽含人性美的生活事件,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人世間各種偉大的愛:對老師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子女的愛、對同學的愛、對祖國的愛;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
不僅如此,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正直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編輯本段]名家點評
這是一部獻給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的神聖的愛無不溢流與紙上,動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利古里亞大區因佩里亞省一個收奧內利亞的海濱城市。他從小喜愛軍旅生活,16歲進入莫德納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畢業後成為軍官,1866年積極參加了義大利第三次獨立戰爭。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因此而成名。1870年羅馬解放後,他放棄軍事生涯,定居都靈,成為義大利主要報紙的記者,並從此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爾迪凱拉病逝。
亞米契斯早期曾周遊世界,寫下不少游記,如《西班牙》、《荷蘭》、《倫敦記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國游記》、《西西里的回憶》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間是亞米契斯創作的繁榮時期,他寫了許多有關社會題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們》、《愛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關注社會問題,繼而投身政治,參加社會主義運動,1891年加入社會黨此後,他先後出版了《一個教師的小說》、《工人的教師》和《公共電車》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臟與病歿於Bordighera
本書譯文因其優美生動的傳神於2000年榮獲義大利駐華使館頒發的義大利政府文化獎。
《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愛的教育》講述了小學生恩利科的故事,那麼小學畢業後的恩利科怎樣了呢?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續愛的教育》敘述中學生恩利科因體弱休學後,跟隨舅舅父到鄉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嚴格的要法語使恩利科在自然環境中體味到不同於社會人情的另一種更為寬闊博大的愛令他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認識到對人格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從舅父贈給恩利科的原稿中,我們能體會到獨特的潔凈與平和,同時書中像詩一般細膩優美的文字,包含著生命之愛的激情,及對理想與未來的憧憬。《續愛的教育》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多年暢銷不衰,並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了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
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教給他們知識,還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續愛的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素質教育的典範。恩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語言、哲學家那樣敏銳的洞察力、生物學家那樣淵博的知識、紳士般的風度與品格。他把恩利科帶到廣闊的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他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時而興奮,時而低沉,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續愛的教育》則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氣和的對話,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對社會丑惡現象的無情鞭撻。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本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讀本,是老師、父母、青少年必讀的教育經典。
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讀《愛的教育》,有些國家把《愛的教育》作為小學生的教科書來學習。
㈦ 義大利名著 愛的教育 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愛的教育》,是通過埃·德亞米契斯的兒子的日記改編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三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父母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作品中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