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8世紀藝術中心為什麼會轉移
18世紀下半期,整個義大利繪畫藝術已經出現衰落狀態,此時的歐洲的藝術中心正從義大利轉到了處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夜的法國。
❷ 歐洲藝術中心如何由義大利逐漸向法國轉移
拿破崙的功勞,呵呵~~~
最早的文藝復興,在義大利出現, 並且在義大利發揚光大. 佛羅侖薩就是當時的藝術中心之一.
轉移的問題, 義大利本身也有失誤,當初一個宗教狂人當選了佛羅侖薩市的執政,實行殘酷的清教和禁慾, 焚燒了很多的藝術珍品.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拿破崙的功勞. 在拿破崙時期, 法國的強盛可以相比當年的羅馬帝國. 很多珍貴的文化文物都被運到了巴黎, 盧浮宮的大部分展品都是那個時候被弄來的
❸ 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一,從義大利到法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的轉移
提到歐洲近代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義大利。因為歐洲近代歷史的開始是以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為標志,而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期間得到了空前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文藝復興期間,油畫繪畫的第一個藝術表現形式一一古典主義寫實油畫創立於義大利,對後世繪畫藝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佛羅倫薩畫派」、「威尼斯畫派」產生於義大利,被譽為文藝復興繪畫「三傑」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全部來自義大利,在現今傳世的文藝復興期間創作的經典名畫作品有一半以上出自當時的義大利畫家之手。
首先,從政治方面上講:
一是,近代以來,法國歷代君主都比較推崇繪畫藝術。如16世紀法國國王佛朗索瓦一世傾心義大利藝術,一切待遇從優專門請達芬奇到法國訪問居住,傳授繪畫技藝。為表感激,達芬奇將最珍愛的《蒙娜麗莎》一畫贈送給法國國王,終使《蒙娜麗莎》成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特別是18世紀路易14世國王以後,歷代君主更加推崇繪畫藝術,盡管這種推崇帶有很強的享樂主義色彩,是為追求所謂的奢華高貴的享受,但客觀上對法國繪畫藝術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營造了寬松活躍的繪畫藝術氛圍。洛可可主義繪畫藝術正是在路易14世的大力倡導下盛行起來的。
二是,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影響。在西方國家近代繪畫史上,貴族一直是繪畫的重要支持者和最大買家。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家族。法國也不例外,貴族階層一直是繪畫藝術的最大買家。法國經歷大革命後,貴族雖然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仍把持著上層主流社會文化價值的判斷。這一期間舊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在文化藝術領域達成了很多理解和共識,使法國繪畫藝術領域形成相對「自由、寬松、活躍」的氛圍,吸引了法國以外的很多畫家前往巴黎發展。
二,從經濟方面上講:
主要是擴大城市規模,加強基礎設施等硬體建設。
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法國經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積攢了大量財富,使其有能力對首都巴黎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建設。到19世紀中期,拿破崙三世開始對整個巴黎城進行大規模改造。
一是,增修擴建城市道路。其中,新建和擴建道路137公里,路面平均寬度為25米,比原來路面寬出了3倍還多。同時新建和改造人行道230公里,設置街燈從原來的1.5萬盞增加到3.2萬盞;街邊樹木從原來的5萬棵增加到近10萬棵。
二是,增建和完善公園、劇院、畫廊、沙龍、藝術館、咖啡廳及酒店飯館等城市公共文化娛樂休閑餐飲設施。
改造後的巴黎如同換了一座新城,城市形象、品位、檔次、服務等大大提升,工作生活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就像當今很多人嚮往一線大城市一樣,當時世界各地的人們包括很多藝術家紛紛慕名湧向巴黎。到19世紀中葉,巴黎已擁有常住人口100多萬,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大都市。
三,從文化方面上講:
加強軟體建設。加強和擴大官方和民間的繪畫藝術交流。比如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挖掘聘請國外繪畫人才精英到法國發展,一方面大力推介法國的繪畫藝術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855年和1867年,巴黎曾先後舉辦兩次大型的世界博覽會,邀請世界各國政要和有關人士、藝術家前來參觀。通過世博會向全世界展示其在經濟、科技、文化和藝術方面的成果。這兩次世博會大大提升和擴大了法國和巴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比如當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參觀完博覽會之後連連誇好,稱此次巴黎之行終生難忘。
當然,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巴黎不只是歐洲繪畫藝術中心,同時也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因水平和篇幅所限,本文僅就繪畫藝術方面發表一些淺見,歡迎大家探討。
❹ 17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到了在義大利衰退時,歐洲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哪裡
17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到了在義大利衰退時,歐洲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法國,法國成為領導歐洲文化革命新潮流的國家,啟蒙運動在法國掀起。
法國人崇尚羅馬文化,在文學藝術方面處處顯示出對古羅馬文化的崇拜與迷戀。馬克思講法國人「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場面。」法國人通過文學作品表現法國人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種新古典主義的藝術現象。
❺ 中世紀西方繪畫藝術中心為什麼移到法國
1。中世紀以後的藝術發展以文藝復興為標志,起源於14世紀末的義大利,很容易從義大利擴散到鄰國法國。
2. 法國幾次入侵義大利,接觸帶回的義大利的風氣。
3. 以法國國王佛朗索瓦一世為代表的法國領導者傾心於義大利藝術,他從義大利請達芬奇定居法國,在繪畫建築等領域極大促進了法國藝術的發展。
4。法王路易十四加強王權,打造了法國的強盛時期,使法國成為歐洲的政治中心,政治的強盛帶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路易十四推崇藝術,他在位期間,新古典主義和洛可可主義成為藝術的發展潮流,引領了歐洲時尚。法國成為歐洲藝術的中心。
5。而當時其他歐洲國家或有戰爭,或著重於商業,或執迷對外擴張,藝術不是重點,漸漸落後。
所以終其一點,強盛的國家才有強盛的文化,藝術亦包括在其中。
❻ 17世紀下半葉,為什麼歐洲的藝術中心會轉向法國
自從16世紀弗朗索瓦一世執政法國時,法國基本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成為歐洲新的霸主。三十年戰爭後,德意志進一步衰落,中歐權利幾近真空,法國自路易十三時由黎塞留執政,國力蒸蒸日上,進一步鞏固了法國霸主之地位。後路易十四親政,接連發動戰爭。再加上路易十四個人非常重視文化發展,法國逐漸成為歐洲藝術之中心,幾乎成為巴洛克的的代名詞
❼ 18世紀下半期整個義大利繪畫藝術出現一種什麼狀態
另外,18世紀的羅馬是歐洲古典主義藝術的一個根據地,不少外國畫家都曾集聚在此從事著藝術探索和研究。法蘭西許多偉大的畫家都到過這里,給當時的義大利畫壇帶來不少影響。到了18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的古典主義日益占據統治地位,一些藝術家一心嚮往古代,而不是瞻望未來。他們的作品技巧雖然精湛,但缺乏時代生活氣息。
總之,18世紀下半期,整個義大利繪畫藝術已經出現衰落狀態,此時的歐洲的藝術中心正從義大利轉到了處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夜的法國。
❽ 洛可可時候歐洲藝術的中心逐漸轉移到下面哪一個國家
洛可可時候歐洲藝術的中心逐漸轉移到法國。
洛可可(Rococo)藝術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復等特點,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藝術在法國高速發展,並逐步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裝潢擴展到傢具、油畫和雕塑領域。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復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紋,並逐步與大量其他的特徵和元素相融合,其中就包括東方藝術和不對稱組合等等。
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從法國蔓延到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這種風格相融合,18世紀的英國將洛可可風格視為「法國品味」,較少使用在建築上,更多地運用在銀器和陶瓷上。當時由義大利移民的藝術家,如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為載體將洛可可風格帶入英國,愛爾蘭的法蘭契尼兄弟也做了同樣的嘗試。
隨著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逐漸被剔出法國。
❾ 中世紀西歐有哪兩次文化中心轉移
不知道你的轉移是什麼意思
文藝復興(義大利語: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1]是一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在繪畫方面直線透視法的發展,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教育變革。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知識上的轉變讓文藝復興發揮了銜接中世紀和近代的作用。盡管文藝復興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都引發了革命,但令其聞名於世的或許還在於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以及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博學家做出的貢獻。[2][3]
一般認為,文藝復興始於14世紀托斯卡納的佛羅倫薩,但對此尚有質疑之聲。[4]就這場運動的起源和特點而言,多種理論已經提出了各自的見解,但其關注的焦點不盡相同:其中包括有當時佛羅倫薩的社會和公民的特點;當地的政治結構;當地統治階級美第奇家族的贊助[5];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大批流入義大利的希臘語學者(英語:Greek scholars in the Renaissance)及書籍。[6][7][8]
史學上關於文藝復興的內容很多且頗為復雜,而「文藝復興」作為詞彙的作用,及其作為歷史過渡期的意義,都引發了史學家的諸多爭論。[9]文藝復興能否被稱作是中世紀後的文化「進步」,一些史學家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他們認為,這個階段只是對古典時代抱持悲觀與緬懷的時期。[10]而另一些人則關注兩個時代之間的連續性。[11]實際上,現在已有人提出不應繼續使用這個詞彙,因為他們認為「文藝復興」一詞只是現代主義的產物,是使用歷史來驗證和發揚當代理想的工具。[12]「文藝復興」一詞也被用於其他歷史或文化運動,卡洛林文藝復興和12世紀的文藝復興就是這樣的例子。
❿ 18世紀歐洲藝術中心的位置出現了什麼變化
18世紀下半期,整個義大利繪畫藝術已經出現衰落狀態,此時的歐洲的藝術中心正從義大利轉到了處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夜的法國,藝術中心的變化在歐洲帶來了其他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