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奧運會由來簡介(注意,是簡介!簡單介紹!)
奧運會起源於古希臘。那時希臘由許多城邦國家組成,各國戰亂不休,人民渴望安寧。
各國討論,決定建立祭神的體育運動會,在這期間,各國必須保持和平,哪怕正在交戰,也必須停下,並且參與運動會,否則會受到懲罰。運動會為期三個月。後來才逐漸發展成奧林匹克運動會。
2. 歷屆奧運會徽及含義
1896年
希臘雅典第一屆奧運會會徽
1896年,雅典開創性地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原本首屆奧運會既沒有會徽也沒有招貼畫,我們看到的這幅畫是雅典奧委會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報告的封面,後來被用來代表本屆奧運會。雄渾的雅典衛城,手執橄欖枝的雅典娜女神,深嵌的馬蹄印。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奧運會徽古銅色的浮雕散發著濃厚的古希臘氣息。左上方公元前776—1896的字樣表示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一脈相承的關系。
1900年
法國巴黎(法國首都)第二屆奧運會會徽
1900年巴黎奧運會會標的主體是一位身著傳統法國騎士服裝的女性,右手高舉法國的三件傳統兵器—花劍、佩劍和重劍,設計簡單,卻充滿了法國味道,讓人感受到巴黎這座現代化都市對奧運會的歡迎。從這屆奧運會起,女性開始走進了奧林匹克大家庭,參加了表演項目的比賽。
1904年
美國聖路易斯第三屆奧運會會徽
二十世紀初和二十世紀末,美國分別舉辦過兩屆奧運會,兩屆奧運會會標的設計風格也有很大差別:早期的寫實,現如今的則更加抽象。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在美國的聖路易斯舉行,會標通過採用「魚眼」特技展示了主辦城市的風貌,表現了聖路易斯的活力與熱情。由於舉辦較早,當時的會標還是通過世界博覽會宣傳海報的方式出現的。
1908年
英國倫敦第四屆奧運會會徽
1906年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的爆發,使原本定於羅馬舉行的1908年奧運會臨時易地倫敦舉辦,而倫敦奧運會卻為人們奉獻上了現代奧運史上第一個開幕式。1908年倫敦奧運會的會徽體現出濃郁的時代風格,跳高運動員的服裝,跳高姿勢以及身後的煤渣跑道和運動場中間的游泳池,雖然簡朴,卻有著當時時代的烙印。
1912年
瑞典斯德哥爾摩第五屆奧運會會徽
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的會徽圖案濃縮了各國運動員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嚮往之情:它描述了一隊身形矯健的奧運選手,揮動著各自國家旗幟奔向奧林匹克賽場的情景。從中我們能隱隱嗅到古代奧運的氣息。
1920年
比利時安特衛普第七屆奧運會會徽
1920年,奧運會選擇了比利時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歐洲最繁榮的商業和藝術城市安特衛普。
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會徽右上方是主辦城市的盾形徽章,中間手執鐵餅、健壯的半裸男子的讓人想起古代奧運會。背景是安特衛普著名的城塔。會標中,參加國的國旗在一起飛卷飄揚,象徵著五大洲團結在一起.
1924年
法國巴黎第八屆奧運會會徽
巴黎舉辦過兩屆奧運會,雖然1900年的巴黎只能作為世界博覽會的配角,而1924年巴黎人卻用他們的熱情舉辦了當時歷史上最出色的奧運會。下面我們就通過這兩屆奧運會的會徽來領略這個城市的魅力。1924年巴黎奧運會會標的主體是巴黎城的盾形城徽,中間配以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古帆船,同時附有「第八屆奧林匹亞德巴黎1924」和「法國奧委會」的文字說明。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現代奧運史上的第一枚會徽,從此奧運會的會徽和招貼畫正式分開。
1928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第九屆奧運會會徽
1928年,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又以其濃厚的人文歷史吸引了全世界崇尚運動的人們。兩屆奧運會在會標的設計風格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對於安特衛普,八年後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會標融入了更多現代因素。藍色的背景上,一名長跑運動員高舉象徵勝利的白色月桂枝。會徽底部飄揚著荷蘭國旗色紅、白、藍三色波浪。會徽創造性地將荷蘭、運動、勝利、奧林匹克等元素融為一體。
1932年
美國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會徽
兩屆洛杉磯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1932年,劉長春首次代表中國參加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則是新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後,首次組團參加夏季奧運會。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會徽的主體是東道主美國的國旗,奧運五環標志居於會徽正中,代表勝利的月桂枝穿梭其間,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首次出現在了奧運會徽中,充分展示了美國人所追求的美國精神。
1936年
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會徽
在德國歷史上舉辦過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都在人們的心理上留下了灰色的陰影。這兩屆奧運會徽的設計都體現了色彩簡單、寓意深刻的風格。1936年的奧運會址選擇柏林是一個歷史的錯誤,納粹德國借奧運粉飾和平,蒙蔽世界。其會徽充滿了霸權,一座奧林匹克鍾里,奧運五環上矗立著一隻象徵階級的鷹,勃蘭登堡之門是柏林的象徵。鷹爪下的五環和聖火以及誓言都是柏林奧運強權的符號,法西斯利用奧運會宣傳了霸權主義,使奧運會的和平盪然無存。
1948年
英國倫敦第十四屆奧運會會徽
1948年,世界還處在二戰後的恢復時期,人們對在這一時期是否需要舉行體育盛會爭論不休,但1948年倫敦奧運會最終卻大受歡迎,它給深受戰爭創傷的人們以巨大的精神安慰。1948年倫敦奧運會的會徽由議會大樓的鍾樓為主要構成。這個著名的「大本鍾」的指針指向四點,這是計劃中的開幕式時間。前景部分為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組委會需要的是一個最能代表英國的象徵。
1952年
芬蘭赫爾辛基第十五屆奧運會會徽
1952年芬蘭赫爾辛基奧運會會徽圖案的設計簡潔而清晰,古樸而明確,主要表現了奧運主會場的標志性建築「奧運塔樓」和「奧運五環」,意味著光輝的奧林匹克來到了「千湖之國」芬蘭;同時,世人也能感悟到芬蘭人對奧運的那份深深的敬仰和渴望之情。
1956年
澳大利亞墨爾本第十六屆奧運會會徽
綠色和環保是澳大利亞留給每個人最深刻的印象,分別於1956年和2000年在這個國家舉辦過的兩屆奧會的會徽上似乎都能夠使人發現這一點。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會徽採用單一綠色,會徽主體是一個矗立在澳大利亞版圖上燃燒著的熊熊火炬,火燃的上前方是奧林匹克的標志——五環,會徽的底部是「墨爾本1956」字樣,並向兩側延伸成為象徵著勝利的月桂枝。
1960年
義大利羅馬第十七屆奧運會會徽
羅馬曾在1908年獲得過奧運會的主辦權卻因為經濟原因沒能舉辦,時隔半個世紀。1960年,義大利終於盼來了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羅馬奧運會會徽採用了羅馬城徽的標志,標志上是一隻母狼在哺乳兩個嬰兒的奇特圖案。會徽居中幾個大大的字母是拉丁文「1960」的意思,可見羅馬城徽是古羅馬歷史文化的高度濃縮。羅馬奧運會會場分布在古羅馬遺址、聳立著古代奧運會雕像的運動場和君士坦丁拱門等處,所有這一切,至今使人沉浸在對古羅馬文明的緬懷中,古代建築、紀念碑、各大名勝與現代化的奧運會和諧結合,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文化的城市之一,奧運精神又給它注入了現代化的理念和與世界融合的勇氣。
1964年
日本東京第十八屆奧運會會徽
1964年,奧林匹克的光芒首次普照亞細亞大地,在會徽的設計中體現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神韻。1964年東京奧運會會徽為置於該國旗前的奧林匹克標志,它象徵奧林匹克就像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而一輪紅日下的奧運五環標志,採用了金色,有別於傳統的五環顏色。
1968年
墨西哥墨西哥城第十九屆奧運會會徽
墨西哥城是歷史悠久的世界名城,被稱作壁畫之都,市內建築物牆壁上處處可見氣勢磅礴、色彩絢麗的壁畫,本屆奧運會會徽的創作靈感就來源於豐富的壁畫素材。第十九屆墨西哥城奧運會的會徽由來自奧運組委會、墨西哥和美國的三位藝術家協作完成,會徽創造性的使用了黑白兩色,將彩色的奧運五環標志和墨西哥的英文字樣與傳統壁畫圖形巧妙地融為一體,讓人聯想到古老的印第安圖案。同時墨西哥的每個字母或者環形、或者直線,又像運動場的跑道。簡潔卻豐富,會徽的墨西哥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2年
德國慕尼黑第二十屆奧運會會徽
在德國歷史上舉辦過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都在人們的心理上留下了灰色的陰影。這兩屆奧運會徽的設計都體現了色彩簡單、寓意深刻的風格。慕尼黑會徽設計只有黑白兩種色彩,具有抽象性,主體部分是一頂光芒四射的桂冠,喻意著慕尼黑奧運會的主體精神——光明、清新、崇高,象徵著一個「光芒四射的慕尼黑」。
1976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會徽
伴隨著政治性抵制事件的發生,在蒙特利爾和莫斯科,奧運五環出現在會徽的顯要位置,表達出奧林匹克運動對五大洲團結的強烈呼喚。奧林匹克領獎台和五環的組合構成了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會徽的主體,而領獎台與五環的一部分又構成了三個田徑跑道的圖案,巧妙的是領獎台同時是變形的美術字M,代表了主辦城市的名字。這屆奧運會盡管辦得比較成功,但其窘迫的財政狀況也給未來的東道主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提出了新的課題。
1980年
前蘇聯莫斯科第二十二屆奧運會會徽
伴隨著政治性抵制事件的發生,在蒙特利爾和莫斯科,奧運五環出現在會徽的顯要位置,表達出奧林匹克運動對五大洲團結的強烈呼喚。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會徽在五環上面五條平行線呈金字塔型垂直排列,象徵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莫斯科的城市建築風格,頂部的五角星取材於前蘇聯的國旗。整個標志以耀眼的紅色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1984年
美國洛杉磯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會徽
兩屆洛杉磯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1932年,劉長春首次代表中國參加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則是新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後,首次組團參加夏季奧運會。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會徽是「運行之星」。圖案主體為五角星,象徵著人類的最高願望。畫面13條橫虛線,使星顯出運行狀態,既寓意生命不停地運動,不停地進取,又象徵美國獨立時的13個州。紅白藍三色,是美國國旗的三種顏色。
1988年
韓國漢城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會徽
奧運會會徽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傳統韓國文化的精髓,整個圖案具有鮮明的朝鮮民族特色。1988年漢城奧運會會徽,由藍、紅、黃3色呈旋渦狀的條紋和象徵奧林匹克的五色環組成,3種顏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體」的哲學意義。動態的條紋,意指生生不息的體育運動,旋轉向上以示和諧進步。會徽中向內心的動態,比喻來自五大洲的選手走到一起;而外離心的動態,則寓意著通過奧林匹克的崇高精神,走向相互了解和世界進步。
1992年
巴塞羅那奧運會會徽第二十五屆奧運會會徽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會徽,上半部由一點和兩個彎曲的線條組成,顏色是藍、黃、紅三色。藍為蔚藍的地中海,黃是常年普照西班牙大地的太陽,而紅則是血氣方剛的生命。圖案代表巴塞羅那悠久的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命活力。一點兩線既象徵大地、天空,又構成一個人的運動狀態,似跑似跳,象徵巴塞羅那人積極參加奧林匹克運動的意識。同時,這個圖案還可理解為巴塞羅那人正張開雙臂迎接來自各大洲的客人。
1996年
美國亞特蘭大第二十六屆奧運會會徽
1996年,奧運會迎來了百年生日,百年誕辰的大典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第26屆奧運會實現了奧運家庭的大團圓。會徽主體部分是一個火炬。火炬的底部由五環和阿拉伯數字100構成,紀念奧運會已經走過百年歷史;而火炬的上半部由火焰變成的星星象徵每一位運動員的卓越追求。會徽中的金色象徵著金牌,綠色象徵著亞特蘭大的城市之樹——月桂枝。
2000年
澳大利亞悉尼第二十七屆奧運會會徽
進入新千年,綠色和環保是澳大利亞留給每個人最深刻的印象。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會徽——「新世紀運動員」是一個運動員正奔向新世紀的形象。由上至下不難看出悉尼歌劇院的外形曲線被用來表示火炬,而太陽、岩石、及土著的迴旋標的圖形則被用來塑造運動員的頭、手及腹部。整個會徽的色彩語言極具象徵意義:藍色的海港、黃色的太陽和沙灘以及紅色的內陸土地,突出了澳大利亞本土文化的獨特性。
2004年
希臘雅典第二十八屆奧運會會徽
經過了108年的分別,希臘雅典選擇用象徵和平與友誼的橄欖枝來表達他們對奧林匹克運動至高無上的理解和尊重。一個世紀後,雅典人又有了新的創造。這就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會徽,簡單而抽象,明亮而純凈。藍色和白色兩種顏色是如此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會徽的主體是一個橄欖枝纏繞而成的桂冠,形狀為古雅典城形狀。在古代奧運會中,桂冠代錶冠軍的榮耀。此外,橄欖樹在雅典還被視為聖樹。橄欖枝象徵和平,組成的圖案同時也象徵生命圈、天空和大海。
2008年
北京的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徽
2008奧運會來到了古老的中國。會徽顏色以紅色為主體。紅色是中國傳統喜慶顏色,也代表這中國通過紅色政權不斷的開拓和進去實現了民族的解放,實現了名族的獨立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紅色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顏色,他不僅中國國旗的顏色,也是中華兒女在喜慶的日子打扮和穿戴的顏色,因此,以紅色為主體的標志性顏色,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微代表了中華人民的傳統文化,代表了中華人民載歌載舞的姿態,代表了偉大祖國的興旺發達與繁榮昌盛。
2012年
英國倫敦的第三十屆奧運會徽
2012年英國迎來了第三次奧運會,會徽利用形似碎玻璃的「2012」通過變體形式成了會徽的主體,表示舉辦地點的「London」和奧運會五環標志被嵌在第一個「2」和「0」。倫敦奧組委稱,這一強有力的、現代的會徽象徵著富有活力的奧林匹克精神及其能感染全世界人民的能力。圖中五大塊圖案象徵著北美洲,亞州和歐洲,南美洲,大洋洲(中間的小方塊),以及非洲(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蘊含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齊聚倫敦的含義,而這些圖案又巧妙地變形成「2012」的字樣。
2016年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第三十一屆奧運會徽
三個連在一起的抽象人形手腿相連,組成了里約著名的麵包山形象。2016年裡約熱內盧奧運會會徽2010年12月31日晚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里約奧組委在里約科帕卡巴納酒店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公布了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會徽。
當地時間晚10時20分許,在里約著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上等待觀看傳統新年夜焰火表演的近百萬人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2016年奧運會會徽的巨大旗幟在科帕卡巴納海灘上移動時,人群頓時沸騰了。
「里約,里約」,「里約歡迎你!」的呼聲不絕於耳。很多里約當地的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揮舞著巴西的國旗在海灘上載歌載舞,與來自巴西和世界各地的遊客共同慶祝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
里約奧組委表示,里約奧運會的會徽體現了里約的特色和這座城市多樣的文化,展示了熱情友好的里約人和這座美麗的上帝之城。會徽設計基於四個理念——富有感召力的力量性、和諧的多樣性、豐富的自然性和奧林匹克精神。
里約奧組委品牌部經理貝斯·盧拉說:「奧運會會徽的作用在於向全世界推廣主辦城市和主辦國家的文化,使參與奧運會的運動員和觀看奧運會的觀眾受到鼓舞和激勵,這也是奧運會的主要特性之一。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通過這一會徽將全世界與奧林匹克追求卓越、相互尊重和友誼的觀念連接起來,同時增強合作夥伴同奧運會的聯系,而最重要的是將里約奧運會打造成一屆有特色的盛會。」
在近一年的甄選活動中,總共有139個設計機構的數百名設計人員參加了里約奧運會會徽的投標活動。在對國際知名品牌的選拔中,巴西設計人員的參與被作為一條重要條件,因此,里約奧組委決定,所有候選機構均需在巴西設立分支機構。最終有8個機構提出的設計進入到了最後的候選程序。里約奧組委聘請12名在業界享有盛譽的世界級設計大師組成最終的評判小組從8個設計中選出了里約奧運會會徽。
2009年10月2日,里約擊敗芝加哥、東京和馬德里,成功獲得了2016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這也將是奧運會第一次在南美大陸舉行。
2020年
日本東京的第三十二屆奧運會徽
東京奧運的會徽以象徵「TOKYO」、「TEAM」、「TOMORROW」這3個英文字的字頭「T」為意象做設計。東京奧運、東京殘障奧運的會徽以同樣的理念做設計,會徽中央的黑色象徵集眾色,代表多樣性的意涵。大大的圓形象徵包含所有於一的世界,紅色代表每個人心的鼓動。2015年9月1日,因該會徽涉嫌抄襲;東京奧組委宣布棄用該會徽,重新向公眾徵集投稿。
3. 請問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
雅典
目錄·概況
·名字的由來
·歷史
·地理位置
·氣候
·行政劃分
·人口
·交通
·綽號帶有「雅典」的英語地名
·緊急電話
雅典(古希臘語:αἱ Άθῆναι,英語:Athens)是希臘首都,也是希臘最大的城市。雅典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三面環山,一面傍海,西南距愛琴海法利龍灣8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過。市內多小山。
概況
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記載的歷史就長達3000多年。現在雅典是歐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臘經濟、財政、工業、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市區人口330萬,加上郊區人口共有380萬人口。城市的面積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區為412平方公里。
雅典是希臘的首都,也是希臘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位於希臘半島東南的阿蒂卡平原。 西北和南面臨科林斯灣和薩羅尼克灣。東北西三面山地環抱,山麓地帶接近城市邊緣。
擁有5000多年建城歷史的雅典,歷史遺跡豐富。古代雅典是西方文化的源泉,雅典人對藝術、哲學、法律、科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據說雅典是以傳說的歷史故事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整個市區的東北部,是政治文化區,西南及港口一帶是工商業區。雅典位於東地中海各國航運與航空中心。外港比雷埃夫斯海輪輻集,幾乎全斬對外貿易都在此進出。城市飲水則由遠自東北的馬拉松水庫供應,那裡有世界少見的大理石水壩。雅典是希臘的古文物中心,至今仍保存著很多古代文化遺址,雅典的博物館世界馳名。山海掩映、陽光璀璨,每年有700多萬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
雅典的氣候條件:雅典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7月和8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奧運會舉行的8月份的白天平均溫度為29-35℃。溫度最高時甚至可連續數日達到40℃。8月份的平均濕度為47%,是一年中最乾燥的時期,月降雨量僅7mm。此期間的風力是全年較高的季節,會達到7級,風向通常為北風。
景點:希臘民俗藝術博物館,希臘國立考古博物館,無名戰士紀念碑,衛城,哈德良拱門,古安哥拉遺址,奧尼索斯劇場,貝納基博物館,拜占庭博物館奧林匹亞宙斯神殿.
古雅典是一個強大的城邦,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臘是哲學的發源地,是柏拉圖學院和亞里士多德的講學場所的所在地。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都在雅典誕生或居住過,雅典也因此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是西方文化的象徵。
雅典是奧運會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舉辦過第一屆夏季奧運會。2004年,第二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
名字的由來
在古希臘語中,雅典為Ἀθῆναι (Athenai),又稱Ἀθηνᾶ (Athena)和Ἀθήνη (Athene),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城市的名稱是一個復數形態,是因為它由幾個部分組成。19世紀,Ἀθῆναι正式成為城市的名字。
歷史
雅典是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為古希臘的核心城市。從公元前9世紀晚期到8世紀初,雅典已有貴族的豪華墓葬,鐵器和青銅生產也發展迅速,達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隸制國家的程度。梭倫是雅典城邦的第一任執政官,庇西特拉圖是他的繼任者。在他們統制時期,雅典工商業有顯著發展。公元前5世紀成為西方文化的搖籃。
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爆發,波斯在幾個大的戰役中都遭到失敗,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雙方締結和約,戰爭才結束。公元前431年6月,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歷時二十餘年,以雅典失敗告終。
中世紀雅典開始衰落,拜占庭帝國統治期間又得到復甦。在聖戰期間,雅典由於和義大利的貿易往來而興旺繁榮。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雅典再次衰落。19世紀,雅典成為獨立希臘的首都。1920年代,由於戰爭的爆發,大量來自土耳其安那托利亞的難民湧入雅典,也使雅典的人口得以膨脹。今天大約有一半的希臘人口生活在雅典。
地理位置
雅典位於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帶,四周群山環繞。西面是艾加里奧山,北面是帕尼薩山,東北面是彭特里山,東面是伊米托斯山,西南面則是聖羅尼克灣。雅典的地理結構導致逆溫現象,也是近年來空氣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美國洛杉磯和雅典有相同的地理結構,也有類似的問題。)1990年代以來,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空氣質量,逐步見到成效,如今雅典市內已經不太能見到煙霧。
氣候
雅典位於地中海氣候帶和高山氣候帶的交界點,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從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有大量的降水;夏天則降雨量很小,通常為暴雨或雷暴。由於雅典地處雨影區,因此雅典和歐洲其它地中海氣候的城市相比是非常乾燥的。北部郊區的丘陵地帶氣候略有不同,冬天的溫度更低一些,降雪也相對多一些。霧在城市中心並不多見,但是在東面的伊米托斯山周邊地區較多。
雅典幾乎每年冬天都會下雪,春季和秋季是理想的觀光旅遊和舉辦各種戶外活動的季節。夏季氣溫較高,平均最高溫度為32°C。每年7月8月期間偶爾會有熱浪,最高氣溫超過38°C。
2007年6月27日,雅典達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度+46.2°C,即115.1°F。2004年2月暴風雪期間,雅典天文台觀測到的最低溫度為-10.1°C
雅典氣候溫和,屬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冬季溫暖潮濕,夏季少雨,陽光充足,年平均最低氣溫為0℃,最高氣溫為37℃
行政劃分
雅典從1832年希臘獨立戰爭結束後一直是希臘的首都。雅典是阿提卡大區及雅典州的首府。
阿提卡地區
雅典阿提卡地區是希臘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下設四個州,包括雅典州、東阿提卡州、比雷埃夫斯州和西阿提卡洲。總面積為3,808平方公里。
雅典州
雅典州的主要城市有雅典、比雷埃夫斯、珀里斯特拉和卡利地亞。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立的議會和選舉產生的市長。
雅典市
雅典市的7個主要街區雅典市一共分成7個區。區的劃分主要是為了行政上管理的目的。而雅典人還是喜歡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劃分區,每個區有自己不同的歷史和特徵,這些傳統的區包括帕格拉提(Pangrati)、阿木比勞克比(Ambelokipi)、伊哈瑞亞(Exarhia)、上/下帕提塞亞(Ano and Kato Patissia)、麗塞亞(Ilissia)、上/下佩特拉洛納(Ano and Kato Petralona)、佩特拉洛納(Petralona)、梅茨(Mets)、科隆納其(Koukaki)和科普瑟里(Kypseli)。
人口
雅典人口的官方數據為745,514,整個大都會區為380萬(包括郊區)。而實際上的人口要比這個數字高,因為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時,很多雅典的居民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在當地注冊。並且雅典還有很多沒有注冊的移民,他們大多來自阿爾巴尼亞和其它東歐國家。
城市最早建址在雅典衛城所在的山上,當時比雷埃夫斯港還是一個獨立的城市,如今已經和雅典連成一片。城市在50年代和60年代擴張很快,在這個時期希臘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
古代希臘的重要城邦,位於希臘中部。
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雅典 雅典城所在的阿提卡境內,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青銅時代遺址多有發現。在雅典衛城境內發現了邁錫尼文明時代(約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至前12世紀)的宮殿遺址。史學傳統認為,雅典原是伊奧尼亞人居住的地方,當公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入侵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時候,這里遷入了大批來自其他邁錫尼文明中心的移民。在邁錫尼文明時代產生的雅典國家是否隨著整個邁錫尼文明的衰落一度消失,傳說中的提修斯把阿提卡境內諸小邦聯合成統一的雅典國家的活動何時發生,目前學術界意見不一。現有的片斷文字材料表明,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阿提卡全境已經形成以雅典城為中心的統一的奴隸佔有制國家。
公元前8世紀,王權衰落,政權由氏族貴族執掌。公元前682年起,執政官一年一選。公元前7世紀形成了由9名執政官分別掌管國家最高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事務的局面。當權的氏族貴族佔有大量土地,剝削和奴役貧困的氏族成員,甚至把他們賣到外邦為奴,引起普通氏族成員日益強烈的不滿。
公元前 632年,出身氏族貴族的基隆企圖奪取政權,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失敗。公元前621年,執政官德拉古把習慣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公諸於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氏族貴族的權力。公元前 6世紀初,氏族貴族與平民的矛盾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公元前594年,由雙方共同選出的仲裁人梭倫實行改革,廢除了債務奴役,提高公民大會的權力,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見梭倫改革)。庇西特拉圖(約公元前7世紀末~前527)及其後裔的僭主統治(公元前560~前510,中有兩次間斷),客觀上打擊了氏族貴族,改善了作為公民主體的小農的經濟地位,促進了雅典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 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組織作為國家的行政單位,削弱了氏族貴族在各方面的影響,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從希波戰爭到喪失獨立 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諸邦進行了數十年反抗波斯侵略的戰爭,並取得最後勝利。雅典在希波戰爭中起了重大作用,一躍成為公元前478年建立的提洛同盟的首領。這大大促進了雅典奴隸佔有制經濟的發展,引起雅典公民內部不同階層力量對比的變化,導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61)厄菲阿爾特和伯里克利所領導的改革。這次改革剝奪了由卸任的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即貴族會議)的權力,將其分別交給公民大會、民眾法庭和五百人議事會,使民主政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軍事殖民制度、各種社會公益捐獻和對公民的津貼以及大興土木,使占公民多數的小生產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當政時期(公元前443~前429),雅典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臻於極盛,成為左右希臘世界局勢的霸國和主要文化中心。(見彩圖雅典衛城(最高處的建築物為帕特農神廟))
公元前 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公元前404年戰爭以雅典失敗告終(見伯羅奔尼撒戰爭)。提洛同盟瓦解。雅典一度屈從於斯巴達。公元前404年民主政體被推翻,「三十僭主」肆虐一時。公元前403年民主政治得到重建。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雅典利用波斯和忒拜等希臘城邦與斯巴達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自己的勢力,於公元前378年建立了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國內政局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一些發展;但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矛盾加深。從公元前4世紀50年代起,新興的馬其頓日益嚴重地威脅著在色雷斯和黑海海峽地區有重大利益關系的雅典的獨立和安全。雅典內部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兩派交替占據上風。公元前338年的喀羅尼亞之役,馬其頓擊敗了希臘各邦的反抗,從而確立了對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與馬其頓戰於拉米亞,結果失敗,附屬於馬其頓,從此完全失去政治獨立,民主政體名存實亡。公元前2世紀中葉並入羅馬版圖。
古代雅典文化、科學上的成就,不僅對當時的希臘世界,而且對羅馬和後世的歐洲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希臘化時代和羅馬統治時期,雅典雖然長期保留了重要文化中心的地位,但它的文化已缺乏創造力。希臘化諸國君王、羅馬皇帝和貴族在雅典營建的眾多建築物,也只是為了炫耀他們自己的權勢。
雅典是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歷史古城。相傳希臘古時候,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海神波賽頓為爭奪雅典的保護神地位,相持不下。後來,主神宙斯決定:誰能給人類一件有用的東西,城就歸誰。海神賜給人類一匹象徵戰爭的壯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獻給人類一顆枝葉繁茂、果實累累、象徵和平的油橄欖樹。人們渴望和平,不要戰爭,結果這座城歸了女神雅典娜。從此,她成了雅典的保護神,雅典因之得名。後來人們就把雅典視為「酷愛和平之城」。
交通
雅典是希臘的鐵路和航空樞紐。火車可直達中歐和西歐。雅典市內交通發達,街頭每天有約80萬輛汽車行駛。雅典是世界上擁有地鐵較早的城市之一,地鐵於1925年通車,長25.7公里。雅典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是希臘的經濟和貿易中心。它擁有希臘的重要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並有鐵路與其相連。比雷埃夫斯港可停泊各種海輪,擁有數千隻注冊商船。
綽號帶有「雅典」的英語地名
東方雅典(Athens of the East) — 印度馬杜賴
西方雅典(Athens of the West) — 美國加州伯克利
南方雅典(Athens of the South) — 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
北方雅典(Athens of the North) — 英國蘇格蘭愛丁堡
北美洲的雅典(Athens of North America) — 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施普雷河畔的雅典(Spree Athens) — 德國柏林
伊薩河畔的雅典(Athens on the Isar) — 德國慕尼黑
古巴的雅典(Athens of Cuba) — 古巴馬坦薩斯
拉丁美洲的雅典(Athens of Latin America) — 多明尼加聖多明哥
芬蘭的雅典(Athens of Finland) — 芬蘭於韋斯屈萊
塞爾維亞的雅典(Serbian Athens) — 塞爾維亞共和國諾威薩
博德羅格河畔的雅典(Athens of the Bodrog) — 匈牙利沙羅什保陶克
路西塔尼亞的雅典(Lusa Athens) — 葡萄牙科英布拉
巴西的雅典(Brazilian Athens) — 巴西聖路易斯
米納斯吉拉斯的雅典(Athens of Minas Gerais) — 巴西茹伊斯-迪福
薩丁島的雅典(Sardinian Athens) — 義大利薩丁島努奧羅
佛羅里達的雅典(Athens of Florida) — 美國佛羅里達州迪蘭
南半球的雅典(Athen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 紐西蘭達尼丁
南美洲的雅典(Athens of South America) — 哥倫比亞波哥大
緊急電話
在雅典若有緊急事故,警察局的報案電話為100;觀光警察的電話為171,海岸巡邏警察隊電話為108
4. 因為戰爭奧運會停止過多少次
夏季奧運會自1896年開始,奧運會只中斷過三次,都是因為戰爭。
歷史上被停辦的奧運會:
1、1916年柏林奧運會
第六屆奧運會原定於1916年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但是在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運會被迫停辦,奧委會總部被迫搬遷到瑞士洛桑,32多名奧運選手戰死疆場。
2、1940年東京奧運會
1940奧運會原定於在日本舉行,還是因為戰爭,不得不遷到芬蘭,而芬蘭也沒有躲過戰火,最後被迫取消。
3、1944年倫敦奧運會
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激戰的時刻,1939年7月奧委會決定在倫敦舉行奧運會,還是因為戰爭而沒有舉辦。
兩次世界大戰,造就了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最黑暗的記憶。除此之外奧運會沒有停辦過,可以說奧運會取消一定是世界遭遇了巨大危機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二戰之後,1948年倫敦奧運會,讓奧林匹克時隔12年再度回到人們生活里,59 個國家4062位運動員來到了賽場上,比賽也第一次進行了電視直播——經歷過創傷,體育蘊藏著的「向前走」的信號,終於傳遞到了人類社會里。
(4)義大利菲臘奧市紀念碑垃圾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1896年至今
1896年4月6日至4月15日,希臘雅典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
第1屆現代奧運會 當希臘雅典舉辦奧運會的時候,距羅馬皇帝狄奧多希一世下令禁止舉行的古代奧運會已經過去了1500多年。1896年4月6日下午3點,在經過重修的雅典帕那辛尼安體育場,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宣布:
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喬治一世在開幕詞中說:「但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復興能增進希臘人民與各國人民的友誼;但願體育運動和它所崇尚的道德觀念有助於造就新一代的希臘人,無愧於他們的先輩。」
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來到了繁華之都——法國巴黎。這屆奧運會比賽時間持續5個多月,可謂曠日持久。
在巴黎奧運會上,有11名女子沖破禁令,出現在運動場上。國際奧委會經過數次爭論,終於在1924年第22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允許女子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此後,女子項目成為奧運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參賽的女運動員也越來越多。
首屆雅典奧運會成功舉辦後,希臘方面曾希望將雅典作為奧運會的永久舉辦地,但遭到了國際奧委會主席顧拜旦等人的反對,顧拜旦認為奧運會是全人類的遺產,不應只屬於希臘。最終,第二屆奧運會花落顧拜旦的家鄉法國。
當時的巴黎,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繁華都市,但奧運會在這里卻遭到了冷遇。由於此屆奧運會被作為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比賽時間也從1900年5月中旬持續到10月28日。比賽日程很不緊湊,如擊劍比賽在6月舉行,田徑和體操比賽在7月舉行,游泳比賽在8月舉行,堪稱一次「馬拉松」式的運動會。
比賽場地分散在不同的城鎮舉行,設施也十分簡陋,再加上組織不力、宣傳不夠、觀眾不多,這屆奧運會遠不如首屆雅典奧運會那樣緊張、熱烈。本想利用博覽會來提升奧運會知名度的顧拜旦對此非常失望,他在日記中寫道:「世界上有一個對奧運會非常冷淡的地方,這就是巴黎。」
不過,巴黎奧運會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巴黎名勝眾多,交通便利,這對許多參賽選手很有吸引力。參賽國家從上屆的13個增加到22個,運動員人數從311名增加到1344名。
值得一提的,共有來自法國、英國、美國和波希米亞的11名女選手參加了高爾夫球和網球比賽,這也是女性運動員首次登上奧運殿堂,而夏洛特·庫珀(Charlotte Cooper)則成為奧運會歷史上第1位女性冠軍(女子網球單打冠軍、男女混合雙打冠軍)。
1904年,第3屆奧運會落戶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城市聖路易斯,這是奧運會首次在歐洲之外的國家舉辦,也表明奧運會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聖路易斯戰勝芝加哥舉辦了第3屆奧運會,一個主要原因是世界博覽會(法國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將在這里舉辦。
這也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以競爭形式決出舉辦城市。由於與博覽會相互交叉,比賽從7月1日持續到10月底,與上屆巴黎奧運會一樣拖沓冗長,而奧運會的風光也被世界博覽會搶走了。顧拜旦對此深感失望,從此奧委會便將奧運會的選址與世博會分開,以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
這屆奧運會只有12個參賽國家,成為歷史上最少的一屆。由於遠隔重洋,加之東道主沒能兌現派船接送歐洲選手的承諾,導致許多歐洲選手未能參賽。參賽運動員共629人,其中美國隊就達533人,許多項目參賽隊員都是清一色的美國人,加上美國隊實力強大,奪走了絕大多數獎牌,因此有人說這屆奧運會是「美國的奧運會」。
1921年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會議中,制定了奧林匹克法,包括奧林匹克運動會憲章、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章程、奧林匹克運動會競賽規則及議定書、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行通則、奧林匹克議會規則等5部分。至今,曾多次修改、補充,但由顧拜旦制定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未變。
2007年7月5日,國際奧委會在瓜地馬拉城的第119次國際奧委會全會上同意創辦青年奧運會,運動員的年齡需在14歲至18歲之間。首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新加坡舉行。中國南京於2014年舉辦第二屆青奧會。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於2018年舉辦第三屆青奧會。
國際奧委會摩納哥全會於2014年12月8日通過重要決議,除允許不同國家或地區、同一國家的不同城市聯合申辦奧運會外,國際奧委會未來要打破奧運會大項數量上限,允許東道主自主提議增加一個或幾個小項,但需要國際奧委會批准才能入選奧運會。
允許增加項目也就意味著奧運會未來要打破夏奧會28個大項和冬奧會15個大項設置的數量限制,但運動員數量不能增加,要保持目前夏奧會10500人和冬奧會2900人參賽的標准。
國際奧委會通過了開設奧運頻道的提議,這個頻道預計2015年在全球推出,24小時不間斷播出,由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BS)運營。
這個奧運頻道將展示體育運動——但並非直播奧運會,而是投身蓬勃發展的互動市場,試圖吸引全世界青年的目光。該頻道的基地將設在瑞士和西班牙,首先通過互聯網播出,然後進入到主流廣電系統,內容包含新聞、專題節目、重大賽事等。
5. 誰了解義大利,幫我一下忙!菲臘奧市的英文名稱是什麼要不告訴我它在哪個省也行!我快累死了!
Austrian city of Prince Philip
另外推薦給你一個網:http://www.hao123.com/ss/fy.htm
專門翻譯用的。
希望你能採納我的回答
6. 奧運會會徽的資料
運會會徽(Emblem of Olympic Games)是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奧林匹克徽記,亦稱奧運會會標。現代奧運會(包括冬季奧運會)的組織委員會都為所舉辦的奧運會設計一種獨特的會徽。會徽的圖樣有時是通過廣泛公開徵集,擇優選中的。但是,奧運會會徽必須經過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審查批准。
歷屆奧運會會徽
1896年
希臘雅典第一屆奧運會會徽 1896年,雅典開創性地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原本首屆奧運會既沒有會徽也沒有招貼畫,我們看到的這幅畫是雅典奧委會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報告的封面,後來被用來代表本屆奧運會。雄渾的雅典衛城,手執橄欖枝的雅典娜女神,深嵌的馬蹄印。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奧運會徽古銅色的浮雕散發著濃厚的古希臘氣息。左上方公元前776—1896的字樣表示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一脈相承的關系。
1900年
法國巴黎(法國首都)第二屆奧運會會徽 1900年巴黎奧運會會標的主體是一位身著傳統法國騎士服裝的女性,右手高舉法國的三件傳統兵器—花劍、佩劍和重劍,設計簡單,卻充滿了法國味道,從這屆奧運會起,女性開始走進了奧林匹克大家庭,參加了表演項目的比賽。
1904年
美國聖路易斯第三屆奧運會會徽 二十世紀初和二十世紀末,美國分別舉辦過兩屆奧運會,兩屆奧運會會標的設計風格也有很大差別:早期的寫實,近期的則更加抽象。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在美國的聖路易斯舉行,會標通過採用「魚眼」特技展示了主辦城市的風貌。由於舉辦較早,當時的會標還是通過世界博覽會宣傳海報的方式出現的。
1908年
英國倫敦第四屆奧運會會徽 1906年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的爆發,使原本定於羅馬舉行的1908年奧運會臨時易地倫敦舉辦,而倫敦奧運會卻為人們奉獻上了現代奧運史上第一個開幕式。1908年倫敦奧運會的會徽體現出濃郁的時代風格,跳高運動員的服裝,跳高姿勢以及身後的煤渣跑道和運動場中間的游泳池,都有著當時的烙印。
1912年
瑞典斯德哥爾摩第五屆奧運會會徽 地處北歐的瑞典和芬蘭是現代體育開展較早的國家。歷史上它們各自舉辦了一屆夏季奧運會,在會徽中充分體現了北歐人的健美與活力。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的會徽圖案濃縮了各國運動員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嚮往之情:它描述了一隊身形矯健的奧運選手,揮動著各自國家旗幟奔向奧林匹克賽場的情景。從中我們能隱隱嗅到古代奧運的氣息。
1920年
比利時安特衛普第七屆奧運會會徽 1920年,奧運會選擇了比利時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歐洲最繁榮的商業和藝術城市安特衛普。1928年,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又以其濃厚的人文歷史吸引了全世界崇尚運動的人們。兩屆奧運會在會標的設計風格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會徽右上方是主辦城市的盾形徽章,中間手執鐵餅、健壯的半裸男子的讓人想起古代奧運會。背景是安特衛普著名的城塔。會標中,參加國的國旗在一起飛卷飄揚,象徵著五大洲團結在一起.
1924年
法國巴黎第八屆奧運會會徽 巴黎舉辦過兩屆奧運會,雖然1900年的巴黎只能作為世界博覽會的配角,而1924年巴黎人卻用他們的熱情舉辦了當時歷史上最出色的奧運會。下面我們就通過這兩屆奧運會的會徽來領略這個城市的魅力。1924年巴黎奧運會會標的主體是巴黎城的盾形城徽,中間配以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古帆船,同時附有「第八屆奧林匹亞德巴黎1924」和「法國奧委會」的文字說明。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現代奧運史上的第一枚會徽,從此奧運會的會徽和招貼畫正式分開。
1928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第九屆奧運會會徽 1920年,奧運會選擇了比利時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歐洲最繁榮的商業和藝術城市安特衛普。1928年,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又以其濃厚的人文歷史吸引了全世界崇尚運動的人們。兩屆奧運會在會標的設計風格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對於安特衛普,八年後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會標融入了更多現代因素。藍色的背景上,一名長跑運動員高舉象徵勝利的白色月桂枝。會徽底部飄揚著荷蘭國旗色紅、白、藍三色波浪。會徽創造性地將荷蘭、運動、勝利、奧林匹克等元素融為一體。
1932年
美國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會徽 兩屆洛杉磯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1932年,劉長春首次代表中國參加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則是新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後,首次組團參加夏季奧運會。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會徽的主體是東道主美國的國旗,奧運五環標志居於會徽正中,代表勝利的月桂枝穿梭其間,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首次出現在了奧運會徽中,充分展示了美國人所追求的美國精神。
1936年
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會徽 在德國歷史上舉辦過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都在人們的心理上留下了灰色的陰影。這兩屆奧運會徽的設計都體現了色彩簡單、寓意深刻的風格。1936年的奧運會址選擇柏林是一個歷史的錯誤,納粹德國借奧運粉飾和平,蒙蔽世界。其會徽充滿了霸權,一座奧林匹克鍾里,奧運五環上矗立著一隻象徵階級的鷹,勃蘭登堡之門是柏林的象徵。鷹爪下的五環和聖火以及誓言都是柏林奧運強權的符號。
1948年
英國倫敦第十四屆奧運會會徽 1948年,世界還處在二戰後的恢復時期,人們對在這一時期是否需要舉行體育盛會爭論不休,但1948年倫敦奧運會最終卻大受歡迎,它給深受戰爭創傷的人們以巨大的精神安慰。1948年倫敦奧運會的會徽由議會大樓的鍾樓為主要構成。這個著名的「大本鍾」的指針指向四點,這是計劃中的開幕式時間。前景部分為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組委會需要的是一個最能代表英國的象徵。
1952年
芬蘭赫爾辛基第十五屆奧運會會徽 地處北歐的瑞典和芬蘭是現代體育開展較早的國家。歷史上它們各自舉辦了一屆夏季奧運會,在會徽中充分體現了北歐人的健美與活力。1952年芬蘭赫爾辛基奧運會會徽圖案的設計簡潔而清晰,主要表現了奧運主會場的標志性建築「奧運塔樓」和「奧運五環」,意味著光輝的奧林匹克來到了「千湖之國」芬蘭;同時,世人也能感悟到芬蘭人對奧運的那份深深的敬仰和渴望之情。
1956年
澳大利亞墨爾本第十六屆奧運會會徽 綠色和環保是澳大利亞留給每個人最深刻的印象,分別於1956年和2000年在這個國家舉辦過的兩屆奧會的會徽上似乎都能夠使人發現這一點。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會徽採用單一綠色,會徽主體是一個矗立在澳大利亞版圖上燃燒著的熊熊火炬,火燃的上前方是奧林匹克的標志——五環,會徽的底部是「墨爾本1956」字樣,並向兩側延伸成為象徵著勝利的月桂枝。
1960年
義大利羅馬第十七屆奧運會會徽 羅馬曾在1908年獲得過奧運會的主辦權卻因為經濟原因沒能舉辦,時隔半個世紀。1960年,義大利終於盼來了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羅馬奧運會會徽採用了羅馬城徽的標志,標志上是一隻母狼在哺乳兩個嬰兒的奇特圖案。母狼哺乳的兩個嬰兒中的一個,就是傳說中的羅馬城第1任國王羅慕路。會徽居中幾個大大的字母是拉丁文「1960」的意思,可見羅馬城徽是古羅馬歷史文化的高度濃縮。羅馬奧運會會場分布在古羅馬遺址、聳立著古代奧運會雕像的運動場和君士坦丁拱門等處,所有這一切,至今使人沉浸在對古羅馬文明的緬懷中,古代建築、紀念碑、各大名勝與現代化的奧運會和諧結合,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文化的城市之一,奧運精神又給它注入了現代化的理念和與世界融合的勇氣。
1964年
日本東京第十八屆奧運會會徽 1964年,奧林匹克的光芒首次普照亞細亞大地,在會徽的設計中體現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神韻。1964年東京奧運會會徽為置於日本國旗前的奧林匹克標志,它象徵奧林匹克就像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而一輪紅日下的奧運五環標志,採用了金色,有別於傳統的五環顏色。
1968年
墨西哥墨西哥城第十九屆奧運會會徽 墨西哥城是歷史悠久的世界名城,被稱作壁畫之都,市內建築物牆壁上處處可見氣勢磅礴、色彩絢麗的壁畫,本屆奧運會會徽的創作靈感就來源於豐富的壁畫素材。第十九屆墨西哥城奧運會的會徽由來自奧運組委會、墨西哥和美國的三位藝術家協作完成,會徽創造性的使用了黑白兩色,將彩色的奧運五環標志和墨西哥的英文字樣與傳統壁畫圖形巧妙地融為一體,讓人聯想到古老的印第安圖案。同時墨西哥的每個字母或者環形、或者直線,又像運動場的跑道。簡潔卻豐富,單一卻深刻,會徽強烈的墨西哥民族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2年
德國慕尼黑第二十屆奧運會會徽 在德國歷史上舉辦過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都在人們的心理上留下了灰色的陰影。這兩屆奧運會徽的設計都體現了色彩簡單、寓意深刻的風格。慕尼黑會徽設計只有黑白兩種色彩,具有抽象性,主體部分是一頂光芒四射的桂冠,喻意著慕尼黑奧運會的主體精神——光明、清新、崇高,象徵著一個「光芒四射的慕尼黑」。
1976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會徽 伴隨著政治性抵制事件的發生,在蒙特利爾和莫斯科,奧運五環出現在會徽的顯要位置,表達出奧林匹克運動對五大洲團結的強烈呼喚。奧林匹克領獎台和五環的組合構成了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會徽的主體,而領獎台與五環的一部分又構成了三個田徑跑道的圖案,巧妙的是領獎台同時是變形的美術字M,代表了主辦城市的名字。這屆奧運會盡管辦得比較成功,但其窘迫的財政狀況也給未來的東道主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提出了新的課題。
1980年
前蘇聯莫斯科第二十二屆奧運會會徽 伴隨著政治性抵制事件的發生,在蒙特利爾和莫斯科,奧運五環出現在會徽的顯要位置,表達出奧林匹克運動對五大洲團結的強烈呼喚。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會徽在五環上面五條平行線呈金字塔型垂直排列,象徵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莫斯科的城市建築風格,頂部的五角星取材於前蘇聯的國旗。整個標志以耀眼的紅色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1984年
美國洛杉磯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會徽 兩屆洛杉磯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1932年,劉長春首次代表中國參加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則是新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後,首次組團參加夏季奧運會。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會徽是「運行之星」。圖案主體為五角星,象徵著人類的最高願望。畫面13條橫虛線,使星顯出運行狀態,既寓意生命不停地運動,不停地進取,又象徵美國獨立時的13個州。紅白藍三色,是美國國旗的三種顏色。
1988年
韓國漢城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會徽 奧運會會徽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傳統韓國文化的精髓,整個圖案具有鮮明的朝鮮民族特色。1988年漢城奧運會會徽,由藍、紅、黃3色呈旋渦狀的條紋和象徵奧林匹克的五色環組成,3種顏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體」的哲學意義。動態的條紋,意指生生不息的體育運動,旋轉向上以示和諧進步。會徽中向內心的動態,比喻來自五大洲的選手走到一起;而外離心的動態,則寓意著通過奧林匹克的崇高精神,走向相互了解和世界進步。
1992年
巴塞羅那奧運會會徽第二十五屆奧運會會徽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會徽,上半部由一點和兩個彎曲的線條組成,顏色是藍、黃、紅三色。藍為蔚藍的地中海,黃是常年普照西班牙大地的太陽,而紅則是血氣方剛的生命。圖案代表巴塞羅那悠久的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命活力。一點兩線既象徵大地、天空,又構成一個人的運動狀態,似跑似跳, 象徵巴塞羅那人積極參加奧林匹克運動的意識。同時,這個圖案還可理解為巴塞羅那人正張開雙臂迎接來自各大洲的客人。
1996年
美國亞特蘭大第二十六屆奧運會會徽 二十世紀初和二十世紀末,美國分別舉辦過兩屆奧運會,兩屆奧運會會標的設計風格也有很大差別:早期的寫實,近期的則更加抽象。1996年是現代奧運百年誕辰,這一年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第26屆奧運會實現了奧運家庭的大團圓。會徽主體部分是一個火炬。火炬的底部由五環和阿拉伯數字100構成,紀念奧運會已經走過百年歷史;而火炬的上半部由火焰變成的星星象徵每一位運動員的卓越追求。會徽中的金色象徵著金牌,綠色象徵著亞特蘭大的城市之樹——月桂枝。
2000年
澳大利亞悉尼第二十七屆奧運會會徽 綠色和環保是澳大利亞留給每個人最深刻的印象,分別於1956年和2000年在這個國家舉辦過的兩屆奧會的會徽上似乎都能夠使人發現這一點。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會徽——「新世紀運動員」是一個運動員正奔向新世紀的形象。由上至下不難看出悉尼歌劇院的外形曲線被用來表示火炬,而太陽、岩石、及土著的迴旋標的圖形則被用來塑造運動員的頭、手及腹部。整個會徽的色彩語言極具象徵意義:藍色的海港、黃色的太陽和沙灘以及紅色的內陸土地,突出了澳大利亞本土文化的獨特性。
2004年
希臘雅典第二十八屆奧運會會徽 無論是一個世紀前的1896年還是即將到來的2004年,希臘雅典選擇用象徵和平與友誼的橄欖枝來表達他們對奧林匹克運動至高無上的理解和尊重。1896年的雅典會徽給人的印象是具體、寫實的,一個世紀後,雅典人又有了新的創造。這就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會徽,簡單而抽象,明亮而純凈。藍色和白色兩種顏色是如此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作為歐洲古代文明發源地的雅典,似乎十分青睞橄欖枝。圍成圓形的白色橄欖枝是和平的象徵,同時也體現著現代雅典對全世界的包容性。
2012年
英國倫敦的第三十屆奧運會徽 2012奧運會會徽顏色一共有四種,分別是粉色、橙色、藍色和綠色,可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選擇不同顏色的會徽。表示舉辦年份的「2012」通過變體形式成了會徽的主體,表示舉辦地點的「London」和奧運會五環標志被嵌在第一個「2」和「0」。倫敦奧組委稱,這一強有力的、現代的會徽象徵著富有活力的奧林匹克精神及其能感染全世界人民的能力。會徽是由世界著名設計公司WolffOllins設計的。
簡介
奧運會的主要標志是五個相套的、不同顏色的圓環。對奧運會五個圓環的含義,曾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即每一個環的顏色代表一個大洲。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雜志》第140期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五環的含義是象徵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見。 每屆奧運會都有不同的會徽,但所有會徽都帶有五環標志,然後再襯之以反映東道國特點或民族風俗的圖案。如第17屆奧運會於1960年在義大利羅馬舉行時,就以羅馬的城徽作為會徽,即
一隻母狼哺育兩個嬰兒的圖案。 第29屆奧運會會徽為一個小巧篆書「京」字圖案,形似一個奔跑沖刺的運動員,又如一個載舞之人歡迎奧運會的召開;既代表奧運會舉辦地北京,同時又極富中國東方的神韻 歷屆奧運會會徽的圖案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標志,即相互套連的奧林匹克五環標志,同時襯以表現奧運城和東道國歷史、地理、民族文化傳統等特點的主體圖案,使人一眼就可看出奧運會舉辦的時間和地點。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運會會徽中的奧林匹克標志覆蓋的面積不得超過全徽總面積的1/3,而且奧林匹克標志必須完整出現,不得改動。奧運會會徽的圖樣不僅要體現奧林匹克精神,而且還要反映出東道國和奧運城的特徵。奧運會會徽是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藝術性標識。 奧運會會徽是奧運會最有權威性的形象標志。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各主辦國設計的會徽,未經奧運會組委會同意,不得用於廣告和商業服務。這一規定保證了奧運會會徽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自1896年雅典奧運會以來,歷屆奧運會均有會徽設計。1988年漢城奧運會會徽,由藍、紅、黃3種顏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體"的哲學含義。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會徽,上半部由一點和兩個彎曲的線條組成,顏色是藍、黃、紅三色。藍為蔚藍的地中海,黃是常年普照西班牙大地的太陽,而紅則是血氣方剛的生命。圖案代表巴塞羅那悠久的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命活力。一點兩線既象徵大地、天空,又構成一個人的運動狀態,似跑似跳,象徵巴塞羅那人積極參加奧林匹克運動的意識。同時,這個圖案還可理解為巴塞羅那人正張開雙臂迎接來自各大洲的客人。 冬季奧運會同樣設計自己的會徽。這些會徽多以奧林匹克旗或舉辦國奧委會會旗為背景,並配以冬季景色或冬季項目圖案,極具特色。如1968年在法國格勒諾布爾舉行的第10屆冬季奧運會的會徽,背景是冬季奧運會會旗,中央是一朵潔白的雪花,雪花周圍是3朵玫瑰,象徵著這里的工業、文化教育、旅遊和冬季運動。
7. 第一屆冬奧會是什麼時候舉行的舉辦地點是哪裡
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24年1月25日至2月5日在法國夏蒙尼舉行。
雪車運動上世紀就已在一些國家開展,因此,東道主將這一項目列人了比賽。但參加國家不多,因水平不平衡,開展較普及的國家派出兩個隊。本屆僅1項男子4人座,進人前六名的隊,均屬歐洲,瑞士1隊獲得冠軍。
加拿大、美國在冰球項目方面佔有明顯優勢。加拿大冰球隊五戰全勝,以總比分110比3的成績獲得冠軍。
8. 2008北京奧運會資料
鏈接: https://pan..com/s/1N4DcFgPqT07isgJDaTatbA
9. 冬奧會的歷史與變遷是怎樣的
「一棒冰球雕五環,微火傳遞環保態」,這是中國在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中盛放的光彩。
精神還在延續,生命之火勇不斷,未來的冬奧會,一定會發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