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一共出了多少個教皇都是什麼教派的
在一般漢語語境里我們只把天主教的羅馬主教稱作西方教皇,也就是Pope。
事實上像東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敘利亞正教會也有Pope,但是我們不會在漢語里稱他們為教皇。
所以西方一共出了267位教皇,都是也只可能是天主教的。
更詳細的請見http://ke..com/view/38883.htm#4,我就不復制了
2. 羅馬教皇是什麼樣的人他在西方享有怎樣的地位
羅馬教皇,又叫做羅馬教宗,是羅馬教廷的領袖。教皇在拉丁文中是「爸爸」(pope)的意思。教皇們認為自己是基督12使徒之一彼得的繼承者,是上帝指派的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領袖。由紅衣大主教選舉而產生的,基督教的精神領袖。五六世紀起,教皇和教會的權利迅速膨脹,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8世紀中期「丕平獻土」之後,教皇國在義大利中部形成。教皇既是宗教首領,又是擁有世俗權力的一國之君,直接管轄的領土達四萬多平房千米。9世紀,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教皇與封建君主之間的斗爭持續不斷。十二三世紀時,教皇權力達到頂峰:有權廢黜君主;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當時,教會上層人士擁有很大權力,生活非常奢華。
14世紀起,隨著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和壯大、資產階級的興起、宗教改革運動的進行,教皇權力逐步衰微。近代時期,在義大利國家取得統一的情況下,教皇國領土縮小,教皇退居於羅馬附近的梵蒂岡,教皇國實際上不復存在。20世紀早期,梵蒂岡被義大利承認為主權國家,主權屬於教皇。 撒旦(Satan),《聖經》中的墮天使[1](或稱墮天使撒旦),他是反叛上帝耶和華的墮天使(Fallen Angels),曾經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負責在人間放置誘惑,後來他墮落成為魔鬼,被看作與光明力量相對的邪惡、黑暗之源。(傳統撒旦教派則視撒旦為宇宙中最偉大的神,撒旦不僅是神,也是大自然,也是能量,他是一切。)
希伯來文的本意為「敵對者」(Adversary),在某些宗教信仰的經典里都曾被提及,有許多人認為,路西法是撒旦的別稱,雖然這個觀點出現在《失樂園》中,但是這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七大魔王中,路西法和撒旦的職務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天堂戰爭中,路西法曾與撒旦聯盟共同對抗上帝,所以,說路西法是撒旦的別稱是錯誤的。路西法曾經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熾天使,在未墮落前任天使長的職務。
3. 教皇是干什麼的
梵蒂岡君主、天主教羅馬主教的最高稱號。因駐地為羅馬,故又稱羅馬教皇。據《教廷指南》,教皇全銜為羅馬主教、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代表、首席使徒的後繼人、西方教會最高教宗、西方牧首、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樞機主教和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根據天主教教義,教皇是眾使徒之首彼得的後繼人。公元 2世紀主教制產生後,所有主教均被稱為教皇。羅馬主教因駐在羅馬帝國都城,政治、經濟勢力最大。5世紀,由於英諾森... ...[
4. 約翰.保羅一世, 原名艾爾比諾.盧西尼亞。擔任教皇只有33天,素有「微笑教皇」之稱。誰能更詳細的介紹一下
教皇約翰·保羅一世(拉丁語IoannesPaulusPP.I,義大利語GiovanniPaoloI),本名阿爾比諾·盧恰尼(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前任天主教教皇,梵蒂岡城國元首。他於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僅僅33天之後就去世了。他是歷任教皇中執政時間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內梵蒂岡城出現了三任教皇的權力更迭。約翰·保羅一世是第一位出生於20世紀的教皇。
在義大利,約翰·保羅一世被教徒親切的稱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約翰·保羅一世
本名AlbinoLuciani
出任1978年8月26日
卸任1978年9月28日
前任保祿六世
繼任約翰·保祿二世
出生1912年10月17日
義大利,貝盧諾省,
Canaled'Agordo
去世1978年9月28日(65歲)
梵蒂岡宗座宮殿
1.背景
1.1.早年生活
阿爾比諾·盧恰尼出生1912年10月17日出生在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區貝盧諾省的佛諾德康埃爾市。他的父親喬瓦尼·盧恰尼是一個磚匠,母親名字叫BortolaTancon。阿爾比諾有兩個弟弟,Federico(1915-1916)和Edoardo(1917-2008),還有一個妹妹,Antonia。
1923年,盧恰尼開始在費爾特雷一個小修道院學習神學,在這里,老師發現他「相當的活躍」。不久,他前往貝盧諾省神學院進修。在此期間,他曾想加入耶穌會,但是被神學院院長,GiosuèCattarossi主教拒絕了。1935年7月7日,盧恰尼成為了一名神父,隨後,他在佛諾德康埃爾市成為一名助理牧師。不久,他成為了貝盧諾省神學院副院長和神學教授,教授教義神學,宗教倫理學,教會法律以及神學藝術。
1941年,盧恰尼希望前往教皇格列高列大學進修神學博士學位。這要求他必須在羅馬完成至少一年的學習。然而,貝盧諾神學院的前輩們希望他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同時繼續在神學院執教。1941年3月27日,教皇庇護十二世親自頒布詔令,給予了盧恰尼可以不前往羅馬學習的豁免權。盧恰尼的學位論文(「人類靈魂的起源:由安東尼奧·羅絲米尼想到的)猛烈的攻擊了安東尼奧·羅絲米尼的宗教理論,他憑借這篇論文以極優秀的成績取得了神學博士學位。
1947年,被任命為GirolamoBortignon主教的輔理主教。2年以後,他被任命為教區教理問答的負責人。
1958年12月15日,盧恰尼被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任命為義大利威尼托教區主教。教皇在兩位主教Bortignon和GioacchinoMuccin的協助下親自為盧恰尼舉行了祝聖禮。作為主教,盧恰尼全程參加了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1969年12月15日,他被教皇保羅六世任命為威尼斯教區宗主教。他於1970年2月3日在他的主管教區就職。1973年3月5日,在樞機主教團會議上,教皇擢升他為S.Marco樞機主教。盧恰尼以謙遜打動了教會。最好的例子是,一次教皇保羅六世將他的教皇披肩披在了盧恰尼的身上,而盧恰尼卻表現的非常忐忑不安。他在他的第一次奉告祈禱中回憶了這件事情:
「教皇保羅六世當著20,000人的面讓我的臉紅到了耳根,因為他把自己的披肩脫下,披在了我的肩上。我從來沒有這么臉紅過!」
2.當選教皇
2.1.1978年8月的秘密會議
在1978年8月的紅衣主教會議中,盧恰尼在第四輪投票中被選舉為羅馬教廷第263任教皇。他選擇了「約翰·保羅」作為教皇的名稱。這是羅馬教廷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雙名作為教皇名稱。在他的奉告祈禱中他解釋道,這是為了向他的前任者,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以及保羅六世致以敬意。前者任命他為主教,而後者任命他為威尼斯宗主教以及樞機主教。他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在教皇名稱中使「一世」的教皇。在義大利,約翰·保羅一世被教徒親切的稱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有評論者指出,盧恰尼的當選和傳聞中樞機主教團內部的派別紛爭有關:
保守派和元老院支持GiuseppeSiri樞機主教,因為他行為趨於保守,甚至有可能改變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作出的一些改革。
受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改革所帶來好處的自由主義派以及一些義大利的樞機主教則支持GiovanniBenelli樞機主教,但是他因為有「獨裁主義」的趨勢而受到反對。
還有少數派支持SergioPignedoli樞機主教。他相當自信宣稱自己就是教皇最可能的人選,甚至進行了節食減肥以能夠穿上教皇的白色法衣。
除了義大利籍的主教外,樞機主教團日益增加的其他國籍的樞機主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卡羅爾·約澤夫·沃伊蒂瓦樞機主教(後來的約翰·保羅二世)。
在接下來幾天的秘密會議中,樞機主教們在一致愉悅的氣氛中宣告,他們已經選出了「上帝的繼承人」。
阿根廷的EardoFranciscoPironio樞機主教說:「我們見證了道義的奇跡。」隨後,德蕾莎修女評論說,「他是上帝最好的禮物,他讓上帝愛的光芒照耀在世界每一個黑暗的角落。」
東正教列寧格勒和明斯克郊區牧首Nikodim在出席盧恰尼就職典禮的時候突然去世。新教皇在他最後的時刻為他做了禱告。
2.2.教會政策
2.2.1.教皇人性化
約翰·保羅一世上任後,很快做出了一系列的決定,使教皇「人性化」,包括公開的承認上文所述的保羅六世任命他為威尼斯教區宗主教時候他臉紅的事情。他也是第一位用單數"I"而不是庄嚴復數"royalwe"來自稱的現代教皇。然而,教廷關於他演講的記錄常常會由他的助理將"I"改回「royalwe」,以適合公開發表或者刊登在羅馬觀察家報上。他也是第一位拒絕教皇御座的教皇,但是最後在教廷的極力說服下,為了讓他的信徒可以看見他,他還是使用了教皇御座。
他也是第一位拒絕接受加冕禮的教皇。他以一個簡單的就職典禮宣告了他開始行使教皇的權力。他評論道:「我們應該意識到,上帝不僅僅是我們的聖父,也是一位慈祥的聖母。」這加強了他在公眾心中一位「牧師教皇」的形象。
2.2.2.通喻
約翰·保羅一世打算準備一次通喻,以鞏固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教皇曾說,「這是一項有長遠影響的非凡的盛會,是教會的進步」)所制定的一些方針政策,以及加強教規對天主教牧師和信徒的規范。在教規方面,他不僅是一個改革者,而且是一些規定的創始者,比如將每個教堂1%的收入轉贈給第三世界那些貧窮國家的教堂。另外,阿根廷軍政府總統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在梵蒂岡的訪問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尤其是,教皇提醒他,在所謂的「骯臟戰爭」中,他的軍隊出現了違反人道主義的行為。
2.2.3.道德神學
一些學者將約翰·保羅一世的道德神學描述的非常「自由化」,甚至,如果他在位更久一些的話,可能會推翻教廷反對生育控制的政策。因此,這成為了「約翰·保羅一世被謀殺」理論的一個論據。
2.3.個人特點
約翰·保羅一世被認為是一個嫻熟的交際家和作家,他留下了一些作品。他在任威尼斯教區宗主教的時候寫了一本書《Illustrissimi》,這本書里記載了他給一系列歷史人物或者虛構的人物寫的信。仍然現存的有他寫給耶穌基督,大衛王,《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的費加羅,匈牙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皮諾曹等人的信,其他的已知收信人包括馬克·吐溫,查爾斯·狄更斯以及克里斯托弗·馬洛等人。
約翰·保羅一世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親切。但是,有報道說,在梵蒂岡城中,他被認為是一個聰明但是不能勝任教皇職責的人,盡管英國作家DavidYallop(在他的書「InGod'sName"中)說這是梵蒂岡內反對約翰·保羅一世政策的人暗中對他污衊的結果。JohnCornwell說,「這些人壓根看不起盧恰尼。」一位資深的傳教士談及盧恰尼時候說,「他們選了「彼得·塞勒斯」(喜劇演員,以演技出色著名)做教皇。」批評家們經常拿盧恰尼佈道時提到皮諾曹來和庇護七世、保羅六世的一些著名的演講做對比。去過梵蒂岡訪問的人經常會提及盧恰尼的的寂寞以及他受到孤立的處境。他們還意識到,盧恰尼是幾十年來唯一既沒有外交職務(如庇護六世和約翰二十三世),也沒有元老院職務(如庇護七世和保羅六世)的教皇。
但是不可否認他個人魅力的巨大。他的個人魅力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他展現給世界的一種和藹、優雅和善良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他當選教皇後第一次與聖彼得廣場上的群眾見面時就形成了。他和藹的形象甚至讓他在說話前就被別人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二是他的言辭魅力,尤其是媒體,常常被他的言辭所傾倒。他是一個優秀的演說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保羅六世的演說就像是宣讀博士論文。約翰·保羅一世為天主教帶來了溫暖,笑聲,「快樂的因子」,以及大量媒體友善的報道。
約翰·保羅首度承認,教皇這個職位的前景嚇壞了他(教皇是一個很辛苦的職位,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因此,教皇很少長壽),而他承擔起這個職責是由於其他樞機主教的鼓勵。他經常對他的助理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他認為自己不能勝任教皇的職位。盡管教皇保羅六世的使徒法典《RomanoPontificiEligendo》明確規定約翰·保羅應該被加冕,可是他仍然拒絕接受傳承數千年的教皇加冕禮以及教皇的三重冕。取而代之的是,他選擇了簡單的教皇就職彌撒。約翰·保羅一世一直恪守他謙遜的座右銘,在他上任第一天進行的著名的奉告祈禱中,他的友善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逝世
1978年9月29日,將要黎明的時候,有人發現坐在床上的約翰·保羅一世已經去世了。此時,距他擔任教皇僅僅33天的時間。梵蒂岡發布聲明說他們65歲的教皇可能因前一天晚上心臟病突發而逝世。
然而,為了證實這個「不確定的診斷」所應該做的屍體解剖卻沒有進行。這個不確定的診斷,以及隨後官方發表的前後矛盾的聲明,讓很多人認為教皇可能死於謀殺。人們的疑點在於,誰發現了教皇的屍體,什麼時候發現教皇已經去世的,以及教皇去世時手上拿的文件的內容。
梵蒂岡墓穴中約翰·保羅一世的墓地
對教皇死因的猜測在教皇去世後就開始傳播了。一種傳聞聲稱,來訪的Nikodim牧首的去世是因為喝了原本為教皇准備的含有毒葯的茶。實際上,Nikodim牧首去世與教皇去世相隔時間過久,而且,沒有證據證明牧首是被毒害致死的。可是,這一次屍檢仍然未能進行,因為牧首剛剛去世就被進行了防腐處理。
另一個沒有事實依據的傳聞指出,教正准備將一些梵蒂岡高級官員解職,因為他們有貪污行為。教皇遺體立即做了防腐處理被懷疑是為了防止屍體被解剖。梵蒂岡堅持聲稱,根據梵蒂岡法律,對教皇遺體的解剖是被禁止的,然而,有人從AgostinoChigi的日記中找到證據,1830年,梵蒂岡對教皇庇護八世的遺體進行了屍體解剖。
關於教皇被謀害的懷疑和假說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疑點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教皇生前擬定的梵蒂岡徹底的人事變動、黑手黨活動頻繁的義大利以及隨後在對梵蒂岡銀行及其附屬公司所進行財務調查時發生的謀殺事件。
4.影響
除了拒絕教皇加冕禮之外,約翰·保羅一世在如此短的執政時間里沒能給梵蒂岡和羅馬教廷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而教皇的去世也暴露了梵蒂岡高層人士管理上的許多問題。即使那些竭力批判不實傳聞的高層人士也承認,對於教皇逝世,梵蒂岡確實有許多「不當處理」。其餘的教眾仍然認為,這位充滿魅力的「微笑教皇」的逝世的原因,至今也沒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4.1.封聖的過程
約翰·保羅一世去世後不久,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就要求啟動對他的封聖的程序。然而,這個程序一直到1990年,才在226名巴西籍主教(包括4名樞機主教)的集體請願下開始。
2002年8月26日,VincenzoSavio主教宣布開始為約翰·保羅一世的封聖做前期的文件以及證據的採集。2003年6月8日,梵蒂岡宣聖部對這項工作表示贊同。11月23日,在宣聖部樞機主教JoséSaraivaMartins的主持下,在貝盧諾大教堂宣布正式開始約翰·保羅一世的封聖進程。
隨後,對約翰·保羅一世生平和奇跡的調查於2006年11月11日在貝盧諾省的一個庄嚴的彌撒中宣告結束。神跡的證據是,一位名叫GiuseppeDenoradiAltamura的人聲稱他的癌症奇跡般的康復了。
4.2.繼承人約翰·保羅二世
卡羅爾·約澤夫·沃伊蒂瓦樞機主教在1978年10月16日被選為新一任教皇。第二天,樞機主教團在西斯廷教堂為他進行了歡慶彌撒。彌撒結束後,他進行了宗座遐福,並通過廣播傳播到了全世界。在宗座遐福里他宣誓忠誠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並且對他的前任,約翰·保羅一世進行了贊揚:
「我們能如何評價教皇約翰·保羅一世呢?對我們來說,他似乎就像是昨天才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披上教皇的長袍。但是,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僅僅在這么短的任職時間里,從他身體里迸發出的,從他最後一次演講中體現出的,仁愛的溫暖...不,是無盡的愛。當他為我們的信徒們講什麼是信念,希望和愛的時候,我們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他的榮光和偉大。」
5. 義大利人他們信仰什麼
義大利宗教
義大利憲法規定,一切宗教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有權按自己的般規建立其組織並開展活動。義大利人90%以上信仰天主教,其餘信仰新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耶和華見證會及佛教。各種宗教組織達440多個,成員60多萬,加上同情和支持者超過100萬。天主教在義大利的勢力和影響巨大,全國有281個教區,大主教和主教440多名,神甫約63000多名,修女14萬多名,各種修士人數眾多,領薪金的神職人員21萬多人。全國大小城市村鎮均有教堂,各地還有不少修道院。教會辦有很多醫院和學校,對義大利的政治、文化等影響很大。
宗教簡史
在古羅馬時代,羅馬人並不信奉天主教,而是信奉羅馬教。天主教由中東地區傳人後遭到壓制,大批傳教士和教徒遭鎮壓。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赦令,給予天主教徒信仰自由,結束了迫害天主教徒的時代,天主教開始在這里廣泛傳播。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和義大利中部地區大片土地送給教皇,教皇權勢大增。1870年義大利統一時收回羅馬城,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其世俗權被剝奪。不久,政府頒布處理與教皇關系的「保障法」,教皇拒絕接受,並將主張政教分離的教徒逐出教會。1929年2月,教廷同法西斯政權簽署《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政府認可教廷為獨立國家,教廷也承認義大利王國,並同法西斯政府合作,天主教為義大利國教。1984年2月18日,教廷與義大利政府簽訂新協定,中止天主教作為「義大利國家唯一宗教」的地位,公民在是否接受宗教教育等方面有選擇的自由,義大利多數人只信仰某種宗教,很少參加宗教活動,向神甫懺悔者人數減少,舉行世俗婚禮而不去教堂舉辦婚禮者增多,神職人員來源亦成為問題。教會一直反對的《離婚法》和《墮胎法》分別於1974年和1981年經公民投票後在義大利得以確認。
望 彌 撒/B>
望彌撒是一種紀念耶穌犧牲的宗教儀式。耶穌犧性後,門徒們為紀念他,常聚會重溫其遺訓,並行分聖餐(分發無酵餅)等禮節,以後即發展為整套祭獻儀式,在禮拜日或節日時舉行,信徒也參加。儀式由神甫、主教等主持,有一定規程。主持者需領聖體(吃無酵餅)和聖血(喝紅葡萄酒),信徒只領聖體,主持者宣講時也結合當前的世事等講些道理和規勸、勸戒之類的話,最後以「和平」二字結束。這時,所有參加者均重復「和平」二字,同時相互握手 。
本 篤 會
本篤會是天主教隱修會之一。由貴族出身的義大利人本篤(也譯本尼狄克,因此也稱本尼狄克派)於529年創建,在卡西諾山建起第一座隱修院。他定的會規為:會士不得婚娶、不得有私產、一切服從長上,稱為「發三願」。會士每天必須按時誦經,詠唱「大日課」,其餘時間從事各種勞動,其中包括抄寫古籍、從事宗教藝術及教育事業,視游手好閑為罪惡。
方濟各會
方濟各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主要派別之一,又稱「法蘭西斯派」或「小兄弟會」。義大利阿西西市的富家子弟方濟各(也譯法蘭西斯)於1209年創立。方濟各於1205年以非神職人員身份在城外蘇巴西奧山隱修,將其家財散發給貧苦人,並身穿粗布衣袍,手托乞食缽,赤足前往德國、西班牙、摩納哥、埃及等地,勸人參加其修會。1209年,教皇伊諾琴佐三世批准成立方濟各托缽修會,會士必須過清貧生活,麻衣赤腳,周遊各地,宣傳「清貧福音」,會士彼此間互稱「小兄弟」,效忠教皇,反對異端。起初宣稱會內不置恆產,但後期會規鬆弛,在城市建立住院,積聚大量產業,內部為此分裂,分成守規派、住院派和嘉布遣派,守規派改革後自稱方濟各派。方濟各的同鄉女子克拉拉又創建女修會,自稱「方濟各第二會」,又稱「克拉拉會」。13世紀末、14世紀初有會士到中國北京、泉州等地活動。17世紀又再度派會僧來中國。
耶和華見證會
耶和華見證會是美國人羅塞19世紀後半期創建的一種教派,義大利的信徒甚多,該教派否認正統的基督教教義,認為只有一個上帝,即耶和華,基督是上帝所造,聖靈是耶和華力量的一個名稱。認為耶和華即將與撒旦決戰,並將很快獲勝,世上即再無疾病、罪惡、戰爭和貧窮,被挑選出的14萬4000人將治理天圈,其中的1萬名現仍在世,他們都是耶和華見證人,即該會成員。1000年後撒旦將再誘惑人類,少數人將被誘墮落,多數人將保持信仰,惡人將被消滅。該會以聖經為依據,因而反對聖誕樹、十字架、教皇、新教等宗教禮儀和制度,在世俗生活中則反對催眠術、輸血、服兵役、慶祝生日、賭博、同性戀、人工流產、進化論、吸煙、共產主義等,拒絕競選公職,反對向旗幟敬禮,反對唱國歌,反對國家及一切世俗權威。一些耶和華見證人因拒服兵役而被判刑,他們寧可赴刑而不背叛其宗教信仰。信徒每周日下午5點整必須集中講授和討論「守望樓」書刊,即宣揚和解釋聖經及宗教理論的書刊,信徒輪流主持。信徒外出時,必須准時參加所在地的這一儀式。信徒每周需有至少5小時參加宗敬活動,必須經常挨門挨戶地去傳教。信徒在宗教活動時對男信徒稱兄弟,對女信徒稱姐妹,絕對不許使用世俗稱謂,如父親、母親、叔叔、姑母等。飯前必須祈禱。
6. 歐洲教會的 等級制 不要起源 不要復制 告訴我教皇之下 是誰 他們都叫什麼
天主教聖職斑駁龐雜。很多稱謂在不同的國家,實際的意義也不一樣。 而作為聖職三階的最高一級,主教的等級也是形形色色。主教的等級通常分為:樞機主教(Cardinal Bishop)、宗主教(Patriarch)、首席主教(Primate)、總主教(Archbishop)、都主教(Metropolitan)、教區主教(Diocesan Bishop)、助理主教(Coajator Bishop)、輔理主教(Auxiliary Bishop)、領銜主教(Titular Bishop)和榮休主教(Bishop Emeritus)十級。當然,如果加上教宗(Pope)和總理執事(Prime minister deacon)兩位,正好是十二個。暗指耶穌基督的十二門徒。
如果和封建王朝做對比,可能好理解些。
教皇,有稱教宗,就是皇帝。但是教皇僅僅管理天主教會,對於美國基督教,東正教,是沒有管轄權的。但是天主教內部教派林立,各種教派多達數百個。因此有些教派並不承認教皇為正統,而教皇也認為他們是邪教。這樣就會產生這些邊緣教派自己推立的教皇,叫對立教皇。
和教皇地位差不多的就是總理執事(Prime minister deacon),相當於丞相。
教皇之下就是樞機主教也叫紅衣主教(Cardinal),相當於親王。樞機主教是天主教會內僅次於教宗高級聖職幕僚。樞機主教俗稱教會親王。歷屆教皇都必須從紅衣主教中產生。這些才德兼備的教會菁英,是由教黃親自甄選,協助教宗管理普世教會的事務;能夠享有紅衣主教教銜的,通常是各大教區大主教上級的都會主教和宗主教,或是梵蒂岡教廷的內閣成員。教宗出缺時,按法律只有他們才有權選舉教宗。因戴紅帽、穿紅衣之故,又稱紅衣主教。 樞機共分三級:主教級、司鐸級、執事級,實際上現在都由主教擔任。
紅衣主教下面就是主教,分宗主教(Patriarch)、首席主教(Primate)、總主教(Archbishop)、都主教(Metropolitan),負責一個教省的事務,當然一個國家可能就是一個教省,或者僅僅幾個教省。這是相當於省一級的宗教主管,類似中國的總督或者巡撫。負責歐洲一個國家下面很大一片區域的宗教事務。各個國家實際稱謂是有區別的。有的國家,這幾個稱謂就是一個級別。其中首席主教是一個榮譽頭銜,沒有實權,相當於政協主席。他們穿紫袍,故稱紫袍主教。
而助理主教(Coajator Bishop)、輔理主教(Auxiliary Bishop),相當於省長助理,不過前者可以成為宗主教,後者就是秘書。
主教下面就是教區主教(Diocesan Bishop),主要負責一個教區的事務。相當於中國的市長縣長。
然後還有榮休主教,就是教區級別的榮譽頭銜,相當於榮譽市長。
再下面就是牧師了,負責一個教堂的事務,相當於鎮長,一般穿黑色短袍。
所以,天主教是等級非常森嚴的,和美國的清教影響下的基督教很不一樣。後者沒有等級,各個教堂是各自獨立的。
7. 教皇是什麼意思
教皇為梵蒂岡國家元首,當選後終身任職,不可罷免。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聖伯多祿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聖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聖統制」的由來。所以,「教宗」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宗」,亦稱「宗徒聖伯多祿的繼位人」、「基督在世的代表」等。現代亦用來指某一思想,組織的精神領袖。在神權上,教皇同主教等同。
基本信息
中文名:教皇
英文名:pope
其他外文名:教王
國 籍:梵蒂岡城
信 仰:天主教
制 度:終生制
職 業:宗教領袖、君主
駐 地:梵蒂岡
首任教宗:聖伯多祿
現任教宗:方濟各
概述
教皇徽章
教宗,是羅馬的主教,也是普世天主教會的領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教宗在中國大陸和日韓通常翻譯為教皇或羅馬教皇,但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內部依然稱為教宗。
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伯多祿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教皇制」的由來。所以,「教皇」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伯多祿的繼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耶穌基督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及天主眾仆之仆」。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
歷史
發展
教皇既為天主教之首,又是擁有世俗權的一國之主,直轄領土達4萬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時(858~867)出現了不經教皇批准不得罷免和選舉主教的理論,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後教廷權力衰落,教皇先後受制於法蘭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九世(1049~1054在位)之後教宗權力開始恢復。10~11世紀天主教改革的克呂尼運動加強了教皇的勢力。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希爾德布蘭德在1059年的拉特蘭宗教會議後,頒布教皇選舉法,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預。希爾德布蘭德於1073年當選教
教皇
皇,為格列高利七世。克呂尼運動引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與教皇爭奪主教敘任權的斗爭,結果教皇聲威大振。此後教皇與皇帝間的斗爭長期不息,1122年締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之後才告結束。英諾森三世在位期間,教皇權勢極盛,教皇有權廢黜君主,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
此後隨著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教皇權力日漸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斗爭中失敗,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遷至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受制於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會大分裂達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國王權在百年戰爭中一度削弱的機會,將駐地遷回羅馬。1378年義大利樞機主教團在羅馬選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為教皇。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克十三世為教皇。1409年 3月在義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選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新教皇。但在位的兩個教皇拒絕退位。1410年亞歷山大五世去世,約翰二十三世繼位,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 3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1在位)為教皇,教會復歸統一。16世紀,歐洲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教皇地位進一步削弱[4]。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羅馬以後,以後的歷代教皇實際已經不敢公開反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動了。
教皇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盡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皇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皇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皇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皇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皇是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Ⅱ),他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皇,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皇的非義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於格林威治時間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為新教皇,是為本篤十六世。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20世紀初,三國王室相繼被廢黜後,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登基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8. 佛羅倫薩所分的吉伯林派是屬於教皇派
應該是教皇派。
佛羅倫薩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托斯卡納區首府,位於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盆地中。15-16世紀時佛羅倫薩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1865-1871年曾為義大利王國統一後的臨時首都。
工業以玻璃器皿、陶瓷、高級服裝、皮革為主。金銀加工、藝術復製品等工藝品亦很有名。佛羅倫薩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米蘭三年展並稱義大利三大藝術展。
9. 教皇、 紅衣主教區別
1、定義
教皇:原指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多神教最高祭司,現為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城國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稱號。
紅衣主教:為樞機主教,是天主教教宗治理普世教會的職務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顧問。
2、職能
教皇:教皇在神權上,與其他祭司一致。宗教事務上,教皇與主教的提案需要經過主教會議的討論及投票,最後根據結果由教皇以耶穌首席宗座使徒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者名義代表整個教會頒布。
紅衣主教:依法享有選舉教宗即教皇的權利,以集體或個別的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且有權另立反對派教皇,或以監禁、放逐等形式對教皇架空。
3、穿著服飾
教皇: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工縫制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
紅衣主教:樞機的禮服(長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鮮紅」色的,因此樞機們也俗稱「紅衣主教」。表示身為樞機者在有必要時,為信仰作證,「流血」捨生亦在所不辭。
(9)義大利教皇是什麼教派擴展閱讀:
教皇名稱的由來:
1、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ope,源於希臘文,意指「父親」、「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
2、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
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
4、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10. 義大利羅馬的主教何時成為教皇
公元四世紀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取締所有異教,正式把基督教完全定為國教,羅馬教會就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宗教機構,受羅馬皇帝直接管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教會就開始脫離羅馬帝國的控制,開始逐漸地獨立成一個系統的行政宗教機構。
然而對其形成起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公元八世紀中期的法蘭克宮相丕平為了取代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傀儡國王而向教會尋求宗教幫助所進行的「 丕平獻土」事件:把義大利中部的土地賜給教會統治(即中世紀的教皇國,現代的梵蒂岡),因此使羅馬主教成為教皇所擁有了物質土地上的保證。
之後的中世紀中期羅馬主教就憑借著土地上和宗教天主教的優勢成為了西歐宗教精神世界的領袖~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