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著名國王有哪些

義大利著名國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9 16:28:43

① 18世紀義大利的所有國王都是誰我寫小說要用,高懸賞。

這里存在一個概念的誤區,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是19世紀中葉之後的事情。因此18世紀本沒有一個叫做義大利的統一國家,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在18世紀還只是很多大大小小的小城邦國家。這些國家連年征戰達數個世紀之久。在18世紀曾經短暫隸屬於歐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與今天的義大利沒有什麼關系。

義大利的統一是以拿破崙的征服為起點的。

1796年拿破崙征服了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並建立了一個從屬於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義大利共和國,此後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個義大利王國是今天統一的義大利的起點。1815年拿破崙戰敗,義大利獨立,此後繼續陷入城邦分裂的混亂局面。這樣的局面持續了近半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領導的統一運動下,義大利逐步完成統一。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二戰後義大利結束君主制,新的義大利共和國誕生。
縱觀近三個世紀的歷史,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是1861年開始的。此前的歷史是一個分裂的歷史。拿破崙作為一個義大利的征服者客觀上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
拿破崙建立義大利王國之前曾經建立過一個義大利共和國,這是一個在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控制之下的傀儡國家,此後拿破崙稱帝把這個共和國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已經是19世紀的事情了。拿破崙征服之前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國家。因而如果要說義大利在18世紀的國王那是沒有的。拿破崙建立的義大利王國的國王正是拿破崙本人。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義大利王國並非包含今天義大利全部,而只包含了今天義大利的北部地區和中部東部地區,首都在米蘭。
求採納...

② 義大利最重要的三位君主

義大利最重要的三位君主如下: 1、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羅馬皇帝,在位期間從306年至337年。
曾在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其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對幼發拉底河防務進行監督。
於公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05年其父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成為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皇帝)。
君士坦丁隨父轉戰於不列顛。306年父死,在不列顛由軍隊擁立為奧古斯都。312年侵入義大利。後與東羅馬皇帝V.L.李錫尼結盟。
316年奪取李錫尼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 。324年在亞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大敗李錫尼,從而最終戰勝了所有帝位競爭者,成為帝國的獨裁統治者。
2、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又譯優士丁尼一世,拉丁文:Iustinianus I;希臘文: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約482年-565年11月14日),東羅馬帝國皇帝(527-565),史稱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輔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並執政,後作為其養子繼位。在內政方面,他通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法典(528-534)和發布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歐洲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國法大全》。
鎮壓尼卡起義(532),改革行政,加強中央集權; 發展對外商貿,引進絲織業;干預宗教事務,迫害阿里烏斯派等異端;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
對外,在東部與薩珊波斯作戰,在西部以名將貝利撒留等大舉擴張,先後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533-534)、義大利東哥特王國(535-554),還進攻西哥特王國並佔領西班牙南部(552前後)。
晚年潛心神學,死後不久帝國在西方的領土便相繼喪失。
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被學者瓦西列夫(英:Alexander Vasiliev)概括為「一個帝國、一個教會和一部法典」,其統治期一般被看作是東羅馬帝國由古典時期希臘化的的重要過渡期,其本人也被稱為「最後一位偉大的羅馬皇帝」。
3、奧託大帝
奧托一世(Otto der Große,公元 912 年 11 月 23 日~973 年 5 月 7 日),又譯鄂圖一世,德意志國王(936~973 年在位),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 年加冕)。
德意志國王亨利一世之子,母為林爾海姆的瑪蒂爾達。先當選為薩克森公爵,936 年由德意志部落公爵選為國王。936 年 7 月 31 日,美因茨大主教希爾德貝特在亞琛為奧托一世加冕。
德意志境內薩克森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其父亨利一世,原為薩克森公爵,於公元 919年被諸侯選立為王。
奧托於公元 936 年即位後不停地進行東征西討,積極打擊封建割據勢力,維護王室的中央集權,並且長期採取對外擴張政策,終於成為當時歐洲大陸最有實力的君王。

③ 義大利歷史著名人物

墨索里尼
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年7月29日生於弗利省一鐵匠家庭。早年當過新聞記者、社會黨黨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鼓動義大利參戰被社會黨開除。1915年入伍參戰。1919年3月在米蘭發起成立「戰斗的法西斯」組織。

1921年該組織改稱「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墨索里尼成為該黨領袖。1922年10月指揮該黨軍事組織「黑衫軍」進軍羅馬,發動暴亂並奪取政權,任內閣總理。1928年強行終止議會制度,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

1935年10月派兵入侵衣索比亞。1936年5月宣布將衣索比亞並入義大利。同年7月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向西班牙叛軍提供武器裝備,幫助弗朗西斯科·佛郎哥取得西班牙政權,並在政治、軍事上 積極與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進行合作。10月與德國結成柏林-羅馬軸心。1936年11月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9年4月侵佔阿爾巴尼亞。1940年5月任戰時統帥部最高統帥。同年6月10日對英、法宣戰,出兵法國南部,並向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和埃及發動進攻,企圖建立地中海帝國。10月派兵入侵希臘。1941年4月出兵配合德軍進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對蘇宣戰並派兵配合德軍進攻。1943年7月25日,由於軍事上失利和國內反法西斯運動高漲被撤職,並被監禁在阿布魯齊山大薩索峰頂。

1943年9月被德軍傘兵救出後,在義大利北部薩洛出任「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總理。1945年4月27日在逃往德國途中為義大利游擊隊捕獲。次日被處決並暴屍米蘭廣場示眾。
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義大利法西斯黨魁,義大利法西斯政府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犯。

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出出於弗利省的普雷達皮奧。早在師范學校期間,墨索里尼就自稱為社會主義者,並加入了社會黨。1904年底加入意軍,1906年9月退役後仍操教書舊業。1909年,他移居奧地利,擔任社會黨報刊的編輯。1912年7月,進入了社會黨領導階層,被委任為黨報《前進報》主編。1914初年被選為米蘭地方議會議員。10月,被開除黨籍。1915年9月,隨義大利軍參戰,1917年2月負傷後退役,再次擔任《義大利人民報》主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墨索里尼儼然成了退伍軍人的領袖和老練的政治家。1919年3月,發起一場「法西斯主義運動」,建立了「戰鬥法西斯」組織。但在年底的大選中,法西斯黨遭到失敗。1921年11月,法西斯主義運動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羅馬召開墨索里尼將法西斯主義運動改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10月被指派為義大利第27任首相,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逐步建立起來了。1935年10月意軍向阿比西尼亞發動了進攻,次年5月合並阿比西尼亞。1936年10月,與希特勒在柏林簽訂《柏林協定》,規定在重要國際問題上採取共同的方針,羅馬—柏林軸心遂告形成。1937年11月,義大利加入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12月,墨索里尼宣布退出國聯。1938年,墨索里尼下令取消議會,在國內完全建立起他個人的獨裁恐怖統治。1940年5月,墨索里尼組建最高統帥部並出任最高統帥,掌握大戰時期義大利的最高權力,並向英法宣戰。1943年2月,他對政府進行了大改組,幾乎所有的部長都被解職,換上了好戰的法西斯軍人。7月,英美聯軍在西西里島登陸成功,墨索里尼被逮捕關押。1945年4月28日下午,墨索里尼和情婦克拉拉·貝西塔等15人在科摩湖岸被槍決。並暴屍街頭

蓋厄斯·儒略·凱撒
公元前100~前44

著名的羅馬軍事和政治領袖蓋厄斯·儒略·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出生在一個政治大動亂的時期。

公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在第二次戰勝迦太基之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次勝利使許多羅馬人大發橫財,但是連綿不斷的戰爭擾亂了羅馬的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許多農民的財產被搶奪一空。最初的羅馬元老院只不過是個小城市的元老院,實踐已經證明它已經不能合理地治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政治上腐化墮落,貪污受賄到處盛行,整個地中海周圍地方都因羅馬人的昏庸統治而遭災受難。約從公元前133年起,就在羅馬出現了一場長期的動亂。政治家、軍事將領和民眾領袖相互間鉤心斗角、爭權奪利。游擊隊(如公元前87年馬留的游擊隊和公元前82年索拉的游擊隊)經常在羅馬神出鬼沒,東襲西擾。雖然昏庸的統治這一事實路人皆知,但是大多數羅馬公民希望繼續維持共和制政體。儒略·凱撒也許是第一位重要的政治領袖:清楚地認識到這個民主政體不值得挽救了,因為它已經達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

凱撒出生在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年青時就步入政壇,有關他所擔任過的各種職務、結過的各種聯盟和政治崛起的詳細情況紛繁復雜,在此不打算加以敘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58年,他42歲時被任命為羅馬所轄的三個行省的總督。這三個行省是阿爾卑斯山南側的高盧(位於義大利北部)、伊利里可姆(在今南斯拉夫沿海地區)和納博尼茲高盧(法國南部沿海地區)。那時他統帥四個羅馬軍團,大約有兩萬將士。

在公元前58年到前51年期間,凱撒率領這四個軍團,入侵並征服了高盧所有其餘的地區,大體上包括今日法國和比利時以及瑞士、德國、荷蘭的部分地區。雖然他的部隊在數量上還不及他的對手,但卻戰勝了高盧地區的部落,把直到萊茵河畔的所有領土都納入了羅馬的版圖。他還派遣兩支部隊渡海到英國,但未取得永久性的戰果。

當時業已成為一個重要政治人物的凱撒,由於征服了高盧,回到羅馬後即成了一位受到普遍愛戴的英雄,他深得民心;強大至極,但他的政敵則對他嫉恨不已,當他完成軍事指揮後,羅馬元老院下令讓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即不許帶部隊返回羅馬。凱撒感到憂慮不安,如果他不帶部隊返回羅馬,他的政敵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幹掉他,他的這種想法不無道理。於是在公元前49年1月10日至11的夜晚,凱撒率領他的部隊越過義大利北部的盧比孔河,長驅直入抵達羅馬城,以表示對元老院的蔑視。這種明顯的不法舉動引起了一場內戰,一方是凱撒的軍團,一方為忠實於元老院的部隊。這場內戰持續四年,以凱撒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最後一戰是在公元前45年3月7日在西班牙曼達進行的。

凱撒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自己最適合擔當建立羅馬所需要的有效而開明的專制制度的任務。公元前45年10月他返回羅馬,不久就成為終身獨裁者。公元前44年2月有人要為他加冕,被他拒絕了。但由於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所以這並未給擁護共和制政體的反對派消除疑慮。公元前44年3月15日(著名的三·一五),在一次元老院會上凱撒被一夥陰謀者暗殺。

凱撒在他的晚年期間,開始籌劃一場生氣勃勃的改革運動。他計劃在整個羅馬帝國內重新調配軍隊元老,讓羅馬的貧民到新社區去重新安家落戶。他把羅馬公民權擴大到新征服的幾個民族中去。他計劃在義大利城市中建立起統一的市政體制,還計劃了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和羅馬法典的編纂,還實行了許多其他改革。但是他未能為羅馬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立憲政體,也許這是使他早歸西天的主要原因。

由於凱撒在曼達的勝利和在羅馬遇刺之間僅有一年的時間,所以他的許多計劃從未得到貫徹執行,因此很難說假如他沒有遇刺,他的政府究竟會怎樣開明,怎樣卓有成效。在他所有的改革中,最有持久影響的一項是實行一種歷法①。他實行的歷法從那時起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

儒略·凱撒是歷史上聰明絕頂的政治人物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天賦。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傑出的將領,優秀的演說家和作家。他的描寫征服高盧的《高盧戰記》一書長期被看作是一部第一流的文學作品,許多學生認為在所有的拉丁文學著作中它最通俗易懂,最動人心弦。凱撒果斷勇敢,雄姿颯爽,瀟灑倜儻。他是一個風流公子,即使按當時的標准來看,他也是一個荒淫無度的好色狂(他最聞名的風流韻事是與克麗佩脫拉之間的著名羅曼史)。

人們常常指責凱撒的人格,他極欲獲得權力,當然就利用職權大發橫財。但是與大多數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不同,一般說來他既不虔誠也不虛偽。在同高盧人的戰爭中,凱撒凶暴殘忍,但是對被打敗的對手卻特別寬宏大量。

德國的皇號Kaiser和俄國的皇號Czar都源自「Caesar(凱撒)」一詞,這是他的名字所享有的威望。他的名聲一直都比他的甥孫——羅馬帝國的真正創始人奧古斯都·凱撒顯赫得多。但是儒略·凱撒對歷史的影響並不等於他巨大的聲望。他在推翻羅馬共和國中無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誇大他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因為羅馬共和政體本來已搖搖欲墜,瀕於覆滅。

凱撒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征服了高盧,他所征服的領土差不多被羅馬統治了五個世紀。在此期間,這些地區已經完全羅馬化了,實行了羅馬的法律、風俗和語言,以後還實行了羅馬基督教,當今的法語基本上是來源於拉丁語的口語。

凱撒征服了高盧,對羅馬本身也有重要的影響,確保了義大利幾個世紀不受來自北方的侵略,其實對高盧的征服也是確保整個羅馬帝國安全的一個因素。

如果沒有凱撒,羅馬人遲早也會征服高盧嗎?羅馬人在數量和技術上都不比高盧的部落優越。但是羅馬在凱撒征服高盧以前和以後的一個時期里都在迅速地擴大。由於當時羅馬部隊的戰鬥力強,羅馬到高盧的距離近,還有高盧各部落之間的不和,看來高盧沒有什麼保持獨立的可能性。但是無論如何,凱撒是打敗龐大的賽爾特部隊、征服高盧的將領,他入此冊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這個成就。

注釋:

①指儒略歷,現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陽歷的前身,公元前46年儒略·凱撒決定採用,故名。每年平均長度365.25日,歷年中的平均年為365日,4年1閏,閏年366日;每年12月,單月31日,雙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閏年30日。其繼承人奧古斯都從 2月減去 1天加在 8月(因 8月的拉了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又把 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儒略歷歷年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積累到十六世紀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 3月11日。後經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X Ⅲ)於1582年命人加以修訂,而成現今通用的公歷

愷撒之死

公元前44年,愷撒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元老院、公民大會和各種職官形式上雖然保存,但實際上一切聽命於愷撒。他的出身被神化,他已經成為羅馬世界至高無上的主宰者。

在愷撒獨裁統治期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鞏固統治基礎,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改革措施,愷撒一方面加強了羅馬帝國與其它帝國的聯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行省的地位,而削弱了元老貴族的勢力。所以,愷撒的獨裁和改革遭到一部分元老貴族的堅決反對,其代表人物是布魯圖和卡西烏斯。而布魯圖是愷撒的主要政敵龐培的部下,現在又被凱撒寬恕,並繼續信任和重用。

愷撒和龐培早年曾經擔任執政官。當愷撒在羅馬帝國西部打仗的時候,龐培在帝國東部(今天土耳其和敘利亞的一部分)也屢建戰功。龐培雖然是愷撒的親密朋友,卻十分嫉妒愷撒。愷撒征服的地方越來越多,在士兵中的威信又日益增高,使龐培深感不安。公元前49年,他慫恿元老院解除愷撒的兵權,命令他立即從高盧返回羅馬。

愷撒接到命令,知道這是龐培的陰謀。他反復考慮,決定帶領軍隊打回羅馬,利用這次機會在羅馬建立獨裁政權。

愷撒帶領軍隊,走到一條叫做盧比孔的小河邊。羅馬法律規定:任何將軍沒有接到命令,不得帶領軍隊越過這條小河。否則,就要當作謀反來治罪。愷撒當機立斷,對著部下大聲喊道:「骰子已經擲下去了!」他跨上戰馬,躍進溪流,大軍緊緊跟隨在後,很快就越過了盧比孔河。

龐培沒有料到愷撒會這樣果斷地進軍羅馬,迎戰不及,只得帶著2.5萬人倉皇逃往希臘。愷撒進入羅馬後,迫使元老院同意他成為羅馬的「獨裁者」,隨後又得到了統治整個義大利半島的權力。等羅馬局勢稍稍穩定以後,愷撒立即進軍希臘,討伐龐培。龐培被打敗,逃到了埃及。愷撒也跟著追到埃及。埃及國王為了討好愷撒,派人刺殺了龐培,把血淋淋的人頭送到愷撒面前。誰知愷撒卻把臉一沉,轉過頭去。這個高傲的獨裁者不願意看到他的政敵被別人殺害,他下令處決了殺死龐培的人。

這個時候,埃及托勒密王朝正發生爭奪王位的糾紛,愷撒支持了以美貌聞名的女王克婁巴特拉,並且在她的深宮里住了半年之久。

接著,他的軍隊又進入小亞細亞,只用5天的時間,就平定了龐培部下本都王子的叛亂。他用最簡潔的拉丁文寫了一份捷報送回元老院,上面寫的是:「Veni, vidi, vici」(意思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打勝了」)。這個戰報充分顯示了愷撒用兵神速的特點。再過兩年,愷撒從北非轉戰西方,又在西班牙撲滅了龐培兩個兒子的反抗。但他寬恕了龐培手下的將領,把他們收為自己的部下。其中最被重用的就是布魯圖。

愷撒的凱旋受到羅馬人熱烈的歡迎。有些人想擁戴他當皇帝。從公元前509年塔克文被趕走以後,羅馬就沒有過帝王。羅馬人仇視帝王,反對恢復帝王的職位。愷撒雖然內心十分想當皇帝,也不敢輕舉妄動。在一次節日盛會上,執政官安東尼突然把一頂皇冠戴在愷撒頭上。可是只有少數人鼓掌,大多數人都在嘆息。愷撒一看這種情況,認定還不到稱帝的時候,就取下王冠扔在地上。安東尼連忙拾起皇冠又給他戴上,他又扔掉了。人們看到愷撒一再拒絕戴上皇冠,就歡呼起來,紛紛向他致敬。

愷撒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卻已經擁有許多尊貴的稱號:「終身保民官」、「祖國之父」等等。法律規定他坐在黃金象牙寶座上處理公務,他的畫像同天神放在一起。他獲得了無限期的獨裁權力。

有些人看出,愷撒的權力愈來愈大,總有一天會戴上皇冠的。因此,他們組織了陰謀集團,決心除掉他。這些陰謀者當中,有一個就是那位受到愷撒信任的布魯圖。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舉行會議。愷撒單身一人來到會議廳。雖然他事先已經得到警告,說有人這天要謀刺他,但是他仍然拒絕帶衛隊。他說:「要衛隊來保護,那是膽小鬼乾的事。」愷撒大步走進大廳,坐到黃金寶座上,笑著說:「現在不就是3月15日嗎?」這時候,陰謀者都身藏短劍,像朋友一樣圍在他身邊。其中的一個人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麼事要請求他似的。原來這就是動手的暗號。眾人一擁而上,用短劍刺向愷撒。愷撒沒帶任何武器,他奮力奪下紫袍,進行反抗。他的腰部中了一劍。接著,一劍又刺進了他的大腿。他看見這一劍正是他最信任的布魯圖刺的,不由得驚呼:「啊,還有你,布魯圖!」他放棄了抵抗,頹然倒下,用紫袍蒙面,聽任他的仇敵亂刺、亂砍。他一共被刺23處。其中3處是致命的,恰巧死在龐培雕像的腳下。

在出席元老會的前一天,愷撒和他的騎兵長雷必達一起用餐時,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怎樣一種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最後,愷撒表示,他願意突然而死。誰料想,第二天他的預言就應驗了。

愷撒被殺死以後,布魯圖說:「我愛愷撒,但我更愛羅馬!」可是羅馬的平民沒有一個人對愷撒之死表示高興。當兇手們手提著血淋淋的短劍走出元老院的時候,和他們所預料的歡呼場面相反,看到的只是表情冷漠、充滿懷疑目光的人群。

④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義大利法西斯體制國王的權力和影響

墨索里尼始終未能完全剝奪國王的權力。這並非他所不欲,而是他力所不及。這與他始終未能把軍事指揮權真正控制在自己手中,法西斯黨內親君主的民族法西斯主義派的勢力不斷增強有著很大關系。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itorio Eman-uelem III,1869—1947),1900—1946年在位。翁貝托一世的獨生子。1869年11月11日生於那不勒斯。出世當天即受封那不勒斯親王。他除研究歷史、政治和法律之外,還受過軍事訓練,1887年擔任義大利王國軍事指揮部領導成員。1900年其父翁貝托一世國王在蒙扎被無政府主義者暗殺後,繼承王位。作為立憲君主,他積極支持發展經濟和社會改革政策,對克服義大利19世紀末社會政治混亂和經濟危機起了積極作用。在對外政策方面,他曾繼續保持同德、奧的三國同盟,但又以承認義大利通過意土戰爭侵佔的利比亞為條件,加強同英、法、俄三國之間的關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埃馬努埃萊三世支持主戰派。義大利同英、法、俄三國於1915年4 月簽訂《倫敦條約》,並於同年5 月24日正式對奧宣戰。大戰結束後,他對法西斯運動的滋生與泛濫採取容忍態度。1922年10月,法西斯武裝「向羅馬進軍」時,他先是支持政府提出的對法西斯行動隊採取軍事行動和實行戒嚴,後又拒絕在戒嚴令上簽字,並接受國家主義黨和自由黨右派領導人提出的讓墨索里尼組閣的建議。
國王的權力自法西斯政權建立後逐漸削弱,但沒有被完全剝奪。有時,國王對國家的命運甚至還起著重要作用。馬泰奧蒂事件的處理結果表明,在法律上,國王仍然是國家元首,他仍有免去墨索里尼首相職務和迫使法西斯內閣辭職的權力。
如前所述,馬泰奧蒂事件徹底暴露了法西斯黨和墨索里尼的反動性,許多過去抱有幻想的階級、階層和個人紛紛參加聲勢浩大的反法西斯斗爭。在反法西斯運動的沖擊下,墨索里尼採取丟卒保車策略。他將殺害馬泰奧蒂的兇手逮捕歸案,解除10餘名有牽連的內閣大臣與副大臣的職務,還把首相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法西斯領導集團的第4 號人物切薩雷·羅西(CesareRossi,1887—1967)開除出法西斯黨,並將其逮捕。羅西對自己被當作替罪羊的角色極為氣憤,在尚未被捕前起草一份備忘錄,揭露了大選前後發生的包括馬泰奧蒂被暗殺在內的幾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的真相。他列舉事實證明,墨索里尼是一切暴力恐怖事件的主謀,說墨索里尼把他開除出黨只是想用他的腦袋來換取反法西斯黨派息怒。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墨索里尼被迫在議會宣布:「如果陛下召見我,命令我辭職,我一定聽命,並表示歡迎和服從。」
墨索里尼政府沒有倒台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反法西斯黨派把墨索里尼逼入困境後,未再採取政治的和軍事的行動去推翻法西斯政府,而是把全部希望寄託於國王免去墨索里尼的首相職務。
馬泰奧蒂事件發生時,國王正在西班牙進行國事訪問。6 月17日國王返回羅馬當天,墨索里尼就進宮向國王表明法西斯黨對薩伏依王朝的忠誠,聲稱該黨已決定法西斯民兵要宣誓忠於國王。他本人今後也一定按國王的意圖行事。隨即探問國王對馬泰奧蒂事件的態度。埃馬努埃萊三世表示他無意干預此事。
只是提出讓其親信前國家主義黨主席、現任殖民大臣費德爾佐尼改任內政大臣。墨索里尼即於當天宣布原由他本人兼任的內政大臣一職改由費德爾佐尼擔任。這不僅加強了民族法西斯主義派在法西斯黨內的地位,而且有利於爾後維護國王的權力和影響。內閣的人事調整使保皇派控制了內政、國防,海軍和國民經濟等幾個重要的部。作為交換,國王在會見後即發表談話,為其開脫罪責,說「不認為墨索里尼直接參與了殺害馬泰奧蒂的活動」。國王的態度給了反對黨以很大打擊,並引起連鎖反應。
6月24日,羅馬教廷聲稱「少數派要推翻政府和重新舉行選舉的企圖是不可能實現的」。庇護十一世親自出面阻止人民黨與統一社會黨聯合取代法西斯政府。
6月26日,國王可以對其施加影響的參議院以225 票贊成,21票反對和6 票棄權通過對法西斯政府的信任案,從而使法西斯政權絕路逢生,避免了覆滅的危險。
法西斯極權體制確立後,國王的權力進一步削弱,但他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墨索里尼於1935年決心發動侵略衣索比亞戰爭。由於意軍總參謀部和高級將領對侵埃戰爭持悲觀態度,國王最初有些猶豫。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35年8 月向義大利政府發出不要發動戰爭的呼籲。英國海軍則向地中海集結。國王對侵略戰爭一度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對埃作戰後勤保障有困難,而且一旦戰爭爆發,處於分裂狀態的衣索比亞也肯定會聯合起來進行抵抗。
國王的態度使墨索里尼的統治發生動搖。據許多國家駐義大利大使館獲得的情報,不排除墨索里尼有辭職可能。美國大使館1935年9 月24日向華盛頓報告說:「羅馬「保守派人士」認為……墨索里尼將要被迫辭職。現在到處傳布有關領袖前途的猜測,在羅馬有人說已物色了一位接班人。」據說這位接班人就是總參謀長、非法西斯分子巴多里奧陸軍元帥。正是他在1943年了月被國王任命接替墨索里尼職務。國王具有一定權力和影響這一點,墨索里尼本人也承認。他曾說,1935年,義大利有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另一個是教皇庇護十一世。
後來,墨索里尼還是在說服國王之後才能進行這次戰爭冒險。 1935年10月2 日,他向全國發布有關進行這場戰爭的消息之前,進宮向國王報告有關情況。這次,國王明確表示支持發動這場戰爭。他說:「我深知這場戰爭的困難性,而且我也注意到許多將軍和海軍上將所表現出的擔心「。但是,「現在我與領袖並肩前進!」
國王權力和影響的最終證明是他於1943年6 —7月間策劃、組織把墨索里尼趕下台。1942年底,義大利軍隊在戰場接連失利,門內出現政治經濟危機。 1943年3月由都靈10 萬工人大罷工引發的人民反法西斯起義的蓬勃發展,使權勢集團人士十分恐慌,他們希望義大利退出戰爭。但是,墨索里尼一意孤行,堅持要與納粹德國為伍,繼續進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劇。
國王在取得壟斷資產階級、三軍高級將領和反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大委員會委員的支持後,策劃發動政變結束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他一面派約賽公主、達奧斯塔公爵和巴多里奧元帥秘密與英、美兩國聯系,以取得它們的支持,一面委託宮廷大臣達誇羅內代表他同當時國內業已形成的兩個「倒墨」集團進行接觸。
一個是以親英、美的格蘭迪、齊亞諾為首,由法西斯大委員會部分委員和法西斯黨的其他領導人組成,另一個由與王室關系密切的保皇派和三軍高級將領組成,包括前內政大臣費德爾佐尼、前國防大臣迪亞茲元帥和總參謀長安布羅西奧將軍。他們提出把國家大權「還給國王」。這兩個集團互相對立,但都以國王為偶像,並接受其控制。經達誇羅內協調,雙方就將墨索里尼趕下台達成共識。
1943年6月3日,國王召見法西斯和職團議會議長格蘭迪,商議和擬定有關召開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逼迫墨索里尼交權的計劃。墨索里尼被迫同意召開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 7 月24日下午5 時15分,會議在墨索里尼主持下正式開始。格蘭迪在會上宣讀由18名大委員會委員簽名,並得到國王批準的議案。該議案說,「法西斯大委員會研究了國內外形勢和戰局的發展後宣布,捍衛祖國的獨立與自由,捍衛國家自統一以來四代義大利人流血犧牲所取得的成果和義大利人的神聖義務,為此,與會者要求墨索里尼立即把國家的全部權力歸還國王,歸還法四斯大委員會、政府和議會……」。格蘭迪讀完提案後,雙方發生激烈爭吵。7 月25日凌晨2 時40分就議案進行表決,結果是」票贊成,7 票反對,1 票棄權和1 人拒絕投票,議案獲得通過。
墨索里尼回到書房,有人建議他逮捕格蘭迪和其他投贊成票者。墨索里尼認為為時尚早。他說國王是他最好的朋友,「我過一會兒去見國王,親自同他談談看」。他以為這次仍可得到國王支持。其實議案正是國王策劃起草的。大委員會開會這一夜,埃馬努埃萊三世徹夜未眠,惴惴不安地等待著會議的結果。
早晨7時達誇羅內送來會議通過的議案文本,他才放心。
上午11時,墨索里尼打電話要求謁見國王。國王約他下午5 時進宮。王室成員同格蘭迪就新政府首腦人選進行磋商。格蘭迪提出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陸軍元帥卡維利亞(CaViglia)擔任。國王提出的人選是巴多里奧。最後確定巴多里奧。還商定在墨索里尼離開王宮時將其逮捕。
下午5時,墨索里尼准時到達王宮。他先向國王報告國內政局及戰場概況,接著談了大委員會會議的有關情況。他說,「這次會議的決議是無效的」。他沒有料到,國王一反往日的恭謹,打斷墨索里尼的話,表示支持會議的決議,堅持要他辭職,交出一切權力。這猶如當頭一棒,墨索里尼頓時目瞪口呆,無言以對。數分鍾後才說了一句:「我很遺憾」。國王告訴他,「你的人身安全將得到保障」,並且說,己任命一個新政府。國王說完,起身送墨索里尼出門。
當墨索里尼走出門外時,即被事前埋伏在四周的羅馬憲兵隊逮捕。他們得到的命令是,如果逃跑或有人營救,就將其擊斃。事實上,他既未拒捕或逃跑,也沒有人來救他。在墨索里尼被捕的消息傳出後,沒有一個法西斯分子提出抗議,更沒有一個他的忠實信徒武裝起事。
同日,埃馬努埃萊三世親自兼任義大利軍隊最高統帥,任命陸軍元帥巴多里奧為首相。當天,巴多里奧組成摒除法西斯領導人的新內閣。義大利政府解散國家法西斯黨。
法西斯極權獨裁統治就這樣被推翻了。其直接原因當然是在國王策劃下義大利統治階級各個權勢集團聯合起來,組成反墨索里尼聯盟,並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的結果。從根本上說,還是由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軍,導致法西斯政權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此時,蘇聯軍隊已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粉碎了德軍最後一次奪取戰略主動權的大規模進攻,轉入全面反攻,美英盟軍已解放北非,登陸西西里,並首次以500 余架飛機轟炸羅馬;在義大利國內,自3 月都靈、熱那亞及倫巴第地區工人相繼舉行反政府遊行以來,反法西斯斗爭進一步高漲。所有這一切,均加劇了義大利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面臨盟軍攻入義大利本土上的緊急形勢,這才促使義大利國王和各個權勢集團的代表人物採取了果斷行動。

⑤ 世界歷史中著名的國王和事跡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生於馬其頓王國首都派拉城,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十八歲隨父出征,二十歲繼承王位。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偉略,勇於善戰,領軍馳聘歐亞非大陸,使得古希臘文明廣泛傳播,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年),或稱為查理,卡爾大帝,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他建立了那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公元800年,由羅馬教皇加冕神聖羅馬帝國開國皇帝,號為羅馬人皇帝。他在行政、司法、軍事制度及經濟生產等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並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是他引入了歐洲文明,他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
伊麗莎白一世 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女王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拿破崙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崙·布宛納,人稱奇跡創造者。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學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人,瑞士聯邦仲裁者。曾經征服和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
亞瑟王 亞瑟王(King Arthur)是5世紀英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國王。人們對他感性認識更多的是來自神話傳說,沒有人大量涉足過亞瑟王的真實生活,他就像一個迷,等待著發掘與探索。可任何一個英雄都不可能由來無蹤。亞瑟王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圓桌騎士團的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他是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西元800年左右,威爾斯的修士撰寫了一本《布靈頓人的歷史》,書中首次記載「亞瑟」這個名字,描述他領導威爾斯人抵抗從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薩克森人。

⑥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國王

你這個可真難倒我了
第1位 君士坦丁大帝(羅馬皇帝)
第2位 秦始皇嬴政(中國秦朝皇帝)
第3位 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
第4位 成吉思汗(蒙古大汗)
第5位 歐麥爾一世(阿拉伯哈里發)
第6位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第7位 拿破崙·波拿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
第8位 大流士一世(波斯皇帝)
第9位 彼得一世(俄國沙皇)
第10位 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皇帝)
第11位 屋大維(羅馬元首)
第12位 查理曼(法蘭克國王)
第13位 漢武帝劉徹(中國西漢皇帝)
第14位 漢謨拉比(古巴比倫國王)
第15位 愷撒大帝(羅馬終身獨裁官)
第16位 美尼斯(古埃及法老)
第17位 明治天皇(日本天皇)
第18位 居魯士大帝(波斯皇帝)
第19位 薩爾貢(阿卡德國王)
第20位 伊莎貝爾一世(西班牙女王)
第21位 奧托一世(德意志國王)
第22位 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都鐸王朝女王)
第23位 阿克巴大帝(印度莫卧兒王朝皇帝)
第24位 路易十四(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第25位 威廉一世(英格蘭諾曼王朝國王)
第26位 圖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法老)
第27位 烏爾班二世(羅馬教皇)
第28位 威廉一世(普魯士國王、德國皇帝)
第29位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唐朝皇帝)
第30位 奧斯曼一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
第31位 薩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蘇丹)
第32位 帖木兒(帖木兒帝國君主)
第33位 穆阿維葉(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哈里發)
第34拉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法老)
第35位 明太祖朱元璋(中國明朝皇帝)
第36位 康熙(中國清朝皇帝)
第37位 威廉一世(荷蘭執政)
第38位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倫國王)
第39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女沙皇)
第40位 蘇萊曼一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
第41位 腓特烈二世(普魯士國王)
第42位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瑞典國王)
第43位 迦膩色迦(貴霜帝國君主)
第44位 維克托·艾曼努爾二世(撒丁國王、義大利國王)
第45位 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全羅斯君主)
第46位 曼蘇爾(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
第47位 威廉三世(荷蘭執政、英國國王)
第48位 愛德華一世(英國金雀花王朝國王)
第49位 若昂一世(葡萄牙國王)
第50位 隋文帝楊堅(中國隋朝皇帝)
第51位 沙普爾二世(波斯薩珊王朝國王)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著名國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語必勝怎麼說 瀏覽:923
印度聖女得了艾滋病怎麼辦 瀏覽:928
英國內閣怎麼發展的 瀏覽:943
伊朗對菲律賓哪個台直播 瀏覽:34
印度怎麼沒有試射導彈 瀏覽:680
英國棋子價值多少 瀏覽:295
舒尼替尼多少錢一盒印度 瀏覽:463
義大利傢具用什麼做 瀏覽:780
脫歐後的英國該怎麼辦 瀏覽:210
越南和防城港邊界是在哪裡 瀏覽:541
義大利有哪些有助睡眠的東西 瀏覽:562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穩定增長 瀏覽:674
為什麼不可以進口印度格列衛 瀏覽:296
中國有什麼人 瀏覽:171
伊朗哈梅內伊是什麼民族 瀏覽:778
黑椒汁義大利面怎麼樣做好吃 瀏覽:416
義大利女排為什麼放水 瀏覽:665
eur33碼的褲子中國是多少碼 瀏覽:899
伊朗藏紅花有多少種 瀏覽:955
越南在中國哪裡有物流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