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義大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二戰歐洲策源地
義大利與日本一樣,被定義為後起的工業國家,一戰當中義大利政府曾經拋棄與第二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轉而倒向英法一邊,從而獲得了一戰戰勝國的地位,但是,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中,義大利並沒有像英、法、美一樣撈到什麼好處,甚至於還不如僅僅在青島打了一次小仗的日本得到的利益多。日本好歹從戰敗的德國手裡接收了其在中國的特權和德國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殖民地,還分了幾艘德國大洋艦隊的戰列艦,而且在之後的海軍談判中賺夠了砝碼,一躍成為與義大利、法國並立而僅次於英美的二等海權國家。而義大利卻連德國的一塊海外殖民地都沒分到!相比於戰爭對義大利帶來的創傷,這點點收獲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於是乎,義大利國內經濟開始倒退,政局變得不穩,新的思潮開始泛濫……政府無法控制局勢……1922年,莫索里尼的法西斯黨上台了,義大利成為了第一個獨裁集權的法西斯國家。然而,法西斯並沒有能夠救義大利,從1922年到1931年,義大利的經濟局勢仍然不斷惡化,失業人口也在不段增多,同時,義大利對外的侵略擴張形勢也不容樂觀。義大利的軍事力量並沒有因為法西斯的獨裁和窮兵黷武而有什麼大的進步。士氣低落內部腐敗的義大利軍隊很快在以後的戰爭中嘗到了苦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希特勒認為義大利和莫索里尼是納粹德國的榜樣而對他們推崇有加,畢竟,義大利也算是個「帝國主義國家」,類似宗旨的政黨在那樣的國家裡取得政權對整個法西斯主義是種鼓勵(這里希特勒與莫索里尼還鬧了很多笑話)。1935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兩場戰爭中,義大利軍隊的表現都不怎麼樣,西班牙內戰還稍微好一些,起碼旁邊還有德國干涉軍的幫助,沒有出什麼大的丑。入侵衣索比亞就比較難看了,差那麼一點點就上演了1887到1896年衣索比亞戰爭的好戲,要不是英法的綏靖政策和對義大利的壓力不夠大,很難想像義大利能打下去……總之,戰前的義大利外交內困,形勢遠不如德日兩國好(人家好歹軍事上過硬,外交冒險也還比較成功,而義大利堂堂一個歐洲大陸國家,陸軍水平連欺負非洲土著都有問題,簡直就是搞笑……)。
義大利在處理二戰戰略的時候,總是處處想與德國日本看齊,想顯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實際上,他卻是拖累整個軸心陣營的罪魁禍首之一。看看希臘、巴爾干、北非哪個地方有義大利哪個地方就要其他歐洲軸心國部隊來填補。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分散了軍力,對義大利最重要的盟友德國而言,為幫助義大利在巴爾乾的野心,最最重大的失誤就是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入侵,直接分散了本來就很寶貴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而且導致了入侵蘇聯計劃的推遲,換句話說,就是浪費了主要進攻方向上的突擊力量,而且在時間上人為的「提前」了寒冬的到來。而這一切,都是由於軟弱無能的義大利軍隊,本來50萬義大利軍隊入侵巴爾干半島是比較有勝算的,即使不順利,也不至於那麼快就一敗塗地。義大利屬於典型的癩蛤蟆打哈欠----嘴巴大肚子小……
對於義大利來說,二戰中比較明智的策略就是在北非採取守勢,拖住和打擊英國H艦隊和地中海分艦隊,盡最大可能的切斷埃及---蘇依士運河與英國本土在地中海的聯系。而從義大利的實力上來說,做到這些也是比較現實一點的。義大利靴子深入地中海,撒丁、西西里兩個島又扼守著地中海的要沖,義大利空軍和海軍的作戰思想如果能跟上二戰的水平的話,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的日子會非常難過的。可惜,義大利拿著當時世界前幾位的海軍、守著如此良好的地理優勢,竟然無法對抗英國一個分艦隊……實際上,義大利空軍戰斗機的性能是很不錯的,MC.200系列的水平與ME109屬於同級水平,但搞笑的是性能先進的飛機居然沒裝無線電……這樣還能指望義大利空軍發揮什麼呢?至於陸地戰場,不屬於義大利的擅長范圍,本來應該組織一些比較精銳的部隊與其他軸心國軍隊頂在最前線,而把大量當時屬於二流的部隊收縮,用於協助德軍對付游擊隊(義大利軍隊再不濟裝備也要比游擊對強吧)。想像一下,近百萬義大利部隊作為主力,配合少量德國軍隊對付游擊隊,如果指揮得當的話,對游擊隊的活動還是會有相當的遏制的,這里只說遏制,不說消滅,因為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游擊隊都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將其活動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即可,不要幻想去消滅。
義大利對德國最大的貢獻居然出現在他倒戈向同盟國一方後……比較搞笑---義大利大量戰爭物資儲備被德軍洗劫,導致1943年德國軍工生產達到二戰時期的峰值。
義大利最大問題在於莫索里尼的愚蠢自大和無能,如果莫索里尼不是那麼看重所謂的面子,而是與德國分工明細,優勢互補的話,也不至於產生那麼多失敗和笑話。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統帥的無能更加會誤國,個人覺得,莫索里尼是上個世紀僅次於戈爾巴喬夫的第二大敗家子......好歹莫索里尼敗的是自己的家,戈爾巴喬夫卻敗掉了70年的蘇聯......
總的來說應該算國力&人力吧
Ⅱ 歐洲有不少國家,義大利在其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現在很多評論時事的報紙都喜歡把義大利排在歐洲強國之外,如果義大利真的像報紙說的那麼弱,那義大利絕不會擁有今天的國際地位。
事實上義大利是被很多人都低估的一個國家,由於其在一戰、二戰中時常投降的表現,讓人覺得義大利就是個沒有實力的牆頭草,其實不然,如果義大利沒有一定實力又怎麼會兩次夥同的德國發起世界大戰呢?義大利在戰爭時期的多次投降更像是保存自己實力,減少戰損的一種策略。
義大利的基本農業經濟還是歐洲第三,僅次於德、法兩國,橄欖油出口量一直是世界第一,除了油紅酒也是義大利的主要出口的農產品,甚至一度超過法國成為世界首席葡萄酒生產國。除了葡萄酒,義大利最出名的還有番茄醬、義大利面,年均產值超過20億歐元。
除了農業,義大利還是全球第五大旅遊國家,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都是歐洲游團隊最喜歡去的地方。
綜合以上所有方面,義大利的綜合國力並不弱於其他國家,國際地位肯定也是僅次於英、德、法這些國家的。
Ⅲ 同樣作為當年的發達強國,為何義大利如今發展已經不如英法德
因為義大利工業等基礎設施跟不上,政府也不給力,選出來的領導人只是想著怎麼從國家口袋裡面撈錢,壓根就沒有想著讓國家發展越來越好,還有義大利人民都是比較安於現狀。
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一邊工作,一邊休息,他們覺得錢是掙不完的,夠用就好,沒有必要把自己全部時間花在掙錢上,要做其他比較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旅遊、陪伴父母等等,在這樣社會風氣下,自然整個國家都是比較安逸,日子也是比較幸福的。
Ⅳ 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和文藝復興,為啥沒走上強國之路
義大利位於地中海北岸的亞平寧半島,自古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在14世紀,義大利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之地和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也是歐洲近代科學的起源地之一。可但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義大利卻淪為了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的戰場。即使在義大利統一以後,義大利也未能成為歐洲強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引導歐洲進入近代的國家始終未能走向強盛?這十分使得探討。
從13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就開始走向統一的民族國家。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英國、法國等紛紛建立了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然而義大利卻遲遲沒有實現國家統一。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西、中三部分,其中中法蘭克是義大利的前身。870年,中法蘭克的大量土地被東、西法蘭克瓜分,中法蘭克王國全面退守義大利半島北部地區。
墨索里尼
1922年,獨裁者墨索里尼上台,義大利走向了法西斯的道路。在二戰中,義大利和德國一起發動了二戰。1943年,義大利宣布投降。二戰的失敗,使得義大利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今天的義大利在西歐的經濟實力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然而義大利的政治地位卻遠遜於以上三國,成為歐洲二流國家。
Ⅳ 二戰前,義大利為什麼不在歐洲侵略擴張
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在英、法、美等國綏靖政策的縱容下,推行侵略擴張政策,首先在亞洲、非洲和歐洲發動局部戰爭,最後挑起世界大戰。
1 經濟危機導致國家間爭奪激烈是二戰爆發的社會根源 經濟危機使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勢力減弱。一戰戰敗國德國不甘嚴懲暗中迅速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未能得領土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戰勝國日本不滿限制准備侵略擴張。 1920年到1921年和1929年到1933年,世界連續發生了兩次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西方資本主義,各種基本矛盾日益尖銳起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它的嚴懲和限制,暗中迅速恢復國力,准備重返帝國主義列強行列;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在地中海炫耀武力以維持地區霸權;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製表示不滿,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了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法國主張肢解和最大限度地壓榨德國,以維護自己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而英美則主張不要過分削弱德國,以免法國過分強大而打破歐洲均勢。 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開始向外擴張和發動局部戰爭,爭奪英法美等國殖民地國家的勢力范圍和地區霸權,終於成為亞洲和歐洲的戰爭策源地。經濟危機使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勢力減弱,為了保住既得利益,英法美等國對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企圖以妥協退讓和犧牲他國利益來換取和平,結果大大助長了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氣焰,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全面危機。
2 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法西斯統治的基本特徵是:對內以集權製取代民主制,實行反共、反社會主義、反民主主義的恐怖統治;對外以極端民族主義為核心,以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發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德意日法西斯政權瓜分世界的直接結果。法西斯主義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期間,首先在德、意、日等獨裁集權國家興起,並先後在這些國家掌握了政權,建立了法西斯集權制政府。法西斯政權特別好戰,它們在帝國主義的利益分配席上分得較少,有急於重新瓜分世界的強烈願望,但又缺乏對世界實行經濟兼並、和平分割的實力。於是便藉助壟斷資本主義,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迅速增強軍事實力,妄圖靠戰爭手段重新瓜分世界。由於軍事經濟的畸形發展,又引起軍事膨脹型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這只有依靠發動戰爭才能解決,於是又觸發了更為深層的經濟政治危機。因此,從戰爭走向戰爭就成了「危機-戰爭-危機」這一惡性循環的必然歸宿。 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先後在歐洲和亞洲形成了兩個戰爭策源地,並點燃了侵略的戰火,義大利法西斯黨於1922年10月上台後,為建立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乾地區的「大義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並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武裝干涉西班牙。德國納粹黨於1933年1月上台後,制定了擴張計劃,企圖首先在中歐建立「大德意志」,繼而擊敗法、蘇,奪取歐陸霸權,最後向海外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基於相同的目標和需求,1936年10月,德、意兩國簽訂了《柏林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成為歐洲的戰爭策源地。日本作為東方的後起資本主義大國,在1926年制定了「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製造了「九一八」事變。1936年3月標志日本法西斯政權確立的廣田內閣上台後,確立了保證其東亞大陸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並把中、蘇、美、英等列為敵國,成為遠東地區的戰爭策源地。隨後,德、日兩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不久義大利也加入該協定,因而宣告三國法西斯侵略集團初步形成。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將戰火燒到了整個世界。
3 西方經濟大國持綏靖政策妥協是戰爭爆發的深層誘因 綏靖政策是企圖通過局部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利益,來維護和鞏固其既得利益。綏靖的本質是妥協、自欺,結果是縱容了戰爭。 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大國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把綏靖政策奉為處理國際危機的神器,結果已有目共睹。
Ⅵ 義大利的政治中樞地位不再,但為何依舊引領歐洲文明上千年
在20世紀的歐洲,封建分離主義嚴重,戰爭頻繁,人們的思想深受天主教的束縛,歐洲文明發展相對緩慢。中世紀或中世紀早期在歐洲和美國也被稱為「黑暗時代」。作為歐洲文明的中心,義大利長期以來處於分裂的政治格局中是因為義大利的地理中心位置有利於商業發展。才能依舊引領歐洲上千年。義大利憑借其地理優勢,在宗教權力壓制行政權力的環境下,利用歐洲國家的矛盾和沖突,通過不計財富的積累,推動了義大利城邦商業權力的發展,引領了歐洲商業文明。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上,它促進了始於14世紀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首先出現在義大利城市,然後蔓延到西歐國家,並在16世紀達到頂峰。它是近代西歐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開啟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
Ⅶ 為什麼義大利在歐洲口碑不好
人懶惰,不勤奮,這算是民族性格吧,和葡萄牙,希臘,西班牙這幾個並稱為歐豬四國,PIGS,其次,小偷多,黑幫發達,做生意市場不開放,地方保護主義盛行
Ⅷ 義大利為什麼退出歐盟,義大利是歐盟國家嗎
當然,還是創始會員國。
截止2016年6月24日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創始成員國,於1951年結盟。
義大利憲法改革公投 風險堪比英國脫歐?
為了推動立法進程的改革,義大利將舉行全民公投。義大利總理倫齊周一(9月26日)宣布憲法改革全民公投時間確定為今年的12月4日。
花旗銀行7月表示,義大利公投將是繼英國脫歐公投之後,「歐洲政壇最大的風險點」。
盡管目前歐盟和義大利的關系緊張,但歐盟私下還是希望公投能夠通過,這對整個歐盟的信心提振大有幫助。
面對義大利搖搖欲墜的銀行系統、疲弱的經濟和高企的失業率,倫齊賭上政治前途的公投將會是英國脫歐公投之後,歐洲面臨的又一大挑戰。
義大利總理倫齊在一次電視采訪中也承認義大利將面臨的風險。
其指出,「我們目前的處境是,五星運動黨將有當權的可能,義大利人民需要認識到投反對票所要面臨的後果,我們已經從英國那裡學到教訓了」。
憲法改革議案由倫齊和他所在的中間偏左政黨民主黨於2014年4月提出,由於議案未能得到法案立即生效所需的三分之二議會投票通過,根據義大利憲法,需要舉行公投決定議案是否成為立法。
如果公投通過改革法案,義大利政界形勢會更穩定,倫齊將得以通過立法提高國內經濟競爭力。
如果公投否決改革法案,倫齊政府將下台,義大利將重現前總理貝盧斯科尼被迫下台留下的政治亂局。
最近幾周倫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即使公投結果不如人意,明年也不會提前舉行大選。這意味倫齊政府即使失去公投也可能會採取措施維持執政地位。
但是反對政府的力量將得到強化,可能威脅到債券市場和已經脆弱的銀行系統。
一旦缺乏改革動力,反歐盟力量肆虐的義大利將可能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甚至可能導致義大利退出歐盟。
如果這些發生,將威脅歐盟穩定,甚至可能造成歐盟解體。
這將比英國退歐帶來的風險更大,因為義大利對歐盟和歐元區的重要性比英國要大。
Ⅸ 新航路開辟後義大利為什麼沒有成為迅速崛起的國家
新航路開辟主要國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義大利因為新航路開辟後衰落了。
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辟,是15世紀到18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1]
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與此同時,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胡安·德拉科薩、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喬瓦尼·卡波托、胡安·龐塞·德萊昂、斐迪南·麥哲倫、亞美利哥·韋斯普奇與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等。
在當時,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他們無法准確測量經度,木製船殼無法抵抗船蛆的侵蝕,儲備的食物不適於長期航行,船上的衛生與生活條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這些人所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圍。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復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Ⅹ 義大利困局為何關繫到歐洲前途
近年來,圍繞歐洲一體化興衰存廢的斗爭持續發酵。
自英國脫歐之後,歐洲一體化的信心遭受沉重打擊,成員國中任何可能導致新的一體化倒退的政治發展都令人高度戒備。人們尤其擔心民粹主義政黨掌控政權,使得疑歐思潮和反一體化情緒轉化為政策,進而導致一體化發生逆轉。
如今,義大利成為這條防線上可能被攻破的缺口。
政治對決
科塔雷利(左)和馬塔雷拉
民眾尤其是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先後經歷了債務危機、經濟停滯和難民沖擊,親身感受到巨大的失業壓力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停滯甚至下降,對只知放債、緊縮的歐元區和無力也無意幫助義大利疏導難民的歐盟殊無好感。目前在歐盟各國中青年選民往往是挺歐派的主力軍,但在義大利卻不同,「歐元一代」的青年恰好也是「危機一代」的「受害者」。
而義大利「重民主、輕治理」、「重製衡、輕效率」的政治體制和文化,使得主流政黨可以將國內問題解讀為歐元區和歐盟等外來因素所致,輕易地推卸掉自身的責任,從而使問題不斷積累,並不斷喪失解決它的機會,終至沉痾難起。
當前義大利政局的迷亂讓歐洲擺脫民粹沖擊、歐盟重塑團結形象的努力大打折扣,很大程度抵消掉了此前馬克龍帶給歐洲的確定性。義大利的政治變化不會簡單地重復始於2011年至今的動向,如果下次大選不能徹底破局,就很可能繼續在技術性穩定→問題持續→改革沖動→政治失敗這一怪圈中激盪不已,而歐元區和歐盟的身份問題將始終是義大利和歐盟之間的彼此折磨。
相比法國的眩目變化,義大利正在和即將發生的一切似乎更接地氣,更能提供一個有關國家命運和一體化前景的真實場景:歐洲的前途並不握於馬克龍之手而真真確確地系於如何脫離義大利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