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一戰中的同盟國三心二意
這個「三心二意」,主要是指的義大利。
首先,我們看一下義大利在一戰中的立場。
一戰中,義大利是歐洲大國中最弱的一個,它必須與交戰各方討價還價。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以便在捲入沖突時獲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說白了,義大利在當時就是個投機主義者。
實際中,它也確實在倒向同盟國還是倒向協約國的選擇中搖擺不定。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義大利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跟英國開戰對它沒有好處;再比如,法國給義大利優惠條件的貸款,緩解了它的財政困難;又比如,俄國默許義大利在北非的擴張,換來了義大利對俄國在黑海海峽擴張的「理解」等等。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拉攏義大利,誰都不想讓義大利倒向對方。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義大利也看到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帝國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帝國又有邊界糾紛。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② 義大利人是如何看待凡爾賽合約的
凡爾賽和約在義大利人心目中是「欺騙」的代名詞和一種痛苦的回憶,他們感到義大利獲得的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義大利贏得了戰爭,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盡管有所獲,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凡爾賽帶給義大利的是一種奇恥大辱般的失落感。 下面說說為什麼以戰勝國身份的義大利卻如此的失落呢? 義大利與日本一樣,被定義為後起的工業國家,一戰當中義大利政府曾經拋棄與第二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轉而倒向英法一邊,從而獲得了一戰戰勝國的地位,但是,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中,義大利並沒有像英、法、美一樣撈到什麼好處,甚至於還不如僅僅在青島打了一次小仗的日本得到的利益多。日本好歹從戰敗的德國手裡接收了其在中國的特權和德國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殖民地,還分了幾艘德國大洋艦隊的戰列艦,而且在之後的海軍談判中賺夠了砝碼,一躍成為與義大利、法國並立而僅次於英美的二等海權國家。而義大利卻連德國的一塊海外殖民地都沒分到!相比於戰爭對義大利帶來的創傷,這點點收獲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於是乎,義大利國內經濟開始倒退,政局變得不穩,新的思潮開始泛濫……政府無法控制局勢……1922年,莫索里尼的法西斯黨上台了,義大利成為了第一個獨裁集權的法西斯國家。然而,法西斯並沒有能夠救義大利,從1922年到1931年,義大利的經濟局勢仍然不斷惡化,失業人口也在不段增多,同時,義大利對外的侵略擴張形勢也不容樂觀。義大利的軍事力量並沒有因為法西斯的獨裁和窮兵黷武而有什麼大的進步。士氣低落內部腐敗的義大利軍隊很快在以後的戰爭中嘗到了苦頭……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義大利人的這種失落感,打著修訂主義的旗號,做著洗雪凡爾賽之恥的許諾攫取政權的。 整個20年代,義大利的外交政策選擇一直停留在凡爾賽格局對它的界定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於凡爾賽格局本身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自身極端落後的經濟實力的拖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義大利從經濟上說還是一個半發達國家。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20年代墨索里尼面對頻繁發生的政治危機,不得不更多地著眼於國內而乏力外顧。一直到20年代末,墨索里尼才在國內建立起穩固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此後出現在國際舞台上的義大利就將是另外一種姿態了
③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④ 一戰義大利為何中途改變立場
總的來說是利益導致的。
義大利一直認為自己在同盟中獲利太少,在它進攻阿比西尼亞的戰爭中,德奧也沒有給予援助,在巴爾乾的擴張則遭到奧匈的抵制,與法國的經濟和關稅戰也無利可言,再上英德關系的惡化(意高層有相當強的親英情緒),法國承認了義大利對的黎波里的「權利」等,使義大利與法國最終在1902年簽訂了中立協議(此前還有經濟和殖民地協議等),極大地軟化了三國同盟。由於1908年奧匈合並波、黑兩省的刺激,1909年,俄皇和意王又簽訂《拉匡尼基協定》,由於該協定實際上表明兩國決心共同抵制奧匈在巴爾乾的擴張,這等於意進一步向協約國靠攏。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騎牆兩端,兩頭要價,一方面表示願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與協約國談判進攻奧匈。在協約國「邊境作戰」失利後,意曾暫停與協約國的談判,馬恩河會戰後恢復。由於奧匈不肯過多讓步,而協約國承諾取勝後把原屬奧匈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干、東地中海一些地區給予義大利,因此促成了《倫敦密約》的簽訂,在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後,義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宣戰,而到1916年8月才對德國宣戰,可見還是留了「後手」。
綜合來看,如果協約國迅速戰敗,那義大利必然站在同盟國一邊,但正因為當時相持的局勢,才給了意如此表演的機會,當然意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會勝利,這也起了作用。如果說意耍兩面派,其實也有點冤枉它,畢竟追求國家利益是不能被指責的,只不過它的手段比較不光明正大而已。
⑤ 一戰中,義大利出於怎樣的利益考慮而由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採納哦
⑥ 義大利在一戰中到底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
先是和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成同盟國,又先後對奧匈帝國、德國宣戰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不折不扣的投機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簽字國,當時同盟國有三個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1914年奧匈帝國在東線的挫折,使德國不得不去支撐其盟國,以對付即將沖過喀爾巴阡山山口和掃盪匈牙利平原的俄國人。由於奧匈帝國屢戰屢敗,義大利人顯得不大想再持中立了,義大利本身就對奧匈帝國懷有仇恨,奧匈帝國曾多次侵略義大利,佔領了部分義大利領土,義大利人對奧匈帝國宣戰有合適的理由。此時的德國極力主張要求義大利中立,以歸還領土為誘餌,而奧匈帝國堅決不歸還它佔領的義大利領土,與此同時,義大利正在秘密同協約國談判。義大利人發現,他們在奧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協約國,就能參與對它的瓜分。義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由於懼怕德國,暫時沒有對德宣戰,到了1916年8月28日,德國的戰敗已成定局,義大利人覺得安全了,不怕報復了,義大利落井下石,對德宣戰。
綜上,我們看出義大利是明顯的重利益、輕盟友,為了得到領土背信盟約,它的臨陣倒戈直接導致了奧匈帝國的滅亡,德國只能腹背受敵,加速了一戰結束的進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在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中,不應過多譴責義大利的「背信棄義」。
⑦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加入協約國作戰
1,義大利當初參加同盟國也是三心兩意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首鼠兩端,待價而沽。奧匈帝國在決定對塞爾維亞宣戰前正式征詢過德意兩個盟國。相對於德國毫無保留地對盟友的支持。義大利的回答則顯得投機而且怯懦:義大利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而讓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當奧匈帝國在東線遭到沙俄的重創,博士德國不得不從激烈鏖戰中的西線抽調寶貴的兵力去支援奧軍,以免沙俄沖過喀爾巴阡山隘口去掃盪匈牙利平原。幾乎就在同時,奧匈帝國在巴爾戰場對塞爾維亞的又一次輕率的戰役也遭到徹頭徹尾的失敗。面對外強中干,屢戰屢敗的布頭帝國。義大利開始蠢蠢欲動,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義大利要求得到奧匈帝國領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德國主張部分滿足義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讓給它,以換取義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奧匈帝國即使在德國的壓力下也拒絕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協約國為了爭取義大利,在給予義大利奧匈帝國領土問題要「慷慨」得多:不僅明確答應義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還把主要是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也許給義大利。還同意義大利戰後可以擴大其非洲殖民地並可以參與瓜分土耳其的領土。而義大利為了重溫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的羅馬帝國迷夢,居然相信了協約國的空頭支票,把人家的這一碗米湯高高興興地喝了下去。於是在1915年4月義大利在羅馬和協約國簽署了《倫敦條約》,規定義大利在簽約後1個月對同盟國宣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義大利沒有對德國宣戰。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義大利覺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國報復了,它才對德國宣戰。
當然義大利參戰後變現很水:忙沒幫上,亂倒沒少添。財政枯竭,使它成為協約國的的經濟負擔。尚未從1912年利比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義大利軍隊裝備低劣,缺乏訓練。阿爾卑斯山和波河前線一敗塗地:宣戰時義大利陸軍總兵力不過87萬。而僅到1916年底,意軍就傷亡70萬。海軍依靠英國千里迢迢運來的寶貴燃料,才勉強應付。後來要不是日本派來海軍特遣艦隊到地中海接手護航任務,再加上法國海軍幫忙,才把奧匈帝國那支小規模海軍封閉在亞得里亞海灣中。
據說當年威廉二世通報佛蘭肯豪森和魯登道夫義大利終於背盟的時候,魯登道夫說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義大利作為我們的盟國參戰,我需要您給我80個師保護它,如果作為敵人和我們作戰,我只需要40個師就可以打垮它。
⑧ 請問義大利的外交政策是什麼 對待恐怖主義的方針 對維護恐怖主義已經做出的貢獻
意對外政策的基本點是立足西歐,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主張歐洲應有共同的外交和防務政策;依靠北約,重視同美國的傳統關系;強調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加強地區性合作;認為聯合國應在世界新格局中發揮主導作用。
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在反恐政策上與美國保持一致,並參加了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
義大利政府採取的四個方面的措施包括:
其一,加大對重點地段的防範力度。義大利政府反恐委員會在日前舉行的聯席會議上羅列出包括各大港口、機場、地鐵、車站、梵蒂岡等13000個敏感地帶。在羅馬,警方已經加強了對美英兩國駐意使館和其他機構以及火車站、地鐵站、主要街道等公共設施的警戒力度。
其二,呼籲議會修改法律,給予司法部門更大的許可權,以打擊恐怖分子,如加大邊境檢查力度、加強對電話或網路的監控以及允許警方延長恐怖嫌疑犯的拘禁期等。
其三,加大對非法移民的打擊力度。義大利警方日前在米蘭、羅馬、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相繼進行了大規模的突擊搜查,抓獲了約142名非法移民,並驅逐了其中50多人。
其四,加強與穆斯林國家的反恐合作。義大利內政部長皮薩努11日對利比亞進行了訪問,雙方就加強反恐合作以及打擊非法移民等問題進行了討論。義大利外交部長菲尼還將在未來幾天與部分穆斯林國家駐義大利大使舉行會晤,他表示,義大利將與這些國家建立強有力的反恐聯盟。
義大利在2003年2月於阿富汗部署2,000名士兵支持持久自由軍事行動(OEF)。義大利仍然支持國際共同努力來重建與穩定伊拉克,但是在2006年11月已撤出軍事特遣隊約3,200名士兵,只留下人道主義工作人員和其他文職人員。義大利在2006年8月派出大約2,450名士兵抵達黎巴嫩,支援聯合國維和任務的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
⑨ 一戰是怎樣形成兩大陣營的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引至德國兩面受敵,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沙俄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羅斯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在奧俄無法相容的情況下,1879年10月德國選擇與奧匈在維也納締結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並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於1882年5月在維也納簽訂了《同盟條約》,是為三國同盟。
俄羅斯得知德奧兩國簽訂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羅斯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德國保證除非俄羅斯主動攻擊奧匈,否則德國在任何情況下都在俄羅斯與第三國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再保險條約,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匈為盟。法國為打破外交上的孤立,趁德俄關系惡化時向俄羅斯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於是歐陸出現德奧與法俄兩個敵對陣營。
英國自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恢復其稱為「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不與歐陸國家建立長期的聯盟關系。至十九世紀末,英國鑒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干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前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義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證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義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羅斯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
直至踏入二十世紀,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但此協定並非軍事同盟,而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對於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系。法國之後鼓勵英國與俄羅斯結盟,但英國對俄羅斯戒心不亞於德國,直至日俄戰爭俄羅斯被英國盟友日本打敗,英國才放下對俄的戒心,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協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殺而引起的。
⑩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了什麼什麼好處。
樓主好,與您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一下義大利在一戰中的立場
一戰中,義大利是歐洲大國中最弱的一個,它必須與交戰各方討價還價,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以便在捲入沖突時獲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說白了它就是一個投機主義者。
實際中,它也確實在倒向同盟國還是倒向協約國的選擇中搖擺不定。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義大利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跟英國開戰對它沒有好處,比如法國給義大利優惠條件的貸款,緩解了它的財政困難,俄國則與默許義大利在北非的擴張,換來了義大利對俄國在黑海海峽擴張的理解。
第三,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拉攏義大利,都不想讓義大利倒向對方,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義大利也看到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又有邊界糾紛,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戰後,義大利作為戰勝國參加了巴黎和會,卻沒有想到,作為弱國,它的利益被最小化了,當初協約國許諾給它的土地,竟然成了一紙空文。他當時的地位遠不如土耳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國。而從巴黎和會的分贓結果來看義大利得到的也是符合他當時的國力地位的結果。塞爾維亞消滅了幾十萬奧匈軍隊才變成南斯拉夫。義大利?分你個南蒂羅爾就夠給面子了!
可是義大利自己不這么看,它認為協約國欺騙了它,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它沒有辦法,誰讓它實力弱小了,雖有不滿,但也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而也正是由於對英法違反承諾心懷怨恨,這才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倒向了德國一方.
以上,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