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樣建立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會轉移轉移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發展史揭示了這樣一條基本規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經過大約近一個世紀後轉移他國。科學史家的研究還表明,如果某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占同期世界總數的25%以上,這個國家就可以稱為「世界科學中心」。按照這一規律和標准,從16世紀的義大利到20世紀的美國,世界科學中心先後進行了四次大轉移。
16世紀的義大利是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了歐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終結了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不僅產生了像但丁、達·芬奇這樣的偉大詩人和藝術家,還出現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誕生了《天體運行論》、《星空信使》和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這些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創了嶄新的實驗科學新時代,近代科學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但隨著1600年布魯諾被教會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義大利科學中心開始向北歐轉移。
17世紀的英國是第二個世界科學中心。17世紀初,在弗蘭西斯·培根科學思想的影響下,英國政府和社會普遍重視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成立皇家學會,研究自然科學。學會周圍雲集了牛頓、虎克、波義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學家,先後誕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進化論等一批科學理論。特別是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頓力學的誕生,這是近代科學發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科學上的成就成為了技術革命的先導,瓦特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蒸汽機技術和紡織機械技術的完美結合,引起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1727年隨著牛頓的去世,英國科學技術開始急劇衰落。
18世紀的法國是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18世紀初,法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網路全書派。他們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進行了一次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取得了《分析力學》、《概率論的解析理論》和《化學綱要》等一批重要科學著作,使法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到19世紀初進入高峰。但法國過分學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視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日益動搖了法國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
19世紀的德國成為第四個世界科學中心。德國科學的興起始於19世紀初,首先進行了大學改革,把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導師制的國家。德國全新的科研教育體制,吸引了許多世界最優秀的科學人才,成為科學研究的樂園,德國科學家不僅創立了細胞學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還為世界貢獻了愛因斯坦、玻爾、歐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德國還特別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使德國在19世紀7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德國先進的電氣工業和光學工業,為德國科學家提供了世界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使德國科學家在電磁學領域做出一連串驚人的發現。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經濟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大量流失,德國科學從此走向衰落。
20世紀的美國是第五個世界科學中心。美國科學的興起一開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繼承了英國科學的傳統和德國科學的體制,而且特別重視科學人才的引進。在優越的科研環境下,造就了發明家貝爾、愛迪生,二次大戰後又吸引了愛因斯坦、費米、弗蘭克、威格納、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為美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世界各國優秀科學家的雲集,使美國在整個20世紀引領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等,使近70%的諾貝爾獎被美國科學家領走,至今仍保持著世界科學界領袖的地位。
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科學中心,首先,人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學發展具備濃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國人才迅速成長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國人才最優的科研環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發展;第四,要制定獨創的科學發展戰略和鼓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
科學發展永無止境,科學理論不可能窮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真理,科學中心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某一個國家。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存在越來越大的慣性,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世界科學中心將轉移出美國,並轉向哪一個國家,但隨著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勢頭,世界科學中心可能呈現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應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規律,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制定積極的應對政策,憑借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期待在21世紀或者更長遠的未來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
❷ 15世紀以來,從義大利到美國,科學中心已經發生了四次轉移,哪四次,科學中心分別是哪裡
1、義大利曾經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經濟的第一個中心
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歐洲上空彌漫著烏雲,教會和騎士橫行,人們愚昧無知,社會停滯不前,科學家被禁錮在牢籠里。科學的發現被說成是對上帝的誣蔑,史書上把這漫長的近1000年的歷史稱為黑暗時代。從13世紀開始,中國四大發明陸續傳入歐洲,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乃至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起了催產作用。馬克思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
在這一段時期中,歐洲地中海沿岸開始出現萌芽資本主義。以西方以義大利為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反封建、反神學,掀起思想解放散文高潮。文藝復興者號召人們從中世紀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同時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強調通過實驗和觀察來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反對片面地依靠邏輯推理來認識事物。代表人物是反對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開創實驗科學的伽利略。
東方的科技成果產生了西方近代科學,近代科技的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科技的大發展推動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當時義大利的商業和航運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舉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2、英國成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個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轉移發生在17世紀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這相當於我國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間。16世紀末,先進的德國爆發內戰,先進的義大利分裂為許多小國,為英國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思想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偉大的復興》中重點論述了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提倡研究自然科學,在英國乃到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英國政府重視科學技術,批准成立了皇家學會等學術活動中心。17世紀,出現了著名科學家牛頓,他作為一個「跨世紀人才」,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這部著作以科學實驗和觀察事實作基礎,但明顯受歐氏幾何體系的影響。牛頓的科學思想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牛頓發現的三大定律,使天體和地上物體的運動規律被統一在一個經典力學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失去容身之地。
科學上的最新成就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出現了專業化的和大機器生產。紡織業的發展要求紡織業的機械化,紡織業的機械化也帶動了所有工業部門的機械化。英國政府鼓勵人們從事工具機的發明和改進工作,涌現出許多發明成果。如蒸汽機的出現。瓦特在前人發明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解決了一系列工藝問題和配套設備問題,將蒸汽機推進市場。
紡織機械技術和蒸汽機技術引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英國的資本主義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英國的經濟進入了極度繁榮的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英國的海外擴張創造了條件,開始了所謂的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歷史。然而從19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工業優勢不斷衰退,導致英國在科研開發的投入相對下降,再加上英國的學術界過分重視理論輕視應用,重視科學輕視技術的傳統,英國在國際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斷下滑。
3、近代科技的第三個中心在法國
這個中心的形成始於在18世紀初,19世紀初進入高峰。這一階段,英國的經濟仍然處於繁榮的狀態,法國則由於其特殊的政治情況成為激烈的大革命場所。以狄德羅為首的一批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網路全書派。他們宣傳自由平等和人道主義,提倡民主和科學,出現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徹底反封建的運動。另一方面,在牛頓的學說的影響下,也出現了一批科學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數學家及力學家拉格朗日,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開創定量分析、創立燃燒氧化學說、推翻支配化學發展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的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在這段時期還產生了公度量衡、科學教學制度和公立中學。但是,法國的研究工作過分地學院式,教育制度培養的人才相當部分是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的類型,不善於將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再加上社會又過於動盪,影響了法國的經濟發展。
4、近代科技的第四個中心在德國
在19世紀後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間,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德國,世界的經濟中心隨之也轉移到了德國。在1830年英國產業革命達到高潮時,德國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德國人不甘落後,大批德國人去英國和法國留學並且學成回國。由於德國人重視理性、重視應用,德國政府重視知識,整頓教育制度,創辦專科學院和大學。科教結合,聘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學,開創教學、科研相統一的高教體系。1839年後,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涌現,如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雅可比、高斯,發現電學中的歐姆定律的物理學家歐姆,發展了農業急需的肥料技術和有機化學的化學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學成立規模較大的有機化學實驗室後,在英國人W.H.柏金發明合成顏料的基礎上,對香料、顏料和醫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學生霍夫曼等等。
德國特別注意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結合,出現一批善於將科技成果轉換為產品的企業家。例如,克虜伯將英國的煉鋼法用來發展德國的鋼鐵和武器工業,還有西門子,既是發明家又是企業家。德國的煤和煤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特別是有機合成工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德國還特別注意綜合利用,出現了聯合企業,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產體制。當時德國的一些企業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德國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國100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過程,德國的經濟發展勢頭保持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德國工業化的進程,充分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一次和二次大戰使德國的經濟基礎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也受到嚴重的損失。
19世紀的歐洲大陸,法德兩個中心帶動了歐洲經濟的普遍繁榮。在這一段時期,出現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法拉第(1791—1867)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麥克思威爾創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並預言電磁波的存在,出現了第二次物理學理論的大綜合。但是,英國科學家們澆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之花,卻在德國結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這主要是德國發明家應用電磁理論,發明了實用型的發電機,其意義和作用相當於瓦特的蒸汽機,由此導致以電氣化為特徵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德國科技和經濟這時迅速超過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德國造就了一批克虜伯、西門子、詹斯這樣集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於一身的人才。19世紀還出現了三大發現,即生物進化論、細胞理論和能量守恆。科學已經走向成熟,基礎科學的研究明顯地走到了生產的前面。
5、世界科技的第五個中心在美國(20世紀)
美國在獨立戰爭後的憲法中,明確了對科學技術的方針。美國的領袖人物和歷任首腦人物都重視科學技術,有的本身就是科學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和第三任總統傑弗遜。美國政府很早就明確以教育帶動科研,對教育採取特殊優惠政策,贈予美國一批大學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傳統農業和機械院校。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大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在西門子發明電機、貝爾發明電話之後,發明了電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廠,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場電力技術革命。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又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美國採取拿來主義,採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學家被吸引到美國。如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著名物理學家費米。40年代末,美國還留下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科技人才,如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等人。
人們曾經將美蘇在二次大戰後的做法歸結成美國搶人,蘇聯搶機器。可見美國對人才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利用戰爭中獲得的資金大幅度地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研究開發經費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戰期間,從1939年的一億多美元增長到15億美元。這一系列的措施導致了美國完成和完善了歐洲的鋼鐵、化工和電力三大技術,發展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這三大文明,領先進行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計算機(1940年)、空間技術(1957年)、微電子技術(1970年)。
高新技術的研究成果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美國1929—1969年的40年間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表明戰後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第一生產力。自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為特徵,可以說,美國領導了一場世界范圍的技術革命,形成了一個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生產技術為主導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為內容的高技術體系。並在80年代後期迅速地商業化和產業化,為美國贏得大量的利潤。盡管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地位相對日本、西歐有所下降,但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機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帶來了新的全球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復甦,應該說,美國的經濟至今是全世界經濟活動中心之一。這種狀況還將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❸ 《自然地理》近代第一個科技中心為什麼沒有誕生在中國為什麼偏偏要誕生在義大利
1、大國文明和小國文明的差異,中國是一個大國,歐洲是一群小國 2、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差異,中國是農業文明甚至是小農文明,而歐洲是商業文明,特別是在文藝復興以後 3、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異,中國是大陸文明,歐洲是海洋文明。 4、近代自然科學的創建,是從哲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在古代,自然科學沒有獨立的存在,而是屬於哲學的一部分,或稱之為自然哲學.近代自然科學的創建,是從哲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它雖然與哲學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已經建立了自然科學自己的體系和自己的方法 5、中國人並沒有比現代西方人更重視環境的保護,所謂「天人合一」,卻是著重於觀天象測人命,從來沒有追究天象的緣由。 6、封建社會制度中國忙著內斗,沒時間搞自然科學,就算民間有搞的也不受重視。 7、近代自然科學的定義。???
❹ 義大利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原因
(一)13~15世紀的義大利成為歐洲經濟中心
(二)優良的文化傳統
(三)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第一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表現和特點
(一)第一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表現
(二)第一個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特點
三、義大利經濟的衰落和科學中心北移
(一)經濟發展不利條件日益突出
(二)政治力量分散軟弱
(三)外族的長期侵擾
❺ 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義大利為什麼首先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了歐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終結了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不僅產生了像但丁、達·芬奇這樣的偉大詩人和藝術家,還出現了一批以伽利略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誕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這些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創了嶄新的實驗科學新時代,近代科學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
❻ 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是哪個國家
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是義大利。
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了歐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終結了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不僅產生了像但丁、達·芬奇這樣的偉大詩人和藝術家,還出現了一批以伽利略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誕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
這些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創了嶄新的實驗科學新時代,近代科學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但隨著1600年布魯諾被教會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義大利科學中心開始向北歐轉移。
世界科學中心介紹
科學發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占同期世界總數的25%以上,這個國家就可以稱為「世界科學中心」。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發展史揭示了這樣一條基本規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經過大約近一個世紀後轉移他國。
❼ 義大利為什麼能在15~16世紀成為重要科學和文化中心
在15世紀之前,許多義大利城市,特別是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從古羅馬帝國衰落之日起,義大利就分裂成許多小國,往往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國家。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人們的懷古之情油然而生,普遍懷念強大的羅馬帝國統治世界的日子。懷古者掀起了一個學習古典作品的熱潮,對古老建築的遺址也產生了興趣,並且開始廣泛收集被人們遺忘的古典藝術品。這就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它首先在佛羅倫薩興起。
❽ 《自然地理》世界上近代第一個科技中心為啥能在義大利誕生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新航路開辟前,義大利或者說地中海是歐亞商路的必經之地,在這樣的背景下,義大利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文藝復興的中心也就在義大利,因此義大利誕生了近代第一個科技中心!望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