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絲綢之路是怎樣形成的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1)義大利的絲綢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開通絲綢之路的影響和歷史作用:
1、「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2、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
3、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後,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
4、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
❷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歸納)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
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2)義大利的絲綢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公元73年,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並將這條路線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歐洲。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洛陽。
這不但是歐洲和中國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紀初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
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行走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
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
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
❸ 義大利在中世紀貿易繁榮,富的流油,這背後是什麼原因
當時的教皇非常富裕,而義大利又是教會的重心所在,致使各地的財富都湧向教會和義大利,從而令義大利的城邦獲利。而當時除了義大利比較和平之外,其他地方都處在戰亂之中,因為有教皇的存在,所以義大利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些都是因為地中海貿易才發展起來的,為了鞏固地中海貿易,對於商人來說,是什麼都願意乾的。比如十字軍東征,原本是想幫助東羅馬帝國打敗異教徒,不過最終卻因為威尼斯商人自身的利益,因為和異教徒的貿易往來不錯,從中獲利較多,從而教唆十字軍打下了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士堡。就因為東羅馬帝國和自己搶生意,最終獨霸了地中海貿易。
雖然如此,但是當奧斯曼帝國堵住了東西方貿易往來後,地中海貿易就逐漸衰落了,等到開辟出新航線後,義大利就不再是地中海貿易的重心了。
❹ 科莫是義大利的城市,為什麼會被稱為「絲綢之鄉」
提到科莫,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它優美的風光和宜人的氣候,它作為西歐一個氣候較為舒適的城市,每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圍觀。很多人都知道科莫風景的秀麗,卻不知道它其實還是歐洲的“絲綢之鄉”。正是由於科莫獨特的歷史和較為廣闊的市場,使得絲綢在當地有著綿延不斷的發展和廣闊的市場競爭力。今天就來探索一下,這個“絲綢之鄉”到底從何而來。
這座優美的城市正是由於它獨特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了人們從古至今一直生產絲織產品。同時也由於廣袤的市場和人們的追求,為它提供源源不斷的市場供求,“絲綢之鄉”也因此為人們所認知。相信這座美麗的城市,將在絲綢業的發展下更加美好!
❺ 歐洲絲綢發展
義大利絲綢行業稱得上是歐洲絲綢 行業的樞紐。歐洲絲織行業的活動 80%發生 在義大利。從歐洲出 口至美國、中國和 Et本 的絲綢面料 90%都來源於義大利。義大利供 應的絲綢面料對歐洲服裝製造商和時裝設計 師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在促進時裝產品的絲 綢消費和保持纖維的奢華形象方面發揮了實 質性的作用。 2008 年爆發並延續至今的金融危機席捲 了整個西方銀行體系,美 國和歐盟各國政府 都制定了應對措施,效果參差不齊,我國的 紡織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2009 年 , 義大利絲綢纖維的消費量在織布方面下降了 近 40%,染色和印花方面下降了大約 3O%。 義大利絲綢出口貨值則從 8. 65 億歐元下降到 7. 03 億歐元 ,降幅達到 19%。所有商品的原 材料價格都 出現 了極端波動的現象。歐洲的 絲綢紡織產業不得不面對需求量收縮和成本 飆升的問題 ,與此同時,還需要在重組過程 中滿足創新要求。 總體而言,歐洲絲綢紡織業正逐步走出 困境,在這個過程中,行業縮水再所難免, 但 同時歐洲絲綢紡織業也將變得更加強健。 2010 年,義大利蠶絲紡織量增加了 10% 。絲 織物染色和印花增長率大約為 12— 13%。意 大利絲綢出 口貨值 7. 03 億歐元上升至 7. 57 億歐元 ,增 幅為 8%。所 以說,盡管我們在 2010 年的表現尚未能夠恢復至金融危機之前 的水平,但是總算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01 1 年,盡管物價飛漲的影響已經非常 明顯 ,義大利絲綢材料 l 至 5 月的凈進 口量 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進貨儲備的緣故。從 中國進 口的坯布或熟絲增加了 10%,這無疑 是一個重要的發展 ,因為迄今為止,義大利 仍然和印度一樣, 是中國面料最重要的市場。 另一方面,就我國的面料 出口而言,產品價 格相對穩定,同時出口總量減少了約 12%。 法國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從這個幾個月的 情況來看, 其市場需求量正在增加。 近幾年來, 西班牙一直是我們的主要市場,特別是便宜 l 3 l 4 歐洲絲綢產業發展情況 的印花面料。2011年 ,價格的上升迫使其不 得不合棄蠶絲纖維尋求其他價格更低的纖維 產品。目前,我們出 口至美國的產品量有所 下降,因為美國的消費品安全規則對輕質真 絲面料的銷售構成了一大障礙。客戶更願意 選擇不受可燃性要求限制的纖維材料。毫無 疑 問,絲綢比滌綸具有更好的燃燒性能。但 是事實是,絲綢必須遵守可燃性規定,而滌 綸卻可以豁免。 在我們看來, 這是毫無道理的。 歐洲絲綢行業准備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 希望絲綢能免受上述限制。這是一個有關絲 綢本身的問題 ,不僅僅局 限於歐洲。或許, 在本次論壇上,我們可以了解亞洲絲綢行業 對此的態度並就此問題交流意見,或許 ,明 天早上我們就可以討論這個問題。目前市場 已經發生不小的變化。新買家不斷涌現。從 義大利絲綢出口商那裡我們了解到,中國已 經明顯成為我們絲綢產品、織物及服裝成品 的主要消費國。 我們對行業的未來滿懷信心,並希望保 持纖維行業的一貫承諾和與中國的聯系。面 對危機 ,我們成功捍衛了絲綢的聲譽 ,並將 其用途擴展到新的領域 ,與其他纖維進行混 紡。未來任重道遠,但是生絲的供應才是我 們最擔心的問題。我們不關注價格本身,因 為市場最終會決定一個適當的水平。然而, 我們也看到,目光短淺的投機行為已經危及 絲綢行業的未來。在適當的法規和指導下, 自由企業蓬勃發展。我國決策者們在必要的 監督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是失敗的。鑒於此教 訓 ,請容許我謙卑地 向中國絲綢行業指出他 們目前正面臨的風險。由於缺乏紀律所造成 了行業混亂將需要我們花數年的時間對其進 行整頓。我們的錯誤,你們是可以避免的。 世界 已經 目睹了中國大部分桑蠶養殖轉移至 該國東南部的非凡壯舉。該成功壯舉離不開 國家撥款和補貼,但是國家撥款和補貼畢竟 不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 :已經是時候了,業 界必須依靠 自己的力量謀求發展。生絲價格 經過長達六年 的低谷期後 ,2009/ 2010 年度 迎來 了一次大調整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 生產成本的調整。讓我們很痛心的是,當價 格上漲的時候, 似乎沒有人再關心質量 但是, 當價格下跌的時候 ,很多人 已經忘記如何生 產高品質的產品, 而且調整進行得非常緩慢。 為了提高的行業整體水平 ,不斷出台新 的政策,組建新的實體,但是這些政策往往 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目前所缺乏的是對機 構 (如嘉興交易所) 的管制。嘉興交易所不 正規的業務方式 已經受到中國法庭的關注。 該交易所可笑地對小額交易進行記錄,然後 將它們視為實際的市場趨勢,從而促使去年 的價格上升到超過正常價格水平 100 元人民 幣的高度 ;而今年,在相反操作的影響下, 該交易所又影響價格下跌超過 100元人民幣。 對於一個代表國營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機構來 說 , 出現這樣的價格操控現象是令人吃驚的。 必須對各種商品交易進行管制,避免少數人 的價格操控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發展。作為一 個國際觀察員,無論他多麼喜愛中國、多麼 熱愛絲綢,他都不會認同這種現象。 與服務相 比,蠶種生產者們更關心的是 他們的利潤。蠶農們在蠶繭還未成熟時就將 它們採摘下來,他們已經把與制絲廠的協議 置之腦後了。而對於制絲廠來說,他們關心 的不是質量而是成本 ,所 以當價格上漲的時 候 ,他們就不履行合 同了。或許去年 (這是 個時間問題) 他們確實賺取 了不少利潤,但 是今年 , 他們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虧損的風險。 簡而言之,中國蠶農和加工商不具規模 , 因此也尚未建立長期提供優質蠶繭所需的廣 闊視野。同時,我們注意到,年輕一代的人 一般都對這種密集和專門的活動不感興趣 , 留下來的只有年齡較大的人們還在繼續。除 非目前的方法得到徹底改變, 否則, 長此以往, 作物種植將進一步減少 ,價格飆升將超過我 們的邏輯限制,產品質量也將面臨巨大的風 險。 對於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的國家而言, 中國桑蠶業只能從更強大的從業人員和更長 遠的視野中受益。
對於質量方面,一個令人鼓舞的事實是 ,現 在我們的用戶反映梭編工藝 已經有很大程度 的提高。 為什麼好的梭編工藝會是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花整整十年 的時間才使 其有所 改 善? 這是一個謎。 即便缺乏監管和質量控制, 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梭編絲綢 的價格也將 高出很多。質量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一方 面 已經得到改善,但是總體情況並不理想, 而且 ,如果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仍保持 目 前的測試方法, 那麼這種情況可能還將繼續。 歐盟行業支持中國提出的 ISO 電子測試方案, 201 l 中國國際絲綢論壇專家發言稿 但是到 目前為止 ,只對有關的儀器進行了討 論,沒有絲毫的跡象證明將對現實的生絲質 量分類作出嚴肅努力。我們要再次相信市場 的智慧:目前中國只有一個制絲廠能夠生產 高品質的產品,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價格 比一 般的 5A / 6A 高出 10%,比冒牌的 5A/ 6A 高 出 20%。這種價格優勢將對他人起到鼓勵的 作用,我們將隨時准備與高品質產品的廠商 合作。 但是, 總的來說 , 目前的情況是黯淡的。 或許, 與各主要消費國 ( 印度是肯定的, 還有歐盟、日本、韓國等) 的代表一起在 中 國成立一個國際絲綢咨詢機構的時機已經成 熟。該機構可以描述 中國的決定如何影響全 球市場,並可能最終不利於中國農民。全球 各絲綢國之間均存在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 要麼通過直接投資要麼通過合作協議保持。 聯系和相互理解是起點。在我們看來,適當 的體制框架是聯系和相互理解的前提。 我們相信,目前有空間建立這樣一個基 於 中國、輻射全球絲綢國度的國際性平台。 藉助該平台可以有效地解決一些共同的問題 , 例如 : 一前述提及的美國可燃 } 生 規定; 一紡織品生態和毒理學方面的新要求, 國際貿易法律對此的規定越來越嚴格 ; 一不可預知的稅賦、進 出口限制、突然 加稅、以及對我們的行業毫無意義的一些 自 由透明貿易的其他障礙。
❻ 絲綢的主要產地
我國絲綢的主要產地有:浙江,江蘇,四川,山東,廣西。
絲綢消費遍及全球,中國和巴西是世界絲綢市場蠶繭和生絲主要出口供應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泰國是世界絲織物主要出口供應國,中國、日本和韓國還是世界絲綢市場絲綢服飾的主要出口供應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等主要通過進口生絲和綢緞等原料經深加工後供應國內外消費。
中國絲綢行發展勢頭迅猛,絲綢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繭絲和綢緞可以主導國際市場生產和價格走勢。產業主要分布在江浙、兩廣、山東、安徽、四川,不同區域產業之間協同作用有待提升。
(6)義大利的絲綢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出現羅、綺、錦、綉等品種。秦漢以後,絲綢生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唐宋之際,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經濟重心的南移,絲綢工藝技術和生產區域都產生了重大變化。明清兩代,絲綢生產趨於專業化,織物品種更為豐富。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國絲綢生產古典體系的成熟時期。此時,生產重心位於黃河中下游,絹帛成為政府賦稅的重要內容。斜織機和提花機廣泛應用於絲織生產,各種織物應運而生,印花技術臻於完備,圖案主題神秘並富有裝飾性。
唐中葉至明清近一千年間,我國絲綢生產在融匯了西方紡織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技術體系。束綜提花機被廣泛應用,緞、絨織物的出現使絲織品種更為豐富,圖案風格趨於寫實並富有吉祥寓意。絲綢業中心逐漸移至江南地區,生產呈現專業化趨勢。海上絲綢之路成為絲綢貿易主要通道。
❼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由來
您好,希望可以幫您:
故事: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並在以後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本文通過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試圖澄示華夏文明沿著絲綢古路傳播的圖景,並進一步證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發展。在今天開發西部的熱潮中,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現代文明)中將煥發生機。 如果把「絲綢之路」理解為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將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絲綢之路」是如此讓人難以釋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這就像電話或是電報技術進入人類通訊的視野一樣,「絲綢之路」作為一種很好的物化形態的技術,使其他有關生存狀態的信息,以其他載體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傳達。
因此,「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不僅有絲綢,還有一種信息。在「絲綢之路」上流動的是一種夾帶著精神的物質。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並在以後的歷次碰撞中互相激發、互相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份,相互滋潤,使得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地向前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國古代,廣義上的「絲綢之路」共有三條:
最主要的一條即是指西漢張騫始而開辟的東起長安,西達大秦(印度),橫貫亞洲的陸上通道。這條「絲綢之路」是漢武帝為了聯合中亞地區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張騫開拓的。此後,漢朝大規模經營西域。進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北兩邊開辟正規的驛道,並向西延伸到帕米爾高原以外,與中亞、西亞、南亞原有的道路銜接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於絲綢西傳的「絲綢之路」也形成了:它是連接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大動脈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被人們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的四個亞非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以及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和羅馬,都是「絲綢之路」所通達的地區。
這條陸上「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了許多條類似射線的路線,其中的一路可以到達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而另一條可達伊拉克,進而跨越敘利亞沙漠,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帕米拉、安都奧克等地,並可以從這里取海路到達羅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馬亞朝時代,「絲綢之路」進而從開羅通過北非沿岸西進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我國的造紙術從巴格達傳至開羅後,一方面由義大利傳入德國,一方面又由摩洛哥傳入法國和英國,這正是因為「絲綢之路」遠達伊比利亞半島的緣故。
和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還有一條傳播中國絲綢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我國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陸路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同時,我國還通過海路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後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西亞和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這條以傳播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播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播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早在上古時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於交換產品、相互往返的需要,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地區出發,經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而且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西南絲綢之路」使用騾子作為運輸工具,將已經蜚聲世界的蜀地和雲南絲綢運至印度,又轉運至歐洲。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正好與今天的川滇、滇緬、緬印公路的走向大體一致,並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經過的地區歷史上曾分布有六個少數民族,因此,可以說這條古道在當時是一條各民族往來的走廊。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絲綢之路」並不只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一條以主幹道為依託而形成的具有輻射性的四通八達的商道。「絲綢之路」被認同並投入使用的最初動因是人們需要利用它進行物物交換,然而同時信息的傳播也隨著物質的交換在相同的時空產生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種自高級文明部落向次高級文明部落流動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傳播者或者叫做把關人也許是在有關「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內容了。絲綢古道上的所有關於傳播者的敘述都被籠罩上了一層神話的外衣。最早的傳播者可以算是周穆王了。雖然關於他的「西行見西母王「的故事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但在人們的頭腦中揭開了西行的一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上的商賈、使節、僧侶、以及屯田戍邊的官兵等各方人士,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由來: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