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國家石油公司
(1)國家石油公司的興起和發展。
國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國家投資組建、以實施國家戰略目標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個國家成立過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國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一並成為世界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主力軍。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石油公司也曾經歷私有化浪潮的沖擊和洗禮,但其中的一些堅持至今,它們已經發展壯大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石油公司以來,國家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不斷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並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初,政府對石油工業的介入意味著國家石油公司的萌芽。這期間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軍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的前身)簽訂長期購油合同,英國政府進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區重要油田的國家機構;法國政府為接管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部分石油權益,倡議建立了法國石油公司;義大利政府為尋找石油資源組建本國國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創建國家石油公司的先驅。20世紀初,以「七姊妹」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產、加工、儲運、貿易和價格一體化的石油壟斷體系。發展中國家不甘於長期受制於國際大石油的控制和剝奪,收回石油主權運動也從此發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後在打水井時發現了石油,政府專門成立石油礦產局以開發油田,這個機構後來改組為國家石油公司(YPF),負責石油的國內外勘探開發活動。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沒收外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資產,實行國有化,把石油業務交由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經營,由此產生了第一家現代模式的石油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之後,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開展,收回石油主權和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興起。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強烈反響,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脅和經濟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國家石油公司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下來,在20世紀60—70年代陸續發現一系列油田,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油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誕生了一批國家石油公司。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國家大量使用中東廉價石油,促成西歐能源結構迅速從煤向石油轉變。而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保障本國能源供應,一些西歐國家先後建立起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法國於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屬殖民地找油。1966年該局發展成為經營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發展成為埃爾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義大利經過近3年的醞釀,在AGIP等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團。1950年,奧地利在英美法蘇四國結束對奧地利佔領的時候,建立起國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紀70年代是國際上國家石油公司涌現的高潮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紛紛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這一輪國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動下,許多中東資源國都先後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資源國基本上採取逐步提高國家參股比率的辦法把外國人掌握的石油資產轉為國有。委內瑞拉等國採取先取消租讓制,繼而接收外國石油資產的辦法,把接管來的石油資產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經營。有些國家,如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實行了國家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不允許外國公司插手。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一場大革命。它使長期以來通過租讓制掌握資源國石油資源,控制石油生產,壟斷世界石油市場,操縱石油價格的石油「七姊妹」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石油上游工業中被攆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石油儲量和產量轉到了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紀70年代接連出現的石油危機和高油價,給石油消費大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促進了一些發達國家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應基本上來自中東,依賴於外國公司,為了保障石油供應,日本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團,著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府還積極贊助私人企業到國外去開發石油。加拿大是個產油國,但是它的石油生產和銷售掌握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外國公司手中,為了對本國石油市場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機促進了歐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英國、挪威、丹麥等發達國家和馬來西亞、菲律賓、剛果、安哥拉等先後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來保障本國石油權益。一些發展中國家石油進口國,如斯里蘭卡,在高油價沖擊下也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來控制本國石油市場,減少國際風險。
(2)國家石油公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國家石油公司不同於一般的國有或國營石油公司,不僅是國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為國家總體利益服務的基本特徵。各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發展中的石油出口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資石油公司,對其資產加以經營管理,並進而發展本國的石油工業,為振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第二類,石油依靠進口的國家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供應的控制和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從戰略上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
第三類,油氣資源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代表政府同外國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託經營管理石油資產,收回曾經被西方石油公司廉價佔有的油氣資源。
國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趨向於發展並服從於當時政府具體政策的要求。比如,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其經營活動常常是從石油工業的低技術領域,即銷售部分開始;然後,延伸到相近的技術較復雜的領域中,如煉油;最後,進入最高技術領域的勘探與生產。這成為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模式。
從全球范圍來看,近幾十年來,國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規模和實力都得到了加強。這期間,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出於提高石油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的石油利益和解決自身投資不足等種種原因,國家石油公司出現了私有化和加強國家控制兩種不同趨勢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起,石油領域的私有化從歐洲興起,波及了整個石油領域。英國帶頭領導了向私有化的轉變,廢除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轉向私營。私有化的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擴展,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爾公司、道達爾公司、埃爾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和秘魯國家石油公司及義大利埃尼集團。
在石油工業私有化運動中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類似英國、阿根廷石油工業的私有化,是政府放棄對本國石油工業的控制,國家資本退出石油工業,取消國家石油公司。另一種是石油資源國對本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對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石油工業的開放,旨在搞活國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加快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使國家石油公司為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其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基本內容為政企分離,對國家石油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對國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權。上游歡迎外資參與勘探和開發,由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維護石油資源的權益;下游開放油品市場,允許外國公司參與競爭,但國家通過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進口和市場價格實行一定的控制,對一部分「包袱」性資產予以出售。種種跡象表明,世界范圍的石油工業私有化仍將持續,但是,國家石油公司不但不會消亡,而且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拉美地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如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等,為了振興本國石油工業,恢復和發展經濟,都逐步放寬或解除了對本國能源部門的壟斷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業開發措施,積極鼓勵引進外資與對外合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哈薩克等獨聯體國家的石油工業開始對外開放,為外國石油公司和資金、技術介入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甚至像沙烏地阿拉伯這樣自20世紀70年代實現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就一直不允許外國石油公司進入本國勘探開發市場的中東產油大國也開始出現政策松動的跡象。上述國家放寬對本國石油工業的管制、開放本國石油市場的做法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跨國經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
然而,近幾年來,伴隨著世界油價的不斷攀升,尤其是從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石油國有化呼聲日益高漲。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無疑是20世紀石油資源國為保護自身石油權益進行斗爭的延續和升級。查韋斯領導下的委內瑞拉政府,不斷調整石油投資政策,並通過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實現國家對其石油產權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資源國有化。玻利維亞、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也積極響應,不同程度的通過國有化加強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
綜合分析國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數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都有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後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稅收、金融等方面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對本國的油氣資源進行管理和經營,維護國家權益,利稅上繳國家。
其次,都依託上游逐步建立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實力大增。通常石油儲產量是國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優勢。世界上擁有石油儲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國家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初創之時,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國際大石油公司都是在發展中國家開採石油,然後把原油運送到發達國家去煉制和銷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雖然失去了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油氣田,卻依然控制著世界石油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賣給它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氣發展下游業務。它們不僅在本國大力發展煉油和銷售,而且還打入歐、美發達國家開拓業務。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不僅在國內擁有6座煉油廠,而且在國外擁有11座合營煉油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國、瑞典各有一家從事下游的合資公司。下游業務能力甚至超過了一些國際大石油公司。經過20多年的奮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煉油能力最大的企業中分別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員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煉油能力總計達5.2億噸,油品銷售量達6億噸,徹底打破了跨國大石油公司把持煉油和銷售的局面。
其三,以國際化經營帶動公司快速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國范圍內「守攤」的局限,先後走出國門,到國際大舞台上去參與競爭。在上游參與全世界油氣資源的再配置,在下游爭奪、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並以國際化促進上下游一體化。在這方面,科威特國家石油總公司(KPC)、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較突出的。例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國際化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0—2000年,國際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並以此帶動公司的各項業務和整體實力的根本性改變與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強中排名第86位。
歷經幾十年的摸索發展,各國國家石油公司憑借其資源稟賦優勢,憑借其多年來在石油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和儲備,憑借其在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國經營中的豐富經驗,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成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頗具影響力的「國家隊」。
面對未來,國家石油公司除了發揮其上游優勢外,都在努力加快一體化進程和跨國經營步伐,調整和改革石油工業結構,增強自身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B. 英、法、意三國為什麼沒有對德國進行制裁
到1935年,隨著德國擴軍備戰步伐的加快,德國對英法等戰勝國已構成嚴重挑戰,尤其是與德國為鄰的法國,更深切感到來自德國的威脅與壓力。但是,法國既不具備單獨行動以扭轉局勢的實力,又不願接受德國違約的既成事實,它迫切希望加強與英、意的合作,遏制德國的擴軍行動。為此,法國政府在向德國提出抗議的同時,要求國聯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德國的違約問題。在國聯召開會議之前,法國提議英法意三國先進行協商,以便為會議做准備。
此時,英國也感受到了德國擴軍備戰的威脅。1935年春,英國三軍參謀長在國家與帝國防禦年度檢查報告中強調,英國的國家安全已到了嚴重危險的程度,到1939年1月1日,英國的安全將不復存在。義大利為爭奪中歐霸權,在奧地利問題上同德國有矛盾,因而在對德政策上同英法有共同點。基於這一原因,法國的倡議得到了英意的響應。1935年4月11日,三國在義大利北部的斯特雷薩召開了討論三國互相保障歐洲和平問題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法國總理弗蘭亭和外長賴伐爾,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和外交大臣西蒙。
會議聽取了法國宣讀的備忘錄,它的內容是對德國破壞凡爾賽條約的軍事條款向國聯表示抗議。法國代表還要求英意共同行動,對德國的違約行為進行經濟制裁。但是英意明確表示拒絕,英國代表西蒙認為,制裁不會發生什麼作用,反而會殃及實施制裁的國家。
C. 國際聯盟對義大利的經濟制裁沒有包括石油,其隱含原因是什麽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沒有石油上的制裁..實際上是縱容義大利的行為
D. 國際聯盟對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進行制裁了嗎
在義大利人開始侵略的一個多星期之後,國聯理事會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國聯大會根據盟約第十六條投票贊成對義大利實行經濟制裁。這些制裁於1935年11月18日生效,它們包括禁止給義大利以武器、貸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鐵和鋼等。盡管有這樣的局限,這些制裁仍然是阻止義大利前進的重要開端。而且,世界輿論也以壓倒之勢反對墨索里尼的侵略。衣索比亞人在頑強地進行抵抗,不過,義大利人最初很難向前推進不是由於其對手的戰鬥力,而是由於幾乎完全沒有道路。
此國聯非彼國聯也.
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組成的國際組織,宗旨是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但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成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些資產階級和平團體積極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美國總統威爾遜非常贊成這個主張,並將此納入他的「十四點原則」,力主建立國際聯盟這樣一個組織。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以後,威爾遜堅持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的問題,並主張把《國聯盟約》列為《對德和約》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巴黎和會決定設立一個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由威爾遜擔任主席,這樣,威爾遜首先建立國際聯盟的要求未被採納。《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收到許多國家和團體提出的草案和陳述書,並就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附屬地實行委任統治問題、「門羅主義」列入《盟約》問題、反對在移民問題上的種族歧視問題等展開激烈的爭論。《國聯盟約》經過26次修改之後,於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就是《國際聯盟盟約》。《盟約》中確定了國際聯盟的組織機構、職能、原則和會員國的義務。1920年1月10日和約正式生效的這一天,在威爾遜主持下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戰中對德奧集團宣戰的國家和新成立的國家都是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這樣,國聯共有44個會員國,後來逐漸增加到 63個國家,國際聯盟的主要機構有大會、理事會、秘書處,並附設國際法庭、國際勞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機構是理事會。總部設在日內瓦。中國於1920年6月29日加入國際聯盟。先後有63個國家加入國聯。1937~1938 年國聯會員國最多時達58個。
意義:
國際聯盟是一戰的產物,是第一個立誓共同防禦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決爭端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組織,在世界歷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①國際聯盟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為國際聯盟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和平原則」中,明確提出建立一個具有政治約束力的普遍性國際組織。
②性質是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從本質來講,國際聯盟是英國、法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它具有兩大任務:一是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為;二是關心和處理國際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由於凡爾賽和約的先天不足和國際聯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
③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國聯倡導民主協商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民主化和一體化趨勢,並在客觀上推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其次,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為,但成效不大。沒有阻止或延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後,在促進和處理國際范圍內的衛生、社會、經濟和人道等問題方面,成效顯著。
但實際上它是帝國主義列強 ,首先是英、法的工具 。《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規定委任統治制度,確認戰勝國——英國及其自治領、法國、比利時和日本佔有原屬於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謂委任統治制只不過是殖民統治的變種。
由於帝國主義之間的利害沖突,國聯在審理和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成效很少 。1924年10月2日國聯大會曾通過《日內瓦議定書》規定會員國之間信守和平解決爭端,建立仲裁 、裁軍和安全保障制度,實際上只是一紙空文。國聯范圍內的裁軍談判曠日持久,純屬騙局。國聯對日本侵略中國、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德國義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國侵佔奧地利均採取綏靖政策。
解散:
日、德、意3國因為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 ,分別於1933年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國聯。接著先後共有17國退出國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聯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4月8—18日在第21屆「國聯」大會上,國聯正式宣告解散,所有財產和檔案均移交聯合國。
國聯失敗的原因:
沒有武裝部隊
決議需要一致同意
一些強國沒有加入:
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努力促成了國聯的成立,美國卻從未加入國聯。1919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納凡爾賽和約,並否決加入國聯。
德國於戰後1926年加入,1933年退出。
日本和義大利雖然均為永久會員,卻分別於1932年及1937年退出。
蘇聯於1934年加入,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無力阻止國際侵略事件,如1930年代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2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缺乏常駐組織,對國際事務反應緩慢
重要的成員國傾向保護自己的利益
E. 英國宣布將逐步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全面禁止後,所需要的石油從何而來
結合管道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的累計交易數量來看,俄羅斯在2021年依然是歐盟進口天然氣的最大渠道——佔比在40%左右。與石油相比,歐洲市場上的天然氣價格漲幅更猛——2021年春季的時候,歐洲市場上的天然氣價格還是在300歐元/千立方米,而今年2月初的售價卻高達3500歐元/千立方米左右,而且還在上漲。看到有利可圖的美國天然氣供應商紛紛對歐盟出口天然氣,直接推動美國天然氣出口量創下新紀錄。路孚特的數據顯示,受到歐盟強勁需求的推動,2021年12月份美國LNG(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創下歷史新高。
F. 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機怎麼解決的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突破了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對國際石油產銷的控制,沉重打擊了美國在世界石油領域的霸權地位。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兩百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閉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掉;
尼克松還下令減低他的座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擊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國家對石油進口國採取分別對待的策略,根據其對這場戰爭的不同態度,將它們分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類。凡是對以色列實行某種經濟制裁或斷絕外交關系或為阿拉伯各國提供某種軍事援助的國家,劃為友好一類,可以獲得減產前的供應數量。
凡是積極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對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事業的國家,則被劃為不友好一類,停止對它們的石油供應,對中立國家,適當限制對它們的石油供應。
(6)英國為什麼不制裁義大利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影響
二戰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首推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給全球經濟,特別是高度依賴廉價石油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沖擊。這次危機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依託互聯網、計算機及軟體技術、數字技術等科技創新;
展開了一場以信息化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進而引發了由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化經濟向以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信息化經濟的轉型。這一全球化的經濟轉型,重塑了二戰後的國際關系格局,在這場科技創新、經濟轉型中落伍或失利的國家,國家綜合實力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
G. 有人說若不是德國饒英國一命,英國早涼了,為何這樣說
因為德國實力比英國高太多,英國自己的陸軍和空軍沒辦法和德國進行對抗,如果德國真的想要強制對待的話英國根本就沒有反手之力,英國早就涼透了,只是因為德國就沒有把與英國的戰場看得太重要就沒有那麼針對,這才讓英國有喘息之力,去求援美國。
所以,不只是因為德國饒過英國一命,這與美國的幫助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德國控制住英國的援助,對英國實施制裁的話英國肯定不可能那麼容易逃過一劫,這次戰爭本來就已經讓英國元氣大傷了,即使再繼續持續一陣,都有可能讓英國徹底涼了。
H. 國際聯盟對義大利的經濟制裁沒有包括石油,其隱含的原因是什麼這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原因: 點綏靖政策的實質及危害/國際聯盟受到英法等大國的操縱,成為其推行綏靖政策的工具/ 後果: 導致衣索比亞被義大利吞並。 還在考試就問問題。。 - -!
I. 英國將停止從俄進口石油,這將帶來哪些影響
英國將在2022年底前全部停止從俄進口石油,那麼英國這一舉措會帶來下面的影響
一、推高本國能源價格和物價指數:英國將停止從俄進口石油,那麼就要為本國的能源缺口尋找新的代替,無論是從中東進口還是從美國進口,所付出的成本都將比現在從俄羅斯進口要高,能源價格關繫到工業生產,居民生活價格指數,英國此舉必然導致本國CPI增高,貨幣貶值。普通民眾的生活肯定會受到影響,成品油的價格將大幅升高。
四、引起其它國家的連鎖反應:英國雖然不是北約國家,但在制裁俄羅斯這一點上與許多北約國家一致,北約很多國家的能源嚴重依賴俄羅斯,此次英國帶頭宣布停止使用俄羅斯石油,肯定會有起到帶頭作用,勢必有部分北約國家跟進,也將宣布停止使用俄羅斯石油。如果這樣北約國家的能源成本將集體增加,通脹壓力顯現。
因此綜上所述,英國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將會推高本國物價,推升國際原油價格。
J. 國聯對義大利的經濟制裁沒有包括石油,其隱含的原因是什麼這造成了什麼後果
因為國聯受到英法等大國的操縱,成為其推行綏靖政策的工具.:英法美等綏靖主義者,不惜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 英法採取綏靖政策來維護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戰情緒),求得一時苟安,謀求同侵略者妥協,妄圖將「禍水東引」至蘇聯,坐收漁利。
2。實質:縱容法西斯侵略的行為
3。最大後果: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以及後來的美蘇「冷戰」
4。直接後果:(1)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賣,從而助長法西斯侵略氣焰
(2)嚴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給世界帶來更大災難
(3)西方大國的「自保政策」最終也損害了自身利益,以至於自食其果
(4) 使中歐國家對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懷抱
(5)提高了希特勒的聲望
(6)加劇了蘇聯對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轉向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使希特勒有恃無恐,加速了二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