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巴黎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義大利巴黎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發布時間:2022-08-22 04:32:32

⑴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開始統一的

埃瑪努埃爾於1870年實現了義大利的完全統一,並於次年把國都從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第26課 德意志、義大利統一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德意志、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俾斯麥及其「鐵血政策」。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加富爾。加里波第及其紅衫軍。義大利王國的成立。

〔能力目標〕

運用比較的手法,歸納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的相似點,提高綜合比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德意志、義大利實現統一的必要前提,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義大利人民的起義和革命斗爭在義大利的統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知識點撥

〔知識引導〕

1.德意志的統一

(1)背景

①19世紀中期德意志處於嚴重分裂狀態。

②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資本主義經濟取得進展,要求把統一提上日程,又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③日耳曼民族統一的旗幟,最終轉到普魯士手中,普魯士宰相俾斯麥主張依靠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統一。

(2)過程

①對丹麥作戰,普魯士取得石勒蘇益格,對奧地利作戰,取得荷爾斯泰因。

②對奧地利的戰爭,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於德意志之外。

③對法戰爭:南德四個邦加入北德意志同盟。

④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統一完成。

2.義大利的統一

(1)背景

①19世紀中期,義大利不僅處在分裂狀態,而且大部分地區和邦國受外國控制。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把統一提上日程,又為統一創造了客觀條件。

③撒丁王國擔負起了統一的任務,加富爾任撒丁王國宰相後,通過改革為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

(2)過程

①對奧戰爭:1859聯合法國對奧作戰,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義大利的統一。

②加里波第遠征:l860年加里波第組成「紅衫軍」,遠征南部兩西西里王國,成功後交出政權,兩西西里王國合並於撒丁王國。

③義大利王國成立:1861年義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統一,義大利王國宣告成立。

④1870年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重點難點〕

1.德意志的統一由普魯士來完成的原因

資產階級雖渴望統一,但不敢發動群眾來完成這一任務,因此他們與封建貴族地主妥協,乞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統治者來完成統一。而無產階級本身在政治上、組織上還不成熟,還不可能通過革命方式達到統一。在當時歷史情況下,只能依靠奧地利和普魯土這兩個強邦之一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統一。又由於普魯士是一個純粹由日耳曼人組成的國家,國內沒有民族問題,統一運動的領導權必然落到普魯士手中。正如恩格斯早已料及的,普魯士是決定德國未來命運的戰場。

2.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1)內容:使用武器和軍隊發動戰爭,達到排除奧地利、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統一的目標。

(2)影響:①使德意志完成了統一,有利於該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德國統一強大後,逐漸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德意志、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素質

例 為德、意統一創造了客觀條件的是

A.奧地利與普魯士之間的爭斗
B. 1848年德、意革命的不徹底
C.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國家統一
D.工業革命的影響

分析:19世紀,德意資本主義經濟取得了顯著進展,而國家的分裂卻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礙,經濟的發展為實現國家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故選C。

點擊思維

例 在以下國家中,資本主義制度不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方式確立的有①英國②俄國③日本④美國⑤德國⑥義大利

A.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分析:該題屬組合型單項選擇題,正確選項為B。判斷這一選擇題,首先要弄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革命,二是改革,三是統一戰爭。在此基礎上,對具體國家和四個選項進行分析,C、D項中分別有英國和美國,應排除,A項中的②③⑤符合題干要求,但不全面。答案為B。

學科滲透

例 以下幾組歷史人物中,對自己國家的統一都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是

A.華盛頓、拿破崙、加富爾
B.彼得一世、俾斯麥、拿破崙
C.彼得一世、林肯、克倫威爾
D.林肯、俾斯麥、加富爾

分析:該題綜合性強,涉及的國家較多,林肯之所以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就是由於在南北戰爭中,他積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俾斯麥、加富爾是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的主要領導人物,故該題選D。

模擬考場

例 德意志。義大利在統一前最大的不同點是

A.四分五裂 B.部分地區受外國控制
C.有統一中心 D. 資本主義經濟顯著發展

分析: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有許多異同點,就統一前不同點而言,雖然雙方都處於四分五裂,但義大利還有一些地方處於外國控制下,這些地方義大利乘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時才收回,故選B。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領導德意志實現統一的領導王國是

A.普魯士 B.奧地利 C.西西里王國 D.撒丁王國

2.義大利最終統一的時間是在

A.1866年 B.1870年 C.1871年 D.1875年

3.德意志統一前,有30多個邦國和自由市,在統一過程中被排斥出德意志的邦國是

A.普魯士 B.不來梅 C.薩克森 D.奧地利

能力提高

1.下列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後,仍然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的是①法國②俄國③日本④德國⑤美國⑥義大利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閱讀下列材料:

德國所矚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威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等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錯過了好幾次……當前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靠多數通過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

(1)以上文件出自哪一國的哪一位首相之口?

(2)該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為什麼政策?

(3)該政策的推行對德意志的統一與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延伸拓展

1.英國干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干涉德意志統一都出於

A.爭奪霸權需要 B.阻止革命和統一需要
C.擴張領土的需要 D.轉嫁矛盾的需要

2.被恩格斯譽為「一個為義大利統一和獨立事業而戰並取得輝煌勝利的人」是

A.加富爾 B.俾斯麥 C.加里波第 D.撒丁王國國王

3.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向德意志、義大利擴展,兩國經濟取得顯著進展是在

A.18世紀中期 B.18世紀晚期 C.l9世紀 D.20世紀

會考演練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歐洲兩個古老的民族國家完成統一,它們是德意志和義大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普魯士能夠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加里波第在攻下那不勒斯以後交出政權,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3)比較德、意統一的異同點。

五、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歷史人物〕

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 出身於普魯士大容克地主家庭,1832年起,在格廷根柏林大學學習。

1835年畢業後任候補文官,1847年擔任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任普駐法蘭克福邦聯議會代表。1859年、1861年先後出任駐俄公使、駐法大使,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和外交大臣。他認為德意志的統一隻能在普魯士王朝的領導下完成。在當時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俾斯麥審時度勢,看到奧地利為了維護它在德意志的霸權地位,必然極力反對由普魯士來統一德意志,而德意志的東西強鄰沙皇俄國和法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盛的德國出現。因此,他決心採用「鐵血政策」,通過戰爭掃清一切障礙。他不顧議會指責,撥出大批款項實行軍事改革,同時加緊完善戰備工作,很快建立起一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普魯士正規軍。1864-1871年7年間,俾斯麥通過發動一系列戰爭,終於打敗了他的對手。德國統一後,俾斯麥兼任德意志帝國宰相。他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先後締結德、奧、俄同盟和德、意、奧同盟。1871年參與鎮壓法國的巴黎公社。80年代,德國開始在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殖民擴張,1890年,俾斯麥因與德皇威廉二世意見不合被迫辭職。

〔資料下載〕

「愛姆斯密電」——普法戰爭的起端

1870年9月1日清晨,法國要塞色當,密集的炮火像雨點一樣傾瀉到城內,全城猶如一片火海,法軍官兵東躲西藏無處安身。下午三點,中央塔樓掛出了白旗。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手捧佩劍率領39名將軍及10萬士兵向普魯士軍隊繳械。這就是普法戰爭的最後一幕——色當戰役的場面。這場戰爭以法國的慘敗而告終。但是,這場戰爭是怎樣打起來的呢?當時人們文知道是法國首先宣戰的,直到1898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回憶錄第二卷出版,人們才頓悟:原來正是這位「鐵血宰相」把一份來自愛姆斯市的密電變成了一塊紅布,像鬥牛士一樣將路易·波拿巴這頭「高盧牛」激上了戰場。

路易·波拿巴是拿破崙一世的侄子。他借拿破崙的聲名,依靠金融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支持,玩弄欺騙手段,建立了第二帝國。他對內進行血腥統治,對外連年發動戰爭,一心想建立世界霸權。對靠近法國邊界的德國南部領土他更是垂涎已久,1867年他在國會叫囂:「德意志應劃為三塊,永遠不得統一」

為完成德意志統一,俾斯麥決心用戰爭掃除障礙,他還想通過打敗法國,奪取礦產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從而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路易·波拿巴為了鞏固法國的霸權,轉移國內矛盾,也急於把德國打垮在統一之前。兩國爭霸之戰一觸即發。但這兩人為了欺騙本國人民和世界輿論,誰也不願搶先下手,都拚命地想讓對方先開第一槍。在這方面,老奸巨滑的鐵血宰相比狂妄自大的法國皇帝計高一籌。

1870年7月1日,歐洲報紙上出現了一條消息:西班牙政府擬請普魯士國王的堂兄利奧波德親王去當西班牙國王。路易·波拿巴憤怒了。他知道這是俾斯麥要在法國背後架刀子,他揚言要同背後指使國開戰。

當時普魯士國王正在德國西北部的濱海城市愛姆斯休養。他聞到了萊茵河兩岸的火葯味兒,很不放心。7月13日他接見法國大使,表示不支持其堂兄去當西班牙國王,利奧波德本人也聲明放棄西班牙王位。俾斯麥失望了——戰爭打不響了。然而,路易·波拿巴又送來了機會:他要法國大使再次去見普王,讓其保證永遠不讓本家族人當西班牙國王。但普王反應很平靜,他拒絕做出這種保證,卻表示此事可從長計議。按照慣例,他將情況用密電告訴了俾斯麥。

愛姆斯密電送到俾斯麥手裡時,他正在宴請陸軍部長羅恩和總參謀長毛奇,商議怎樣向國王施加壓力以早日對法開戰。俾斯麥讀了一遍電文,兩位好戰的將軍頓時沮喪地放開了酒杯,什麼也不想吃了。而俾斯麥卻眼珠兒一轉,拿起筆在電文上興致勃勃地搞起文字游戲來。他一字不改、一字不加,三塗兩抹把電文壓縮成:「在經由西班牙王國政府正式通知法蘭西帝國政府關於霍亨索倫親王(即指利奧波德親王——編者注)放棄繼承王位的要求後,法國大使在愛姆斯向國王陛下提出了補充要求:要求國王陛下授權他發這樣的電報到巴黎,說如果霍亨索倫族人再提出繼承西班牙王位,國王陛下保證在將來永遠不再給予同意。後來國王陛下拒絕接見法國大使,並吩咐值班副官轉告他:國王陛下不再有任何事情通知大使」。這樣,一封和平的電報變成了讓法國受辱的絕交宣言。兩位將軍聽罷興奮地喊道:「上帝猶在,它不會讓我們丟臉的。」遂即舉杯痛飲。

俾斯麥把塗抹過的電文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出來,果然,幾天後法國迫不及待地對普宣戰了。「高盧牛」被這塊「紅布」激怒了,但倉促上陣後很快就被嚴陣以待的普軍擊潰,走向了倒霉的「色當慘敗」。

人民教育出版社 素質教育新學案《世界歷史》第一冊

⑵ 巴黎公社是什麼時候成立的巴黎公社對後世的影響巴黎公社的措施和經驗教訓

巴黎公社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公社是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許多著名的工人運動活動家——瓦爾蘭、迪瓦爾、若阿納爾、塞拉耶等,都是巴黎公社委員。巴黎公社的政權性質和活動特點,明顯地表現在公社存在的短暫時期內所採取的措施中。公社取消了常備軍,代之以武裝的人民,宣布教會同國家分離,取消了牧師的薪俸,使國民教育擺脫宗教影響。為了消滅失業現象,公社於4月16日頒布了關於恢復被業主遺棄的作坊的生產並將其轉交給工人合作團體的法令,組織了生產子彈的作坊,取消了官吏的高薪並規定其薪額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 公社的全部活動都具有旨在對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深刻的社會性,也具有國際意義。但是,在巴黎開始的革命沒有在全國取得勝利。里昂、聖艾蒂安,圖盧茲、納博訥、馬賽、波爾多等城市的公社被凡爾賽政府軍隊摧毀了。在主要是小佃農戶和無地雇農居住的涅夫勒省的三個地區以及其它農業地區,農民的革命發動沒有得到大規模發展,並於1871年4月被鎮壓。在法國的中心存在著兩個相互對抗的國家政權:以公社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政權和以凡爾賽反革命政府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政權。反革命利用公社的防禦策略,加強和補充了自己的軍隊。公社也有成千上萬的軍隊,但缺乏軍事建設、制訂計劃和作戰方面的經驗。作為政權機關的巴黎公社是由各派代表組成的,它是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黨派的聯盟。這導致了對綱領和實際工作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出現嚴重分歧。公社領導的持久的辯論貽誤了對反革命採取堅決行動,導致了主動權的喪失。國民近衛軍是巴黎公社武裝力量的基礎。為了加強巴黎防禦,根據人民群眾的要求,大大擴充了近衛軍部隊。其數量從3月份的6萬人增加到5月份的9萬人(野戰部隊)。國民近衛軍的補充起初是按自願原則進行的。後來規定凡19到40歲的勞動者必須學習軍事,實行地域(按區)補充原則,指揮員通過選舉產生,同時也使用轉到公社一邊並在委員們監督之下工作的軍事專家。在對資產階級作戰中,國民近衛軍依託巴黎幾個地區的防禦工事(堡壘、要塞壁障)和在起義中構築的街壘。公社社員注意發揮火炮的巨大作用。組織了軍隊供給勤務和衛生工作。公社的軍事組織具有國際性。在公社社員行列里同法蘭西人並肩戰斗的還有波蘭人、匈牙利人、保加利亞人、義大利人等。參加巴黎街壘戰斗的俄國革命者有德米特里耶娃(托馬諾夫斯卡婭)、科爾溫—克魯科夫斯卡婭(扎克拉爾)、拉夫羅夫,薩任、波塔片科等。用馬克思的話說,巴黎公社奠定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理,後來全世界的革命者又發展了這些原理。梯也爾政府利用公社社員尚在躊躇之機,於5月中旬調動10萬大軍撲向巴黎。這支軍隊中的士兵主要是普魯士統帥部為了加強反革命力量而釋放的法國戰俘(6萬人)。當時,公社的國民近衛軍不到5萬人。國民近衛軍被改編為兩個集團軍:第1集團軍由東布羅夫斯基指揮,負責防守巴黎西部;第2集團軍由弗魯布萊夫斯基指揮,負責保衛城市南部。5月份,連續進行激戰。巴黎的勞動者死守陣地。但是,組織得更好、數量上占優勢並得到普魯土積極支持的梯也爾軍隊取得了勝利。反革命的殘酷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梯也爾的土兵在巴黎街頭殺死了3萬名公社社員,3.6萬多人被交付法庭審判。列寧評價說:無產階級「貶低了國內戰爭中純軍事行動的意義,沒有向凡爾賽堅決進攻,以便在巴黎取得徹底的勝利,而是行動遲緩,使凡爾賽政府有時間糾集黑暗勢力來准備五月的流血周

⑶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統一的過程是怎樣的

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文:Risorgimento;英文:Italian unification)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義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 義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盡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義大利王國。 由拿破崙統治的義大利共和國及其後義大利王國的成立令國內人民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拿破崙的君主政權開始衰落,他之前確立的其他君主嘗試透過滿足民族主義者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革命製造良好的時機。這些君主中包括向奧地利爭取在義大利王國繼任的義大利殖民統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義大利愛國者協助在其統治下統一義大利的若阿尚·繆拉。 隨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戰敗,維也納會議正式召開以重新畫定歐洲大陸。在義大利,會議恢復拿破崙時代前的各國獨立政府,當中一些是直接統治的,一些則受歐洲列強的強大影響。不過,多個義大利國家內都有團體再次推動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眾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的火焰燃燒起來。當時,爭取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奧地利帝國頑抗義大利半島(以及帝國內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思維——當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指「義大利」這個詞語是單純的「地理名詞」(Geographical Expression)。藝術和文學思維亦轉向民族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亞歷山大·曼佐尼的《約婚夫婦》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將這本小說當作對奧地利的統治的批評。無論如何,這本小說在1822年出版,並在其後數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標准化的托斯卡納方言,這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為了提供一種所有義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標准語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統一的人亦面對教廷的反對,尤其在與給他們某程度上的自治權的教皇國建立邦聯制失敗後。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恐怕放棄當地的勢力會令義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見到半島統一成一個國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團體亦不能就統一國家的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約1847年—1848年)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但最後卻由一個國王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義大利為君主政體的權力。 糾澤佩·馬志尼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革命組織是燒炭黨(Carbonari),這秘密組織於十九世紀初在義大利南部成立。組織的意念來自法國大革命,成員主要來自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半島分給歐洲列強後,燒炭黨分子分散到教皇國、薩丁尼亞王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德納公國以及倫巴第-威尼斯王國。這些國家對該組織非常恐懼,因而通過一個條例,對參與燒炭黨會議的人判以死刑。但組織仍繼續存在,並由1820年起發起多次暴動。燒炭黨因拿破崙三世統一義大利失敗而將他判處死刑,更差點成功以此為由刺殺他。統一運動的領袖大多是這組織的成員。 統一運動中兩個重要人物是義大利統一的倡導者糾澤佩·馬志尼和糾澤佩·加里波底。在較保守的君主立憲支持者中,加富爾和其後成為第一個義大利國王的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同為重要人物。 熱那亞人馬志尼於1830年成為燒炭黨的成員。他在革命運動中的活動令他在加入後不久便被囚禁。在獄中,他斷定義大利「可以並因此應該」統一,又系統化他建立「單一、自由、獨立、共和」的國家並以羅馬為首都的革命活動。1831年出獄後,他到了馬賽,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新政治組織,名為義大利青年黨 (La Giovine Italia)。新組織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統一義大利為目標。 尼斯(後來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分)人加里波底在1834年參與皮埃蒙特的起義,因而被判死刑,但最後逃亡到南美洲。他在當地逗留了十四年,參與多場戰爭,於1848年返回義大利。 早期革命活動(1820年至1830年) 燒炭黨叛亂(1820年—1821年) 1814年燒炭黨(馬志尼,後組『青年義大利黨』)開始在那不勒斯組織革命活動;至1820年組織已強大得足以憑自己的軍隊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國王答應實行燒炭黨草議的新憲法。但翌年革命被奧地利人以「神聖同盟」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中介人身分鎮壓。 兩西西里王國叛亂 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憲法,促進了義大利相似的活動。從西班牙人的經驗得到啟發,兩西西里王國的軍隊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揮的一個團——一個燒炭黨——造反,征服兩西西里王國的半島部分。國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頒布新憲法。但革命人士無法贏得公眾的支持,更成為神聖同盟的奧牙利軍隊。斐迪南德一世廢除憲法,並開始有系統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謝勒·阿瑪尼,在其後數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亂 皮埃蒙特的革命運動領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趕走奧地利人,並將義大利統一到薩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開始,軍隊在當地採用了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綠、白、紅三色旗。在國王離開國家時代為處理事務的攝政王通過新憲法以安撫革命者,但國王回國後卻推翻了憲法,並向神聖同盟尋求援助。Di Santarosa的軍隊戰敗。 1830年叛亂 1830年左右,支持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革命意識高漲;一連串叛亂為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國家奠定基礎。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擴大勢力范圍而成為義大利北部的國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會阻止破壞義大利統一的反對勢力。受到聲明的鼓勵,當地的革命人士開始組織起來。 1831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革命人士迫使國王退位,並在法國新國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勵下開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應包括Ciro Menotti在內的革命人士,如果奧地利嘗試干擾軍隊,他會作出干預。不過,因為害怕會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計劃的起義中沒有作出干預。但事實並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計劃的叛亂,將他和其他謀反者拘捕。 同時,亦有其他叛亂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納、Imola、費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發生。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滿整個Papal Legations,他們新成立的當地政府宣稱建立了一個統一個義大利國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類似活動,大公國亦採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離開了城市。 發生叛亂的省計劃統一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統一的義大利省),當時的教宗國瑞十六世向奧地利求助以對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奧地利沒有意圖讓義大利的問題自由發展,而且不會忍受法國的干預。路易·菲利浦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國居住的義大利愛國人士。 1831年春天,奧地利軍隊開始進軍義大利半島,慢慢鎮壓每個發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結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運動,並捕獲了其領袖,包括Menotti。 1848年—1849年的革命 1848年1月,革命騷亂開始在西西里島發生。不久,革命擴展至整個歐洲。184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成立。騷亂無可避免擴展至義大利,事實上革命者亦強迫大部分義大利統治者實行君主立憲,而在米蘭和威尼斯的起義亦暫時驅逐了奧地利人。 不久,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托認定統一義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宣稱「義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奧地利宣戰。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於7月24日迅速被奧地利元帥約瑟夫·拉德斯基打敗。雙方很快便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威尼斯得以倖免,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 糾澤佩·加里波底當拉德斯基鞏固他在倫巴底-威尼斯大區的勢力,以及阿爾貝托的傷勢漸愈時,事情在義大利其他部份變得更嚴重。三月時勉強答應憲法的君主開始與他們的憲政大臣發生沖突,經常導致正面沖突。最初,共和國取得優勢,迫使君主逃離他們的首都。這包括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庇護九世最初被視為改革者,但與革命人士的沖突令他對君主立憲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離羅馬。激進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包括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羅馬共和國。 列強有機會對羅馬共和國的成立作出回應前,在阿爾貝托的軍隊接受逃亡海外的波蘭元帥Albert Chrzanowski訓練的同時,阿爾貝托決定再次與奧地利決戰。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擊敗。這次戰敗是最後一次。阿爾貝托退位,由他的兒子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統一義大利或征服倫巴底的野心亦已經——至少暫時——結束。戰爭於8月9日簽署條約後正式結束。 戰後剩下羅馬及威尼斯共和國。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國軍隊被派遣到羅馬。表面上,法國人希望協助教宗及其國民和解,但不久法國人被迫傾向某一方,並決定恢復教宗的地位。經過兩個月的圍城,羅馬於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復位。加里波底和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同時,奧地利人包圍威尼斯,威尼斯被迫於8月24日投降。奧地利人亦發起恢復義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復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並建立他們對教皇國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稱作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家的建立 1859年戰爭及結果 主條目: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盡管卡洛·阿爾貝托已經被奧地利人徹底擊敗,但是皮埃蒙特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加富爾在1852年成為首相,同樣也有著擴張的雄心。但是他已經察覺到僅憑撒丁王國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藉助英法的力量趕走奧地利人。 為此,撒丁王國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亞戰爭並支持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一做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義大利人的利益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被忽視了。盡管如此,這場戰爭還是取得了一個有益的結果,奧地利被孤立了,因為它試圖在戰爭中對戰爭雙方搞平衡,以至於戰爭雙方對其都沒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個義大利民族主義者Felice Orsini試圖行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失敗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以幫助。拿破崙三世在年輕的時候曾加入過燒炭黨,他還認為自己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開始堅信自己應該為義大利的命運做些什麼。1858年夏,加富爾與拿破崙會面,雙方同意對奧地利聯合作戰。按照協議撒丁王國在戰後接收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倫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爾馬和摩德納,與此同時,法國將獲得撒丁王國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領地薩伏依和尼斯。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將保持原樣,盡管據傳皇帝的侄子將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為托斯卡納的主人。為了使法國的干涉不被視為侵略行徑,加富爾將煽動倫巴第的革命活動,從而引誘奧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計劃的那樣順利。奧地利人在處理皮埃蒙特人引發的叛亂時表現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總動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敗,從而使得引誘奧地利入侵的計劃破產。沒有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干涉」。失去了法國的支持,加富爾就無法承擔戰爭的風險了。正在這個時候,奧地利發出了解除動員的最後通牒,皮埃蒙特當然加以拒絕,使得奧地利看起來是入侵者,使得法國能夠順利「干涉」。 這場戰爭很快結束。即使奧地利推進至皮埃蒙特,亦無力對抗。在由拿破崙三世帶領的法國軍隊抵達前,奧地利已無法保住阿爾卑斯山的路線。6月4日的馬真塔戰爭中,法國和薩丁尼亞戰勝Gyulai伯爵的奧地利軍隊,奧地利由倫巴底的大部分地區撤軍,拿破崙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6月24日,兩軍之間的第二場戰爭於蘇法利諾爆發。奧地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亦有親自指揮其軍隊,雙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戰技巧,但法國亦再次戰勝。奧地利撤軍至Venetia邊境的要塞。 第三次獨立戰爭 (1866年)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匈帝國與普魯士競爭在德意志諸國的領導或優勢地位.義大利王國抓住這個機會佔領於奧匈帝國手中的威尼西亞和與普魯士結成盟友. 奧地利試圖去說服義大利王國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亞以作為代價以不插手戰事. 然而,於4月8日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兩個政權簽訂一個協議去支持義大利王國取得威尼西亞,在6月20日,義大利王國公開宣布與奧匈帝國發生戰爭. 在義大利一統的背景當中,普奧戰爭被稱為「第三次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催促引導軍隊穿過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亞,同時加里波底率領他那支名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願軍去入侵蒂羅爾.義大利王國陸軍的冒險事業以徹底失敗告終.義大利王國的陸軍在6月24日遭遇奧地利軍隊於庫斯托查之戰中遭受一場決定性的失敗. 7月3日,薩多瓦會戰,奧軍被普軍完全擊敗,普軍進逼維也納.同時,加里波底率領志願軍在蒂羅爾奮戰,連戰獲勝,攻克蒂羅爾南部全境,但國王卻命令志願軍撤退,使得蒂羅爾再次落入奧軍手中。7月20日,義大利的Regia Marina將軍於利薩海戰中遭到慘敗,不但未能攻克利薩島,更損失了一兩艘軍艦,被逼轉攻為守. 義大利命運並未全部如此凄涼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願軍戰勝了奧軍於battle of Bezzecca,攻佔大片特倫蒂諾的土地,並朝特倫托進軍. 期間,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見到他的目標已經在戰爭中結局已經達成了,並與奧地利簽訂了一份停戰協定於7月26日.義大利王國已經被她的盟國所離棄,遂正式於8月12日與奧地利停戰.加里波底於勝利的行軍中被召回,並且發出一份簡短的辭職電報,上只有「Obbedisco」(我服從)一字.

⑷ 巴黎公社整個歷史過程

巴黎公社(法語: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由於評價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也有人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被認為標志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則對此持反對意見,因為它既沒有依賴於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實際上還是無政府主義。
成立

1870年,法國在同普魯士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巴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第二帝國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逼近巴黎的普魯士軍隊採取了屈膝投降的態度。1871年2月,同德國(當時普魯士隸屬於德意志的一個邦聯國)草簽了條約,同意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給德國。同時,調集軍隊,准備解除巴黎人民國民自衛軍的武裝。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軍企圖奪取巴黎市內的蒙馬特爾高地和梭蒙高地時,被人發現。巴黎人民奮起反擊,當晚就佔領了城內的戰略要地,臨時政府總理梯也爾狼狽逃出巴黎,遷往凡爾賽。不久,巴黎公社成立,它是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雛形。巴黎公社的領導人許多是第一國際的成員。

政治狂熱的繼續

德軍公社發還在圍城期間被抵押的工人工具
公社發還在圍城期間被抵押的工人工具
進入巴黎之後,過了很短時間便馬上撤離了。但巴黎的高度政治狂熱還在繼續。政府都已離開巴黎去了凡爾賽—個在德軍保護之下的避風港。結果在他們回去之前的那段時間,法國首都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

由於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採取了一種更加激進的姿態,權威也穩定地增長,政府感到不能無限期地允許它自由支配那400多門大炮。於是,作為第一步,在3月18日,梯也爾命令正規軍去奪取存放在蒙馬特爾高地及全城其它地方的大炮。士氣低落的士兵們不但沒有執行命令,反而與國民自衛軍和當地居民親如兄弟。蒙馬特爾的將軍,Claude Martin Lecomte, 被人從馬上拉了下來,後來有人作證說他曾命令士兵們向國民自衛軍和市民人群開槍,於是被槍斃,同時被處決的還有從附近抓來的一名共和國老兵Thomas將軍,由於他曾擔任過國民自衛軍的前任指揮官而為人所痛恨。

其他很多部隊也參加了叛亂,於是叛亂迅速擴大,政府首腦梯也爾向所有還服從命令的正規軍,警察以及各級行政人員和專家們下達了立即撤退令。他自己搶在別人前面先逃到了凡爾賽。梯也爾吹噓他已經考慮這一策略(「從巴黎撤退以粉碎後面的人民」)很長時間了,是他在反思1848年革命時得出的經驗,但很有可能這只是他在驚慌失措中所作的決定。沒有證據表明政府曾經預見到或者為現在開始的危機作過任何計劃。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當時是巴黎唯一有效的政府:它組織了於3月26日舉行的公社選舉。
公社部隊,也就是國民自衛隊,4月2日和常規軍的凡爾賽軍展開了一場小規模沖突。雙方都沒有真正地想要開始一場大規模內戰,但雙方也都不想談判。公社劊子手德·Galliffet侯爵,後曾在世紀之交擔任Waldeck-Rousseau政府的戰爭部長(與獨立的社會主義者Millerand一起),是梯也爾領導下指揮反擊的將軍之一。

攻陷

離Courbevoie近的市郊被政府軍於4月2日攻陷,而一次推遲了的公社自己的武裝對凡爾賽的遠征企圖也於4月3日失敗了。抵抗與求生變成了首要的考慮,公社領導層作了堅定的努力,要把國民自衛軍變成一支有效的抵抗力量。在巴黎的外國政治避難者和流亡者團體也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其中有一位是波蘭前軍官和民族主義者Jaros?aw D?browski,成為公社最好的將軍。

國際主義

議會完全支持國際主義,為了表示這種兄弟般的情誼,公社認為紀念拿破崙一世勝利的凱旋柱是一個波拿巴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象徵,於是將其拉倒。

在國外,包括德國在內的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也舉行了集會和並傳遞了支持信息。但所有從其它法國城市獲得真正幫助的希望很快破滅了。梯也爾和他在凡爾賽的內閣設法阻止任何信息從巴黎泄露出去;並且在法國外省及鄉下對於大都市的運動一直以來就持一種懷疑性的態度。納博訥,利摩日和馬賽的運動很快就被粉碎了。

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議會的一個分支贏得了一場選舉(對手是裝訂商和卡爾·馬克思的一個隨軍記者Eugène Varlin,以及其它中立派),決定創建一個「公共安全委員會」,模仿1792年雅各賓派建立的同名機構。從理論上來說,它的權力非常之大並且毫不留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有效。

政府軍

從四月到五月,政府軍的兵力在數量上持續增長——普魯士釋放了法軍戰俘以幫助梯也爾政府——他們完成了對巴黎外圍抵抗力量的分割包圍,並將國民自衛軍趕回了城裡。當年5月21日,巴黎城牆西部的一道 城門被攻陷,凡爾賽軍開始奪回巴黎,他們首先佔領了繁榮的西部地區,在那裡他們受到了那些在停戰後沒有離開巴黎的市民們的歡迎。據說有一位工程師(他經常為梯也爾政府當間諜)發現城門無人管理,於是把這一情報通知了凡爾賽軍。

很強的本地忠誠度在過去曾是公社的一個有利因素,卻變成了某種不利:沒有一個統一的有計劃的防禦,每個街區為了自己的生存各自為戰,最後被一個接一個地攻破。曾經在過去的巴黎革命中使整個街區幾乎堅不可摧的狹窄小巷組成的網路,當時已在奧斯曼男爵對巴黎的改造中變成了寬廣的大道。凡爾賽軍擁有集中指揮和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他們已經學會了巷戰的技巧,只需簡單地把房屋的牆壁鑿穿就可以完成對公社街壘的側翼包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只有奧斯曼男爵改造出的那些寬闊的廣場和大街,才是他們被抵抗力量的槍炮所阻擋的地帶。

在進攻中,政府軍應當為對國民自衛軍和平民的大屠殺負責:曾經拿過槍的戰俘,或者被懷疑為曾經戰斗過的人士,都被立即槍決,集體屠殺成了家常便飯。。

公社曾經於1871年4月5日頒布過一個「人質法令」,按照該法令,任何凡爾賽軍的幫凶都將成為「巴黎人民的人質」,第5條更進一步指出,任何被凡爾賽軍處決的戰俘或巴黎公社正規政府的游擊隊員,都將導致三倍的人質被處決。但這一法令實際並沒有執行。巴黎公社曾經數次試圖用巴黎總主教喬治·達爾博伊來交換Auguste·布朗基,但都被阿道夫·梯也爾斷然拒絕,他的私人秘書Barthélemy Saint-Hilaire宣稱:「活該他們倒霉(tant pis pour eux!)」。公社也作過其它談判嘗試,提議以它控制的全部74名人質來交換布朗基,但也都失敗了。



流血周

最頑強的抵抗發生在東部的工人階級區,戰斗一直持續,直到流血周最後的巷戰。到了當年5月27日,只有極少數的抵抗仍在持續,特別是最貧困的東部地區,如Belleville和Ménilmontant。當年戰斗到5月28日下午或晚間全部結束。據說,最後一個路障在Belleville的rue Ramponeau被攻陷。

麥克馬洪元帥簽署了一項公告:「巴黎居民們,法國軍隊來解救你們了。巴黎自由了!四點鍾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們佔領了最後一處起義據點。今天戰斗結束了。秩序、工作和安全將被重建。」嚴厲的報復隨即展開。以任何方式支持過公社的行為都被視為政治犯罪,數千人被起訴。一些公社社員在拉雪茲神甫公墓的公社社員牆邊被槍決,而數千人被臨時拼湊的簡易軍事法庭判決並槍殺。大屠殺的地點包括:盧森堡花園和別墅賓館後面的Lobau軍營。另外還有將近40,000人被押往凡爾賽接受審判。男人、女人和兒童排成長隊在軍隊的監視下經過幾天幾夜的長途跋涉去往凡爾賽的臨時監獄。隨後,12,500人被審判,大約10,000人被判定有罪:23人被處決;許多人被判監禁;4,000人被放逐到新卡里多尼亞。在流血周期間的死亡人數一直無法得到准確的數字,而各種估計值從10,000到50,000都有。據Benedict Anderson說:「7,500人被監禁或者流放」,「大約20,000人被處決」

據Alfred Cobban說,30,000人被殺害,也許還有多達50,000人隨後被處決或者監禁,7,000人被流放到新卡里多尼亞。另外還有數千人——包括大部分的公社領導——成功地逃亡到了比利時、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和美國。最後流放者和逃亡者於1880年獲得了特赦。一些人在之後的政治生涯中還很傑出,成為了巴黎市議員、代表或者參議員。

1872年,「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以防止一切左翼組織產生的可能。」對於被監禁的人,有一條1880年的特赦,除了那些由於暗殺或者縱火被判刑的人之外。巴黎繼續保留軍事法律達五年。

⑸ 巴黎聖母院始建時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公園11世紀,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英王亨利四世的斗爭。11世紀中葉突厥人對拜占庭的攻擊,11世紀末烏爾班二世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1世紀末大學出現。各國封建制度基本確立。北義大利商業城市逐漸開始發展,出現早期銀行業。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兩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紀第一次的東西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統教會)以及羅馬公教(羅馬普世教會)兩大宗。於16世紀第二次新舊教會大分裂(或稱宗教改革)中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義宗(路德教派)、聖公宗(英國國教派)以及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等,其後又從支派中再次的分裂出這種小教派。而這兩次的大分裂卻是對整個歐洲基督教世界沖擊以及影響最大的。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佔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回歸正題: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不僅在世界建築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由於著名文學家雨果寫了一部浪漫主義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就使它幾乎家喻戶曉了。

這座建築建成於十三世紀中葉,是一座比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所謂哥特式,乃是當時基督教文化的一種建築形式,它的特徵就是多用垂直向上的線條,用高高的鍾塔,用尖拱形的門和窗,因此看上去好像整個的建築在向上升騰似的。這種形式是有宗教意義的,它表達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基督教認為,人間是苦難的,充滿罪惡的,只有把虔誠的心寄託於上帝,信奉基督,那麼他將來就可以脫離苦海,可以贖罪,可以到天堂的樂土……。中世紀的藝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文學等等,都是這個主題。不過,他們也講究形態的美,以便用美的形象來感動人。這座巴黎聖母院建築的正立面,我們可以來作一些形式美的分析。原來,它是用九塊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長方形塊構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間一
塊是缺的,兩邊為一對鍾塔,所以其實是由8塊長方塊組合而成。這些長方形,據分析其比例是最美的,即黃金比。長方形兩邊的長度之比為1:1.618(或O.618:1)。所以看上去形態十分和諧。在建築上,除了正中的那個玫瑰圓窗(基督教認為在這個大玫瑰中可以找到自己的靈魂)其他的門和窗用的都是尖拱形的,但大小、比例、高低、繁簡各不相同,這就是建築美學中的所謂「變化與統一」的手法,因此看上去既豐富但又不雜亂,優美動人。相傳法國古代有這么一個說法:若要造教堂,應當用阿美安教堂的大廳,夏爾特教堂的塔樓,蘭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聖母院的立面,因為這是法國古代教堂建築中的「四傑」。

巴黎聖母院內的大廳寬為48米,深為130米,可容萬人。廳的高度達35米,人在其中仰視,真好象是到了天國。在這里也許你會感到自我是多麼的渺小,這就是宗教建築的魅力了。巴黎聖母院的偉大,還在於它全是用石材建成的。所以文學家雨果說,那可敬的建築物的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頁,並且也是科學和文化史上的一頁。」

巴黎的古建築很多,幾乎歷代的都有,而且保存得都比較完好。在這里再分析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盧佛爾宮是巴黎古老的王宮,它最早建於十三世紀初,後來歷朝歷代都有所加建,其中東廊(盧佛爾宮的背立面)建於十七世紀中葉的路易十四時代(1670年),也是這個宮殿的最輝煌之作。這座建築的風格採用古典主義手法。古典主義是一種規則嚴謹、形態莊重的建築形式,作為皇宮建築是最合適不過了。在這個建築形象上可以看出,它的上下之間由三部分組成,自上而下為:檐部、柱廊、基座。這三部分之間的高度比例為1:3:2,若不按此比例去做,就不好看。這座巨大的建築共長172米,橫向分五段,中部主體,兩邊是兩翼和兩端部。這也有比例關系:中部寬28米,高寬相等,形成一個正方形。兩翼各長48米,兩端寬為兩翼的一半,即24米,只有這樣的比例關系,建築物看上去才和諧。這個建築稱得上是古典主義的典範。

再說巴黎的另一座古典主義建築恩瓦立德教堂(即殘廢軍人教堂),這座建築建成於1691年,其建築形式很有氣度主體突出,比例協調,特別是中間的那個高達106米的圓頂,金光閃閃,為巴黎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這座建築建造在盧佛爾宮的西南面,,在這里自成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北端臨塞納河。這個建築在形式上是一座典型的紀念性建築,它意味著向為法蘭西皇帝流血犧牲的戰士們致敬的崇高榮譽。在這座建築的下面,還存放著拿破崙的石棺,所以它又是一座陵墓性的建築。

巴黎萬神廟也是一座著名的法國古典建築,位於巴黎聖什內維埃芙山上,原是巴黎守護神聖什內維埃芙的神廟,1792年改為國家重要人物的公墓,即萬神廟。法國自建國以來,一向崇拜古羅馬,這萬神廟作為宗教形式,在古羅馬也有,但兩者在形式上很不相同。占羅馬的萬神廟是用一個巨大的半圓穹頂,下部呈圓筒形,形態簡潔莊重,正面入口是長方形的柱廊,上面為三角形的山花。而巴黎的萬神廟則採用古典主義的形式。上部也用一個圓頂,但比較小,下面是圓形的柱廊,這個形式是仿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形式。圓頂和柱廊表述的是人文主義的哲學觀。萬神廟的下部是一個巨大的「十」字形平面的高大建築物,十字交叉的上部就是那高高的圓頂和柱廊,這個建築雖然也很庄嚴雄偉,但上下兩部分未免有些拼湊之感。有一位評論家曾說,這個建築形象好像是一位鬥士騎在一匹白馬上(下部為白石牆)。

坐落在明星廣場上的巴黎雄師凱旋門是眾所周知的了(建成於1836年);但這個建築美在何處?則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座建築用簡潔的正方形構圖,內部的各部分比例關系十分精確、和諧,從而在建築美學上享有盛名。建築,美在比例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形來分析。而方和圓,又象徵著人的形態,所以它也與人文主義聯系著。這座建築高達48米,寬度為44米,但由於視覺的關系,我們實際看到的形象卻近乎正方形,這就是建築師的經驗了。直徑達18米的圓拱門很高大,上部半圓形與下部的高度之比為1:3,門高是門寬的兩倍,這種關系是和諧的。凱旋門置於廣場中央,12條道路匯交於此,所以在巴黎的好多地方能見到這座凱旋門。當我們身處廣場,仰視這高大的凱旋門時,耳邊似乎會響起雄壯的《凱旋進行曲》,這一刻,也真正能體會到「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為紀念功勛卓著的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所以如今這個廣場已改名為戴高樂廣場。

也許好多人都看過《虎口脫險》這部很風趣的影片,它的背景就是巴黎歌劇院。這座劇院建成於1874年。觀眾廳內共有2150個座位,共設4層包廂,被稱為是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歌劇院了。它坐落在盧佛爾宮的北面,中間隔著旺道姆廣場。這座歌劇院的建築目的主要是為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們享用的;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情調仍然是崇古的,因此它還是以古典建築形式出現。不過,為了要顯示出既新穎又豪華,既用古典主義的,又用巴洛克的,甚至還夾雜著一些東方形態的,同時,建築上既有裝飾,又有雕刻作品,使得這座建築十分繁瑣,花枝招展。歷史上稱這種建築風格為「折衷主義」。這也就是巴黎的一種城市文化風貌吧。

巴黎人常愛說,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老奶奶」,而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則是巴黎的「少婦」。這座鐵塔以設計者艾菲爾的名字命名,建於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時(1889年),高達32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而且它又是一種全新的建築形式,因此更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是它的命運最初有些坎坷,它初建成時,有好多人對它提出種種非議,說它是個「怪物」、「糟蹋了巴黎」雲雲,連許多知名人士也紛紛表示反對,著名文學家小仲馬、莫泊桑等也在其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鐵塔的感覺漸漸有了轉變,漸漸地不再討厭它了。久而久之,又漸漸轉變成非有它不可了,而且竟成為巴黎的城市標志。如今的巴黎人,為有此鐵塔而感到驕傲。外國人游巴黎,不上鐵塔去俯視一下巴黎全城,總會覺得是一件憾事。這就是文化,城市歷史文化。

⑹ 巴黎公社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後,資產階級政府的階級壓迫和民族投降政策,激起廣大群眾的極度不滿。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舉行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反動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革命政權。3月26日進行公社選舉,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後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世界歷史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

公社的誕生 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投降。巴黎人民掀起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勝利果實卻落入資產階級共和派右翼和帝制派奧爾良黨人之手,成立了「國防政府」。1871年2月17日,L.-A.梯也爾出任法國政府首腦。28日簽訂法德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大片領土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梯也爾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激起人民群眾的極大憤慨。巴黎民眾紛紛要求成立公社,以監督政府。3月15日,國民自衛軍251個營隊的代表選出中央委員會 。3月18日晨,梯也爾政府出動軍隊襲擊蒙馬特爾和梭蒙高地 ,企圖奪取國民自衛軍的417門大炮,逮捕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成員,從而觸發武裝起義。當晚國民自衛軍控制巴黎所有政府機關和塞納河上的橋梁。梯也爾政府成員及其軍隊 、警察和官吏倉皇出逃凡爾賽。3月26日巴黎進行選舉,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公社設立10個委員會(執行、軍事、財政、司法、治安、勞動與交換、糧食、教育、社會服務、對外聯絡)作為新的政權機構。公社解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取締舊警察機構。頒布教會與國家分離法令,根本改造司法機關,實行法官選舉制。公社通過全體公職人員需經選舉始得任命的決議,頒布廢除國家機關高薪法令,規定公職人員最高年薪6000法郎,相當於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水平,以防止國家機關由社會的公僕變為社會的主人。公社在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勞動立法方面實施某些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通過將逃亡業主遺棄的工場轉變為工人協作社法令,改變薪金收入高低懸殊現象,實行保持合理差別的勞動報酬制度,並著手勞動者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試驗。公社還制定若干保護工人直接利益的勞動法令,如取締麵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罰款和剋扣工資法令等。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公社先後通過若干減輕人民負擔和解決生活困難的法令。其中有一切債務延期在3年內分批無息償還法令、無償發還典當金額不足20法郎低檔典押物品法令、免收3個季度房租法令等。

公社把自己的斗爭看作國際性的事業,宣告「公社的旗幟是世界共和國的旗幟」。公社團結許多國家的僑民為共同事業並肩戰斗。波蘭人、義大利人、比利時人組成僑民兵團。參加保衛公社的波蘭人多達500~600人,其中有將領J.東布羅夫斯基及W.符盧勃列夫斯基等。5月6日,公社拆毀沙文主義和民族壓迫象徵的旺多姆紀念柱,將旺多姆廣場改名國際廣場。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後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世界歷史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

公社的誕生 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投降。巴黎人民掀起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勝利果實卻落入資產階級共和派右翼和帝制派奧爾良黨人之手,成立了「國防政府」。1871年2月17日,L.-A.梯也爾出任法國政府首腦。28日簽訂法德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大片領土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梯也爾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激起人民群眾的極大憤慨。巴黎民眾紛紛要求成立公社,以監督政府。3月15日,國民自衛軍251個營隊的代表選出中央委員會 。3月18日晨,梯也爾政府出動軍隊襲擊蒙馬特爾和梭蒙高地 ,企圖奪取國民自衛軍的417門大炮,逮捕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成員,從而觸發武裝起義。當晚國民自衛軍控制巴黎所有政府機關和塞納河上的橋梁。梯也爾政府成員及其軍隊 、警察和官吏倉皇出逃凡爾賽。3月26日巴黎進行選舉,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公社設立10個委員會(執行、軍事、財政、司法、治安、勞動與交換、糧食、教育、社會服務、對外聯絡)作為新的政權機構。公社解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取締舊警察機構。頒布教會與國家分離法令,根本改造司法機關,實行法官選舉制。公社通過全體公職人員需經選舉始得任命的決議,頒布廢除國家機關高薪法令,規定公職人員最高年薪6000法郎,相當於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水平,以防止國家機關由社會的公僕變為社會的主人。公社在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勞動立法方面實施某些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通過將逃亡業主遺棄的工場轉變為工人協作社法令,改變薪金收入高低懸殊現象,實行保持合理差別的勞動報酬制度,並著手勞動者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試驗。公社還制定若干保護工人直接利益的勞動法令,如取締麵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罰款和剋扣工資法令等。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公社先後通過若干減輕人民負擔和解決生活困難的法令。其中有一切債務延期在3年內分批無息償還法令、無償發還典當金額不足20法郎低檔典押物品法令、免收3個季度房租法令等。

公社把自己的斗爭看作國際性的事業,宣告「公社的旗幟是世界共和國的旗幟」。公社團結許多國家的僑民為共同事業並肩戰斗。波蘭人、義大利人、比利時人組成僑民兵團。參加保衛公社的波蘭人多達500~600人,其中有將領J.東布羅夫斯基及W.符盧勃列夫斯基等。5月6日,公社拆毀沙文主義和民族壓迫象徵的旺多姆紀念柱,將旺多姆廣場改名國際廣場。

⑺ 各國的建國日

1、美國,1776年7月4日,在費城發布了《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建國的開始,之後開始了獨立戰爭。

2、俄羅斯,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不過現在的俄羅斯聯邦確切的說是蘇聯解體後開始出來的,也就是1991年12月25日開始的。

3、韓國,1948年8月和9月,依北緯38度線,朝鮮半島南北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4、印度,在1947年6月,根據英國頒布的《蒙巴頓方案》開始獨立。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如果從1950年開始算的話是建國69年,從1947年算的話是72年。

5、法國,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⑻ 義大利建國的時間

1870年8月,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義大利國王進駐羅馬,義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的努力下,統一運動(義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成為了統治者。

⑼ 巴黎興起的時間與影響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共27國參加,蘇俄未被邀請。會議標榜通過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 的會議。 三巨頭 美國威爾遜、英國勞合•喬治、法國克里孟梭 簽定了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
一、總覽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二、疆界的決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此外,還與其他戰敗國簽定了其他不平等條約。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巴黎是什麼時候建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有什麼文化 瀏覽:709
中國海軍飛行員多少人 瀏覽:30
英國什麼車最多 瀏覽:754
越南的微波爐怎麼樣 瀏覽:996
朱麗在英國是什麼水平 瀏覽:835
印尼想做什麼工作 瀏覽:267
c羅在印度怎麼樣 瀏覽:582
怎麼看印度祛痘膏化妝品日期 瀏覽:485
自帶印尼印章用什麼印油 瀏覽:350
印尼養什麼寵物好 瀏覽:174
中國戰疫彰顯了什麼 瀏覽:759
赴英國簽證怎麼辦 瀏覽:486
中國疫情是怎麼被發現的 瀏覽:536
英國貴族是什麼狗 瀏覽:425
買義大利冠軍怎麼買 瀏覽:944
義大利哪裡買妙巴黎 瀏覽:628
越南現在哪個城市好 瀏覽:167
越南戰斗英雄有哪些人 瀏覽:592
哪個才是真實中國 瀏覽:875
伊朗急救電話多少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