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義大利生菜芽前使用農葯
試試在淘寶搜搜「生菜專用農葯」試試
② 我在雲南種植大棚義大利生菜,每年的4-6月份,菜會得一種病,菜葉枯萎,當地人叫賴菜,用葯也不管用,
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毒病,增強植株生長勢,用點微量元素肥料和菌肥
③ 春季義大利生菜包心怎麼辦
春季義大利生菜包心像這種的話,確實比較麻煩,如果可以的話,那就便宜一點,處理掉吧,還是可以
④ 義大利生菜變葉尖不卷,沒打葯,苗期就這樣了
生菜葉焦病防治方法:
(1)保持土壤濕潤和適宜含水量,防止田間溫度過高功過低,提倡使用酵素菌肥,改善,土壤埋化性狀。避免過量澆水、施肥。
(2)發病初期用14%絡氨銅水劑350倍液,或50%氨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2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2000倍液,53.8%氫氧化銅干懸浮劑1000倍液,40%細菌快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葯噴霧防治。間隔7天噴葯1次,連續防治2~3次。
⑤ 種植生菜的時候是否需要追肥用什麼肥料最好
生菜是菊科一年生或兩年生的草本植物,原產於地中海地區,寒冷的氣候環境、耐寒、耐熱,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在15度到20度之間,根發達,使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疏鬆。從生菜的生長習性可以看出,生菜不是10點現在的氣溫條件,但現在種植生菜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生菜經過多年種植和持續種植,現在市場上已經有很多生菜品種。但是夏天種植的生菜在選擇種植品種時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生菜品種的耐熱性好,其次需要優質高產,抗病能力,容易追肥等。目前,夏季種植效果好的生菜品種有夏季綠裙、美國贖價生、義大利生菜等品種,在選擇時,種植者應根據種植地區的情況進行選擇。
葉菜類生長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是氮肥,鉀肥和氮肥對生菜的高產量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在氮肥使用的基礎上使用鉀肥,產量可以明顯增加。而且,鉀肥的使用可以減少有機物的消耗,延長儲存時間。那麼,對於這種生菜和葉菜類,如何合理地進行追肥呢?以下這種方法非常適合綠色種植,小菜園、塑料大棚、塑料大棚都可以使用。
⑥ 義大利生菜澆什麼肥提苗效果好
義大利生菜以脆嫩的葉供食,營養豐富是城市人民喜歡吃的蔬菜之一。種出高產、高價、優質無葯害的生菜,是城鎮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的願望。生菜的生育期短,一年可種4季。
適時施肥:義大利生菜、生育期短,各階段對養分要求比較嚴,施基肥1500~2000kg/畝,復合肥17kg,在此基礎上追肥采"促前、控中、攻後"的技術措施早期施氮肥促生長,中期挖肥防徒長,後期重施肥,攻葉球,伏秋高溫季節定植後,加強肥水管理每隔2~3天澆一次清糞水,保持土壤濕潤,可用0.5%尿素液或磷酸二氫鉀葉面施肥。但後期不能澆水過多,以防軟腐病。 定植後30--35天可採收上市。
⑦ 我種的生菜已經扭了,請專家指點用怎麼方法
若是葉片皺縮扭曲或凸凹不平,為病毒侵染引起可能性大,建議拔除嚴重植株銷毀,選用寧南黴素或嗎啉呱乙酸鹽或菇類多糖、低聚糖素、低殼聚糖、毒氟磷、阿泰靈加碧護加芸苔素加吡蟲啉或噻蟲嗪防治2~3次,7~10天一次,同時加強水肥管理,可有效控制擴展蔓延,促使恢復正常
⑧ 義大利生菜什麼情況什麼蟲為害
兩位老師介紹的都有可能!
根據近十年來的經驗判斷偏向於甜菜夜蛾為害狀(不排除其它夜蛾科害蟲危害)!重在早防、從蟲口判定此蟲較大、較難防治了。比較好的葯劑有:多殺菌素、乙基多殺菌素、甲維鹽復配巴丹、菊酯類農葯、高含量蘇雲金桿菌、印楝素、9080、壟哥、康寬、病毒類殺蟲劑(康邦等)、護城等加助劑噴霧2一3次防治!防重於治!
⑨ 義大利生菜的培育方法
選種與耕種要求
1、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良種,義大利生菜屬於特菜類,商品性高,長勢好,抗熱、抗病、耐抽苔。
2、適時播種。
3、育苗:用種量100~120g/畝。栽培秋生菜處於高溫季節,播種前種子進行低溫催芽處理,將種子用沙布包好,放冷水中浸泡5~6小時後。置於15~20℃的冷涼濕潤條件下,催芽2~4天,出芽後播種,播種後用遮陽網覆蓋,防止強光和雨水,出芽二片真葉後及時勻苗,苗距3~4cm,苗期追2~3次,4~5片真葉定植大田。
4、精細整地、施足底肥:栽培生菜要選肥沃疏鬆的土壤,要求整細,整平、有機質底肥1500~2000kg/畝,復合肥17kg。
5、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高產優質的根本所在。義大利生菜栽1000株/畝為宜,行株距40cm×20cm,定植以晴天傍晚為最好,定植後常澆水,促使生根成活。
⑩ 義大利生菜是否轉基因
反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人們,並非都是由於科學上的疑慮(且不說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腳),有的是出於其信仰,認為人類不應該種植「不自然」的作物。但是人類今天種植的作物,沒有一種是「自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造過的。這個改造過程發生於大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嘗試種植糧食的時候。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有的植株有人們想要的性狀(比如產量比較高、味道比較好),於是其種子被保留下來,繼續種下去。在下一代中,又選擇「品質」最好的往下種,這樣一代代地選擇下去,就能得到「優良」品種。達爾文後來把這個過程稱為「人工選擇」。
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在新石器時代,「馴化」一種野生植物要花上千年的時間。1719年,英國植物學家費爾柴爾德發明了一種創造作物新品種的方法——雜交育種,把作物的不同品種進行雜交,在其後代中選育具有優良品性的品種。到了20世紀初,遺傳學的創立為作物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植物學家用雜交育種方法創造出了許多在農業生產上有巨大實用價值的新品種。這些新品種都是自然界原先沒有的。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沒有定論」,這是媒體上常見的說法。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國際權威機構都一致認定目前被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國家的政府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向聯合國咨詢,聯合國在8月27日發表聲明說:「根據來自各國的信息來源和現有的科學知識,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組織的觀點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做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轉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對人體健康有風險。因此這些食物可以吃。這些組織確認,至今還沒有發現有科學文獻表明食用這些食物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在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問答中,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當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了風險評估,不太可能對人體健康會有風險。而且,在它們被批準的國家的普通人群中,還沒有發現食用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健康。」
當前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的指責和擔憂,其實是在某些極端組織的有意誤導之下,由於普通公眾對生物學知識的缺乏,而出現的社會恐慌。圍繞它的爭論,並無多少的科學含量,很難再稱得上是一場科學爭論。
事實上,已上市的轉基因食品不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類非轉基因食品更安全。種植抗蟲害轉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農葯,因而減少或消除農葯對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農葯殘余過高一直是現在食品安全的大問題。抗病害轉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從而減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化學農葯的過度使用,是當前破壞環境的主要因素。推廣抗蟲害轉基因作物,可以大大減少甚至避免化學農葯的使用,既減輕了農葯對環境的污染,又減少了用於生產、運輸、噴灑農葯所耗費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廢料。2005年4月29日,《科學》雜志發表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轉基因抗蟲水稻對中國水稻生產和農民健康的影響》指出,轉基因抗蟲水稻比非轉基因水稻產量高出6%,農葯施用量減少80%,節省了相當大的開支,同時還降低了農葯對農民健康的不良影響。中國每年有大約五萬農民因為使用農葯而中毒,其中大約有五百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