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萬神廟的穹頂中央開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有什麼象徵意義
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萬神廟的穹頂中央開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象徵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聯系。從圓洞(圓天窗)射來柔和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所特有的氣息。
B. 簡述古羅馬萬神廟在形制、結構及外觀處理上的特點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系。從園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艷,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4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C. 關於萬神殿圓頂的結構~
屬於拱形結構,根據萬神殿圓頂我們看機看到他中間是個完美的圓形,因此四周的柱根據拱形結構的受力特性是只受到了豎向力,而沒有受到水平推力.
D. 萬神廟的建築特點
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是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
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系。從圓洞進來柔和的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
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艷,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
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3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
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內部構造
一進門,迎接遊客的是一個巨大的圓形房間,裡面有圓頂。圓頂頂部的眼孔從未被遮蓋,讓雨水從天花板上流到地板上。正因為如此,內部地板配備了排水溝,並建有約 30 厘米(12 英寸)的傾斜度,以促進水徑流。
圓頂的內部可能是為了象徵天堂的拱形拱頂。圓頂頂部的眼孔和入口是室內唯一的自然光源。一整天,來自眼球的光線以相反的日晷效應在這個空間中移動:用光而不是陰影來標記時間。眼睛還提供冷卻和通風;在暴風雨期間,地板下方的排水系統可以處理從眼孔中落下的雨水。
圓頂的特點是凹陷的面板(金庫),有五個環,每圈 28 個。這種均勻分布的布局很難實現,據推測,它具有象徵意義,無論是數字、幾何還是月球。在古代,金庫可能包含象徵星空的青銅玫瑰花結。
圓形和方形構成了室內設計的統一主題。棋盤格地板圖案與圓頂中方形金庫的同心圓形成鮮明對比。室內的每個區域,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根據不同的方案進行細分。結果,內部裝飾區域不對齊。
整體效果是根據建築物的主軸直接觀察觀眾的方向,即使頂部是半球形圓頂的圓柱形空間本質上是模稜兩可的。這種不一致並不總是受到重視,閣樓水平在 18 世紀根據新古典主義的品味進行了重新設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萬神廟
E. 萬神廟有怎樣的內部構造
萬神廟是圓形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它中央開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象徵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聯系。從圓洞(圓天窗)射來柔和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所特有的氣息。
F. 萬神廟內部有怎樣的構造
在這些廟宇里,大量的巨柱占據了空間。古希臘使廟宇中的柱子人格化了,但仍然忽視空間。羅馬的萬神廟首先把空間這種摸不著而又實際存在的東西作為一種建築的表達手段,它的空間是羞怯的,被沉重的實體所包圍,內外聯系過於狹小。大殿里惟一的採光口是頂端的圓形天窗,它加強了穹頂內部方格藻井上的光影變化,使建築物顯得厚重堅實。
G. 羅馬萬神廟特點
羅馬萬神殿由圓形內殿和科林斯式前庭柱廊構成,建築師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內殿創造一個宏大而統一的空間,拱劵構造技術和混凝土為實現這一構想准備了技術條件。 寬闊的內殿大廳上,覆蓋著巨大的穹窿頂,直徑為43.3米,異常寬闊,形成一種類似於天穹的效果,穹窿頂壁面整齊的排列著由下至上逐漸縮小的裝飾藻井,它們加強了輕盈,升騰的空間感。中央有一個圓形開口。日光經此射入大廳,增加了亮度。大廳壁面由各式典雅,莊重的壁隆和優美的科林斯列柱裝點,即富於變化,又不失協調。萬神殿是羅馬人用來供奉天堂里所有神靈的,建築師創造了一個寬廣的內部空間,使進入神殿的人心靈上受到震撼,產生強烈的宗教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