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在哪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哪些主要戰場
1、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5年)1935年前往參加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的義大利士兵。第二次義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是一場十分簡短的殖民地戰爭(Colonial war),1935年10月義大利王國軍隊從意屬索馬里蘭和厄利垂亞發動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事入侵,最終於1936年5月成功完成軍事佔領並將之並入意屬東非作為殖民地。這次軍事沖突也暴露出國際聯盟缺乏維護和平的力量,盡管義大利和阿比西尼亞皆是國際聯盟的成員,而義大利也明顯違反了國際聯盟所訂定的第十條規范,但是國際聯盟仍無法阻止義大利的作為。
2、西班牙內戰(1936年—1939年)1937年對格爾尼卡的轟炸。德國和義大利為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領導的國民軍提供軍事支持,並且協助打擊當時受到蘇聯支持、而明顯朝向左派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德國和蘇聯也藉由這次代理人戰爭作為契機,不斷拿這次沖突來測試新型武器和戰術。
3、日本入侵中國(1937年)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大日本帝國陸軍士兵。1937年7月7日日本發起了七七事變,七月底,日軍便攻下中國過去曾數次作為首都、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北平,然而日本此時也已經把整個中國納入其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
4、日本入侵蘇聯(1938年)1938年7月29日,日本於張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蘇聯領土,蘇聯部隊也隨即與日軍展開交戰。雖然這次戰斗是以蘇聯勝利作為結束,然而日本也因為這次軍事沖突而有了外交談判的機會。稍後在1939年5月11日,日本決定將武力部隊移動到蒙古邊境哈拉哈河附近。盡管日本最初成功擊敗蒙古紅軍的防衛,但是在蘇聯的支援下最後日本關東軍仍然慘敗。
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是站在法西斯那邊的,可義大利為打敗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請問這是為什麼
第一是義大利在軸心國期間屢戰屢敗,總是幫倒忙,成為德軍的嚴重拖累,從而有利於盟軍;
第二是墨索里尼被拿下之後,義大利轉而投到了盟軍一方。
❹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什麼時候有哪些國家參與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
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義大利王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大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4)第2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在哪裡擴展閱讀: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❺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1]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2]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1]
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地點
歐洲,東亞,東南亞,北非,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
時間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參戰方
反法西斯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 VS 法西斯軸心國: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等
結果
反法西斯同盟國勝利
❻ 義大利在哪
國名:義大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
獨立日:3月17日(1861年)
國慶日:6月2日(1946年)
全國解放日:4月25日(194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國徽:呈圓形。中心圖案是一個帶紅邊的五角星,象徵義大利共和國;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橄欖枝葉和橡樹葉環繞,象徵和平與強盛。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義大利文寫著「義大利共和國」。
國名由來: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接壤,東西南三面臨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國歌:《馬梅利之歌》
國花:雛菊
國石:珊瑚
國家政要:總統卡洛·阿澤利奧·錢皮,1999年5月就職;總理普羅迪。
自然地理:30131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馬焦雷湖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人口:5788.82萬萬(2003年底)。94%的居民為義大利人,少數民族有法蘭西人、拉丁人、羅馬人、弗留里人等。講義大利語,個別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羅馬
人口:264.4萬(1999年底)。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3個省,8088個市(鎮)。20個行政區是:皮埃蒙特、瓦萊達奧斯塔、倫巴第、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托、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齊、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撒丁島。
簡史: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不斷有印歐民族遷入。公元前27年至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南部並建立王國。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從16世紀起,意先後被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9月王國軍隊攻克羅馬,最終完成統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義大利先中立,後站在英、法、俄協約國一邊對德奧宣戰,並取得勝利。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組成新政府,開始推行法西斯統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義大利起初中立,及至德國在法國取勝,乃於1940年6月加入德國一方向英、法宣戰。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推翻。同年9月3日,由國王任命的巴多利奧內閣同協約國簽定停戰協定,義大利無條件投降,10月對德宣戰。1946年6月舉行公民投票,正式宣告廢除君主制,成立義大利共和國。戰後意政府更迭頻繁,但政府的內外政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
❼ 第二次世界義大利戰場在哪開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為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國家為軸心國一方,以三巨頭美國、英國、蘇聯為首的反法西斯國家同盟國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1]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是哪幾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有以下戰場:
1、中國戰場:早在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佔領東三省,這時候二戰還沒有爆發,但已經進入全面備戰階段,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日,拉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於1944年轉入反攻。1945年,中國抗日軍民進行全面反攻,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東北關東軍被全殲。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
2、歐洲西線戰場: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大規模進攻。德軍相繼攻陷: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迫使英法聯軍三十多萬人從敦刻爾克跨海退守英倫三島,法國戰敗投降,德軍還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戰役,快速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成功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並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於1944年秋冬兩季全部解放被佔西歐國家。
3、歐洲東線戰場: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通過擴大自己的版圖,建立起一條「東方防線」。1941年6月,德國分三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防禦戰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斯大林格勒大戰爆發,蘇軍與德軍激戰200多天,殲敵德軍200多萬。1944年,蘇軍德軍趕出蘇聯。並與東歐各國反法西斯武裝配合,解放了東歐。
4、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在此後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島、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接連失敗。美軍轉入進攻,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對日佔島嶼實施海陸空聯合作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戰敗投降。
5、北非戰場: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駐扎在東非的英軍。1941年1月英軍收復東非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1941年2月,德非洲軍團進入北非,發起對英軍的進攻,英軍通過阿萊曼戰役,徹底粉碎了德意的進攻。1941年11月,盟軍分三路從摩洛哥和阿爾及爾登陸。1943年5月,北非的德意軍隊戰敗投降。
❾ 二次世界大戰在哪打的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蘇聯趁火打劫,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1940年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軍對法國發動總攻,義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1941年10月,德軍進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衛戰.1942年初,蘇軍展開反擊,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失敗,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即二戰轉折奠定了基礎.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也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