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有什麼特殊節日
10月有國慶節;世界教師日;國際盲人節;聯合國日;世界勤儉日。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十一、國慶節、國慶日、中國國慶節、國慶黃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國慶日。
2、世界教師日
每年的10月5日為世界教師日。該主題日於1994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共同發起。世界教師日旨在贊揚和感謝全世界教師為教育事業和人類作出的貢獻,並引起對教師的世界性關注,幫助教師維護自身權益。
3、國際盲人節
1984年,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開的世界盲人聯盟成立大會上,確定每年的10月15日為「國際盲人節(WhiteCaneSafetyDay)」,這使盲人在國際上第一次有了統一的組織和自己的節日。
在這以前,盲人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些歐洲國家的盲人們經常在秋天舉行文藝活動,並把這項活動的紀念日稱為「白手杖節」。
4、聯合國日
聯合國日(UnitedNationsDay)是1947年聯合國大會為紀念《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和聯合國正式成立而確定的節日。節日日期為每年10月24日,主題為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友好關系,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5、世界勤儉日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WorldThriftDay)最早是在1924年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儲蓄銀行大會上由義大利教授提出並最終於2006年由聯合國確立的。該節日的確立旨在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 世界勤儉日的由來
國際原油一桶是158.98升。石油最常用的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即42加侖。國際石油桶以世界平均比重阿拉伯34度輕原油為基準計算,每一原油桶容積約等於159升,每噸原油為7.33桶。
桶(barrel)和噸(ton)是常用的兩個原油計量單位。歐佩克和歐美等西方國家原油計量單位用桶來表示,而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則常用噸(t)作為原油計量單位。噸與桶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噸(原油)=7.35桶(原油)。
原油的衡量單位和轉換:
1桶(bbl)=42加侖(美製)=159升(l)=0.159立方米(m3);
一噸(t)=7.35桶(bbl)(全球平均)=1174升;
1桶(bbl)=0.137噸(t)=137公斤(kg)(全球平均)。
原油為什麼以桶為單位
石油的計量單位用桶而不用噸,主要原因是技術操作上的方便。因為針對油料物資特別是原油這樣批量驚人的流體貨物,在計量操作中,是要先測量體積(來自液面深度+儲罐或船艙設計數據),再取樣品回到實驗室里,靜置穩定以後測定密度,修正誤差之後方可得到正式的質量數據。
正式的商檢報告快的話一周,慢的話兩個月才能交到用戶手中。商業運作當中物流和資金流都是等不起這個時間的。因此採用體積計量數據進行交割是不得已的辦法。
3. 世界節儉日和世界勤儉日有什麼區別
世界節儉日和世界勤儉日沒有區別,他倆是一個節日。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World Thrift Day)最早是在1924年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儲蓄銀行大會上由義大利教授Filippo Ravizza提出並最終於2006年由聯合國確立的。該節日的確立旨在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世界勤儉日」,「勤儉」已經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的主題!「勤儉」歷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家寶,古籍典章中,民間諺語里,以及歷史名人佳句,不乏對勤儉的精彩論述。現擇「寶典」中之一二,與諸君共勉。
4. 幾月幾日是世界節儉日。
沒有世界節儉日,只有世界勤儉日,10月31日。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World Thrift Day)最早是在1924年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儲蓄銀行大會上由義大利教授Filippo Ravizza提出並最終於2006年由聯合國確立的。該節日的確立旨在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5. 名人勤儉節約的小故事
赫魯曉夫與豬的故事
赫魯曉夫喜歡以農業專家自居。一次參觀某集體農庄養豬場,發現一頭病歪歪的小豬。農莊主席解釋說這豬從小營養不良,養僵了。
赫魯曉夫當即說,把這豬抱到我家,保證兩個月養肥還給你們。
赫氏回家怎麼擺弄那豬也不長。情急下決定把豬處理掉。他在傍晚時分將豬放入嬰兒車,准備推到莫斯科河邊拋掉。誰知半路上偏偏
遇上米高揚。
「赫魯曉夫同志,散步哪。」
「啊……出來走走……」
「這是誰啊?」
「哦,是我……小外孫。」
「我看看。哦,多好的孩子,長得真像他外祖父!」
前蘇聯的笑話
那是戈爾巴喬夫還是總書記的時候。一天因私外出,嫌司機車開的太慢,催促了好幾次。但因交通擁擠,還是不能讓他滿意。
最後戈爾巴喬夫一把搶過方向盤,把司機推到後面,自己開起來。他一路橫沖直撞,造成一片混亂。有人達電話向交通局長反映。
局長大怒,質問改地段交警。
局長:」看到肇事者沒有?「
警察:「看到了。」
局長:「為什麼不逮捕他?」
警察:「我不敢?」
局長:「為什麼?」
警察:「他的官很大。」
局長:「有多大?」
警察:「不知道,反正戈爾巴喬夫是他的司機。」
李鴻章的故事
李鴻章去國外參加國際會議.中途想上衛生間,向服務人員打聽好了去處.進去一看,人家用的都是抽水馬桶啊,李中堂沒見過,不知道該在哪兒方便呀.可是偏又憋得不行,唉喲這個急啊.最後沒轍了...唉,有了!?李中堂穿的是大褂,袖子寬大,於是他就拉在袖子里,然後向上一甩,嗖---給甩天花板上去了.正在這時,一位外國大使進來了,抬頭一看,嗯????
李中堂滿臉尷尬,急忙把大使拉到一邊,掏出一枚沉甸甸的中國金幣,低聲說:"我送您一枚金幣,您可千萬別把這件事兒說出去啊."
老外也低聲說:"我給您十枚金幣,您告訴我是怎麼拉上去的."
邱吉爾與出租汽車車夫
當邱吉爾在下議院前走出那部出租汽車時,便對那車夫說:『我在這里大約耽擱一個鍾頭,你等我一下吧。』
『那可不能呀!』 車夫回答說:『我一定要趕回家去,好在收音機上聽邱吉爾的演說。』
那位下台的首相一聽這話大為驚喜,便重重的賞了他一筆可觀的小費。
『我想了一下』那車夫見錢眼開,便改口說:『還是在這里等著送你回去吧,管他媽的邱吉爾!』
愛因斯坦的草稿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26歲了。他居住和工作在瑞士。
這一年裡,愛因斯坦向一個科學報編輯部送交了一份薄薄的、藍色的小冊子——只有 36頁。這就是他的論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在這篇論文中他第一次闡述了他那著名的相對論的最主要的原理。二從這篇論文發表以來過去了30年,愛因斯坦已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了。1933年他就開始流亡國外,因為他在德國的故鄉被法西斯控制著。這時他遷居在美國的一個小城市裡。1936年,正是在西班牙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年代。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是一名戰士,他只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明白法西斯意味著什麼……三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想去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爭。在美國,人們組織了一
支部隊想盡快地開赴西班牙前線,但沒有足夠的經費。這時,其中的一個人說:「我們去找愛因斯坦吧,他一定會幫助我們的。」他的戰友都贊同這個意見,於是這個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就去見那位名聞全球的科學家。在一間簡朴的工作室里他和那位睿智的、平靜的老人面對面坐著。談話是簡短的。「我們有人,但是沒有錢。」愛因斯坦沉默著,抽著煙。 「而錢就意味著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而這一切又意味著:西班牙的自由。」「好吧,」愛因斯坦說,「我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你們,但是這並不多。」他站了起來。「不,」年輕人也站了起來,「我們不想要您的錢。把您的論文給我們,就是那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注視著年輕人,他弄不懂,那篇過去的論文對西班牙戰爭會有什麼用處。「把那篇論文的原始草稿給我們吧。」年輕人要求說。愛因斯坦明白了。反法西斯戰士想把這篇草稿賣錢。「好主意!」愛因斯坦說,「遺憾金的是不可能,原始草稿不在這兒,它留在了德國……也許你們拿另外一篇去?」「不,我們只要這一篇,為此我們可以得到400萬美元。」年輕人回答,「400萬,真的。」 愛因斯坦緘默良久,終於他說:「兩天以後您再來吧。」四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走了以後,愛因斯坦立即坐在桌前,開始從雜志上把那篇論文抄下來。這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是愛因斯坦干起來卻高興得像個孩子。他時常叫道:「又是一顆炸彈。」或者「這簡直是一整架飛機!」兩天以後反法西斯戰士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草稿。很快就傳來了他們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場上戰斗的消息.
最年輕的畫家
偉大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死的時候是歲。也許你要奇怪,為什麼我們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呢?這是因為在歲高齡時,他拿起顏色和畫筆開始畫一幅新的畫時,對世界上的事物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樣。年輕人總是在探索新鮮事物,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他們熱心於試驗,歡迎新鮮事物。他們不安於現狀,朝氣勃勃,從不滿足。老年人總是怕變化,他們知道自己什麼最拿手,寧願把過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製,也不冒失敗的風險。畢加索歲時,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不安於現狀,尋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現
手法來運用他的藝術材料。大多數畫家在創造了一種適合於自己的繪畫風格後,就不再改變了,特別是當他們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欣賞時更是這樣。隨著藝術家的年歲增長,他們的繪畫雖然也在變,可是變化
不會很大了。而畢加索卻像一位終生沒有找到他的特殊藝術風格的畫家,千方百計尋找完美的手法來表達他那不平靜的心靈他身上首先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那雙睜大了的眼睛的眼神。美國著名女作家格屈露德•斯特安在畢加索還年輕時就曾提到他那雙如飢似渴的眼神,我們現在也可以從畢加索的畫像中看到這個眼神。畢加索在年給斯特安畫了一張像,他是通過自己的記憶畫了她的臉的。看過這張畫的人對畢加索說:這不像斯特安小姐本人。畢加索總是回答說:太遺憾了,斯特安小姐必須設法使自己長得跟這張畫一樣才行呢。但是年之後,斯特安說,在她的畫像中,只有畢加索給她畫的那張,才把她的真正神貌畫出來了。畢加索作畫,不僅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畢加索的畫,有些色彩豐富、柔和、非常美麗,有些用黑色勾畫出鮮明的輪廓,顯得難看、兇狠、古怪,但是這些畫啟發我們的想像力,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對這些畫,我們不禁要問,畢加索看到了什麼,使他畫出這樣的畫來?我們開始觀察在這些畫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畢加索一生創作了成千上萬種風格不同的畫,有時他畫事物的本來面貌,有時他似乎把所畫的事物掰成一塊塊的,並把碎片向你臉上扔來。他要求著一種權力,不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表現出來,而且把我們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現出來。他一生始終抱著對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輕時一樣。假如你喜歡欣賞畫,不妨找些畢加索的畫冊,看看從他的畫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示。
回答者:YXH2111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7 19:22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回答者:qboy120 - 魔法學徒 一級 4-3 21:47
家世和生平 1643年1月4日(儒略歷1642年12月25日)牛頓誕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普的一個自耕農家庭。牛頓出生之前,父親已去世。牛頓生而孱弱,過了3年,他的母親再嫁給一位牧師,把孩子留在他祖母身邊撫養。8年之後,牧師病故,牛頓的母親帶著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又回到烏爾斯索普。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處境。牛頓少年時代喜歡擺弄機械小技巧。傳說他做過一架磨坊的模型,動力是小老鼠;有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喜歡繪畫、雕刻,尤喜歡刻日晷,家裡牆角、窗檯上到處安放著他刻劃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以知時刻。12歲進離家不遠的格蘭瑟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能贍養家庭,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以致經常忘了幹活。隨著年歲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寄寓在一位葯劑師家裡,使他受到化學實驗的熏陶。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並不出眾,只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好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地記讀書心得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當時英國社會滲入基督教新教思想,牛頓家裡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影響牛頓晚年的宗教生活。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一個才能出眾異於常人的兒童。然而格蘭瑟姆中學的校長J.斯托克斯,還有牛頓的一位當神父的叔父W.艾斯庫別具慧眼,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於1661年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浸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大學時,那裡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之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H.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講座的第一任教授I.巴羅是一位博學的科學家。就是這位教師把牛頓引向自然科學。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他又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R.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牛頓在巴羅的門下學習,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他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能超過自己。1665~1666年倫敦大疫。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停課。牛頓於1665年 6月回到故鄉烏爾斯索普。 由於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就在1665~1666年這兩年之內,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1665年初他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 1月,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還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並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行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在此時發生的軼事。總之,在家鄉居住的這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由此可見,牛頓一生的重大科學思想是在他青春年華、思想敏銳短短兩年期間孕育、萌發和形成的。 1667年牛頓重返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次年 3月16日選為正院侶。當時巴羅對牛頓的才能有充分認識。1669年10月27日巴羅便讓年僅26歲的牛頓接替他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牛頓把他的光學講稿(1670~1672)、算術和代數講稿(1673~1683)《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還有《宇宙體系》(1687)等手稿送到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納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直到逝世。其間牛頓和國內外科學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萊布尼茲和J.沃利斯等。牛頓在寫作《原理》之後,厭倦大學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學學生時代結識的一位貴族後裔C.蒙塔古的幫助,於1696年謀得造幣廠監督職位,1699年升任廠長,1701年辭去劍橋大學工作。當時英國幣制混亂,牛頓運用他的冶金知識,製造新幣。因改革幣制有功,1705年受封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聖經里兩大錯訛的歷史考證》等文。牛頓於1727年 3月31日(儒略歷20日)在倫敦郊區肯辛頓寓中逝世,以國葬禮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光學》和反射式望遠鏡的發明,光學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用於天文觀測的需要,光學儀器的製作很早就得到了發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歐幾里得時代已經聞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頓出生之前不久才為荷蘭科學家W.斯涅耳所發現。玻璃的製作早已從阿拉伯輾轉傳入西歐。16世紀荷蘭磨製透鏡的手工業大興。把透鏡適當組合成一個系統就可成為顯微鏡或望遠鏡。這兩種儀器的發明對科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頓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製作的望遠鏡用在天象觀測上。枷利略式的望遠鏡是以一片會聚透鏡為目鏡、一片發散透鏡為物鏡的望遠鏡。還有當時盛行的由兩片會聚透鏡組成的開普勒望遠鏡。兩種望遠鏡都無法消除物鏡的色散。牛頓發明以金屬磨成的反射鏡代替會聚透鏡作為物鏡,這樣就避免了物鏡的色散。當時牛頓製成的望遠鏡長6英寸,直徑1英寸,放大率為30~40倍。經過改進,1671年他製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並送到皇家學會評審。這台望遠鏡被皇家學會作為珍貴科學文物收藏起來。為了製造反射式望遠鏡,牛頓親自冶煉合金和研磨鏡面。牛頓自幼愛好動手制模型,做試驗,這對他在光學實驗上的成功有極大幫助。光的顏色問題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測,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邊緣形成的顏色聯系起來。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到笛卡兒都認為白光是純潔的、均勻的,是光的本質,而色光只是光的變種。他們都沒像牛頓那樣認真做過實驗。 大約在1663年,牛頓即開始熱衷於光學研究,磨玻璃、製作望遠鏡也在這個時期。1666年,他購得一塊玻璃三棱鏡,開始研究色散現象。為了這個目的,牛頓在他的《光學》一書中寫道:「把我的房間弄暗,在我的窗板上開一個小孔,以便適量的太陽光射入室內,就在入口處安置我的棱鏡,光通過棱鏡折射達到對面的牆上。」牛頓看到牆上有彩色的光帶,光帶之長數倍於原來的白光點,他意識到這些彩色就是組成白色太陽光的原始光色。為了證明這一點,牛頓進一步做實驗。在光帶投射的屏上也打一個小孔,讓光帶中彩色的一部分穿過第二個小孔,經過放在屏後的第二個棱鏡折射投到第二個屏上,又讓第一棱鏡繞它的軸緩慢轉動,只見穿出第二個小孔落在第二屏上的像隨著第一棱鏡轉動而上下移動。於是看到,為第一棱鏡折射最大的藍光,經過第二棱鏡也是折射得最大;反之,紅光被前後兩個棱鏡折射得最小。於是牛頓作出結論:「經過第一棱鏡折射後所得長方形的彩色光帶不是別的,正是由不同的彩色光所組成的白色光經折射而形成的。」也就是說:「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的光色理論。它是通過實驗建立起來的,牛頓自稱這個實驗為「關鍵性實驗」。這個實驗可說是一個半世紀後 J.von夫琅和費建立光譜術的基礎。事實上牛頓在他的《光學》第 1卷命題4問題1中用過1~2英寸長、寬僅1/10或1/20英寸的長方形的孔代替小圓孔,他說所得結果較前更清晰,但沒有夫琅和費線的記載。牛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驗之後,於1672年把他的結論用書信形式送交皇家學會評審。不料竟引起一場尖銳的論戰。當時惠更斯反對他,胡克攻擊他尤甚。早在1665年胡克就在英國提出光的波動理論,這只是一個假說。惠更斯則把它完整起來,認為空間的以太是無所不在的,他把以太作為振動的媒質,把媒質的每一個質點都看成一個中心,在中心的周圍形成一個波,惠更斯成功地用這個物理圖像來解釋光的反、折射、還以此來研究冰洲石的雙折射(但是光的波動學說的確立還有待於一個半世紀之後由英國的T.楊的干涉實驗來證明)。牛頓則持光的微粒說,他認為波動說的最大障礙是不能解釋光的直線進行。他提出發光物體發射出以直線運動的微粒子、微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它也能解釋光的折射與反射,甚至經過修改也能解釋F.M.格里馬爾迪發現的「衍射」現象。但對薄膜形成的彩色,牛頓則承認微粒說不如波動說解釋得明快。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雙方爭論持續多年。當年光的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現在可以引用E.T.惠特克的話來結束這樁公案:「當A.愛因斯坦以M.普朗克的量子原理來解釋光電效應,光的微粒思想經過一個世紀的沉寂而在1905年又獲得了新生,並因此而導致光量子存在的基本原理。他的思想為實驗所充分肯定,特別是光子與電子碰撞所產生的康普頓效應服從經典的碰撞力學定律。而同時,關於光的波動性的實驗並沒有失效,於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波動說和微粒假說都是正確的。」無疑,牛頓的《光學》(Opticks)是和他的《原理》同為物理學的巨著,也是科學界的經典著作。《光學》第一版印於1704年,在胡克逝世之後問世。《光學》最後部分以獨特的形式附上一份著名的「問題」表,共提出31個「問題」(第一版提出16個「問題」)。在「問題」中所談到的不僅是光的折射、反射等,還涉及光與真空,甚至重力、天體等問題。在多處談到光的波動,涉及太陽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物理學的諸多方面,富有啟發性,後人評價這些「問題」是《光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並非虛語。牛頓在《光學》一書中憑借實驗的結果與分析,建立了光的理論。但在全書中沒有提起不同玻璃具有不同折射率,在全書中也沒有做消色差的實驗,這或許是由於他當時還沒有獲得不同質玻璃的三棱鏡的緣故。但是牛頓製造反射式望遠鏡來避免物鏡的色散,卻是個妙法,迄今大型望遠鏡的製造還遵從此法。牛頓死後3年(1730)出版了經牛頓生前訂校過的《光學》第 4版。現在流行的1931年版本就是根據第4版重印的。回答時間:2006-4-16 20:34
6. 請問提倡節約的國際性節日是在哪天叫什麼
10月3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勤儉日」。
http://jieyue.net/qinjianri/page_show.asp?id=44840&type1_id=47&type2_id=427&type3_id=775
聯合國「世界勤儉日」
救救我們!救救地球!
你記得有個聯合國「世界勤儉日」嗎?
10月3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勤儉日」。當眾多「××日」成為商機被熱炒時,昨天的這個「世界勤儉日」,被許多人有意無意地冷落了。
街頭調查的結果
「你知道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嗎?」上海南京路街頭,當記者向路人重復到第45遍這個問題的時候,終於有一位老人點了點頭。100位年齡各異的路人中,「世界勤儉日」的認知率僅有3%。
不得不承認,當國際公認的「奢侈品牌」成為街頭風向標,當房產廣告鼓吹「豪苑、體驗尊貴生活」,當中國社會日益富足,勤儉,這一曾經被普遍推崇的品格,卻漸有點陌生。
記者調查發現,中老年人對勤儉的認同度還是很高的。58歲的諸阿姨一聽談「勤儉」,話匣子就打開了:「現在有些小青年真是浪費,天不熱就開空調,睡覺了燈也不關,吃飯喜歡上飯店……」諸阿姨告訴記者,她至今用手絹不用餐巾紙,淘米水還能沖廁所、澆花,小塊的肥皂收集起來擰成大塊繼續用。她說,經歷了「一窮二白」,才體會到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的來之不易。
記者采訪的30歲以下白領中,超過一半認為,眼下的生活衣食無憂,沒有必要重提「勤儉」。遠離了戰亂、飢荒和物資匱乏,白領們喜歡用無數小射燈營造居室氣氛,大量消費原木漿造的紙巾,習慣空調營造出的恆溫環境……對他們而言,做到「不亂花錢」,已是最大程度的勤儉。
至於在那些上世紀「80年代生人」看來,「勤儉」實在太陌生。「我能想到的勤儉,就是和父母去高級餐廳吃完飯後,把剩菜打包回家。」一名16歲的初中生想了良久,這樣回答記者。不少學生甚至將「囊中羞澀」、「弱勢群體」這些詞語與「勤儉」兩字相提並論,認為「上不了檯面」。還有30%的街頭調查承認生活不夠節省,上千元的高檔化妝品,近萬元的名牌服裝,說買就買。
勤儉,真的不合時宜了?
勤儉怎能變成「何苦」
調查中,22歲的孫先生這樣問:「你告訴我,勤儉是什麼?我奶奶說,勤儉是『寧可肚子脹,也別占著鍋和碗』,卻吃壞了自己的腸胃;我媽媽說,勤儉是為了省一塊錢等沒有空調的公交車,卻浪費了大把的時間。這樣的勤儉,何苦?」
當物質告別匱乏,當生活漸漸豐裕,這確實是個問題:勤儉是什麼?是否還值得我們恪守?
勤儉是什麼?傳統文化推崇它,那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品德。《左傳》中,魯庄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塗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一國之君有的是錢,可大夫御孫卻認為,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他說了一句話世代流傳: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能否做到勤儉,都是關系生存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
勤儉是什麼?賢哲偉人推崇它,那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年周恩來總理的襯衣,無不是多處打過補丁,白領子和袖口換過幾次,一件毛巾睡衣本來白底藍格,也早已磨得失了顏色。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將56億美元捐給社會公益項目,但他從未抽過一支雪茄、喝過一杯香檳,生活摳門得出人意料。
勤儉是什麼?現代文明推崇它,那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對過度消費的抵制。美國學生的課本歷來是重復利用,一本教科書至少會經過8名學生,平均使用壽命為5年。世界知名企業惠普,在辦公室設了「備用箱」,只用過一面的紙張都放在備用箱中,紙的背面再利用。而全球的「愛普森」任何一家公司里,所有雙面用的列印紙再用過之後,還必須用來粘貼各種報銷票據。
那些問「勤儉何苦」的人,是否知道這樣一組數據: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2%;中國佔有的人均淡水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弱;中國佔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4%;中國佔有的人均礦產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8%;中國森林覆蓋率不足14%,人均森林面積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1.7%。
對於一個要用佔世界不到10%的可耕地資源、養活佔世界22%人口的大國來說,勤儉,永遠不過時。
不能承受的損耗之重
記者街頭隨訪中遭遇的情景,在許多城市確確實實發生著:
一名25歲的女性,在某專賣店買下一款價值8000元的手提包,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一名在國有企業擔任秘書的上班族,居然養了一輛高檔日本轎車……這些一擲千金的人並非百萬富翁,他們屬於「月光族」。他們往往月初時風光一時,月末只能靠父母「接濟」度日。
那些出國旅遊者的高消費,讓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一位見多識廣的奢華品店主都「嘆為觀止」,去年,一個約30人的中國旅遊團進了該店,一小時內,竟買走了價值50萬美元的商品!難怪法國人頭馬洋酒公司的洋董事說:「中國人最富,因為我們超過一萬元一瓶的極品路易十三,大部分被中國人買走。」據統計,中國奢侈品市場現在的價值約為20億美元,佔全球總額的3%左右。
有人說:我從不購買奢侈品。可知道嗎?那些便宜的一次性消費品損耗,造成的資源浪費更令人吃驚。一立方米的木頭,只能做2.7萬雙一次性筷子,僅上海一天就要消耗一次性筷子和飯盒一百萬套。據環保部門統計:一戶雙職工的三口之家,平均每月消耗50隻一次性杯子、100個保鮮袋、36張一次性檯布以及6筒捲筒紙。一個城市,上百萬家庭的一次性消費,將使多少森林慘遭砍伐,多少石油被消耗,多少垃圾需要填埋?
還有那些日常必需的資源,多少在不經意間流失?最新的裝修潮流,是在牆面的暗槽里裝一排射燈,通宵照明。當整個城市都來追逐這種「流行」時,對電力是怎樣強大的負荷!
社會要進步,國家要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消耗,但這一切,更離不開勤儉。
乘以13億的分量
「最近我們學校的食堂里天天有半桶多的剩飯,看到這些我們不應該深思嗎?我國約有13億人口,設想一下只要每人節約一粒米,那會給國家帶來一筆多大的財富呢?」這是近年來在許多學校開展的一個「13億粒米有多重」估算實驗活動前,老師們通常會說的題前話。
孩子們通過各種測量,都會得出13億粒米的大致重量。老師最後會拿出一個米袋,說1億粒可裝滿40袋,13億粒米可裝滿520袋。這個驚人的數目,讓孩子們因此留下了一個深刻印象:無論是節約還是浪費,對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度來說,都是一件大事。
但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相對過剩經濟現象的出現,當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得以推進時,有人懷疑「節儉還是不是一種美德」。廣東黃鐵苗教授,有專著《節約經濟學》面世。他在接受專訪時說,節約是經濟的永恆主題。這是由人的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的矛盾決定的。在地球人口膨脹的今天更是如此。只要我們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進行一番歷史考察,就不難發現,人類總是按照節約的原則進行經濟活動的。即無論什麼時代的經濟發展,人們都自覺或自覺希望以最小的投入(包括時間和財物),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以滿足自身需要。而且,社會越向前發展,這種要求越明顯,越強烈。在古今中外佔主導地位的各種經濟理論中,對節約都十分重視。
擴大內需與提倡節儉本質上並不矛盾。從根本上說,無論生產消費還是生活消費的對象都是資源。有限的資源只有節儉使用,才能有助於消費的滿足。節儉的反義詞是浪費,浪費是指人力、財力、時間用得不當或沒有節制,浪費會影響人們的消費。從古至今,人類偉大的思想家對節儉問題無不肯定和贊揚。這是因為,一方面節儉可以減少社會財富不必要的耗費,使有限的社會財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從個人來說,倡導節儉,不妄求財富,則可避免妄求之災禍。唐代詩人李商隱說:「歷鑒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可見,勤儉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昂揚奮進的精神。
當勤儉成為一種國際性的主題,世界范圍的共同思考和追求時,幾千年來以勤儉為傳統美德的中國人,更是不該也不會在今天把這兩個字遺忘。
7. 10月31日 是什麼節日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和世界勤儉日。
1、世界城市日
世界城市日,出自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高峰論壇上發布的《上海宣言》中的倡議。倡議表示,將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閉幕之日定為世界城市日,讓上海世博會的理念與實踐得以永續,激勵人類為城市創新與和諧發展而不懈追求和奮斗。
2、世界勤儉日
世界勤儉日最早是在1924年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儲蓄銀行大會上由義大利教授Filippo Ravizza提出並最終於2006年由聯合國確立的。該節日的確立旨在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的2006年世界人口現狀報告顯示,世界人口已經突破65億,並且該年會達到65.6億。僅就地球資源消耗來說,人類也必須做到勤儉節約。因而確立10月31日為「世界勤儉日」。
世界勤儉日的設立宗旨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為國人所提倡。傳統文化推崇勤儉,那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品德;賢哲偉人推崇它,那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代文明推崇它,那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對過度消費的抵制。社會要進步,國家要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資源的消耗,但這一切,更離不開人們的勤儉。
勤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現代文明的內在訴求。勤儉,是一種操守,是一種品行,是一種素養,是一種美德。
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逐步提高,浪費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一些飯店、家庭、學校等浪費現象隨處可見。而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人們的日常生活每天都要消耗比以往更多的能源,各種資源日益枯竭,節能減排迫在眉睫。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世界城市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世界勤儉日
8. 今天是勤儉日啥時候列入法定假日裡面哈
你說的勤儉日是指每年10月31日由義大利教授Filippo Ravizza提出並最終於2006年由聯合國確立的世界勤儉日(World Thrift Day)。而不是帶有自主國家紀念性的日子,所以不會列入到國家的法定假日里!
9. 世界勤儉日是什麼時候
10月31日,早在2006年聯合國就將每年的10月31日確定為世界勤儉日,為了警醒世人不要鋪張浪費,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勤儉節約的觀念並身體力行。要注意的是勤儉不僅僅是10月31日這一天,而應該貫穿於每一個人的生命始終,烙在每個公民的價值信仰中。
雖然勤儉節約已蔚然成風,但仍需要從點滴做起,擰緊水龍頭、下班後關閉辦公室電腦和空調、超市購物自帶環保袋、打包剩菜剩飯,讓勤儉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習慣。「世界勤儉日」這一節日由來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
10. 世界勤儉日的英語是什麼
世界勤儉日的英語是World Thrift Day。
世界勤儉日是一個國際節日,定於每年的10月31日。最早是在1924年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儲蓄銀行大會上由義大利教授Filippo Ravizza提出的,最終於2006年由聯合國確立。該節日意義旨在號召人們勤儉節約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促進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世界」英文翻譯為World、「節約、節儉」英文翻譯為Thrift、「一天、一日」英文翻譯為Day。世界勤儉日的英文是「World Thrift Day 」。讀音為:英 [wɜːld θrɪft deɪ] 。
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節日,比如「世界旅遊日」的英文是World Tourism Day。「世界郵政日」的英文是World Post Day。「世界糧食日」的英文是World Food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