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二戰時,義大利和日本的來往
20世紀30年代初,中意兩國關系發展良好,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伯爵作為駐華公使,積極推動意中貿易的發展。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結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對於義大利和日本過於親近相當反感,中意兩國關系開始疏遠。 1937年春夏之交,中日全面戰爭呈現一觸即發之勢。義大利駐華大使、法西斯黨員卡羅·福馬卡利認為中日一旦開戰,勢必禍及義大利租界,於是急電墨索里尼,要求加派軍艦和陸軍來華,以增強義大利租界的防禦力量,這個請求最終獲得批准。在義大利本土派兵前,中日已全面開戰,天津的義大利兵營於8月6日向上海和漢口緊急派遣了30名軍人,以保護當地的義大利領事館。同時,莫瑞特上尉指揮的「雷班托」號布雷艦和德·萊奧納爾迪斯中尉指揮的「卡羅托」號內河淺水炮艇也出現在上海黃浦江江面。 8月27日,義大利巡洋艦「蒙特庫科利」號載著幾百名陸軍官兵從東非殖民地厄利垂亞起航,9月15日抵達天津,此時天津已被日軍佔領。在完成運兵任務後,「蒙特庫科利」號又駛往上海,不知什麼緣故,9月27日和10月24日,日軍飛機兩次轟炸了「蒙特庫科利」號,導致一名艦上水兵死亡,數人受傷。為此,義大利政府向日本提出了抗議,東京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1937年底,「蒙特庫科利」號奉調回國,其「姐妹艦」「巴特羅梅奧·科雷奧尼」號替代它前往中國執行護僑任務。在1937年,義大利陸海軍投入到中國的總兵力達到1200人。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即,1939年9月5日,「巴特羅梅奧·科雷奧尼」號被調往歐洲,一些在華義大利特遣部隊也隨船回國,但仍有相當規模的意軍留在中國,其中軍艦「雷班多」號和「卡羅托」號停泊在上海。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正式參加二戰,7月,意軍在東非向英屬埃及發起攻勢,結果連吃敗仗,由於英軍封鎖了通往地中海的咽喉蘇伊士運河,為防止東非殖民地陷落後,義大利艦船被英國俘獲,義大利海軍司令部命令馬薩瓦基地的艦只駛往遠東。1941年2月,就在東非港口馬薩瓦被英軍攻佔一個多月前,三艘義大利軍艦開向中國,其中「厄利垂亞」號和「拉姆-1」號到達上海和天津,而「拉姆-2」號在馬爾地夫海域被英聯邦的紐西蘭巡洋艦「利安德」號擊沉。 在中日戰爭的頭幾年,由於義大利與日本的軸心國同盟關系,再加上義大利駐華機構不斷讓步和妥協,中國境內的義大利軍隊度過一段較為平靜的時光。但實際上義大利人與日軍佔領當局的關系並不理想,由於不喜歡歐洲人的存在,日本人還是很厭惡在他們佔領區內多出一支歐洲武裝。 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前,日本還禁止義大利軍艦「厄利垂亞」號和「拉姆-1」號從中國出發,到太平洋上破襲英國商船隊,目的是避免過早激化日本與英國乃至美國的矛盾,以達到偷襲珍珠港行動的突然性。在珍珠港事件後,「厄利垂亞」號才被日軍允許前往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和新加坡,為遠道而來的德國和義大利潛艇提供給養,這些從法國波爾多港出發的潛艇帶來了日本急需的一些戰略物資。除了潛艇外,許多義大利貨輪都進入過中國水域,與日本交換戰略物資,例如「維德角」號便穿過盟軍的封鎖,為日本帶來稀有的戰略物資。 由於義大利屢遭慘敗,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被國王逮捕。緊接著,9月8日,義大利成立巴多格里奧新政府,公開宣布退出軸心國,這一下子把呆在遠東的義大利軍人推到危險境地。 當地時間9月9日凌晨2點鍾,「厄利垂亞」號剛在新加坡外海完成對義大利潛艇「卡比連尼」號補充給養的作業,當他們從路透社獲悉義大利投降的消息後,立即改變航線,經蘇門答臘海峽逃向英屬殖民地錫蘭(今斯里蘭卡),避開了日本海軍和飛機的追擊。但是,「卡比連尼」號潛艇艇長沃爾特·奧科尼海軍中校是個死硬的法西斯黨徒,他執意將潛艇開進日軍控制下的新加坡港,他公開表示願意站在日本一方繼續作戰,但日軍還是強行將「卡比連尼」號潛艇上的艇員關進戰俘營。 此時,還有多艘義大利海軍艦船處於日軍勢力范圍內。「朱利安尼」號和「托列里」號潛艇仍在新加坡,裝滿戰略物資正准備返回波爾多;小型艦船「雷班托」號和「卡羅托」號在上海;輔助巡洋艦「卡利蒂」號和「拉姆-2」號在日本神戶檢修;一些貨船像「維德角」號和「康提凡蒂」號停泊在上海。許多艦只的指揮官獲知義大利投降後,決定自沉艦船,以免被日軍俘獲。「雷班托」號和「卡羅托」號甚至向奪船的日軍和上海汪偽警察開炮,當日本兵沖上船甲板時,船上的義大利水手打開了通海閥,「雷班托」號和「卡羅托」號在一片白色水霧中沉入黃浦江,日軍只能望而興嘆。 當義大利艦船慘遭日本人洗劫時,呆在天津、北平、上海租界及使領館區的義大利陸軍也面臨生死抉擇。 9月9日,1000餘名日軍在大炮和15輛輕型坦克的配合下,向東交民巷的義大利使館及北平電台發起猛攻,僅有步槍和手榴彈的100名義大利守兵防守了一天一夜,直到10日上午9時才投降,投降前,他們毀掉了電台並焚燒了所有絕密文件。 在天津租界區,由卡羅·德爾阿誇上尉指揮的意軍被6000餘名日偽軍包圍。德爾阿誇上尉決心進行抵抗,他手下有600名官兵,配備有300支步槍、50支手槍、50挺布雷達和菲亞特機槍、4門76毫米火炮和4輛藍旗亞裝甲車,他們還有200萬發不同口徑的彈葯、能維持一周作戰所需的食品和葯品。為了迫使意軍投降,日軍指揮官、獨立第15旅團長田中信南先用10輛裝甲車堵住義大利租界的出口,調動兩艘內河炮艇封鎖海河,並從北平南苑機場調來一個轟炸機中隊。在日本人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威懾性炮擊和空襲後,德爾阿誇上尉的神經崩潰了,盡管手下官兵多數願意與日軍死戰到底,但德爾阿誇上尉還是決定率部投降。 在這場被日本人稱為「九月義人降伏事變」中,日軍共抓獲近1100名義大利公民。日方給他們兩個選擇,要麼宣布效忠希特勒一手扶植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即「薩洛共和國」),要麼被送進集中營。迫於日軍的淫威,有170名義大利官兵賣身投靠,其餘的人則被日軍關進設在中國東北、朝鮮及菲律賓的集中營,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備受日軍虐待。 到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時,義大利潛艇「托列里」號仍在協同日軍作戰,他們一直打到8月30日。那一天,這群義大利軍人用機關炮擊落了一架美軍B-25轟炸機,這也是日本在二戰中取得的最後一個戰果。 日本投降後,被日軍關在集中營里的義大利官兵於1945年9月被美軍解救,他們在馬尼拉和火奴魯魯經過短暫的身份和政治立場甄別後,於1946年3月乘美國軍艦回到義大利。義大利派往中國的「東方遠征軍」歷史至此才算劃上句號。 參考文獻: 相關史料
② 簡述德,意,日走向法西斯專政道路的原因
一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退,物價飛漲。大批工人失業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困苦不堪。工人奪取工廠農民奪取土地的事情不斷發生。1992年10月,義大利國王授權墨索里尼組閣,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建立。 德國也是歐洲受經濟危機打擊最嚴重的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打著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招牌,騙取了民眾的廣泛支持。他們加緊同統治集團勾結,極力爭取軍隊。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一躍為第一大黨。1933年初為國家元首。 經濟危機對日本的打擊也同樣嚴重,日本的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人數劇增,農民大批破產,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軍部要求在天皇名義下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實行對外擴張。
③ 二戰中的德國與義大利關系如何
盟友關系。
希特勒看上義大利做盟友是因為國際政治是國家利益的舞台,是利益的驅使。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種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結合(馬基雅維利主義,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義大利實力差求著希特勒做盟友(起碼在德意簽訂鋼鐵條約是,德意兩國表面實力相差不大),也不是兩者意識形態上是相似。
德意日同盟:
義大利不僅侵佔了阿比西尼亞,而且還和德國一起干涉西班牙內戰,兩個思想上的「瘋子」因為相似的方法,都是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他們的貪婪和野心,自然就一拍即合結成了「柏林—羅馬」侵略軸心。
當時的日本正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雖然他們從明治維新後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日本高層認為還是得通過戰爭來滿足自己國內的自然資源需求。他們便向全國推行軍國主義思想,各種掠奪和擴張的言論在日本佔了主導第二,日本稱霸亞洲的野心來時顯露。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一致認為,德意與英法美爭奪的重點在歐洲極其側翼——非洲地區,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它們需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個同夥,能使得英法美陷入兩面受敵的狀態,而日本對於德意而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就這樣,德意日順理成章的勾結在了一起,建立起了「柏林—羅馬—東京」侵略軸心,二戰全面開始。
④ 二戰中德意日三國劃分的作戰區域是怎樣的
這沒有劃分的多麼細的,在當時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只有擊敗了一個敵人在進攻下一個。
到二戰全面爆發,實際上歐洲西部,北部已經全歸德國了。
總的來說,目標是:德國向東,再加上義大利向東北部、日本從我國東北進攻的配合佔領歐洲;義大利主要向非洲進攻,德國也有一部分兵力配合;日本進攻中國、東南亞、澳大利亞,從蒙古和印度方向同德國會師,還有海軍從美國西部進攻,德國從東部進攻,分兵向加拿大。最後經美國向南美進攻。佔領全球。
⑤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另一個盟友義大利在做了些什麼
義大利在處理二戰戰略的時候,總是處處想與德國日本看齊,想顯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實際上,他卻是拖累整個軸心陣營的罪魁禍首之一。看看希臘、巴爾干、北非哪個地方有義大利哪個地方就要其他歐洲軸心國部隊來填補。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分散了軍力,對義大利最重要的盟友德國而言,為幫助義大利在巴爾乾的野心,最最重大的失誤就是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入侵,直接分散了本來就很寶貴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而且導致了入侵蘇聯計劃的推遲,換句話說,就是浪費了主要進攻方向上的突擊力量,而且在時間上人為的「提前」了寒冬的到來。而這一切,都是由於軟弱無能的義大利軍隊,本來50萬義大利軍隊入侵巴爾干半島是比較有勝算的,即使不順利,也不至於那麼快就一敗塗地。義大利屬於典型的癩蛤蟆打哈欠----嘴巴大肚子小……
對於義大利來說,二戰中比較明智的策略就是在北非採取守勢,拖住和打擊英國H艦隊和地中海分艦隊,盡最大可能的切斷埃及---蘇依士運河與英國本土在地中海的聯系。而從義大利的實力上來說,做到這些也是比較現實一點的。義大利靴子深入地中海,撒丁、西西里兩個島又扼守著地中海的要沖,義大利空軍和海軍的作戰思想如果能跟上二戰的水平的話,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的日子會非常難過的。可惜,義大利拿著當時世界前幾位的海軍、守著如此良好的地理優勢,竟然無法對抗英國一個分艦隊……實際上,義大利空軍戰斗機的性能是很不錯的,MC.200系列的水平與ME109屬於同級水平,但搞笑的是性能先進的飛機居然沒裝無線電……這樣還能指望義大利空軍發揮什麼呢?至於陸地戰場,不屬於義大利的擅長范圍,本來應該組織一些比較精銳的部隊與其他軸心國軍隊頂在最前線,而把大量當時屬於二流的部隊收縮,用於協助德軍對付游擊隊(義大利軍隊再不濟裝備也要比游擊對強吧)。想像一下,近百萬義大利部隊作為主力,配合少量德國軍隊對付游擊隊,如果指揮得當的話,對游擊隊的活動還是會有相當的遏制的,這里只說遏制,不說消滅,因為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游擊隊都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將其活動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即可,不要幻想去消滅。
義大利對德國最大的貢獻居然出現在他倒戈向同盟國一方後……比較搞笑---義大利大量戰爭物資儲備被德軍洗劫,導致1943年德國軍工生產達到二戰時期的峰值。
義大利最大問題在於莫索里尼的愚蠢自大和無能,如果莫索里尼不是那麼看重所謂的面子,而是與德國分工明細,優勢互補的話,也不至於產生那麼多失敗和笑話。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統帥的無能更加會誤國,個人覺得,莫索里尼是上個世紀僅次於戈爾巴喬夫的第二大敗家子......好歹莫索里尼敗的是自己的家,戈爾巴喬夫卻敗掉了70年的蘇聯......
⑥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1.《凡爾賽條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凡爾賽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大量的賠款,七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失去了,列寧把它叫對德國進行敲骨裂髓的盤剝。這樣,德國的社會矛盾就非常尖銳,非常大。;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2.經濟危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經濟危機是二次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過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此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3.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德,日法西斯上台,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對外侵略擴張。
德、日、意法西斯國家成為新的戰爭策源地義大利法西斯黨1922年10月上台後, 為建立橫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乾地區的「大義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德國納粹黨1933年1月上台後即制定擴張計劃,企圖首先在中歐建立「大德意志」,繼而擊敗法蘇,奪取歐陸霸權,最後向海外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為沖破凡爾賽體系,德國於同年10月退出日內瓦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有關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增加軍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公開擴軍;1936年3月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派兵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同年10月與義大利簽訂《德意軸心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德、意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確定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6年3月標志日本法西斯政權確立的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後,於8月在五相會議上確立保證其東亞大陸地位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把中、蘇、美、英等列為假想敵國。日本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該協定,法西斯侵略集團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先後發動的局部戰爭,是它們走向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4.「綏靖政策」的鼓動
「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苟安。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扎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面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採取「超然」態度,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隨後,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而《慕尼黑協定》中有關德與捷克斯洛伐克的不作為更是『綏靖主義『直接體現,但這種不作為的「綏靖政策」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 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5.希特勒個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希特勒是反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泛日耳曼民族主義、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信奉者。1923年11月8號,希特勒發動了啤酒館政變,雖然是以失敗告終,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藉此寫成了《我的奮斗》這本書,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特勒在他這本書說,必須同法國一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與法國的矛盾,提高德國的國家地位;第二個就是未來的生存觀。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是在東方,就是東歐地區。他說德國必須再次沿著古代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向俄國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他說,當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的時候,那麼就用拳頭說話。通篇是「擴張」。沿著這兩個主張,就是「擴張」。而經濟危機給了他宣揚個人政治主張的契機,並最終贏得多數人民的支持。
⑦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法西斯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共同原因是是想稱霸世界!象德首先想要霸歐洲日想先稱霸太平洋義大利就不曉得了!他不怎麼出名好象是想先稱霸非洲!
⑧ 二戰期間軸心國的日本、德國、義大利,這三者有什麼關系
1936年11月,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間的 柏林-東京-羅馬 軸心正式形成。這看似是一個以反對共產國際名義簽訂的協定,但實際上是法西斯主義瓜分世界的協議。
德意日三國的法西斯勢力都已上台,並且對外入侵亦不可避免。但是世界最占優勢的勢力並不是他們三國。英國的世界老大地位雖然已經保不住,不過虎老威猶在。法國則由於一戰損失對德國極其敵視。美國雖然採用孤立主義政策,但是與前宗主國英國關系密切,儼然是鬆散同盟。德國不可能單獨挑戰世界,所以就需要盟友。而處於和平中的國家與別國結盟必然會被關注,猜測你的意圖,這種結盟會過早引起英法美的警覺。
於是障眼法出現了:由於蘇聯共產主義政權的建立和共產國際意識形態輸出的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英法美對於共產國際有著極大的仇視。所以德意日的結盟就以反對共產國際為名義,進行軍事、情報、等各方面的交流。這樣英法美也不會反對這種結盟,反而希望德意日能當炮灰先去跟蘇聯開打。可事實上德國不但沒跟蘇聯打,還秘密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和瓜分波蘭的密約。徹底地欺騙了英法美,贏得了時間,並麻痹了對手,直接導致法國的備戰策略出現失誤並亡國。.
就是這個成功的策略引發了後來的「綏靖政策」。這是一個極其成功的外交欺騙案例。
⑨ 二戰後德意日走向不同道路的看法
先說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通過改革,謀求在國家內部解決經濟危機。
再說德意日法西斯:他們沒有辦法在國家內部解決經濟危機,就實行對外擴張,發動戰爭的方法,妄圖通過掠奪他國資源,將經濟危機轉嫁他國的外部方式解決國內金融危機,並藉此轉移國內民眾視線,安撫民眾,保住政權。
事實證明:美國人的方法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