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的時候反法西斯過家那麼多,為什麼日本德國義大利和幾個小國就敢和中英美抗衡
並非始終抗衡,蘇聯希望和德國妥協,不願意開戰,因此秘密協定當德國出兵佔領波蘭西部的時候,蘇聯應該出兵佔領波蘭東部!這樣就可以建立一個戰爭緩沖區,將來蘇德之間如果爆發戰爭,則戰場將在波蘭境內,不會波及到本土!
而美國的參戰完全是因為珍珠島事件,日本建立了太平洋的霸權,如果美國不參戰,有可能威脅到美國西部海岸!
英法兩國也在戰前採取綏靖政策,希望能夠犧牲小國家的利益來維持歐洲的大范圍和平!
正是這些國家的軟弱,使得法西斯國家氣焰囂張, 妄圖瓜分全世界!只是後期反法西斯的力量逐漸強大,法西斯國家才明白自己的處境!
⑵ 同是二戰法西斯國家,為何義大利沒像德國一樣一度被解體
那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來看一看義大利在整個二戰中的實際表現,表面上義大利同德國日本一樣,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但和它的盟友德國和日本比起來,義大利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義大利人在二戰上幾乎沒有打贏任何一場戰爭或者戰斗,不論是在陸軍方面還是在海軍方面,義大利的表現都讓人很驚訝,更讓人吃驚的是,它居然被非洲一群拿著原始作戰工具的非洲土著給打敗了,這個戰鬥力有點讓人意外,也就是說義大利光有這個想法卻沒有為這個想法付諸實踐的能力,而且義大利本國民眾的戰斗傾向和戰斗意願並不是很充足,義大利人或許骨子裡還是嚮往著浪漫吧,他們對於這種打打殺殺的場面,似乎一直不怎麼熱衷,除了先祖羅馬帝國時代,往後的義大利一直都是比較內向的。
⑶ 一代法西斯「強人」墨索里尼,為何在二戰中出盡洋相
說墨索里尼是一個強人,其實也沒什麼太大毛病,和希特勒比起來,其實一般般,但墨索里尼絕對是一個梟雄,雖說他玩的比較菜吧。之所以說墨索里尼是個梟雄,其實很簡單,能夠爬到元首位置上的人,沒有一個是白痴,如果你說墨索里尼是個白痴,那你大可以去試試,自己在當年能不能當上他那個官職。
可以這樣說,義大利人不想打仗,義大利高層,除了墨索里尼等個別人外,沒什麼太大野心。其實德國也是,德國最高統帥部也是沒希特勒那麼大的野心,但是他們依舊一絲不苟。而義大利則不一樣,義大利高級將領們,對於打仗的醫院根本就不強烈,打輸也沒什麼以外。
另外,義大利內部其實矛盾重重,甚至1943年墨索里尼還被抓起來了,義大利內部把墨索里尼推翻了,然後又是希特勒組織部隊去把墨索里尼救出來,重新組建了政府。
⑷ 二戰時期義大利法西斯的惡行
義大利在二戰中為分散德軍兵力,消耗德國資源,影響德國戰略部署以及加快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我不否認二戰中的義大利有勇敢的士兵,他們也擁有優秀的軍隊(和平均水平比較),但是總的來說,意軍的裝備太差,軍官的水平相當低,在戰略思想和戰術方面也存在太多問題(如對航空母艦的認識上),本國的戰時經濟組織也是相當糟糕(雖然和資源缺乏有一定關系),最重要的是,義大利人對這場戰爭缺乏戰斗意志,可以說是半被迫地加入戰爭,再加上那一條條一項項的缺陷,還有「領袖」的瞎指揮。意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只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人操魚雷部隊和一部分空軍部隊,個別意軍陸軍部隊也是很頑強的,不過可惜的是太少了。。。。。。
⑸ 二戰中有哪些法西斯國家奧地利和西班牙也是嗎
軸心國成員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德國控制,成為德國的附屬國)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塞爾維亞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希法國
軸心國的佔領國
丹麥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挪威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希臘
捷克斯洛伐克
波蘭
南斯拉夫
中國 局部
蘇聯 局部
⑹ 綏靖政策的原因是什麼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的建立時間、人物、政策及影響列舉二戰重要戰役及時間影響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衛國戰爭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德國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同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佔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7月17日,德軍開始猛攻斯大林格勒,企圖侵佔該城,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經過3天激戰,德軍很快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德軍在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的指揮下,多次向斯大林格勒發動進攻,均因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一直未能攻下這座城市。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
德軍9月抵達斯大林格勒市郊區和工廠區,但他們遭到工人戰斗隊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蘇聯防禦部隊幾乎被逼到伏爾加河畔。隨著冬天的來臨,德國軍隊的供應開始接濟不上,他們的坦克在巷戰中也沒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同時轉入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德軍22個師33萬人,並於12月粉碎了德軍的突圍企圖。
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軍民斃敵約23萬人,俘虜了德軍元帥保盧斯、24名將軍及官兵共9.1萬人。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一次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斯大林格勒全城的建築均毀於戰火。
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公里至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寧格勒保衛戰
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只有5公里,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但列寧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飢挨餓,堅持生產,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的872天里,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列寧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於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00多公里。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歷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凌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朴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里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底登陸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
西西里島登陸戰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位於亞平寧半島和北非之間,是義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盟軍為保證地中海海運安全並最終戰勝義大利,於1943年7月至8月間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成功奪取西西里島。
1943年5月,盟軍在把德意軍隊逐出非洲大陸後,將義大利西西里島定為下一個進攻目標。1943年夏,盟軍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准備在西西里島登陸。這次作戰的代號為「哈斯基」,由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負責實施。該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軍第7集團軍,共有13個師和3個獨立旅,總兵力達47.8萬人,擁有作戰飛機4000餘架,各種戰斗艦艇和輔助船隻約3200艘。
為保證西西里島登陸戰的勝利,盟軍在戰役前曾實施代號為「肉餡」的誤導行動,發出盟軍將在撒丁島和希臘登陸的錯誤信息,致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里島上的德軍兵力。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按計劃以空降登陸打響了西西里島登陸戰役。10日凌晨,盟軍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在西西里島強行登陸。面對盟軍的突然襲擊,德意軍隊猝不及防,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戰役進行到第3天,英軍便佔領了西西里島的東南部。7月22日,美軍又攻克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8月5日,英軍佔領卡塔尼亞。8月17日,盟軍先後進入西西里島東北角通向大陸的咽喉重鎮墨西拿,隨即佔領全島。至此,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以盟軍獲勝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中,德意軍共投入兵力約27萬人,總計損失近17萬人,盟軍損失3萬餘人。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的勝利為盟軍打開了直接進攻義大利的大門,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權所面臨的危機,為最終迫使義大利投降創造了條件。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內經濟完全破產、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佔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准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並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准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起攻擊。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並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4月30日,蘇軍攻佔了象徵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歐洲戰爭至此落下帷幕。
阿萊曼戰役
阿萊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萊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義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萊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積極備戰。經過周密的准備,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於10月下旬發動代號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佔領利比亞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餘人。他們防守在阿萊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
10月23日夜,英軍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敵軍防禦陣地。28日,英軍調集主力在北部戰線繼續猛攻,迫使南線德軍增援。德軍北上增援後,英軍立即集中兵力於11月2日凌晨在南線發動代號為「增壓」的戰斗,攻擊德意軍結合部,並突破敵方防區,向西挺進。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命令向西撤退,4個師的義大利軍隊隨即向英軍投降。
至此,阿萊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阿萊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
⑺ 二戰中,美國和義大利打過仗嗎
打過。1943年7月,攻入義大利的就是美英聯軍。
⑻ 二戰的勝利,為什麼說某種程度上得感謝法西斯義大利
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61個國家被捲入,被捲入戰爭的人口佔地球人口的四分之三,只有南美洲奪過了此劫。
學過歷史課的都知道,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是二戰的發起國,是沆瀣一氣的同盟,但二戰的勝利,世界人民在某種程度上也得感謝義大利,因為義大利在二戰中是個笑話般的存在,他們的軍隊實在的是太窩囊了,作為專業「豬隊友」,拖了不少希特勒的後腿兒。
論裝備,其實義大利不弱的,在20世紀30年代,當世界經濟大蕭條,大鬧經濟危機的時候,義大利在墨索里尼的主政下,經濟有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有了錢,那就有家底兒造武器,二戰時的義大利,要飛機有飛機,要大炮有大炮,要坦克有坦克。
可即便手裡有武器,義大利的法西斯軍隊還是打不好仗,可能義大利軍隊天生就不具備打仗的基因,義大利海軍當時有戰列艦7艘,巡洋艦、驅逐艦一大把一大把的,即便這么硬的家底,愣是成了名副其實的坑爹「豬隊友」,拖後腿專業戶。
來看看義大利是怎麼坑德國的,義大利有大把的海軍戰艦在地中海這個大澡堂里停著,墨索里尼心想二戰開始了,自己也不能啥事兒不幹吧,這樣吧,海軍去招惹一下英國吧。
北非有英國的殖民地,占幾個地盤耍耍,可惜義大利軍隊在英軍的槍炮下成了慫包,被英國打得哭爹喊娘,德國在西拒英國,東攻蘇聯的同時,不得不騰出手來,替「豬隊友」義大利擦屁股再去北非打仗,三線作戰,拖了德國的後腿兒。
海軍窩囊,陸軍也強不哪去,1940年,德國對法國宣戰,一口氣打到了法國首都巴黎,墨索里尼一看,嘿,義大利軍隊撿漏兒的機會來了,干一票!拉著義大利軍隊對法國發起了攻擊,結果被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的法國打敗。
打法國讓義大利很跌份兒,那怎麼辦?柿子撿軟的捏,欺負個小國吧,希臘,墨索里尼組織了8萬軍隊,跟只有3萬守軍的小國希臘幹了一仗,結果還是戰敗。
戰敗的義大利軍隊不得不找德國幫忙,德國不得不推遲了對蘇聯的進攻,再轉身幫義大利收拾殘局。
而義大利最最最坑德國的時候,是在德國打蘇聯的時候,在攻打斯大林格勒期間,義大利協助參戰,結果被蘇軍撕開了一個幾十公里的口子,20多萬義大利軍隊撒腿跑路,蘇軍對德軍來了個迂迴包抄,圍殲100多萬。
估計當時的希特勒快恨死這個豬隊友了,連英國首相丘吉爾都諷刺地說:「萬幸,義大利成了德國的盟友,而不是我們的。」要不是義大利如此拖後腿,納粹德國不一定還得把戰爭多打多久呢。
⑼ 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的經典戰例都有哪些
1939年「白色方案」德軍佔領波蘭。
1940年「黃色方案」德軍佔領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
1940年不列顛空戰,德空軍未能擊敗英國空軍。
1941年基輔戰役,德軍圍殲蘇軍66萬人,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戰。
1941年莫斯科戰役,德軍未能佔領莫斯科。
1942年德米揚斯克戰役,該戰役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德國黨衛軍的數支王牌師參加了戰斗。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戰敗,33萬人被俘。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未能突破蘇軍陣地,該戰役中爆發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
1944年諾曼底登陸,盟軍解放法國。
1944年德軍阿登森林反擊戰以失敗告終。
1945年柏林會戰,德國投降,蘇軍30萬官兵陣亡。
⑽ 歷史大神們,有個問題。說是二戰三個主要法西斯戰犯,你們感沒感覺義大利就是個廢物😓德
在一戰和二戰當中,義大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牆頭草兩邊倒。 二戰當中,義大利不是戰爭策源地,這和德國民眾的復仇和擴張不能相比。墨索里尼是經過觀望以後看到德國進展神速才匆忙加入戰爭的。義大利沒有準備好戰爭,義大利民眾是不想打仗的。況且,義大利的實力在英法德蘇之下,其表現理所當然。義大利軍隊不能在任何一個戰區獨擋一面,希臘不行,北非不行,都是被援助和仆從的角色。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統治極不得人心,導致義大利軍隊普遍士氣低落,缺乏戰斗意志(因為不知為何而戰),這是義大利軍隊動不動就投降的主要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盟軍在戰爭中能夠嚴格遵守《日內瓦公約》,人道的對待軸心國戰俘,意軍投降後,不用擔心受到傷害,這進一步削弱了他們本就不太堅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