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近哪裡瘟疫
468年,中國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及安徽發生疫病,14—15萬人死亡。
747—749年,君士坦丁堡瘟疫使該城癱瘓,瘟疫蔓延到卡拉布里亞、希臘和西西里,死亡20萬人。
1097年9—12月,巴勒斯坦和埃及在第一次十字軍遠征時期發生瘟疫和飢荒,死亡10萬人。
1348—1666年,在歐洲一直被稱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萬人死亡,是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
1358年,山西及河北發生疫病,死亡人數超過20萬。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進入發生天花病,造成300餘萬人死亡,在此後的50年內,墨西哥因為天花又喪失了近2000萬人。
1530年,土耳其發生嚴重斑疹傷寒傳染病,死亡10萬人。
1544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因斑疹傷寒流行造成圍攻該城的霍阿奇姆的帝國軍隊死亡3萬人。
1545年,古巴發生斑疹傷寒傳染病,死亡25萬人。
1560年,巴西發生天花流行病,死亡數百萬人。
1575—1577年,在當時的新大陸墨西哥高原發生斑疹傷寒大流行,死亡約200萬人。
1600年,俄國發生飢荒和瘟疫,死亡50萬人,另外在利沃尼亞還有3萬人死亡。
1603—1604年,英格蘭發生瘟疫,僅倫敦就死亡5萬人。
1611年,君士坦丁堡大遭鼠疫之害,死亡20萬人。
1630年,義大利文斯發生瘟疫,並向北蔓延到蒂羅爾,死亡50萬人。
1664年,英格蘭倫敦發生大瘟疫,為了制止傳染,燒了三天大火來凈化空氣,歷史學家們認為這次傳染病一直延續到1666年9月,共死亡10萬人。
1672年,義大利那不勒斯發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萬人;法國里昂6萬人死於淋巴腺鼠疫。
1711年,奧地利和德國流行淋巴腺鼠疫,死亡50萬人。
1760年,敘利亞發生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阿貝馬里蒂有記載的死亡人數就達10萬。
1772—1855年,中國雲南省有31個縣、市流行鼠疫,25.3萬人死於該病。
1792年,埃及發生瘟疫,死亡80萬人。
1799年,非洲因瘟疫流行死亡30萬人。
1826—1837年,歐洲發生霍亂傳染病,僅1831年就死亡90萬人,共死亡數百萬人。
1840—1862年,世界霍亂流行,持續20餘年,死亡數百萬人。
1847—1948年,英格蘭倫敦因流行性感冒死亡1.5萬人;1851—1855年,因肺結核流行,一年內就5萬人,共死亡25萬人。
1856—1900年,中國雲南全省有86個縣流行鼠疫,共計死亡73萬多人。
1863-1875年,世界霍亂流行持續達10年之久,僅1866年東歐就死亡30多萬人,死亡人口超過千萬。
1884—1953年,中國福建57個縣、市中有71萬多人死於鼠疫。
1887—1919年,中國內蒙東部52萬人死於鼠疫。
1889—1890年,世界發生流行性感冒,波及全球人口的40%,死亡千百萬人。
1892—1899年,1923—1925年,第六次世界霍亂大流行,死亡千百萬人。
1903年1—8月,印度廣大地區發生瘟疫,死亡60萬人,其中旁遮普邦死亡13萬人。1904—1905年,孟買及西北部各省和旁遮普邦發生瘟疫,平均每周死亡1.8萬人,有幾周超過4萬人,計死亡100萬人。1906—1907年,印度瘟疫繼續流行,死亡167.27萬人。
1908年,印度持續長時間的瘟疫開始趨於平息,死亡14.87萬人。
1910—1913年,中國和印度發生淋巴腺鼠疫,流行期間,死亡數百萬人。
1914—1924年,俄國因飢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萬人。
1915年,塞爾維亞流行斑疹傷寒,半年就死亡15萬人。
1917年10月革命前後,俄國斑疹傷寒嚴重流行,約300萬人死亡。,
1917—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奪走了印度1300萬、美洲50多萬和非洲與歐洲無數人的生命,計死亡2500萬人。
1921年印度霍亂流行,造成50萬人死亡。同期發生淋巴腺鼠疫,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1924年,印度再次發生霍亂,死30萬人。
1926—1930年,印度天花造成驚人的疾病災害,死亡50萬人。
㈡ 當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是怎麼爆發的又是怎麼消失的
目前,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肺炎,以湖北武漢為中心,開始快速蔓延。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不僅來勢兇猛,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治療,致死率也相當之高。在疫情面前,我國各級政府通過嚴密的防控方案和救治措施,已經對疾病進行了有效的管控,避免了大面積傳播。
不過,在醫學尚不發達的14世紀中葉,人們卻並沒有這樣幸運。一種名為「黑死病」的瘟疫,在當時的歐洲大陸瘋狂肆虐,先後奪走了近5000萬人的生命。這一數字相當於當時整個歐洲總人口的1/3。發生在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戰場死亡總人數,也不過占其總人口的5%。
(網路配圖)
四、黑死病的消失原因。
黑死病所到之處,易感人群很快死亡被淘汰,而抵抗力強的不易感人群,則得以生存下來,感染後活下來了的人也獲得了免疫,人類整體的抗感染率不斷上升,黑死病慢慢失去了肆虐傳染的基礎。
另外,嚴厲的隔離措施,也是最終使黑死病得以滅絕的有力手段。在黑死病爆發後,西歐各個國家緊密配合,國與國之間,村與村之間,都實行嚴格的區域隔離。同時對患者、往來人員、貨物進行人物隔離,在堅持不懈以舉國之力進行的隔離制度下,最終,人類終於走出了黑死病的陰影。
當年,黑死病造成的嚴重後果,導致歐洲社會、政治、經濟劇烈動盪,大瘟疫之後的大飢荒、盜搶橫行、暴民四起,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這一切,在醫學水平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希望歷史不會重演。
㈢ 曾重創歐洲,導致人口損失三成以上彷彿世界末日的瘟疫是什麼
歷史上最著名的黑死病爆發於14世紀中葉的歐洲。這場瘟疫在1338年起源於亞洲西南部,1340年左右傳到印度,隨後傳到俄國,約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傳到英國和愛爾蘭,1351年傳到瑞典,1353年傳到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只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稀疏的地區才未受到黑死病的侵害。當時,在歐洲、中東、南非和印度地區,有三到五成的人口因黑死病而死亡。
黑死病在歐洲無孔不入,肆意地吞噬著人們的生命。黑死病直到1351年才漸漸平息,但是歐洲的人口也損失了1/3以上。在後來的幾百年裡,黑死病曾經又小規模地爆發了幾次,雖然沒有再重創歐洲,但它已經成為歐洲人談之色變的瘟神。直到19世紀初,歐洲才真正從這種可怕的疫病中解放出來。
㈣ 黑死病的起源
黑死病的起源於中亞,1347年蒙古軍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將瘟疫傳入,之後由亞歐商人傳到歐洲 。首先從義大利蔓延到西歐,而後北歐、波羅的海地區再到俄羅斯等國。有關於黑死病的最早記載是在1348年有一名叫博卡齊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的。
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就使得一些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都是由一種被稱為鼠疫桿菌的細菌所造成的。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上,並藉由黑鼠等動物來傳播。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
引起鼠疫的鼠疫桿菌直到1894年方被發現,而感染鼠疫的嚙齒動物(如鼠類)由蚤叮咬傳染給人,這個經由鼠類、蚤類傳染的途徑也遲至1898年方大白於天下。
(4)義大利瘟疫緣起哪裡擴展閱讀
爆發於14世紀中後期的黑死病,對歐洲文明發展方向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方學者認為它已成為「中世紀中期與晚期的分水嶺」、「標志了中世紀的結束。」黑死病對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劇烈的沖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許多學者把黑死病看作歐洲社會轉型和發展的一個契機。經歷了黑死病後,歐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它不僅推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使天主教會的專制地位被打破,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啟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
㈤ 奪去成千上萬人性命,重創四個帝國:改變歐洲歷史進程的四場瘟疫有哪些
在歐洲,有四場瘟疫奪去成千上萬人性命,重創四個帝國:改變了歐洲歷史進程,這四場瘟疫分別是米蘭大瘟疫、塞維利亞大瘟疫、維也納大瘟疫、莫斯科大瘟疫。這四場瘟疫波及范圍之廣,受害群眾之多,影響之深遠在歐洲歷史上臭名遠揚。
維也納大瘟疫,它殘害了維也納,卻又使這座危難的城市免受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守住了基督教文明。與戰爭爆發的瘟疫不同,它是由維也納城內垃圾堆積,臟亂差的環境而爆發的。甚至席捲了乘機入侵中歐的奧斯曼帝國,最終奧斯曼帝國軍隊全面潰散。
莫斯科大瘟疫,導致了克里姆林宮幾乎被攻克,沙皇的統治岌岌可危。在俄土戰爭中爆發的瘟疫,在經過俄軍將領的強勢隱瞞與戰士的拚命填充後,進行了猛烈的蔓延。在大規模的混亂中,克里姆林宮差點被市民攻佔。
㈥ 1348~1451年間的歐洲大瘟疫首先發難於什麼地方
發生在1348~1451年間的歐洲大瘟疫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這場傳染疾病肆虐整個歐洲,各地受害的輕重不同。它首先發難於地中海沿岸,1347年發現於西西里,立即傳播到北非、整個義大利和西班牙,接著於次年傳到法國;1349年傳播到奧地利、博士、德意志和尼德蘭;1350年傳播到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沿岸諸國;後來在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90~1400年有些地方也發生多次,在城市中死亡率較大。
㈦ 14世紀橫行歐洲的黑死病造成約5000萬人死亡,後續是怎麼結束的呢
黑死病發生在14世紀四五十年代,它是歐洲歷史上最為悲慘的時刻。黑死病前後歷時八年,這場瘟疫奪去了5000萬人的生命,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死於這場瘟疫,死亡人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五倍;甚至使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百年戰爭停戰十年,歐洲文明差點因此毀滅。
黑死病是什麼?我們知道黑死病其實就是鼠疫,它傳染性強,致死率高,在39種已知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旱獺等是鼠疫耶爾森菌的自然宿主,而鼠蚤則是該病的傳播媒介。
由於時代局限,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些,防治更是無從談起,只能胡亂猜測,怪招頻出,採取了不少可悲、可笑甚至可惡的防治措施。
比如本能地隔離有病的人,不分青紅皂白不讓外來者進入,不讓外來船隻的船員登陸。
有人則說是血液不幹凈導致黑死病發生,找醫生放血的人絡繹不絕。
也有人說是水源的問題,所以人們開始喝開水;有錢的貴族乾脆連水也不喝,只喝葡萄酒,葡萄酒開始熱銷。
更有人說,洗澡能讓人體毛孔增大,病毒鑽了空子,也可以傳播瘟疫,於是大家整年累月不洗澡,導致身上氣味難聞。為了掩飾身上的氣味,一時間香水成為搶手貨。
但是這些辦法非常荒唐,顯然是無法消除黑死病的,只能任其宰割,讓它自生自滅。
人口的急劇減少,讓瘟疫傳播速度減慢,鼠疫開始得到控制。
㈧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的災難起因
這場大瘟疫起源於中亞,1347年由十字軍帶回歐洲,首先從義大利蔓延到西歐,而後北歐、波羅的海地區再到俄羅斯……在英、德、法等語言中,當時均用由拉丁文「pestis」演變而來的「pest」一詞來稱呼這種鼠疫大瘟疫。由於黑死病是一種極為凶險的傳染病,傳播非常迅猛,於是在講羅曼語和日耳曼語的國家和地區,很多地方在房屋的牆上觸目驚心地寫上了一個大大的「P」字——警告、提醒路人,此屋住有黑死病人,要小心迅速躲開。就像黑死病會傳染那樣,在牆上寫「P」字的做法彷彿也會傳染似的:一座又一座的房屋牆上,一個街區又一個街區的屋牆上,忽如一夜梨花開,均出現了一個個黑黢黢、瘮人的大大的「P」!
有關於黑死病的最早記載是在1348年有一名叫博卡齊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的。而在歷史中對黑死病特徵記錄,有一些是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就使得一些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都是由一種被稱為鼠疫桿菌的細菌所造成的。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上,並藉由黑鼠等動物來傳播。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應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
㈨ 中世紀歐洲大瘟疫究竟有多可怕呢
中世紀的歐洲大瘟疫主要是指黑死病,其威力不亞於核武器的殺傷力,他引起社會動盪,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
這場瘟疫的災難程度是無法想像的,義大利的弗洛倫薩居民死了一半以上,法國馬賽死了五萬多人,甚至連英法百年戰爭也因瘟疫停了下來。由於城市人口密度大,多數城市死亡率在50%以上。只有波蘭,比利時等少數幾個國家死亡較少,雖然已經距今五百多年了,但是想起來仍然令人毛骨悚然!
這是一場非常可怕的瘟疫,波及歐亞非三大洲,奪走了當時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從1347至1353年短短8年內,因為黑死病的蔓延,歐洲大陸的人口就死亡了2500萬,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損失的人口數量還要多。這場瘟疫的發源地是在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的港口城市墨西拿,隨後快速橫掃到整個歐洲,倖免於難的國家和城市很少。瘟疫的腳步最後來到了俄羅斯,俄羅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也快速死亡,可能是俄羅斯的高寒天氣阻擋了瘟疫的步伐,最後在1353年,這場大瘟疫終於偃旗息鼓。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大瘟疫中,有些城市的損失非常慘重,就像義大利的佛羅倫薩,80%人口死亡,街上到處都是屍體,來不及清理。
㈩ 介紹一下歷史上曾發生的嚴重瘟疫
莫斯科黑死病(1971年)
莫斯科最初出現鼠疫跡象是在1770年底,到1771年春季變成流行性大瘟疫。當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設立隔離區,銷毀被污染的財產,關閉公共浴池等。此次大瘟疫造成市民的極度恐慌和憤怒。整座城市的經濟陷入癱瘓,主要是因為許多工廠,市場,商店,和行政大樓已被關閉。接下來是糧食嚴重短缺,造成大部分莫斯科人的生活水平日益低下。為逃避瘟疫,貴族階級和有錢人紛紛離開莫斯科。1771年9月17日早晨,大約1000人再次聚集在Spasskiye門口,要求釋放被俘的反政府武裝分子和消除隔離。軍隊試圖驅散人群,但無法驅散,最終只能再次鎮壓暴亂。大約300人被監禁。9月26日,卡拉辛奧爾洛夫(Grigory Orlov) 手下的一名政府官員被派往莫斯科恢復社會次序。為減輕瘟疫帶來的影響,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為市民提供工作機會,發放食物給他們,最終平息了莫斯科民眾的不滿情緒。
馬賽大瘟疫(1720 – 1722)
1720年,馬賽遭逢瘟疫侵襲,這是該市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難,也是18世紀初歐洲最嚴重的瘟疫之一。
1720年,法國馬賽突發瘟疫,影響了整座城市和周邊城市,造成1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來得快,去得也快,馬賽很快從瘟疫中恢復過來。經濟只用了短短的幾年就恢復了,並發展很快,貿易擴展到西印度群島和拉丁美洲。截至1765年,人口增長恢復到1720年之前的水平。這場瘟疫不像14世紀發生的黑死病破壞性那麼大。
這場瘟疫結束得快與法國政府採取的強硬措施不無有關。政府規定如馬賽市民與普羅旺斯和其它地方的人有任何來往或溝通將會被處以死刑。為加強隔離,還建立了瘟疫隔離牆.
古羅馬「安東尼瘟疫」(公元164—180年)
古羅馬「安東尼瘟疫」是因為傳染而引起的。據史書描述得此傳染病的症狀為:劇烈腹瀉,嘔吐,喉嚨腫痛,潰爛,高燒熱得燙手,手腳潰爛或是生了壞疽,感到難以忍受的口渴,皮膚化膿。
在近東打戰士兵回到羅馬帝國,帶來了天花和麻疹,傳染給了安東尼的人們。傳染病奪走了兩位羅馬帝王的生命。第一位是維魯斯(Lucius Verus),於169年染病而死,第二位是他的繼承人馬可·奧勒略·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做帝王做到180年,也因被傳染難逃厄運。
9年後瘟疫再次爆發。 據羅馬史學家迪奧卡稱,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四分之一。估計總死亡人數高達5百萬。在有些地方,瘟疫造成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大大削弱了羅馬兵力。
瘟疫對羅馬帝國的社會和政治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文學好藝術領域的影響。上面這幅圖上的坑裡的遺骸就是傳染病死者的屍骨,讓人觸目驚心。
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
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發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有專家認為此疫即鼠疫。雅典鼠疫是一場毀滅性的傳染病,襲擊了整座古希臘羅馬城。
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對這場毀滅雅典的瘟疫的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身強體健的人們突然被劇烈的高燒所襲擊,眼睛發紅彷彿噴射出火焰,喉嚨或舌頭開始充血並散發出不自然的惡臭,伴隨嘔吐和腹瀉而來的是可怕的乾渴,這時患病者的身體疼痛發炎並轉成潰瘍,無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觸碰,有些病人裸著身體在街上游盪,尋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甚至狗也死於此病,吃了躺得到處都是的人屍的烏鴉和大雕也死了,存活下來的人不是沒了指頭、腳趾、眼睛,就是喪失了記憶。」
當時正處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二年,正當雅典勝利垂手可得時。據說鼠疫由比雷埃夫斯傳入雅典,比雷埃夫斯是雅典的港口城市,也是主要的食物和日用品來源地。斯巴達和地中海東部一些地方也受到疾病的襲擊。
此瘟疫曾於公元前429年和427年冬天兩次死灰復燃。現代歷史學家不同意鼠疫是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的原因的說法。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戰爭的失敗為馬其頓的勝利鋪平了道路,最終,建立了羅馬帝國。據史料記載,此次瘟疫以多種形式爆發,包括傷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等。
米蘭大瘟疫(1629–1631)
1629年至1631年,義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稱為米蘭大瘟疫。包括倫巴和威尼斯,此次瘟疫造成大約28萬人死亡。米蘭大瘟疫是黑死病開始後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後一次大瘟疫。
1629年,德國和法國士兵將傳染病帶到義大利曼圖亞。在三十年戰爭中,威尼斯軍隊感染了疾病,當他們撤退到義大利中北部時,將疾病傳染給了當地人。當時米蘭總人口為13萬,在這次瘟疫中染病而死的人數高達6萬人。
美洲瘟疫(16世紀)
歐洲人到來之前,這里居住著400萬到500萬的原住民,其中大多數都在16世紀幾十年間死去,有歷史學家甚至稱它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不過,奪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殺手不是歐洲人的槍炮,而是他們所帶來的瘟疫。當哥倫布抵達新大陸時,歐洲人就已經經歷了多次致命傳染病的浩劫,也從中找到了治療一些傳染病的方法。但是,美洲之前長期與歐亞非大陸隔離,印第安人也幾乎與這些疾病完全隔絕。歐洲人的疾病隨著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之旅後開始蔓延到新大陸。腮腺炎、麻疹、天花、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這些早已被歐洲人適應的疾病對印第安人來說卻極具殺傷力,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幾乎缺乏抵抗力,尤其是麻疹和天花。因此阿茲特克人等中美洲原住民即使擁有歐洲人攻不破的城牆,但卻被外來的瘟疫打敗。
瘟疫摧毀了阿茲特克。1521年,當墨西哥殖民者的軍隊開始圍攻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的堡壘時,他們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進攻一次次被擊退。受到重創的西班牙人原以為阿茲特克人會趁機發動致命反擊,但是城堡里的軍隊卻遲遲不見有什麼動作。這給了西班牙人喘息的時間,8月21日,他們發動了新的攻勢,卻並沒有遇到任何反抗。而城堡里的情形讓他們自己也難以置信:死屍遍地,到處彌漫著腐屍的氣味,比西班牙軍隊更致命的力量已經橫掃過這個城市,那就是瘟疫。
有人曾經認為,是落後的武器和技術讓美洲印第安人敗給西方殖民者。因為在傳統觀念中,歐洲人的先進武器一直是他們獲勝的關鍵,但是當時的西方火槍並不先進。印第安人很快發現,雖然火槍威力巨大,但要瞄準卻不容易,他們對於新武器的畏懼感也隨之消失。而且印第安人弓箭的遠程威力也並不遜色。在15世紀時候,拉美印加文化就已經達到了鼎盛,他們修建田地,社會分工明確,造就了繁榮的經濟,他們的天文地理知識足以讓現代人驚嘆。然而,就這這樣一場瘟疫卻讓這樣一個並不落後的種族在短短幾十年間瀕臨滅絕。
實際上,歐洲傳染病的蔓延速度完全超過了殖民者向美洲大陸的推進速度,那些從海岸居民口中得知歐洲人到來的印第安人,多半也同時被感染上了新的疾病。因此,當殖民者在16世紀20年代抵達智利時,這里的印加文明已經遭遇上了天花的重創,整個王室幾乎都被瘟疫奪去了生命。而新的王位之爭將整個國家一分為二,這才使得西班牙人有可乘之機。
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是當時瘟疫導致盛行的原因。傳染疾病菌多從動物身上變異而來,先傳染給人,然後才在人類群體中傳播。由於歐洲農業歷史悠久,家畜眾多,在幾千年來與病菌的頻繁接觸已經形成適應性;印第安人則不是,農業的欠發達讓他們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觸的經驗,肌體很少遭遇此類病菌,也就全然沒有免疫力,所以在天花面前潰不成軍。而非洲人由於較早和歐洲人接觸,也擁有相似的免疫系統和抵抗力。而疾病的傳播也可以是雙向的。當時,唯一一種從美洲傳入歐洲的疾病是梅毒,它奪走了大量的歐洲人的生命。
倫敦大瘟疫(1665-1666)
倫敦大瘟疫是指一場於1665年到1666年發生在英格蘭的大規模瘟疫。在這場瘟疫中,有七萬五千到十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它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由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 。1665年這場傳染病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
瘟疫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來自法國,1665年4月,兩個法國海員昏倒在倫敦西區特魯里街與朗埃克路口,後來他們身上攜帶的病毒引起了大范圍的傳染。另一種說法是說鼠疫病毒來自荷蘭,這種疾病自1599年起就在荷蘭當地傳播了。瘟疫襲擊的第一個地區是倫敦的聖吉爾斯教區。1664年底至1665年初的冬天,就已經有病例在那裡出現,但直到1665年開春,由於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衛生條件的急劇惡化,疾病才大規模迅速地傳播開來。到了1665年7月,瘟疫已經遍布倫敦城。當時的國王查爾斯二世以及他的家人都被迫離開了倫敦前往牛津郡,但市長和參事仍在堅守崗位。而一部分神職人員、醫生和葯劑師也因此忙碌了整個夏天。滿大街都是負責瘟疫的醫生,雖然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沒有執照。
由於這場瘟疫的蔓延非常之快,人們不得不將患病者所住的房子都連人封死,在緊閉的大門外漆上紅十字,上面寫上「上帝保佑」的字樣,嚴禁任何人出入。每天只是在限定的時間,由專人從窗口送進食物和水。成千上萬的病人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凄慘地死去,最多時一周死去的就不下萬人。時至9月上旬,原來熙熙攘攘的倫敦城竟然完全變成了一座寂靜的死城。所有的店鋪關了門,街上幾乎看不到行人,路旁長滿了茂盛的雜草。城內唯一能夠不時打破沉寂的工作,便是運送屍體。每到夜晚,運屍車「咕隆,咕隆!」的車輪聲和那哀婉的車鈴聲,讓人聽了毛骨悚然。最初,這項掩埋工作只是在深夜進行,後來死者人數太多了,不得已也在晝夜進行了。死者的屍體被橫七豎八地裝到運屍車,運到各處的埋屍坑。在那裡,負責埋屍的工人們往往蒙面捂嘴,搖著鈴,口中念著:「安息吧!」匆匆把屍體倒入坑內,掩上薄土後,匆忙離開。
記錄顯示倫敦的死亡人數從每周1000-2000人持續上升,到1665年九月,平均每周已經有7000人死亡。到深秋時候,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到1666年二月,城市被認為安全到可以迎接國王了。而同時,由於與歐洲大陸的商貿交流,瘟疫傳到了法國。此後直到1666年九月,瘟疫仍在溫和的流行。9月2日和3日,倫敦城遭遇了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遭到感染了的房屋,這是狀況好轉的開端。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被感染的人群都已經死亡了。此後倫敦城在大火的基礎上重建,在這場瘟疫過後又獲得了的新生。
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但是此次瘟疫對拜占庭帝國的破壞程度很深,其極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還產生了深遠的社會負面後果,而且對拜占庭帝國、地中海、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公元4世紀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漸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雄距東部的拜占庭帝國的歷代皇帝一向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所以一直試圖收復失地,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再現往日的輝煌。到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決定採取行動實現這一夢想。於是,查士丁尼於公元533年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戰爭。然而就在他橫掃北非、征服義大利,即將重現羅馬帝國輝煌的時候,一場空前規模的瘟疫卻不期而至,使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之夢變為泡影。公元541年,鼠疫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屬地中的埃及爆發,接著便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區。
當時出現了許多詭異恐怖的情景:當人們正在相互交談時,便不能自主地開始搖晃,然後就倒在地上;人們買東西時,站在那兒談話或者數零錢時,死亡也會不期而至。而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
官員在極度恐懼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匯報,死亡人數很快突破了23萬人,已經找不到足夠的埋葬地,屍體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個城市散發著屍臭味。查士丁尼自己也險些感染瘟疫,在恐懼之中,他下令修建很多巨大的能夠埋葬上萬具屍體的大墓,並以重金招募工人來挖坑掩埋死者,以阻斷瘟疫的進一步擴散。於是,大量的屍體不論男女、貴賤和長幼,覆壓了近百層埋葬在了一起。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於鼠疫。這次鼠疫引起的飢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
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認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關於鼠疫的起源在專家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開始於十四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或中亞。在隨後的數年內由商人和士兵攜帶到俄羅斯南部克里米亞。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流行病從克里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
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在1348~1350年間,總共有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但是,這次流行並沒有到此為止。以以後的40年中,它又一再發生。
14世紀20年代當此瘟疫細菌再次爆發之前,它已經在亞洲戈壁沙漠中潛伏了數百年,之後迅速隨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處傳播,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亞和土耳其,然後由船舶帶到義大利,進入歐洲。歐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葯筒。3年裡,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再傳播到俄羅斯,導致俄羅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