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F1車隊問題。
呃。。。從2000年開始:法拉利-萬寶路車隊,邁凱輪-梅賽德斯車隊,寶馬-威廉姆斯車隊,七星-貝納通車隊,英美本田車隊,金邊臣-喬丹-無限-本田車隊,紅牛-索伯-馬來西亞國有石油車隊,奧蘭治-飛箭車隊,美洲虎車隊,高盧-普羅斯特-標志車隊,西班牙電信公司-米納爾迪-方達曼托車隊;2001年:法拉利-萬寶路車隊,韋斯特-邁凱輪-梅賽德斯車隊,寶馬-威廉姆斯車隊,好彩-英美-本田車隊,紅牛-索伯-馬來西亞國有石油車隊,金邊臣-喬丹-本田車隊,七星-貝納通-雷諾車隊,美洲虎車隊,普羅斯特格蘭披治大獎賽車隊,奧蘭治-飛箭-啟峰車隊,歐洲-米納爾迪車隊;2002年:法拉利-萬寶路車隊,寶馬-威廉姆斯車隊,韋斯特-邁凱輪-梅賽德斯車隊。七星-雷諾運動賽車,美洲虎車隊,索伯-馬來西亞國有石油車隊,DHL-喬丹-本田車隊,好彩-英美-本田車隊,GO KL-米納爾迪-啟峰,松下-豐田車隊,奧蘭治-飛箭車隊;2003年:法拉利-萬寶路車隊,寶馬-威廉姆斯車隊,韋斯特-邁凱輪-梅賽德斯車隊,七星-雷諾運動賽車,索伯-馬來西亞國有石油車隊,喬丹-福特車隊,美洲虎車隊,好彩-英美-本田車隊,歐洲-米納爾迪-考斯沃斯車隊,松下-豐田車隊,歐洲-米納爾迪車隊。再往後邊就沒有詳細的了。今年德國站是紐博格林
❷ 雷諾F1車隊的車隊歷史
雷諾車隊的前身是義大利的貝納通車隊,而更早以前,這支車隊由特德·托爾曼創建。
特德·托爾曼是一位經營運輸公司發家的業余車手,在他的兄弟死於一場比賽事故中後,他自己不再參加比賽。但出於對賽車運動的摯愛,他還是出資組建了自己的車隊。1984年,年輕的阿亞頓·塞納從這里開始了自己輝煌的賽車生涯。
1985年底,因為財政困難,托爾曼將車隊轉讓給主贊助商——義大利服裝製造商貝納通,車隊名稱也隨之變更為貝納通。此後,他們迅速成為5支頂尖車隊之一,並在1986年獲得了車隊歷史上的首個分站賽冠軍。
1991年邁克爾·舒馬赫在喬丹車隊開始了自己的F1職業生涯,一個天才的出現,往往會吸引很多關注的目光。在眾多競逐者中,貝納通率先出手,在1992賽季前把舒馬赫從喬丹車隊挖走。這是一個英明的決定,兩年後,舒馬赫為車隊贏得了歷史上首個車手總冠軍,此年他又蟬聯這一榮譽,並為這支車隊贏得了歷史上唯一一次車隊總冠軍。
1996年舒馬赫轉投法拉利,貝納通也把他們的車隊總部由英國遷回義大利。這或許是導致他們衰敗的主要原因,因為距離法拉利太近,車隊中的技術精英,最終都追隨舒馬赫而去。
2000年,雷諾重返F1,買下了經營狀況不佳的貝納通。去年,他們拒絕與極具天賦的年近23歲的巴頓續約,轉而起用更加年輕只有22歲的阿倫索作為替代者。這支年輕的車隊,成為了年輕人走向成功或者失敗的舞台。
❸ 在f1中,有多少個車隊分別叫什麼
法拉利 | Ferrari
總部 義大利,馬拉內羅
首次參賽 1950年5月22日
車隊冠軍數 14
車手冠軍數 14 http://www.ferrariworld.com
參賽次數 725 車型 法拉利 F2007
分站冠軍數 185 底盤 碳纖維蜂窩狀復合結構 重量 605公斤
獲桿位次數 179 燃料 殼牌 潤滑油 殼牌
獲最快圈數 186 冷卻系統 水/油冷卻
剎車系統 碳纖維通風碟
總積分 4335 氣缸形式 法拉利 054-V10 排氣量 2398毫升
>>歷史成績
年份 積分 排名
2006 201 2
2005 100 3
2004 262 世界冠軍
2003 158 世界冠軍
2002 221 世界冠軍
2001 179 世界冠軍
2000 170 世界冠軍
1999 128 世界冠軍
1998 133 2
1997 102 2
1996 70 2
1995 73 3
1994 71 3
1993 28 4
1992 21 4
1991 55.5 3
1990 110 12
1989 59 3
1988 65 2
1987 53 4
1986 37 4
1985 82 2
1984 57.5 2
1983 89 世界冠軍
1982 74 世界冠軍
1981 34 5
1980 8 10
1979 113 世界冠軍
1978 58 2
1977 95 世界冠軍
1976 83 世界冠軍
1975 72.5 世界冠軍
1974 65 2
1973 12 6
1972 33 4
1971 33 4
1970 55 2
1969 7 5
1968 32 4
1967 20 4
1966 31 2
1965 26 4
1964 45 世界冠軍
1963 26 4
1962 18 5
1961 40 世界冠軍
1960 24 3
1959 32 2
1958 40 2
>>車隊成員
第一車手 馬薩 第二車手 雷克南
試車手 盧卡·巴多爾 試車手 馬克·吉恩
主席/CEO 蒙特澤摩羅 領隊 讓-托德
技術總監 羅斯-布朗 總設計師 羅伊-拜恩
>>車隊介紹
法拉利車隊現在是,並將一直是F1最負盛名的車隊。90年代,邁凱輪車隊迅速崛起,大有趕超這支擁有躍馬標志的車隊。此前,若以最終贏得比賽論數,法拉利一直都是最成功的車隊。1999賽季,法拉利重新奪回了車隊冠軍,再現了當年的輝煌。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拉利即是F1的參賽者之一。1950年開始舉辦世界錦標賽,恩佐·法拉利以勁旅姿態出現。第一屆錦標賽無功而返之後,阿爾伯托·阿斯卡利和瓊斯·弗羅蘭在51年代表法拉利出戰,對壘阿爾法·羅米歐車隊。阿斯卡利僅以微弱的差距在賽季末的最後一場比賽敗給了胡安·曼紐爾·方吉奧。隨後,當F1的官方組織出台了2升規則時,法拉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52、53年的賽場,阿斯卡利一統天下。但引進了2.5升規則後,阿斯卡利便被馬莎拉蒂車隊和藍旗亞車隊拋在了身後。1955年底,方吉奧駕駛D50賽車奪得三場勝利,並確保了第四個冠軍頭銜,法拉利得以接手藍旗亞。1957年,方吉奧離開法拉利轉投馬莎拉蒂車隊。少了這張阿根廷王牌,法拉利不幸輸掉了該賽季所有比賽。
1958年,新車Tipo146面世,以恩佐之子命名為'Dino',幫助法拉利奪回了在一級方程式中的領地。盡管當時許多車迷都認為斯特靈·穆斯是奪得錦標的不二人選,但法拉利車手邁克·霍頓最終在最後一場比賽中獲勝。此後兩年,F1成為庫珀車隊的天下。1961年,法拉利挾1.5升新車Tipo 156「鯊魚之鼻」卷土重來。但悲劇在義大利大獎賽上上演,偉大的車手沃爾夫岡·范·特利普不幸身亡。其隊友菲爾·希爾為法拉利贏得了期後進行的比賽勝利。
1964年,約翰·瑟蒂斯成為了下一個為義大利豪門贏得獎杯的車手。他本人則作為唯一一個集摩托車錦標賽冠軍及汽車錦標冠軍於一身的選手而聞名於世。1966年,三升規則的引進使法拉利再次陷入困境,這一次他們要竭力追趕考斯沃斯(Cosworths)在1967年引進的性能超佳的DFV引擎。此後八年裡,法拉利表現平平始終處於中流水平,只有傑克·埃克斯給車隊帶來有限的較好成績,以及其隊友克萊·雷格佐尼在1970年的義大利大獎賽中僅有的勝利。
1974年,尼基·勞達加入車隊。他速度快,但缺少經驗,在當年輸給了邁凱輪車隊的埃默森·費迪帕爾蒂。但次年,他為車隊奪取了冠軍頭銜。1976年的歐洲紐伯格林,一場險些致命的事故使他以僅僅一分的微弱差距把冠軍拱手讓給了隊友詹姆斯·亨特。77年,勞達再次為車隊贏得榮譽。1979年,喬迪·舒克特為法拉利贏取了車手冠軍稱號,他也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為車隊贏得車手冠軍稱號的最後一人。他在那年比賽中擊敗了隊友吉爾斯·維綸紐夫,但是,他實際上只贏過兩場比賽,而加拿大人則比他還要多贏一場。
那個賽季的後半程,威廉姆斯車隊的阿蘭·瓊斯表現出色,相形之下法拉利的312T4顯得黯然失色。再下一個賽季的T5簡直是一場災難。當時,1.5升的渦輪發動機開始在一級方程式領域暫露頭角,法拉利則製造了126C。駕駛這輛車,維綸紐夫也還在摩納哥和加拉馬取得了一些重要勝利。此後,車隊聘請了一位英國設計師,哈維·鮑斯特勒維特。1982年設計的款新車126C2堪稱業界經典。但悲劇再次上演,吉爾斯·維綸紐夫在索爾特的練習賽中喪生;隨後,迪埃爾·皮洛尼在霍根海姆的比賽中受傷,而此時他在車手冠軍榜中名列第一。盡管法拉利贏得了那一年及次年的車隊冠軍,但車手冠軍仍被其他車隊車手奪走。
此後的法拉利可謂是喜憂參半。米歇爾·阿爾伯特在1985年顯示了強大的競爭力。但1988年,備受愛戴的恩佐以90高齡辭世。所幸的是,他並沒有親眼見到1990年阿蘭·普羅斯特和埃爾頓·塞納之間不光彩的沖撞。整個賽季普羅斯特贏了五場比賽,但在日本有爭議地輸給了巴西人。1996年,邁克爾·舒馬赫加入車隊。起初,車隊老闆提夫斯並不十分歡迎他的到來,但很多人認為他的到來無疑為車隊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在車隊經理讓·托德的支持下,他奇跡般地使車隊起死回生,在那一年重新向世人展示了他們的強大。這也使他贏得了提夫斯的尊敬,並成為了車隊的靈魂人物!1997年的五場勝利使舒馬赫成為爭奪車手冠軍的熱門人選,但他在年度最後一場比賽中駕車撞上了雅克·維綸紐夫,而與桂冠失之交臂。
1998年,提夫斯希望能夠奪回與車隊闊別已經19年的車手冠軍頭銜。但事與願違,賽季最後一場比賽中舒馬赫的F300賽車因故障退出比賽,再次眼睜睜地看著勝利的機會從身邊溜走。20年了,20年沒有法拉利車手問鼎車手冠軍。而邁克爾將會結束這不光彩的紀錄!邁凱輪仍主宰著賽場,從1998年來一直如此!但法拉利工程師已製造出了足以向它發起挑戰的新車,F399。舒馬赫全力以赴,但英國大獎賽上的事故使得他缺席了賽季最後兩次比賽之外的全部比賽!隊友埃迪·埃爾文扛起了車隊獲得車手冠軍的大旗,在不利的情況下希望為車隊找回了昔日的輝煌。
舒馬赫的缺席對車隊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單他不能給車隊贏得比賽,離開他的駕馭,F399似乎也承受著痛苦。車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毫無挑戰性的F399在跑道上一圈圈地落後他們的主要對手:邁凱輪。賽季最後兩場比賽,舒馬赫回來了,給車隊帶來了力量。盡管法拉利奪取車手冠軍的願望仍沒能實現,但他們還是贏得了1999年的車隊冠軍。
2000賽季,法拉利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以澳大利亞大獎賽壓倒性的勝利作為開始,邁克爾一路高奏凱歌,最終在賽季倒數第二場比賽中為車隊贏得了最佳車手的桂冠!接下來的最後一場比賽法拉利又將車隊冠軍收入囊中。這是義大利車隊的雙重勝利!法拉利完全控制了2001年的冠軍錦標賽, 舒馬赫贏得了第四個車手桂冠,這也是他連續第二次與全隊同時獲勝。他同時成為自1953年來首位13場比賽過後即宣告獲勝的車手,這個勝利同時見證了車隊的三連冠!
大家公認,2002年的賽場是邁克爾及其代表的義大利汽車品牌的天下!11輪過後,德國車手第五次贏得了車手冠軍!不久,他又與巴里切羅同心協力,幫助車隊第四次把車隊冠軍收入帳下。這一賽季,他們不斷創造新的紀錄,並最終拿下了全年17場賽事中的15場勝利!
由於FIA引進了一系列旨在遏製法拉利和舒馬赫的新規則,2003賽季他們沒能刷新更多的歷史記錄,決戰也由此推遲到了賽季的壓軸戲—日本大獎賽。但法拉利車隊和舒馬赫本人雙雙衛冕成功。
隨著2004賽季的結束,現在可能找不到足以形容法拉利車隊在這個賽季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詞語了。他們贏得了18場比賽中的15場勝利,兩位車手登上領獎台的次數達到了29次,以獲得積分的成績完賽的次數為32次,而且他們僅有兩次未完成比賽的紀錄。法拉利F2004賽車的性能是如此卓越,以至於車隊可以繼續使用它的改進款賽車繼續贏得勝利直到2005款賽車的推出。
賽季首場比賽對舒馬赫來說是一個完美的開局,他相對輕松的戰勝了隊友魯本·巴里切羅。在接下來的4場比賽中,舒馬赫繼續著連勝的勢頭,直到摩納哥大獎賽中他與胡安·帕伯羅·蒙托亞相撞從而退出了比賽。相比摩納哥站的勝利者雅諾·特魯利和雷諾車隊來說,法拉利車隊實際上犯了戰術錯誤。
摩納哥大獎賽的失利並沒有影響邁克爾·舒馬赫在隨後的7站比賽中繼續稱雄,雖然沒能戰勝吉米·萊科寧贏得比利時站的冠軍,但第二名的成績也足以讓他再次登上車手總冠軍的寶座。
雷諾 | Renault
總部 法國
首次參賽 1977年07月17日
車隊冠軍數 1
車手冠軍數 1 http://www.renaultf1.com/
參賽次數 195 車型 R25
分站冠軍數 28 底盤 R25碳纖維底盤 重量 605公斤
獲桿位次數 44 燃料 Elf 潤滑油 Elf
獲最快圈數 22 冷卻系統 水/油冷卻系統
剎車系統 碳質
總積分 719 氣缸形式 雷諾 V10 - 72 排氣量 2999毫升
>>歷史成績
年份 積分 排名
2006 206 世界冠軍
2005 191 世界冠軍
2004 105 4
2003 88 4
2002 23 4
1985 16 7
1984 34 5
1983 79 2
1982 62 3
1981 54 3
1980 38 4
1979 26 6
1978 3 12
1977 0 0
>>車隊成員
第一車手 費斯切拉 第二車手 科瓦萊寧
試車手 尼爾森·皮奎特 試車手 宗塔
主席/CEO 帕特里克·福雷 領隊 弗拉維奧-布里亞托利
技術總監 鮑伯·貝爾 總設計師 蒂姆·丹薩姆
>>車隊介紹
貝納通車隊是雷諾車隊的前身。1983年,年輕流行服飾界龍頭貝納通自從1983年首次贊助車隊後,遂與F1結下不解之緣。1986年貝納通F1車隊正式成立,擁有名車手博格,並於同年的墨西哥站首次贏得冠軍,雖然成軍時間不長,但卻能擠身於2線車隊之首。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車隊與車手的表現更是突飛猛進。1994年貝納通車隊中的邁克爾·舒馬赫贏取了個人的首次世界冠軍,並於第二年拿下車手與車隊冠軍。不過在90年代後期,由於車隊中靈魂人物與車手紛紛掛冠而去,使得車隊的表現下滑至谷底。
2001年賽季結束之後由法國雷諾車廠收購改名為雷諾車隊,2002年正式打著雷諾的旗幟再度出征,車手仍是巴頓與費斯切拉,成績大幅躍進到第四名。2003年賽季由加諾·特魯里和被隊
老闆布里亞托爾喻為邁克爾?舒馬赫接班人的費爾南多·阿隆索搭檔出賽,阿隆索在年度賽季中奪得匈牙利大獎賽冠軍,年度車手排名第6名,總積分55分;車隊在2003年度賽季的排名是第4名,總積分88分。2004年車隊陣容依舊是加諾·特魯里和費爾南多·阿隆索搭檔
威廉姆斯 | Williams
總部 英國
首次參賽 1969年05月04日
車隊冠軍數 9
車手冠軍數 7 http://bmw.williamsf1.com
參賽次數 515 車型 FW27碳纖維底盤
分站冠軍數 113 底盤 FW26 重量 605公斤
獲桿位次數 125 燃料 Petrobras 潤滑油 嘉實多
獲最快圈數 128 冷卻系統 水/油冷卻系統
剎車系統 碳質
總積分 2499.5 氣缸形式 BMW V10 - 90 排氣量 2998毫升
>>歷史成績
年份 積分 排名
2006 11 8
2005 66 5
2004 88 4
2003 144 2
2002 92 2
2001 80 3
2000 36 3
1999 35 5
1998 38 3
1997 123 世界冠軍
1996 175 世界冠軍
1995 118 2
1994 118 世界冠軍
1993 168 世界冠軍
1992 164 世界冠軍
1991 125 2
1990 57 4
1989 77 2
1988 20 7
1987 137 世界冠軍
1986 141 世界冠軍
1985 71 3
1984 25.5 6
1983 38 4
1982 58 4
1981 95 世界冠軍
1980 120 世界冠軍
1979 75 2
1978 11 9
1976 0 14
1975 6 9
1974 4 10
1973 2 10
>>車隊成員
第一車手 羅斯伯格 第二車手 伍爾茲
試車手 卡菲基恩 試車手 中島一貴
主席/CEO 弗蘭克 威廉姆斯 領隊 迪克-斯坦福
技術總監 伯特里克 海德 總設計師 加文 費希爾
>>車隊介紹
威廉姆斯車隊在70年代才進入F1賽場,晚於法拉利和邁凱輪。其起家時的預算少得可憐。盡管如此,威廉姆斯車隊大可以自豪地說,他們擁有最多的車手總冠軍獎杯。1997年,他們贏得了第七座車手總冠軍獎杯,創下了歷史紀錄。
人能夠戰勝種種磨難,弗蘭克.威廉姆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他發覺作為車手他的天分並不出眾時,憑借與皮爾斯·庫雷格的深厚友誼,兩人在1969年末攜手組建了一支車隊。在隨之而來的1970賽季中皮爾斯作為車手參賽,但成績令人失望,賽車無法與他在69年駕駛的布拉漢姆的賽車相提並論。悲劇隨後發生,皮爾斯在賽季末的荷蘭大獎賽一場慘烈的事故中喪生,弗蘭克受到了巨大打擊。他在經濟上陷入困境,選擇了聘用無望選手的下策。1976年,他與瓦爾特·沃爾夫搭檔,但糟糕的結果促使他做出了另外的決定——以帕特里克·翰德為工程師搭檔創立了威廉姆斯車隊。弗蘭克花費大量時間爭取沙特人的支持。1978年,憑借帕特里克設計的FW06,阿蘭·瓊斯在多次比賽中有上佳表現。79年,威廉姆斯車隊迎來了大獎賽的首場勝利,克萊·雷格佐尼駕駛FW07在銀石問鼎。阿蘭·瓊斯隨後以多場偉大的演出結束了這個賽季。
80年,阿蘭·瓊斯與新隊友卡洛斯·魯特曼一起為威廉姆斯奪取了首個車隊冠軍頭銜,瓊斯本人則摘取了當年車手總冠軍的桂冠。車隊在次年成功衛冕,但瓊斯卻在車手冠軍的爭奪中敗給了尼爾森·皮奎特,從此退出F1賽場。接下來的82年,渦輪增壓發動機開始出現,但威廉姆斯仍然用福特考斯沃斯發動機使科科·羅斯伯格贏得了當年的車手桂冠。那一年他們沒能獲得車隊冠軍,勝利被法拉利車隊奪走。此後車隊與本田達成協議。盡管V6渦輪發動機笨重粗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性能不斷改進,車隊在86年再次獲勝。在阿德萊德,曼塞爾在比賽僅剩18圈時引擎爆缸,從而使車手冠軍被普羅斯特奪走。
那一年裡,盡管車隊再次獲得車隊冠軍,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從保羅·里卡德的測試後返回的途中遭遇車禍,不幸癱瘓。
1987年,尼爾森·皮奎特和尼基·曼塞爾駕駛FW11再次為弗蘭克同時贏得車手冠軍和車隊冠軍。隨後的賽季禍不單行,皮奎特轉投蓮花車隊,威廉姆斯失去了一位車手,本田發動機也與車隊分道揚鑣,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在困境中掙扎一年之後,車隊在89年與雷諾開始合作。賽車無可挑剔而且速度很快,但問題是,沒有優秀的車手與之相配。直到91年,曼塞爾在為法拉利效力兩年後重回威廉姆斯。盡管新款FW14性能卓越,曼塞爾由於變速箱可靠性問題在當年輸給了邁凱輪的埃爾頓·塞納。但下一年裡,曼塞爾不可戰勝,連勝九場,再次為威廉姆斯奪取了車手冠軍和車隊冠軍的雙重榮譽。
由於在合同上沒有達成一致,曼塞爾離開威廉姆斯轉而參加了印地賽事,阿蘭·普羅斯特接替了他的位置,為威廉姆斯連續第二次贏得雙料冠軍。弗蘭克是第一個讓塞納在F1試車的車隊老闆並邀請這位巴西籍明星加入車隊。他實際上簽下了當時最偉大的車手,在94賽季為他效力,但悲劇再次上演,塞納喪生,他為車隊僅僅出賽三場。隨著這最後的打擊,弗蘭克和整個車隊的士氣跌到了歷史最低點。達蒙·希爾從車隊的測試車手上升為正選車手,彌補了塞納留下的車手空缺。在車手冠軍的爭奪中他向舒馬赫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挽救了處於可怕的悲哀中的威廉姆斯車隊。盡管英國人沒能奪得車手桂冠,但為車隊確保了又一個車隊冠軍的頭銜。
1995年,貝納通也擁有了性能強大的雷諾發動機,而且,他還擁有超級車手舒馬赫。那一年裡,威廉姆斯只贏了五場比賽。希爾四場,庫爾特哈德一場。糟糕的比賽策略使他們付出了沉重代價。96年情況大大好轉。雅克·維綸紐夫從印地賽事來到威廉姆斯,這一年裡,希爾除了四次輸給雅克,但在其他比賽中都戰勝了他的隊友。希爾最終贏得車手桂冠,雅克以微弱差距緊隨其後。他們攜手將第八座車隊冠軍獎杯交到了弗蘭克手中。希爾在該賽季末離開了威廉姆斯。維綸紐夫與弗倫岑搭檔,再接再厲為威廉姆斯贏得了連續的第三次車手車隊雙料冠軍。他們的勝利也破紀錄地達到了九次。
98、99兩年間,不幸不斷降臨威廉姆斯。隨著雷諾退出F1賽場,威廉姆斯只剩下功率不足的Supertec發動機。另一方面,邁凱輪早已虎視眈眈,看來對重新主宰F1賽場志在必得。97賽季末尾,維倫紐夫改投了由特利爾重組形成並更名為英美車隊。同時,弗倫岑加入了喬丹車隊。為了備戰1999賽季,弗蘭克簽下了當時卡特世界錦標賽冠軍阿萊克斯·扎納爾迪,期待他能象維綸紐夫那樣贏得比賽,與他搭檔的是拉爾夫.舒馬赫。但事與願違,後來的比賽證明扎納爾迪與弗蘭克的期待相去甚遠,整個賽季一無所獲。拉爾夫迅速成長,幾次站到了領獎台上,但這對整個車隊來說是不夠的。威廉姆斯在這個賽季末排名第五,降到了10年來的最底點。
2000年1月,車隊終止了與扎納爾迪的和約,他沒有與車隊一起開始這一賽季。威廉姆斯決意選擇初出茅廬的年輕天才——20歲的英國車手巴頓,期望他來實現扎納爾迪無法取得的成績。新寶馬發動機的到來為威廉姆斯帶來了起色。盡管車隊認為兩名年輕車手最多隻能使車隊處於中等水平,但是他們還是為車隊保住了車隊冠軍榜中第三的位置。事實證明巴頓確是瑕不掩瑜。弗蘭克爵士面臨艱難的決擇,將年輕的英國人保留隊中還是選擇哥倫比亞巨星蒙托亞。他最終選擇了後者,將巴頓租借到貝納通車隊兩年。看起來似乎這一決定並沒讓他後悔。
哥倫比亞車手在首個賽季讓整個F1世界為之震驚,但整個賽季賽車可靠性問題不斷困擾著他,盡管如此,他還是不斷的取得首發位置,先後幾次站上了頒獎台,並且在義大利大獎賽中獲得了F1生涯中的第一場勝利。蒙托亞與隊友拉爾夫.舒馬赫為車隊奪得了四場比賽的冠軍,與邁凱輪在車隊冠軍中展開了有力爭奪,但最終只取得了第三名。
2002年,他們超過了邁凱輪,在車隊冠軍榜中名列第三。蒙托亞和拉爾夫在車手積分榜中分列三四位。
2003賽季兩名車手繼續搭檔。他們有能力縮小與法拉利的差距,在日本大獎賽前他們在車隊積分上領先法拉利,但賽季結束後卻只能接受第二名的成績。
不管你喜歡與否,寶馬威廉姆斯車隊2004賽季戰車上的獠牙型前鼻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這一設計在賽季中段被車隊棄用,因為它並沒有給車隊來來預期的成績。在德國汽車巨頭寶馬公司和威廉姆斯F1車隊合作的4年中,他們還是無法製造出可以匹敵法拉利的賽車。
胡安·帕伯羅·蒙托亞為寶馬威廉姆斯車隊贏得了2004賽季的最後一場比賽,從而為這一艱難的賽季畫上了一個別具風格的句號。2004年,兩位車手4次登上頒獎台,最終他們落後雷諾車隊17個積分位列車隊積分榜第4名(雷諾曾在1997年為威廉姆斯提供引擎,威廉姆斯車隊也在那一年中獲得了車隊冠軍頭銜)。2005賽季,車隊擁有了全新的車手陣容-馬克·韋伯和尼克·海菲爾德,希望這一組合能使車隊更多的贏得分站賽的勝利。
紅牛 | Redbullf1
總部 奧地利
首次參賽 2005年03月06日
車隊冠軍數 0
車手冠軍數 0 http://www.redbullracing.com
參賽次數 19 車型 RB1
分站冠軍數 0 底盤 RB1 重量 605公斤
獲桿位次數 - 燃料 嘉實多 潤滑油 嘉實多
獲最快圈數 - 冷卻系統 水/油冷卻系統
剎車系統 碳質(AP Racing公司制
總積分 27 氣缸形式 V10 排氣量 2998毫升
>>歷史成績
年份 積分 排名
2006 16 7
2005 34 7
>>車隊成員
第一車手 庫特哈德 第二車手 韋伯
試車手 - 試車手 -
主席/CEO 克里斯蒂安·霍納 領隊 克里斯蒂安·霍納
技術總監 岡瑟·斯特納 總設計師 羅伯特·泰勒
>>車隊介紹
2004年9月,福特公司為自己的F1時代劃上了句號,他們宣布將停止所有有關F1賽事的活動。奧地利能量飲料製造商紅牛公司購買了美洲虎車隊及車隊設在Milton Keynes的工廠。很快紅牛對車隊管理層進行了大換血,克里斯蒂安·霍納接任了賽事總監,前美洲虎車隊的雇員岡瑟·斯特納重新擔任了車隊技術總監一職。
為了在賽場上爭取出色成績,車隊力邀老牌車手大衛·庫爾特哈德加盟,同時車隊也與克里斯蒂安·克里恩和維托尼奧·魯伊茲簽下了車手合約,他們兩人都有可能出現在2005賽季的比賽中。車隊使用的新型賽車RB1實際上是美洲虎車隊專門為2005賽季設計的,如果車隊想在新的賽季中不斷獲得積分,他們將不得不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
豐田 | Toyota
總部 德國
首次參賽 2002年03月03日
車隊冠軍數 0
車手冠軍數 0 http://www.toyota-f1.com
參賽次數 70 車型 TF107
分站冠軍數 0 底盤 碳纖維底盤(豐田車隊 重量 600公斤
獲桿位次數 2 燃料 埃索(Esso) 潤滑油 埃索(Esso)
獲最快圈數 - 冷卻系統 水/油冷卻系統
剎車系統 碳質(Brembo公司製造)
總積分 115 氣缸形式 本田 V10 排氣量 2998毫升
>>歷史成績
年份 積分 排名
2006 35 6
2005 88 4
2004 9 8
2003 16 8
2002 2 10
>>車隊成員
第一車手 拉爾夫·舒馬赫 第二車手 特魯利
試車手 - 試車手 -
主席/CEO 富田勉 領隊 安吉-帕斯克拉
技術總監 邁克 加斯科因 總設計師 加斯特維 布魯納
>>車隊介紹
1999年1月,豐田公司宣布將進軍一級方程式賽場。三年之後,他們正在為新秀賽季做最後的准備。豐田雄心勃勃,把遠景目標定格在向一級方程式比賽中車手和車隊兩項冠軍頭銜發起挑戰。實現這一激動人心的宏偉藍圖需要大量資源和時間的投入,公司必須利用好其領先世界的多項技能,各種系統和科技實力。
決定從零開始自行設計製造引擎和底盤的同時,豐田全情投入F1計劃,公司上下全力以赴支持車隊確保取得最好結果。V10發動機已在公司內部設計製造完成,賽車底盤自99年年中以來一直處在精心設計當中。
豐田首輛F1賽車於2001年3月23日在車隊的主賽場,法國南部的保羅·里卡德賽道首次亮相,這一隆重儀式後,整個2001賽季,豐田的兩名車手米卡·薩洛和阿蘭·麥克尼什一直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試車計劃。這一年中,豐田的跡踏遍了全世界11個不同的大獎賽的賽場,同時也在保羅·里卡德多次試車。其目的不僅在於提高車的性能,而且要使自己作為車隊迅速成長起來。
2002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豐田將作為車隊中的新面孔出現在賽道上,他們進入這項世界頂尖賽車運動領域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和其他的引擎製造商競爭。其次,這支F1新軍期望能夠在賽道上獲得與他們努力工作相稱的好成績。
麥克尼什和米卡·薩洛仍將作為車隊的正選車手,豐田車隊正是在他們兩人的輔佐下成長起來的。最初的測試顯示了賽車車身設計上的缺陷,在他們的第一個賽季中,以兩個積分位列積分榜末席。這個成績使目前的兩位車手退出了車隊,2003年法國人潘尼斯和2002年的卡特錦標賽冠軍克里斯蒂亞諾.達.馬塔將組成車手陣容。
潘尼斯為車隊帶來了豐富的經驗,達·馬塔則充滿熱情。兩人攜手為這支以科隆作為大本營的豐田車隊奪取了16個積分,並在賽季末排名第8。2004年潘尼斯和達·馬塔同時留任。另外,車隊還簽下了前雷諾車隊的技術總監邁克·加斯科因來率領他們打響新的戰役。
2004賽季,豐田在成長為F1賽場上的一支強隊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2003年12月,他們簽下了前雷諾車隊的邁克·加斯科因作為車隊的技術總監,同時,車隊對TF104賽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不幸的是TF104賽車的性能差強人意。2003賽季豐田車隊獲得了13個積分,一年後他們僅拿到了9分。加之車手陣容的不穩定和管理上的混亂,豐田車隊並沒有發揮出他們所有的潛力。
2005賽季打響之前,豐田車隊希望將2004年的低迷拋諸腦後。奧利維爾·潘尼斯承擔起了車隊測試車手的工作,克里斯蒂安·達·馬塔在遭到車隊棄用後轉而在美國征戰Champ Car賽事。新型TF105賽車,拉爾夫·舒馬赫和雅諾·特魯利都已經為新賽季做好了准備,這一年車隊必須有所表現。
❹ 義大利藍波車隊的介紹
藍波車隊成立於2005年,隊中車手主要來自義大利,在環意賽中的戰績尤為出色。全隊9人沒有一人曾問鼎過環法賽段,巴蘭的首要目標就是贏取一個賽段冠軍。而除巴蘭外,隊中還有以速度見長的弗蘭、新人斯皮拉克以及有望躋身總成績15強的布魯塞因等。9名車手來自4個國家,平均年齡29歲,其中最年長的是35歲的布魯塞因,斯皮拉克最年輕(23歲)。隊中平均身高1米79,身材最高的是1米90的巴蘭,最矮的桑塔姆布羅吉奧1米73。平均體重70.2公斤,薩帕82公斤冠全隊,桑塔姆布羅吉奧61公斤最輕再拿一個之最。
❺ 世界著名車隊都有哪些
法拉利車隊-----義大利
邁凱輪車隊-----英國
雷諾車隊-------法國
寶馬車隊-------德國
布朗車隊(前身本田車隊)-------日本
豐田車隊-------日本
印度力量車隊-------印度
威廉姆斯車隊---英國
喬丹車隊-------英國
紅牛車隊-------奧地利
❻ F1車隊的三大F1車隊
義大利的法拉利車隊、英國的邁凱輪車隊和威廉姆斯車隊被稱為傳統的三大F1車隊。 總部:奧地利
首次參賽:2005年03月06日
參賽次數:146
車隊冠軍:4
車手冠軍:4
分站冠軍:34
桿位次數:46
單圈最快:29
積分總計:1864.5
參賽車型:RB10
車手:塞巴斯蒂安·維特爾丹尼爾·里卡多
試車手:布埃米 總部:義大利馬拉內羅
首次參賽:1950年5月22日
參賽次數:851
車隊冠軍:16
車手冠軍:15
分站冠軍:219
桿位次數:207
單圈最快:227
車隊積分:5264.5
車手積分:6166.27
參賽車型:F14T
車手:費爾南多·阿隆索、基米·萊科寧
試車手:德拉羅薩 總部:英國沃金(Woking)
首次參賽:1966年05月22日
參賽次數:723
車隊冠軍:8
車手冠軍:12
分站冠軍:182
桿位次數:155
單圈最快:151
車隊積分:4710.5
車手積分:5028.5
參賽車型:MP4-29
車手:簡森·巴頓、凱文·馬格努森
試車手:帕菲特特爾維 總部:英國Enstone
首次參賽:1977年07月17日
參賽次數:320
車隊冠軍:2
車手冠軍:2
分站冠軍:36
桿位次數:51
單圈最快:34
積分總數:1621
參賽車型:E22
車手:羅曼·格羅斯讓、帕斯托·馬爾多納多
試車手:丹布羅西奧 總部:英國
首次參賽:1954年
車隊冠軍:0
車手冠軍:2
參賽次數:70
分站冠軍:10
桿位次數:9
單圈最快:12
車隊積分:521
車手積分:660.14
參賽車型:W05
車手:劉易斯·漢密爾頓、尼科·羅斯伯格
試車手:TBC 總部:瑞士Hinwil
首次參賽:1993年03月14日
參賽次數:343
車隊冠軍:0
車手冠軍:0
分站冠軍:1
桿位次數:1
單圈最快:4
積分總數:717
參賽車型:C33
車手:艾德里安·蘇蒂爾、伊斯特班·古鐵雷茲
試車手:弗林斯(Robin Frijns) 總部:英國
首次參賽:2008年
參賽次數:93
車隊冠軍:0
車手冠軍:0
分站冠軍:0
桿位次數:1
單圈最快:2
積分總計:259
參賽車型:VJM07
車手:尼科·霍肯伯格、塞爾吉奧·佩雷斯 總部:英國
首次參賽:1975年
參賽次數:592
車隊冠軍:9
車手冠軍:7
分站冠軍:114
桿位次數:127
單圈最快:131
車隊積分:2750
車手積分:2756
參賽車型:FW36
第一車手:菲利普·馬薩瓦爾特利·博塔斯
測試車手:蘇茜·沃爾夫 總部:義大利
首次參賽:2006年03月12日
參賽次數:128
車隊冠軍:0
車手冠軍:0
分站冠軍:1
桿位次數:1
單圈最快:0
積分總計:136
參賽車型:STR9
車手:傑恩·埃里克·維爾格尼、丹尼爾·科維亞特 總部:英國Leafield
首次參賽:2010年
車隊冠軍:0
車手冠軍:0
參賽次數:58
分站冠軍:0
桿位次數:0
單圈最快:0
車隊總分:0
參賽車型:CT04
車手:馬庫斯·埃里克森
安德烈·洛特爾(比利時站代替小林可夢偉) 總部:英國
首次參賽:2010年
車隊冠軍:0
車手冠軍:0
參賽次數:58
分站冠軍:0
桿位次數:0
單圈最快:0
車隊總分:2
參賽車型:MR03
車手:朱爾斯·比安奇、馬克思·齊爾頓
❼ F1車隊各是哪個國家的
車隊中文名:法拉利 車隊英文名:SCUDERIAMARLBOROFERRARI 總部所在國:義大利 車隊中文名:威廉姆斯 車隊英文名:BMW.WilliamsF1Team 總部所在國:英格蘭 車隊中文名:麥克拉倫 車隊英文名:WESTMCLARENMERCEDES 總部所在國:英格蘭 車隊中文名:雷諾 車隊英文名:MILDSEVENRENAULTF1 總部所在國:法國 車隊中文名:英美本田 車隊英文名:LUCKYSTRIKEBARHONDA 總部所在國:英格蘭 車隊中文名:索伯 車隊英文名:SAUBERPETRONAS 總部所在國:瑞士 車隊中文名:豐田 車隊英文名:PANASONICTOYOTAF1 總部所在國:德國 車隊中文名:米納爾迪 車隊英文名:KLMINARDIASIATECH 總部所在國:義大利 米德蘭(mf1)總部:英國紅牛二隊(ToroRosso) 總部:義大利
❽ 車隊是什麼呀
一) 車隊性質 一個車隊今後走什麼樣的路線要從性質考慮。至今中國的跑跑卡丁車車隊,存在四種現象。 1、是JOY和N2O車隊所代表是職業化『少而精』的車隊性質,JOY和N2O的隊員在中國跑跑游戲上市之前曾玩過韓國的跑跑卡丁車,因此了解韓國的車隊性質並參考,車隊隊員成績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入隊要求高,隊規嚴整,隊內訓練時間長。 2、是RUSH、PhoeniX、Max帝皇等典型的中國化車隊。人數相對比JOY和N2O多,成績也不比他們低,車隊隊員都是從內測開始玩,成績幾乎每天在提高。 3、是以大眾化、人數佔多的車隊,不管是STAR、ANGEL還是現在的SkyKing車隊,人數都在200以上,人數多了,意見也多,因此最難管理和問題最多的就是此類型的車隊,但由於人數多,卻更容易吸引初學者,也有很多天生有才能的玩家加入。 4、很多大車隊退出來自己又組建車隊的朋友很多,原因一是不滿意大車隊人多,二是可能感覺上談不來,當然還有很多原因,這類小型新建的車隊雖然知名度小,但是生存力極強,高手隱藏成分很高,熟不知突然來了個高手,也都是有可能的。 (二)車隊目標 俗話說,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在選擇好一個車隊的今後發展走向以後就要為車隊制定一個目標,就如中國發展的5年計劃一樣,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個目標,通過幾步走等等。當然,很多車隊的目標類似於全國第一,全國最好等,不是潑冷水,實際一點的目標更合理可行。JOY和N2O車隊,甚至RUSH和PhoeniX等已經建立以久,知名度、隊內主力的成績考慮,可以訂全國第一的目標,或者全國最好。如果覺得自己車隊還不夠知名度,成績也非優秀,可以制定其他目標,飯是一口口吃的,什麼事都要一步一步來做。 (三)車隊名字 起一個好聽、響亮、好看、有意義的名字,是建立車隊首項工作,每個名字都有一個意義,本人覺得,讓別人容易記的隊名其實更好,這個就讓大家去發揮想像了,切記請不要重復。發現WinD和Kiss都有重復,希望這個現象別發生。 二、成立車隊 (一)車隊介紹 為自己的車隊寫個簡單的介紹,可以從性質,隊名的起源,目標結合寫,做個簡單的匯報,也是面向全國朋友的第一份宣傳單,讓別人了解這個車隊。 (二)車隊人數制定 人數多少的制定,看似不重要,但其實很重要,從性質開始,人數就要有個大概規劃,10人?20人?50人?1個QQ群?還是多少。許多大車隊現在普遍的現象就是當初規劃沒考慮人數的限制,盲目的招隊員,導致之後車隊的性質在不停的變化,轉型。因此人數很重要,不可忽視。 (三)車隊隊規 無規矩不成方圓,完整的隊規可能不強求,但標準的隊規是要寫的,為了更好的管理車隊,提高知名度等,隊規是約束隊員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要積極等,這些是要詳細考慮的。完善隊規也是以後車隊成立了,要一步步改進的。 (四)車隊隊長 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隊長在後面說,因為很多人認為,組建車隊的元老就應該是車隊隊長,通常說法是這樣,可是我覺得不應該這么說。有能力管理車隊的人、為車隊帶來福音的人,才是真正適合做隊長的,當然按照車隊性質分,可以是成績最好的人為隊長,可以是創建車隊的人為隊長,隊長也可以轉交,也可以選舉,但隊長要負起車隊的責任,必須穩重,必須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接受事實,果然等等。<以上話是個人意見,僅做參考> (五)車隊入隊考試要求的制定 通過對性質、目標的討論,才制定入隊隊員的成績限制,如果要求是精英部隊,那可以要求提的很高;如果普遍可以接受的成績,也可把成績相對要求放低;當然也有無要求進車隊的。本人建議在組建車隊初期,把要求訂在中下水平,因為高手很多都已經去了大車隊,所以現在招收隊員水平可以考慮已培養初學者為目的,發現人才等。 (六) 車隊招人 通過車隊招人的方法是在論壇發貼,當然中國的官方論壇不好的現象是刷貼,某些車隊的招人帖子由於刷板,會受到很多人的反感,當然,也有萬分之一的朋友會去選擇該車隊,這也是一種招人的方法。而更多的是在游戲中遇到比較談的來,比較有趣的朋友,互相留QQ或者MSN,並結伴而玩,加入車隊等等。 (七) 車隊隊員成績評估 車隊成立初步完成後,對車隊隊員進行一次成績的評估,優秀的,普通的進行大體上的了解。這也是隊長們在車隊規模成型的初期需要立刻完成的事,通常情況下組織隊內訓練,從中了解隊員整體水平。 自己的車隊,沒有什麼條件! 只要選擇組隊模式就可以 , 不過之前需要有良好的聯系方式,比如QQ群,公會等等。 在游戲中, 分為紅藍兩隊 , 要找厲害的隊,看人上面的手指頭,越少越厲害!綠色少的就更棒了。
❾ 車隊是哪個足球隊的別稱
切爾西
❿ 給我講點F1的事情 比如起源啊什麼的
F1世界錦標賽由國際汽車聯合會於1950年第一次舉辦,每年舉行一次。英國人伯尼·埃克萊斯通是其「掌門人」。參賽選手按積分多少決出當年的F1車手總冠軍,車手總成績最高的車隊則獲得年度車隊總冠軍。 方程式賽車是由本世紀初的場地賽車派生出來的。方程式賽 車分3個等級:三級方程式、三公升方程式和一級方程式。一級方程式是方程式賽車的最高境界。 一級方程式賽車對車手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是取得三級方程式和三公升方程式駕駛執照,且身體素質非常好的專業運動員才能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國際汽聯每年頒發的一級方程式「超級駕駛執照」不會超過100張。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速最高可達406公里/小時(測試極限,由本田車隊在美國創造),370公里/小時(2004年)以上,平均速度是200—250公里/小時。歷史上也曾有人製造出時速在500—1000公里之間的賽車,但是,這么高的時速只能在瞬間產生,且這種賽車不能批量生產也不能常年使用,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所以,只有一級方程式賽車才是真正的速度之王。 目前,被稱為「四大車隊」的F1車隊是義大利的法拉利車隊、德國的梅賽德斯GP、奧地利的紅牛(原美洲虎)、英國的邁凱倫。(08年)一部賽車的製造成本在480萬元人民幣以上。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已有多個極具盛名的賽車場,但那時的賽事因參賽車輛不多,因而對參賽者無嚴格的限制。50年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引擎規格不斷有大幅改變,到1986年自然吸氣引擎被禁止,一級方程式車壇全力發展渦輪增壓引擎。後因渦輪增壓馬力太大,被國際汽聯在1989年停用,以3·5公升的自然吸氣引擎取代F1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1950年的英國銀石大獎賽,當時英國皇室親臨觀看,義大利車手法里納(Giuseppe Farina)贏得第一個F1大獎賽冠軍,同時他也是當年的車手總冠軍,即F1歷史上第一個車手總冠軍獲得者。 1951年,F1出現了一位真正的車王方吉奧(Juan Manuel Fangio),阿根廷車手,5次獲得車手總冠軍(1951,54-57)。不可思議的是,他是38歲才參加一級方程式比賽的! 1958年,Cooper-Climax賽車首先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是F1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圖上是Stirling Moss正在駕駛一輛後置發動機的Cooper賽車。 車王Fangio後的1958年賽事,呈現出幾位英國車手群雄競爭的局面,年終排名前四位都是英國車手,包括Mike Hawthorn,Stirling Moss等。另外,F1開始設立「年終車隊總冠軍」也是在1958年。 總之,無論道路多麼坎坷,50年代的F1已經不再屬於早期賽車運動,採用F1A專門制定的比賽規則——「一級方程式」,F1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 60年代是F1的一個重要轉折期,F1脫離了稚氣。 首先看技術方面,僅僅兩年時間,後置引擎就被各車隊廣泛使用。這時候,Cooper車隊的後置引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獲得了1959,60兩年的車手總冠軍和車隊總冠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個60年代,除了Ferrari的兩個車手總冠軍,幾乎是一個英國車隊和英國車手的時代,車隊包括BRM,Lotus,Brabham-Repco,車手包括Clark, Graham Hill,Jachie Stewart,John Surtees。其中John Surtees是一個既獲得過F1世界冠軍,又獲得過摩托車世界冠軍的人。 Colin Chapman的設計天賦使Lotus車隊逐漸成為一支夢幻車隊,Lotus車隊1967年首先使用了雙座4氣門發動機(DFV engine),這種發動機後來統治了整個70年代。另外,60年代時,Lotus車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也處於的領先地位,現在的下壓力理論就是從那時建立的。 60年代,比賽的事故開始增加。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兩屆世界冠軍Jim Clark的60年代。1960年,他開著一輛濺有當場死亡的英國車手鮮血的賽車沖過Spa的終點。1961年義大利大獎賽上,他與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使Ferrari車撞進人群,Trips和14名觀眾死亡。1968年,這位無可置辯的世界冠軍在Hockenheim的一次練習賽中死亡。這一切,使人們從根基上開始質疑F1這項運動,引發了很多思考。 同樣1968年,Lotus賽車印上了金樹葉香煙(Gold Leaf cigarettes)的宣傳廣告,這是F1歷史上第一次引入商業贊助。 70年代使F1逐漸走向成熟 首先,70年代的一系列賽道事故使安全問題得到了異常重視。 1970年的車手總冠軍Jochen Rindt是F1歷史上唯一一位死後的世界冠軍。 另外,1973年,由於不忍接著看更多的賽道悲劇,Jackie Stewart決定把他的第100次大獎賽Watkins Glen大獎賽作為他的告別賽。但是似乎別有寓意的,Francois Cevert在這次大獎賽的練習賽中死亡。結果,Stewart領導掀起了F1歷史上第一次「安全革命」。 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賽車、賽道和車手裝備等,都從安全形度進行了審查,論證,改進。 在人們眼中,Jackie Stewart不僅獲得了3個車手總冠軍,似乎更重要的是,他給F1帶來了安全意識。 7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要從1976年代的世界冠軍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說起。James以他花花公子的作風,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F1開始受到世界媒體的關注,從此以後,F1的著名車手們,也都成為了聚光燈下的明星式人物。 這里不得不提到現在F1的掌門人伯尼·埃克萊斯通先生,因為正是他去和電視傳媒談判F1的比賽轉播的,並親自落實了各項細節,從而把F1比賽的現場畫面送入千家萬戶。伯尼將電視轉播引入F1,無疑給F1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F1的商業運作逐漸成熟起來。 從技術方面看,1977年,F1出現了又一次的技術革新。雷諾車隊引入了渦輪增壓式引擎。F1從此出現了渦輪增壓式與自然進氣式發動機並存爭霸的局面,直到1988年渦輪增壓發動機被禁止。
[編輯本段]80年代——最激烈的競爭
F1的80年代是一個空前的偉大車手雲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尼爾森·皮奎特(Nelson Pequet),阿亞頓·塞納(Ayrton Senna),法國人阿蘭·普羅斯特(Alain Prost)和尼格·曼塞爾(Briton Nigel Mansell)。他們之間展開了最激烈的爭奪。比賽精彩不斷。 車隊方面,由普羅斯特和塞納駕駛的邁凱輪賽車贏得了80年代裡的5個車手總冠軍和4個車隊總冠軍。特別是1988年,也是塞納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邁凱輪車隊驚異地贏得了16個分站賽中15個冠軍!法拉利車隊贏得了1988年的蒙扎大獎賽的勝利。而車隊創始人恩佐·法拉利在幾周前剛剛去世。
[編輯本段]90年代以後——現代F1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1993年,普羅斯特最後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他駕駛的賽車是F1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賽車。賽車裝備了輪胎反抱死系統,循跡控制系統還有電子控制的懸吊系統。 但1994年塞納的死則引發了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以上用以提高車速的駕駛輔助系統,F1賽車又回到了原來的基本構造。 塞納死後,國際汽聯一年一次的安全評估項目啟動。以後FIA的制定規則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很多規則的制定是為了降低車速。如1999年規定在乾地輪胎加開四條凹槽,從而減小輪胎抓地力。另外,提高安全的科技研發也出現成果。車手頭頸保護系統(HANS)就是一個例子,已經在2003賽季使用,受到車手、車隊的好評,而且事實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塞納走後,德國車手邁克爾·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逐漸成為了F1的新車王。他在加入F1的第四年(1994)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95年為貝納通車隊衛冕成功。1996年,他轉入狀態不是很好的法拉利車隊,並終於在2000年為法拉利車隊贏得了時隔21年的世界冠軍,紅色戰車再次開始了傳奇的戰績。今天的舒馬赫已經是7次世界冠軍得主,分站賽冠軍次數達到91次,超過以前所有車手的戰績。 縱觀F1走過的50來年,智慧、勇氣、冷靜、堅持、挑戰、激情、夢想、成功、失敗交織其中。賽道上的歡喜、失望、競爭、投入吸引著人們的眼光。而F1的迷人與危險又是它永恆的矛盾…… 說到f1就會使人想起邁克爾·舒馬赫、阿亞頓·塞納、阿蘭·普羅斯特等一些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