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協約國打同盟國,其中協約國是英國、法國和俄國,同盟國則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最終以同盟國失敗告終。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反法西斯同盟打軸心國,軸心國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為主,最終是反法西斯同盟獲勝,軸心國徹底失敗。然而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都不信,在一戰中加入同盟國、二戰中加入軸心國的義大利卻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是戰勝國。
一戰中的義大利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簽訂了條約,條約規定三國將聯合締造一個同盟,在國際大事上共同進退、互相支援,這就是一戰時同盟國的起源。到了20世紀初,因為同盟國勢大,英國、法國、俄國決定組建協約國以對抗三國同盟。
但義大利雖然打仗不靠譜,看風向卻很有一手,在二戰才打了一半的時候,義大利感覺軸心國要輸了,於是果斷投降,並反過來對軸心國宣戰。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了義大利的投誠,於是,義大利也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成了二戰戰勝國。
結語其實,雖然一戰和二戰期間,義大利都中途反水,搖身一變成了戰勝國,但這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都沒有、也不可能享受到正常戰勝國的待遇。特別是二戰,義大利該賠款還是賠款,該割地還是割地,只不過看在早早投降並且向法西斯同盟宣戰的份兒上,義大利保留了相當大的主權,這一點比德國和日本的下場要好很多。
❷ 一戰時期英國為什麼要參戰
不得不戰啊,那是帝國主義擴張合法化的時代,德意志那時候剛統一,那時候士氣正高,而且是領土擴張浪潮,打鄰國幾乎不需要理由,隨便編一個就行,法國剛被德國收拾完,割地賠款,再來幾次法國就沒了,當時單挑的話德國陸軍在當時基本是無敵的,但是,海軍不行啊,所以德國急需發展海軍,但是海軍的燒錢速度,你懂的,要是德國拿下了法國,不出十年,英國的海軍優勢盪然無存,到時候面對德國陸軍的登陸,誰能擋住?俗話說的好:英軍打死不登陸,登陸就打死。
既然必有一戰,那就趁對手沒那麼強的時候打唄,所以只能拉昔日仇敵法國一把,畢竟不在本土作戰能把戰損降到最低,所以英國就被迫參戰了,當時最不想打的就是英國,人家本來就是老大的地位,日不落啊,海上霸主啊,倫敦是世界貿易中心啊。
誰都想當霸主,可霸主只有一個,沒當上的拚命要上位,當上的拚命要保住位置,這就是帝國主義擴張時代的主旋律,要麼打,要麼被迫打,否則就沒有機會擴張了,看看現在的形勢,你覺得荷蘭還有機會統一尼德蘭地區嗎?
總之,就是英國人玩大陸均勢政策玩脫了,德意志崛起太快了,不得不戰
❸ 二戰義大利為什麼會戰敗
以軸心國最終戰敗而結束,把義大利劃入的軸心國,所以他是戰敗國了。
其實也可以理解,義大利在二戰後期參與對德戰爭,是被盟軍脅迫和無償徵用的,義大利就是以戰敗國的地位被盟軍領導著去對德作戰。
ps:
教科書中沒寫義大利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而在某些關於二戰的書中寫是戰勝國,但是在國內最權威的現代史中說他是戰敗國。
義大利與日本一樣,被定義為後起的工業國家,一戰當中義大利政府曾經拋棄與第二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轉而倒向英法一邊,從而獲得了一戰戰勝國的地位,但是,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中,義大利並沒有像英、法、美一樣撈到什麼好處,甚至於還不如僅僅在青島打了一次小仗的日本得到的利益多。日本好歹從戰敗的德國手裡接收了其在中國的特權和德國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殖民地,還分了幾艘德國大洋艦隊的戰列艦,而且在之後的海軍談判中賺夠了砝碼,一躍成為與義大利、法國並立而僅次於英美的二等海權國家。而義大利卻連德國的一塊海外殖民地都沒分到!相比於戰爭對義大利帶來的創傷,這點點收獲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於是乎,義大利國內經濟開始倒退,政局變得不穩,新的思潮開始泛濫……政府無法控制局勢……1922年,莫索里尼的法西斯黨上台了,義大利成為了第一個獨裁集權的法西斯國家。然而,法西斯並沒有能夠救義大利,從1922年到1931年,義大利的經濟局勢仍然不斷惡化,失業人口也在不段增多,同時,義大利對外的侵略擴張形勢也不容樂觀。義大利的軍事力量並沒有因為法西斯的獨裁和窮兵黷武而有什麼大的進步。士氣低落內部腐敗的義大利軍隊很快在以後的戰爭中嘗到了苦頭……
當時,德國對義大利的參戰是抱著一種矛盾的心態的,這種心態反映的就是下面一個笑話: 如果義大利加入了盟國,那麼德國要派一個師打敗義大利; 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那麼德國要派四個師監視義大利; 如果義大利要加入軸心國,那麼德國要派八個師保護義大利; 結果,有人說:打敗義大利以後,德國還是要派人來監視和保護義大利,我寧願義大利人中立!
一次,隆美爾在非洲發現了一個關押義大利戰俘的英國戰俘營,就率領軍隊去解救義大利人,結果,槍聲一響,義大利人就跟著英國人跑……
43年盟軍在義大利登陸,有一個戰場,盟軍激戰一早晨,無一傷亡,唯一的損失是自己的飛機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當成了灘頭)。
薩拉落登陸戰中,盟軍在灘頭沒有遇到抵抗,隨軍記者報導,盟軍在灘頭遭遇的最強的抵抗來自於當地動物園因為轟炸流落出來的一隻美洲豹,咬傷了兩名美軍士兵。
還有美軍轟炸撒丁島前面兩個小島,上面駐扎了一萬多義大利人,但是最後盟軍轟炸總共炸死了40多義大利人,義大利就接受了美軍飛行員的勸降
還有北非戰爭前期,一個義大利要塞在英軍打了幾梭子子彈後就打了白旗,意軍指揮官一本正經地對英軍指揮官說:「我們已經打完了最後一發子彈」。這時要塞里他的身邊堆滿了義大利製造的軍火。
在南斯拉夫,一名被游擊隊俘虜的德軍軍官十分驚訝地問:「你們哪來的反坦克炮啊?」當游擊隊員告訴他是從他們的盟軍--義大利人手裡繳獲的後,他感慨不已:「唉!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
北非戰役,英軍坦克向義大利的反坦克炮陣地沖鋒,數量不多,沖鋒開始時候,義大利人開炮還擊,剛射擊了2,3分鍾,突然停止抵抗,舉了白旗,當英國人問及原因,義大利人理直氣壯的說到:「因為我們的彈葯箱沒有撬棍打開,所以我們被迫投降。」
1940年6月30日,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義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擊落。義大利人為了掩飾這一慘重的不幸事件,便宣布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中遇難的。格拉齊亞尼元帥成了他的繼任者。這可能是義大利防空部隊在二戰中戰果最輝煌的一仗了,可與美軍獵殺山本五十六相媲美。
巴爾博是二戰中被誤傷的軍人中最高軍銜的人。
在北非,5000人的義大利軍隊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了。
❹ 為什麼一戰二戰都是英國法國俄羅斯聯手打德國義大利
一戰中,是因為德國起飛的晚,而殖民地早已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分割完畢。所以希望用戰爭去奪取殖民地和資源。
義大利因為缺少資源所以壓根就沒聽德國的去參戰,反而是義大利接受英法的拉攏加入了協約國。義大利想要的領土也在奧匈帝國境內。
奧匈帝國是因為薩拉熱窩事件,而向塞爾維亞宣戰,沙俄和塞爾維亞都是斯拉夫人,所以沙俄為了給同胞拔份兒而宣戰。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二戰起因是因為一戰後協約國對德國的處罰太不公平,所以德國想要復仇,此時又發生了經濟危機。
一戰戰勝國義大利沒有得到像樣兒的獎勵,也感覺不公平。
❺ 義大利攻擊沙漠的戰爭中,英軍獲勝主要源於什麼
在所有這些戰斗中,艦隊曾給予有力的支援。巴迪亞和圖卜魯克依次受到艦隊的猛烈轟擊,艦隊的飛機也參加了陸上作戰。尤其是海軍,除了為運送軍事人員進入被佔領的港口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之外,還每天為陸軍先頭部隊輸送3000噸供應品,支援陸軍的前進。英國陸軍所以能獲得這樣大的勝利,也應歸功於英國空軍對義大利空軍的優勢。他們雖然在數量上遜於敵人,但是飛行人員勇於進攻的精神,迅速地使他們在士氣上完全壓倒敵人,從而享有空中活動的自由,擊毀義大利飛機達數百架之多。
❻ 1940年,義大利為何成為了英國的一個新的強大的敵人
1940年5月下半月,丘吉爾曾經想把墨索里尼爭取到自己方面來。他以個人名義給這個法西斯獨裁者寫了一封信,敘談他對墨索里尼以往的友情並希望他不要站在德國一方作戰。這一嘗試毫無結果。法西斯的義大利急急忙忙地出來聲援勝利者,於是英國在南歐、地中海和北非又多了一個新的強大敵人。
❼ 英國軍隊為什麼要襲擊義大利塔蘭托
塔蘭托位於義大利長靴狀半島的跟部,是意海軍最重要的一個基地。這里自然條件優越,港灣三面為陸岸環抱,水域寬闊,有內外兩個港區。港灣設施較完善,擁有為各種艦艇服務所需要的設備,可供各種軍艦停泊。塔蘭托基地集中了意海軍的主要艦艇部隊,開戰時,常駐有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16艘、潛艇21艘、護衛艦4艘、高速魚雷艇8艘,以及其他海軍艦艇多艘。意海軍依託該基地,掌握著地中海中部海域的制海權。海軍兵力在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下,可破壞英國在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線,並對英地中海艦隊構成嚴重威脅。
❽ 為什麼義大利是二戰戰勝國
二戰中義大利率先加入軸心國,1935年,它入侵並佔領了衣索比亞。
1943年7月9日,英、美、加盟軍發起西西里島的登陸戰,成功進入義大利,義大利潰敗並投降,是軸心國集團里最先投降的一個。
從戰爭結果看,義大利是妥妥的戰敗國。
因此在巴黎和會上受到如下制裁:
義大利禁止法西斯組織活動;武裝力量不得超過30萬人;義大利放棄阜姆市(割歸南斯拉夫),的里雅斯特港成為自由區,置於聯合國安理會的監督之下(但1954年西方國家單方面決定由義大利合並該自由區的城區,郊區部分歸入南斯拉夫);放棄非洲殖民地;賠款額定為36000萬美元。
但是義大利的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在墨索里尼失敗的瞬間將其監禁在阿布魯奇山大薩索峰頂。之後成立了新的義大利政府。新的義大利政府向同盟國表示,它要加入同盟國,對抗德國,並且向德國宣戰。
因此從同盟國成員的角度看,義大利最終是戰勝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時,義大利是參加了戰斗的戰勝國之一。
❾ 二戰時義大利50萬人的軍隊在非洲被英軍5萬人追著打
是的。
二戰開始時義大利在非洲的部隊在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有約22萬人,司令為奧斯塔公爵。而在北非另有25萬人左右的軍隊集團,分為兩個集團軍。在西邊,面對法屬突尼西亞方向的的黎波利塔尼亞,是第五集團軍,轄第10軍(第25博洛尼亞步兵師,第55薩沃納步兵師,第60薩布拉查半摩托化步兵師)、第20軍(第27布雷西亞步兵師,第61錫耶納步兵師和第17帕維亞半摩托化步兵師)、第23軍(轄第2利比亞師,第1黑衫師。在東邊,面對埃及方向的昔蘭尼加,集結了第十集團軍,轄第21軍(第62馬爾馬利卡步兵師,第63塞利內步兵師)、第22軍(第64康坦扎羅步兵師,第1利比亞師,第4黑衫師)。此外還擁有七個土著營和兩個傘兵營的部隊以及「利比亞」坦克群。司令為巴爾波元帥,但這個倒霉的傢伙在座飛機上任途中竟然被自己人的高射炮擊落斃命,格拉齊亞尼元帥接替了他的職務。
而相比之下英軍的兵力卻級為薄弱,英軍司令韋維爾手下只有第七裝甲師,第四印度師的三分之二,紐西蘭師的三分之一,另外還有14個英國營和兩個皇家炮兵團,總兵力有5萬人左右,他們是處在義大利軍隊的兩麵包圍之中,而且當時的局勢也不允許英國向非洲增兵。
但戰爭的進展卻讓所以的人都難以置信,1940年9月13日,墨索里尼命令格拉齊亞尼元帥,以第10集團軍共7個師的兵力向埃及發起進攻。但英軍一次出人意料的反擊成功阻止了義大利人的前進,並為他們的後撤贏的了時間。而格拉齊亞尼這位熟悉沙漠戰爭的元帥在深如埃及約60英里後卻因為後勤問題停止了前進。(格拉齊亞尼曾經鎮壓過利比亞的游擊隊,對與在沙漠中戰斗他還是較有經驗的)。
12月6日,得了增援的2.5萬名英軍從駐地出發,到9日拂曉,西迪巴拉尼戰役正式開始,雙方爆發了第一次坦克交戰,義大利的薄皮坦克在英國的馬蒂爾達面前不堪一擊,但在尼貝瓦義大利軍隊進行了極為頑強的反抗,師團長馬利蒂將軍身先士卒,在他陣亡後義大利士兵們仍然頑強地抵抗著英軍的進攻,但由於是倉促應戰加上裝甲方面的絕對劣勢,到傍晚時分,英軍還是佔領了整個陣地,同時第七裝甲旅從西面切斷了沿地中海的公路,10日凌晨,英軍在艦炮的火力支援下向西迪巴拉尼發起了進攻,這時的義大利人彷彿已經失去了抵抗的勇氣,戰斗在10點就結束了,用英國人的話來說「被俘虜的義大利人佔了有200多英畝的土地,以至與他們根本無法點清俘虜的人數」。
緊接著,韋維爾又將第16步兵師和第6澳大利亞師投入了追擊,第四和第五印度師也很快加入了追擊的行列,義大利人則是兵敗如山倒,到12月15日結實,英軍已經俘虜了3.8萬名義大利人,而他們的損失則是:陣亡133人,受傷387人,失蹤8人……
在41年4日,英軍一路沖到了巴迪爾亞,5日,巴迪爾亞投降,俘敵45000人,繳獲大炮462門,第二天,英軍包圍了托卜魯克,戰斗一直持續到1月22日,3萬名義大利士兵交出了手中的武器,繳獲大炮236門。
就這樣,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聯邦軍隊在6個星期里前進了200公里,攻佔了兩座港口,俘虜了113000名敵人,繳獲845門火炮,摧毀380輛輕型和中型坦克。英軍還摧毀了義大利564架飛機中的200架。英國方面則損失了80%的車輛,所有的步兵坦克及大部分的輕型和巡洋坦克。人員的損失為2000人,至此,義大利在北非已經是潰不成軍了。
而在東非,1941年1月,普拉特將軍,率領英印第4、第5師向卡薩拉的意軍發起了猛攻並在19日佔領了這座城市。同時在衣索比亞還爆發了在英國人支持下的武裝起義,在2月14日,英軍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進入了基斯馬尤,25日英軍佔領了摩加迪沙,繳獲了包括40萬加侖汽油在內的物資,到3月17日,意屬索馬里全部光復。在衣索比亞的克倫,英軍遭到了頑強的抵抗,在付出3000人傷亡的代價後才攻克了克倫,俘虜一萬餘人。同時另一支英聯邦的小部隊在一次突擊中以135人死亡的代價俘虜了奧斯塔公爵和他手下的五萬名士兵。義大利失去了在東非的所有殖民地。
❿ 二戰英美進攻義大利軍事路線是怎樣的
軍事路線主要分兩方面。首先在英國方面,英軍進攻義大利,通過登陸諾曼底,來打義大利一個措手不及。而美國則選擇通過傘兵以及空降炸彈來對義大利進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