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大的疫病
468年,中國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及安徽發生疫病,14—15萬人死亡。
747—749年,君士坦丁堡瘟疫使該城癱瘓,瘟疫蔓延到卡拉布里亞、希臘和西西里,死亡20萬人。
1097年9—12月,巴勒斯坦和埃及在第一次十字軍遠征時期發生瘟疫和飢荒,死亡10萬人。
1348—1666年,在歐洲一直被稱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萬人死亡,是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
1358年,山西及河北發生疫病,死亡人數超過20萬。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進入發生天花病,造成300餘萬人死亡,在此後的50年內,墨西哥因為天花又喪失了近2000萬人。
1530年,土耳其發生嚴重斑疹傷寒傳染病,死亡10萬人。
1544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因斑疹傷寒流行造成圍攻該城的霍阿奇姆的帝國軍隊死亡3萬人。
1545年,古巴發生斑疹傷寒傳染病,死亡25萬人。
1560年,巴西發生天花流行病,死亡數百萬人。
1575—1577年,在當時的新大陸墨西哥高原發生斑疹傷寒大流行,死亡約200萬人。
1600年,俄國發生飢荒和瘟疫,死亡50萬人,另外在利沃尼亞還有3萬人死亡。
1603—1604年,英格蘭發生瘟疫,僅倫敦就死亡5萬人。
1611年,君士坦丁堡大遭鼠疫之害,死亡20萬人。
1630年,義大利文斯發生瘟疫,並向北蔓延到蒂羅爾,死亡50萬人。
1664年,英格蘭倫敦發生大瘟疫,為了制止傳染,燒了三天大火來凈化空氣,歷史學家們認為這次傳染病一直延續到1666年9月,共死亡10萬人。
1672年,義大利那不勒斯發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萬人;法國里昂6萬人死於淋巴腺鼠疫。
1711年,奧地利和德國流行淋巴腺鼠疫,死亡50萬人。
1760年,敘利亞發生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阿貝馬里蒂有記載的死亡人數就達10萬。
1772—1855年,中國雲南省有31個縣、市流行鼠疫,25.3萬人死於該病。
1792年,埃及發生瘟疫,死亡80萬人。
1799年,非洲因瘟疫流行死亡30萬人。
1826—1837年,歐洲發生霍亂傳染病,僅1831年就死亡90萬人,共死亡數百萬人。
1840—1862年,世界霍亂流行,持續20餘年,死亡數百萬人。
1847—1948年,英格蘭倫敦因流行性感冒死亡1.5萬人;1851—1855年,因肺結核流行,一年內就5萬人,共死亡25萬人。
1856—1900年,中國雲南全省有86個縣流行鼠疫,共計死亡73萬多人。
1863-1875年,世界霍亂流行持續達10年之久,僅1866年東歐就死亡30多萬人,死亡人口超過千萬。
1884—1953年,中國福建57個縣、市中有71萬多人死於鼠疫。
1887—1919年,中國內蒙東部52萬人死於鼠疫。
1889—1890年,世界發生流行性感冒,波及全球人口的40%,死亡千百萬人。
1892—1899年,1923—1925年,第六次世界霍亂大流行,死亡千百萬人。
1903年1—8月,印度廣大地區發生瘟疫,死亡60萬人,其中旁遮普邦死亡13萬人。1904—1905年,孟買及西北部各省和旁遮普邦發生瘟疫,平均每周死亡1.8萬人,有幾周超過4萬人,計死亡100萬人。1906—1907年,印度瘟疫繼續流行,死亡167.27萬人。
1908年,印度持續長時間的瘟疫開始趨於平息,死亡14.87萬人。
1910—1913年,中國和印度發生淋巴腺鼠疫,流行期間,死亡數百萬人。
1914—1924年,俄國因飢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萬人。
1915年,塞爾維亞流行斑疹傷寒,半年就死亡15萬人。
1917年10月革命前後,俄國斑疹傷寒嚴重流行,約300萬人死亡。,
1917—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奪走了印度1300萬、美洲50多萬和非洲與歐洲無數人的生命,計死亡2500萬人。
1921年印度霍亂流行,造成50萬人死亡。同期發生淋巴腺鼠疫,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1924年,印度再次發生霍亂,死30萬人。
1926—1930年,印度天花造成驚人的疾病災害,死亡50萬人。
Ⅱ 荷蘭是二戰時期唯一遭飢荒的西歐國家,為什麼
荷蘭人民在二戰中乃至1945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飢餓的折磨,這點是不容否認的,但是說「唯一」發生飢荒則相當值得商榷,因為相比上西歐國家,東歐被佔領國家的情況則要糟糕的多。
二十年代後期的經濟蕭條,導致歐洲大陸各國政府普遍對農業進行援助,所以戰爭爆發前的那十年,是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時期。歐洲大陸作為一個整體提供了它所需要的食品的將近百分之九十(按卡路里計算),僅在飼料方面缺少百分之十,而在脂肪和食油方面則缺少百分之四十五。同德國一樣,歐洲大陸在做麵包用的穀物、土豆、食糖和牛奶方面幾乎可以自給,但是有百分之十五的肉類要依靠海外供應。由於預料將會出現緊急情況,大多數國家都增加了儲存,管制糧食的法律也准備就緒,而且基本工作人員都已內定。在荷蘭,1939年成立的戰時糧食機構,起先得到德國佔領當局的承認,可是後來卻由人們熟悉的全國農業協會所取代。不過,由於國家管制的基礎早在德國入侵以前就已經奠定,荷蘭的制度繼續發揮作用而沒有受到多少干涉,結果是,直到戰爭的最後階段,當戰事妨礙了交通和管制工作時,糧食的分配工作仍然令人相當滿意。
回顧整個戰爭時期,歐洲大陸各國糧食的產量在戰爭的前一半時期下降了百分之十,而到戰爭結束時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農作物,尤其是做麵包用的穀物,產量下降得較少,而畜產品,特別是肉類,產量則減少得較多。從1943年起,當大陸的中心地區而不是邊緣地區開始感到戰爭的全部沖擊力時,有些國家的農業生產反倒稍有改善。只是在戰爭結束後,到了1945年秋天,第一次真正災難性的歉收才出現了。各個國家之間,情形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除丹麥外,所有國家的配給量和食品供應總數都比德國少。在芬蘭、挪威、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在波蘭、俄國、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城市中,居民有很長一段時期不得不在大大低於最低需要水平的情況下生活。凡是有錢從黑市購買東西的人,物質方面沒有感到什麼匱乏,可是大多數城市居民都無力經常通過非法的途徑來補充配給量的不足。
歐洲全體居民的健康,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了損害。成年人體重減輕是很普遍的,而兒童中發育遲緩的現象則有案可稽。軟骨病和腸胃病增多了,在情況最差的地方,還出現了因飢餓而浮腫的病人。嬰兒死亡率上升了。在糧食消費量特別低的地方,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大幅度地增加。但是,由於醫療防治工作的改進,大多數人在這場戰爭結束後的健康情況,都比前一代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要好些。在大多數情況下,造成的損害並不象那些不得不經受這場嚴峻考驗的人們當時所預料的那樣持久。
二戰中的荷蘭
由於荷蘭的地理位置使得她成為進攻英國的可能跳板以及防禦盟軍的橋頭堡,德國在戰略上想和荷蘭搞好關系。然而到1941年2月,德國人一定已經明白,他們不能期望荷蘭人民俯首聽命,因為在那個月里阿姆斯特丹開始發生了罷工和騷動,隨後蔓延到了其他城市。荷蘭納粹分子的挑釁激起了群眾憤怒的第一次自然的大爆發。對德國人的憤怒也開始高漲了,首先是由於德國人對猶太人的迫害日益升級,後來則是由於戰事的迫切需要使德國人對荷蘭人力和資源的剝削不斷加劇。從1941年初起,強迫男人和女人去服勞役的范圍不斷擴大。熟練工人被騙到德國去做工。1941年7月東方戰線開辟以後,荷蘭人被招募去打德國的敵人,或者把他們遷移,利用他們的務農本領去開發新征服的烏克蘭草原。
1942年德國人決定放棄其哄騙或威嚇荷蘭人的希望,採用了強硬的反措施,這便使人看出荷蘭人已在開始進行抵抗了。這年春天,希姆萊和他的主要助手海德里希訪問了荷蘭,親自對他們在荷蘭的代表警察長官勞特爾作了簡要的指示。5月,荷蘭武裝部隊中的軍官重新被拘留起來,並在荷蘭的重要人物中逮捕了四百六十人作為人質。他們的數目後來增加到一千人左右,第一次槍斃人質發生於1942年8月15日,當時德國人為了對鹿特丹的一次破壞行動進行報復,把五個人質處死了。秋天,由於日益害怕盟軍進攻,他們開始強制疏散荷蘭沿海的居民,包括海牙的一部分居民。荷蘭居民由於燃料和糧食短少的情況迅速惡化,已經深受苦難,這一遷移更增加了他們的困苦。與此同時,新頒布的法令增強了德國人對荷蘭勞工和人力的控制,因此他們可以把成千上萬的荷蘭工人押送到德國去幹活——僅僅在1942年5月和6月就有不下四萬六千人。
隨著1943年這新的一年的來臨,所有這種壓迫所引起的激烈情緒開始爆發。1月間,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有幾個領導人被暗殺了,這表示出民眾對這個組織的憎恨。對佔領國的積極反抗也開始採取破壞為德國人生產的工廠以及銷毀有關即將押送出國的工人的名冊的形式。鐵路也受到攻擊,這有兩個目的:既阻礙德國人的作戰努力,又阻止或放慢押送工人出國的工作。德國人為了報復,處決了許多人質後,又在3月底對各大學發動了一次襲擊,逮捕了幾千名大學生,把他們拘留起來作為人質。1943年3月16日頒布了一項法令,限制各大學招收學生的人數,入學的條件是要他們宣誓效忠,否則就要被押送到德國去做工。據說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拒絕簽字。4月里,荷蘭的緊張狀態加劇了。4月29日公布了德軍總司令克里斯蒂揚森將軍發布的一道命令,勒令荷蘭武裝部隊以前的全體軍士報到,以便送往德國的戰俘營中拘留。這就引起了一場新的危機。第二天,在倫敦的荷蘭政府廣播了一個呼籲,要求有關人員抵制這道命令:「不去登記……不理睬他們的傳喚。設法讓他們找不到你們!」鑒於荷蘭人民有了這種危險情緒,4月30日在全荷蘭公布了戒嚴令,實行宵禁,並訂出了其他種種限制行動自由的規定,違者可以處以死刑。然而,在以後的幾天里,發生了激烈的示威運動,群眾遭到槍擊,全國各地都爆發了罷工,農民拒不交出牛和牛奶,鐵路和碼頭遭到破壞,工廠和農庄發生火災。從5月2日到6日,至少有二十一名荷蘭人由於參加罷工或其他的罪行而被判處死刑。德國人重新控制住局勢以後,就乘機實行德國駐荷蘭專員賽斯-英誇特2月間暗示過的全面動員荷蘭勞工的工作。根據1943年5月6日的一項法令,所有年齡在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的男子都應登記強制服勞役,所有沒有在表示效忠的宣言上簽過字的學生也應登記服勞役。5月13日,德國警察長官勞特爾發出一個通知,沒收所有無線電設備及其附件和零件,不管是私人家裡的,還是商店裡的存貨。5月15日,戒嚴令撤銷了,但是關於強迫勞動和沒收無線電設備的規定依然不動。同一天,賽斯-英誇特又發布了一道旨在對付政府工作中消極抵抗的命令,對製造嚴重行政破壞事故的人可以處以終身苦役或死刑。這個措施證明本年2月間荷蘭首相蓋布蘭迪教授從倫敦發出的呼籲已經取得了成功。他呼籲全體忠誠的荷蘭官員在他們的權力范圍內用一切辦法拒不執行顯然為了幫助德國人作戰而頒布的種種法令。
大約就在這時,從兩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掀起了一股正在增漲的反抗浪潮。首先是天主教會和基督教會向賽斯-英誇特遞交了一份聯合抗議書,並於1943年2月21日在荷蘭所有教堂的講壇上宣讀。抗議書用最強烈的憤怒詞句提到破壞正義,破壞基督教原則,迫害猶太人,把荷蘭工人押送到德國去,在荷蘭強迫服勞役,以及殺害人質等。第二份抗議書是荷蘭醫務界在1943年6月發出的。它用同樣強烈的詞句使人注意到壓迫對身心的影響,荷蘭居民的營養不良情況和由此而造成的肺結核的蔓延,以及把荷蘭糧食輸往定量較高的德國這種不公平的情況。它還提到強迫荷蘭人製造武器去打與盟軍並肩對德作戰的同胞的這種心理上的折磨。但是,德國人那種迅速惡化的戰局使他們簡直不可能傾聽人道主義的呼籲了;相反,這種形勢卻促使他們採取甚至更加殘忍的行動。在他們強迫沿海地區的居民疏散以後,看來甚至還有採取更為強烈的防衛措施的跡象。1944年元旦,米塞發表了一篇演說,他在演說中對盟軍入侵可能帶來的恐怖事情渲染得極其可怕,他特別指出,鑒於荷蘭大部分土地都低於海平面,入侵可能導致淹沒新開辟的低地(抽幹了水的沼澤地)。於是這個題目便被德國控制下的荷蘭報紙大肆發揮,企圖威脅荷蘭人民變得俯首帖耳,使他們嚇得不敢反抗,不敢與盟軍合作。後來,這種情況又有所緩和,著重在荷蘭作為抵抗歐洲「布爾什維克化」的堡壘這一「足以自豪」的任務和淹沒低地作為防衛武器的價值了。的確,當這種宣傳在1944年春出現時,德國人實際上正在某些地區放水——盡管德國人試圖縮小這件事,並且對它作出最好的解釋,但是,不久便被地下報紙傳開了,使人們直接預先知道了情況。
但是,總的說來,德國人在涉及自己的利益和安全的地方就不願意直言不諱了。1944年5月13日,賽斯-英誇特發布了一道新的命令,規定如形勢需要(即盟軍登陸),立即實行戒嚴,並規定對荷蘭人進行最嚴格的管制,以免他們在任何方面妨礙德國人。實際上,所有的荷蘭人都得執行德國人的命令,違者處死。7月間,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不久,同荷蘭人共同負責的偽裝,由於撤銷了米塞的「咨詢內閣」而告結束。荷蘭人在德軍佔領的餘下時間里都遭到了赤裸裸的德國軍事專制的統治。然而,當荷蘭人看到盟軍在1944年夏末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歐洲時,他們自然想到解放的時刻就在眼前了。正是在這樣的期待中,並在希望加速這一結局的到來時,荷蘭流亡政府與盟軍最高統帥部和國內抵抗運動取得了一致意見,於1944年9月17日命令鐵路舉行總罷工。這個命令立刻得到普遍的執行。在四十八小時內,荷蘭各地的火車,除了幾列由德國人自己駕駛的以外,全部停開。德國人用恐怖手段或答應給雙薪和雙份配給品的辦法都沒有能破壞罷工。但是,這時盟軍的攻勢在阿納姆遭到嚴重的挫折。德國人對自己在荷蘭仍控制著的地區加緊壓制,罷工開始受到報復,不僅對罷工的工人,而且對全體居民。德國人認為荷蘭人這時已經喪失了一切應得照顧的權利,於是開始有計劃的、無情的破壞和洗劫荷蘭國家財產。在荷蘭,被嚴寒加劇了的一個可怕的冬天開始了。盟軍頻頻轟炸,糧食、燃料和電力都極端缺乏。荷蘭最大的一些城市所在的西海岸地區的糧食儲存根據德國民政當局的命令,於1944年夏季已經減少到只夠兩三星期之用。為了報復鐵路罷工,禁止從較遠的東部農業區運送糧食到大城市,禁運直到11月8日才解除,可是到了那時,嚴寒季節業已開始,再也無法儲存糧食了。除了德國人的報復措施外,罷工也使得供應品無法運往城市,因此煤和糧食的儲備不久便告枯竭。此外,三萬名鐵路工人在罷工——連家屬在內,總共有十萬人——全都得隱蔽起來,都得吃飯。到11月,德國人開始在街上和屋子裡圍捕荷蘭人,把他們押送到德國去。由於遭受這些苦難的結果,1945年1月和2月在總人口超過二百萬的六個城市中,死亡率幾乎比1944年同期加倍。根據報紙上的報道,僅鹿特丹一地,餓死的平均每天就有四百人。
德國人沿著荷蘭南半部寬闊的河口構築了他們的防線。在1945這新的一年年初,他們仍然占據著荷蘭的大部分地區,人口約有六百萬。盟軍佔領的地區瀕臨飢餓的狀態,而在德國人佔領的地區則是徹底的鬧飢荒。但是,荷蘭人的精神還是沒有垮下來,反抗德國人的活動並沒有停止。3月初,有人企圖謀殺德國警察頭子和公安委員會常務專員勞特爾,又引起了特別野蠻的報復。為了這一罪責,3月7日,約有四百人被處死,其中許多人是在斯開文寧根的海濱沙丘上被槍決的。直到4月初盟軍才開始從德國進入荷蘭,1945年5月6日,才解放了荷蘭全境。到了這時,荷蘭人民肉體的痛苦才算結束了。在大戰的最後階段,德國人對這個國家進一步給以沉重的打擊。在鹿特丹港和阿姆斯特丹港,他們進行了毫無戰略意義的破壞,似乎純粹是出於報復的心情。他們還破壞了海堤,使海水進一步淹沒了大片肥沃土地。
Ⅲ 羅馬瘟疫發生在哪一年
羅馬帝國為主要影響地區的瘟疫主要有:
安東尼瘟疫,發生於公元165—189年間(安東尼王朝時期),被懷疑是天花或麻疹。希臘醫學家蓋倫(Κλαύδιος Γαληνός)認為這場瘟疫是由在近東地區作戰羅馬軍隊帶回的。疫情最早出現是在公元165—166年冬羅馬軍隊圍攻塞琉西亞期間。這場瘟疫蔓延到高盧和萊茵河沿岸地區,最終造成帝國約30%的人口死亡,羅馬皇帝盧基烏斯·維魯斯(Lucius Verus)被懷疑死於疫情。
居普良瘟疫,發生於公元250—266年間,被懷疑為天花。當時羅馬帝國處於三世紀危機時期。「居普良瘟疫」以當時的迦太基主教聖居普良(Thascius Caecilius Cyprianus)命名的,他當時目睹並記載了瘟疫的情形。這場瘟疫使帝國農業人口和兵力大幅縮減。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Claudius Gothicus)死於這場瘟疫。
查士丁尼瘟疫,發生於公元541—542年間(當時羅馬帝國在位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主要影響了東羅馬帝國(尤其是首都君士坦丁堡)、薩珊帝國以及環地中海的大多數港口城市。造成的人口損失達2500萬;兩個世紀之復發,總人口損失達5000萬左右。現代研究認為,這場瘟疫的元兇是鼠疫桿菌,很可能由來自埃及的運糧船上的老鼠攜帶進入君士坦丁堡造成擴散。這場瘟疫常被與14世紀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的黑死病作比較。
Ⅳ 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
一、文藝復興時代
以佛羅倫薩為中心.拉丁文是共享文字.
一般來說,西方思想分成三種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種模式是超越自然的,焦點在上帝,人是上帝創造的一部份;第二種模式是自然的,焦點集中於自然,即科學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第三種模式是人文主義的模式,焦點是人,以人的經驗作為人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了解的出發點.
這種區分只是可以用多種方式組合的三種傾向之間的區分,沒有嚴格的界線,更不是如孔德的三階段規律的另一個翻版:人文主義模式超越神學模式、科學模式又超越人文主義模式,因為這三種模式都陸續有代表,繼續發揮影響力,它們之間的關系在競相自稱壟斷真理與不同形式的共存之間搖擺.
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尖銳攻擊經院哲學的,是它們一心撲在邏輯范疇和形上學的問題,其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脫離人的日常生活.不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並不想用另一種哲學思想來代替經院哲學,他們只想把經院哲學所忽略的作用復活起來.
人文主義討論中最喜歡談到的話題,就是積極活躍的生活、和沈思默想的生活孰優孰劣?沈思默想的生活不再像中世紀占據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個話題是命運的無常,和拒絕對之屈服的精神.這種要制服命運的決心,產生對人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興趣,因此肖像畫、自畫像、傳記和自傳數目越來越多,而且是用寫實筆法,而不是象徵或比喻風格.
我們無法迴避奧古斯丁筆下充滿罪惡的存在,與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看法之間的沖突.大多數文藝復興人沒有對這沖突困擾,繼續把信仰基督教視為理所當然.
至於少數感到困惑的,可以採取兩條道路:新伯拉圖主義和聖經人文主義,它們以不同方式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中的宗教因素.
新伯拉圖主義認為和諧勻稱是宇宙的根本原則,人通過沈思默想這種最高的人類活動,可同這兩個原則求得一致,這種信念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宇宙的等級層次中,人是創造的中心,同所有已被創造的東西聯系的環節,是屬於物質的較低層次,但仍能夠再提高自己與上帝求得相通.
從新伯拉圖主義很容易走到神秘主義,所以文藝復興對魔術、占星術也很著迷,並有興趣於畢達哥拉斯式數字象徵主義、神話及寓言,這都對歐洲的文學藝術產生深刻的影響.
聖經人文主義,就是把人文主義的治學方法應用到聖經的文本、以及教會元老著作的研究.對他們而言,文藝復興盡管以人為中心,但宗教性不一定就弱.聖經人文主義以北歐為主,也因此,北歐就成為宗教改革運動最主要的泉源之一,許多基督教人文主義者開始都抱有改革教會的目的,他們認為精通古典研究,並把它用於聖經,是恢復基督教導的本來面目的鑰匙.而且,路德對牧師的中間角色,以及他堅持個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很可以被看做是人文主義的自然發展,正如他堅持把聖經譯成各國當地語言一樣.
日耳曼境內,路德對初生的民族感情有吸引力,但出了日耳曼,其它基督教人文主義者要追隨他,至少得排除兩大障礙:1.路德在放棄教會傳統與信念方面,越來越走極端,最後乾脆與教會決裂.2.路德和卡爾文復活了對人的罪惡本性 的強調;這最後會與人文主義徹底不兼容.
布克哈特有句名言:文藝復興,是在發現世界、發現人.回歸自然、回歸古人,是一切看的見的景物的模仿者.
他們描繪具體而普遍的東西,把普遍真理與具體經驗結合.
1527羅馬遭到洗城之劫後,那布勒斯與佛羅倫薩繼之遭到圍城之難,接著又是飢荒與鼠疫.義大利剩下最後的一個共和國是威尼斯,它能倖存是因為善於適應時勢的變化.
當布勒哲爾畫《死神的勝利》之時,早期人文主義對人的尊嚴和創造力的信心肯定,成了對實際狀況的一種諷刺.這種諷刺會在十八九世紀對進步的信心,到二十世紀瓦解後,再度出現.在這種幻滅中若仍要堅持信念,就得安於悲劇.這就是出現莎士比亞悲劇的背後原因.莎士比亞不再相信勇氣、美德能掌握命運,人所能做的,不過是以堅毅不拔的態度面對他的失敗.
共和國公民精神的失敗,也導引出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看待人物,不再如新伯拉圖:像神,或米開朗機羅:像英雄.不過,盡管如此,人仍位居中心.
宗教戰爭期間,不管新教改革、或天主教反改革,都著手壓制人的精神自由,也不再強調今生今世的生活.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按其性質來說,是屬於個人主義的,因此作為歷史力量,它有明顯的軟弱性,而當某些人組織起來把它當作異端邪說或虛妄幻想加以壓抑時,這種軟弱性就更加明顯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他對人的經驗和價值的中心地位,對人的尊嚴的堅持,力量是太大了,它們一旦被恢復和重新提出,就無法加以永遠的壓制,盡管在十六世紀末要認識到這一點是困難的,但是未來站在它們這一邊.
二、啟蒙時代
文化批評家、宗教懷疑派、政治改革派的鬆散、非正式、完全無組織的聯合,巴黎是中心,法語是共享語言.
啟蒙時代開啟之前,已經有哥白尼與伽利略、培根,探險航海.
宗教戰爭,使所有思想開始跟神學分家.笛卡耳、史賓諾沙,以及霍布斯.霍布斯把道德社會的基礎置於自我保存,最能看出英國內戰造成的焦慮感.
啟蒙時代開始的十八世紀,開始從宗教戰爭的懷疑論走出,其樂觀,是建立在試驗性科學.培根曾在十七世紀時預料到此點,他於1626年去世,結果牛頓誕生了.牛頓生於1642年,死於1727年.大自然開始從神秘中走出,變成可知.
啟蒙運動影響力最大的,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沖擊力,讓人文學科也脫離神秘的宗教啟示.
洛克:政府是一種契約關系,信託是可以撤回的.因此幫英國革命提出辯解.洛克反對笛卡耳所說的人類思想來自天生,他認為來自我們的感官印象.他像牛頓發現自然世界的科學規律一樣,發現人心的科學規律.
牛頓和洛克都是英國人,他們在啟蒙運動第一期發揮很大的影響力.這是英國比較早享受到自由的結果.
啟蒙時代開始攻擊笛卡耳的唯理論.他們談到理性,都是在談對智力批判性、破壞性的運用,而不是它建立邏輯體系的能力.他們是經驗論者.
因此啟蒙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是有連續性、而不是同一性的.他們的解決辦法不同.文藝復興仍可把古典思想和哲學,跟基督教信念、對上帝的信任結合起來,或多少互相容納起來,神聖,仍是他們的中心主題.
而啟蒙時期,宗教復興已經失去了勢頭了.盡管宗教建立起來的權力結構仍舊存在,包括財富、迫害異己、剝奪思想自由、壟斷教育等等.因此啟蒙人士,對教會用盡力量攻擊的.
如今他們可以得到自然主義的宇宙觀、成功的科學方法,以及批判、懷疑、經驗主義的支持,這種用新的思想方法擴大到人類狀況和人類社會的改造,是一門人和社會的科學.
而伏爾泰或牛頓,其實都是對上帝虔敬的人.只是他們從人類是墮落救贖的面向,轉到上帝的慈愛,一種更跟自然宗教(我們或可稱為創造論,韻琳注)結合的觀點.
當然這種批判理性,也就用於權威、傳統、習俗,不管它們是來自宗教、法律、政府、還是社會習慣方面的.提出問題、要求進行實驗、不接受過去一貫所作所為或所說所想的東西,就是啟蒙時代的方法論與時代精神.
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有雄心,想為人類和社會研究,做牛頓在十七世紀為自然研究做的事,這樣一個設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他們最大膽、最有影響的思想之一,已經成為人文主義傳統的一部份.啟蒙運動成敗參半的紀錄,對後世是有預言效果的.
經濟學:杜爾戈、亞當‧思密
孟德思鳩:「法意」可說是現代社會學的啟蒙,對氣候、法律、宗教、治理原則、過去事例、習慣風俗等等形成社會總精神的一切進行了比較性的研究.盡管這會導致社會決定論、歷史相對論,他卻將自由在道德上的必要性,置於決定論相對論之上,而他也違反自身前後邏輯的,堅持反對專制統治,認為它是不合道德的.對英國憲法分析出「分權」的基礎.
在人性的心理和道德分析方面,沒有取得像在社會分析方面那樣多的成功.
十七世紀的理性時代和十八世紀的啟蒙時代最大的差別,就是啟蒙時代推翻理性前提,提出經驗論.
休謨使用理性一詞,只限於得出思想關連的推論和辨別真假,同道德判斷所關心的行動、價值、動機和感情,都沒有關系.道德的前提,是感情——追求快樂幸福、迴避痛苦不幸,我們認可動機行為,均來自感情,而非理性或天啟.任何信念或價值,除了人類經驗,沒有別的.因此要找到最大多數人都想要的幸福.「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比之「契約」,對政治、政府、法律來說,是個更好的基礎.
休謨影響了下一代的邊沁,他在法國大革命1789年出版的《道德原則與立法工作入門》中提出,立法和制度的試金石,是能否最大限度的增進最大多數的幸福,後來就成為他和哲學界激進份子在十九世紀上半葉鼓吹的立法、政治、經濟改革的動力.
啟蒙時代的新轉折,是魯索.魯索聲稱,從感情、感覺、心靈學到的經驗的教訓,是理性心智永遠學不到的真理,也是唯一能提供正確行動指導的真理. 魯索刺激了情感的復活和對感性的崇拜.
道德的根源不是理性,也不是自我利益與公共利益的一致、或功利原則,而是「內心的呼聲」.痛恨文明社會的腐蝕性,要回返自然,人性本善是大自然的意志,道德來自沒有教化的良心.因此跟人是墮落有罪的徹底對立.
根據他的觀點創作的「社會契約論」,推導而出:主權在民、全體人民,全體人民要盡力表達普遍意願.他是第一個闡釋人民主權的人,其它啟蒙思想家矚目於開明的君主政體,不信任民主政體.魯索的政治觀點和他的人性論一致.
鮑姆加登美學史,讓美學獨立出來.
溫克爾曼開創了藝術史.
十八世紀七零年代,在德國出現了狂飆運動,反對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譴責理性主義把感情的自發性、人的個性、天才的靈感從屬於冷冰冰的古典主義理性化規則和不自然的趣味.他們也反對法國霸權.
代表人物是哥德.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赫德.將科學研究的理性方法,跟人類現象研究分開,研究人類,英通過歷史科學:群體和他們的文化,包括語言、法律、文學、宗教信仰、神話和象徵、制度等,認為每一個時期、民族、文化、社會按期特點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普遍理想與普遍人性,有的只是多元性,強調個別性、多樣化.
這種知識領域需從內部掌握,透過想像性的同情,把自己放在其活動的人類群體或社會之中.
最後是康德,康德書房中的肖像是魯索.
康德溝通了理性與經驗.他的哲學研究一樣集中於人,而不是超驗的或自然的世界.人的思考、人的經驗、人的想像力創造.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在人的經驗中接觸到的東西,人的思考能力對待經驗不是隨便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范疇,這就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間的橋梁.
而後出現了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啟蒙運動是思想革命,他的對象是知識分子,除了魯索,對群眾並不信任,但它對舊制度的破壞,使革命成為可能.法國革命主要並不是意識型態的,是很多現實因素的結合,但激進派用了啟蒙運動的思想,把它變成了口號:公民、社會契約、普遍意願、人權、以及自由平等博愛.
文藝復興時代以反人文主義的宗教戰爭做結.啟蒙時代以反人文主義的恐怖統治做結.
三、十九世紀(1789-1914)
理性、自由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運用,使這個階段永遠的影響了二十世紀.當時的人相信,讓所有的人的能量徹底釋放,世界會永遠進步向前,充滿了樂觀的心情.
科學替代哲學和收到挑戰的宗教,提供精神上的保障和對大自然的掌握,牛頓當年尋找的「原動力」,被從神學中釋放,而用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來解釋.
孔德企圖把自然科學中奏效的方法,應用到社會和道德研究.思賓賽和馬克斯都自稱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得出了可以與牛頓的運動定律相比的一套決定論定律,不容有偶然性、神的干預或個人選擇的餘地.達爾文則廢除了自然科學與人的研究的分界線.
達爾文的理論基礎是進化和進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過程觀點,這結束了人的特殊地位,把人與動物等同.
法國:政治上的運用
第一個預見到平等的要求是無法抗拒的,並且繼續提出民主將會有什麼後果的,是年輕的諾曼貴族托克維爾,1825出版《美國的民主》,從他對美國的觀察,他預見到「為了要保障平等,人們會要求增加國家的中央集權,從而即使出於無心,也會造成新的形式的暴政,他們為了要平等而謀求自由,但是平等越是藉自由之助而確立,自由本身就越難獲得,這適成反比.」「人們越來越指望國家,為他們提供安全,預見到他們的需要而供應他們必需品,便利他們的娛樂,指導他們的工業,規定他們財產的繼承和遺產的分配,只差沒有為他們代勞省得他們思想和生活了.」「或許這正是上帝的意旨,寧可讓全體人類得到程度稍差的幸福,不讓少數人達到十全十美的邊緣.」托克維爾認為擁護自由就是擁護人類的尊嚴,因此他終生致力於參與反對黨、強調分權.但他親眼目睹短命的第二共和國1848-1852 之後,政府被拿破崙的政變推翻,他以拿破崙三世的稱號建立了第一個全民表決的獨裁政體,第二共和國把選民從二十萬擴大到九百萬,但是新選民心甘情願的把權力交給那個對人人許諾一切的人,而他唯一的本錢就是有一個偉大的名字.他代表了條件平等和暴政權力的結合.
托克維爾因此寫書證明,中央集權化政府機構不是革命創造的,而是革命之前的舊制度建立的,法國革命不但沒有推翻它,反而繼續了它,政權變異,但中央集權的結構依然故我.
社會主義則更往前進一步.原先社會主義者基於人道主義一直強調財富和機會的不平等,但馬爾薩斯闡明工資不能調高到超過維持生活的水平,否則任何增長都會因為它帶來的人口增長而抵銷掉.
直到馬克斯才把社會主義放到另一個不同但堅實的基礎上,他引用的是歷史決定論.其實這基礎跟人文主義傳統正好背道而馳,但馬克斯創造了對待社會和歷史的全新態度,給人類知識一個新途徑.
德國:藝術上的運用
德國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在藝術中找到表現途徑,音樂達到了完美的古典形式,把人類的深刻感情和新形式發展中的無與倫比的創新力量做了完美的結合.
哥德可以代表這個時期的特點.刻意培養平衡與和諧,讓文學和其它學科結合,研究自然科學,用客觀世界來制約過度主觀的時代通病,因著科學研究,也就有了有機體的觀念,不相信機械原理可以用到任何活的東西,也不相信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把有機生命本體存在分解開來.
制約自然中的形式規律,和制約一首詩、一支曲子或者一件藝術品的形式規律是一樣的.人應當把所有能力——感官、理性、想像力、理解力——發展成為一種真正的統一體,他對其中任何一種能力本身都不信任,不論是想像的、還是抽象的、或者是意志的.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席勒.
在他們的影響之下,德國對思想塑造生活的力量、以及個人自我修養的能力有著共同的信仰.
席勒特別相信,藝術形式——在他身上自然是詩歌和戲劇——的經驗比別的東西更能喚醒人們,「通過美的晨門,我們進入真的領域.」
德國因著重視自我修養,所以被托克維爾和彌爾批評不關心不投入時局.
洪堡投入教育.
至於施萊馬赫,對日耳曼新教影響僅次於路德.
他提出一種人文主義觀點的宗教,對上帝的信仰不是通過神學論據或者基督教教條——通過基督的受難而獲贖罪——而是來自個人的人性意識:「個人內心中神的最高指示,邀請到時間領域之外去過不朽的生活,不受時間的嚴格規律的約束.」要發現人內心中會起作用的神,也就是人性最崇高的發現,需要有意識通過培養一個人的內心生活,並在行為中表現出來.這是「感覺的神學」. (赫德、黑格爾、馬克斯)
英國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英國詩歌的偉大主題.隨著工業化的污染,這主題更被加強了.雪萊、濟慈、華茲華斯.
柯立芝矯正之前邊沁的觀點,認為邊沁觀點只能用於經濟,但對社會與歷史與文化的哲學,柯立芝強調有機的觀點,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已嚴重忽略了人之身為人的價值.
彌爾非常欣賞柯立芝.彌爾的「論自由」.
如果僅僅強調一般男女能夠達到尊嚴、善良和偉大的潛在能力,而忽視我們大多數人是有分裂人格的,很少人能夠達到人應當達到的程度,那麼,這樣一種人文主義就是淺薄、說不通的.
小說家就是在扮演這個角色.透過小說呈現出醜陋人性與苦難世界.
女作家喬治‧愛略特,和詩歌、評論家阿諾德.
評論家拉斯金、莫里斯對社會中產階級的批判.
一般稱呼一八七0到一九一四年這個時期是自由主義的頂峰時期是完全有理由的,人文主義傳統對此做了不少貢獻.但是此後它就喪失了繼續成長的力量和氣勢.貿易保護主義、社會主義、帝國主義紛起.
四、二十世紀
1883年,丹麥批評家布蘭迪斯(George Brandes)出版《取得現代突破的人們》(Men of the Modern Breakthrough),從此「現代」一詞流行起來. 尼采激起對非理性的著迷,伯格森的直覺主義、索列爾的暴力說、弗洛伊德對無意識和夢境的探索.以及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崇拜,進行各種試驗,一場感官的混亂.這一切都對人文主義傳統造成混亂,因為沒有客觀性對主觀性的制約.
瑞典戲劇家斯特林堡(1849-1912),劇中的人物:「 由於他們是現代的角色.比以前更強烈的歇斯底里、分裂的、動搖的,他們是過去和現代的結合、書本和報紙的點滴、人性的殘片、上等服裝的破爛、拼湊在一起,就像在人的靈魂中一樣.」他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場地獄危機、一場精神崩潰.(他影響了伯格曼)他的讀者群在戰後大量出現.
簡而言之,開始出現異化、無連續性、非理性、分裂化、經常絕望的世界觀,來代替理性、樂觀與秩序.
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學是不能分家的,否則各自都有偏狹化的危險.
現代社會學的兩個領袖人物,塗爾干按照法國理性主義傳統,對歷史表現出不信任,偏向以定義和分析來進行研究;韋伯則按照德國的歷史主義傳統,對定義表現出不信任,偏向於根據歷史情況來進行理論探討.前者是讓社會學變成實證理性科學,要讓社會學超脫歷史人文的主觀性,後者則是要將它與歷史人文結合起來.
宗教心理學:威廉‧詹姆士,容格
心理學:弗洛伊德、阿德勒
現代藝術文學透過他們的新形式,實現雙重革命:一是承認人類的分裂本性和非理性因素,在個人生活和社會所起的作用,二是承認意識的破碎性、經驗的曖昧性和真理的相對性.
於是,構成人文主義的新版本出現了.
但文人主義的核心要素不變:那就是1.人為中心,2.人有價值與尊嚴,為了讓人有價值與尊嚴,需透過教育和爭取自由,讓人有選擇能力與意志自由.3.重視思想,既不讓思想孤立於社會和歷史背景,也不想簡單的歸因,不管是歸因於階級利益、經濟利益、性或其它本能沖動.
理性既成為人文主義的核心,也成為辯論的主題,它一再被拿出來辯論:到底它的范圍和成就是什麼?魯索和哥德就已對過份高抬理性提出質疑了.極端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有違人文思想所需要的平衡性.
人文思想核心要素的三點,都不妨害人文主義擁有宗教向度.歷史以多次證明教跟人文思想的結合.人文思想跟宗教最不同可畫出界線的地方,其實不在世俗性,而是在人類墮落的理論、和人文主義對人類能力的信任.這兩個極端的例子,顯現在神學家巴特堅持人和上帝之間沒有通路、和羅素堅持人類必須完全依靠自己,在對人類充滿敵意的宇宙中,為理想奮斗,也只有理想是值得尊敬的.
在這兩種極端之間,充滿宗教與人文思想的結合.從伊拉斯膜斯的人文主義治學方法,到自然宗教、感情宗教,甚至會跟不可知論結合.
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和尼布爾的基督教現實主義、史懷哲的尊重生命、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全都兼容,甚至是他們哲學思想中的必要成分.
任何形式的人文主義者,若相信宇宙中存在一個比我們自己偉大的力量,並可以指望他給我們幫助,就結合了宗教信仰.
二十世紀的人文主義還要面對的另一個大課題,就是它跟科學之間的關系.研究人永遠不能等同於研究人的生理載體. 最初由維科提出,而後伏爾泰、卡西爾等德國思想家,到克羅齊、柯林烏發展的觀點,一再提出自然世界以外的人類文化世界,它需要用人文學,也就是社會科學來掌握和了解.哥德主張的平衡,正是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統一.
二十世紀人文主義面對的未來,正是需要把這種大分家的情勢結束,二者結合、又能不失各自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五、人文主義的未來
在十九世紀八零年代到二十世紀三零年代之間,一種新版本的人文主義開始出現,打破了較早時期的樂觀假定,認為出發點應該是承認人性的雙重性質,承認個人和社會身上的非理性力量,這是由易卜生、弗洛伊德、韋伯這樣的先驅者早就闡明了的.
任何一種關於人的哲學,在經過了二十世紀中期以後,沒有一種能保持完整無損的,同人文主義的觀點一樣,基督教、馬克斯主義、科學的觀點都是這樣,都要經過一番斗爭,才能認識到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歷所揭示的人類苦難的深沈和人性邪惡的不可測.因此勢必會有新版本出現.
有人宣稱人文主義是屬於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階段的一種意識型態,但這種情況只在人文主義歷史中的某個階段出現,不僅古代世界的人文主義、或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都無法套入這種說法中;它還明顯忽略掉人文主義中對經濟個人主義的批判態度,這種經濟個人主義,終於在一再被批判後,出現了政府幹預的政治綱領.
因此實在沒有理由把經濟個人主義,和具有根本意義的人的個體性等同起來;而後者對人文主義傳統具有核心意義的重要性.個體性並不是原子式的孤立,相反的,按照人文主義的觀點,社交的沖動、發展人際關系的願望、關懷和合作的需要、要想屬於某個人群團體的需要,這一切都是人的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這些要求,個人的身份仍是不完全的.
與別人結合在一起採取行動是人類最大的潛在資產之一,人不僅是各有不同特性的個體,而且是社會的存在.
六百年來人文主義傳統代表的東西:拒絕接受決定論或簡化論的關於人的觀點,堅持認為人雖然並不享有完全的自由,但在某種程度上仍掌握著選擇的自由.但是人文主義態度並不保證大家都會做出好的選擇,正確的預見結果,或者避開災禍,而只保證,如果我們能找到勇氣和意願來作選擇,那麼仍有很多選擇供我們去作.
Ⅳ 二戰後,對義大利有什麼制裁
受到了軍事制裁,但是因為義大利在43年就投降了,所以對義大利的軍事制裁是較小的。和德國與日本完全不在一個層面。是把義大利放到如果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這樣的跟班一個級別來做制裁的。
和約規定:
1,義大利禁止法西斯組織活動;
2,武裝力量不得超過30萬人;
3,義大利放棄阜姆市(割歸南斯拉夫),
4,的里雅斯特港成為自由區,置於聯合國安理會的監督之下(但1954年西方國家單方面決定由義大利合並該自由區的城區,郊區部分歸入南斯拉夫);
5,放棄非洲殖民地;
6,賠款額定為36000萬美元。義大利由於投降較早,只是後來對法西斯組織進行剿滅,對參戰的人進行審判;廢除法西斯政體這樣的活動.相對德日,意所涉及到的大國利益糾紛弱一些,這也是其受判較輕的原因之一其次,義大利在二戰中的戰鬥力都是眾所周知的不是一般的無能。由於要尋找戰友對付新興起的蘇聯,就連戰勝國戰後其他方面的制裁都沒有,反而還接受了了美國的經濟援助,戰後的經濟發展的很快。
第三,但是還是有一些軍事上的限制,比如說陸軍的控制在多少人之內,海軍的軍艦噸位的限制,但是都存在一小階段時間,隨著北約的建立及義大利的加入,所有的這些限制都取締了
Ⅵ 1 900-1901啥子歷史事件
1900年是遺傳學奠基年。
一月
1月1日,夏威夷要求派代表參加在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共和黨大會。(參見
1900年4月30日)奈及利亞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月2日,中國山東省高密縣民阻止德國建造鐵路。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美國芝加哥的排水用運河完工,全長64公里,總工程費4500萬美元。
1月4日,罷工浪潮席捲歐洲。
1月5日,愛爾蘭民族主義黨領袖John Edward Redmond呼籲民眾反抗英國統治。
1月6日,印度發生飢荒,據報道,有數百萬人瀕臨死亡。(參見1900年5月7日)
1月8日,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下令在阿拉斯加地區實施軍事統治。
1月8日,南非布爾人攻擊Ladysmith鎮,被英國的懷特將軍擊退。
1月9日,義大利拉齊奧足球俱樂部成立。
1月13日,日本普選運動遍及全國,松本的普選同盟會以一千人連署陳情書向眾議院提出實施普選的要求。
1月14日,普契尼歌劇《托斯卡》在演員接到匿名信函及死亡威脅陰影下在羅馬首演。
1月16日,英國放棄薩犘亞群島的主權之後,美國參議院終於認可1899年11月簽訂的英德條約。(參見1900年2月13日) 英國在好望角附近集結強大的軍力,迫使布爾人由攻轉守。
1月17日,曾為墨西哥領地的得克薩斯州州內的??族印第安人正式宣布,脫離墨西哥而自立。 美國取得威克島,將得以連接夏威夷與馬尼拉之間的海底電纜。
1月21日,加拿大軍隊自哈利法克斯啟程,前往南非參加布爾戰爭。
1月24日,楊衢雲自日本抵香港,不就辭去興中會會長職務,由孫中山繼任。清政府載漪9歲的兒子溥儁為皇子,成為光緒帝的繼承人,史稱「己亥建儲」。 英國與南非各邦開始為布爾戰爭進行和平談判。(參見1900年3月13日)
1月25日,德國發表由第二期建艇法案,開始擴充海軍艦隊。
1月27日,在北京的英、美、法、俄、意等國公使團,一致要求清政府平息義和團暴動。(參見1900年2月19日)
1月29日,8個創始團隊在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州建成美國職業棒球俱樂部聯盟。
1月31日,拳擊規則創始人昆斯貝里爵士去世。
二月
2月1日,英國撤換南非殖民地指揮官布勒將軍,由羅伯特將軍繼任。(參見1900年2月8日)
2月3日,美國民主黨Kentucky州州長候選人William Goebels遭槍手狙擊身亡。(參見1900年8月18日)歐洲維也納、布達佩斯等大城市紛紛發生煤礦工人罷工事件。
2月5日,美國與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簽訂海約翰-龐斯弗斯條約。美國獲得開辟巴拿馬運河的權利,但不得在當地駐軍。
2月6日,美國紐約州州長蕭道爾·羅斯福宣稱: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接受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參見1900年6月19日) 1899年海牙和平會議宣言:在海牙創立國際法庭。
2月8日,英國布勒將軍在南非的Ladysmith鎮受挫於布爾軍,英軍敗退。(參見1900年2月14日)
2月9日,美國網球選手杜維特·菲利·戴維斯捐贈銀杯,獎勵給網球運動員。
2月13日,緬甸英軍開始進犯雲南邊界城市片馬。 德國國會批准英德條約,英、法、美、德四國達成分割波利尼西亞的協議。
2月14日,清政府懸賞10萬白銀緝拿康有為、梁啟超,並嚴禁民眾購閱其所辦報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無視於國際間對芬蘭爭取自己的聲援,下令加強統治芬蘭。 英國羅伯特將軍率領2萬軍隊入侵南非的Orange Free State。(參見1900年2月27日)
2月17日,日本「萬朝報」批評治安警察法案,剝奪人民的集會結社自由,抑制勞工及農民的請願運動。
2月19日,清政府命令直隸、山東督撫查禁義和團。(參見1900年2月25日)
2月22日,夏威夷群島成為美國一準州。
2月25日,清政府照會駐華各國公使。(參見1900年3月2日)
2月27日,英國羅伯特將軍在南非的Pietersburg接受布爾將軍Piet Cronje的無條件投降。
2月27日,德國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成立。[1]
2月28日,英國工黨成立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稱工黨) 。俄國向德、法兩國提議,共同要求英國終止布爾戰爭。
三月
3月2日,美國國會在首都華盛頓表決通過以200萬美元援助波多黎各。(參見1900年3月19日) 中國北京的各國駐華公使要求清朝政府嚴懲義和團。
3月3日,德國罷工礦工開始回到工作崗位。
3月5日,2艘美國戰艦前往尼加拉瓜制止革命動亂。
3月9日,德國婦女向議會請願,爭取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權利。
3月10日,英國與烏干達簽訂合約。烏干達在英國保護下組織政府。 日本公布治安警察法,以壓制日漸頻繁的勞工運動。
3月11日,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在倫敦表示,拒絕布爾人領袖保羅·克魯格提出的和平建議。(參見1900年3月13日) 美、英、法、德、意五國駐清公使分別電告各自政府,派遣海軍至中國的渤海。
3月13日,英國羅伯特將軍攻下南非奧蘭治自由邦的首都布魯芳登。(參見1900年3月27日)
3月14日,美國公布貨幣法,確立金本位制度,1盎司純度的90%的黃金相當於20.6美元。
3月19日,美國總統麥金萊在首都華盛頓聲明美國與波多黎各維持貿易自由的必要性。(參見1900年4月12日) 英國考古學家亞瑟·約翰·伊文思開始挖掘赫拉克利翁的克諾索斯宮,這是公元前16世紀克里特的文化中心。
3月20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宣稱,中國門戶開放政策已經獲得英、德、法、意等國的支持。(參見1900年5月17日)卡內基鋼鐵公司在美國新澤西州成立。(參見1901年3月13日)
3月24日,美國紐約市長范威克Van Wyck為紐約市第一條快速運輸鐵路舉行破土儀式。(參見1904年10月27日)
3月27日,英國國會通過「戰爭公債法案」,撥款3500萬英鎊軍費給布爾戰爭。(參見1900年4月9日)
3月29日,美國陸軍部在菲律賓設立軍官區。
3月31日,俄國和朝鮮在漢城簽訂1項確保馬山浦海軍基地租借權的秘密協定。
四月
4月1日,希臘喬治親王成為克里特島的專制君主。
4月6日,英國要求黃金海岸
4月14日,世界博覽會在法國巴黎開幕。
五月
5月20日~10月28日——第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舉行。
5月20日——列強駐京使團召開會議,強烈要求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
5月21日——英、美、法、德各駐華公使再次照會清政府,敦促嚴厲鎮壓義和團及懲辦鎮壓不力的官吏。
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六月
6月14日——義和團進駐北京。
6月15日——義和團圍攻北京西什庫大教堂。
6月17日——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
6月18日——庚子事變中慈禧太後下令殺死包括各國公使在內的所有外國人。
6月21日——清廷向列強宣戰。
6月29日——瑞典政府正式批准設置諾貝爾基金會。
七月
7月9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地組成聯邦。
7月13日——八國聯軍分兩路向天津城內發起總攻,次日佔領天津。
7月16日——海蘭泡慘案。
八月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8月15日——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出逃北京
九月
9月3日——八國聯軍四齣伐剿捕殺京郊義和團員。
9月5日——法國佔領查德。
9月17日——英國原六個殖民地宣告成立澳大利亞聯邦。
十月
10月11日——李鴻章抵北京,開始與八國聯軍談判
10月19日——馬克斯·普朗克發表他的輻射公式。
十一月
11月6日——八國聯軍在保定組織軍事法庭,審判布政使廷雍及守尉奎恆、統領王占魁等,然後將三人斬首示眾。
十二月
12月14日——馬克斯·普朗克發表他對量子的理論
12月18日——尼古拉中央教堂在哈爾濱市南崗區落成。出生
尤金·德馬凱發現銪。
1月1日——澳大利亞成立。
1901年
1月4日——楊儒就交收東三省事與俄羅斯談判。
1月15日——清政府與列強簽署議和大綱。
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逝世,愛德華七世成為英國國王。
1月25日——美國眾議院提出法案禁止中國移民入境。
2月1日——清政府下令保護外國人,保護傳教士。
2月3日——日本黑龍會成立。
3月——高爾基完成《春天的旋律》,其中包括《海燕之歌》。
3月21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獲得瑞士國籍。
3月31日——兵工學家徐建寅在湖北漢陽試制火葯時被炸身亡。
4月21日——清政府成立督辦政務處,作為主持變法機構,宣布實行「新政」。
5月3日——清政府向列強賠款四億五千萬兩。
5月9日——澳洲國會會議於墨爾本首次召開。
6月12日——古巴成為美國的保護國。
7月2日——由德國人齊柏林設計的人類第一艘飛艇首航成功。
8月2日——沙皇敕令發布侵中國司法權的《滿洲司法條例》十二條,根據這一非法的條例規定,中東鐵路附屬地的案件,東、西、南線分別歸海參崴、赤塔、旅順地方法廳審理,並在沿線設調解法官和檢查官。哈爾濱第一任法官卡依多,副檢查官波特巴洛夫。
8月14日——俄文《哈爾濱每日電訊廣告報》創刊,編輯羅文斯基。
8月29日——清政府下令停止武科科舉考試。
9月6日——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出席布法羅泛美博覽會時遭槍擊,送醫不治身亡
9月7日——中國與英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奧地利、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和比利時簽定<<辛丑條約>>。
9月14日——西奧多·羅斯福當任美國總統。
9月24日——清政府與日本簽定重慶日本租界協議書。
10月2日——第一松花江大橋建成通車。
10月15日——由袁世凱上奏,光緒皇帝御批,我國繼京師大學堂之後第二所國立性質大學——山東大學堂(山東大學前身)成立,成為我國近現代教育發祥重鎮。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所按章程開辦的大學。
10月28日——俄國財政部副大臣羅曼諾夫來哈,籌劃繼續施工及建設哈爾濱為中東鐵路總埠等事。
11月8日——原名徐向前,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
11月5日——日本人在道里中國五道街創辦「松花會」。哈爾濱義和團一部退入呼蘭,聯合當地愛國清兵和市民,搗毀洋人教堂,槍決法國教士。
12月5日——娛樂業巨頭瓦爾特·迪斯尼誕生。
12月10日——諾貝爾獎被首次頒發。
12月12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吉列爾莫·馬可尼(1878—1937)在紐芬蘭的聖約翰收到了第一個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訊號,或許沒有人能夠計算出馬可尼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多麼巨大的利益。
Ⅶ 義大利十八世紀時是什麼狀態特別是1740左右的佛羅倫薩
一、18世紀-義大利
義大利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
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
文藝復興之後:
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者為擺脫教會對教育的控制,還在一些王公、貴族和地方統治者的支持下,建立了新的宮廷學校。其中最著名的是維多里諾主持,設在曼托瓦郊外的稱做「快樂之家」的宮廷學校和瓜里諾主持的費拉拉宮廷學校。這兩所學校對早期人文主義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學校聘請有名學者,並招收歐洲各地來的學生,施以所謂通才教育。外國學生回去後,遂將義大利的人文主義廣為傳播。
米蘭大教堂
(Duomo del Milano)
米蘭大教堂
雄踞在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亦稱聖母降生教堂,多莫大教堂,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據說手已經被盜)就位。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徵,也是米蘭的中心。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大廳內供奉著十五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頭部是白銀築就,軀體是主教真身。教堂屋頂有一小孔,正午時分,陽光正射在地板南北向的金屬條上,古人以此計時,稱為"太陽鍾"。教堂前的廣場建於1862年。中央是義大利王國第一個國王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的騎馬銅像,廣場右側黃色建築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王宮,1778年建成,已辟為當代藝術博物館。
外國統治與啟蒙
奧地利後來在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的規范下取代西班牙來主宰義大利,取得米蘭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的控制權。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所接受啟蒙運動的思想,所以奧地利的統治比西班牙帝國較佳。義大利的北部直接控制由維也納來控制,獲得經濟成長動力並保持學術的蓬勃發展。義大利主要城市,例如米蘭、羅馬、都靈、威尼斯、佛羅倫薩及那不勒斯成為知識份子討論與思考的沃土,一些義大利哲學家和文學人物當時十分活躍,如切薩雷·貝加利亞、安東尼·傑諾韋西與利奧波德一世托斯卡納大公(或者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利奧波德二世,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廢除了死刑和酷刑)。
義大利是18世紀盛行的修業旅行一個重要目的地,許多外國文學家及藝術家都曾造訪這里
1700年代的義大利是當時人們游歷歐洲一個重要的站點,這個時期有許多外國人,主要來自英國的貴族,他們造訪法國、義大利和希臘並欣賞他們的藝術、文化以及紀念物。而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遺址在1748年被發現,羅馬的古代遺跡也受到修復,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歌德、雪萊、濟慈及拜倫都曾周遊全義大利。一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及羅馬也成為主要景點,那不勒斯、佛羅倫薩、都靈、西西里島吸引許多遊客,而米蘭在某些方面也受到觀迎。濟慈曾說過一句名言:「義大利是流亡者的天堂」。
1796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戰爭(1796年至1815年)將民主、主權、法律及國家等概念帶進義大利。鼠疫從14至17世紀之間多次出現,影響整個義大利。義大利的最後一個大規模的疫情是發生在1656年的那不勒斯。176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義大利北部在之前316年間有111年發生飢荒,其中只有16年得以豐收。而義大利的人口也在1700年至1800年之間成長1/3,達到1,800萬。
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巴洛克時期
此時出現的藝術形形色色,所以必須按照這個時代的比較廣泛的各種文化傾向去探索它們的統一特性。就對藝術的影響來說,當時有三種文化傾向最為重要。第一種是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這股勢力不論在地區方面還是思想方面都正日益擴大。巴洛克藝術中的許多不朽之作,特別是義大利繪畫和建築中的許多作品,可能同教會所採取的新的宣傳態度直接有關。第二種是君主專制政體的鞏固,隨之產生強大的中產階級,對藝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從法國王朝建造凡爾賽的宮殿和花園以及中產階級發展繪畫市場,可以窺見當時某些政治和社會發展對藝術的影響。第三種是在科學發展和對地球進行探索的影響下,對大自然產生了新的興趣。這兩方面的活動促使人類對自身有了新的看法,一方面覺得自己微不足道(特別是受了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這一論點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神聖偉大,因為在知識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總之,這些文化傾向連同它們在藝術中的反映,形成了藝術史家斯特喬(Wolfgang Stechow)所謂的宗教勢力和非宗教勢力共同保持的一種基本上令人樂觀的新的均勢。
巴洛克時期風格的產生同反對「國際風格主義」的學院派抽象特點有關。羅馬的早期巴洛克畫家主要有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和卡拉瓦喬(Caravaggio)。義大利的巴洛克雕塑家和建築師首推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路易十四風格,即「王室官方風格」,可以說是義大利巴洛克的一種古典化翻版,普桑(Nicolas Poussin)是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作品高雅、嚴肅、合乎邏輯、有條不紊,因而忠實體現了古代藝術風格,形成法國巴洛克的特點。研究法蘭德斯的巴洛克風格,最好從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繪畫著手,他創作了大型的祭壇畫和神話作品,並且設計了一系列構思周密的宮廷畫和寓言畫組畫。
義大利則成為主要的歐洲中心的巴洛克式,不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紛紛出現,特別是在西西里島(參見西西里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在18世紀和19世紀開始出現在羅馬、米蘭、都靈與義大利各地。
二、1740s-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是絲、羊毛、銀行及珠寶中心。佛羅倫薩以藝術、設計、手工藝聞名遐邇。
1737年由於和奧地利王室聯姻,佛羅倫薩劃歸奧地利帝國統治。
15世紀時,佛羅倫薩這朵玉簪花就被當地的巨商美第奇(Medici)家族這只獅子所守護,這一守護就是三百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羅倫薩的市徽。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長達三個世紀的佛羅倫薩歷史可以說是與美第奇家族的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當時家族掌握了當地實際的政治和經濟權力。直到 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後一個統治者去世後,佛羅倫薩重又陷於奧地利的統治。
1735年,法國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與已經失去王位的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二世·列辛斯基用洛林換得托斯卡納。1736年,他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繼承人瑪麗亞·特蕾西亞女大公結婚,1737年,美第奇王朝結束,弗朗茨·斯蒂芬成為托斯卡納大公弗朗切斯科二世。1740年,弗朗茨·斯蒂芬夫婦成為奧地利的共同統治者,托斯卡納於是成為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領地。1859年,法國軍隊擊敗奧地利,1860年,托斯卡納被並入撒丁王國,1861年,托斯卡納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個省份。
Ⅷ 義大利有飢荒嗎
目前一切正常,沒有飢荒。
Ⅸ 世界上曾經發生過那幾次大的蝗災造成了什麼危害
世界上主要的幾次大的蝗災及危害:
以色列:2004年11月21日,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以色列政府動用了飛機噴灑殺蟲劑滅蝗。
俄羅斯: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同一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區,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同樣有蝗災,部份地區的蝗蟲密度達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萬只。
中國: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農業部2008年3月份發布的一份中國蝗災預測報告則顯示,在中國,2008年發生蝗災的土地面積有9000多萬畝。
美國:2003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9)義大利飢荒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飢荒。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如果能發現到底是哪些化學信號刺激了蝗蟲的神經系統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就可能研製出防止蝗蟲群聚的新型農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