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是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中國游歷十七年之後出了一本書什麼讓歐洲人了解東
馬可·波羅
————————————
馬可·波羅,13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沿陸上絲綢之路前來東方,經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歷時四年,在1275年到達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並稱擔任了元朝官員,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到過雲南和東南沿海地區。
1289年波斯國王阿魯渾的元妃去世,阿魯渾派出三位專使來元廷求婚。忽必烈選定闊闊真為元室公主,馬可波羅趁機向忽必烈大汗請求參與護送任務,在完成使命後,他們可以並順路歸國。
1292年春,馬可波羅隨三使者護送闊闊真公主從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馬可波羅一家回到義大利。
回義大利後,馬可·波羅在一次海戰中被俘,在獄中他口述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故事,其獄友魯斯蒂謙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元朝歷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請採納哦~
❷ 馬可波羅游記哪個朝代
馬可波羅游記是元朝。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訪華的時候,中國正處於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馬可波羅在中國元大都生活了17年約1395年回到義大利,據說在中國生活期間,馬可波羅學會了說中國話頗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
馬可波羅游記的特點
馬可波羅游記又譯馬哥孛羅游記或馬可孛羅游記是著名的游記,記載了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至亞洲及從中國返回威尼斯旅遊的經歷,以及記述途中亞洲及非洲多國的地理及人文風貌,該書被翻譯為很多歐洲語言但原始抄本已經遺失。
馬可波羅是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按照馬可波羅游記的記載,他是在元朝忽必烈當皇帝時期到達的中國,並深受忽必烈的信任,曾一度在元朝為官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還在朝廷里做了官員這絕對是個稀罕事。
❸ 《馬可波羅行記》是一個什麼人寫的
《馬可·波羅游記》共分四卷,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游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游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洲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後裔諸韃靼宗王的戰爭和亞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而這些地方的情況,綜合起來,有山川地形,物產,氣候,商賈貿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及至國家的瑣聞佚事,朝章國故,也時時夾見其中。
馬可波羅的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亞洲的游記,它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他的足跡所至,遍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他在《游記》中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以敘述中國為主的《游記》第二卷共82章,在全書中分量很大。在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關於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編輯本段]【關於漢滿蒙譯本】
七種漢文譯本是:
1.魏易:《元代客卿馬哥博羅游記》,1913年北京正蒙印書局出版。
2.張星烺:《馬哥孛羅游記》,1929年北美印刷局印刷,燕京大學圖書館發行。此前,張星烺曾將英人亨利·玉爾英譯本附註及法人亨利·考狄修訂補注本《游記》導言部分譯出,以《馬哥孛羅游記導言》書名於1924年由北京地學會發行。至1929年,始將所譯《游記》正文第1卷30章與《導言》合並印出。
3.李季:《馬可波羅游記》,1936年4月上海亞東圖書館發行。
4.馮承鈞:《馬可波羅行記》,1936年11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47年2月第三版,建國後中華書局曾於1954年重印。全書分上、中、下三冊。
5.張星烺:《馬哥孛羅游記》,1937年7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6.陳開俊等合譯:《馬可波羅游記》,1981年11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7,梁生智:《馬可·波羅游記》,1998年9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從1913年到1981年68年間,出了6種譯本,數量可謂不少。至於各譯本質量,已有人撰文論及,無需贅述。就譯者所據版本而論,張星烺先生前後所譯《馬哥孛羅游記》較好。因為前者是英、法兩國對馬可波羅書深有研究的學者的英譯本,其中附有豐富而有學術價值的注釋,對理解馬可波羅書的記載極有幫助,可惜所譯正文僅30章,僅及全書七分之一;後一譯本是根據一種較新的《游記》版本,即稱為《Z寫本》的拉丁文寫本,由義大利的拜內戴拖教授譯為義大利文,又經人譯為英文,張先生即據英譯本譯出。這一版本有許多記載為其它版本所無,彌足珍貴。不足之處是沒有註解,因原英譯本即無註解;又因「力求忠實,所有語句,類皆照譯」(原書例言),使行文有欠簡練流暢,但作為史料,仍極有價值。
馮承鈞先生所譯《馬可波羅行紀》是據法國人沙海昂(後入華籍)的法譯本譯出的,沙氏譯本則系將法人頗節(一譯鮑梯)的舊法文體轉為新法文體,同時又將玉爾·考狄本注釋摘要附錄,頗節本所無而見於剌木學(一譯賴麥錫)本者亦為補入。據馮先生說,沙海昂譯此書僅出於業余愛好,非專家之作,其個人註解不免有誤,馮譯則「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加之馮先生對元代歷史頗有造詣,故所譯本書較前譯諸書在譯文及注釋方面具有獨到之處。魏、李譯本皆遭指責,張譯本一則不全(舊本),一則無注(新本),滿足不了讀者的需要。陳譯雖系較近出版,理應後來居上,但其所據譯本並非新版,譯文雖較通順,仍有一些錯誤,有些涉及專業知識的地方,錯誤更明顯。因此,就目前而論,仍以張、馮譯本為佳。
現在好的英譯本《游記》,當以1938年穆爾(A.C.Moule,一譯牟里或慕阿德)與伯希和(P.Pelliot )合譯的《馬可波羅寰宇記》(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為最。此書綜合各種版本為一書,並於正文旁註明版本的縮寫,可稱為百衲本的馬可波羅書。注釋本除玉爾·考狄本尚有價值外,則以伯希和的《馬可波羅行紀詮釋》(Notes on Marco Polo)為精細深刻。伯希和這兩部書在國內都人在翻譯,但出版尚遙遙無期。我們希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現代化的發展,這兩部書能早日問世。
翻譯馬可波羅的《游記》,這是研究馬可波羅的起步或基礎工作,非常重要。前述六種漢文譯本雖各有短長,難以盡如人意,但譯書本身就是一項值得肯定的勞作,我國絕大多數學者和讀者都是憑借漢譯本這個階梯才知有馬可波羅其人並走上研究之路的。可是,由於《游記》中涉及的事物極其廣泛,僅就他在中國所見所聞的事件,所游歷的地方,要將其和中國史籍一一對照和解釋,就是一件細致復雜的工作。茲舉一例,略作說明。
元世祖時期,有一個大臣阿合馬,由於善於理財,得到元世祖的寵信,卻引起漢人臣僚的嫉視和不滿,阿合馬也恃權做了一些不法行為。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以漢人益都千戶王著為首的一夥人設計把阿合馬殺死。此事《元史本紀》和《阿合馬傳》及其它有關人列傳中記之頗詳。馬可波羅其時正在大都(今北京,元首都),也記載了這一事件,正可以印證、補充《元史》的不足。他也提到王著的名字,但現今的漢譯本都把這一為首者的名字譯錯了。如首譯此書的魏易譯為:「有契丹人名陳國者Chen-ku,軍官也,所部有六千人……欲謀舉事殺阿馬克。其至友中有名王國者Van-ku,亦為軍官,率眾萬人。」(譯本卷二,第16頁)李季譯本說:「有一契丹人名張易,系一千夫長……他滿懷忿怒,遂與另一契丹人王著——此人系一萬夫長(按《元史》載王著為益都千戶)——密謀毀滅阿氏」(譯本第155頁,括弧內按語為李季原加)。
馮承鈞譯本說:「其中有一契丹人名陳著(Tchen-tchou)者,身為千戶……遂與別一契丹人身為萬戶稱王著(Wang-tchou)者同謀殺之。」(中冊第341頁)
張星烺新譯本說:「有一個契丹人,名叫張庫(Chencu,音譯)是一個千戶軍官……他盛怒之下,對另一個萬戶軍官契丹人王著(Vancu)謀殺阿合馬。」(譯本第163頁)
最後,陳開俊等譯本是:「有個契丹人,名叫張易(Chenchu),是個千戶……他滿懷悲憤,和另一個契丹人,萬戶王著(Vanchu)密謀殺害阿合馬。」譯者在「王著」名下附腳注說:「按《元史》,王著為益都千戶。」(譯本第113頁)
按,《元史·世祖紀》和《阿合馬傳》,王著是益都千戶,不是萬戶,譯者也已指出;和王著同謀的人是高和尚,此人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由樞密副使張易推薦,說他「有秘術,能役鬼為兵,遙制敵人」,受命與大臣和禮霍孫將兵赴北邊,其後無驗逃回,是否封為萬戶,史無明文,但其人絕非張易。張易確有其人,但並未參與殺害阿合馬的現場,當時他任樞密副使,王著派遣其同黨崔總管假傳太子真金令旨,令其發兵,張易「莫察其偽」,即遣其部下領兵而去(《元史·阿合馬傳》)。至於陳國、王國、陳著、張庫,只是魏、馮、張三先生就字面譯音,更無其人;連他們譯為王著的那個人,也並非《元史》上的王著,他們都譯錯了。
這個問題,早為中外對馬可波羅學深有研究的學者所指出並解決了。約在1943年前後,西南聯合大學的邵循正教授在一次題為《語言與歷史——附論〈馬可波羅游記〉的史料價值》的學術報告中就指出,馬可波羅在此章中所稱的Cenchu,應譯「千戶」,是官號而非人名,其人即《元史》中的王著;至於Vanchu,應譯「萬戶」,不是王著,邵先生認為可能是阿合馬的同黨崔總管。總之,馬可波羅所指的兩個主謀人,一個是千戶官,一個是萬戶官,原文已說得很清楚,他並不知道這兩個主謀人的真名,漢譯者由於知道刺殺阿合馬的首領是王著,遂先入為主,用威妥瑪(T.Wade)譯漢音法,把 Vanchu 譯為王著,而另一個Cenchu,則《元史》並無其人,只能隨意而譯了。
外國學者解釋得更早。1927年,穆爾在題為《阿合馬伯羅之被殺》一文中即指出,Cenchu確為千戶王著,Vanchu即萬戶,其人極可能是《元史》中的高和尚。其後伯希和更肯定其說。
由上可見,翻譯《馬可波羅行紀》,不僅是文字的轉譯問題,而是一項嚴肅而艱難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我們不能要求漢譯者畢其功於一役,把書中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而應在他們譯書的基礎上,作一些校勘、補注、考證等前人未竟的工作。這些年來,我們已作了一些,以下分類述之。
順便提一下蒙文譯本。第一種是賽亞東根據李季的漢文譯本轉譯的,由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第二種是葛爾樂朝克圖根據日本青木一夫所譯義大利拜內戴托發現的「Z寫本」譯為日文再轉譯為蒙文的。二書雖系一再轉譯之作,卻說明了我國對《馬可波羅游記》的重視。
❹ 馬可波羅行紀寫的中國哪個朝代
寫的是元代 。
《馬可·波羅游記》是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記述他經行地中海、歐亞大陸和游歷中國的長篇游記。
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游歷中國及亞洲各國的義大利旅行家。他依據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講述了令西方世界震驚的一個美麗的神話。這部游記有「世界一大奇書」之稱,是人類史上西方人感知東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個歐洲打開了神秘的東方之門。
(4)元朝義大利旅行家寫的書是什麼擴展閱讀:
馬可波羅的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亞洲的游記,它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
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他的足跡所至,遍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他在《馬可波羅行紀》中以大量的篇章和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
以敘述中國為主的《馬可波羅行紀》第二卷共82章,在全書中分量很大。在此卷中有很多篇幅是關於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在《馬可波羅行紀》的第二卷還對杭州有詳細的記述。
書中稱杭州為「行在」、「天城」,稱蘇州為「地城」。「行在」是南宋時代對杭州的一般稱呼,指帝王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國諺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一種譯稱。
❺ 《馬可波羅游記》是哪國旅行家的著作有什麼好的影響
《馬可·波羅游記》是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記述他經行地中海、歐亞大陸和游歷中國的長篇游記。
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游歷中國及亞洲各國的義大利旅行家。他依據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講述了令西方世界震驚的一個美麗的神話。這部游記有“世界一大奇書”之稱,是人類史上西方人感知東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個歐洲打開了神秘的東方之門。
正因為這本書才讓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各國之間才能進行交流,這時候商人發現商機,而智慧的人發現新思想。馬可·波羅在世界文化融合和聯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為書中描寫中國遍地黃金,也讓很多歐洲列強覬覦中國的財富,間接給中國帶來了侵略。
❻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3世紀,一位義大利商人在中國生活多年,他把在中國的見聞述成一本書,叫做《馬可
13世紀,一位義大利商人在中國生活多年,他把在中國的見聞述成一本書,叫做《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行紀》共分四卷,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游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游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洲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後裔諸韃靼宗王的戰爭和亞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而這些地方的情況,綜合起來,有山川地形,物產,氣候,商賈貿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及至國家的瑣聞佚事,朝章國故,也時時夾見其中。
馬可波羅的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亞洲的游記,它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他的足跡所至,遍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他在《游記》中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以敘述中國為主的《游記》第二卷共82章,在全書中分量很大。在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關於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書的開頭,對當時人們十分驚奇的事物作了介紹 : "皇帝、國王、公爵、侯爵、伯爵、騎士和市民們,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們,不論是誰,如果你們希望了解人類各種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區的差異,請讀一讀或聽人念這本書吧!你們將發現,在這本書中,正如梅塞·馬可·波羅所敘述的那樣,我們條理分明地記下了東方各大地區--大亞美尼亞、波斯、韃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所有偉大而又奇特的事物。馬可·波羅是威尼斯市民,聰明而又高貴,被稱為'百萬先生'。他親眼目睹了這些事情。……所有讀或聽人念這本書的人,都應置信不疑,因為這里所記敘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的確,自上帝用他的手創造了我們的祖先亞當以來,直到今天,從未有過任何人,基督教徒或異教徒,韃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種族的人,像這位海塞·馬可那樣,知道並考察過世界各地如此眾多、如此偉大的奇聞軼事。…… "
馬可敘述的故事,確實和這一介紹所說的那樣激動人心。他講到了帶有花園和人造湖的大汗宮廷,裝載銀挽具和寶石的大象。他還講到了各條大道,高於周圍地面,易於排水;大運河上,商人船隻每年川流不息;各個港口,停泊著比歐洲人所知道的還要大的船隻,並談到了生產香料、絲綢、生薑、糖、樟腦、棉花、鹽、藏紅花、檀香木和瓷器的一些地方。馬可還描寫了他護送中國公主到波斯去時,訪問和聽說過的所有寓言般的國度--新加坡、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索科特拉島、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桑給巴爾和阿比西尼亞。
書中的一切彷彿離奇古怪,言過其實,因此,人們給他起了個別號叫"百萬先生",因為"他開口閉口總是說百萬這個、百萬那個。"其實,他向16世紀中葉的歐洲人提供了有關中國最為全面可靠的資料。這本書題名為《世界見聞錄》並非偶然。實際上,這部著作使西方人對世界的了解范圍突然擴大了一倍。馬可·波羅正如兩個世紀後的哥倫布一樣,為同時代人開辟了嶄新的天地。的確,正是他所描寫的有關中國和香料群島的迷人景象,召喚著偉大的探險者們,在穆斯林封鎖陸上道路之後,直接尋找一條海上航線,繼續前進。
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復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改走陸路。 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飢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 一到這里,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馬可他們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四個寒暑了!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大汗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驚呆了。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大汗進行了匯報。 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他盛贊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寵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東方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游記》。
❼ 元世祖時期,義大利作家_____在華居住十幾年的時間,寫成《_____》,書中描述了__的繁華景象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游記 中國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後出了一本《馬可·波羅游記》(又名《馬可·波羅行記》,《東方聞見錄》)。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馬可·波羅游記》,是歐洲人撰寫的第一部詳盡描繪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游記。16世紀義大利收藏家、地理學家賴麥錫(Ramusio)說,馬可·波羅在1299年寫完《游記》,「幾個月後,這部書已在義大利境內隨處可見」(註:Lach,p.35.)。在1324年馬可·波羅逝世前,《馬可·波羅游記》已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廣為流傳。現存的《馬可·波羅游記》有各種文字的119種版本。《馬可·波羅游記》在把中國文化藝術傳播到歐洲這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西方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認為馬可·波羅的《游記》「不是一部單純的游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是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科學的廣泛復興」(註:
❽ 《馬可·波羅行記》成書於何時何時傳入中國
馬可·波羅和《馬可波羅行紀》 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 他的《馬可波羅行紀》 、我國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世界著名的東方三大旅行記。在人類旅遊史上享有盛譽。正是《馬可波羅行紀》這樣 一部介紹中國文明的奇書,使義大利熱那亞人哥倫布深受影響,導致了他開辟由歐洲到美洲航路的壯舉。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出生於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11月,在他十七歲那年,和他的父親尼格羅(Nicholo)與叔父瑪菲奧(Maffeo)在家鄉 啟程,在地中海東岸阿迦城登陸後,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東行,經過兩河流域、伊朗全境,越帕米爾高原,經過艱辛的行程,於1275年5月到達中國的上都(今 內蒙古多倫縣境內),此後又到達大都(今北京)。他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在元朝任職,從此留居中國達17年之久。在此期間,曾奉使雲南、江南等地, 游歷幾遍中國。後因伊利汗國阿魯渾遣使向元室求婚,他奉命護送公主出嫁,於1291年初從福建泉州離開中國,由海路去波斯。完成使命以後,於1295年回 到故鄉威尼斯。後來在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中被俘,在獄中,他口述了在中國和東方諸國的見聞,由同獄的比薩人魯思娣謙(Rusticiano)筆錄成書。 但早在19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就有人指出《馬可波羅行紀》中有關中國的記載有不少遺漏,如英國的亨利·玉爾(Henry Yule,1820-1889年)在其翻譯的《馬可波羅游記》導言中就曾指出波羅遺漏了諸如萬里長城、茶葉、婦女纏足、鸕鶿捕魚、印刷、漢字等足以反映中 國特色的事物。20世紀60年代,德國著名的蒙古學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在其《蒙古帝國時期的中西接觸》一文中,再次提出《馬可波羅行紀》中沒有提到中國茶葉和漢字以及他自稱任官揚州、貢獻投石機協助攻陷襄陽等 說法,或無史料支持或被證明錯誤,認為人們有理由據此對波羅一家長期居住中國的說法產生懷疑。70年代末以後,更多的英美學者發表了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的文章,他們的觀點引起不少中國學者的注意和反駁。辯論雙方主要有英美方面的海格爾(John Haeger)、克魯納斯(Craig Clunas)以及伍德(Frances Wood),而中國方面則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的楊志玖教授為代表性人物。對於懷疑論者的懷疑和否定,楊志玖教授進行了一系列的辯駁。他將懷疑者的懷疑論據 歸納為以下四點: 1、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史籍中沒有一件關於馬可·波羅的可供考證的材料。 2、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未曾提及,如茶葉、漢字、印刷術等。 3、書中有些記載誇大失實或錯誤,如冒充獻炮攻陷襄陽、蒙古王世譜系混亂不清等。 4、從波斯文的《導游手冊》中抄來的。 我們來討論一下第一個懷疑論據。懷疑論者對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最大質疑就是在整個蒙元時期的歷史典籍中,至今沒有發現有關他的記載,這是耐人尋味 的。一些學者認為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馬可·波羅確實在中國旅居過,只不過是他的一些故事和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相符而已。 楊志玖教授早年發現在《永樂大典·站赤》 中有關波斯汗王阿魯渾派遣三位使臣向中國皇帝請求賜婚的記載和馬可波羅游記中所說的相符合 ,而馬可·波羅本人說他就是為了護送公主而離開中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史籍中波斯使臣的名字和游記中馬可波羅所記得完全符合。對於這一材料,學術界認為 這是迄今為止在漢文文獻中發現的唯一的和馬可·波羅有間接聯系的文獻。這也就成為了肯定論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成為懷疑論者攻擊的擋箭牌。 可是懷疑論者認為可以肯定求婚確有其事,游記所記述的這段故事也是真實的。但是這段史料中並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因此不能說明他一定參與其事,所以 不能由此引伸出馬可·波羅曾經旅居中國。楊志玖教授卻認為:「這篇公文(《永樂大典·站赤》)內未提及馬可波羅的名字,自然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但此文即 系公文,自當僅列負責人的名字,其餘從略。由此可想到,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官職不會太高貴」 。向達教授也表明了相近的觀點。確實元朝來中國的西歐人多如牛毛,中國的史料不可能都加以記載。即使被記載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他也有可能佚失的。元代的 文獻流失的情況是最嚴重的,楊志玖教授在《永樂大典·站赤》中發現了一條史料,作為馬克·波羅真的到過中國的證據。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當年八國聯軍將《永 樂大典》毀壞的更徹底的話,今天誰還可能發現它呢? 1865年,頗節認為馬可·波羅就是1277年4月2日的樞密副使孛羅。這就是的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國內外學者都受這一論斷的影響,將Marco Polo譯為孛羅。這些都是文獻中頗節的依據所在:1、《元史》卷七 世祖四 至元七年二月丙子 「帝御行宮,觀劉炳忠、孛羅、許衡及大常卿徐世隆所起朝儀,大悅,舉酒賜之。」 至元十二月申朔 「改司農司為大司農司,添設巡行動勸農使,副各四員,以御史大夫孛羅兼大司農卿。安童言孛羅以一臣兼領前無此例。有旨:「司農非細事,朕深諭比,其今孛羅 總之。」;2、《元史》卷八 世祖五 至元十二年 夏四月 「以大司農、御史中丞孛羅為御史大夫。」;3、《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四年二月丁亥 「以大司農、御史大史、宣慰使兼領侍儀司事孛羅為樞密副使,兼宣慰使,領侍儀司事。」 這一論斷的最初提出時確實讓人為之鼓舞,可是很快它就被證明為偽證。但從時間上推斷,三個文獻記載的時間分別是1270年、1275年、1277年,而那 時的馬可·波羅正在往中國的路上或者是初來乍到。根本不可能會獲得如此的重任。另外筆者在翻閱《元史》時也發現了其他的材料::1、《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三年秋七月甲寅 「賜諸王孛羅印」;2、《元史》卷二零五 延佑三年三月 「置打捕鷹坊民匠總管府,設官六員;斷事官八員,延福司、飲 署官各六員,並兼周王常侍府。」 三月壬申 「鷹坊孛羅等擾民於大同,射拘還所奉璽書。禁天下春時田獵。」由此可見,「孛羅」一詞在元朝時是很頻繁出現的,材料有限,不敢妄加推測,不過依據《元史》 的材料我認為「孛羅」應該是蒙古貴族的一個姓氏。另外關於馬克·波羅的爭論還有很多很多,但是筆者能力有限,只好等我日後慢慢到來。 馬可·波羅(Marco Polo)至少有過7個漢譯名,因為能力和條件所限,不可能查找全部原文,現在所列的只是現有資料互相比對的結果。1853年,香港英華學院《西國通商原 委》譯為「馬歌坡羅」;1874年,映堂居士的《元代西人入中國述》譯為「博羅瑪格」;1913年,魏顯、林紓的《元代客卿馬哥博羅游記》譯為「馬哥博羅 」;1929年,張星烺翻譯的《馬哥孛羅游記》譯為「馬哥孛羅」;1936年,馮承鈞翻譯的《馬可波羅行紀》譯為「馬可波羅」。另外還有「馬可孛羅」以及 現在的「馬可·波羅」。其中前六個譯名都是按照中國人漢族人名的習慣將姓和名合並,這樣比較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但是這樣的譯名讓讀者難以了解「馬可波羅 」那個是姓那個是名。所以我建議除本人意願或約定俗成作為例外對待以外,還是採用「馬可·波羅」的規范譯法。 馬可·波羅的游記多被譯為《環宇記》或者是《馬可波羅游記》,但我用的是馮承鈞先生的版本,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出版,故稱之為《馬可波羅行 紀》。 楊志玖:《再論馬可·波羅書的真偽問題——剖析懷疑論者的論據和心態》,《中西文化交流先驅——馬可·波羅》,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四百十八》,站赤:驛站。公文如下:(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書阿難答、都事別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 千兀魯解、阿失必呵、火者,取道馬八兒,往阿魯渾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內九十人已支分例,餘七十人,聞是諸官所贈遣及買得者,乞不給分例口糧。」奉 旨:勿與之! 第十七章 尼古剌瑪竇馬可之求大汗放還本國 「因是阿魯渾遣派貴人曰兀剌台(Oulatai)、曰阿卜思哈(Apousca)、曰火者(Coja)三人,攜帶侍從甚盛,往大汗所,請賜故妃卜魯汗之族 女為阿魯渾妃。」 楊志玖:《關於馬可波羅離華的一段漢文記載》1941年
❾ 元朝時,義大利旅行家_________ 來到中國。記述他在東方見聞的《_________ 》,激起了歐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