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羅馬尼亞、的首都是哪裡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語:România),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東北部。北和東北分別與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為鄰,南接保加利亞,西南和西北分別與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接壤,東南臨黑海。國土面積238391平方公里,人口1952萬(2018年)。首都布加勒斯特。
㈡ 羅馬尼阿是哪裡
——這里的羅馬尼阿是義大利的一個地區,不是現在的羅馬尼亞
切薩雷·波奇亞在1501年得到了 「羅馬尼阿公爵」(Duke ofRomagna )的爵位,這里的羅馬尼阿(Romagna ),也譯作「羅馬涅」,指的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大區,現在叫做「艾米利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轄區形狀如三角形,東臨亞得里亞海,北界隔波河與倫巴第大區和威尼托大區毗鄰,西臨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亞大區,托斯卡納大區、馬爾凱大區和聖馬利諾共和國位於其南部。
㈢ 羅馬尼亞是哪裡
羅馬尼亞(外文名:România),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羅馬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東北部,與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為鄰,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接壤,臨黑海,面積238391平方公里,羅馬尼亞的歷史悠久,祖先為達契亞人,後與羅馬人共居融合,形成羅馬尼亞人,14世紀先後組成三個公國,1918年12月24日,特蘭西瓦尼亞公國與羅馬尼亞王國合並,羅馬尼亞正式統一。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
㈣ 羅馬尼亞的國都在哪
人口200多萬的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在從歐陸北緣的德國首都柏林到歐陸南緣的希臘首都雅典這片遼闊的大地上,堪稱最大的都市。相傳,它發源於一個由牧羊人建在維拉西亞森林中的定居點,憑著幾個世紀來人們的辛勤經營——同時不斷克服著一次又一次來自奧地利、土耳其、俄國的外侵乃至地震災害,到了19世紀,布加勒斯特城以它不同凡響的美麗以及商業上的繁榮,在歐洲大陸贏得了「東方的巴黎」的美譽。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無疑影響了城市的建設,但對城市的直接破壞卻並不大。遺憾的是,未被戰火洗劫的「東方的巴黎」卻遭到了40年革命風暴的掃盪。齊奧塞斯庫雄心勃勃的一通破舊立新,留下的是一場文化遺跡的浩劫。1989年政治巨變隨即帶來了國家經濟的動盪、社會的混亂和人心的浮動。當年「東方的巴黎」的風姿風采就在50年來政治風雲的左翻右轉當中一天天被鋼筋水泥、殘牆斷壁和滾滾飛塵所掩埋。
今天的布加勒斯特,恐怕該說是個被重創破了相的城市。齊奧塞斯庫時代的成片成片灰色水泥建築樓群,加上「新」時代帶來的一些摩登得不夠級別的奇怪建築,混和著混亂的車流與遍地的垃圾,跟那些殘破的老建築不相協調地攙雜在一起。但是,也許因為我沒親眼目睹過「小巴黎」過去的風韻吧,我眼中的布加勒斯特仍有觸目皆是的百年舊跡。如果用一雙有心的眼細細打量它,你仍能從那片殘敗當中追索到它當年迷倒眾鄰的美麗。
布加勒斯特的美在我眼中離不開三方面的成因:成片成片的濃蔭綠樹、石條拼成的街道路面,以及獨具東方(拜占庭)特色的房屋建築。
在我所到過的幾個國際大都市裡,布加勒斯特該說是最綠的一個。巴黎有不少林蔭大道,可它還是比不上布加勒斯特;倫敦倒是有大片的綠地,但那隻限在公園里,街道兩旁可是不種樹的;羅馬市區也沒見怎麼多的樹;東京、香港這類地方根本就不用提了,純粹就是綠色的沙漠、高樓的樹林。布加勒斯特則是一座處處見得到樹的城市。即便是在市中心的主要大街和交通幹道上,道旁都有樹。而一旦跨出市中心,道路兩旁林蔭連綿樹林成片,有些房屋就坐落在綠林深處。那麼多的樹,好像這不是一座城池,而是一個建在山坡樹林子里的繁華大鄉村。
我是10月份來到布加勒斯特的,沒有趕上這里的春天和夏天,卻看到了它美麗的金秋,是名副其實的「金秋」。隨著一陣一陣的秋風,樹上的葉子開始一點一點變黃。那黃色由淺而深由淡而濃由暗而亮,然後突然之間它們就像被什麼人點了金似的一下子輝煌燦爛起來,滿樹晃動起了大片小片亮眼的金葉子。那金葉樹於是成行成列、一片連著一片、一鼓作氣地把全城的金色烽火燒向極致。那幾天的布加勒斯特城可不得了,到處金光耀眼,不光樹上是金的,樹下也是金的,滿地都是金黃色的落葉。大風一吹,好傢伙,就見金片子滿天亂飛滿地亂滾,大團大團金蝴蝶似的蜂擁著,那叫氣派!
而與這些美麗的濃蔭金焰交相輝映的,先就是布加勒斯特城裡那一條條大大小小用石條鋪成的路了。
本來,在當年的歐洲(以我個人的歷史知識而言)拿截成塊兒的石頭鋪路是很普通普遍的——當時的建築材料和交通工具使然,羅馬尼亞並不比別的國家特殊。但讓我覺得特別的,一來是布加勒斯特城裡如今居然還保有那麼多的石條路;二來是這些石條路之寬闊;再者,就是這些路在鋪設上的精緻與美麗。
石條路,不管在當年是多麼平凡普通,經過了幾百年的歷史風塵而仍然健在,就已經具有了一份不凡的價值——成了此地歷史和文化的一種化身。走在這種路上,你會有一種與走在柏油路上完全不同的感受。正好像某一天你忽然翻開了舊日的破箱子,面對那一件件受了潮、褪了色、式樣「古怪」卻又一直都沒捨得扔的陳年衣物一樣。那一刻,你心頭的感受當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的,因為你面對的,是你過去了的那段生命的見證。
遺憾的是,諸如此類的見證今天正在不知不覺中一點點地消失。比如在倫敦,你就基本看不見石頭鋪的老路了。即便像劍橋這么有名的知識名城,如今石條路也所剩無幾。巴黎的情況似乎不比劍橋強多少。羅馬,是我到過的城市當中最具「遺跡感」的,石頭鋪的路很多,不過全限在小街小巷和小型廣場上,而且石塊都比較粗大,至於車輛繁忙的大馬路可全都是光滑的柏油大道了。
布加勒斯特的石頭路之所以令我感動,除了它的「存活」之多外,更因為它的出人意料之寬和鋪設上的精緻。真的,這兒的路全是拿小塊小塊的石條按照一定的圖案十分講究地拼出來的。在我眼裡那就是石頭鋪就的地毯,它孔雀開屏般美麗地鋪展開來,是多少人工一寸一寸地拿手「織」出來的。如此純手工的寬大石質地毯,在今天這么緊張繁忙的交通狀況下居然還沒被現代化的柏油大道所代替,這可真讓我覺得既慶幸又納悶兒,同時也為它們的命運捏了一把汗。
不過,布加勒斯特城的老建築,才真正是「東方的巴黎」之精華所在。
從倫敦來到布加勒斯特,一雙習慣了維多利亞式建築的眼睛乍一看到羅馬尼亞的建築,那感覺很有點像一個一直生活在漢族地區的人猛地走進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那滿眼活潑可愛的彩色小帽、小坎肩兒、花裙子……使你不能不為那明快的色彩、新奇的式樣和精巧的裝飾而感到新鮮與振奮。
18世紀時,布加勒斯特的許多建築是專請法國建築師或留學法國的建築師設計的,與此同時,由於羅馬尼亞幾百年來輪番受到奧匈帝國、土耳其、俄國、德國的侵擾和控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隨之而來,並以繽紛多彩的形式強烈地反映在了羅馬尼亞的建築上。
在布加勒斯特走大街串小巷,首先覺得驚訝的便是那一幢幢彼此相鄰的小樓在建築形式與風格上的「百花齊放」。除了造型與色彩上的彼此特立獨行,布加勒斯特古老建築在外表修飾上的精巧與用心也讓人感嘆。正像法國和義大利,羅馬尼亞也是個有雕塑傳統的國家,不過他們的雕塑技藝似乎更多地表現在建築物的裝飾上。那門框窗框的鉤鏤、房檐廊柱的雕刻、屋頂瓦片的設計、鐵門鐵欄燈罩的花樣……處處都是精心的設計。而那精美的圖案與精細的雕刻——就像盛裝女人肩頭的綉花披肩、頭上的花冠、頸上手上那些精巧玲瓏的掛飾一樣,使整幢建築的美得到了圓滿的呼應與烘托。
因此,在布加勒斯特逛街巷,那感覺有點像在畫廊或美術館里欣賞繪畫和雕塑,它們出自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藝術家之手,帶給你新鮮的感受。
而這在英國可是無法想像的事。英國那些「House」盡管有大有小有新式舊式,但總體來說都跑不出「維多利亞」和「哥特」式兩種基本的框架。正好像西裝,盡管可以有不同的款式,但西裝就是西裝,你不能說它不好看,但終究還是缺了點兒個性。
不過,在布加勒斯特,像倫敦的議會大廈、塔橋、聖保羅大教堂那麼輝煌、龐大的建築卻是沒有的(如今最巨大的一座建築還是齊奧塞斯庫留下來的「遺產」,不過並沒完工,而且稱不上藝術)。這兒的建築多為中小型,即便是皇宮和最大的教堂,規模也都不大。但是小有小的味道。如果說氣勢非凡地聳立在泰晤士河邊的英國議會大廈給人的感覺是帝國的威嚴、高傲與冷峻,那麼羅馬尼亞的建築則是小康人家的溫馨以及青年男女那種自由奔放的浪漫激情。說真格的,布加勒斯特城裡那些姿彩各異的精緻小樓常會讓我想起「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因為好像只有在這兒我才找見了當年朱麗葉密會情侶的「綉樓」樓台。
談布加勒斯特的老建築,不能不提那些美麗的教堂。在這里,「美麗」這個詞我可不是隨便用的,它其實包括了遠比這兩個字豐富得多的內容。遍布布加勒斯特(或者該說遍布整個羅馬尼亞城鄉)大大小小的教堂(尤其是東正教教堂)是建築、雕塑與繪畫的完美結合,而其中繪畫的運用尤其令人驚嘆——正是這一點強烈地體現了羅馬尼亞的民族特色。有整幅的圖畫更有成片成片的裝飾圖案,從屋頂畫到地面,從室內畫到室外,從教堂外整個的牆壁畫到房頂上的每一片瓦。畫,用細密精緻的線條匯同熱烈奔放的顏色,為教堂通身披上華麗的壁毯。而在這之外還有那些玲瓏的雕塑,還有教堂整體建築的別致造型。把所有這些都加到一起,請想像一下吧——那教堂該是如何的美麗!
一些西方人寫的介紹羅馬尼亞的書,凡提到首都布加勒斯特都免不了說它被破壞得如何厲害,如今是如何如何的臟、亂、醜陋。他們說的或許不錯。不過在我眼裡,布加勒斯特那些林蔭道、石條路、舊建築盡管慘遭歷史蹂躪和灰塵蒙垢,卻依舊具有魅力,特別是比起那些除「高尖閃亮」外別無其他的現代化大都會來,布加勒斯特到底還是有品味、有意思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