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的10大景點
1、威尼斯
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浪漫的旅行目的地之一。聖馬可廣場位於城市中心,周圍還有著名的大教堂。如果你是一個文化愛好者,威尼斯有世界上最具美感的傑作,還有無數的教堂、博物館和宮殿值得一去;如果你追求浪漫,你可以坐上一艘平底船來參觀,但記得多帶一些錢哦。最好不要在夏天去威尼斯,因為夏天遊客最多。
拓展資料:
義大利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Italiana),簡稱義大利(義大利語:Italia),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義大利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一直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存在時間長達一千年。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帝國時期成為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世紀的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18世紀民族主義開始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 1861年撒丁王國改國號為義大利王國。並逐步統一南北,1870年攻克教皇國首都羅馬,完成義大利統一 。二戰戰敗後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
義大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的創始會員國,還是申根公約、八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義大利共擁有4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
❷ 請給我一些關於十八世紀的義大利的資料,如風土民情、建築、宗教之類的。請發到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17、18世紀義大利美術
16世紀下半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義大利,危機日益加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文藝復興的藝術出現了衰退現象。一些盛期的藝術大師相繼謝世,群星隕落,一時天空里黑暗了許多。這時雖有樣式主義藝術在興起,但它畢竟是一個短暫的流派,曇花一現,不起多大作用。就是在這樣一個沉寂、困擾、尋覓的時期里,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有3個藝術流派終於在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中產生了。這3個藝術流派是義大利學院派藝術、巴洛克藝術和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藝術。
義大利17、18世紀的美術處在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美術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承前是指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某些傳統;啟後是指它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它多彩多姿,並對後來的歐洲美術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學院派美術影響了古典主義藝術的發展;巴洛克藝術影響了羅可可和浪漫主義藝術;而卡拉瓦喬的藝術,其影響就更大了,不僅在當時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現實主義藝術,還對18世紀的市民藝術、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7世紀義大利藝術絕不是巴洛克藝術一統天下,應該說它是多元的,只有承認它是多元的,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義大利當時的美術,也才能看到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當時,各個流派之間既有相互影響也有相互斗爭。
一 17世紀義大利學院派美術
歐洲的美術學院最早產生於義大利,當時最著名的學院之一是波倫亞學院。它大約創建於1590年,它的創始人是著名的畫家卡拉契兄弟。學院產生的原因一是為了繼承先輩大師的藝術傳統,總結先人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培養新的藝術人才;二是企圖把年輕的美術家引向所謂正路,使他們不受樣式主義美術和卡拉瓦喬主義美術的干擾。學院派的主張是力求訂出一些法則,使人們遵循,如強調繪畫中最高的標準是: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拉斐爾的素描、格累喬的典雅與風韻、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等等。所以說學院派的藝術從一開始就有折衷主義的特色。由於過分強調法則,所以學院派的畫家比較保守,缺乏創新精神。他們的作品的題材也比較狹窄,大都是描繪宗教或神話,而對世俗生活的題材往往不感興趣。在技法上比較偏重於素描而輕視色彩,以上這些特點都為古典主義美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波倫亞學院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契兄弟。
阿尼巴•卡拉契(1560--—1609)是卡拉契三兄弟中最為馳名的一個。阿尼巴•卡拉契早年曾從兄路德維克•卡拉契學藝,後曾在威尼斯、帕爾瑪、羅馬等地工作,1609年去那不勒斯,後在那裡染上瘧疾病回到羅馬身亡。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善於大型壁畫,也作祭壇畫和架上畫。他為羅馬法爾內塞宮所作的天頂畫尤為出色,風格很近似米開朗基羅,構圖宏偉,人物生動。《酒神巴庫斯和阿里阿德涅》(1597—1604)就是這一天頂畫中的一幅,畫面上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巴庫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動物拉的車上凱旋式地前進,此時,飛翔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涅的頭上,周圍有不少是酒神的朋友,簇擁著他們,場面十分壯觀。《美惠女神為維納斯梳妝打扮》也是他前期的一件作品,畫上的人物雍容華貴,頗似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人物。後期的作品好像完全擺脫了前期的威尼斯畫派的奔放的風格,日益變得莊重、寧靜,更具有紀念碑的特色。《女聖使在復活的基督墓前》(約1605),就是這樣的作品。《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風景》(約1605)是他創作的一幅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景畫。畫上的風景不是大自然的寫生,而是理想式的風景。山川、樹木、河流、田野籠罩著一層淡淡的輕煙,畫中點綴著幾個神話中的人物,為的是增加一種傳說的氣氛。這樣的風景畫也叫作英雄式的風景畫,因為這些畫具有一種崇高、庄嚴、雅典的特色。他的這種古典風格對後來的普桑、克勞德、洛朗的風景畫有著直接的影響。阿尼巴•卡拉契也畫過一些表現生活題材的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吃大豆的人》、《肉店》(1583年前)等。阿尼巴•卡拉契還有兩個哥哥,一個是他的叔伯哥哥路德維克•卡拉契(1555—1619)。另一個是他的同胞哥哥阿格斯提洛•卡拉契(1557—1602)。路德維克•卡拉契是波倫亞學院的領導人,畫風優美典雅,頗似拉斐爾,代表作有《自畫像》和《受胎告知》等。
格•列尼(1575—1642)是波倫亞學院派的重要的後繼者之一,他在路德維克•卡拉契逝世後,繼任波倫亞學院的負責人,1629年又被任命為羅馬聖路加學院的院長。他出生在波倫亞附近的卡里維查諾,父親是個音樂家。他早年曾在波倫亞學院從路德維克•卡拉契學習藝術。1600年,他來到羅馬,曾對卡拉瓦喬十分仰慕,不過,他最崇拜的還是拉斐爾的藝術,最終他在學院派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獨立的風格。他的畫,素描嚴謹,色調明快且富有抒情特色。他的作品很受一些上層人士的歡迎,當時,向他訂貨的人絡繹不絕。《曙光女神》(約161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為羅馬的洛斯比里奧西別墅而做的天頂畫。這件作品構圖宏大,空間開闊,人物優雅,色調瑰麗。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在驅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後是太陽神的馬車隆隆前進,美惠三女神帶著愉快的表情,且歌且舞,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徵著曙光如錦。他的架上畫代表作有《歐羅巴被劫》(1630—1634)、《阿塔蘭忒和希波涅斯》(約1625)《聖母的少年時代》(30 年代)等。
波倫亞學院的另一個後繼者是格維爾契諾(1591—1666)。他本來的名字是喬凡尼•弗朗西斯柯•巴爾別里,不過人們常呼他的綽號格維爾契諾,意即斜眼的人。他是學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畫家,他的畫風雄渾凝重,筆觸寬大流暢,人體具有雕塑感。他早期在波倫亞從路德維克•卡拉契學衣,1618—1620 年,他在威尼斯又受到威尼斯畫派的影響,1621年到羅馬,此後,卡拉瓦喬的藝術也曾給他以一定的影響,1642年起他接替列尼擔任波倫亞學院的院長。他在羅馬完成了魯多維西俱樂部的天頂畫,這幅畫的名字也叫《曙光女神》(1621—1623)。他在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曙光女神奧羅拉乘著馬車在空中疾駛而過,她身後有一個急匆追趕的老人,這個人可能就是她的丈夫提托諾斯,整個畫面空間開闊,十分壯麗。這幅畫的風景可能是由他的助手達西和布利爾兄弟協助完成的。格維爾契諾的其他代表作還有如《聖克拉拉》、《黛安娜沐浴》(約1618)、《巫女》(30年代)、《聖母升天》(約1623)等。屬於學院派的畫家還有多明尼基諾(1581—1641)、喬凡尼·朗弗朗可(1582—1647)等人。
❸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義大利國家館亮點
展館名稱:人之城
國家:義大利
參展主題:理想之城,人之城
展館類型:自建館
展館位置:C片區
展館面積:3600平方米
佔地面積:6000平米
造型亮點:功能模塊,方便重組
設計團隊:Giampaolo Imbrighi
[編輯本段]大事件
簽署合同時間:2008年4月30日
建館時間:2009年05月08日
國家館日:6月2日
[編輯本段]展館亮點
「上海」游戲
不管你是否相信,這個建築的靈感來源竟是被義大利人稱之為「上海」的游戲,意方表示這個游戲其實就是上海小朋友玩的游戲棒。數根游戲棒通過孩子的小手被隨意撒成不同形狀的組合。設計師從游戲中受到啟發,試圖採用可任意組合的功能化模塊搭建起義大利展館,形狀就像游戲棒一樣可以隨意變幻,而且能夠以較小的規模進行拆卸和組裝。
義大利傳統城市
弄堂、庭院、小徑、廣場……這些元素在義大利傳統城市中隨處可見。在二戰前,大約有80%的義大利人生活在具有此類特徵的住宅中,這種歷史城市布局的概念遍布整個義大利。上海世博會義大利館延續了這種傳統的概念,希望喚起人們對於歷史的回憶。
分裂的馬賽克
從平面來看,義大利館的裂縫線確實很像是60年代在兒童中風靡一時的游戲棒。不知道游戲棒是否上海人原創,今年60歲的Giampaolo Imbrighi顯然還很有童心,他將他認為的上海人的游戲融入到建築設計中去。也許是上海這座城市給予設計師的靈感,游戲棒可以自由變化,義大利館的建築積木也可以以較小的規模進行拆卸和組裝,就像可以隨意拼貼的馬賽克一樣,從而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姿態。
義大利美食
義大利飲食以芬芳濃郁、原汁原味聞名,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城邦分治狀態,使得義大利的菜式非常豐富,精美可口的麵食、乳酪、火腿、甜食,濃郁芬芳的咖啡、葡萄酒,都是義大利特色傳統美味。昆蒂耶里認為,推廣義大利美食需要一個過程,應讓中國消費者逐漸習慣並喜歡亞平寧半島的獨特風味,而義大利飲食企業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找准進入中國市場的「突破口」。
義大利"大旅行"
義大利的大區猶如組合畫的鑲嵌物,其間的多樣性賦予了這個國家更豐富的內涵。上海世博會期間,義大利的12個大區將輪番展出,通過豐富多樣的節目和交流項目展示各自在藝術、食品、音樂、時尚和體育等各領域的成果,讓參觀者體驗一次「大旅行」。
足球明星
米蘭頂尖的歌劇院交響樂團以及芭蕾舞演員都將在世博會期間來到上海演出。至於中國觀眾比較關心的義大利足球明星,由於世博會期間正好趕上南非世界盃,所以退役的球員前來義大利館助陣的可能性比較大。
世界頂級跑車、知名時裝
義大利館將被劃分為5大區域,分別展現義大利的不同特色:有狹窄的街道、庭院和弄堂,還有一個封閉的廣場,廣場的一面牆上將布滿時裝大片和可變幻風景的圖畫,講述義大利在時尚、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參觀者可以看到技藝嫻熟的義大利裁縫、鐵皮匠、小提琴匠等表演的手工藝活,也可以看到與世博主題相關的「摩西」工程通過潮汐、太陽能汽車和動力摩托車來拯救威尼斯等製作項目。此外,世界頂級跑車、知名時裝、義大利名畫等奢侈品也將亮相館內。
交響樂團
米蘭歌劇院的著名交響樂團將在上海上演聽覺盛宴,義大利最有名的時裝設計師也將來到中國,觀眾有機會一睹頂尖秀場的時尚潮流。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2008年4月30日上午,義大利政府與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在世博大廈正式簽署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參展合同,這是第22個與上海世博會組織者簽署參展合同的國家,義大利國家館建築建設方案也同步揭曉。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局長洪浩與義大利展區總代表昆迭里分別代表中意雙方在參展合同上簽字,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政府總代表華君鐸會簽合同。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周漢民、義大利駐華大使謝颯出席簽約儀式。
義大利政府將在世博園區濱江地帶建設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自建館。義大利館設計方案通過層層遴選,從65個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暫名為「人之城」。該建築由20個功能模塊組合而成,代表著義大利20個大區,猶如一座微型的義大利城市。從外觀看,整個義大利國家館如同分裂的馬賽克,體現了不同地區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關系。參觀者行走其間,彷彿置身於集上海石庫門弄堂與義大利廣場為一體的城區。
設計靈感來自「上海」游戲
義大利館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被義大利人稱之為「上海」的游戲,這個游戲其實就是上海小朋友玩的游戲棒。數根游戲棒通過孩子的小手被隨意撒成不同形狀的組合。義大利館的設計師從游戲中受到啟發,採用可任意組合的功能化模塊搭建起義大利展館,形狀就像游戲棒一樣可以隨意變幻,而且能夠以較小的規模進行拆卸和組裝。
義大利館不僅在設計上新穎別致,還採用了透明混凝土等創新材料以營造生態氣候。透明混凝土在不同場合發揮不同的功能,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感知建築內外部的溫度、濕度等。此外,展館還特別設計了一些像「刀鋒」一樣的切口,它們輕輕地懸掛在建築的三邊上,並穿透到建築的內部。這些「刀鋒」不僅使場館的外形富於動感,還可以將外部光影反射到館內幫助照明,並與中央大廳一起形成一條通風走廊,調節場館內的溫度。
「人之城」體驗義大利傳統城市精神
弄堂、庭院、小徑、廣場……這些元素在義大利傳統城市中隨處可見。在二戰前,大約有80%的義大利人生活在具有此類特徵的住宅中,這種歷史城市布局的概念遍布整個義大利。上海世博會義大利館延續了這種傳統的概念,希望喚起人們對於歷史的回憶。
從外觀看,整個義大利國家館如同分裂的馬賽克,可以組成多樣的圖案,體現不同地區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關系。展館內有狹窄的街道、庭院和弄堂,突然間又會出現開闊的廣場,美麗的花園、散布在展館內部的水和自然光營造出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參觀者行走其間可以盡情感受別樣的風情。
建築特性=馬賽克+「刀鋒」
義大利國家館是一個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的四方形建築,高度18米,由20個功能模塊組合而成,代表著義大利20個大區,猶如一座微型的義大利城市。從外觀看,整個義大利國家館如同分裂的馬賽克,可以組成多樣的圖案,體現不同地區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關系。展館內有狹窄的街道、庭院和弄堂,突然間又會出現開闊的廣場,美麗的花園、散布在展館內部的水和自然光營造出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參觀者行走其間,彷彿置身於集上海石庫門弄堂與義大利廣場為一體的城區,盡情感受別樣的風情。
設計師還為展館特別設計了一些像「刀鋒」一樣的切口,讓它們輕輕地懸掛在建築的三邊上,並穿透到建築的內部。別小看了這些「刀鋒」,它們不僅使場館的外形富於動感,還可以將外部光影反射到館內幫助照明,並與中央大廳一起形成一條通風走廊,調節場館內的溫度。
上海世博會義大利國家館創意設計競賽評委會成員Franco Purini教授認為,馬賽克的外形和「刀鋒」的獨特設計讓整個建築靈動且獨一無二,內部空間因弄堂、小徑和廣場的設計而具有很大的韌性,光線的神奇交錯映照在展館的每一個區域和角落,宛如有趣的游戲。整個場館就是一個城市,參觀者從場館的入口開始就將經歷一次奇妙的旅程。
義大利展館不僅在設計上新穎別致,其亮點還在於創新材料的使用和生態氣候的營造。設計師使用了一種最近發明的多樣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就是在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質地的成分,利用各種成分的比例變化達到不同透明度的漸變。這種材料能夠在不同場合發揮不同的功能,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感知建築內外部的溫度、濕度等,特別適合展覽性建築的建造。
一開始,整個建築就被設計師設想為一個擁有特別生態氣候功能的「機器」,並帶有能源儲存裝置。在設計師眼中,整個建築的運作需要可持續性的有效能源,所以在設計階段就要特別、深入地關注建築的能源消耗和儲存,並開發使用新型能源,以便能夠與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相契合。比如,場館的降溫系統利用了外部的自然氣流,通過「刀鋒」向展館內輸送自然風,並利用水流進行降溫。展館外部的型材採用光電太陽能集成模塊,這個裝置能夠吸收太陽能,改善室內溫度,同時有效地防護雨水的入侵。在光照方面,展館安裝了自然光優化控制系統和人造光設備,通過大廳和「刀鋒」將自然光反射到室內。
設計師Giampaolo Imbrighi認為它具備了這樣幾個特點:形象——將它作為展示義大利在城市生活質量方面美好精華的窗口;功能——在六個月的上海世博會期間吸引接待大量的觀眾,給他們驚喜;建築質量——材料使用上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使方案在允許的條件下具有生態氣候功能及生態可持續性
❹ 法國,義大利,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
地理事物?你指的是名建築,還是自然景觀?
名建築的話:
法國:盧浮宮(Louvre Museum)
· 艾菲爾鐵塔(Tour Eiffel)
· 加尼葉歌劇院
·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 大皇宮國家美術館(Galeries nationales Grand Palais)
· 小皇宮博物館(Petit Palais)
·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 橘園美術館(Musee de l"Orangerie)
· 探索皇宮(Palais de la Découverte)
· 瑪德蓮教堂(La Madeleine)
· 居斯塔.牟侯美術館(Musee Gustave Moreau)
· 巴黎清真寺(Mosguee de Paris)
· 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
· 萬神廟(Panthéon)
· 盧森堡公園(Palais et Jardin Luxembourg)
· 索邦大學(La Sorbonne)
· 聖賽芙韓教堂(St-Severin)
· 克魯尼美術館(Musee de Cluny)
·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 聖禮拜堂(Sainte Chapelle)
· 巴黎古監獄(Conciergerie)
· 聖心堂(Basllique Sacre Coeur)
· 達利美術館(Espace Montmartre Salvador Dari)
· 羅丹美術館(Musee Rodin)
· 巴黎市立近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 夏悠宮(Palais de Chaillot)
· 榮民院(Hotel des Invalides)
· 奧塞博物館( Musue d』Orsay)
· 巴士底歌劇院(L'Opera de la Bastille)
· 冬之馬戲團館(Le Cirque d』Hiver)
· 龐畢度中心(Pompidou)
· 馬蒙丹-莫奈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Monet)
· 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 de la Defense)
· 凡爾塞宮(Chateau de Versailles)
· 楓丹白露宮(Fontainebleau)
· 歐洲迪斯尼樂園(Euro Disney Resort)
· 卡爾賽廣場(PLACE DU CARROUSEL)
· 阿拉伯世界博物館 (Musée de l'Institut Monde Arabe)
· 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 愛麗舍宮(Le Palais de l'Elysée)
· 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 波旁宮(Palais Bourbon)
· 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Picasso)
· 盧森堡宮(Palais Luxembourg)
· 亞利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 小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Carrousel)
第戎:
· 達西廣場(Place Darcy)
· 聖母院(Notre Dame)
· 公爵宮(Palais des Ducs)
· 聖.米歇爾教堂(Eglise Saint Michel)
· 麥拉得古屋(Maison Maillard)
· 聖.貝爾尼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Bénigne)
馬塞:
· 賈爾德聖母院(Basilique Notre Dame De La Garde)
· 馬賽美術館(Musee des Beaux Arts)
· 伊福堡(Chateaud'If)
· 瑪卓大教堂(Cathedrale Sainte Marie Majeure (La Major))
· 舊港(Vieux Port)
· 坎緹尼博物館(Musée Cantini)
· 聖維克多教堂(Basilique St-Victor)
· 古救濟院(Hospice de la Vieille Charité)
義大利:比薩斜塔 古羅馬角斗場
英國:大本鍾 泰晤士橋
希臘 「帕提農神廟」希臘---巴特農神廟
比利時---撒尿男童
德國---勃蘭登堡門
。。。。。你可以自己在網上搜一下,很容易的
如果是自然地理
法國 地形 氣候 多樣化
南方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溫暖的海風 美麗的沙灘 還有著名的普羅旺斯花海
中部有阿爾卑斯山脈 白雪皚皚 還有主峰Mont- Blanc 典型的山地風光
西部有 大西洋 諾曼底 是個看站在懸崖上看大海的好去除 西南海岸還可以沖浪
瑞士位於歐洲中部,受德國、法國、義大利文化相互交織的影響,其文化具有多樣性,尤其是該國有 4種官方語言。
從地形上瑞士可分為阿爾卑斯(Alps)地區、阿爾卑斯支流地區、中部地區和汝拉山脈地區,各地區都保留有各自固有的文化特徵。
瑞士人是古代凱爾特、羅馬和日爾曼民族的後裔,即現在德國人、法國人和義大利人。
他們使用德語(63.5%)、法語(19.2%), 義大利語(7.6%)和 拉丁羅曼語(0.6%)等四種不同的語言
少女峰: 少女峰素有歐洲屋脊的美名。海拔3454公尺高的少女峰車站,是歐洲最高的火車站。
鐵力士山: 在鐵力士山您可以終年觸摸到雪,在這千年不化的冰雪世界,遊客不但可搭乘世界首創的360°旋轉觀光纜車上至3000公尺的觀景露台欣賞極至美景,還可嘗試冰雪公園內諸多有趣活動。
雪朗峰: 雪朗峰因1968年007影片《女王密使》而聲名大造,現在在山頂設有獨特的360°旋轉餐廳Piz Gloria,遊客在享受美食時也可觀賞美景。
日內瓦湖區 :在日內瓦湖區,您可以看盡瑞士山水相依的景色。隔著歐洲最大的內陸湖-日內瓦湖遠眺覆蓋著皚皚白雪的阿爾卑斯山群。湖區亦充滿了許多人文氣息的色彩,洛桑的奧林匹克之城,離威薇湖畔不遠的西庸古堡,有如河岸上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綻放光芒。
西庸古堡 :是瑞士重要的古跡之一,富有浪漫色彩的城堡,曾經吸引了盧梭、大仲馬、雨果等許多詩人及藝術家,尤其是拜倫寫的《西庸的囚犯》更是名揚世界。現在,這里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人慕名前來的觀光名城。
聖加侖修道院: 原本是612年由修道士加勒斯建造的小修道院,後來發展成為聖加侖修道院。它在歐洲以「學問中心」而著稱,尤其是修道院附屬學校和圖書館更為出名。
萬國宮
萬國宮過去是國際聯盟的所在地,而今是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的總部。它是日內瓦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象徵,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縮影。萬國宮座落在阿麗亞娜公園內,阿麗亞娜公園地處萊蒙湖右岸的丘陵地帶上,佔地面積25公頃(約合375畝)。站在園內高處可以俯瞰萊蒙湖,遙望歐洲最高的山峰勃朗峰。這座公園原為勒維利奧家族的私產,居斯塔夫·勒維利奧是這一家族的最後一代,他是一位作家,也是藝術品收藏家。
聖皮埃爾大教堂
聖皮埃爾大教堂建於1160年到1232年間,是老城區給人印象最深的標志建築。大教堂融會了多種建築風格:原建築是以羅馬式風格修建的,其拱門是哥特式的,18世紀加建的正門則有希臘-羅馬式的圓柱和類似羅馬的萬神殿的穹頂。大教堂下面藏著歐洲最大的對公眾開放的水下古跡,古跡會使遊客了解大教堂是如何由一個簡單的小禮拜堂演變成它現在的規模的。
盧加諾湖
盧加諾濱臨盧加諾湖(Luganer See)而建,湖跨越瑞,意邊界,湖畔蒼翠的樹木猶如一道油綠滾邊,周圍岩峰矗立,繁花爭艷,使城牆像個五官俏麗的少女.到了夜晚,岸上輝煌燈火倒映湖中,更添妖媚姿態。盧加諾湖正對面即為聖薩爾瓦多山(Mounte San Salvatore),山上即為盧加諾市郊住宅區,湖船也是連結盧加諾與臨近湖邊小鎮的重要交通工具。
蘇黎世歌劇院
可能是因為旁邊挾著維也納和義大利的關系吧,瑞士吃了虧,跟音樂王國扯不上大關系。不過在歌劇方面,蘇黎世歌劇院(Opernhause Zuerich),雖然規模不大,卻絕不輸於超一流的歌劇院。劇場只有1200多個座位,正因為小,可以體會到重奏的樂趣以及其細微之處。劇場的保留曲目包括從巴洛克 (Barock)時期到莫扎特 (Mozart)、到現代的作品,並充分發揮著它的特色。
聖母大教堂
位於舊城區的聖母大教堂建於1150年,共耗費82年的時間,於1232年完成。這棟被譽為瑞士最美麗的教堂,同時也是洛桑的招牌的教堂有著哥德式的建築外觀,大教堂北方的鍾塔相當高聳, 通往鍾樓的台階共有232級,從上面可以縱覽阿爾卑斯和萊芒湖,以及整個洛桑的景色。
德國的魅力在於它秀麗的山川風光、燦爛的文化古跡以及獨特的生活風貌。
這里有著名的阿爾卑斯山之路、浪漫之路、阿爾卑斯山-波羅的海度假之路、多瑙河之路、古堡之路、葡萄園之路及童話之路。
旅遊觀光可以選擇以法蘭克福為中心的海德堡等名城及德國中西部的名勝古跡;以漢堡為中心的呂貝克等名城及北部的旅遊勝地;以柏林為中心的東部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名城和景點;以及以慕尼黑為中心的南德奧格斯堡、阿爾卑斯山風光以及浪漫之路沿線。
萊茵河、莫澤河、博登湖區以及黑森林等游覽路線堪稱休閑游的典範。
北歐20個必去景點
# 列寧墓
# 亞歷山大花園
# 聖母升天教堂
# 伊凡大帝鍾樓
# 冬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 沙皇夏宮
# 普希金城
# 彼得堡羅要塞
# 滴血教堂
# 西貝柳斯公園
# 林雪平
# 喀山教堂
# 紅場
# 阿爾巴特街
# 瓦薩沉船博物館
# 巴巴拉教堂
。。。。。。。
❺ 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為何能處於世界領導地位
義大利之所以能在藝術和時尚領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是因為義大利的歷史優勢。眾所周知,義大利是一座文化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正是這樣一座古城,它隨時隨地散發出的,都是從古老氣息中透露出的時尚。
首先,義大利是整個歐洲民族以及歐洲文化的搖籃,既然是文化的搖籃,自然各種文化都是從這里發源。義大利作為歐洲文化的發源地,不管是何種文化,都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有人常溫,義大利的魅力體現在何處?其實,義大利的魅力是復雜的、它散發出的魅力不僅僅是古老的文明,還有當代風情萬種的時尚設計。所以,義大利被多次評選為——最適合藝術生留學的國家之一。
義大利的學府,正如同義大利本身的古老歷史一樣,但是這些古老的學府並不以老自居,而是源源不斷地散發出新的活力。了解了義大利,我們不得不感嘆歷史文明的重要性。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它所散發出的氣息是厚重的、它的精神內涵是有層次的!
❻ 為什麼有許多人選擇去義大利生活
為什麼有許多人選擇去義大利生活原因如下:
原因1.義大利的生活方式。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羨慕義大利人的幸福,美味的食物,適宜的氣候以及歐洲的福利(如醫療和教育等)。義大利人生來就會享受生活中的樂趣,比午餐後來一杯美味的咖啡,有或者是在公園里悠閑的散步。義大利的藝術和文化。義大利是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列表中的國家,擁有6%的世界文化遺址。此外,我們的國家是現代文明的搖籃,更准確的說佛羅倫薩被稱為世界文化復興的發源地。
原因2.義大利的生活質量。
義大利的空氣和水是無污染且環保的,有利於人民的健康,自來水廠生產的瓶裝礦泉水受到嚴格的檢查和測試,從而保證飲用水的質量。在所有城市中,特別是較大的城市,如米蘭和羅馬,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都受到嚴格的測試和評估以便更好檢測污染水平並有效的管理。景觀的多樣性。義大利不是地域遼闊的國家,但「長筒靴」這個稱號無疑使得它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比如說米蘭的地理位置,四周圍繞著山脈、湖泊、村莊和大海。米蘭作為倫巴第大區的首府,提供給市民租賃直升機觀光的服務來更好的領略義大利的湖光山色。
原因3.義大利在醫療方面所投入的資源和質量在世界排在前列。
義大利的一些大區特別是倫巴第大區的醫療水平是很超前的。在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稱義大利是很多歐洲國家的典範。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義大利由政府提供75,1%的醫療費用並且在義大利無論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掛急診都是免費的。休閑時光。義大利人喜歡在平時閑暇時間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學習各種知識。在義大利有很多私人或公共機構會給公民提供免費課程,在這里你可以學到比如藝術、繪畫、手工藝等各種相關知識並結識新的朋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如同海洋一般是沒有盡頭的。
❼ 義大利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義大利的名勝古跡有聖馬可廣場、羅馬斗獸場、萬神殿、花之聖母大教堂、比薩斜塔等。
1、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官方標准譯名聖馬爾谷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
聖馬可廣場是由公爵府、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鍾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鍾樓和聖馬可圖書館等建築和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廣場四周的建築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都有。
聖馬可廣場初建於9世紀,當時只是聖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廣場。馬可是聖經中《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將他奉為守護神。相傳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大將耶穌聖徒馬可的遺骨偷運到威尼斯,並在同一年為聖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聖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聖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廣場也因此得名「聖馬可廣場」。
2、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建於72-80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牆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
3、萬神殿
萬神殿,又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
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岩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
4、花之聖母大教堂
花之聖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又名聖母百花大教堂,佛羅倫薩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佛羅倫薩在義大利語中意味花之都。
大詩人徐志摩把它譯作「翡冷翠」,這個譯名遠遠比另一個譯名「佛羅倫薩」來的更富詩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氣質。教堂位於義大利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城區,教堂建築群由大教堂、鍾塔與洗禮堂構成,1982年作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5、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語: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於1173年8月,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
奇跡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174年),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
❽ 歐洲藝術思潮的多樣性
歐洲曾以光輝燦爛的古代繪畫聞名於世,而從19世紀以來,又以色彩繽紛的現代派繪畫驚駭環球。特別是西歐,從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為代表的印象派出現後,流派日益紛繁,尤其令人矚目。法國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是大家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時出現的有德國以凱爾希納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稍晚一點,畢加索為代表的主體主義、義大利卡拉•博喬尼等為代表的未來主義,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在瑞士首先出現的達達主義以及阿爾普、克利等人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藝術運動的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形成了萬態紛呈的局面。這些流派雖出現於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仍然綿綿不絕。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者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仍然活躍,並有佳作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50年代,還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
畢加索的和平鴿及油畫《朝鮮的屠殺》、《戰爭》、《和平》等作品的反對
侵略戰爭、歌頌和平的內容,在他的創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還涌現了一批新的繪畫流派,如發端於美國、波及全歐的抽象表
現主義、在奧地利形成的幻想現實主義、萌發於英國的波普藝術、產生於法
國的塔希主義、偶發藝術、觀念藝術、奧普藝術、人體藝術思潮、地景藝術、
新表現主義等等。總之,現代主義繪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後現代主義繪畫更是高潮迭起,傳統的現實主義繪畫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現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現實主義繪畫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達達主義內部分化出來的一個藝術流
派,它吸收了達達主義反傳統的自動性創作的觀念,但揚棄了達達主義那否定一切的偏頗之處,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下,強調偶然的結合,無意識的發現,夢境的真實再現,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揉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超現實的情境,其手法是寫實、象徵和抽象等,20世紀30年代後,超現實主義在經過一段冷寂的時期後,50年代又在歐洲再度興旺起來。這時的代表人物,在法國有福特里埃、杜桑等。杜桑是達達主義的鼓吹者,曾作《帶胡須的蒙娜麗莎》,以表示對眾人崇拜的名畫的蔑視而聞名,這時也成了超現實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在義大利有卡臘和基里科。在德國有厄爾萊等人,他們都創作了較好的作品。超現實主義繪畫在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強調優先考慮造型而忽視繪畫內容之風盛行的時候,刻意揭示作品內涵以及復興奇特的異國情調風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超現實主義有兩個支系,一支是絕對超現實主義,以不受意識控制的無意識行動為主,其作品雖有某種程度的形象化,但卻接近抽象派的特徵,創作強調偶然機遇或自動行動。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羅,他的繪畫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當生動。他筆下的植物、動物,甚至無生命的物體,
都充滿一種勃勃生機,似乎比在生活周圍的真實對象更加真實。其它藝術家還有馬宋、馬塔等人。另一個支系是叫做超級現實主義。這派表現的大多是可以認識的場面或物體,注重細致地描繪事物的細部。但從整體而言,卻又脫開物體的自然結構,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繪對象變形,並結合成夢境中的東西,以創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潛意識的形象。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達利和比利時的馬格里特、德沃爾等人。達利的作品往往表現兇殘的夢幻或奇特的寧靜氣氛,愛用雙重的或隱藏的形象。馬格里特的繪畫世界,充滿了日常瑣事的各種幻境,善於誇大突如其來的精神感覺,創造幻覺想像。
抽象主義繪畫
抽象主義繪畫在歐洲十分盛行。抽象主義或稱抽象藝術,並不是一個有宣言、綱領的社團,而是一種反對模擬自然形態,主張抽象表現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的特徵是不描繪具體物象,而通過線條、色彩、塊面、形體、構圖等手段來表現各種情緒,激起觀眾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抽象藝術有兩類:一是將自然的外形加以簡化、變形,形成極為簡單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為基礎的幾何構成。最早的抽象主義繪畫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創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抽象藝術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還有荷蘭的蒙德里安。像康定斯基等重視感情表現的抽象藝術叫抒情抽象或熱抽象;而蒙德里安等表現理念的抽象藝術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抽象主義在歐洲不僅盛行,而且還有發展。1952年,法國美術評論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義」一詞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藝術的新樣式。塔希就是斑污、斑點的意思。而塔希主義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點和色塊所形成的繪畫。法國的阿特蘭、布仁、馬蒂卮、阿勒、迪比費等人,就是塔希主義抽象畫派的畫家。這時抽象藝術的成績突出的藝術家英國的戴維、尼科爾森,霍克尼的《強調安靜的畫》、《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義的作品。60年代後,他轉向寫實風格。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舉辦了抽象畫展,德國中青年藝術家積極開展了非傳統藝術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後形成的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阻隔的牆壁,使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接軌,其中特別活躍的沃爾斯、哈通、溫特爾等就是較為出色的抽象藝術的畫家。當代歐洲的抽象繪畫,應該特別提到的是華裔法國畫家趙無極(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喚起以中國古代象形文字演變為符號作為藝術構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國畫不求形似的傳統,使其50年代後期的創作獲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別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風格。
波普藝術及與之有聯系的其它藝術
波普是英語單詞的縮寫,意指流行藝術、通俗藝術。1952年,萌發於英國,後遍及歐美。現代主義藝術避開都市文明的壓力,反對機械化、非人性的消費文化。而波普藝術家則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重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1956年,漢密爾頓在「這是明天」的展覽會上,陳列了握著「POP」
字母的網球拍運動員的拼集作品《是什麼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豐富多彩?》,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第一件作品。1961年,舉辦的《當代青年藝展》,更表現了波普藝術強大的沖擊力。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保羅齊、蒂爾森、霍克尼、史密斯、瓊斯等。法國的波普藝術家代表應推雷塞。波普藝術雖以英、美兩國為主,但旁支迭出,影響極廣。一般認為:偶發藝術和集合藝術就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波普藝術強調藝術與生活結
合,因此便對人們周圍的事物以及大眾文化寄予關注。集合藝術就是把機械文明和大家消費的廢棄物,收集起來,重新組合,並賦予它一種新的含義的藝術。集合藝術家的作品,常常把現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機器的廢舊物等結合起來,製成平面或立體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藝術品。將這些在室內、室外環境中布置出來,產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環境藝術了。將藝術和大自然結合,直接藉助大自然的景觀而不藉助造型藝術的傳統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潤飾,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從中獲得異於平常的審美體驗,便是「大地藝術」了。在歐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曼、謝乍,德國的史維塔斯、爾麥斯特,西班牙的塞爾拉諾、齊吉達,義大利的卡塞拉等人。他們的作品有的是繪畫,有的是雕塑,但許多時候卻很難按傳統的方式劃分類別了。
偶發藝術出現於60年代,它是以表現偶發性事件或不期而致的機遇為手段,重視人的行為過程,揭示人的本能反應的藝術,是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的繼續和發展。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還藉助物質材料,偶發藝術卻強調活動的機遇性,藝術活動在於即興發揮,往往變成無情節的表演,而藝術家的身體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所以也稱「表演藝術」。如法國的畫家馬修帶上盔甲進行繪畫表演,並給在畫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紀的戰斗」。法國另一位畫家克萊因,他從二樓的窗口爬出,伸展雙臂,平衡身軀,冒著死傷的危險,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體創作的「繪畫」作品。1970年,法國還出現了「零社」的藝術組織,到處演出他們的藝術。
觀念藝術是60年代從偶發藝術及環境藝術中逐漸演化出來的藝術。它排除傳統藝術的造型性,認為真正的藝術品並非藝術家創造的那種物質形態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觀念的組合。因為觀眾從物質形態作品上所獲得的信息量,不會比從概念及事件的意義中獲得的信息多,這樣,觀念藝術家便以圖表、文字說明、錄相以至自己的身體為媒介,以表現觀念的形成、發展及變異過程,使觀眾通過這些而在自己頭腦里形成、完成藝術品的塑造。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芒,荷蘭的布朗,義大利的曼佐尼,英國的阿納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亞德等人。最早的觀念藝術以語言為媒介,後從達達主義藝術家杜桑用小便池製作的《泉》中得到啟發,表現手法便日趨豐富了。如1960年阿爾芒在巴黎辦個人畫展,展品是兩卡車垃圾;布朗展覽的作品是份文字說明,上寫「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舉行我的作品展覽」。
人體藝術是以藝術家本人的身體或別人的身體作為媒介進行創作的藝
術。它是由波普藝術的分支偶發藝術發展而來的。這種藝術不敘述事件,也不表現藝術家的感情,只是那沒有個性的身軀活動的現場記錄而已。觀眾通過觀看錶演過程,去體會藝術家的作品。1961年,法國藝術家克萊因讓兩個女模特,渾身塗滿油彩,在畫布上互相拖拽滾打以製作繪畫作品,這是歐洲人體藝術的序幕。此後,人體藝術在歐洲便風行起來,而且越到後來就越離奇,引起人們的非議。
波普藝術及與之相聯系的集合藝術、偶發藝術、環境藝術、大地藝術、
表演藝術、觀念藝術、人體藝術都屬後現代主義范疇,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有時很難界定,因為它們本身便是互相摻雜的,只是由於出現的時間略有不同,或是側重點有點差異,便往往出現不同的名稱。這些藝術,目前還在發展。
新表現主義等藝術
這是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1980年,它首先在德國出現,並在歐、美藝術界引起較大的震動。新表現主義是在過去表現主義的基礎上,吸收了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場繪畫的色場層次組織、最少數派藝術的直接表現法及波普藝術的形象等,運用繪畫語言傳達強烈感情的藝術。其特點是追求自由表現,自由聯想,表現強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緒。實際上,它是對缺乏個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弱點的反撥,是現實主義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巴澤利茨,他的作品聯想自由,想像奔放,色彩鮮明,甚至塑造人頭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現強烈的內心活動見長,整個畫面具有稚拙的情趣。波爾克運用波普手法,使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伊門多夫的作品,在整體上給人的感受是虛幻的,但在細部又注意寫實。新表現主義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都能反映藝術家的個性。
寫實主義繪畫
歐洲有著寫實主義的傳統,19世紀30至70年代,以法國為中心掀起過強大的現實主義繪畫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國的庫爾貝。20世紀以來,盡管現代派繪畫日漸成為主潮,但現實主義仍綿延不絕,放出自己的異彩。在英國,代表現實主義或社會現實主義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霍克尼起先熱衷於抽象主義,60年代後,他也轉向寫實手法。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線作為描繪對象,真實而生動地刻劃人物和道具。法國的富熱隆是社會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遠在1936年起,他便不斷有表現工農、市民生活和斗爭的作品問世,如油畫《1943年的巴黎街頭》,揭露納粹佔領期間的悲慘生活。
50年代,他在諾爾省煤礦居住一段時間,創作了組畫12幅的《礦鄉》,以深沉嚴峻的筆觸,表現出惡劣環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他繼承了庫爾貝等寫實主義畫家的傳統手法,也吸收了現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獨特風格。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觀眾的面前,如《地鐵——工作——睡覺》(1978)等。著名畫家熱萊原是抽象主義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創作了寫實的作品。德國在戰後初期,曾出現過描繪戰爭災難、痛恨法西斯罪惡的現實作品,但很快轉向現代派的繪畫。60年代後,現實主義又掀起了復興的熱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爾、伊門多夫、基費爾等人。格羅斯在戰後的作品中,相當的一部分是以漫畫的形式,揭露專制政權、腐敗道德及戰爭的殘暴、恐怖的內容。迪克斯作品中的現實內容也是明顯的。
當代歐洲的現實主義畫家中,成就突出的還有義大利的古圖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間,就發表素描和速寫集,揭露法西斯納粹佔領期間的罪行。1946年與卡西納里、科爾波拉等11位藝術家簽署宣言,共同發起新藝術陣線,表明其堅持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態度。他的作品總是圍繞人們關心的現實問題取材,表達一種深刻的思想。如《佔領西西里荒地》、《討論會》(1960)、《陶里亞蒂的葬禮》等。
西歐的繪畫流派很龐雜,除上述列舉的外,還有抽象表現主義、新達達主義,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說,當代西方有什麼繪畫流派,歐洲便有什麼流派,很難一一介紹。不過,上述所舉的內容,也足以概括歐洲當代繪畫的基本面貌了。
(2)東歐的繪畫
前蘇聯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在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現代
繪畫興起於西歐時,蘇俄出現過構成主義的繪畫。抽象派繪畫的創始人康定斯基就是俄國畫家。但是十月革命後,蘇聯批判了形式主義、構成主義等繪畫流派,規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從此,在漫長的歲月里,現實主義繪畫便成為蘇聯繪畫的主流,其它繪畫流派,特別是現代主義繪畫幾乎在蘇聯絕跡了。
在當代,前蘇聯繪畫主要是現實主義的繪畫,以60年代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前後時期的繪畫有不完全相同的特點。
1941年,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聯進入全民性的衛國戰爭時期,藝術家也毫不例外地投身保衛祖國的斗爭,創作了大量的宣傳畫。
內容大多是反對戰爭、保衛祖國、歌頌英雄、宣傳團結對敵等,充滿了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頑強的戰鬥力。戰後一段時期,這種主題的宣傳畫仍佔有顯著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伊萬諾夫、普羅科夫等。
伊萬諾夫創作了100多幅宣傳畫,普羅科夫的《爭取和平》(1950)等作品,曾風靡一時。此外,反映蘇聯人民高昂的革命熱情的油畫,特別是軍事題材的油畫,其成就也很突出。代表人物有莫伊謝延科、克里沃諾戈夫、涅普林采夫等等。歷史畫、風俗畫,以謝羅夫的《農民代表訪問列寧》(1950)、
普拉斯托夫的《割草季節》(1945)、女畫家亞布隆斯卡婭的《糧食》(1949)
等作品就有代表性。
1960年以後,前蘇聯繪畫仍以現實主義為主,但在風格、樣式方面出現了新變化。突出的表現是出現了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和嚴肅風格繪畫。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現普通群眾的生活習俗、精神風貌。代表人物為科爾熱夫、特卡喬夫兄弟等人。嚴肅風格繪畫的代表人物有波普科夫等。在50年代以來,隨著蘇聯經濟的繁榮及民主空氣的淡化,蘇聯畫壇上出現了一種曲意美化,粉飾太平,甚至阿諛諂媚的不良風氣,其作品華麗、浮泛、空洞。這時,「60年代一代人」的畫家涌現畫壇,力矯時弊。因此,他們提倡的嚴格現實主義、嚴格風格都是針對上述不良風氣而發的,具有一種明顯的戰斗性。
70年代,一批藝術家從歐洲文藝復興和俄羅斯民間藝術中汲取經驗,塑造現實和理想結合的形象,形成了新古典主義的繪畫熱潮。如亞布隆斯卡婭的《傍晚,古老的佛羅倫薩》(1973)、《亞麻》(1977),就帶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這正是她對古典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並從中汲取養料,追求古典式嘗試的結晶。
80年代,前蘇聯社會進一步開放,西方現代派繪畫如潮水般湧入,蘇聯藝術家也大批出國訪問、交流,現代派的藝術便在蘇聯畫壇上日益增加,打破了長期以來現實主義繪畫一統江山的局面。
前蘇聯繪畫長期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深刻的特點,同時樣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油畫、水粉畫、版畫、鑲嵌畫、政治宣傳畫、肖象畫、風景畫、漫畫、插圖畫等等,各個畫種都有舉世矚目的名家和名作。莫伊謝延科的油畫很出名,作品有《勝利》(1972)、《歌》(1980);基布里克、什馬里諾夫、普羅科夫等都是著名版畫家,他們的作品《啊,這就是美國》(1949)、《國際新聞》(1968)等,就聞名於世界。傑伊涅卡的鑲嵌畫也很出色,克里姆林宮會議大廳的畫就是他的代表作。薩里揚以熱衷為知識分子作肖象畫而出名。梅利尼科夫藝術興趣廣泛,他除了以肖象畫擅長外,其歷史畫、風俗畫、風景畫、大壁畫都很有特色,主要作品有《在
和平的田野上》(1950),《告別》(1975)等等,蘇聯許多畫家都是插圖畫的高手,如法沃爾斯基、格拉西莫夫、基布里克,什馬里諾夫在50年代,
為高爾基的《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及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等所作的
插圖,曾轟動畫壇,被認為是傑作。
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家的當代繪畫也是以現實主義為主
導,波蘭的科瓦爾斯基的《無產者》(1948)、匈牙利多馬諾夫斯基的《出鋼前》(1954),都是表現工人題材的作品。庫列塞維奇曾創作了大量組畫,如《華沙,1945》、《革命與和平戰士》(1952)。他是波蘭世界知名的版畫家。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馬伊斯托拉,長期深入農村,以農村題材的作品見長,作品有《保加利亞姑娘》(1952)等。保加利亞的版畫也很有特色。60至80年代,重視形式上的變化和探索,具有當代造型風格。羅馬尼亞的現實主義油畫的代表為巴巴•雷尼等人。60年代後,民族特色日益濃烈。捷克的繪畫,在1948年,官方提倡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曾經活躍的現代主義作品便大量減少。藝術家或揭露納粹的罪行,或表現新的生活,作品的思想傾向日趨強烈。70到80年代,新現實主義繪畫風靡起來,代表人物為依洛德克、費夏雷克等等。這些國家也象前蘇聯一樣,在80年代的末期,繪畫藝術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
❾ 義大利的名勝古跡主要有那些
大教堂(Duomo)
巡禮米蘭最好的出發點便是其精神中樞大教堂(Duomo,1386-1813),這就是馬克吐溫所稱[用大理石寫詩]之處。這座哥德式主教堂是歐洲第三大教堂。
嘆息橋(PontedeiSospiri)
連結著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嘆息橋(PontedeiSospiri),聽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而電影"情定日落橋"就在這取景的。
威尼斯(Venice)
威尼斯即使早已過了海上霸權的年代,威尼斯所展現出來的氣勢仍舊是獨豎一格,頹廢與華麗的美感並存,迷離的情調勾引來自全世界的遊客,而這片島峽,就彷佛與世隔絕一般,獨自過著屬於威尼斯的慵懶歲月。
花之聖母教堂?大教堂
這里曾經是佛羅倫薩共和國宗教的中心。是一座由白色、粉色、綠色的大理石按幾何圖案裝飾起來的美麗的大教堂。它建在4世紀的聖?雷帕拉塔教堂基礎之上,從1296年開始花了175年時間建成,約能容納3萬人。大圓屋頂是由布鮮內萊斯基設計的。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許多偉大藝術家的精神故鄉。這座義大利歷史名城,曾經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最璀璨的文明。但丁、波提切利、"文藝復興三傑"都曾在這里留下不朽大作。作為歷史的見證,城內有大量的博物館、畫廊、宮殿以及眾多的教堂。這里,才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尋根"之所。
米蘭(Milano)
從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峰到波河谷(PoValley)里的平原,倫巴底(Lombardy)有其顯著的多樣性。
佛羅倫薩市政府廣場(Piazza di Signoria)
市政府廣場(PiazzadiSignoria)也可稱為領主廣場,算得上是佛羅倫薩最漂亮的一個廣場了。
永恆之城--羅馬
首都羅馬,是義大利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寶庫之一。羅馬是一座歷盡滄桑的古城,名勝古跡眾多。萬神殿、愷撒廟、君士坦丁大帝凱旋門以及古羅馬賀形競技場是其中的佼佼者。
萬神殿
萬神殿(Panthon)這座圓頂的萬神之廟,其高度和直徑皆為43.3公尺;外面的門廊有八根高大的花崗岩圓柱。雖然這間萬神殿當初是為了不得罪任何本神而建的,不過它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已超過它的原始意圖了。
竟技場(Piazza del Colosseo)
這座圓形的竟技場(PiazzadelColosseo)是羅馬時代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圓形劇場。這座竟技場是建於西元72年,它的創建者威思巴西安原是一位職業軍人,在西元69年時登
基為皇帝,並建立了弗拉維亞(Flavian)王朝。
古羅馬集市廢墟
古羅馬集市(ForoRomano)如同一座露天的大型博物館一般,許多人甚至相信這片廣大的地方仍有尚未挖掘出的古跡廢墟呢。
梵蒂岡
梵蒂岡城國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國界以梵蒂岡城牆為標志。梵蒂岡城國是一個特殊形態的國家。教皇是世界天主教會的"精神領袖",同時也是該國的元首,統掌梵蒂岡的立法、行政、司法之權。
聖彼德大教堂(S.Pierro)
聖彼德大教堂(S.Pierro)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比薩的大教堂、洗禮堂和鍾樓塔
比薩的大教堂、洗禮堂和鍾樓塔等建築,看上去像國際象棋比賽中的棋子一樣豎立在廣場上。它們組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群之一。
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是世界是最奇特的城市之一。它位於一個瀉湖的中央,一邊是義大利本土,另一邊是狹長的岬角。城市建在水道縱橫交錯的一系列島嶼之上。
帕埃斯圖姆古城的尼普頓神廟
義大利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分布在一介很大的地區。該城是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殖民地。後來,羅馬在公元前273年移居該城,但在公元9世紀這個城市又被廢棄了.
羅馬的萬神廟
哈德良皇帝於公元120年—公元124年在義大利羅馬興建了萬神廟,作為奉祀諸神的神殿。
比薩大教堂
它是羅馬-比薩藝術的最高傑作,從1068年開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層圓柱裝飾,正面和入口處大門上的羅馬風格的雕像非常精美,被稱為是義大利羅馬風格雕塑的代表作。
多姆圓頂大教堂
位於市中心,是米蘭的代表性建築,始建於1386年,是歌德式建築的典範,教堂呈十字架形,有135座歌德式大理石尖塔,宛如一個尖塔林,蔚為奇觀;中央的八角塔上有一個4公尺高的聖母瑪利亞銅像,塔尖上有與真人大小的雕像。教堂每座大門都雕刻著與教堂有關的歷史,以及各種神.
布雷拉美術館
是米蘭代表性的繪畫館,特別是以15-18世紀的倫巴第派和威尼斯派的作品為主。
伊曼紐爾二世走廊
連拱廊於1877年完成,其天花板附件的繪畫,人行道上瑪賽克的圖案均很精緻。
斯芬斯古堡
位於市西北,建於15世紀,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據
❿ 17、18世紀義大利美術是如何發展的
16世紀下半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義大利,危機日益加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文藝復興的藝術出現了衰退現象。一些盛期的藝術大師相繼謝世,群星隕落,一時天空里黑暗了許多。這時雖有樣式主義藝術在興起,但它畢竟是一個短暫的流派,曇花一現,不起多大作用。就是在這樣一個沉寂、困擾、尋覓的時期里從16世紀末到門世紀初有3個藝術流派終於在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中產生了。這3個流派是義大利學院派藝術。巴洛克藝術和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藝術。
義大利17、18世紀的美術處在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美術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承前是指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某些傳統;啟後是指它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它多彩多姿,並對後來的歐洲美術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學院派美術影響了古典主義藝術的發展;巴洛克藝術影響了羅可可和浪漫主義藝術;而卡拉瓦喬的藝術,其影響就更大了,不僅在當時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現實主義藝術,還對18世紀的市民藝術、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7世紀義大利藝術絕不是巴洛克藝術一統天下,應該說它是多元的,只有承認它是多元的,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義大利當時的美術,也才能看到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當時,各個流派之間既有相互影響也有相互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