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一戰在同盟國
實際中,它也確實在倒向同盟國還是倒向協約國的選擇中搖擺不定。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義大利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跟英國開戰對它沒有好處,比如法國給義大利優惠條件的貸款,緩解了它的財政困難,俄國則與默許義大利在北非的擴張,換來了義大利對俄國在黑海海峽擴張的理解。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拉攏義大利,都不想讓義大利倒向對方,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義大利也看到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又有邊界糾紛,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2. 為什麼在1600和1500年歐洲侵略者要找到水道去亞洲
16世紀以前歐洲就與東方有貿易往來,香料、珠寶和中國的絲綢、瓷器在歐洲市場上特別受歡迎。但長期以來,東西方的貿易被義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所壟斷,當時的主要商路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中國的絲綢之路經中亞沿裏海、黑海到小亞細亞,再由義大利商人轉運到歐洲;一條由海路入波斯灣,通過阿拉伯商人轉運到地中海,在由義大利商人轉運到西歐;另一條貨物由阿拉伯商人經紅海運到地中海,然後由義大利人轉運到歐洲。由於阿拉伯商人和義大利商人壟斷了東西方貿易,所以他們從中獲取巨額利潤,這讓西歐其他國家及羨慕有嫉妒,他們要想直接經營東西方貿易,只能另找出路。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奧斯曼土耳其阻礙了東西方商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攻佔了軍事坦丁堡,佔領了小亞細亞等地區,不但土耳其軍隊搶劫商隊,帝國還對過往商品徵收重稅。這實際上等於堵塞了這條重要的陸地商路,造成了歐洲市場上東方商品的價格猛漲。於是,歐洲商人渴望另外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商路, 也就是海上航路!
3. 黑海史 | 古典時代
黑海是誰的海?
起初,它曾是古希臘人眼中的世界盡頭,是古羅馬人眼中野蠻的北方;
後來,它是拜占庭巴塞琉斯的海上角斗場,是義大利城邦共和國的商業天堂,是奧斯曼蘇丹嬌羞的新娘;
再後來,它的海岸被插上俄國沙皇的鷹旗,它的奶與蜜被日不落帝國瞄準;
最後,它成為了兩極對抗的前線
在分歧與妥協、對抗與拉鋸、穩定與硝煙中,它走過了二十個世紀
黑海的故事仍然沒有結束
我們都知道,霸主短暫
而黑海長存
1 起源
1.1詞源學解釋:希臘語中的Axeinos「黑暗」/「陰沉」,為黑海的詞源,後來轉變為「Axenos」(「不受歡迎」),因為常有突如其來的暴風、濃霧,且海水混濁,航行困難。後來希臘羅馬的水手定名為「Pontus Euxinus」(「好客之海」),既是揶揄也是心理寄託。
1.2神話傳說:公元前一世紀希臘旅行者狄奧多魯斯•希庫魯斯記載了愛琴海小島上莫色雷斯島民的傳說,遙遠的過去黑海是巨大湖泊後來漲水,打通了與愛琴海的通路。且黑海的水是淡水,冬季有冰期。
1.3地質學人類學起源(略)
2 希臘時代
你是怎麼想的/我對於待在這片被神遺棄的土地的感覺……?/在邊境的部落中,在遙遠的彼岸,我為/自由因這里沒有的東西所引起的疾病而困擾——奧維德,公元1世紀
2.1斯基泰人:草原民族 文化交流的推動者:阿納卡爾西
2.2米利都時期:前七世紀起,米利都開始向黑海沿岸殖民,並發展腌魚、金屬、穀物貿易。據點:南部的錫諾佩,高加索山腳下的迪奧斯庫里亞,亞速海入口的潘提卡佩,布格河口的奧爾比亞,頓河入海口的塔奈斯,波瑞色內斯(第聶伯河)河口的別列贊;西南眾殖民地等。
2.3錫諾佩時期:前5世紀起,米利都殖民地紛紛獨立,錫諾佩(錫諾普)興起,成為優良的背風深水良港。貿易:克孜勒河平原的山羊與綿羊,橄欖樹,木材,櫻桃,鰹魚金槍魚鳳尾魚等魚類、蜂蜜、雉雞。據點:特拉佩蘇斯(特拉布宗),建造於河谷之上的懸崖頂
2.3亞歷山大時期:貿易中心南移至埃及、紅海、印度洋一帶,黑海地區商貿萎縮,希臘城邦陷入凋敝
3 羅馬時代
3.1 本都時期:前一世紀前後。首都位於阿馬賽亞的本都王國,在環黑海地區取得了優勢。米特里達梯六世時期,本都占據了土耳其北部、中安納托利亞與卑斯尼亞、烏克蘭南部與高加索西部,並與亞美尼亞結盟。
3.2 羅馬時期
對本都作戰:三巨頭之一的龐培率大軍進攻本都,消滅亞美尼亞並擊敗米特里達梯。
對蓋塔人作戰:蓋塔人(達契亞人)通過挖礦逐漸興起成為羅馬的威脅,希臘人稱其為不朽者(他們認為能夠通過與神,扎爾莫克西斯的結合重新獲得生命,死亡只是轉換居所的過程)。奧古斯都時代蓋塔人就臣服於羅馬,但統治效果差。最終圖拉真以武力徹底解決了達契亞人的威脅,國王德切巴爾自殺。
阿里安時期:131年阿里安努斯成為卡帕多契亞行省總督,掌控黑海東部、高加索地區,處理蠢蠢欲動的附庸部落。此時,克里米亞的提奧多西亞港口已廢棄。
戰略收縮:275年,奧勒利烏斯皇帝下令撤到多瑙河南岸,取消達契亞行省。至此,羅馬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對黑海北岸以及東岸高加索地區的控制。
4. 黑海史 | 拜占庭時代
4 拜占庭時代
拜占庭帝國不是羅馬帝國的後繼者。因為在拜占庭人眼中,他們就是羅馬人。這些羅馬人主要關心的是防止黑海帶來惡果,而非從中受益。
4.1 新生 :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遷都於君士坦丁堡,從此成為東羅馬首都。4-5世紀的東羅馬放棄了大部分環黑海地區的內陸部分,並不得不與蠻族交好。在克爾涅索斯地區,君士坦丁大帝計劃與佩切涅格人保存良好關系,維護布料、皮毛貿易。
4.2 希臘火 。希臘化時代主流戰船是三層槳船(適用於撞船戰術),羅馬時代則是雙層槳帆船,拜占庭時期則以單層槳帆船為主(雙桅三角帆),小型船適用於接舷戰。利用空氣泵與原油燃料的希臘火戰術成為了拜占庭海戰的殺手鐧。原油可能來自潘提卡佩附近的塔曼半島。
4.3 四大民族 為了保障貿易(西部的穀物、草原的皮革、北部森林的皮毛、高加索的奴隸),拜占庭統治者必須處理好與周邊民族的關系。
北方以哈扎爾人為主,統治著克里米亞與伏爾加河流域地區,經營黑海-裏海貿易。哈扎爾人曾支持被流放的查士丁尼二世發展自己的勢力擊敗競爭者登基,查士丁尼二世甚至娶了哈扎爾妻子提奧多拉(但後來哈扎爾大汗反悔想要刺殺他,於是二人不得不取道保加爾回國)。後來,哈扎爾人皈依猶太教。
10世紀末,羅斯人擊敗了哈扎爾人成為伏爾加流域的主宰者,成為拜占庭的新威脅。他們在北部與南部海岸進行大量劫掠與屠殺,使用維京長船。此外,羅斯人也與拜占庭人進行貿易,通過貿易樞紐基輔來完成大宗奴隸、皮毛、蜂蠟貿易。988年,巴西爾二世與基輔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和親,弗拉基米爾迎娶安娜並皈依基督教,利用基輔人傭兵巴西爾二世在保加爾地區取得了可觀的軍事勝利。「保加爾屠夫」
7世紀晚期,保加爾人在多瑙河流域崛起,9世紀保加爾人皈依基督教,並站在君堡一邊。10世紀時,西蒙尼(所有保加爾人和希臘人的沙皇)將保加爾帝國發展到頂峰,隨後被巴西爾二世所滅。但在12世紀時又東山再起,第二帝國定都特爾諾瓦占據巴爾干,隨後又快速地消亡。
突厥人。在塞爾柱帝國擊敗拜占庭後,土庫曼游牧民大規模湧入安納托利亞地區並逐漸掌握當地政治權力。13世紀蒙古人入侵後,土庫曼人紛紛建立了埃米爾汗國與聯邦(羅姆塞爾柱、白羊等)
4.4 拉丁國家的十字軍入侵 11世紀後,中歐勢力崛起,侵蝕著拜占庭的東部領土。「皇帝只能用嫻熟的外交技巧,加上戰略性聯姻,才能防止他們在去聖地的路上順便洗劫君堡。」但在第四次十字軍入侵,君士坦丁堡慘遭攻陷。1204年之後,拜占庭帝國無力再統治黑海,但在義大利人的組織下,黑海商貿獲得了大發展。
4.5 義大利時期 在義大利諸商業城邦的運作下,黑海成為地區商貿中心,成為絲綢之路的一環。在中世紀早期,威尼斯就逐漸掌控了從小亞細亞、黎凡特到南歐港口航線的控制權;熱那亞與比薩則在西地中海一帶發展起來。
早期拜占庭曾作為威尼斯的保護國,隨著威尼斯海上力量的崛起情況反了過來。十字軍東征早期,威尼斯已能夠壟斷東方貿易,並為入侵拜占庭的十字軍提供支持。1024年入侵後,威尼斯獲得了拜占庭八分之三的領地,包括愛琴海諸島、希臘北部、黑海沿岸地區。而熱那亞與比薩則支持流亡尼西亞的拜占庭政府,熱那亞在1261年君堡收復之後獲得了一些商業據點(金角灣附近的佩拉區),區域行政中心位於卡法(擁有選舉制的參議院以及民事官僚制政府,負責稅收、公共預算與軍隊管理),再由卡法傳輸到熱那亞本土的「哈扎里亞事務所」。
在一個世紀的斗爭中,比薩逐漸沒落,威尼斯人與熱那亞人在黑海取得了平衡。威尼斯人在東地中海占上風,而熱那亞人在黑海占上風。
4.6 科穆寧時期 1057年,科穆寧家族開始統治拜占庭,但在1185年被政變推翻,只有兩個繼承人(亞歷克賽與大衛)被送往高加索地區,被喬治亞女王塔瑪爾接收,而此時的喬治亞正處於黃金時期。二十年後君堡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淪陷(精羅落淚),科穆寧的繼承人躲過一劫。在混亂中,亞歷克賽與大衛率喬治亞部隊攻下了特拉比宗。大衛在西征的過程中犧牲,而亞歷克賽則成為特拉比宗帝國的統治者,從此特拉比宗作為拜占庭的一支余脈開始默默發育。
1220-1330,特拉比宗通過復雜的聯姻系統與開放的貿易渠道達到了頂峰,當時城市的繁榮主要依靠出口銀、鐵、明礬、棉花、黑酒等產品,及與伊朗等地進行跨國貿易的稅收,雖然對克里米亞地區的控制逐漸地削弱了。聖智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也在此地,與君堡分庭抗禮。直到1461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穆德二世最終攻滅特拉比宗政權,至此,在君士坦丁堡淪陷八年後,拜占庭的最後一支力量也灰飛煙滅。
4.7 蒙古化時期 蒙古人的入侵打破了區域的平衡。北部的金帳汗國與南部的伊爾汗國共享了環黑海地區,為該地區的穩定提供了保證。但在十四世紀後期,伴隨著汗國之間的斗爭愈發激烈以及由1344年卡法圍城擴散的黑死病,塔納與卡法的商業地位逐漸下降。
5.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
一 義大利1940年才參戰 一是在1936年侵略衣索比亞時損失較大 其主力還在非洲 二是義大利沒有做好同英法開戰的准備 三是軍方擔心失敗 不想與英法開戰
二 一在入侵希臘的戰爭中失敗 還被希臘軍隊反擊到阿爾巴利亞(1936年義大利佔領) 迫使德國推遲巴巴羅薩計劃(本來是2月份 結果6月份才進攻) 派遣軍隊進攻希臘 二 在北非戰場上 40萬意軍被幾萬英軍擊敗 德國又不得不派部隊幫忙 導致德軍分兵 三 1943年 義大利在盟軍攻勢下不到一個月投降 德軍不得不佔領義大利 是德國又一次分兵
三 除了樓上所說 義大利軍隊在斯大林格勒戰中曾一度拚死抵抗蘇軍 無奈裝備太差 他們和匈牙利 保加利亞軍隊不到一天就戰敗了
6. 為什麼義大利要參加三聯盟
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 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意大 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 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 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 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意 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 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 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 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
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
往外國謀生。
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 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 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意大 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 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2、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意大 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 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 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 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 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 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 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 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 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 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 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 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 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 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 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 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 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 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 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
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 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 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3、協約國對義大利領土方面要求的許 諾。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 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 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 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 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 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 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 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 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 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7. 西歐國家開辟新航線的目的
新航路的開辟,是指歐洲從15世紀開始,為了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加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亞洲和歐洲的路上通道,從而使得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對外尋找的通往中國和印度的運動,而歷經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探索後,最終找到了通往亞洲的通道。新航路開辟運動影響重大,他改變了各州間基本封閉的狀況,為後來歐洲的掠奪和三角貿易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產資料和市場。
(1)15世紀以後,隨著封建經濟的急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開始從內部侵蝕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瓦解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當時,商品交換十分廣泛,這就需要大量貨幣(這時的人們已經將貨幣視為財富的標志),這時西歐貨幣已經由銀本位制過渡到金本位制,黃金、白銀同是歐洲各國和歐洲各國間國際貿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當時人們認為佔有金銀就佔有一切,黃金能為靈魂開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因此,西歐社會各階層,尤其商人和資產階級,非常熱衷於追求金銀、財富,然而歐洲大陸所產金銀有限,於是他們把注意力轉到了東方。當時歐洲流傳很廣的一部書《馬可波羅行紀》(馬可波羅是義大利威尼斯商人,青年時代隨其父叔到中亞、印度和中國等地經商,元世祖時在中國朝廷做官,在中國住了十七年。回國後,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海戰,威尼斯戰敗,馬可波羅被捕下獄,在獄中他口述了在東方的見聞,由比薩作家羅斯蒂生記錄整理成書,廣為流傳),該書對印度、南洋和中國的財富作了誇張描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上層分子到東方尋金的熱情。
(2)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原來有三條:一條陸路,由中亞沿裏海、黑海到達小亞細亞;兩條海路,即由海路入波斯灣,然後經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東岸敘利亞一帶,或先由海路至紅海,然後由陸路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後,佔領了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不久又佔領了克里米亞,控制了東西方間的傳統商路,對往來於地中海區域的歐洲各國商人橫征暴斂,百般刁難,因此,運抵歐洲的商品,數量少且價格高,而歐洲上層社會把亞洲奢侈品看作生活必需,不惜高價購買,這種貿易造成西歐的入超,大量黃金外流,於是西歐各國貴族、商人和資產階級急切的想繞過地中海東部,另外開辟一條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國,從亞洲直接獲得大量奢侈商品。
(3)西歐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發現新航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十五世紀西歐出現了適於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時得到普遍應用,歐洲人利用它來辯明地理方位,確定航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古希臘的地圓學說在知識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以佛羅倫薩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最為堅定,他從大地是球形這一假定出發,認為向西航行可以到達印度和中國,並繪制了概略的世界地圖。總之,十五世紀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世界各地航海經驗的積累,使歐洲的航海員敢於遠離海岸,到從未去過的大洋里航行,從而導致新航路的開辟最終獲得成功。
(4)馬可·波羅(Marco Polo)使歐洲人相信,到東方去是實現黃金夢的最佳選擇。——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居中國近20年。歸國後著《馬可·波羅行紀》,以誇張的筆法描寫東方各國「黃金遍地」,這番渲染為苦於黃金匱乏、急於尋找黃金產地的西歐人指明了圓夢之處。
新航路的開辟 原因總結:
對財富的追求,對黃金的渴望,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播天主教的熱情
1 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
2 在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與亞洲的貿易一直是轉口貿易,在商品從亞洲傳到歐洲的過程中,經過義大利 阿拉伯 等商人的 轉手,價格要上漲8至10倍左右,巨大的利潤使成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
3 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佔領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西歐同東方的貿易更加困難也是直接原因。
4 政治原因,歐洲各國為了強化皇權,不惜用武力進行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歐洲以外的地區。
5 宗教因素,為了天主教的傳播,歐洲人不惜用武力進行聖戰。
6 思想因素,此時正值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精神。
8. 黑海海峽有361公里的海域被土耳其控制,為何會這樣
大家都知道土耳其是中東強國之一,而土耳其也是一直控制著黑海海峽,但是黑海海峽以西的幾萬平方里也是被土耳其控制的,但是這部分地方是屬於歐洲的,所以土耳其還一直認為自己是歐洲國家,但是歐洲並不承認土耳其。
但是最重要的來了,就是俄羅斯不會去主動攻打土耳其,因為土耳其有著黑海海峽,黑海海峽,黑海海峽是土耳其手裡的王牌,因為土耳其一旦對俄羅斯關閉了黑海海峽,這對俄羅斯將是毀滅性打擊。還有就是美國也不會去攻打土耳其,因為如果美國攻打了土耳其,土耳其將會投向俄羅斯,那麼直接會影響美國的地中海利益,所以美國非常清楚對土耳其打的後果,所以在土耳其三面環海的情況下,和手裡的王牌--黑海海峽,土耳其的安全系數還是非常高的,他還是非常安全的,因為在中東也好,在歐洲也罷,沒有國家拋棄自己的利益去攻打土耳其。
所以你們覺得在什麼情況下,土耳其會受到威脅呢?
9.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