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藝復興在義大利最先興起的經濟根源是什麼其思想核心是什麼
經濟根源是義大利商業和由商業帶動起來的手工業的發展。11世紀後,熱那亞和比薩崛起,分割了原本屬於威尼斯的地中海貿易,以此帶動了弗洛倫薩、米蘭、倫巴第等手工業城市的崛起,使義大利本部成了整個歐洲最為富庶的地方。同時,馬賽和布魯塞爾等港口城市也在逐漸壯大。
唯一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由彼得拉克提出,是一種力圖於通過提高人貶低自然,來縮短人和神之間距離的思想,至今已經毀譽參半。
Ⅱ 義大利憑什麼條件在二戰後發展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
你要說義大利沒科技,沒膽,沒錢!!我不敢苟同!!義大利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世界的殖民地固然沒有英法的多,但也不少!!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義大利善於見風使舵,義大利一戰前屬於同盟國,但開戰後立即倒向協約國一方,沒什麼損失便混到個戰勝國的地位,在凡爾賽合約中也撈了不少好處!!至於二戰後一是美國的大力援助和相對自由的貿易政策,還有雄厚的人才儲備,成為強國水到渠成!!
Ⅲ 義大利屬於G7國家,那麼,它是靠什麼發展經濟的
義大利在現代看著比較差,其實在歷史上,北義大利長期是西方世界的金融,貿易和工業中心地區。而南義大利,也曾有過自己的輝煌。
義大利在汽車、機械製造等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得益於氣候和歷史,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也相當發達。
Ⅳ 義大利的地理位置及經濟發達原因
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亞平寧半島上,其領土還有地中海的西西里
島、撒丁島及其附近的許多小島.總面積30.1 萬平方公里,1982 年底共有
人口 5,633 萬,是歐洲人口較多的國家之一.首都羅馬,283 萬人,全國最
大城市.
亞平寧半島連同西西里島一起伸向地中海中部,構成了由中歐到達非洲
的天然陸橋.這種靠近並伸入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在不同時期對義大利的經
濟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在古代,當國際貿易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時,古羅馬
時代的義大利曾經是東西方交通、貿易的中心.公元二至三世紀為羅馬帝國
的全盛時期,其版圖擴大到整個地中海沿岸,對外經濟的聯系也非常頻繁,
這對於處在古羅馬核心的義大利的經濟發展很有利.中世紀後期,義大利北
部和中部地區迅速發展,威尼斯和熱那亞等成為世界著名的商業港市,是東
西方貿易的中心和通商口岸.地理大發現後,世界航路和國際貿易中心逐漸
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在國際交通貿易方面的有利地位也日漸衰落.然
而,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蘇伊士運河通航,開辟了大西洋經地中海到印度洋、
太平洋的海上捷徑,地中海在國際貿易與航運中的地位又得到了恢復和提
高,義大利的地理位置也隨之愈加重要了.義大利在大陸上占據阿爾卑斯山
南坡山地和波海平原,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南斯拉夫等國接壤.北部阿
爾卑斯山的幾個重要山口,從古代起就是中歐通往地中海的必經之地.近代
又修築了鐵路、公路,開通了幾條隧道,更方便了義大利與歐洲腹地的聯系,
有利於本國經濟的發展.義大利資源貧乏,主要的工業原料和燃料均需進口,
而工業製成品又有三分之一以上供出口.對國際市場的嚴重依賴,更進一步
提高了義大利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Ⅳ 二戰後,義大利和德國是如何振興經濟的
I. 在戰爭結束前德國就擁有想當數量的高科技人才。研發能力強,生產設備先進,產品工藝較高。例如德軍專門對付馬其諾防線而生產的古斯塔夫格特拉大炮長43米寬7米高11米重1350噸。由於發射炮彈對炮管內膛磨損相當厲害,所以後發的炮彈要比前面的直徑要大,也就是每一發炮彈經過精密計算單獨生產,按發射先後順序編號。由此可見當時德國具有的非凡生產工藝。在二戰後期出現的V-2火箭,噴氣式飛機雖然未能在戰事上為第三帝國挽回失敗的命運,但卻還是證明了當時德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另外盡管許多工廠毀於戰火,但大批科技人才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依然在,並沒有造成技術斷層,為今後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貢獻。
II.盟軍的慷慨。戰後盟軍沒收了所有納粹德國的資產。以大眾汽車廠為例,它一度為盟軍控制,英國人重建了工廠,更名為沃爾夫斯堡發動機廠,公司資產被沒收。主要修理英軍車輛和生產吉普車發動機,並少量生產大眾汽車供應佔領軍和德國郵政用車。1949年盟軍放棄了對納粹沒收資產的管制,而沒有象蘇聯人那樣瘋狂的從佔領區將整個整個德國工廠搬回去--的伏爾加汽車就是全部的德國技術。也就是說西德地區的尚未毀於戰火的工業基礎設施被保存下來了,而沒有象東德地區再遭受一次比戰火更甚的洗劫。為今後的經濟重建保存了較為良好的工業基礎。
III. 馬歇爾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戰後歐洲經濟破敗不堪,德國更甚。生產尚未恢復,經濟面臨崩潰,人民生計也是極大問題。由於普遍貧困導致共產主義,潮逐漸冒出頭來。馬歇爾擔任美國國務卿後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恢復歐洲經濟,恢復人民正常生活。經過馬歇爾的努力美國國會批准了該計劃。此時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即歐洲經合組織的前身。130億美元自1948年到1951年以直接援助和貸款的形式為幫助恢復工農業生產、穩定金融、擴大貿易作出了極大貢獻。在此期間幾個西歐國家的GNP增長達到了15-25%,並極大的促進了化學,工程,鋼鐵工業的迅速更新,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德國當然是其中最大的收益者。但這並非美國慷慨,而是出於與前蘇聯爭取歐洲的不得已之舉。
IV. 獨創的社會市場經濟和完善的法律。經濟部長路德維西艾哈德於1948年廢除舊貨幣,推出新貨幣,即Deutsche Mark。而且取消了物價管制,利用自由市場自身體制來決定資源配置。政府放棄集中管理經濟,恢復生產與消費的自由。以自由經濟為主,國家干預為輔,政府盡量不幹涉市場活動。即使干預也是為了鼓勵競爭,打擊壟斷,創造一種競爭秩序。這就是經濟學上稱的社會市場經濟。這是德國首創並踐行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為實現和保護這種「自由加秩序」的市場經濟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為依託。第一,為適應自由競爭的要求,確立規制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如在競爭法方面頒布《反對限制競爭法》、修改《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頒布《損害賠償責任法》、《德國產品責任法》.第二,為適應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要求確立規制社會市場經濟主體的法律,如在規范企業法律形態方面,修正《公司法》,制定扶持中小企業的法律,明確國有企業必須以競爭者身份參與生產經營;在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方面,頒行《企業責任法》、《營業場所租賃法》、《標准合同條件法》、《機動車貨運法》等法律.第三,為適應社會安全的要求,確立社會分配調控的法律,如頒行《解僱保護法》、《就業促進法》、《嚴重傷殘法》、《農民養老救濟法》、《社會法典》等法律。第四,為適應國家適當調節經濟的要求,確立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如頒行《德意志聯邦銀行法》、《經 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價格法》、《預演算法》、《外貿法》、《稅法》、《投資法》、《計劃法》等法律。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普魯士的律法就為許多國家借鑒,如日本的第一部憲法幾乎就是照抄了一遍。直到今天還有許多國家向德國借鑒,中國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其完善的法律系統和穩定的經濟使德國馬克有「紙本位時代的硬通貨」之美稱。
V.出色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德國戰後迅速恢復並在高速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世人所公認的,因此被譽為創造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而在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又以作為主體與核心的「雙元制」模式最具特色。所謂「雙元制」,是一種由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雙方在國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培訓體系。數據顯示在德國畢業學生占相應學齡人口的86%。其中25%選擇了普通教育,61%職業教育。這兩者的比率是29:71。也就是說100名中學畢業生有71人選擇了成為技術工人。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建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具有初、中級技術質素的合格工人,是德國工業的軟基礎。 為了振興經濟,義大利和後來改革開放的中國一樣實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鼓勵佔有優勢地位的服裝和汽車等產業創名牌並出口創匯。與此同時,為了改變南北經濟發展差異,在南部的巴里和布林迪西等三個地區設立經濟開發區,吸引外資和內資在那裡投資辦企業。經過20多年的努力,義大利和德國一樣,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到九十年代一度超過英國,緊隨美日德法,躋身世界經濟5強行列。
Ⅵ 有關義大利經濟
2003年,在全球經濟增長2.7%,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長4.5%,美國、日本經濟直線上升,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形勢下,歐元區的經濟,尤其是義大利的經濟發展始終在谷底徘徊,持續低迷。一年來,從持續不斷的能源危機到突然爆發的帕瑪拉特財務丑聞,從居高不下的歐元匯率到困難重重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無一不對義大利的家庭消費信心、對企業的投資熱情和對消費者投資金融市場的決心產生負面影響,使本來就危機四伏的義大利經濟更加雪上加霜,使本來就不景氣的國內市場需求就更加乏力,進出口更加萎縮,使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使政府一再調低原來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2.3%,最終只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GDP)0.3%的增長率。
一、經濟發展持續減緩,國內生產總值繼續下跌
義大利的經濟發展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減緩。2002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義大利的經濟已完全進入停滯期並一直持續到2003年。因此,2002年義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了0.4%。到2003年,在第一和第二季度連續下跌,出現技術性經濟衰退以後,第三季度才開始回升,達到0.4%,但到了第四季度,經濟又進入新一輪的停滯期,增長率僅為0%。實際上,根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最近出版的《2003年義大利年度經濟報告》公布的數字,2003年義大利的經濟在進一步惡化,加上當年實際工作日比2002年少兩天的因素,經濟發展最終僅實現了0.3%的增長,但值得安慰的是,比歐元區的另兩個大國法國(0.2%)和德國(-0.1%)的經濟增長率還略高一些,而美國、日本和英國的經濟分別都增長了3.1%、2.7%和2.2%。
二、國內需求更加乏力,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
據該經濟報告提供的數字顯示,義大利2003年的國內市場低迷,需求更加乏力,因此,義大利全年的國內需求僅增長了1.2%,比不景氣的2002年(1.3%)和2001年(1.4%)都進一步下降。
此外,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項指標,即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長也不盡人意。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盡管國內的最終消費需求增長了1.5%,其中家庭消費增長了1.3%,政府和公共行政機構的消費增長2.2%,但固定資產的投資在2002年增長1.2%以後,在2003年卻直線下降了2.1%,貨物與服務的出口甚至大幅下降了3.9%,進口下降了0.6%,雙雙都創下了十多年以來最糟的歷史記錄。由於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對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基本為零,因此,義大利經濟的微幅增長看來主要靠國內的最終消費需求拉動。
三、消費價格指數上升,通貨膨脹率繼續上揚
在一路攀升的石油價格、持續的熱浪和乾旱等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堅挺的歐元匯率等負面因素干擾下,義大利2003年的通貨膨脹率還是突破了政府當年制定的預期目標1.9%,最終上升到2.7%。據該報告提供的數字,2003年義大利的消費價格指數為122.0(1995=100),比2002年上升3.2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率為2.7%,比2002年的2.5%增長0.2個百分點。
義大利過去3年的通貨膨脹率一直高於歐元區的平均標准,2001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7%,2002年的為2.5%。
四、就業人數增加,失業率持續下降
2003年歐元區就業處於停滯,而義大利的就業形勢和失業率都有很大的改觀,成為義大利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義大利的就業人數不但比前一年增加,而且長期困擾義大利經濟發展的高失業率有了明顯的改觀。勞動力市場的回暖預示著義大利經濟將有可能在新的一年邁出更大的步伐。據該報告公布的數字,2003年,義大利的就業人數增長了1.0%,增加了225,000人,其中中老年人的就業增長最快。據統計,50-64歲的就業人數在1999年在就業總人數中所佔的比例為19.4%,到2002上升到20.2%,2003年的比例達到20.8%。特別是50-59歲的就業人數在去年一年就增加了15.3萬人,占當年勞動力人口增長總數的三分之二。盡管如此,2003年義大利的就業率仍遠未達到歐盟2002年的平均就業率64.2%,也就是說,義大利的就業人數在全國15~64歲勞動力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為56%。法國的平均就業率為60%,德國的為65%,英國的為70%,美國的為75%。
失業率在2003年已從2002年的9%降到了8.7%,降到歐元區平均失業率8.8%以下,為1992年以來的歷史新低。義大利在1998年的失業率曾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記錄,為11.8%。在經過一系列改革,在加強社會保障的同時重點解決青年和南方失業問題之後,義大利的失業率才開始逐年下降。
五、財政赤字增加、公共債務略有下降
義大利的財政長期入不敷出,高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一直是意經濟急需解決的兩大難題。2003年,義大利的公共財政赤字達到了318.32億歐元,在其國內生產總值所佔的比例為2.4%,比2002年增加了0.1個百分點。雖仍控制在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以內,也控制在歐元區平均水平以下,但是,義大利去年的公共財政赤字狀況比2002年(284.03億歐元)惡化。
在公共債務方面,據義大利中央銀行提供的數字,義大利2003年的公共債務達到13,815.74億歐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2002年的108.0%降到106.2%。雖然這一比例近幾年已連續下降,但義大利的公共債務仍然是歐盟最高的。2002年義大利的公共債務總額為13,606.84億歐元,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08.0%,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最高。
此外,義大利2003年的稅收壓力略有增長,從2002年的41.9%增長到42.8%。
六、工業生產連續三年下滑
由於國內外市場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企業投資信心指數下挫,因此,義大利2003年的工業生產已連續第三年下滑。2003年,義大利工業生產的指數為97.0(2000年=100),同比下降了0.8%。全年四個季度的工業生產指數增長率分別為-0.9%、-2.6%、-0.1%、0.3%。而在實際工作日相同的情況下,義大利去年的工業生產指數比2002年下降0.4%。從義大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些數字分析,義大利2003年最後一個季度的工業生產有回升的趨勢。
2003年,義大利工業生產增長最快的行業有水、電、煤氣,達到4.8%,采礦業增長4%,石油精煉工業增長2.4%。降幅較大的是其它工業製造業,下降6%(其中傢具製造業下降4.1%),製革與皮鞋製造業下降5.5%,電力設備和精密機械設備製造業下降4.9%、運輸工具製造業下降3.8%、機械設備和服裝紡織品行業均下降3.6%。
此外,據義大利經濟研究及分析研究所(ISAE)進行的調查表明, 2003年義大利製造業的設備利用率不高,4個季度的情況分別是75.7%、76.7%、75.8%和76.8%。義大利2001年的工業生產下降0.8%,2002年下降1.4%。
在工業生產值方面,除建築業的產值增長以外,其他各個主要行業的生產產值都在下降。
義大利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發展工業所需的能源和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工業生產的最明顯特徵是加工出口。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和汽車製造以及紡織、服裝、製革、製鞋、傢具等。
七、外貿進出口下降,順差大幅減少
義大利2003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均比2002年下降,其中出口下降的幅度達到了近年來的歷史最低點。義大利2003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5,152.79億歐元,其中出口為2,581.88億歐元,同比下降4.0%;進口為2,570.91億歐元,同比下降1.6%;貿易順差為10.97億歐元,比2002年順差減少67.42億歐元。義大利進出口貿易盈餘雖然從1993年以來已連續十一年實現順差,但2003年的順差額為十一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八、國際收支逆差大幅增加,狀況嚴重惡化
據義大利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初公布的數字顯示,義大利2003年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高達200.35億歐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3倍。經常項目逆差在2003年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據分析是由於貨物貿易順差減少,收益項目逆差增加和經常轉移逆差增加所致。義大利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項目的收支狀況在2003年都是順差。其中國際收支資本項目順差為5.23億歐元,比2002年的順差額減少3.17億歐元,減幅為37.74%。國際收支金融項目順差為185.03億歐元,比2002年增加99.65億歐元,增長一倍多。此外,2003年義大利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目為10.09億歐元,2002年同期是-20.42億歐元。
關於義大利的國際儲備資產,據義大利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字:截至2003年12月31日,根據當年12月底的價格和匯率計算,義大利的國際儲備資產達到了500.89億歐元,其中黃金儲備為260.42億歐元,特別提款權(SDR)1.23億歐元,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為32.89億歐元,外匯儲備為206.34億歐元。2004年7月10日(詳見2004年期 《國際市場導刊》-- 專題報告欄)
Ⅶ 中世紀義大利的商人商業文化為什麼能發展起來
義大利在中世紀時期靠著商業起家成為了歐洲首屈一指的富饒的地區,同樣伴隨著經濟發展起來的還有當地的城市文化與商業文化。那麼影響義大利商業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
不過,最終,當奧斯曼帝國堵上了東方貿易的大門之後,地中海貿易就一落千丈了。等新航路發現之後,地中海貿易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義大利也不再是歐中的中心了。
Ⅷ 義大利的發展階段是怎樣的
義大利的現代設計大約開始於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前設計階段」,這個時期義大利的現代工業開始發展形成,現代設計也隨之而興起,受到來自美國和德國的雙重影響,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面貌,因此折中主義的痕跡非常清晰。3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開始恢復,社會開始富強,理性主義逐漸失去政府與企業的寵愛與支持,設計很快轉到新古典復興風格。這一時期產生過一個為期不長但是很有特色的設計運動——「諾瓦茜托」(Novecento),它產生的背景與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權力的不斷擴展相聯系,設計採用古典主義的動機並加以簡化和部分修正,成為一種為獨裁政府服務的具有一定功能特點但是更多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徵性的新風格。它的形式影響主要來自於法國、奧地利等國的裝飾化風格,也可以認為是這個時期在國際上流傳的「裝飾藝術」風格的義大利式的詮注。這一時期的義大利汽車設計已經出現了一條獨特的路線,即豪華而具有義大利性格的高檔汽車。但平尼法里納(SergioPininfarina)認為義大利應該走高低擋並行發展的道路,一個是美國式的大批量生產廉價小汽車,另一個則是小批量生產高檔汽車,保持高價位與保持傳統的半手工的馬車式的製作方法。奧利維蒂公司在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設計有M—1型打字機。1932年,工程師馬格涅利(AMagnelli)設計了MP—1型打字機。1936年,設計師尼佐利(MrarlloNizzoli)進入奧利維蒂負責工業產品設計,他帶來了產品外形設計的重大進步。1945年以後,他的設計思想隨著奧利維蒂公司進入國際市場而受到世界的注意,他設計的MC—45Summa型計算機奠定了公司產品外形的基礎。
Ⅸ 義大利在中世紀貿易繁榮,富的流油,這背後是什麼原因
當時的教皇非常富裕,而義大利又是教會的重心所在,致使各地的財富都湧向教會和義大利,從而令義大利的城邦獲利。而當時除了義大利比較和平之外,其他地方都處在戰亂之中,因為有教皇的存在,所以義大利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些都是因為地中海貿易才發展起來的,為了鞏固地中海貿易,對於商人來說,是什麼都願意乾的。比如十字軍東征,原本是想幫助東羅馬帝國打敗異教徒,不過最終卻因為威尼斯商人自身的利益,因為和異教徒的貿易往來不錯,從中獲利較多,從而教唆十字軍打下了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士堡。就因為東羅馬帝國和自己搶生意,最終獨霸了地中海貿易。
雖然如此,但是當奧斯曼帝國堵住了東西方貿易往來後,地中海貿易就逐漸衰落了,等到開辟出新航線後,義大利就不再是地中海貿易的重心了。
Ⅹ 義大利經濟發展的特點
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義大利存在著資源貧乏、工業起步較晚的劣勢。但義大利注意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重視研究和引進新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礦產資源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義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億噸左右,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產量居歐洲第二;塑料工業、拖拉機製造業、電力工業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國營財團掌握著經濟命脈,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中小企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70%的國內生產總值由這些企業創造,因此被世人稱為「中小企業王國」。在製革、製鞋、紡織、傢俱、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電子工業等部門均占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勞動力安排富於伸縮性和產品出口的比例大等優點。以家庭式微型企業為主的「地下經濟」十分繁榮,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農業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義大利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公路四通入達,旅館多為中小型。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凈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對外貿易是義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