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德國義大利聯盟叫什麼

德國義大利聯盟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6 04:31:22

『壹』 二戰軸心國與同盟國國家分別有哪些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1)德國義大利聯盟叫什麼擴展閱讀

軸心國介紹:

軸心國(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 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 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反法西斯同盟介紹: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貳』 義大利德國日本結成軍事集團的叫什麼

德國,日本結成的軍事集團叫做法西斯陣營,他們是同盟國與協約國相對應。

『叄』 世界的幾大聯盟與組織

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是美利堅合眾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美國實現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2、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67年8月8日成立於泰國曼谷,現有10個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3、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8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4、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人口最多、地域最廣、潛力巨大的跨區域多邊綜合性組織,為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5、金磚國家,因其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被稱為「金磚國家」。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的建立,為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政治指引和強大動力。

『肆』 歐洲聯盟是由哪些國家組成的這個聯盟主要是為了什麼

歐洲聯盟是由奧地利,比利時,克羅埃西亞,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等國家組成的。這個聯盟主要是為了讓歐洲的經濟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可以與美國進行抗衡,可以讓他們更加的穩定。

『伍』 歐洲聯盟的簡稱

【簡介】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又稱歐洲共同市場)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和近5億人口(2007年1月),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

【成立過程】

歐洲統一思潮存在已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高潮。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4月18日,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六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外長在義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統稱歐洲共同體。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 。歐共體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2年2月1日,各國外長正式簽署馬約。經歐共體各成員國批准,馬約於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歐共體開始向歐洲聯盟過渡。

【成員國】

歐共體創始國為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
至2007年1月止共有27個成員國,他們是:
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瑞典、芬蘭、馬爾他、塞普勒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組織機構】

歐洲共同體的基礎文件《羅馬條約》規定其宗旨是:在歐洲各國人民之間建立不斷的、愈益密切的、聯合的基礎,清除分裂歐洲的壁壘,保證各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和就業的條件,並通過共同貿易政策促進國際交換。在修改《羅馬條約》的《歐洲單一文件》中強調:歐共體及歐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實促進歐洲團結的發展,共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歐共體下設:
①理事會。包括歐洲聯盟理事會和歐洲理事會。歐洲聯盟理事會原稱部長理事會,是歐共體的決策機構,擁有歐共體的絕大部分立法權。由於馬約賦予了部長理事會以歐洲聯盟范圍內的政府間合作的職責,因此部長理事會自1993年11月 8 日起改稱作歐洲聯盟理事會。歐洲聯盟理事會分為總務理事會和專門理事會,前者由各國外長參加,後者由各國其他部長參加。歐洲理事會即歐共體成員國首腦會議,為歐共體內部建設和對外關系制定大政方針。1974年12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決定,自1975年起使首腦會議制度化,並正式稱為歐洲理事會。1987年7月生效的《歐洲單一文件》中規定,歐洲理事會由各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組成,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馬約則明確規定了歐洲理事會在歐洲聯盟中的中心地位。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順序基本按本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
②委員會。歐共體委員會是常設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共體條約和歐共體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建議,處理歐共體日常事務,代表歐共體進行對外聯系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委員會由17人組成 ,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各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主席由首腦會議任命,任期 2 年;委員由部長理事會任命,任期 4 年。
③歐洲議會。歐共體監督、咨詢機構。歐洲議會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2/3多數彈劾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員共有 518 名,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各81名,西班牙60名、荷蘭25名,比利時、希臘、葡萄牙各24名,丹麥16名,愛爾蘭15名,盧森堡6名。議長任期2年半 ,議員任期 5 年。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每月一次的議會例行全體會議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特別全體會議和各黨團 、委員會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
④歐洲法院。歐共體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共體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⑤審計院。歐共體審計院成立於1977年10月,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其所在地為盧森堡。
此外,歐共體還設有經濟和社會委員會、歐洲煤鋼共同體咨詢委員會、歐洲投資銀行等機構。
〖附:歐盟機構英文名〗
歐盟理事會: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歐盟委員會:The European Commission
歐洲議會:The European Parliament
歐盟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
歐盟審計院:The Court of Auditors
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地區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歐盟中央銀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歐盟投資銀行: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經濟實力】

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金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歐共體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12國面積為236.3萬平方千米,人口3.46億。1992年歐共體12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4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和價格)。歐共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92年外貿總額約為29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4518.6億美元,進口15202.7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目前,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而隨著歐盟的擴大, 歐盟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加強,尤其重要的是, 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商品與服務出口國,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歐盟可以稱得上是個經濟「巨人」。

【主要活動】

1、在內部建設方面,歐共體實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①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1967年起歐共體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的關稅和限額,建立關稅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後,與其他成員國間的關稅需經過10 年的過渡期後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歐共體實現了統一的外貿政策。馬約生效後,為進一步確立歐洲聯盟單一市場的共同貿易制度,歐共體各國外長於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國實行的6400多種進口配額,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護低科技產業的措施。
②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1962年7月1日歐共體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1968年 8 月開始實行農產品統一價格 ;1969年取消農產品內部關稅;1971年起對農產品貿易實施貨幣補貼制度。
③建立政治合作制度。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簽署,1987年生效的《歐洲單一文件》,把在外交領域進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歐共體條約。為此,部長理事會設立了政治合作秘書處,定期召開成員國外交部長參加的政治合作會議,討論並決定歐共體對各種國際事務的立場。1993年11月 1 日馬約生效後,政治合作制度被納入歐洲政治聯盟活動范圍。
④基本建成內部統一大市場。1985年6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批准了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1986年2月各成員國正式簽署為建成大市場而對《羅馬條約》進行修改的《歐洲單一文件》。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逐步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有形障礙(海關關卡、過境手續、衛生檢疫標准等)、技術障礙(法規 、技術標准)和財政障礙(稅別、稅率差別),於1993年1月1日起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為此,歐共體委員會於1990年 4 月前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282項指令。截至 1993 年12月10日,264 項已經理事會批准,尚有18項待批。在必須轉化為12國國內法方可在整個聯盟生效的219項法律中,已有115項被12國納入國內法。需轉化為成員國國內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宣布其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⑤建立政治聯盟。1990年4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聯合倡議於當年底召開關於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同年10月,歐共體羅馬特別首腦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政治聯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歐共體有關建立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開始舉行。經過1年的談判,12國在1991年12月召開的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政治聯盟條約。其主要內容是12國將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並將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
此外還實行了共同的漁業政策、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建設經濟貨幣聯盟等措施。

2、在對外關系方面,歐共體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了關系。
至1993年,已有 157 個國家向歐共體派駐外交使團,歐共體委員會也已在 107 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代表團。歐共體同其中的絕大多數國家締結了貿易協定、經貿合作協定或其他協定,並與一些地區性組織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系。歐共體於1975年5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關系。

【相關知識】

1、歐盟的主要出版物:《歐洲聯盟公報》、《歐洲聯盟月報》、《歐洲文獻》、《歐洲新聞—對外關系》和《歐洲經濟》等。
2、歐盟的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藍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3、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藍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4、歐盟的盟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
5、歐盟的銘言:「多元一體」。
6、歐盟的慶典日:每年的5月9日為「歐洲日」。
7、歐盟的統一貨幣——歐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2006年7月11日,歐盟財政部長理事會正式批准斯洛維尼亞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這將是歐元區的首次擴大。同時該國將成為新加入歐盟的10個中東歐國家中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歐盟簡史】

歐盟(The European Union)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署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旨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又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
1965年4月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
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共體正式誕生。
1973年英國、丹麥和愛爾蘭加入歐共體。
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成為歐共體第十個成員國。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使歐共體成員國增至12個。
1993年11月1日,根據內外發展的需要,歐共體正式易名為歐洲聯盟。
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決定邀請馬爾他、塞普勒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十個國家加入歐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上述十國正式簽署加入歐盟協議。
2004年5月1日,十個新成員國正式加入歐盟。
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

『陸』 二戰中的德國與那幾個國家聯合

德國主要與義大利、日本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組成了軸心國。

軸心國(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背景簡介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成員國家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捷克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德國控制,成 為德國的附屬國)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志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傀儡政權
滿洲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塞爾維亞、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希法國
折疊軸心國的佔領國
法國、 丹麥、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 捷克斯洛伐克
波蘭 、南斯拉夫。

形成原因
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與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德國則成為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遠東,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別國,以達到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的不歸路。

『柒』 歐洲聯盟由哪些國家組成

當地時間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最終結果出爐,脫歐派獲得最終勝利。2017年3月28日,在英國倫敦,行人經過英國議會大廈。經過9個多月的爭論和醞釀,英國政府定於3月29日宣布啟動脫離歐盟的程序,英國不再是歐盟成員。
迄今為止,歐盟共有27個成員國。他們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瑞典、芬蘭、馬爾他、塞普勒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迄今為止,歐盟共有27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創始成員國,於1951年結盟。此後,丹麥、愛爾蘭、英國(包括直布羅陀)(1973年),希臘(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奧地利、芬蘭、瑞典(1995年)先後成為歐盟成員國。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擴盟,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爾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十個國家同時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2013年7月1日,克羅埃西亞入盟。此外,歐盟還啟動了與冰島的入盟談判;將土耳其、馬其頓、黑山、阿爾巴尼亞 、塞爾維壓列為歐盟候選國;與波黑簽署了《穩定與聯系協議》。

歐洲聯盟(德語:Europäische Union,法語: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7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

歐洲聯盟是歐洲地區規模較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的國際組織。成員國已將部分國家主權交給組織(主要是經濟方面,如貨幣、金融政策、內部市場、外貿),令歐洲聯盟越來越像聯邦制國家。雖然歐洲聯盟還不是真正的國家,歐洲聯盟本身也無權行使各成員國的主權,但里斯本條約第一條第八項(款)允許歐洲聯盟簽訂歐洲人權公約成為歐洲委員會的成員國。

『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德國義大利組成的軍事同盟,名字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德國義大利組成的軍事同盟,名字是軸心國

『玖』 二戰時德國、日本、義大利組成的聯盟叫什麼名字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閱讀全文

與德國義大利聯盟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5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3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5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38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19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6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3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1
印度脆卷餅怎麼做 瀏覽:257
去印尼坐飛機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瀏覽:56
中國哪裡出生的明星最多 瀏覽:741
如何製作印度綜合香料 瀏覽:416
中國古代有哪些巨艦 瀏覽:582
柳州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37
越南教師年薪多少 瀏覽:816
印度黑公交什麼原因 瀏覽:888
印尼煙有黃點是什麼 瀏覽:725
印度歌得呀得是什麼歌 瀏覽:781
義大利人游中國哪裡最方便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