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為什麼不簽訂和約

義大利為什麼不簽訂和約

發布時間:2022-09-06 20:31:27

1. 為什麼日本,德國,義大利會不約而同發起了戰爭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是有共同點的。特別是這些國家都是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有共同利益可言。而且,攻守同盟等條約也會幫助他們集中力量。

2. 義大利為什麼背棄盟約,倒戈協約國

1,協約國強大,同盟國較弱。
2,協約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同盟國的多很多。
3,義大利海岸線長而英國海軍強大,因此它不敢得罪英國。
4,義大利貧窮,依賴法國貸款。
5,在領土擴張方面,義大利與俄羅斯也達成了一致。

3. 巴黎和會中途退出沒有參加簽字的國家除了中國是不是還有義大利

是美國,《凡爾賽條約》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中國在五四運動後,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有另與德國簽訂和約。美國則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所以也不簽凡爾賽條約。

4. 為什麼日本,德國,義大利會不約而同發起了戰爭.

因勢力趨,只能說是巧合.義大利是因為摸索里尼,才成為第三帝國的附庸.日本和德國本來是冤家.德國也想在戰略上在亞洲有人能幫他牽制蘇美英.日本人想靠德國人牽制北極熊,所以才走到了一起.

5. 在一戰之後,為什麼義大利人開始討厭同盟國(協約國)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義大利原是德奧的同盟國,地處地中海,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擁有同法國不相上下的人力和一支較強的陸海軍,它的直接參戰將對西區戰場發生一定影響。大戰一開始,義大利政府舉棋不定,各交戰集團為爭取義大利展開了緊張的外交爭奪,最後義大利背信棄義參加到協約國一方作戰。
一、兩大集團爭奪的過程
義大利在1912年的意土戰爭後,義大利脫離三國同盟的傾向表現更明顯。
1914年,一戰爆發後,8月3日,義大利國王通知威廉二世,說這次戰爭爆發的情況與三國同盟條約文本中的參戰理由的涵義不相一致,並於當天公布了中立宣言。在發布這個宣言的同時,意外交大臣迪•桑•朱良諾秘密告訴德國大使,如果得到足夠的報酬,它將准備「考慮援助的方法」。第二天,義大利駐俄大使對俄外交大臣薩佐諾夫說,義大利很難「從德奧方面獲得所期望的東西」,因而「可以與協約國談判」,共同對付奧匈帝國。就這樣,義大利一面向中歐列強敲詐勒索,一面又同協約國談判摸底,進行討價還價。在英國的壓力下,沙皇俄國也作了讓步,同意將達爾馬提亞大部土地割讓給義大利。至此協約國幾乎全部滿足了義大利的要求。1915年 4月26日,義大利終於同英、法、俄簽訂了倫敦秘密條約。由於義大利所希望獲得的領土大多屬於德奧集團或中立國,與協約國不存在直接沖突。1915年4月,協約國同義大利簽訂《倫敦密約》,同意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英國還答應給義大利貸款5億英鎊作為參戰費用。5月,義大利撕毀三國同盟條約,加入協約國作戰,在背後捅了同盟國一刀。幾天之後,義大利正式退出德、奧、意三國同盟,於 5月23日正式向奧匈宣戰,次日宣布與德國斷交。
二、義大利外交的舉棋不定到背信棄義原因
1、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2、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3、協約國對義大利領土方面要求的許諾。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6. 最初義大利為什麼不願意同德國、日本建立軍事同盟

雖然早在1937年德意秘密經濟協定書簽訂後,義大利的軍事情報處就開始向德國提供情報,但德國同義大利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同日本的談判相比要稍晚一些。1937年9月,墨索里尼訪問德國,1938年5月,希特勒回訪義大利。在這次訪問期間,希特勒向墨索里尼提出簽訂軍事互助條約的問題,但4月16日英意協定剛剛簽字,根據協定,英國人答應義大利可以在埃賽俄比塞和西班牙自由行動。墨索里尼不願立即得罪英國人,還無意接受這項條約。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多久,到慕尼黑會議召開時,墨索里尼的態度已有所變化,盡管依然不願明確表示接受德國關於締結包括日本在內的軍事同盟的建議。

7. 巴黎和約的和約歷史

(克里米亞戰爭)Peace Treaty of Paris
結束克里木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和約。1856年 2月25日起,克里木戰爭交戰國英、法、撒丁、土耳其與俄國以及和議發起者在奧地利舉行會議,後因討論黑海海峽問題又邀請1841年《 倫敦海峽公約》簽字國之一普魯士參加。3月30日簽訂《巴黎和約》。和約規定歐洲列強正式承認土耳其為「歐洲協調」的一國,並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完整」;俄國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薩拉比亞歸還給摩爾達維亞,放棄對奧斯曼帝國境內(包括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權,由列強共同保障其利益。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仍處於土耳其宗主權之下,塞爾維亞自治但土耳其蘇丹對塞爾維亞的最高權力仍保留;俄國將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收復被英、法聯軍佔領的塞瓦斯托波爾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禁止各國軍艦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和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設立海軍兵工廠和海軍要塞。多瑙河上貿易航行完全自由,對一切國家開放,並由英、俄、法、奧、普、撒丁和土耳其組成「歐洲多瑙河委員會」來保證這一規定的執行。
《巴黎和約》的簽訂對俄國打開黑海海峽向南擴張的企圖是一個沉重打擊。使英、法兩國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優勢地位。土耳其則淪入由歐洲列強支配和擺布的境地。 Peace of Paris
不列顛和漢諾威與法國和西班牙於1763年簽訂的結束七年戰爭的和約。和約規定,不列顛取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原屬法國的地區,不列顛用哈瓦那換取西班牙的佛羅里達,作為補償,西班牙再從法國取得路易斯安娜,此外不列顛在印度、加勒比海和西非也有收獲。 美國和西班牙為結束兩國1898年戰爭而締結的條約。1898年12月10日由雙方代表在巴黎簽訂。和約共17條,主要內容有:
①西班牙放棄對古巴的一切主權要求和所有權,由美國予以佔領。
②西班牙將波多黎各島和西印度群島中其他西屬島嶼及關島讓與美國。
③西班牙將通稱菲律賓群島的各島嶼讓與美國,在本條約互換批准書後3個月內美付給西2000萬美元。
④雙方互相遣返戰俘。
⑤兩國互換條約批准書後,西軍撤離菲律賓和關島,各處堡壘和海岸防禦工事中的重型大炮(野戰炮除外)在條約生效後6個月內仍置原地,美國可出資購買。
⑥美國承諾在互換條約批准書之日起10年內,允許西班牙船舶和貨物以美國船舶和貨物所得到的同樣條件進入菲律賓群島各港口;西班牙有權在已放棄或讓與其主權的領地的港口和地方設立領事館。
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同年7月,西戰敗求和,於8月12日被迫在華盛頓同美簽訂停戰協定。10月1日,美西開始在巴黎舉行和會,12月10日簽訂本和約。美國通過該和約奪得西屬大片殖民地,增強了其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地位,揭開了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序幕。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和約之一。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爾賽宮簽訂,1920年1月10日生效。簽字國有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為沙烏地阿拉伯一省)、宏都拉斯、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暹羅(今泰國)、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等戰勝國為一方,戰敗國德國為另一方。美國代表雖簽了字,但因參議院未批准該和約,故簽字無效。
參加和會的各國之間矛盾重重,經過激烈討論的討價還價,1919年6月,德國被迫與協約簽署了《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內容:
①阿爾塞斯和洛林交還法國,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承認波蘭獨立,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
②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
③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
④德國應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Peace Treaty of Paris,1947
反法西斯同盟國與法西斯德國的盟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芬蘭分別締結的和約的總稱。亦稱《五國和約》。1947年2月10日訂於巴黎,同年9月15日生效。同五國(其中一國或若干國)簽訂和約的國家主要有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中國、比利時、白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波蘭、烏克蘭、南斯拉夫、印度、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巴西、衣索比亞等。
《五國和約》分別包括序言及領土、政治、軍事、經濟和賠償等條款。
序言宣布結束戰爭狀態;戰勝國承諾贊助意、羅、保、匈、芬加入聯合國的要求。 領土條款宣布廢止法西斯國家改劃的歐洲版圖,確定一些國家的新疆界:
①義大利疆界仍為1938年1月1日原有疆界,但在意法邊界的4個地區作有利於法國的微小調整;意南邊境的伊斯特拉半島和尤利亞克拉伊納一部分、阜姆城(今里耶卡)、扎拉(今扎達爾)及其附近島嶼、佩拉戈薩島及其附近各島劃歸南斯拉夫;的里雅斯特及其周圍地區劃作自由區;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今南斯波拉澤斯群島)劃歸希臘。
②羅馬尼亞疆界除與匈之間恢復到1938年1月1日的疆界外,仍維持1941年1月1日原疆界,羅因此應按1940年6月的「蘇羅協定」,將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割讓給蘇聯;廢止1938年11月和1940年8月的維也納仲裁,從匈牙利收回特蘭西瓦尼亞。
③保加利亞疆界仍維持1941年1月1日的邊界。
④匈牙利與奧地利、南斯拉夫邊界仍為1938年1月1日原有邊界,並承認1945年6月捷把從匈收回的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割讓給蘇聯的「蘇捷協定」;匈捷邊界在匈、捷、奧三國交界處作少許有利於捷的變動。
⑤芬蘭維持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但根據1944年9月的停戰協定,應將蘇聯在1920年和1940年兩次和約中自願割讓給芬蘭的貝柴摩(今貝辰加)地區歸還蘇聯。上述和約所規定的歐洲有關國家新邊界,在1975年8月由33個歐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正式簽署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最後文件》中得以肯定。 政治條款和約規定:
①意、羅、保、匈、芬五國須保證本國公民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取締國內一切法西斯組織,今後不準此類組織復活、存在和活動;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證逮捕犯有戰爭罪和違反和平與人道罪者,以及被控在戰爭期間因叛國或通敵之任何盟國或參與國國民,並交付法庭審判。
②義大利放棄在非洲前殖民地(利比亞、厄利垂亞、意屬索馬里)的一切權利,放棄由《辛丑條約》在中國攫取的一切特權,放棄在阿爾巴尼亞和衣索比亞奪得的一切權利和特權。
③芬蘭的奧蘭群島實行非軍事化;蘇聯放棄租借漢科半島的一切權利,作為交換,芬蘭將波卡拉半島之領土、領水租與蘇聯建立海軍基地,租期50年。 軍事條款和約規定:
①意、羅、保、匈、芬五國軍隊和軍事裝備只能是對內和純防禦性的;限期拆除邊境和其他地區的一些永備工事和軍事設施;禁止試驗、生產或擁有任何類型的原子彈、導彈和遠程火炮等武器;不得建造、獲取、使用或試驗航空母艦、潛水艇或特種攻擊艇;不得裝備任何類型的轟炸機。
②意、羅、保、匈、芬五國陸海空軍人數限為這些國家防衛所需最低數額,其中陸軍分別不超過25萬人、12萬人、5.5萬人、6.5萬人和3.44萬人,海空軍(含防空炮兵)分別不超過5萬人、1.8萬人、1.05萬人、0.5萬人和0.75萬人。
③允許意海軍保留2艘主力艦及其他艦艇43艘,各型艦只總噸位不得超過6.75萬噸(不含2艘主力艦);羅、保、芬海軍總噸位限額分別為1.5萬噸、0.725萬噸和1萬噸。
④意、羅、保、匈、芬空軍各型飛機總數限額分別為350架、150架、90架、90架和60架。
⑤意陸軍裝備的重、中型坦克總數不得超過200輛。五國還承擔與同盟和參與國完全合作,務使德、日不可能在其境外採取重新武裝的任何措施。 賠償和返還條款和約確認對侵略所造成的損失進行部分賠償的原則,規定了意、羅、匈、保、芬五國向有關國家的賠償數額,並要求在短期內返還從任何聯合國家領土內移去的財產。
除上述共同條款外,對羅、保、匈和約還包括在多瑙河航行自由的一般規定;對意和約還包括關於戰爭罪行,關於聯合國家在意的財產、權利和利益,以及解決爭議等特別條款。除對芬(未被佔領)和約外,其他和約都規定,自和約生效之日起90天內盟軍從佔領國撤出,但蘇聯有權在匈、羅領土上留駐維持與奧地利蘇占區交通線所必需的武裝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意、羅、保、匈、芬五國曾與德日結盟參與侵略戰爭,但於1943年和1944年陸續退出,同反法西斯盟國簽訂停戰協定,並程度不同地參加過反法西斯斗爭。鑒於它們與德、日有所區別,美、英、蘇於大戰末期商定,在對德、日媾和前,先同它們媾和。1945年9月,倫敦第一屆外長會議開始討論和約條款。此後經同年12月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1946年7~10月巴黎和會及11~12月紐約四國外長會議,才完成了對和約文本的最後審定。
和約的締結是同盟國在戰後初期為解決戰爭遺留問題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基本上是戰爭結束時的軍事形勢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反映,也是美蘇等國相互斗爭與妥協的產物,對戰後歐洲格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和約關於肅清法西斯勢力和實現民主自由的條款,有助於鞏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但和約中關於領土疆界變動的某些條款,對以後有關國家的相互關系產生了消極影響。

8. 凡爾賽合約,美國不簽字,蘇聯不簽字,那有什麼意義呢

美國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也未簽凡爾賽條約,蘇聯是因為爆發了十月革命才退出協約國陣營的,但並不影響凡爾賽合約的簽訂。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國因巴黎和會對於中日青島問題無法解決,進而爆發全國反日的五四運動,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也未簽凡爾賽條約。

9. 二戰後為什麼沒有簽訂合約

當時英法對待法西斯國家都是所謂的「綏靖政策」,就是縱容的策略,因此與德國簽訂合約,實際上英法並不怕德國。至於簽訂和約後又開戰,那是必然的因為德國需要戰爭來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這是必然的,國家間根本沒有信用可言,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
那你看看這個:
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金額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成了極大負擔並導致了近1/3的通貨膨脹。條約規定德國以礦產資源和工業設備賠償未能以現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國民眾的不滿。
以下是對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19年德軍總參謀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並依據一戰的經驗繼續完善德軍軍事學說、組織訓練。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義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與奧地利合並。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另外,說實話正是由於經濟危機才使得希特勒能夠上台,而發動戰爭奪取資源也是擺脫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比如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不血刃的佔領就使得德國大發一筆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為什麼不簽訂和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快遞多少錢越南專線 瀏覽:722
伊朗擁有多少核武 瀏覽:990
歐洲為什麼要執意反對美國制裁伊朗 瀏覽:381
中國和伊朗什麼時間開始足球比賽 瀏覽:201
中國寄東西到美國多少錢 瀏覽:801
越南青芒果怎麼分辨熟 瀏覽:81
義大利鍋爐牌子有哪些 瀏覽:601
越南電視劇都對國產劇做了什麼 瀏覽:841
越南水果如何報稅 瀏覽:69
在越南做生意能做什麼 瀏覽:929
如何防止印度飛蚊子 瀏覽:571
印度人如何超載 瀏覽:520
義大利最嚴重的疫情在哪裡 瀏覽:521
為什麼越南的白酒那麼貴 瀏覽:546
上海學中國舞哪裡最好 瀏覽:750
北河位於中國哪裡 瀏覽:992
中國寄宿高中哪些 瀏覽:980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