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采訪義大利市長的記者叫什麼

采訪義大利市長的記者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6 22:51:06

Ⅰ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記者是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前線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給我們報道形形色色的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需要准備多種提問方式,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的相關資料。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1

正面提問(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迂迴提問(從側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引導性提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追問(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假設性提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錯問法(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

正面提問:這是一種基本的提問類型,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不拐彎抹角。記者能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迴提問:指從側面入手,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經過迂迴繞圈,然後再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的提問方法。側問法適合採訪不善談話的或者對記者感到緊張拘束的人。

引導性提問:指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的提問方法。適用於采訪性格內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誘問」不是「強問」。

追問:指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問到「水落石出」的提問方法。

假設性提問: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提問方法。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錯問法:指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一般指邏輯上的錯誤),來考察、求證、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材料,探求事實真相的提問方法。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2

一、正提法

所謂"正提法",即從正面直接提問,是直截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

這種提問開誠布公,乾脆利落,無須拐彎抹角。采訪對象一般也會暢所欲言。這樣,記者的訪問就會進行得迅速而順利。這是記者運用頻率最高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訪問領導幹部或者健談的公眾人物,諸如企業家、教師、學者、專家、演員、外賓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對象,限定時間或某個特定場合的現場訪問以及廣播、電視的演播室采訪、記者招待會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問。

運用正面提問法,應當把握這樣幾點:

1、注意情感的鋪墊。正面提問的開門見山,並非直接生硬地發問。如果在提問前有所鋪墊,對方心理上會舒緩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問過於直白。過於直白的提問,往往顯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訪對象的心理排拒,難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還會給人一種笨嘴拙舌的感覺。北京遠郊區有個山村的群眾吃水很困難。後來,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記者采訪一位老大娘時問道:"大娘,您吃上自來水了,高興吧?"大娘回答說:"高興!高興!"這次采訪,記者就提了這一個問題,大娘也就連著說了兩個"高興",心裡有話卻因記者的直白而沒能說出來。如果問:"大娘,原先您想到過吃自來水嗎?"或者"大娘,聽說你們過去吃水好睏難?"大娘心裡的話就能痛快地說出來。

3、善於處理談話跑題。如果對方談話跑了題,談的又是一般性的內容,記者仍要耐心傾聽。不可隨意打斷對方的話,或表現出煩躁情緒,以免損傷對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對方的不滿。這也是記者缺乏修養和無能的表現。此時,記者可以採取多種方式,自然而又有禮貌地把談話引到正題上來。如果采訪對象一再跑題,而且表現出對另一個話題更有興趣,記者就要考慮自己的采訪提綱是否妥當。

二、迂迴法

所謂"迂迴法",就是指這種提問是從側面入手的,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稍作迂迴,然後逐步將談話引上正題。這種訪問一般時間性不太強,談話也不受特定場合與報道方式的限制。

當采訪對象感到緊張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顧慮不大願意交談,或者雖然願意談,卻又一時不知該怎麼談的情況下,記者都可以採取側面迂迴的提問方式,逐漸將談話引上正題。有些時候,記者不大摸底,想先試探一番,也可以側面提問。側面提問的內容,應該是采訪對象熟悉的、感興趣的,甚至是最簡單、最平常的,對方幾乎無需思考,張口即答。這樣,雙方就能搭建起進一步交談的基礎。應當明確的是,記者旁敲側擊,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內容應當是有目的,有選擇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訪無關,實質上應該是有關聯的。如果有的采訪對象確實不了解情況,沒有什麼話可說,那也不要勉強,不要強人所難。記者可以說上幾句得體的話,讓對方帶著笑臉離開。要是再從中總結一下,也會積累一點經驗。

三、誘導法

所謂"誘導法",是指採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具有針對性地把采訪對象掌握的信息引導出來。這種誘導,既可以引導對方的思路,又可以誘發對方的情感。

當記者遇到采訪對象了解許多信息,卻因謙虛不大願意說,或者由於性格內向不會說,或者要談的事情需要一番回憶,或者對方想說又不便自己主動說等情況時,都可以採取誘導提問方法。這種提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對方明確訪問的范圍和內容,漸漸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也可以激活對方的思路,引起對方的聯想。由於這種提問的針對性較強,對方會感到無處退讓。

記者在采訪前的准備充分,提問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問就能准確恰當。同時,記者還能講出一些具體事例,讓對方回憶當時的情景或心理活動。這樣,談話的時間可能不長,卻能夠得到很有價值的材料。另外,由於記者事先做了准備,采訪對象不願意說時,記者可以根據已經掌握的事實進行提問,促使對方不得不開口。

有的訪問對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產、工作已經成了習慣,覺得沒有什麼值得談的,或者一時也不容易想起來。這時候,記者只要講出一點類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識地朝某個方面引發一下,便可以引起對方的聯想,從而談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材料。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特別要把握"啟發誘導"與"強加於人"之間的界限。國外一些新聞學者主張避免誘導性提問,因為它"好像是在拐彎抹角地引出一個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觀地探問被采訪者內心的想法",這個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誘問"變成了"強問",結果就是這樣。

另外,在運用誘導法中,有的采訪對象會投記者所好。對於這種采訪對象提供的材料,記者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特別注意它的真實性。

四、追問法

所謂"追問法",即指記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則,抓住重點,循著某種思路、某種邏輯,連珠炮式的提問。

這種提問既要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把基本情況和事實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點,深入挖掘,達到應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記者常用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對於骨幹事實及其來龍去脈,對於觸及事物本質的關鍵性材料,對於典型事例和典型細節,對於對方談話中的疑點以及記者從對方談話中發現的有價值的新情況、新線索,往往會抓住不放,打破沙鍋問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問,既要問得對方開動腦筋,又要讓對方越談越有興趣。即使是批評性報道,也要讓對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記者態度、語氣都要與談話的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把追問搞成追逼,更不要變成變相"審問"。

西方記者在采訪中是比較善於採用追問方法的,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鑒。

五、設問法

即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設問法往往用來啟發采訪對象的思路,引導對方談出對某個問題、某種事情的真實想法,或者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積極幫助對方回憶某種情景,或者用來調節對方的情緒,促使對方談出一些不大想說、不大好說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記者對人物或事物進行合乎規律的推斷、預測,促使對方產生聯想和想像,或者記者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再提出一些假設性問題,同采訪對象開展討論,促使自己認識的深化。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不僅需要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生活閱歷,也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

採用"如果"、"假如"一類的設問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訪對象的觀點、看法和見解,而且還能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

運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或者暗示采訪對象按照自己主觀劃定的框框去談。

另外,採用設問法提問,要多提開放式的問題,一般不要提閉合式的問題。

六、激將法

指的是一種激發式的提問,是提出比較尖銳的問題,適當地刺激對方一下,促使對方的心態由"要我說"變為"我要說",從而不能不說,甚至欲罷不能。

原山西電視台記者高麗萍,1987年在採制專題片《重訪大寨錄》時,她先和郭鳳蓮聊天。郭鳳蓮一聽說要采訪當年大寨的模範人物,就急切地說:"采訪別人我沒意見,我是不願意接受采訪,我再也不想上電視上報紙了。"記者問她為什麼,她說:"前幾次有的記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辦不在家,就說我拒絕采訪,躲著不見,還有人說我對三中全會的政策不滿。我根本沒意見,大寨人現在不就是靠三中全會的富民政策富起來的嗎?一聽他們那樣說我,我就生氣。"高麗萍看到對方說到這里,還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就對她說:"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覺得要讓人們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況,就得你們自己出面說話,大家才信。現在你又不接受我的電視采訪,觀眾怎麼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會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況如何了,你說呢?"果然,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鳳蓮馬上就說:"那好,你就采吧。可我從哪說起呢?"當下,記者就給她出了主意,對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訪。

運用激將法時,記者要考慮自己的身份是否得當,刺激的強度是否適中,還要考慮談話的氣氛怎樣。這種提問要讓采訪對象既受到激發,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記者大都熱衷於採用激發式的方式提問,使得采訪對象不能不提供記者所需要的信息。他們提問往往問得尖銳、刁鑽、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資產階級政治家,也愛接待這樣的記者。他們通過巧妙地回答記者的刁鑽刻薄的提問,能夠在公眾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義大利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訪問中敢於提出尖銳的問題而著名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實踐和經驗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

七、錯問法

所謂"錯問法",即指記者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以考察、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的材料,探求事實真相。台灣學者稱之為"以誤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錯問法,可能會造成采訪對象的某些誤解。因此,在采訪結束時,記者應當說明原委,消除誤解,以免留下後遺症。

八、插問法

所謂"插問法",即指在談話過程中,記者及時地抓住對方談話的某個疑問提問。

有些采訪對象在交談時並不知道哪些材料有價值,哪些材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記者在訪問中要善於做必要而適當的插話。特別是話筒前、鏡頭前采訪,這種插話很有必要。比如重復、強調采訪對象說的某個重要問題或某句關鍵性的話;糾正對方的口誤;對方沒有講全,需要及時補充的內容;對方沒有談到,需要及時提醒的內容;尚未聽清、聽懂的話等等。

九、借問法

所謂"借問法",即指記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問題。

這種提問,不但可以藉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於面對面提出的問題,而且可以顯示出問題的客觀性,增強提問的力度。采訪對象為了澄清事實,以正視聽,也往往會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供相關的事實。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問法

所謂"偏問法",即指記者出其不意地從一個較偏的角度去發問,以引起采訪對象對采訪的重視和對問題的關注,或者促使對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從而認真地回答問題。西方記者將這種方法稱作"嚴格提問法"。

Ⅱ 奧莉婭娜·法拉奇的年輕記者

1929年,法拉奇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彌漫著反抗情緒的家庭里,在三姐妹中排行老大。她的父親是一位木匠,也是義大利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正義與自由」的成員。因反抗墨索里尼暴政而多次被捕。母親托斯卡是一名無政府主義者的遺孤,法拉奇10歲起就「參加了革命」,給抵抗運動放風、傳遞情報,還曾把逃出法西斯魔掌的盟軍士兵領到安全地帶。渴望自由的父母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堅毅的性格。
1943年9月盟軍轟炸佛羅倫薩時,法拉奇隨父母躲在教堂里,轟炸開始後,14歲的她嚇得哭了起來,這時父親走過來,照她臉上就是一記重重的耳光,還緊盯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訓斥:「女孩子不要哭,也不許哭!」從此,法拉奇與眼淚徹底絕緣。 法拉奇的父親熱愛政治,他同時也是義大利積極的反法西斯分子,曾激烈對抗墨索里尼的專政,也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不過這些「代價」之後都在法拉奇的非虛構文學作品中被作為使用頻率頗高的一手素材,一次次閃現出英雄般的光彩。也很多次被作為餌鉤將采訪的政治人物引入戰爭或自由一類的話題。更重要的是父親這種政治上的喜好偏向影響了法拉奇在很多范疇中對政治領域的明顯偏好,使得「戰爭」在法拉奇的生命中,成為了和「文學」一樣重要的關鍵詞。
在童年時代的佛羅倫薩,她參與了父親領導的抵抗法西斯地下運動。用瘦弱的手指學習使用手榴彈給她留下了終身的印記。「作為一個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戰斗。也就是更多地觀察,更多地思考和創造。同樣,如果你生來貧窮。生存是你最大的動力。」二戰的慘痛回憶使法拉奇一直無法擺脫法西斯的陰影,她厭惡德國,厭惡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極權主義。「我不知道納粹分子和德國人民是兩碼事,因此對德國產生了刻骨仇恨。」 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16歲的法拉奇便得到了第一份工作---進入《義大利中部晨報》的新聞編輯室,作警事和醫院報道員。在《義大利中部晨報》5年,從進入該報的的第一篇關於舞場的報道開始,她的文學天性便嶄露出了頭角,經過5年的磨煉,她初露頭角的文學天賦受到義大利的全國性雜志《歐洲人》注意,《歐洲人》為法拉奇後來的輝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從此,她的訪談對象不再是小鎮上的警官或醫院中的工作人員,而是國際知名人士。在好萊塢,她采訪了當紅影星瑪麗蓮·夢露、格里高利·派克、希區柯克和「007」的扮演者辛·康納利。
她采訪義大利共產黨領導人尼爾德·衣阿蒂時,不同意後者稱「二戰中共產黨是最重要、而且幾乎是惟一的抵抗力量,所受的傷亡最多」的說法,並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與之激烈爭論;此時的法拉奇已不僅僅限於一般意義上異於傳統作業的表達主觀意見了,而是一種對話式的爭論。
在與休·海弗納的會晤中,她嘲諷地說他死後會進天堂,「呆在聖徒和烈士們中間,與那些俏妞們在一起,討論天使的性別」;她還用激將法促使希區柯克對自己多年來一直拍攝恐怖電影的原因作出了解釋:「我和耶穌會會士一起學習了三年。他們的一切都嚇得我要死,現在我要嚇唬其他人,聊以報復」。可以說,這是她個性的天然的展示,也是她後來征服一系列風雲人物的秘訣。並在這一系列「征服」中造就了風雲人物之外的這個「神話人物」的誕生。 60年代中期,法拉奇己走進世界新聞舞台的中心,在各種重大采訪活動中亮相。通過對美國國家宇航局的調查性報道、對美國空間工業的深入觀察以及對科學家和登月宇航員的采訪,她逐步奠定了自己的明星地位。隨後她主動請纓去戰火中的越南,經過幾年斷斷續續的戰地記者的冒險生涯,贏得了人們對她勇敢無畏精神的欽佩。
1965年法拉奇對美國國家宇航局的一系列調查性報道及後來寫成的《假如太陽隕落》一書。在這些有關月球的報道中,法拉奇表達個性的最突出的方式,是把文章的主題納入個人思想的體系中去,對航天技術、政治、宗教、死亡等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保證讀者自始至終都以巨大的熱情關注著作者的思想與蹤影。」例如,當她進入阿波羅號太空船、親身體驗身處密封艙的生理感受時,她想起了二戰期間作為抵抗組織成員的父親遭監禁時所住的昏暗的囚室和臨時搭建的床,同時闡釋了人類面對孤獨與恐懼時的不同態度;當宇航員斯雷頓提到二戰中他曾在義大利上空作戰、並參加過對佛羅倫薩鐵路的轟炸時,法拉奇再次把個人回憶插入到敘述中去 ,講述自己在一次空襲中經歷的恐怖,並引發了對航天技術的道德評判;她還在報道中加入了她的父母對空間探索的觀點、她與宇航員在海灘散步時的交談、她站在巨大的屏幕前觀看阿姆斯特朗繞行月球的情景等等。 在這里,「法拉奇用自己的世界與其他世界作對比,其目的是通過描寫個人的感受與判斷,使自己的影子在書中無所不在,為了自我表現她不斷地改變和歪曲著真實的客觀世界,使這個世界經由她的加工一次次幫助她完成了形象的成功塑造。」
1968年9月,第19屆奧運會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舉行,此舉招來的是大規模的學生反政府運動。法拉奇在報道中讓事實說話,但通過自己傳神的報道依然牢牢占據著戲劇舞台的中心。在一次示威活動中,法拉奇身受重傷,被士兵拖著頭發拽下樓梯,扔在大街上。但她大難不死,被人救了過來。她在《奧莉婭娜·法拉奇報道:血洗之夜我不幸受傷》中講述了她的歷險經歷:「子彈在我們頭上呼嘯。我聽到人們在呼喊……我左邊那個人受了傷……一顆子彈打穿了水管,水向我們噴射過來,我們……浸泡在被血染紅的水裡。」法拉奇的文字具有類似歷險小說的特徵,率直有力,引人入勝。附帶的照片有力地補充和說明了她的個人形象。法拉奇通過文字鞏固了她女英雄的形象:面對專制主義,一位追求自由與公正的女記者挺起了胸膛。

Ⅲ 如何做好深度人物訪談

如何做好深度人物訪談
人物專訪是就某個人物或某個問題進行的專門的訪問,具有三個「特」:特定的問題,特定的對象,常常還包括特定的場合。下面我想結合這已學的專業知識和以往的采訪實踐來談談如何進行一次較有深度的人物訪談。

要采訪就得有采訪對象,所以我認為首先就是要選准采訪對象。專訪對象的選擇,對采訪成敗有決定性的意義。人物專訪的對象,通常是與某一新聞有關的新聞人物,有的側重與人物本身事跡,有的側重於某個問題或者某一新聞事件。人物專訪的新聞性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須要選擇有新聞價值的人物,這樣采訪才有典型性,代表性,才能有深度。

選擇好了采訪對象,接下來就是要做好采訪前的准備工作。充分的事先准備對任何成功的采訪都是最基本的元素。每一位記者都有年個個秒毫在采訪前盡力去了解被訪問對象的有關材料。以專門采訪世界上大人物而著稱的義大利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說: 「我不把自己當作毫無感情的錄音機。」她每次采訪之前,總是要閱讀大量被訪問者的書籍和材料,作出筆記和研究心得。准備工作的范圍應廣,細,深,要熟悉采訪對象的簡歷,了解訪問對象的專長,主要事跡及成就。准備越充分,采訪就越主動。當然,這些准備只是匆忙的,膚淺的,真正的采訪前的准備工作,是記者日積月累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

一切准備就緒.,確定好采訪的時間和地點以後,就進入正式的采訪環節了。很多記者都喜歡以一小段簡要的閑聊作為采訪的開場白,以便與采訪對象建立親密和諧的關系。這點是人物專訪最關鍵之處,它給被采訪者一個估量記者的機會,給采訪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

開場白過後,優秀的記者會很快過度到為這次采訪准備好的問題上來,提問的方式和內容有很多,選擇適當的問話內容,講究提問藝術就成了采訪成功的核心,提問的方式一般來說有三種類型:一是漫談式的,氣氛鬆弛,范圍不限,請對方談點觀點感受或想法,這種問題容易談起來,但如果回答得太籠統往往使被采訪者答非所問。第二種是直指式的,目標明確,問題具體尖銳,不容迴避搪塞,易於突破,但問話語氣或方式不當也容易使對方「悶掉」,出現冷場和僵局。第三種是商量式的,問題很具體明確,問要害之處,但口氣比較緩和,有點請教或者懇求的口氣,不逼人太甚。這三種方式應該以直指式為主,其他結合使用,這樣才能提高訪問的效率和質量,不至於不得要領,開「無軌電車」。

提出的問題從內容上講應該觸及被采訪人物的工作,生活和個人興趣,並且要針對被采訪者的職業或者背景專門設計。例如采訪一位電影明星,他並不是作為政治活動家為人所知道\的,就不要話大量的時間問他政治方面的問題。采訪的問題應該按照其重要性大小來順序排列。一般問題放在前邊,難對付的,強硬的,進攻性的問題放在後面.隨著采訪的逐步深入再慢慢提出,這樣一步一步,才能讓對方易於接受,不覺得唐突。著名記者斯諾就說過: 「如果提一些措手不及的問題,使對方不好回答,那是很愚蠢的。」

但是,在采訪過程中,有些觸及本質的問題雖然很敏感,提出來會感覺尖銳,但還是應該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問出來。對問題要鑽研得透,不能淺嘗輒止,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這樣采訪才能做得深入,才能了解到最內核的東西。在采訪中一旦抓准問題,就要深入開掘,抓住要害, 「掘地三尺」,記者要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探索者的位置上,就一個問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同被采訪者共同探索,知道把問題的本質抓到手為止。人物訪問的能手義大利女記者琳埃娜.法拉奇,以敢於和善於提出尖銳問題著稱。她的采訪是十分緊張的,而不是鬆鬆垮垮的。她采訪鄧小平,第一個問題就出語不凡: 「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第二個問題又進一步說: 「對西方人來說,我們有很多問題不理解,只能各國人民在講起四人幫時,把很多錯誤都歸咎於四人幫,說的是四人幫,但他們伸出的卻是五個手指。」可以說法拉奇這些問題都是十分尖銳和重要的,而且為世界所關注。她發問前經過了精心的研究,問得很有質量。當然,鄧小平的回答更是精闢而巧妙。

同時,在問的時候,記者應該時刻記住一個問題要能夠導出下一個問題,要逐步深入,使整個采訪自然而有次序,問題與問題要銜接得當。不能想到哪問到哪,一點邏輯聯系都沒有.,這樣也容易讓對方覺得你准備不夠,產生厭煩情緒。

記者在聽的同時,也要注意觀察,從對方的表情,動作中揣摩他的心理,這有利於問話的繼續。在人物專訪中,記者是活躍的一方,可以以各種方式使訪問更活潑,更有內容。專訪要訪,要有記者形象。有訪有問,有動態感,有生活氣息,有感情交流,讓被采訪者與記者產生心靈的交感,用心,用感情來回答記者的提問,而不是機械被動地回答。這樣的人物專訪才是成功的采訪。

Ⅳ 人物新聞評論怎麼寫

怎麼寫才能讓新聞人物的報道更精彩?

回答:

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著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采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要詳細而生動。專訪的特點在一個"專"字,重點是一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相對於其它新聞形式,人物專訪可讀性具有親和力。

一、 哪些人物能成為新聞

人物報道分為名人偉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種。

1、 名人偉人任何時候都是新聞,它的價值在於人格魅力和他們的事業成就。
義大利記者法拉齊就是一位善於采訪名人偉人的記者。她采訪過鄧小平、基辛格等一大批世界政要,這些人物的新聞價值不言而喻,而且因為這些人物的顯赫性和影響力,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是新聞。里根在世時是新聞的中心,去世也成了重大的新聞事件,影星夢露去世這么久,關於她生前死後的事還時常成為媒體的頭條。

2、 公共人物因新聞事件的發生而具有新聞價值,它的價值在於公共人物對社會的影響力。這些人物包括官員、藝術家、公共知識分子等等。他們本身新聞的價值不大,但很多有價值的新聞與他們有關,他們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策劃者、反對者,因為他們的公共性,所以他們在新聞事件的一舉一動都能成為新聞。如非典時期的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科學家鍾南山,如經濟學家吳敬璉、台灣作家龍應台等等。

3、 普通人物因為經歷和遭遇而成為新聞,它的價值在於它的故事性。如大學生馬加爵、西安體彩寶馬案中的劉亮。前者要是沒有殺人,恐怕永遠不會成為輿論的中心,後者不是因為體彩中的造假,也不會成為新聞人物。

二、采訪的通則

1、 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訪對象,他的生平、價值觀、作品、業績,特別是最新的動向,可能的話請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請他建議尋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2、 擬定采訪提綱,設計問題。問題的擬定是建立在對采訪對象的了解上的,問題的設計不應過於瑣碎,最好是在擬定問題時,要先問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圍繞主題和采訪目的設計問題。

3、 准備好錄音筆,主要問題瞭然於胸。這樣做的好處是防止你拿出采訪本時,對方突然產生戒備心理,迴避許多重要的內容,甚至中斷采訪。

三、人物報道怎麼寫

人物報道的寫法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話體,一種是敘述體。
1、對話體。對話體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人物報道的題材,它有三大優勢:講究對話的精彩;基於對話者能說會說,或者說的慾望被調動起來,被訪者極具個性;新聞事件或被訪者極具爭議性
不過,使用這種題材別忘了在對話前加上對新聞人物的描述,一定要把這個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出來,突出他與別人不同之處。
2、 敘述體。敘述體也有三大優勢:講究故事架構;敘述自由,易於表現主題;便於穿插背景材料。

Ⅳ 西西里巴勒莫市長是誰

義大利西西里巴勒莫市長是萊奧盧卡奧蘭多。

Ⅵ 中外著名記者

瑪莎·葛爾宏——戰地記者,海鳴威的第三任妻子,報道過美國入侵巴拿馬事件。
喬治·伯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1948年在報道希臘政府腐敗時神秘遇害。
海倫·斯諾 埃德加·斯諾——1936年訪問陝北紅區,37年采訪毛澤東、朱德和許多中共首腦人物,1991年9月,中國作家協會和中華文學基金會授予海倫·斯諾「理解與國際友誼獎」。1996年6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榮譽稱號,海倫·斯諾還兩次獲得了諾貝爾獎提名。
穆青—— 原名穆亞才,「七七」事變爆發後,16歲的穆青到山西臨汾,進了八路軍學兵隊學習,後留師部宣傳做宣傳工作。1942年,穆青發表了新聞報道《我看見了戰士的文化學習》。通過描寫戰士們在戰斗勞動生產之餘,抓緊點滴時間進行文化學習的事跡,反映了戰士們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1942年9、10月間,穆青發現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訊《人們在談說著趙占魁》,再現了陝甘寧邊區工業勞動模範趙占魁的風采。1944年9月,他發表了《本市白家牆楊漢珠傷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常志勝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寫東北抗日聯軍歷史的任務,寫了《東北抗日聯軍史略》。通過豐富的資料、確鑿的事實,再現了將士們在白山黑水之間14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1949年3月,穆青隨軍南下,寫出了《飛馳在南線的汽車兵團》、《穿過大別山麓》、《良田鎮的無名女英雄》、《狂歡之夜》、《十里長鞭》、《熱情澎湃的長沙城》、《白匪主力潰滅的狼狽相》等多篇戰地通訊,真實地記錄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勝利的足跡。在土改中寫了《因為分配了土地》、《搶財神》、《誰養黃牛誰發財》等新聞作品。他的新聞通訊報道濃縮了偉大時代,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敘寫了時代激流,因而讀來引人入勝。 解放後,穆青又寫了不少作品如《管得寬》、《一厘錢精神》、《九龍江上抗天歌》、《馴水記》等等。1986年,國家創辦中國新聞學院,穆青兼任新聞學院院長。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並沒有放棄寫作,如新聞作品《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托》、《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等,充滿了藝術命力和感染力。 穆青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新聞記者,曾任新華社社長。從事新聞工作50多年,他勤學苦練,不懈進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寫了多篇在我國新聞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聞佳作。

閱讀全文

與采訪義大利市長的記者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靈活用工率是多少 瀏覽:96
伊朗為什麼設最高領 瀏覽:235
美國和伊朗發生了什麼新聞 瀏覽:413
印度版非布司他片哪裡賣 瀏覽:784
越南快遞多少錢越南專線 瀏覽:722
伊朗擁有多少核武 瀏覽:990
歐洲為什麼要執意反對美國制裁伊朗 瀏覽:381
中國和伊朗什麼時間開始足球比賽 瀏覽:201
中國寄東西到美國多少錢 瀏覽:801
越南青芒果怎麼分辨熟 瀏覽:81
義大利鍋爐牌子有哪些 瀏覽:601
越南電視劇都對國產劇做了什麼 瀏覽:841
越南水果如何報稅 瀏覽:69
在越南做生意能做什麼 瀏覽:929
如何防止印度飛蚊子 瀏覽:571
印度人如何超載 瀏覽:520
義大利最嚴重的疫情在哪裡 瀏覽:521
為什麼越南的白酒那麼貴 瀏覽:546
上海學中國舞哪裡最好 瀏覽:750
北河位於中國哪裡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