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若瑟的漢學貢獻
馬若瑟從一開始學習漢文時起,其目的就不只是為了傳教,而且想要用漢文來著述,並且從漢文經籍中尋找對信奉基督教的支持和依據,為此,那些把中國經典文獻看成禮儀事物代表的傳教士們,就對馬若瑟感到不滿和懷疑。
馬若瑟精通漢文,他著有許多用漢文寫成的宣傳天主教教義的書籍和用拉丁文、法文寫成的研究中國的書籍。馬若瑟的最重要著作就是《漢語札記》(拉丁文標題為Notitia Lingae Sinicae,1831年在馬六甲出版。是馬若瑟死後70多年才出版的遺著)。馬若瑟編寫這部著作的想法,在當時說來是很新穎的,他認為學習中文,不應該沿襲拉丁文文法的理論和方法,而應該通過實踐來學習。這部著作的問世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從馬若瑟寫成寄回法國到這部書在一個多世紀以後方才問世,經歷了頗為曲折的道路。根據法國漢學家阿貝爾—雷米扎(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的看法,是馬若瑟的這部《中國語文札記》和另外一位來華的西班牙人多明我會傳教士萬濟國(Francisco Varo)於1703年在廣州出版的《官話語法》(西班牙文標題為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被法國的中國學家傅爾蒙剽竊了。馬若瑟在當時和在巴黎的傅爾蒙有通信來往,便把自己寫的新的中文語法的手稿在1728年寄給傅爾蒙,以便使傅爾蒙高興一下;但是當時傅氏自己也在編寫中文語法書《中國文典》(拉丁文標題為Grammatica Sinica,按上述說法倒不如是剽竊了萬濟國的著作)一書,於是便趕忙在馬若瑟的稿件尚未到達巴黎之前,將《中國文典》手稿存放到法國皇家圖書館(即現在的法國國立圖書館),然後在馬若瑟的稿件到達後說是自己的稿件遠勝過馬氏的《中國語法札記》稿件,於是馬氏的5卷稿件就被束之高閣,而《中國文典》則先於1737年出版了一部分,即《漢學沉思集》,又於1742年出版了完本(拉丁文標題為Grammatica plex)。
馬若瑟還把中國元曲《趙氏孤兒》譯成了法文(法文標題為Tcho-chi-cou-eulh;ou,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tragédie chinoise),這是歐洲人首次將中國戲劇譯出的譯本,收錄在由杜赫德神甫(Père Jean Baptiste Du Halde)編的《中華帝國全志》(1735年出版)的第3卷內。此譯本也收錄在1736年在海牙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第3卷第417~460頁內。伏爾泰在讀了馬若瑟的法譯本《趙氏孤兒》之後,創作了一部悲劇,題為《中國孤兒》,1755年出版,並在同年搬上舞台演出了,伏爾泰把故事發生的時間推到了成吉思汗時期,但是藍本仍是馬若瑟的法文譯本《趙氏孤兒》。伏爾泰還為他的《中國孤兒》加上了《孔子學說五幕劇》的副標題。
《趙氏孤兒》在法國一經發表,就贏得了眾多的讀者,甚至在整個歐洲也不脛而走。先後幾十年間,就被譯成了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種版本。就連當時在歐洲名聲顯赫的文學巨匠、大詩人、大思想家,像義大利的梅達斯塔蘇、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歌德等,無不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紛紛加以改編,搬上舞台,在歐洲許多知名的大戲院都引起了轟動。
馬若瑟還曾寄給巴黎法國皇家圖書館許多在中國出版的書籍,法國國內非宗教界的世俗中國學家們曾作為任務對這些書籍進行過研究。在馬若瑟寄回法國的這些書籍中,還特意挑選有一部元代雜劇選集,後來這本書就由巴贊(Antoine Pierre Louis Bazin)和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Stanislas Julien)合作(按,主要是由巴贊譯出的)譯成法文出版了,該書中 文標題為《元曲選解題》,法譯本於1838年在巴黎出版了。馬若瑟提供此書的中文藍本的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
馬若瑟對於他寄回的書籍寫的一些介紹性的短論,至今仍然收藏在法國國立圖書館內。他寫的信件有3份收錄在《耶穌會會士書簡集》裡面,還有第4封信,是從傅爾蒙的文件中找到的,後來由晚年在巴黎定居的德國人東方學家海因里希·尤利烏斯·克拉普羅特(Heinrich Julius Klaproth ,1783~1835)給編寫進《網路編年史》(法文標題為Annales Encyclopédiques)裡面,這封信中對傅爾蒙的《中國文典》文稿進行了坦率和嚴厲的批評。
在法國耶穌會士中,有這樣一小部分人,由於他們對《易經》一書的關注,被稱為易經派,馬若瑟即名列其中。在歐洲,這些人被稱為索隱派,因為他們宣稱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發現了基督教傳統的蹤跡,並對它們進行了索隱式的和象徵論的解釋。
馬若瑟有很多文章和論文討論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一篇獲准付印。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其中幾篇得到了發表,但基本上沒有引起注意。
馬若瑟的有生之年大多用於研究中國文學,其研究對象從保存下來的早期文獻一直到宋朝的哲學家、文士和詩人。他在這些研究中所獲得的對中國文學的深刻認識,使他在寫作《中國語言志略》(Notitia Linguae Sinicae)時獲益匪淺。《中國語言志略》是一本關於中國語言和文學的指南書,後來,這部作品成了歐洲漢學研究的奠基之作。
中國索隱主義是在白晉手中發展起來的,他也是來華耶穌會士,後來成了馬若瑟的老師。白晉的生活和和工作,他對馬若瑟的思想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幾乎可以說白晉的思想決定了馬若瑟的整個一生。
馬若瑟與在華、在歐的許多教士、學者建立了通訊聯系,他把自己的論文寄給他們,希望能出版。被放逐到廣州後,他在《特雷武論叢》上見到傅爾蒙關於中文的論文摘錄,於是與傅爾蒙開始了長期通信,其中大量內容是關於中國語言的討論。1728年,馬若瑟向法國寄去一件包裹,內有大量書籍、手稿和書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卷《漢語札記》手稿。在其隨附的信中,他請求傅爾蒙幫助出版《漢語札記》,既為了將來人華的傳教士,也為了歐洲學者的研究工作。這件包裹直到1730年才被送到巴黎皇家圖書館。傅爾蒙並沒有為出版此書出力。他在其《中文語法》(Linguae Sinarum mandarinicae hieroglyphicae Grammectica daplex, Paris 1742)的前言中,評論《漢語札記》一書組織得很糟糕,行文冗長,舉的例子過多,提出的規則又太少,總之算不得一本真正的中文語法書。而另一方面,後來的漢學家又指責傅爾蒙在著作中剽竊了馬若瑟的研究。傅爾蒙死後,馬若瑟的手稿一直在巴黎皇家圖書館中沉睡,直到19世紀初,被年輕的漢學家雷慕沙喚醒。雷慕沙抄錄了手稿,他後來寫的《漢文啟蒙》(E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ze)很大程度上是以馬若瑟的研究為基礎而完成的。在《漢文啟蒙》的前言中,雷慕沙介紹了《漢語札記》,既高度評價了馬若瑟的成就,又重復了傅爾蒙的批評,認為它不適於出版。馬若瑟生前恐怕萬萬想不到,他的《漢語札記》的出版最終要由英國新教徒完成。近代中國新教傳教 事業的開創者,英國人馬禮遜(Robert Morrisson,1782—1834)獲得一位英國貴族的資助,決定在馬六甲的英華書院出版《漢語札記》。當時還是雷慕沙的學生的儒蓮(Stanislas Julien)為生計謀,給馬禮遜抄錄了手稿(根據雷慕沙的抄本)。1831年這部著作終於在馬六甲出版了。該書隨即獲得許多人的推崇。馬若瑟也由此確立了他在漢學史上應享有的地位。
馬若瑟在書中或信中都沒有明確指出他在何時何地如何完成《漢語札記》的。在前言部分,馬若瑟先是對中國自古以來的作品作了介紹,列出49個題目,范圍涉及經史子集,根據年代和寫作風格分為9級。然後,他講了學習漢語的路徑和方法,詞典的情況,關於文字、發音與音調的情況等等。前言最後附錄「漢語諸音總索引」,列出漢語的1445種音節,每一音節列出一個漢字,及其解釋。馬若瑟說他只收入了普通常用的字,入門者須用一兩個月牢記這些字,然後通過《漢語札記》,他將展示索引中沒有的字,一步步擴大學習者的識字量。
馬若瑟介紹自己窮三十年心力研究中文,認真閱讀了無可勝數的中文書籍,做了大量筆記,《漢語札記》正是長期刻苦工作的結晶。人們通常稱《漢語札記》是一部中文語法,但實際上它遠遠超出了這個范圍。馬若瑟寫成的是一部關於中文和中國文學的復雜著作。他的目的是向傳教士提供一本適用的教材,並且為進一步研讀中文作品打下基礎,而非總結出一套系統嚴格的語法來。馬若瑟著眼於教學實踐,他強調「學漢語最好通過例子,因此不要奇怪我給你們舉的那麼多實例。我這么做是因為通過例子比通過規則能更快地通曉中文」。這一點正是他受到傅爾蒙、雷慕沙批評的原因,而從其本身的目的來看,馬若瑟的做法是適宜的。
馬若瑟在書中強調中文語法與西方的語法體系的巨大差異。他說:「事實上,如果我試圖用我們的語法形式套中文,那簡直是犯傻。」要想真正學好中文必須認清這一點。「我遠不是要將我們語言的規則用於漢語。相反,我希望傳教士們解放他們的觀念,將觀念從他們的母語中抽取出來,再讓這些赤裸的觀念穿上中文的服裝。」馬若瑟的希望是不現實的,他還沒有認識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多大程度上受制於固有的語言習慣。當然,他呼籲人們努力擺脫頭腦中的語言成規的束縛,對於學習差異性極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
但頗為矛盾的是,馬若瑟一面高呼:「因此,再見吧Despauterus和Alvarus,我們的拉丁語法。一面仍然採用拉丁語法模式解說中文。馬若瑟沒有一套適合漢語特徵的術語,盡管他引用中國傳統的實詞與虛詞的概念,歸根結底他還得套用西方傳統的語法范疇。對於當時的西方人來說,所謂語法只存在由傳統的拉丁文法發展來的那一套體系,這也是他們描述其他語言規則惟一可用的工具。馬若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矛盾處境,因此有時甚至採用頗具自我解構意味的表述方式:他列出漢語的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詞類,但又指出這些說法其實在漢語中沒有什麼意義。
馬若瑟在他的《漢語札記》(Notitia Linguae Sinicae)中講了他如何通過《四書》學中文:「首先,我抄錄整部《四書》。我在練習本的左頁寫漢字,按照我看到的助手寫字的正確筆順,一筆一畫地寫。同時,我努力牢記每個漢字的各部分的意義。在相對的一頁,我寫下想到的各種註解與評論。與此同時,我還在單獨的本子上列出人名、地名、動物和花草的名字等等。」他又在每個本子上按字母作了索引,以便查找。
馬若瑟說:「我們真的應該用心學《四書》,中國人從童年起就被讓這么做。我們應該一到中國就開始記憶它們。」馬若瑟又講了學習《四書》的恰當順序,以及應選用的註解。這是一個成功者的經驗之談,因為馬若瑟被公認對中文和中國文化有精深造詣。但是從馬若瑟的敘述中可知,當時許多傳教士不像他那樣做。他寫道,年輕的傳教士一到中國就急切地要一本中一歐詞典,然後花很多時間抄寫。馬若瑟認為這樣做效果不好,不如把精力用在《四書》上。
馬若瑟的話很有道理,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學習外語,雙語詞典和語法書仍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四書》為入門教材的同時,傳教士們也需要這些東西的幫助。
應當承認《漢語札記》作為語法書顯得不夠系統,而且明顯缺陷是沒有句法部分。但《漢語札記》的豐富性使它遠遠超越了一本語法書的范疇,它充分體現了馬若瑟在中國語言文學方面的淵博知識和深厚功力。
B. 歐洲三大漢學家的顧彬
顧彬(Wolfgang Kubin),1945年12月17日出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策勒市,是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翻譯家、作家、德國翻譯家協會及德國作家協會成員、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 顧彬以德文、英文、中文出版專著、譯著和編著達五十餘部,如《中國文學中自然觀的演變》、《中國古典詩歌史》等。合編、主編或翻譯的著作和文學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和《百花齊放》、巴金的《家》和《寒夜》,以及《現代中國小說(1949-1979)》、《中國現代文學漢文藝批評文集》、《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的婦女與文學》、《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等。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顧彬在中國文學的翻譯方面成績斐然,已出版的著作主要有:
北島《太陽城札記》(慕尼黑.Hanser.1991)
楊煉《面具和鱷魚》(柏林.Aufbau. 1994)
楊煉《大海停止之處》(斯圖加特.Edition Solitude. 1996)
《魯迅選集》六卷本(蘇黎世.Union.1994)
張棗《春秋來信》(艾辛根,Heiderhoff Verlag, 1999)
梁秉均《政治的蔬菜》(柏林.DAAD. 2000)、北島《戰後》(慕尼黑.Hanser. 2001)
翟永明《咖啡館之歌》(波恩.Weidle Verlag. 2004)
作為作家的顧彬,也出版了自己的一些文學作品:
詩集:《新離騷》(波恩.2000)、《愚人塔》(波恩.2002)和《影舞者》(波恩.2004);
散文集:《黑色的故事》(維也納.2005)。
C. 國外著名的漢學家有哪些呢
姓名 中文譯名 國籍 生卒年月 研究領域
Ferdinand Verbiest 南懷仁,字敦伯,又字勛卿 比利時 1623-1688 西學東漸(天文歷法、鑄炮等)
Philippe Couplet 柏應理 比利時 1623-1693 中國經典思想譯介
Michel Boym 卜彌格 波蘭 1612—1659 中國動植物學、醫葯學、地圖學等
Herbert Franke 福赫伯 德國 1914- 中國古代史,重點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國文學史、文化史和邊疆民族史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湯若望,字道未 德國 1592-1666 西學東漸——天文歷算
Otto Franke 奧托·福蘭閣 德國 1863-1946 主要研究中國歷史,出版了巨著《中國通史》。
Richard Wilhelm 衛禮賢 德國 1873—1930 翻譯中國古典經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Wilhelm Grube 顧路柏(又譯顧威廉) 德國 1855-1908 中國文化與文學
Wolfgang Bauer 鮑吾剛 德國 1930.2.23-1997.1.14 中國哲學史、思想史
Wolfgang Franke 傅吾康 德國 1912— 明清史;中國近代史;近代東南亞華人碑刻史籍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 Леонтиев 阿列克謝·列昂季耶維奇·列昂季耶夫 俄國 1716-1786 漢語
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瓦西里·巴甫洛維奇·瓦西里耶夫(王西里,魏西里夫) 俄國 1818.2-1900.4 佛教,中國歷史、地理、語言、文學
Илларион Калинович Разсохин (Россохин,Рассохин) 伊拉里昂·卡利諾維奇·羅索欣 俄國 1707-1761 漢語
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дрионович Скачков 康斯坦丁·安德列亞諾維奇·斯卡奇科夫(孫琪庭,孔氣,孔琪) 俄國 1821-1883 收藏,天文、氣象,農業、手工業
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Пичуринский) 尼基塔·雅科夫列維奇·比丘林(法號雅金夫,亞金甫) 俄國 1777.8-1853.5 漢語、中國邊疆民族史地、中國傳統文化
Паве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менский 巴維爾·伊萬諾維奇·卡緬斯基 俄國 1765-1845 滿學,漢語
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вич Попов(Мао Линь) 巴維爾·斯捷巴諾維奇·波波夫(柏百福,茂陵) 俄國 1842.8-1913.12 漢語、中國政治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ф 彼得·伊萬諾維奇·卡法羅夫(法號鮑乃迪,巴拉第) 俄國 1817.9-1878.12 宗教、漢語、中國邊疆史地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格奧爾基耶夫斯基 俄國 1851.10-1893.7 漢語,中國古代史
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 鮑利斯·李沃維奇·里弗京(李福清) 俄羅斯 1932.9- 中國文學
Владими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Мясников 弗拉基米爾·斯捷潘諾維奇·米亞斯尼科夫 俄羅斯 1931.5- 俄羅斯漢學史,俄中關系史
Владислав Федо ович Сорокин 弗拉季斯拉夫·費德羅維奇·索羅金 俄羅斯 1927- 中國文學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еньшиков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緬希科夫(孟列夫) 俄羅斯 1926.2-2005.10 中國古典文學,敦煌寫本
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в 列奧納德·謝爾蓋耶維奇·貝列羅莫夫(嵇遼拉) 俄羅斯 1928.12- 中國古代政治史,儒學
Михаил Леонтьевич Титаренко 米哈伊爾·列昂季耶維奇·季塔連科 俄羅斯 1934.4- 中國哲學、中國政治
Николай Трофимович Федоренко 尼古拉·特拉菲莫維奇·費德林 俄羅斯 1912.10-2000.10 中國文學
Рудольф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 Вяткин 魯道夫·弗謝沃洛多維奇·維亞特金 俄羅斯 1910.3-1998.9 中國歷史
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ий 謝爾蓋·列奧尼多維奇·齊赫文斯基(齊赫文) 俄羅斯 1918.9- 中國近代現代史、俄中關系、蘇中關系、日本近現代史
Donald Holzman 侯思孟 法國 1926- 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代思想等許多方面,文學方面尤其以中國魏晉南北朝詩與樂府最為突出,同時對於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念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Edouard Chavannes 埃瑪紐埃爾-愛德華·沙畹 法國 1865-1918 沙畹一生治學謹嚴,涉獵廣泛,研究中國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鑽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國地理、道教、中外關系史等諸多方面。
Grosier 格魯賢 法國
中國的歷史、美術和文學。
Henri Maspero 馬伯樂 法國 1883—1945 中國古代史、中國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語、安南史。
Jacques Gernet 謝和耐 法國 1921- 中國社會和文化史研究
Jean Francoise Foucquet 讓·弗朗索瓦·富凱 法國 1665-1741 傅聖澤在中國22—1721),可謂博覽群籍,儒、道、諸子,古代經典,近人註疏,都有研究,尤其是協助白晉對《易經》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
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 雷慕沙 法國 1788—1832 對古代中國的哲學理論、漢語語言、中國古代文學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國古代小說領域,成就更為突出。
Joachim Bouvet 白晉 法國 1656-1730 白晉是一位對於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對中國《易經》的系統研究。
Joseph de Premare 馬若瑟 法國 1666-1736 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學。
Joseph-Francois –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 馮秉正 法國 1669-1748 精通滿、漢語言,主要研究中國歷史、文學,《中國通史》就是其在歷史研究方面的成果。
Marcel Granet 葛蘭言 法國 1884-1940 葛蘭言運用社會學理論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宗教和禮俗,而且主要致力於中國古宗教的研究。
Nicolas Trigault 金尼閣 法國 1577-1629 涉及中國政治、歷史、教育、宗教、漢語語音等方面。
Paul Demiéville 戴密微 法國 1894—1979 戴密微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興趣廣泛,在佛教、道教、敦煌學、語言學、中國古典文學等方面都有傑出成就。他從研究敦煌經卷始,繼之及於禪宗、禪意詩、文人詩。尤其是評介中國古典詩歌深入細致,推動了法國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
Paul Pelliot 保羅·伯希和 法國 1878—1945 伯希和精通漢、滿、蒙、藏、阿拉伯、伊朗語和其他東方語言,主要研究方面為中亞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東漸史等方面。
René Etiemble 艾田蒲 法國 1909- 中西文化交流與比較研究
Rolf Alfred Stein 石泰安 法國 1911-1999 不僅包括西藏學,而且還包括漢學與東方學各個方面。他在西藏學研究領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間文學、宗教、語言、歷史、文化、地理、民族、社會、藝術、建築、神話和風俗等。
Stanislas Julien 儒蓮(茹理安) 法國 1797-1873 研究范圍很廣泛,他還介紹了有關中國農業、蠶桑、陶瓷方面的漢學書籍,並把一些中國小說、戲曲等譯成了法文。
車柱環 車柱環 韓國 1920- 中國古典文學及道教
Robert Hans VAN GULIK 高羅佩 荷蘭 1910-1967 中國古代偵探小說創作;中國琴藝與書法;文物收藏與鑒賞
Jaroslav Prusek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捷克斯洛伐克伐克 1906-1980 普實克對漢學的研究涉獵很廣,他從一般地對文學材料和文學史的研究,到對一些問題的歸納與提出,涉及到了文學最本質的東西;他能夠從亞洲的主流甚至世界的主流看中國文學;他對現代文學的主體性和個性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對傳統的敘事性文學的藝術性與讀者的關系問題
Benjamin I. Schwartz 史華茲 美國 1916-1999 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先秦思想史
Ezra Vogel 傅高義 美國 1930- 當代中國、日本
John King Fairbank 費正清 美國 1907—1991 近現代中國問題研究,涉及中國政治制度、中國外交史及美國的對華政策等
Lawrence J. Lau 劉遵義 美國 1944- 經濟學
Patrick Hanan 韓南 美國 1927- 中國古代文學
Paul A. Cohen 柯文 美國 1934- 中國近代史
Philip Alden Kuhn 孔飛力 美國 1933- 晚清中國近代史、海外華人移民史
Robert G. Henricks 韓祿伯 美國 1943- 中國宗教與思想文化
Samuel Wells Williams 衛三畏 美國 1812—1884 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社會、宗教、經濟、文學、文字等諸多領域)
Sarah Allan 艾蘭 美國 1945- 中國神話,思想史及考古文化
TuWeiming 杜維明 美國 1940- 中國歷史、哲學與儒家研究
波多野太郎 波多野太郎 日本 1912- 中國哲學、語言、文學、戲曲。
倉石武四郎 倉石武四郎 日本 1897-1975 漢語研究、漢語教育及辭典編纂
赤冢忠 赤冢忠 日本 1913- 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代哲學
渡辺欣 渡邊欣雄 日本 1947- 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風水學
福井康順 福井康順 日本 1898-1991 中國哲學思想史
荒川清秀 荒川清秀 日本 1949- 漢語言學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 日本 1904-1980 中國文學、歷史
井上靖 井上靖 日本 1907-1991 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題材小說創作
鹿地亘 鹿地亘 日本 1903-1982 中國近現代政治、魯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和翻譯。
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 日本 1866-1934 內藤湖南在中國學方面,研究范圍十分廣泛:從對中國稀見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證、編輯、出版,到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劃分,對中國文化發展趨勢的論證,對中國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評論,以及在中國史學史、美術史、目錄學史、敦煌學、滿蒙史地等領域,也都卓有建樹。
青木正兒 青木正兒 日本 1887-1964 中國文學、中國戲曲、中國風俗
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 日本 1868-1947 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戲曲
松枝茂夫 松枝茂夫 日本 1905-1995 中國文學研究、《紅樓夢》研究、中國文學翻譯
藤堂明保 藤堂明保 日本 1915- 中國語學研究、漢語教育
田中謙二 田中謙二 日本 1911- 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戲曲
武內義雄 武內義雄 日本 1886—1966 中國古代哲學
新島淳良 新島淳良 日本 1928- 中國現代史
鹽谷溫 鹽谷溫 日本 1878-1962 中國文學、中國戲曲。
伊藤漱平 伊藤漱平 日本 1925- 中國古典文學、《紅樓夢》翻譯與研究
竹內好 竹內好 日本 1908—1977 中國現代文學、魯迅研究
Goran Malmqvist 馬悅然 瑞典 1924- 馬悅然在中國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從古漢語語法和音韻分析到四川方言調查,從中國古典小說的翻譯到當代朦朧詩的譯介,他的學術研究涉獵了中國語言學與中國文學的眾多領域。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高本漢 瑞典 1889—1978 漢語音韻學;方言學;詞典學;文獻學;考古學
Torbjorn Loden 羅多弼 瑞典 1947- 側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他又專攻朱熹和戴震哲學。
Алексей Петрович Рогачев 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羅加喬夫(羅高壽) 蘇聯 1900.1-1981.4 中國古代文學史,漢語
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 瓦西里·米哈伊洛維奇·阿列克謝耶夫(阿理克) 蘇聯 1881.1-1951.5 中國文學(文學翻譯和文學史),中國民間文化(書法、年畫、古幣、民俗等),漢語(研究與教學)
Francois Xavier 方濟各·沙勿略 西班牙 1506-1552 沙勿略作為「教皇特使」前往東方傳教,其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在東方的宣教活動能使「適應」策略系統化並突出其可實施性。而沙勿略的歷史功績也就在於為「適應」策略確立了一系列的原則。
Mendoza Juan Gonzalez De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 西班牙 1545-1618 中國文化史
Harold Zvi-Schifferin 哈羅德·史扶鄰 以色列 1922- 史扶鄰教授的專業興趣始終是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他主要通過研究孫中山來研究中國的政治、民主制度發展之路和治國的經驗。
Giuseppe Castiglione 郎世寧 義大利 1688-1766 西洋繪畫
Martino Martini 衛匡國 義大利 1614—1661 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
Matteo Ricci 利瑪竇 義大利 1552—1610 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涉及數學、地理學、天文學、語言學等
Michele Ruggleri 羅明堅 義大利 1543-1607 傳教士漢學
Paolo Santangelo 史華羅 義大利 1943- 史華羅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明清史的研究,他從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進入明清文學史領域,但並不僅僅從經濟基礎研究中國,而是從「情感」變化研究入手,進入上層建築的核心「文化」意識,力求論證明清時期中國社會意識的變化及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
Alexander Wylie 偉烈亞力 英國 1815-1887 向西方介紹中國歷史、文化與科技;將西方近代高等數學等科學知識傳入中國。
Arthur David Waley 阿瑟·戴維·韋利 英國 1889-1966 中國歷史文化翻譯與研究
David Hawkes 戴維·霍克思 英國 1923- 中國古典文學譯介
David N. Keightley 吉德煒 英國 1932- 中國古代史研究
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思 英國 1845-1935 中國語言、文化、文學研究及翻譯
James Legge 理雅格 英國 1815-1897 中國歷史與文化,特別是對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翻譯
Joseph Needham 李約瑟 英國 1900—1995 中國科學文化史
Robert Morrison 馬禮遜 英國 1782—1834 漢語研究及辭書編纂
D. 歐洲輝煌的三大漢學著作有
歐洲三大漢學家,是指歐洲國家中三個漢學家的總稱。分別為:顧彬,施寒微,施舟人。代表作品有北島《太陽城札記》等。E. 國外最有名的漢學家是誰
凡埃斯博士教授、根茨博士教授、康蓬博士、密特勒博士教授、彌勒?薩伊尼博士教授。
F. 蘇阿芒的絕代才華赤子心
顧 恆
在維也納的世界語博物館里,矗立著一尊中國青年的半身銅像:他腰桿挺直,極目遠望;銅像剛制好時,他還不滿30歲,但已被許多有名望的外國作家所矚目,並稱其為「我們文壇地平線上在東方閃爍著的一顆新星」。
這顆新星就是蘇阿芒。
蘇阿芒,(1936.11—1990.9),黃山區廣陽鄉(因修陳村水庫——太平湖,已淪入湖底)人,本名蘇承宗,阿芒是他的筆名。他是一位自學成材的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他的成功是文學領域的一個奇跡。他出生於1936年,幼年承父母寓居天津,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他在上小學時就很喜歡讀書。母親給他點零錢,他從不買零食吃,而是積累起來去買書。他讀過的書,也都保存得整整齊齊。從許多書籍中知道祖國是個偉大的文明古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便立志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為此,他特別努力學習外語。
1954年,蘇阿芒中學畢業,他滿懷熱情地報考大學西語系,結果是連續3年參加高考均名落孫山。原因是他的父親在舊法院當過兩年的書記員而難過政審關被取消錄取資格。在那「唯成分論」的年代,大學之門對蘇阿芒是可望不可進的。母親望著兒子塌陷的眼窩,真不知說什麼好。他擔心兒子病倒,擔心他一蹶不振。
可是蘇阿芒在痛苦地思索之後。他決心選定了一條自學的道路。上中學時,他就對文學和外語產生了特殊的興趣,英語、俄語都學得很好。現在,為了自修外語他給自己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每天很早就起床,晚上學到深夜。北方的冬天,寒氣逼人,滴水成冰。他勤奮學習,常常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寒冷,爐子滅了,他也不再去管它。他在繼續提高英語和俄語水平的基礎上,又自學了德用和法語。這時的蘇阿芒家境更加清貧,他無錢買書,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對外文書籍一本一本地「啃」,沒有老師,他就找機會同「老外」對話。
一個偶然的機會,蘇阿芒結識了一對義大利僑民夫婦。他就主動找上門去。請他們教授義大利語。這對夫婦被他熱情好學的精神感動了,收下了他這個學生。蘇阿芒聰明強記,加上勤學苦練,從語言、語法到修辭寫作,很快就掌握了義大利語。1957年,他用義大利文寫的評論文章,在義大利《第七日》刊物上發表了。這件事,使他很興奮地意識到:外語是一種很好的工具,如果真正掌握了這種工具,沒上大學也可以為祖國服務。於是,他通過查找字典,或者把幾個國家或語種的字典、詞典互相對照學習的辦法,自學了世界語和其它十幾個國家的語言。
從此,他開始用20多種文字寫作,先後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發表過作品。他先後學會了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日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波蘭語、瑞典語、捷克語、葡萄牙語、丹麥語、挪威語、世界浯等21種語言,並用20多種外文創作、翻譯了大量作品。他的《我愛你,中華》、《在詹天佑銅像前》、《劉三姐》、《梁山伯與祝英台》等300多首抒情詩、敘事詩,在世界50多個國家用二十多種文字刊載。他以詩歌的形式向世界人民介紹聶耳、屈原、杜甫、詹天佑等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和各地的名勝古跡,翻譯我國的民間故事和寓言。他的世界語作品在國外引人注目,被稱為「年輕的天才的中國世界語詩人。」
他的學習毅力十分驚人。經常忘了理發,頭發長得幾乎披肩,吃飯、走路、做事常常自言自語背外浯單詞。他對外語如醉如痴,有人說他是「神經病」,而他不顧別人的嘲笑譏諷,走自己的路。由於太苦太累,用眼過度,眼底血管破裂了,眼前一片模糊。經過治療,病情剛見好轉,他又起早貪黑地學習、寫作,眼底血管又破裂了。這樣反復了好幾年,醫生嚴厲地警告他:你如果再用眼過度,將永遠變成瞎子!但他又怎能停止勤奮地學習呢?
1957年,蘇阿芒被吸收加入國際世界語協會,1965年被日本邀請參加賽詩會,獲得國際優等獎,並將全部獎金獻給了國際世界語協會亞非基金會。1966年,他被選為全世界世界語者青年組織中央委員,擔任著國際世界語協會駐華代表、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國際世界語博物館館員,國際世界語文學季刊《世界文化》特約撰稿人等職。
在是非顛倒的文革10年動亂中,蘇阿芒投寄國外的那麼多信、稿,自然都成了「里通外國」的罪證。抄家、批鬥之後,他被關進監獄,判刑15年。在身陷囹圄之中,他仍然讓母親給他訂一份世界語版的《中國報導》雜志和義大利文版的《新團結》報。他向管教人員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允許他看外文書。有的犯人諷刺他:「都落到這份兒上,還學這玩藝,到夢里去當翻譯吧!」可他卻在一首詩里寫道;「詩歌永不屈服,不管詩人將遭到多少痛苦,沒有紙,也沒有筆,只有無比的憤怒!」在整整10年零4個月的監獄生活中,詩人用他敏捷的思想構思了四五十首詩歌,而這些作品都—一深刻在他的腦海中。
1978年,中共天津市委通過調查認定,蘇阿芒的問題純屬冤案, 1979年1月19日,蘇阿芒予以徹底平反。 4月29日,《光明日報》用第三版整版篇幅介紹他的事跡,引起轟動,一夜之間,阿芒成為全國知名的新聞人物。各種社會活動、采訪、接見、開會、講話使他應接不暇,這顆曾被烏雲遮沒的世界語文壇上的新星,又重見天日了。國內外無數人為他的命運好轉而高興。澳大利亞駐華使館致電慰問,英國女詩人布爾東寄來錢幣,義大利漢學家阿德里亞諾·馬德洛博士親自前來探望。8月27日至31日他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二次全國世界語工作座談會,接著先後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天津市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成為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此後被安排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擔任編輯工作。
由於刻苦勤奮,蘇阿芒成績顯著,1979年,義大利出版了用義大利文創作的詩集《來自中國的詩》(上、下兩冊);1982年用世界語出版了詩集《夏日的悲歌》;198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用中文創作的詩集《遲開的素馨花》。
蘇阿芒的成功,得到了國內外文學界的肯定,他矢志不渝、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永遠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諸多報刊介紹了他自學成材的事跡以激勵後輩學人,他的名字「蘇阿芒」三個字家喻戶曉。
蘇阿芒少小離家,一生坎坷,經過刻苦勤奮的自學,成就顯著,名揚海內外,1984年,他帶病回故里,這里的鄉親父老讓他格外感到親切。他賦詩雲: 飽嘗生活苦果的人,
最知道蜜的甘甜。
歷盡滄桑的人,
最體會黨給的溫暖。
詩人最愛把故鄉詠頌,
我愛安徽的土地。
是它給了我最初的生命,
是它哺育我長大成人。
1988年以後,蘇阿芒身體癱瘓,病情日漸惡化,先後喪失了行走、說話、寫字、打字的能力。
1990年9月,有絕代才華的詩人在天津撒手西去,這年他只有54歲,正是人生的金秋,本該結出累累碩果的季節。
按照他生前的願望,他的骨灰安葬在故鄉:石台縣(廣陽鄉後屬石台縣)城東向北三公里拐至緣坑口的一片向西的斜坡上,讓這位自學成材的世界語及多語種詩人蘇阿芒長眠於此。
《我愛你,中華》
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地方
它們常常引起我的幻想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
俄羅斯神秘的自由夜
塞納河畔迷人的黃昏
和挪威午夜的太陽
但是我最愛的卻只有你喲
美麗的中華!
G. 著名漢學家有哪些
林語堂
錢德明
前蘇聯著名漢學家H·T·費德林
馮秉正,
宋君榮
美國漢學家詹姆土·R·海陶瑋、勞倫斯·A·施奈德
英國漢學家戴維·霍克思
法國漢學家戴密微
英國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德國漢學家顧路柏(顧威廉,Wilhelm Grube)
日本漢學家羽田亨博土
法國漢學家伯希
日本漢學家 木村英雄
日本漢學家 倉石武四郎
日本漢學家清水安三
日本漢學家石井勛
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
日本漢學家小川環樹
日本漢學家近藤西涯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先生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
德國漢學家何可思(Eard Erkes)
德國漢學家衛德明
德國 漢學家弗·庫恩根
德國漢學家威爾翰(Richard Wilhelm)
德國漢學家郭實臘
H. 國外漢學家有哪些
一、蒂麗亞
二、費維愷
三、科大衛
四、龍夫威
五、司徒琳
六、魏格林
七、黎志剛
八、羅伯特·勞倫斯·庫恩
九、施耐德
十、莫羅尼
十一、白永瑞
十二、杜潤特
十三、麥大維
十四、傅熊(Bernhard Fuehrer )
十五、佛朗西斯.沃德
十六、佛郎克.派克
十七、李提摩太
十九、傅路德
二十、李潤和
二十一、費約翰
二十二、嵇遼拉
二十三、曾小萍
二十四、蓋博堅
二十五、泰維斯
二十六、傅敏怡
二十七、瀧川龜太郎
二十八、本傑明·艾爾曼
二十九、杜維明
三十、費正清
三十一、內藤湖南、
三十二、衛禮賢
I. 漢學家的各漢學家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
弗朗索瓦·於連(François Jullien)
汪德邁(Lon Vandermeersch)
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
謝和耐(Jacques Gernet)
伯希和(Paul Pelliot)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龍夫威 (Fred Drake)
季北慈(Bates Gill)
芮瑪麗(Mary Wright)
魏特夫(Karl Wittfogel)
白魯恂(Lucian Pye)
倪德衛(David Nivison) 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
許理和(Erik Jan Zürcher) 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 Kubin)
弗蘭茲·庫恩(Franz W. Kuhn)
馬國瑞(Rui Magone) 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
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艾約瑟(Joseph Edkins)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庄延齡(Edward Harper Parker)
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理雅各(James Legge)
亞瑟·偉雷(Arthur Waley)
胡司德(Roel Sterckx)
朱麗亞・拉佛爾(Julia Lovell,中文名為「藍詩玲」) 比丘林(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
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 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卡法羅夫(Кафаров,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列昂季耶夫(Леонтьев,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
韃靼列諾夫(Татари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еевич)
阿列克諧耶夫(Алексеев, 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奧沙寧(Ошанин, Илья Михайлович)
梅尼希科夫(Меньшиков,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費奧克吉斯托夫(Феоктистов, Виталий Фёдорович)
李福清(B.Riftin) 鍾鳴旦(Nicolas Standaert)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勛卿 崔致遠(최치원)
薛聰(설총)
強首
金大問(김대문) 洪業(煨蓮)
饒宗頤
楊聯升
杜聯喆
房兆楹
余英時
鄭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