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各國古典園林的特點和典型代表各是什麼
人們習慣於將古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歐洲建築體系視為西方建築,將以法國為代表的規則式園林稱為西方園林。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許多別墅園林。以別墅為主體,利用義大利的丘陵地形,開辟成整齊的台地,逐層配置灌木,並把它修剪成圖案形的植壇,順山勢運用各種水法,如流泉、瀑布、噴泉等,外圍是樹木茂密的林園。這種園林通稱為義大利台地園。
西方園林
法國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的造園藝術。1638年,法國布阿依索寫成西方最早的園林專著《論造園藝術》。他認為「如果不加以條理化和安排整齊,那麼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紀下半葉,法國造園家勒諾特爾提出要「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他主持設計凡爾賽宮苑,根據法國這一地區地勢平坦的特點,開辟大片草坪、花壇、河渠,創造了宏偉華麗的園林風格,被稱為勒諾特爾風格,各國競相仿效。
② 園林的歐洲園林特點
歐洲園林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和英國風景式園林為優秀代表,以規則式和自然式園林構圖為造園流派,分別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藝術造詣精湛獨到,為西方世界喜聞樂見的園林。
在園林和建築關系的處理上,義大利台地園開歐洲體系園林宅邸向室外延伸的理論先河,它的中軸以山體為依託,貫穿數個檯面,經歷幾個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擺脫了西亞式平淡的涓涓細流的模式,開始顯現出歐洲體系特有的宏偉壯闊氣勢。
(2)義大利唯一建在湖上的園林是什麼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有:
1、義大利園林。
義大利園林的傳統始於羅馬時代,古羅馬的造園藝術受到了希臘的影響,但形成了清晰的風格、構圖和意境。雖然羅馬時代留下的完整園林很少,只能從一些考古遺跡、壁畫以及文字描述中去了解其基本特點,諸如樹木花卉、植壇草坪、噴泉雕塑、林蔭道、綠色雕刻等,已經成為義大利別墅花園的主要造園特徵,這個特徵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被發揚光大。
2、哈德良別墅(Villa Adriana):古羅馬皇家花園
哈德良是古羅馬歷史上名譽卓著的五賢帝之一。他出生於西班牙一個富裕的移民家庭,是前任君主圖拉真的遠房姻親。哈德良為羅馬帝國疆域的擴大立下了功勞,同時,他在詩歌、數學、建築和繪畫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哈德良統治時期,被後世譽為理想的盛世,歌德曾經說過,如果他能夠挑選生活的時代,他最願意生活在哈德良時期的羅馬帝國。
3、盧福羅花園(Garden Rufolo):中世紀貴族府邸的絕美花園
盧福羅花園位於義大利阿瑪爾菲海岸拉維羅的一座絕美花園,建於十三世紀,是當地貴族盧福羅家族的住宅,拉維羅的大教堂和廣場也是這個家族興建的。庄園豪華無比,建成後不到一個世紀,薄伽丘來此就被迷住了,《十日談》有一段對於這座花園的描繪。
近代音樂巨匠瓦格納來到拉維羅也同樣被這個花園深深迷住。1880年春,瓦格納與藝術家楊科斯基(Jonkousky)一起到阿瑪爾菲海岸旅遊。在拉維羅,他參觀了盧福羅庄園,宣稱找到了他《帕西法爾》第二幕中極盡迷惑氣氛的「克林索爾花園」。
③ 威尼斯的水上建築
像中國的東方威尼斯那樣建起來的啊!
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的威尼斯(英文:venice 、義大利文:venezia) 四周環海,位於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濱的威納托省(Veneto)。從地圖上看,威尼斯彷彿一顆鑲嵌在美妙長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亞得里亞海的波濤中熠熠生輝。
西北角有一條四公里長的長堤與大陸相通,它不但是義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藝術古城。威尼斯及其瀉湖,由118個島嶼組成。素有「水都」、「水城」、「橋城」或「百島之城」的美稱,是義大利威尼斯省的省會(另一資料:威內託大區的首府),也是義大利北部的主要港口。這座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風光獨好,城內歷史古跡比比皆是,是一座風景如畫而又古韻十足的歷史名城。威尼斯全市有117條大小河道(另一資料:177條大小運河)相通,靠401座各式橋梁把它們連接起來。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船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這個面積只有不到7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這個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紀開始發展,14世紀前後,這里已經發展成為義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譽為整個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業貿易旅遊於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紀為威尼斯全盛時期,成為義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16世紀始,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威尼斯逐漸衰落,1797年被奧匈帝國吞並。1849年反奧地利的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直到1866年才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生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橋構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
④ 布拉格觀景殿是由哪些人建造的
哈布斯堡王朝的費迪南一世非常欣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藝術風格。在狹小的王宮中長期生活使他感到壓抑、拘謹,因此國王要求新建一座皇家園林,並使布拉格城向北擴展到鹿溝。
規模宏大擁有眾多藝術裝飾的公園是於1534年在老葡萄園原址上興建的。義大利園丁弗朗西斯科按照義大利園林的建築風格將其分成眾多小塊,並首次在捷克栽植了許多果樹和異域的奇珍異草。除了裝飾用樹和灌木叢外,其間還從鹿溝陽面山坡移栽過來許多異域樹種,如柑橘、無花果。這里坐落著溫室和無花果花園。
費迪南一世開始興建的皇家園林由他的兒子費迪南·蒂羅爾斯基,以及他的繼承人馬克西米利安和魯道夫二世繼續修建。1541年,捷克貴族在義大利遇到曾到過西班牙的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他們曾親眼目睹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是如何改變了義大利城市的面貌。此後,捷克貴族們開始從義大利聘請泥瓦匠、石匠和雕塑家,並按義大利風格來修建自己的夏宮。
在布拉格也有自己的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修建的宮殿,如觀景殿,這是根據費迪南一世的要求為其妻子安娜修建的。起初,夏宮是由熱那亞建築師和石匠帕奧羅·戴拉·斯泰拉以及泥瓦匠德·帕姆皮奧和斯巴吉奧負責修建。
夏宮里不高的建築被輕巧的帶有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石柱形拱廊所環繞著,其上則是按照帕多瓦老式市政廳的樣式修建的陽台。斯泰拉死後,宮殿頂部的修建則是由宮廷建築師沃爾穆特和蒂羅爾來進行的。在宮殿主牆之上他們又加修了漂亮的木製穹頂和屋頂,有點像翻過來的輪船,底部並蓋有小板材。正是這個屋頂使夏宮與眾不同,眾多的塑像更加強化了這種效果,這其中最有趣的是依據神話故事而創作的裝飾場景。
觀景殿的底部是紅色的走廊,構成十字形拱門,用以支撐石柱。夏宮的內部陳設直到現在仍顯奢華,盡管其中最有價值的陳設品於1648年被瑞典人掠奪走了。當時瑞典人火燒皇家園林,破壞了園中所有的植物和幼枝嫩苗。
18世紀上半葉,皇家園林出現了新的繁榮,盡管只是斷斷續續的繁榮。在宮廷園藝師齊納羅夫和建築師丁岑高弗共同的努力下園林呈現出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但是由於法國軍隊1743年的進攻,巴洛克式園林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當時園林供觀賞的部分被指揮官以送給他作為禮物的30個菠蘿購得並用來安置其士兵。
由於1757年普魯士軍隊炮擊布拉格城,園林完全被破壞,保存到現今的巴洛克式建築很少:只有一些由布朗所創作的漂亮的雕塑,其中有本德拉的作品《夜》、《赫耳庫勒斯噴泉》。
19世紀初的皇家園林則按照英式風格重建,並保持至今。現今它已是布拉格城風景勝地的組成部分。
作為文化紀念地當中最有意義的是「打球大廳」。它由沃爾穆特和奧斯塔里斯建於1560年底,這是寬敞宏大的敞廊(68×13米)並建有朝北的拱廊。大廳北面飾有獨具匠心的裝飾和形體刮花法——科學、美德、詩學的象徵。1723年這個展廳被改成馬廄,之後又用作軍用倉庫。
當然,這些給「打球大廳」造成了許多的損害,特別是空氣的影響幾乎完全破壞了這些無價的刮花法藝術珍品。1925年,「打球大廳」被部分地修復了,但仍然被用來當作倉庫。二戰結束時,1945年5月9日,展廳失火。而後,曾對其進行細致地修復,恢復了建築原有的美麗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並著重對無價之寶的刮花法壁畫進行了修復。
皇家園林的西北面是獅子園——第一個私人動物園。在布拉格馴養獅子從查理四世時就已經開始了,也許更早,因為這種百獸之王出現在國徽中。直到1740年,除了獅子外,動物園中還有狼、虎、熊和其他動物。
皇家園林最具代表意義的裝飾是「歌泉」,塑像群由義大利裝飾師捷爾齊奧設計並建造,它的整體建築裝飾和形態裝飾是按韋恩杜勒和布拉茨的設計模本而建造。「歌泉」的得名是由於落在金屬樽上發出悅耳的聲音。當然最好是在金屬樽的下面來傾聽。
噴泉是由亞羅什澆鑄師用鑄鍾的銅鑄製成,它由兩個樽組成,上面的金屬樽鑄造得要精緻一些。亞羅什技師技術精湛,正是由於他們高超的技藝在皇家園林中出現了園林鍾。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觀景殿四周由拱形走廊環繞,並裝飾有大量優美別致的浮雕像。在皇家夏宮園林的裝飾浮雕中有描述費迪南一世給皇後獻花的場景。這個場景使宮殿有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安娜皇後夏宮」。
⑤ 什麼是羅馬四式
1造園時代:造園術(Garden Craft)、造園(Garden Making)、園林設計(Garden Design)、造園藝術(Garden Art)
歐美國家在18世紀中葉以前手工業時期,只有供皇帝使用的獵苑(Hunting Park)(相當於中國周文王之囿)、皇家營苑、王子或貴族的城堡園林、貴族的別墅(Villa),園林、寺廟園林、富裕階層的私園。其中,獵苑和寺廟的聖林是自然的或半自然的。其餘都是人工建造的。因此,園林必須是人工建造的。歐洲18世紀以前的自然風景不能稱為garden,只能稱為park。這個park與後來的urban park,publicpark是完全不同的,後者是人工建造的,而前者是自然的。當時的人造園林有下列許多類型:
(1)果園(fruit Garden)、廚園(Kitchen Garden)、葯草園~Herb Garden),這一類園林,是園藝學科的園林,以果品、蔬菜、葯草等實用功能為主,不能列入園林藝術范疇。
(2)綠色雕塑園(Topiau:Garden):迷園(Maze、Labyrinth)、結紋園(Knot Garden)、花壇園(Parterre)(主要是把許多knot Garden和許多Carpet bed毛氈花壇組成一個中軸對稱的花壇群),這類園林的布局造景都是中軸對稱的,可算是一種幾何式美術作品。
(3)階地露壇式園林(Terraee Garden):是義大利山坡較大型的園林,是建造在山坡梯形台階地上的幾何式園林,這類園林,可列入園林藝術類型。
(4)平地幾何式園林(Flate Geometrit:Garden):法國、巴黎郊區由勒.納特亥(Le Notre)設計的「凡爾賽營苑「(Versailles),是這一類大型園林藝術的「典範「,是西方幾何式園林藝術的頂峰。
這個時期的園林中,第一類是實用園林,沒有什麼藝術設計,都是由園丁或園主人自行安排建造的,是小型的。第二類是中型的,有美術沒計,中軸對稱,有的場合也配上水池、噴泉、雕塑或花架、亭、榭。一般布置在別墅、住宅建築物外圍,花園不是主體而是配體,是美術創作,但不是藝術創作。第三類是大型主題園林,包括階地露壇式園林與平地幾何式園林像凡爾賽宮苑,面積近萬畝(約666hm2),是西方園林藝術的代表。當時的園林設計、施工、管理也沒有專業的分工,都是由一個園丁(gardener)完成的。凡爾賽宮苑面積雖近萬畝,但人工建造部分,不超過4000畝(約266hm2),中國完全由人工建造的圓明園,也不過5000畝(約333hm2)。由於面積不大,所以,即使沒有生態學知識,也還可以應付。而且,當時西方的生態學還沒有問世。
總之,那個時期的園林,除少數主題園林以外,大多數只是建築的延伸和擴大部分,是室外的綠色建築。西方的幾何式整形園林與中國的自然式山水派園林是完全對立的。由於大城市還沒有出現,所以也根本沒有供城市居民共同享用的"公園"(public garden,urban garden)。法國的凡爾賽宮苑的主要規劃師勒.納特亥起初師從宮廷畫師,後來又跟隨父親(宮廷園丁)在宮廷中從事園藝師助手的工作,所以有機會多年在宮廷中學習園藝和造園工作。他當時被稱為:"王者之造園師和造園師之王"(the gardener of kings and king of gardeners)。當時,即使像勒·納特亥這樣的造園大師也沒有從事幾萬畝以上的城市大公園、田園城市、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或風景名勝區規劃工作的機會。
1.2風景造園時期(Landscape Gardening)
18世紀中葉,歐洲發生工業革命,接著出現了城市化,城市居民厭倦了那種精雕細刻、修剪整形、中軸對稱、了無生趣、費工費錢的幾何式園林。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充滿生趣的自然山水式園林,通過乾隆的畫師、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傳入歐洲,震動了整個歐洲園林界,以致英國的整形幾何式園林在18世紀後期幾乎完全消失。
(1)賴普敦(Humphrey Repton)(?-1818年)與風景造園學(Landscape Gardening) 賴普敦是英國第一位造園家,他提出了"風景造園學"(Landscape Gardening)和"風景造園師"的專門名詞。他曾說:"只有把風景畫家和園丁(花匠)兩者的才能合二為一,才能獲得園林藝術的圓滿成就。"
(2)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The English Landscape School)的產生
肯特(William Kent)是早期英國自然風景式造園家,他拋棄了幾何式園林,代之以自然風景式園林。他說:"大自然是厭惡直線的",他把前人遺留下來的通直的林蔭大道,全部破壞,並採用中國"曲徑通幽處"的方法加以改造。他的學生勃朗(L Brown)(1715-1783年)在英國也非常有名,勃朗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義大利幾何式園林,全部改造為"自然風景式園林",人們都稱他為"萬能的勃朗"。勃朗的繼承人賴普敦於1806年在著作中寫道:"那些用欄桿圍起來的石頭平台,壯麗的石級、拱門和人造的山洞,高聳的修剪樹牆,壁龕和後退部分,處處裝飾著雕像,……那種義大利幾何式園林,……什麼雪泥鴻爪,什麼斷垣廢址,都已盪然無存!"(遺憾的是,這些在18世紀末期,已經被英國風景園林家毀掉的幾何式園林,現在又被我們的某些現代園林師拷貝過來,充作後現代派園林來兜售)英國的浪漫主義自然風景式園林便由此產生了。雖然後來受到過另外一些造園家的反對,不過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已經經過歷史的長期考驗,必將繁榮不衰。
應該特別引起重視的是,歐洲在18世紀以前,風靡了幾世紀的兒何式園林是歐洲造園大師受到中國自然山水派園林的震撼以後,由他們自己親手將原有幾何式 園林加以拋棄或改造的。
2 在工業革命與城市化以後,西方園林學科的發展
2.1奧姆斯特德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環境規劃設計學院勞萊教授(Prof.M.Laurie)在其著作《An Intrne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寫道:"一提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L.A.)這個專業術語,便是一個費解的難題,專業工作者常常因為他們的現代專業觀念被社會誤解而苦惱。因而還常常用風景造園(Landscape Gardening)來解釋,但是又經常用總體(Site Planning)、城市設計(Urban Design)和環境規劃(Environmental Planning)等術語去闡明L. A.這一術語的廣泛含義和工作深度。"這個費解的術語: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美國風景園林師之父奧姆斯特德(F.L Olmsted)在1858年創造出來的新術語。奧姆斯特德是辦農場和從事土木工程技術工作的,並未受過L A「的專業訓練。他本人設汁過華盛頓特區市中心及市中心的國家首都公園、紐約中央公園、波士頓墓園、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校園,:他設計過城市公園、個人私園、城市規劃和道路交通網規劃、用地規劃、居住區規劃和面積超過3000km2的約瑟米蒂(Yosemlte National Park)國家天然公園(相當於自然保護區)的規劃、波士頓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以及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設計。他把所有他從事過的性質很不相同的工作統統稱之為"Landscape Architecture"。所以勞萊教授說:"無怪乎人們對於Landscape Architecture到底是干什麼的?在思想上引起了混亂。"
2.2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國是世界上工業化發展最快的國家,早在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他雖然是在紐約宣誓就職的,但他深感美國的特大城市,如紐約、芝加哥、費城 等,早已不適宜作為居民理想的生產、生活環境和人居環境,因此他拋棄了紐約和費城,而另建華盛頓特區作為首都(當今中國現代化理想城市的建設者,正在熱衷 於抄襲摩天大樓集中的香港模式,而香港模式又不過只是過時的紐約模式的拷貝)。並於1801年,將首都從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945年美國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核污染危害波及全球。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新的學科、新職業,就是在上述人類環境危機不斷嚴重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當時,世界各發達國家的Landscape Architects們多次集會,醞釀針對L.A.這一新的學科,成立一個國際同行聯合會,以促進這一新學科的發展。最後終於在1948年9月,在英國劍橋召開了這個國際學術團體的成立大會,將這個國際組織定名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f Landscape Architects"(縮寫為"IFLA")。章程規定,這是一個非政治性的、非營利性的國際學術團體。迄今,該聯合會已有50多個國家的學術團體參加,總會沒在法國巴黎,下設三個分會。IFLA只吸收代表一個國家的學會作為團體會員參加並作為理事。如果這個國家的學會不參加團體會員,則由IFLA選一位該國有成就的學者作為個人理事。由於某些原因,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尚未能加入IFLA,所以筆者從1983年至今,一直是IFLA總會的個人理事。
對於20世紀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一學科和職業,IFLA在其章程的宗旨中是這樣闡述的:"鑒於世界各國人民的長遠健康、幸福和歡樂,是要建立在人們與他 們的生存環境和諧共處和明智地利用資源的基礎之上的:又由於那些增長的人口,加之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能力,導致了人們在社會上、經濟上和物質上對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又由於為了滿足那些對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而不致惡化環境和浪費資源,這就要有一種與自然系統,自然界的演化進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相密切聯系的專門知識,專門技能和專門經驗。這些專門的合格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我們已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專業的實踐工作中找到了。"這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學科和專業的現代概念。
2.3國際大地規劃教育學術會議與Landscape Planning
1986年3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舉辦的國際大地規劃教育學術會議(World Conference。n Ecation For Landscape Planning)明確闡述了關於Landscape Planning學科的含義:"這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其重點領域關繫到土地利用、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農業地區的發展與變遷、大地生態、城鎮和大都會的 景觀。" 這個國際大型學術會議,是由聯合國自然與自然資源聯合會(IUCN),EXXON教育基金會和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聯合舉辦的。大會邀請了26個國家88名國際著名學者參加討論,其中特邀了19名學者作了學術報告,筆者也是其中之一。筆者接到大會寄來的邀請信中明確地闡述了關於Landscape Planning學科的含義。這次大地規劃教育學術會議在論文報告中,還選拔出2名國際大地規劃教育典範,筆者是其中之一。根據這次大會闡述的Landscape Planning的含義,筆者把它意譯為"大地規劃",認為它是這個行業的具體工作,而且這一學科的最現代觀念已經擴展到"地球表層規劃"了。所以在18世紀,人們把Landscape Planning澤作"景觀規劃"是可以的,但到了21世紀,還是那樣翻譯的話,就不確切了,與國際學術界就很難接軌了。
3 在歐洲工業革命以前,中國造園藝術的發展
3.1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以及"人與大地"關系的古典哲學是人類文化的典範
國際大地規劃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師聯合會(IFLA)的第一任會長和終生名譽會長英國傑列科爵士(SirG.A Jellicoe)曾經在1985/861FLA年報發表論文《伊甸園的探索》(1985~1986的IFLA年報發表的淪文)中說:·關於園林甚至大地(Landscape)的文化,全世界都是建立在以下三大文化主流的基礎之上的。第一是中國,第二 是西亞,第三是希臘。特別是中國,她的這種特有文化,是從她自己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後來傳到日本。到了18世紀中葉,對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時正是工業革命以後,城市化開始蔓延的時期)傑列科又說:"這是一種藝術,它是在如下「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一種藝術,那就是:「人只是大自然有機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和大自然自身一樣,在沒有達到他的極限之前,他作為大自然從屬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這種中國哲學會使「人與自然「 兩者之間的關系,長期保持一種非常平靜與安定的狀態。還有真正令人激動的是大自然的奇景,例如,撲面而來的暴風驟雨,隨風起舞的樹木,轟隆瀉落的飛瀑,它們使我們平靜的生命之流,激起了陣陣波瀾。又如中國文人在園林中種植芭蕉,是為了傾聽雨打芭蕉的曲調。在中國或口本茶庭中產生的這種對自然美的敏悟,是西方人所不能領悟的。"
3.2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在國都中心建設大園林的國家
全世界的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以外,從埃及、巴比倫、希臘、印度到羅馬帝國,在城市中心,一般都是沒有園林的,城市的皇宮和民居也很少樹木和園林。現在我 們見到的義大利威尼斯,實際上是一座建築密集的石頭城,城市中的聖·馬可(SL Mark「s Square)廣場,全是石材鋪裝的地面,沒有草地,也沒有樹木。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威奇歐廣場(Palazzo Vecehio)、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羅馬市政廣場,都只有雕塑、噴泉,而沒有樹木和花草。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大廣場,也是一棵樹也沒有的花崗石鋪裝場地。(遺憾的是當今最理想的花園城市--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在國家高等法院前依然移植了一個聖·彼得廣場,這種新瓶裝舊酒的習慣思想,是多麼的頑固啊!)。這些廣場都是城市熱島效應的熱源,會惡化舒適的城市小氣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至少在公元前100多年)在城市中,或城市中心建設大型園林的國家。當今全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正在向中國學習;但是我們的城市建設,卻正在風靡一種噴水、雕塑的花崗石廣場,一棵大樹也沒有,使城市變成熱島,並把這種古老落後的設計標榜為現代化新思潮。
中國歷代皇城中心,建有大型自然山水園林,仍然保留至今的,便是元大都大內的西苑,即西方所稱的海宮。西苑范圍相當於今天的北海和中海,面積近2000畝 (約133hm2),水面名為太液池,池中小山名為蓬萊山,上建廣寒宮。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此朝見蒙古族皇帝,他把這座海官驚嘆為神仙宮闕。
元大都宮城內除了西苑,另外在大內之北,尚有御苑,西苑之西還有前苑、後苑,園林面積達到宮城內總用地面積的近40%。到了1420年,明朝在北京建成紫禁 城,並修建皇城。把元大都的西苑向南擴建了南海,成為三海",總面積近3000畝(約200hm2),約為紫禁城面積的2倍。中國歷代都城中心園林面積大大超過廣場用地,這是一種進步現象。西方在城市化以後,都仿照中國在大都市中心建設大園林。例如美國紐約曼哈頓建了5000畝(約333hm2)中央公園,華盛頓D.C.建了36000餘畝(約2400hm2)首都公園。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建了近20 000畝(約1333hm2)園林。
3.3中國的杭州與西湖是全世界最早、最美的園林城市(Garden City)
園林城市(Garden City)是令人類人居環境(ekistics)的最高理想。Garden City這個名詞,是由西方人提出來的。他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名詞?是因為他們沒有Garden City。如果世界上別的國家也沒有Garden City,那麼也造不出這么一個新名詞來。12世紀,全世界沒有第2個國家有像中國南宋的都城杭州(臨安)與西湖大園 林互相環抱而構成世界上最早、最美、也是全世界惟一的Garden City,被馬可·波羅稱贊為"最美麗華貴之城"。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畫家達·芬奇本人雖未到過杭州與西湖,但看到《馬可波羅游汜》中,在對杭州與西湖的浪漫色彩的描述,所以提出了Garden City的構想:家家戶戶都要有具有灌溉設備的花園。18世紀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提出了一個要把首都建成"一個由許多園林組成的城市,或一個建造在自然風景勝地中的城市"的風景園林城市的理想以後,依據他的提議而建成的華盛頓特區的市中心就有一個大花園。
到了19世紀,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了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的Garden City的新內容。根據19世紀以前西方提出的對Garden City的概念,公元9世紀,唐朝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時期(公元822-824年).杭州就已經完全符合Garden City的要求了。
到了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湖東南鳳凰山、大內築成、周九里。就是國都臨安的紫禁城--南宋皇朝的政治中心。當時的國都已經開始疏散人口,置有16個衛星城鎮,臨安都城南襟錢江,北枕西湖;水路司由錢江直通靈隱。西湖的面積為8600餘畝,約為5.68平方公里。湖中大島孤山以及蘇堤白堤,和湖中築島點景.有三潭印月、小瀛州、湖心亭等,把西湖分割為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與小南湖五處。湖中三島與戰國時期蓬萊三島相呼應,繼承了秦漢以來帝皇神仙宮苑皇家園林藝術的傳統。南宋時期杭州"西湖十景",是全世界園林城市造景布局,靜態空間布局與動態序列布局綜合而構成一個環拱湖心的園林布局藝術系統。
這種西湖十景的"空間與序列的布局藝術園林系統",不但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發源地,也是全世界花園城市空間與序列布局園林藝術系統的首創與典範。對於她 的藝術成就,明代有一位日本使領館駐杭州官員,題杭州西湖圖詩篇如下:"初見此圖,不信人間有此湖;到了此湖,猶覺此圖欠工夫!"(大意)。
3.4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為原型進行園林創作的國家
世界上最早的園林設計,不但埃及、巴比倫、希臘是整形幾何式的,中國也不例外是整形幾何式的。中國元、明、清時代帝皇神仙宮苑遺留下來的北海三神山仙島.如北海瓊華島、團城,圓明園的蓬島瑤台、頤和園龍皇廟,其建築和種植也都是中軸對稱的。但是中國早在公兀前138年的漢武帝時期,茂陵富人袁廣漢的私園已經採用了自然山水派園林藝術手法了,關於他的園林細節,下文還要描述。這種"自然山水派"園林,正是全世界進入高度城市化的現代大都會的城市居民所渴望而夢寐以求的。
3.5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造園「「這個行業、專業和學科的國家
羅馬帝國到公元117年,達到全盛時期,哈德良大帝才開始在城市郊區修建了哈德良山莊。到了中世紀,義大利許多城市郊區的修道院才開始種樹栽花,不過是極小的,以實用為主的葯草園和廚園。歐洲一直要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在城市郊區出現許多山地別墅園林,稱為"台地園林"(Terrace Garden),幾何式的。那已經是14~16世紀了。歐洲的真正園林藝術,是從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以後便進入法國勒·諾特亥平面幾何式園林。但是,中國在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已經建造方圓三百里,離宮七十所,種植異果名卉,養百獸的"上林苑「「了。
當時的茂陵富商袁廣漢,也已經建造東西四里,南北五里,構石為山,高十餘丈,激流水其中,養珍禽異獸,種奇樹異花的自然式園林了。這是在公元前138年的事,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式園林。這個私家花園的規模比起比它晚250多年的羅馬帝國的皇家哈德良山莊的園林規模要宏偉得多。所以說,當時中國社會上沒有這種造園的職業是不可能的,中國造園行業的出現,要比歐洲早1400餘年。
現在全世界留存下來的兩部最早的造園藝術系統理論著作:《作庭記》(作者或系日本11世紀末年的桔俊綱)和中國明代汁成著《園冶》(書成於公元1634年)。但通觀11世紀末年,日本《作庭記》內容,其造園藝術理淪,顯然是從中國漢、唐以來的造園藝術理論中繼承下來的。
4 各國對於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涵義的理解
由於政治、經濟、生產力水平等方面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國家對於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也會有不同的涵義。
1858年,美國奧姆斯特德和建築師Vaux在他們共同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總圖上,簽上了Land。。ape Ar-chitecture的名稱。到了1899年,美國首先成立了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縮寫為ASLA)。1900年,哈佛大學就設置了Landseape Architecture這一門課程。7年以後,哈佛大學的城市設計課程,是從Landscape Architecture課程中分立出來的。所以地球表層規劃學科比城市設計學科更為宏觀,內涵更為廣闊。而城市設計學科要比建築學更為宏觀,內涵更為廣闊。哈佛設置建築系的年代雖早,但學科的性質,並不能因設置年代早晚來改變它的內涵。
我國有些人提出了"大建築學"和廣義建築學的觀點,建築學是不可以包涵大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規劃的。這種學術觀點是不能與國際接軌的。當代國際最優秀的兩座園林城市都是風景園林師設計的:美國華盛頓D.C.的市中心及國家首都公園是Landsape Architect奧姆斯特德設汁的;而澳大利亞的園林城市堪培拉,是美國芝加哥Landscape Architect格利芬設計的,
英國首先採用L.A.這個名稱的設汁師是Patric Geddes.在1907年,他在蘇格蘭擔任Landscape Architect的工作:二戰以後,這個學科迅速發展,工作領域越來越大.包括新城鎮的規劃、擴建、改建,公路和道路、國家天然公園、水庫修建、森林、礦區和工業區重建等工作。
在德國,20世紀30年代,這個行業從事全國高速公路系統的規劃。
荷蘭這個行業,還從事圍海造園林綠地的工作,現在還從事城市重建工作。
在斯堪的納維亞,這個行業還在創建新的福利社區中.扮演活躍的主角,我國於1981年派出"國家風景園林專家代表團"訪問美國的"國家公園系統"和城市園林綠地,筆者作為國家風景園林專家代表團專家成員之一,發現中美兩國在國情、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國,Landscape Architecture(風景園林)主要從事下列兩項工作:一是保護和規劃國家、地方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草原、牧場、濕地、河流湖泊、海濱、島嶼等原始地區;二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城市、居住區園林綠地設計,大型公園,效區公園設計,工礦、機關、醫院、學校、郊區風景區、旅遊休閑勝地、度假村等園林綠地沒計。體制上也是特殊的,例如:國家建設部城建司設有風景處和園林處;各省建設廳設有風景處:各大、中城市均設有園林局或園林處;中國"The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一級學會,也定名為"中國風景園林學會";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大學里沒置的專業名稱,也都譯為"風景園林學"、"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專業或行業。有人要把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復合詞,分為兩個單詞來翻譯,L.(景觀),A.(建築),於是變成了"景觀建築·.這便會使我們大批不熟悉英語的同志,誤認為這是一門沒有出現過的嶄新學科。那麼,既然名叫景觀建築.一定是一種新的建築學,需請沒有學過植物學、園藝學的建築師來擔任這項工作。筆者以為這樣的翻譯勢必造成更多的混亂。還有人要把全世界都已十分明白的"園林城市"的概念,換成什麼生態城市、森林城市;把淺顯明白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換成說不明白的城市開敞空間、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環境藝術、城市林業等等把水髭混的新名詞,還認為這就是創新,這就是現代化。
筆者以為國家主管部門已經批准,而且執行多年的專業名稱和名詞,最好不要因為一些其他原因,隨意標新立異而引起混亂: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創新,而不是在名詞上天天翻新。
全世界L.A.這個學科的教育,最先進的是美國,美國大約有60佘所大學設有l A.學科的系或專業。其次就是日本,日本有40餘所大學設有L.A.學科的系或專業。日本學者當然知道L A.這個學科的領域,已經擴展到地球表層規劃的范疇了。但是他們至今仍然把最現代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譯為《造園學》。但把《造園雜志》從]994年開始就改為《L.A研究》了。這就是把傳統的造園術語直接用英語與國際的現代術語L.A.接軌了。
筆者認為,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現階段,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學科,在中國還是應該譯為"風景園林"或"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為妥或直接用英語 L.A.以免爭論。
⑥ 義大利台地園的特徵是什麼
義大利台地園的主要特徵 :
1、台地園的通常布局為主要建築物通常位於山坡地段的最高處。
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條中軸線上開辟一層層的台地,分別配置保坎、平台、花壇、水池、噴泉、雕像。各層台地之間以蹬道相聯系。
2、台地園的另外一個特色是理水的手法遠較過去豐富。
每與高處匯聚水源作貯水池,然後順坡勢往下引注成為水瀑,平淌或流水梯, 在下層台地則利用水落差的壓力作出各式噴泉,最低一層平台地上又匯聚為水池。
3、裝飾點綴的園林小品也極其多樣。那些雕鏤精緻的石欄桿、石壇罐、保坎、碑銘以及為數眾多的,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大理石雕像,它們本身的光亮晶瑩襯托著暗綠色的樹叢,與碧水藍天相掩映,產生一種生動而強烈的色彩和質感的對比。
(6)義大利唯一建在湖上的園林是什麼擴展閱讀
台地園形成的原因 :
義大利台地園的形成和義大利的國家地理相當吻合,義大利山地和丘陵占國土面積的80%。這里各地平原夏日很悶熱。
而山丘上,哪怕只有幾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涼爽的海風,晚上有來自山林的冷空氣,正是這樣的地形和氣候特徵造就了義大利獨特的台地園。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成為經濟繁榮的中心,使園林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也達到極盛時期。
⑦ 頤和園為誰建造的
慈禧太後。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7)義大利唯一建在湖上的園林是什麼擴展閱讀:
文物收藏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對文玩多有搜羅,商周銅器、唐宋元明瓷玉及書畫很多,當時著錄的陳設達四萬余件,清廷內務府專門設立《陳設清冊》,建檔管理。
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朝國力轉衰,清漪園陳設有所裁撤,至咸豐五年(1855年)時實有陳設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豐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園在內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園林,皆遭英法聯軍野蠻焚掠。據英法聯軍劫掠後的清冊載,清漪園各處陳設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殘破不整。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浩劫,園藏文物又被毀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頤和園並大力充實園內陳設。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余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琅、鍾表、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並有不少外國文物;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緙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
⑧ 什麼是義大利台地園
義大利台地園:別墅園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類型。別墅園林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勢而作成若乾的台地,即所謂的台地園。台地園的通常布局為主要建築物通常位於山坡地段的最高處,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條中軸線上開辟一層層的台地,分別配置保坎、平台、花壇、水池、噴泉、雕像。各層台地之間以蹬道相聯系。中軸線兩旁栽植高聳的絲杉、黃楊、石松等樹叢作為本生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過度。這是規整式與風景式相結合而以前者為主的一種園林形式。 台地園的另外兩個特色是1,理水的手法遠較過去豐富。每與高處匯聚水源作貯水池,然後順坡勢往下引注成為水瀑,平淌或流水梯, 在下層台地則利用水落差的壓力作出各式噴泉,最低一層平台地上又匯聚為水池。此外,常有欣賞流水落差的壓力作出各式噴泉,最低一層台地上又匯聚為水池。此外。常有為欣賞流水聲音而設的裝置,甚至有意識地利用激水之聲構成音樂的旋律. 2作為裝飾點綴的「園林小品」也極其多樣,那些雕鏤精緻的石欄桿、石壇罐、保坎、碑銘以及為數眾多的、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大理石雕像,它們本身的光亮晶瑩襯托著暗綠色的樹叢,與碧水藍天相掩映,產生一種生動而強烈的色彩和質感的對比。
⑨ 世界四大園林是什麼
世界園林可以分為四大流派:
一、中國自然山水園。中國園林充分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著人們順應自然,以求生存與發展的思想。在造園技法上是模擬自然而高於自然,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為骨架,以植物材料為肌膚,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無限的風光。又運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組合空間,形成多樣而統一的不同景點,可謂步移景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宋代以後,又在模擬自然的基礎上,強化人們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寫意山水園,以詩詞歌賦命題、點景,作為造園的指導思想。達到詩情畫意的境地,已成為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
二、義大利台地式別墅園。由於義大利地處南歐地中海亞平寧半島,夏季炎熱乾旱,冬季溫暖濕潤,三面為坡,只有沿海一線為狹窄的平原。因此自古以來,義大利的貴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別墅。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成為經濟繁榮的中心,使園林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也達到極盛時期。特別是古希臘的建築師、園林師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義大利,使希臘古羅馬帝國時期的文化在該國得以復興,並得到高度發展。台地園的造園模式是在高聳的歐洲杉林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借勢建園,房屋建在頂部,向下形成多層台地;中軸對稱,設置多級瀑布、疊水、壁泉、水池;兩側對稱布置整形的樹木、植籬及花卉,以及大理石神像、花缽、動物等雕塑。人們在林中,居高臨下,海風拂面,一種獨特的地中海風光盡收眼底。
三、法國宮廷式花園。法國地處氣候溫和的平原地帶,王室、貴族占據著遼闊的領地,領地四周為茂密的森林。因此,其園林的形式從整體上講是平面化的幾何圖形,也就是以宮殿建築為主體,向外輻射為中軸對稱,並按軸線布置噴泉、雕塑。樹木採用行列式栽埴,大多整形修剪為圓錐體、四面體、矩形等,形成中心區的大花園。茂密的林地中同樣以筆直的道路通向四處,以方便到較遠的地方騎馬、射獵、泛舟、野遊。著名的凡爾塞宮可謂經典之作。
四、 英國自然風致式園林。英倫三島基本上為高低起伏的丘陵,為大西洋海洋性氣候帶,雖為高緯度,但受大洋暖流影響,使得四季冷涼而濕潤。由於陰霾、大霧的天氣居多,人們渴望陽光明媚的好天氣出現,因此英格蘭和蘇格蘭民族對園林的形式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理念,遠處片片疏林草地,近觀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徑環繞在丘陵間,木屋陋舍點綴其中,沒有更多的人工雕琢之氣。倫敦園為典型之作。
⑩ 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有「萬園之園」的美稱,意為什麼樣式的園林這里都有。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她原為清代舉世無雙的皇家御苑。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人們習慣上所稱的圓明園,實際上是由圓明、長春、綺春 (後改名「萬春」)三圓組成,總面積達347公頃。它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外圍周長約10公里。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三園分別有垣牆相隔;前為萬春園,後面並列的兩園,左為圓明園,右為長春園。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著140多個景區,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麴院風荷」等,都來自於杭州的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 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仿瞻園的「茹園」、仿孤山放鶴亭的「招鶴蹬」等等,匯集了無數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方河裡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圓明園不僅有極為精美的陳設、裝飾,還收藏和陳列著全國罕見的珍寶、文物、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1860年和1900年,園明園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搶掠並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