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期反法西斯同盟國有哪些
同盟國:
波蘭:1939年9月1日
英國:1939年9月3日澳大利亞:1939年9月3日紐西蘭:1939年9月3日法國:1939年9月3日尼泊爾:1939年9月4日紐芬蘭:1939年9月4日湯加:1939年9月4日南非:1939年9月6日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丹麥:1940年4月9日挪威:1940年4月9日比利時:1940年5月10日盧森堡:1940年5月10日荷蘭:1940年5月10日自由法國:1940年6月18日希臘:1940年10月28日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蘇聯:1941年6月22日圖瓦: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巴拿馬:1941年12月7日菲律賓:1941年12月7日哥斯大黎加:1941年12月8日多明尼加:1941年12月8日薩爾瓦多:1941年12月8日海地:1941年12月8日宏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美國:1941年12月8日中國:1941年12月9日(雖然在盧溝橋事變時即與日軍展開全面戰爭,但是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瓜地馬拉:1941年12月9日古巴:1941年12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巴西:1942年8月22日衣索比亞:1942年12月14日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玻利維亞:1943年4月7日伊朗: 1943年9月9日義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哥倫比亞:1943年11月26日賴比瑞亞:1944年1月27日羅馬尼亞:1944年8月25日(脫離軸心國)芬蘭:1944年9月4日保加利亞:1944年9月8日(脫離軸心國)聖馬利諾:1944年9月21日阿爾巴尼亞:1944年10月26日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脫離軸心國)巴哈瓦爾布爾:1945年2月2日厄瓜多:1945年2月2日巴拉圭:1945年2月7日秘魯:1945年2月12日烏拉圭:1945年2月15日委內瑞拉:1945年2月15日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9日
㈡ 參加反法西斯同盟的國家主要有哪些國家
參加反法西斯同盟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2)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反法西斯聯盟擴展閱讀
1942年1月1日,由美、英、蘇、中四大國領銜,包括其餘的22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其餘22國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宣言規定:加盟諸國應盡其兵力與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且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簽署,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大為改觀,在這以前,德、意、日掌握著發動侵略戰爭的主動權,它們可以自由地選擇進攻的時間、地點,在軍事上、心理上佔有優勢。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則將全世界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匯集在一起,從而在人口、資源、生產能力和軍力等方面絕對地壓倒軸心國,徹底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4個領銜簽字國之一簽署了該宣言,更是開創了中國外交史的全新局面。
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和標志是什麼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法西斯國家瘋狂的侵略擴張,加深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與法西斯國家的矛盾。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反法西斯力量團結起來,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標志:1942 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國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出於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慮,反法西斯國家逐漸加強了對法西斯的制裁並逐漸聯合起來。l940年英美等國對日本實行制裁;
1941年秋英美聯合發表了《大西洋憲章》,同時加強了對蘇聯的援助;1942年,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反法西斯聯盟擴展閱讀:
歷史上最成功的五大軍事同盟:
一、英國、普魯士同盟
為了瓜分法國利益,英國和普魯士在七年戰爭(1756年至1763年)中結成同盟。當時的英國主要在北美洲與法國進行戰爭,從而控制了大量土地,使北美徹底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至於普魯士則在歐洲與法國進行戰爭,並由英國提供資金援助,最終戰勝了法國,成為歐洲崛起的列強之一。
二、反法同盟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法國民眾將法國國王送上了斷頭台,這一事件無疑威脅到了歐洲地區君主國家的利益。英國、奧地利、俄國等國結成了反法同盟,共同進行了七次反法戰爭,最終也將法國軍事奇才拿破崙流放至聖赫勒拿島。反法同盟取得的勝利,其實是鞏固了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三、英法同盟
19世紀中期,俄國在黑海地區不斷擴張。為了遏制俄國南侵的步伐,英國和法國結成同盟,與俄國在克里米亞地區進行了一場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最終俄國被打敗,沒有再往歐洲繼續侵略。
四、協約國集團
德國崛起後,希望增加利益,獲得殖民地,於是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結成「三國同盟」。而俄國、英國、法國為了自身利益考慮,則結成了「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不少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組成協約國集團,最終打敗了同盟國,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㈣ 第二次世界大戰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分別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分為兩大陣營:軸心國、同盟國。
1、軸心國
包括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主要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
軸心國的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日本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39年5月22日,德意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2、同盟國
包括美利堅合眾國、蘇聯、大不列顛帝國三大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中華民國、法國、波蘭、加拿大等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4)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反法西斯聯盟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㈤ 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分別發生在哪些國家
一戰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於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塞爾維亞王國、比利時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王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場主要在歐洲,分為西線和東線戰場。非洲、亞洲部分地區也受到波及。戰爭始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以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作為結束標志。
二戰以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仆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軸心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權)。
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㈥ 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什麼時候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半,希特勒採取了不宣而戰的強盜慣伎,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德國的仆從國義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參加了侵略蘇聯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
羅斯福總統與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討論嚴酷的歐洲局勢。法西斯侵略軍的來勢異常兇猛,總共出動了190個師的兵力,其中有153個德國師、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師,3700多輛坦克,4900多架飛機,4.7萬多門大炮和193艘艦艇。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6個星期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希特勒誇大其詞地說:「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
希特勒背信棄義地向蘇聯發動進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一些短視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幸災樂禍,他們狂叫:「讓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廝殺吧!我們可以坐山觀虎鬥。」但是,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帶來了根本性的轉折,只有緊密地和蘇聯聯合,才能取得這次戰爭的徹底勝利。丘吉爾和羅斯福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羅斯福簽署美國國家經濟復興法案。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齊集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庄嚴宣布:各國政府完全贊同大西洋憲章各項原則,「保證使用其全部軍事和經濟的資源」,打敗法西斯主義,「並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這一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起來。就羅斯福個人而言,這一同盟的形成充分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是他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作出的獨特貢獻。
羅斯福總統與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討論嚴酷的歐洲局勢
㈦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時間是什麼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時間是1942年1月1日,這一天,中國與美、英、蘇等26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聲明決心使用全部戰爭資源共同打敗德、日、意軸心國及其仆從國,決不單獨與敵國媾和。《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後,中國與盟國並肩作戰,同盟國對中國援助的力度逐漸加大。一場聯合打擊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的血戰在東、西方戰場同時展開。
(7)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反法西斯聯盟擴展閱讀:
早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就呼籲建立一個反侵略、反戰、反法西斯的世界聯盟。他認為,「建立一個包括英美在內的國際抗日統一戰線」是有可能的,這也是打敗日本的先決條件之一。
《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表明人們期望建立的「反法西斯的世界聯盟」「國際抗日統一戰線」得以實現。中國成為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四大國之一,這說明中國作為東方反法西斯戰爭主戰場的地位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㈧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背景、過程、意義
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西方資本主義遭受沉重打擊。以極權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為特徵的法西斯主義借機在德、意、日三國抬頭。
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分別在德、意上台掌政,日本建立起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它們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擴張侵略,謀取世界霸權。
德國不甘心一戰敗北後所受的懲罰和約束,暗中迅速恢復國力,重整軍備。它先後於1936年夥同義大利出兵西班牙,1938年並吞奧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對一戰後的分贓不滿,在1935年並吞衣索比亞後又於1939年侵佔阿爾巴尼亞。
日本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確立了武力侵佔中國、征服亞洲和爭霸世界的侵略綱領,隨後1931年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基於相同的目的與需求,德、日、意還在侵略擴張中相互勾結,結成了臭名昭著的法西斯軸心國同盟。1936年,德、意兩國簽訂了《柏林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同年,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同盟》,義大利於翌年加入這一協定,從而標志著三國法西斯侵略集團的初步形成。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國在柏林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三國還裹挾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加入軸心國聯盟。德、日、意的瘋狂侵略迫使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逐步聯合起來。
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過程: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范圍擴大,美、英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的戰略。兩國首腦於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內的美國的重巡洋艦「奧古斯塔」號上舉行大西洋會議,簽署了《大西洋憲章》,表達了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的決心。
1941年9月2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蘇美英三國會議,簽訂了英美向蘇提供飛機坦克等軍用物資和貸款、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協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參戰,中國也向德意日宣戰。其他一些國家也向軸心國家宣戰。
1941年12月22日,美英首腦倡議所有對軸心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項同盟宣言。美國提出的宣言草案經與英蘇磋商修改後,用急電發給各盟國。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義: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於最後戰勝法西斯國家了起了決定性作用,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8)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反法西斯聯盟擴展閱讀:
結束於1945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戰火燃及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共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被捲入其中。
這場戰爭是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勢力給人類帶來的一場劫難,是世界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文明與野蠻力量之間的一場大決斗。
環顧這場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世界大戰,中國共產黨不僅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
一、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大力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二、實行全面抗戰路線,積極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三、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為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
㈨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二戰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於是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9)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反法西斯聯盟擴展閱讀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
軸心國與仆從國成員
一、軸心國
1、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5月8日投降(國家元首:希特勒)。
2、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3年9月8日投降(後成立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在1943年9月23日加入,1945年4月25日投降)(國家元首:墨索里尼)。
3、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8月15日投降(國家元首:昭和天皇)。
二、仆從國
1、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1944年10月16日退出(國家元首:霍爾蒂)。
2、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1944年8月23日退出(國家元首:米哈伊一世)。
3、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4、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1944年9月5日退出(國家元首:鮑里斯三世)。
5、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1941年3月27日退出(政變後被分開佔領)。
6、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在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