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古提琴怎麼樣

義大利古提琴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9-13 17:00:05

㈠ 急!!尋小提琴結構與發音及震動與音色關系的資料

早期的小提琴譯名為」梵啞鈴〃或是」懷娥鈴〃,小提琴的聲音可與人的聲音相提並論,甚至不局限於」唱〃的方面。更可以擁有高超的技巧,在演奏中,人們不僅能聆聽悅耳的音樂,更可看出演奏者的技巧,使曲子更為生動。

雖然小提琴輕的出奇,但上緊弦後小提琴變成受很大的壓力及張力。面板的承受壓力約有11公斤。E弦定準了音後,張力可達到9公斤強;而G弦則有6公斤。4弦加起來後,就有30多公斤了!然而這渾然一體的琴身,由許多部件組成,部件的數目70件以上,其中顯然有力學的匠心。

說到提琴便會想到300年前有名的制琴師,史特拉瓦底、阿瑪弟、瓜耐里、史坦納等,有這些頂級的制琴師,才能讓提琴演奏出美好的音樂,最值得一提的演奏家,如:帕格尼尼,將提琴的演奏技巧升級,演變至今,有許多都可供後人學習呢!

小提琴是弦樂器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音高、音色優美而易表現,使得感情的表現出色,且由於具靈活性及音域相當寬闊,成為最理想的獨奏樂器,並獲得樂器之後的美稱,用高音譜表記譜。

小提琴是由大約70多塊不同的木片組合而成的。漩渦狀的琴頭是提琴獨有的特徵,四根弦G、D、A、E的錐形調音弦軸是由積久耐用的青龍木或黃楊木製成的。弦軸箱的後傾斜面綳緊了跨過烏木弦枕的弦。弦枕上的四個勾槽,用於確定弦的位置,並把弦抬到指板的上方,讓左手手指能在紙板上壓弦控制音的高低。指板固定在琴頸上,整個琴頸及漩渦狀的琴頭和弦軸箱是由一塊楓木所刻成的。指板成弧形從弦枕端開始增加寬度,使跨過琴橋的弦有漸漸增寬的間隔,以便運弓。

琴身的框架是由側板構成的,由六塊薄楓木側板於加熱後彎曲定型而製成,接合處的內部用木塊加強。六塊側板構成小提琴主要的外廓,即上側板、向內彎的中側板(C側板)、以及較寬的下側板。

琴身背部為小提琴的背板。背版是由一至兩塊相配的楓木製成,可分為一塊式及兩塊式的背板,一塊式的背板可由「板狀切割」或「沿徑切割」獲得,而兩塊式的背板則是由「沿徑切割」獲得,在二塊式背板製作過程中央接縫及水平面上的圖案對稱是很重要的。在小提琴背板中間部分部分留下大約5公釐的精確厚度,邊上大約減至2.5公釐。拱形的高度和形狀以及精確的厚度是決定小提琴音質的基本因素。

琴面也是用同樣的方法製造的,但用的卻是雲杉木(Picea Abies),精確的厚度為3公釐。在前後邊緣有一狹窄的鑲條,又叫飾緣,鑲邊既能作為裝飾又能防止邊緣發生裂變。琴面上開了兩個音孔,以形狀命名為f孔。琴橋只靠弦的壓力架在琴面上,他的位置是影響音質的關鍵所在。

音柱是圓柱型的木頭,緊貼著琴身,對於音色很重要。一個很小的移動都可能改變提琴的音色,而且不能太長或太短,這樣都會影響提琴的音色。音柱太長很可能會使你的琴面產生裂縫,太短的話可能會在你弦鬆掉時音柱也一並鬆掉。如果你的提琴音質不好,可能需要調整一下音柱,或是換一個新的音柱。

小提琴包括琴身(包括琴頭、琴頸、指板和共鳴箱)、琴弦系統(包括弦軸、掛弦板、 琴馬和琴弦)和琴弓。琴身為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 為金屬絲;琴弓由馬尾製成。小提琴屬提琴族樂器中的高音樂器,藝術表現力豐富,音色優 美、表達含蓄、變化多端,具有歌唱般的魅力。小提琴是最具表現力的樂器之一,演奏技巧 極其豐富,作曲家們經常用以引發作品的基調。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擔任樂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則擔任樂曲主要聲部的和聲伴奏。 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內樂和小品中常用於獨奏。近年來,小提琴又成為當代流行樂和爵士 樂的當家樂器之一。

一、提琴油漆的作用

油漆的質地、光澤和透明度與提琴聲音有內在的聯系,是我們製作提琴時必需考慮的因素。在這方面,國內外都做了許多工作,探討研究提琴油漆的配製方法及其過程,介紹的資料也很多,但是實際上可應用的卻很少。提琴共鳴箱的結構不同,選用的材料不同,製作方法的不同,就應該選用相應不同的油漆。使用單一的油漆方法不能彌補有缺陷的聲音。所以一把好的白坯提琴如果沒有好的油漆的配合,就不能成為一件完美的樂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提琴製作行業的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但是在提琴製作的整體過程中,油漆方面的不平衡尤為明顯。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滿足現狀,在提琴的油漆方面多下工夫。提琴油漆有專用的材料和配方,但現在有些人使用木器漆來油漆提琴。木器漆和提琴油漆有著根本的不同,木器漆只具有保護作用,沒有考慮到對振動的影響。如果用木器漆,在最後打光的時候有經驗的人會發現,漆面上有很細的粉末,這說明木器漆太硬了,對提琴的聲音沒有起到好的作用。使用木器漆的提琴的聲音發悶,聲音發不出來,音量小。於是,有的製作者就把音板做薄,拱弧放大。這樣刷上木器漆以後聲音更悶了。近處聽還可以,遠處聽不見,聲音部分沒有爆發的勁頭,所以刷木器漆起不到好作用。

二、關於提琴油漆的材

我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一些適用提琴油漆的比較好的材料。油漆的材料有兩種:一種為液體材料,一種為固體材料。

液體材料包括:亞麻仁油、松節油、棉籽油、蓖麻油、花生油,以上液體材料有不同的性質;不同的乾燥程度,有半乾的還有不幹性油。

亞麻仁油屬於乾性材料,可以溶於乙醇和松節油,自然氧化的最好,還有可以隔水加熱使之氧化。使亞麻仁油氧化有三個方法,一是直接用火加熱,因為亞麻仁油直接加熱到300oC不起火、加熱6小時最合適、促使乾燥的更快、一般塗刷24小時以後就可以幹了。二是隔水加熱的方法,比較慢。再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自然氧化了。亞麻仁油加在油漆里溶解得比較快、能加入乙醇和松節油里直接溶解。
棉籽油,它是半乾性油,自然氧化最佳,隔水加熱不太好,因為沸點低,容易起火。

蓖麻油,市場很少,屬於半乾性油。

松節油,這是指植物松節油,沸點是160oC。最好是自然氧化,方法是用將一團脫脂棉塞在瓶口上,時間一長,松節油里的磷鐵鈣自然沉澱。如果用火直接加熱太危險,容易起火,因為氧化松節油而燒傷的事故很多。

為什麼提倡松節油自然氧化呢?因為在許多提琴油漆配方中都提到了松節油,松節油在提琴油漆里起主要作用。礦物質的松節油不能用。

乙醇最好用分析醇,做油漆合成後馬上就分解,沉澱得容易,溶解得也快。

油漆的固體材料,也就是樹脂部分:古巴膠,乳香,山達爾,丹麥膠,安息香,松香,蟲膠(漆片)。

古巴膠屬於硬性樹脂。半溶於乙醇,材料特點是韌性好,透明。熔點在200oC 以上,高於松香和琥珀,做成漆後比較容易加熱,200oC~250oC沒有問題。

乳香屬於軟性樹脂。半溶於乙醇和松節油,材料特點是粘性大、不透明。由於中國的中草葯業比較發達,可以從中葯店裡購買。但是,配製漆時加進乳香的份量不適宜,不容易干,透明程度不好。

山達爾和丹麥膠比較難買,價格也高。山達爾這種材料比較好。它本身沒顏色,可以全溶乙醇,半溶於松節油。
丹麥膠和山達爾正相反,半溶於乙醇而全溶於松節油,但以上兩種材料成本都是很高。

安息香,溶於乙醇,半溶於松節油,不帶顏色。安息香要比古巴膠和乳香要好,因為它能使乙醇和松節油相溶,塗起來不帶顏色還能促進乾燥。安息香結膜不厚,韌性很強,在油漆里可以起到增亮劑和增韌劑的作用。

松香是一種常用的材料,直接溶於乙醇和松節油,它能促進油漆的快乾和亮的作用。但是加入的分量不宜太多,太多了尤其南方天熱時油漆容易變軟。松香應該處理,直接用文火加熱1~3小時使之變軟,通過加熱使松香從土壤里吸收的鐵鈣等物質沉澱、碳化。

蟲膠(漆片),全溶於乙醇。乾燥快,附著力強,不會脫落,屬於硬性漆。但我們提琴用蟲膠最好用原蟲膠,不是加工後的漆片,是一種軟樹脂,原蟲膠溶解得好,附著力也強,帶有淺金黃顏色,是一種很高級的樹脂。
顏料部分

紫檀木,能出一種很好的金黃色,用乙醇浸泡即可。為了使紫檀出的顏色更好,我們在溶好的溶液里將沉澱取走,再次放入紫檀繼續溶解。紫檀是一種很漂亮、不容易退色、耐光性好的顏料,越曬顏色越明,隨著年代的增長,顏色越深。

龍血和藤黃,見過義大利古琴的人都知道,在提琴底色里沒有黃的成分,黃的顏色都溶在棕的顏色里。所以,我配顏色時,將龍血和藤黃這兩種物質處理在一起,溶解成一種顏色,即深紅的龍血顏色里又有金黃的藤黃顏色,使之合成一體。如果這樣做,100年以後我的顏色就有可能接近義大利古琴的顏色了,但這種顏色很難。以前我們走過不少彎路,因為這兩種物質都是硬性樹脂,而且沸點也不一樣和開裂程度也不一樣,所以把它們合在一起是很難的。我們採取了先將龍血和藤黃研成粉末,然後經文火加熱,加熱以後什麼都不放,直到290oC左右,龍血和藤黃都溶解時,加一定量的亞麻仁油,很少量的調成糊狀,然後開始慢慢降溫,但一定注意,旁邊一定要有溫度計,觀察降了多大的數目。因為松節油的沸點是160oC,紫糊狀溶液降到150oC時,用松節油稀釋,這時所在的金黃顏色里又有黑紅的顏色。有了這種顏色就可以直接往提琴底色上使用了,這種既黑、既紅又有黃的顏色通過提琴木材的折射,可以得到最理想最好的顏色。即使漆皮掉了顏色仍然存在。

其實市場上賣的醇溶紅、醇溶黃、醇溶棕和油溶黑等都是靠不住的。因為每批標准都不準確,再有我們用的這些東西都是要為以後著想。如果想要做一件完美的提琴,必須要有長久的概念,所以從市場上買的化工顏料不可靠。

紅木膠是一種很好的顏色,不過市場上很難買到,鄭荃目前正在做這方面的實驗,這是一種很好的棕色,只是缺少像紫檀那樣的金黃。

在我們制琴過程中,鹼性物質不能用,活性物質不能用,適合我們制琴用的樹脂包括顏料共有60~70種。

三、提琴油漆的配製


通過反復地實驗和刻苦地鑽研,並通過40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三個比較適用的提琴油漆配方。

第一個是屬於硬性油漆
蟲膠100g
蓖麻油 2ml
乙醇400ml
蓖麻油是不幹性油,韌性挺好,所有材料都很容易得到。做起來也簡單。

第二個配方是中性油漆
蟲膠70g
松香5g
古巴膠 25g
松節油5ml
亞麻仁油 2ml
酒精400ml (95%)
此配方中使用松節油時要注意,一定要經過處理,自然氧化,否則會出現龜裂。龜裂有兩個原因,一是松節油的使用方法,二是鹼性物質起了作用,如汗漬。此配方在南方使用問題比較大,因為天氣潮濕,在北方就沒這個問題。

第三種油漆配方屬於半油性油漆
蟲膠35g
乳香50g
丹麥膠12g
松節油8ml
亞麻仁油 2ml
乙醇400ml
液體物質必須氧化,亞麻仁油至少要3個小時的熱處理,

四、關於塗刷方法:

首先要打磨光潔。有兩個方法:用酒精燒一下,但比較危險,音孔小翅容易燒壞。用水處理,使毛刺立起來再用砂布磨擦,10遍即可。

下一步是顏色處理,也叫底色處理,在世界流傳的有這么幾種方法:
1. 是重鉻酸鉀,世界上不太提倡。
2. 直接顏色接觸的方法。(靠木顏色)
3. 硝酸、鹽酸等酸性處理。酸性處理會造成顏色不均,同時對琴弦也有腐蝕作用。
4.為了使年輪清楚,直接刷清漆,使木孔纖維封死。然後上顏色,使顏色清楚,這是一種方法。表面上好看,但實際並不一定好看,此方法和以上講到靠木顏色的方法相比,從長遠角度來講不如靠木顏色的方法好,用顏色直接塗到琴上的方法看上去不如刷清漆的方法的年輪清楚,但對長久來說好,同時對聲音也有一定的好處(今暫不論聲音)。靠木顏色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但有一定的難度,容易使提琴「粗」「臟」。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最好不加黃、不加黑,只加很淡的一種紅。紅顏色進木材管孔後會產生一種金色的顏色,看上去就不顯粗糙了。如果加了黃並進入了木材管孔和紅色組合起來就顯出一種黑的成份。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刷底色時不要用棉花團刷,只要一反復顏色就不勻,不勻以後就顯得粗糙。最好是採取噴塗的方法,美術照相用的噴筆最好。在刷塗的全部過程中底色很關鍵。

底色完成後開始刷清漆。6~7遍以後會出膜,出膜以後再加顏色,顏色在於每個人的愛好,個人的追求。漆得漂亮、美觀、透亮、立體感、真實,這是提琴顏色的關鍵。在逐步加顏色的過程中,刷幾遍以後,一經發現臟了,馬上蓋清漆。蓋清漆的目的是連臟東西一起打磨,刷上4~5遍清漆以後打水砂紙,然後再刷顏色清漆。這樣反復工作40~50遍以後,可以得到一件美好的作品。顏色需要比理想要求的深一點,最後打光時會使顏色淺一些。打光時必須用500多號的砂紙,然後用砂臘或牙膏打亮。還有一種方法,用畫油畫的大光油,也叫亮光油,屬於美術用品,對油畫有保護作用,這種材料對我們更有用。值得強調的是,在逐漸加顏色時,顏色里加的清漆不需要太多,太多了增加漆膜厚度,繼而影響聲音。漆膜的厚度一般以蓋住木材微孔為目的,膜達到這種程度為最好的漆膜厚度。以目前的水平,用以上方法即可得到滿意的油漆。

斯特拉蒂瓦里提琴最好的地方是油漆。只因他有這么好的提琴油漆才保護了他的琴的彈力和聲音,在近300~400年長久時間的琴仍然像現代琴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義大利在琴的中間部分顯示出一種黃顏色而邊的部分卻顯黑的顏色,為什麼現代國際上這么多人做琴都配不出這么好的顏色,這是斯氏琴的奧妙所在。古提琴邊上部分飄著一層黑的顏色,是因為油溶黑的原因。油溶黑比較輕,而且不會全溶,即使在松節油里也很難全溶。但是做顏色不用黑是不能出現一個很好的顏色的。由於義大利提琴油漆配方的失傳,我們只能推測那時斯特拉蒂瓦里也加了黑。隨著每天的觸摸,一些黑的顏色都沒有了,觸摸不到的地方黑就留在那裡。在經常觸摸的地方,出現了最好的金黃顏色。

在我們做琴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油漆材料成份以達到最好的水平,只能不懈地探索研究,以上觀點都是在失去斯氏琴油漆配方的情況下推測出來的,僅供參考。

在此我還有一個建議,建議大家多修復一些古琴,從中探索提琴的奧妙。我們中國制琴的應該走我們自己的路,想從人家手裡拿過來很不容易,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可以通過修復古琴,不斷提高制琴的技藝和理論知識。

㈡ 現代的小提琴是什麼

一、現代小提琴的出現

十六世紀義大利里拉琴

世界上最早在文獻上有小提琴「violin」這個字,是1523年出現在義大利北部維切里城(Vercelli)的法文商業紀錄;而最早的小提琴圖像,是1529年費拉里在義大利北部維切里城所繪的的油畫<橘子下的聖母瑪利亞>。 現代小提琴應該比出現小提琴的文字及繪畫前更早,也就是在1523年之前就出現小提琴了。小提琴的發明地,最可能是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雷西亞,那時候的布雷西亞即以弦樂器製造發達而聞名,但後來小提琴的製造,卻在克雷蒙納發揚光大。

十六世紀時,貴族習慣演奏的維爾琴

由此可知,真正小提琴發明在十六世紀出正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顛峰期,因此十六世紀進入了現代小提琴(violin)的時代,小提琴的製作講究精緻完美工藝設計要求科學及美學原理,這不但造就了小提琴的精美,更使它以甜美明亮的音色,活潑有力的音響,突出於當時的樂器。十六世紀中,小提琴的用途大致分為兩類:歌唱伴奏與演奏舞曲。 由於小提琴可隨意移動演奏位置,因此適合跳舞音樂的伴奏,當時的小提琴是平民的樂器,貴族則習慣於演奏維爾琴(viol),對於小提琴是極為漠視的。

現代音樂創造者-蒙台威爾第

從十七世紀起,連原屬撥弦樂器的樂師們也迷上了小提琴,造成普遍流行,上流社會也逐漸喜愛起小提琴,緩慢的超越了維爾琴。被尊稱「現代音樂的創造者」的「蒙台威爾第」(Claudio onteverdi,1567~1643),生於義大利的克雷蒙納,曾擔任當時音樂界地位崇高的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的總監,他首度將小提琴納入正式的樂團演奏,並創新發明了幾種技巧,將小提琴提升為合奏音樂的主要樂器,甚至取代維爾琴,義大利布雷西亞的馬瑞尼,於1617首次特別為小提琴譜寫了獨奏曲。義大利波隆納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家與作曲家「柯列里」,可謂是史上第一位專業提琴演奏家。

二、無與倫比的提琴設計

史上第一位專業演奏家-柯列里

在演奏方面,美大利波隆納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家與作曲家「柯列里」(Arcangelo Coreli, -1713),可謂是史上戲一位專業提琴演奏家。他曾擔任羅馬歌劇院樂隊指揮,是寫小提琴奏鳴曲的先進,他也將小提琴演奏弓法系統化,被學術界稱為「現代小提琴之父」,並促成了第一所小提琴專科學校的創立,名家威瓦第及塔替尼都深受他的教益。原本法國人對小提琴是存疑的,一直到柯列里的風潮影響,才改變了法國人對小提琴奏鳴曲的態度。 文藝復興之前,教堂音樂強調的是人聲之美,而樂器則應該模仿人聲的效果,為人伴奏服務。但到巴洛克時期,因提琴樂器的進步,造就出室內樂演出形式的發展,樂器逐漸脫離聲樂而獨立。巴洛克晚期在音樂史上也稱為「巴哈與韓德爾時代」,此時期已逐漸進展為交響樂的型態,貝多芬時代,曲式規模與復雜度逐漸增加。

將小提琴技巧推至頂鋒-帕格尼尼

十九世紀時,小提琴演奏技巧已達到最高峰,義大利熱內亞人帕格尼尼的精湛的提琴技巧,將小提琴的技巧推至最頂峰,是小提琴技巧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小提琴的發明與音樂樂曲是互為因果的制琴家為配合曲子的需要,設計出音域更廣、音量更大的提琴;另一方面,由於有現代提琴的出現,作曲家得以譜出更豐富的音樂。大提琴的發展較小提琴晚最早是各個制琴家按各人概念,做成小型的低音大提琴。直到1700年後,史特拉底瓦里將他的大提琴長度統一為75.2公分。此後大家跟隨此標准沿用至今十七世紀時大提琴尚屬伴奏樂器,最先將大提琴當獨奏樂器的是十七世紀末期義大利大提琴家加布里埃利。

三、十九世紀小提琴的修改

十九世紀初,音樂演奏從宮廷貴族的小演奏廳,發展到市民的大型音樂廳,以及廣場的演奏,演奏時對於音樂的要求增大音域更廣的樂曲,需要音階更高的樂器,因此1837年物理學家在德國司徒嘉特會議上,決定提高標准音至a=440Hz,是為國際第一音高。小提琴進行了結構上的修改:

1琴頸向後傾斜,以加強張力提升音階,並符人體工學。

2.琴頸與指板加長,以提高音階 。

3.琴頸後傾加長,琴橋變高 。

4.因應上述變化面板的受壓力大增故加長,加高低音梁以強化面板結構。

5.鋼絲弦的發明,使音域變高。

音樂演奏從宮庭發展到市民的大型音樂廳

所以1840年至1880年間,有專門為人改造小提琴的工作室,現在音樂家使用的古老提琴,都是有經過修改的。但近年來又興起了復古的概念,即古樂曲以古樂器演奏,一些古提琴又被修改回原來的樣子。 不論如何,提琴的設計,自安德列阿瑪蒂之後四百多年來幾無變化。事實上,一直有人在努力尋求改進與創新,但始終無法超越前人的設計,提琴所使用的特定木材與黏膠,也是數百年來無法取代,所以有人說,小提琴是人類工藝史上無從超越的項目。

㈢ 古代小提琴最早的四弦定音較低

是的。
在某些方面,我們現代小提琴的製作方法與古代制琴大師所採取的一系列步驟有所不同。古代提琴的製作過程與現代有些不同,克雷莫那學派的方法當時在義大利是主流。通常都認為阿馬蒂家族開創和發展了克雷莫那學派的製作方法。
到現在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了,這期間,在義大利的布雷西亞克雷蒙納米蘭威尼斯等地方,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製作家,如瑪基尼阿瑪蒂。

㈣ 小提琴是埃及音樂家莫可里受什麼啟發發明的

至今尚不清楚,到底是誰發明了今天形狀的小提琴。一般都認為小提琴一定是由某一位有天才而獨創性的人製成的。一個才能平平的人,即使非常靈巧,也決不能製作出如此完美、如此出色的樂器的。小提琴可以說體現了物理學法則的精髓。即使從其外形而言,它也是極其勻稱的傑作,容不得作任何變動。獨創的螺旋頭形狀,流暢的f孔,華麗的油漆,都可以看作是弦樂器製作的頂峰。

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f孔暗示著叫法朗茲的姓名。因為,法國皇帝法蘭西一世是列昂那多·達·芬奇的贊助人。因此,也許這位全能型的天才是小提琴的發明者。因為,達·芬奇還是優秀的音樂家,據說他發明了沒有音品的指板,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發明。

但是,這種意見遭到強烈的反對。因為在達·芬奇的遺稿中有許多幾何圖形、城市設計、飛行器設計圖以及其他各種設計圖,然而卻絲毫沒有一點暗示小提琴型體圖形的殘留痕跡。也許達·芬奇把小提琴的設計圖紙全部廢棄了。

與其如此,不如說小提琴是由無數有才能的古提琴製作者們歷經各種試驗,在接近小提琴原型的基礎上,最終由這個過程中的某位天才製作家,根據這種原型而創造的。恐怕這種說法較為正確。

正如之前所說,義大利人直至13世紀初還不知道使用弓的樂器。在13世紀初,義大利人由德國人和法國人教會了製作使用弓的樂器。在此以前,義大利人專心製作琉特琴和吉他,並且有相當好的技術。因此,在知道弓弦樂器後不久,他們就開始進行各種改進,製作了出色的古提琴(Viol)。由於義大利製作家們有優秀的藝術感覺,在這種古提琴上添加了各種裝飾。

16世紀中葉,小提琴突然出現在布洛尼亞畫家的畫中。例如,在維也納國立美術館里有彼萊格里諾·蒂巴爾梯(Pellegrino Tibaldi)的畫,畫有聖切契里和兩位演奏小提琴的天使。因此,小提琴被認為是在1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在布洛尼亞產生的。

法國學者認為,在16世紀初法國已經製作出非常小的三弦小提琴。其證據是,克雷莫納出生的作曲家格拉蒂奧·蒙特威爾蒂(C1audio Monteverdi)在1608年的"奧爾費奧"(Orfeo)總譜中,把小提琴與其他樂器一起,同時註明為"法國式小型小提琴"。

但是,小提琴的真正發明者恐怕是卡斯帕洛·杜福布魯赫。此人1550年前後居住在里昂,專門從事樂器製作。而以前的學徒時代是在義大利北部度過的。當時有許多德國樂器製作者到義大利來,這是因為阿爾卑斯山南部的蒂羅爾(Tirol)有優良的木材。

關於這位引人注目的人物有兩、三個傳說,但其真實性有很大的爭議。但是從巴黎國立圖書館的銅版畫珍藏品--彼埃爾·威里奧雕塑的他的肖像可以明顯看到。他明顯是個蓄著美須的德國人。而且,在這幅肖像畫完成前,他已經是小提琴製作者了。這可以從畫的前方有五弦小提琴得知。但是,遺憾的是這種小提琴連一把也沒有遺留至今。作為蒂芬布魯克小提琴留到現在的,都是巴黎有名的製作者維約姆(Vuillaume)制的仿製品。這種琴只要看標簽就知道。仿製品的標簽上,出生地寫為"布洛尼亞",此外,姓名也成為法國式的卡斯帕德(Gaspard),而在義大利他的名字必須寫成卡斯帕洛(Gas paro)。

因此,蒂芬布魯克製作的小提琴一把也沒有殘存下來。然而由他製作的出色的低音中提琴(Violad agamba,膝持提琴)現在還保存在布魯塞爾的博物館里。這把樂器的背部描有15世紀的巴黎地圖。面板上描有花和蝴蝶,在拉弦板和弦軸箱上裝飾有美麗的花紋。代替螺旋頭,琴頭雕刻成飛馬的頭,在其背面鬃毛中清晰地刻有人像。

㈤ 小提琴的故事

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中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 阿瑪蒂(Andrea 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

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 P. 瑪基尼、N.阿瑪蒂、A. 斯特拉第瓦利和C. 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

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保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十五世紀;

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後又經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製作才基本固定下來。

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里亞·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a)。

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5)義大利古提琴怎麼樣擴展閱讀:

小提琴起源:

談到的起源,就必然要涉及古提琴原始設計者的藝術觀點和技術方法。現代的數學是技術學的工具,但在文藝復興時期數學是藝術的啟蒙。

比例和序列是美學研究的要素,並且為所有的藝術家所採用。大師級的小提琴製作者,不僅僅是個方法學家,而且是個真正的藝術家,小提琴的整體協調和一致主宰著整個設計。

小提琴的外形可以認為是由許多弧形線條構成的,用圓弧可以近似地畫出小提琴輪廓的草圖,但也並非都是圓弧。原始設計者先用圓規畫出各段相聯的弧,再用藝術的眼光修正和彎曲成最終形狀的弧線。

用筆和刀在製作時修改圖樣,修光修滑一條由足夠數量的圓弧所構成的曲線。小提琴頂部和底部的曲線,就是採用經典的設計橋拱的方法設計的,也有人認為像籃子提把的形狀。琴板弧度的形狀像垂鏈線,旋首則是仿照古希臘柱子上優美的螺旋形設計的。當然,除去使用圓弧之外,也可能採取一些其他的線條。

㈥ 為什麼說小提琴是「樂器皇後」

小提琴的音色最為柔美動人。它是一種弓弦樂器,15世紀末16世紀初逐漸成形。木製,分琴頸和琴身兩部分,有4根弦,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情感表達較深刻、細致。它不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獨奏樂器之一,就是在管弦樂隊中,也佔有特殊的地位,被人們稱為「樂器皇後」。關於小提琴的由來,說法不一。一說小提琴是根據義大利古提琴變化而來的。二是說在古代的埃及,有一個叫莫可里的人,發現在河邊上拾到的一個大貝殼里能發出好聽的聲音,於是就安上弦,弄上弓子拉,相傳這就是原始的小提琴。三是說最早的小提琴出現在阿拉伯,琴的形狀像個鴨犁,演奏時像現在拉大提琴似的,後來才演變成現在這樣,把小提琴放在左邊的鎖骨上,用左下頦將琴夾住。四是說小提琴是由斯拉夫民間樂器吉格琴發而來的。根據它的五度定音、4根弦以及指板上沒有固定音階的標志,許多學者認為,古典小提琴是以波蘭的吉特琴為原形,在義大利被改進的。1528年,德國阿格利科拉在自己的著作中,稱他自己製作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把小提琴是波蘭的吉特琴。在小提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小提琴製作家為了追求小提琴完美的音色,科學、美觀的造型,發明了音柱,並確定用紅木製作弓子,在弓子的尾部上裝上了一個活動螺絲,來調節弓毛的松緊。這一系列的改革,不僅對小提琴演奏技術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使一把出色的小提琴成為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義大利有座文化古城克雷英納,地方並不大,可是這里和小提琴的能工巧匠卻舉世聞名。著名提琴製作家斯特拉底互利(1667-1745年)就是那裡的人,一生共製作提琴1100把,多為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及收藏家用重金買去,稱得上是傳世之寶。

㈦ 小提琴的由來

小提琴演奏史概述

關於小提琴的來源,其說不一。有人認為小提琴的前身是烏龜殼琴,有的說是從古阿拉伯的一種名叫「雷巴勃」的弓弦樂器演變而來,而法國學者索曼則認為小提琴可能是由英國的古老弓弦樂器「克羅塔」演變而來。至於第一把小提琴到底是在什麼時候製成的?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根據它的名稱「小型古提琴」(Violino),作用有別於中提琴(Viola),可以判定這種樂器無論如何在16世紀中葉以前已被採用。只是必須承認,從1520年開始就有人提到的這種新樂器,它註定要取代所有在它之前和與它同時出現的一切類型相近或相同的樂器,並在藝術上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點倒是確實可信的。
初 期
在16世紀,小提琴的演奏是局限在第一把位范圍內的三根高音弦上(G弦僅偶爾使用之),小提琴的琴頸與指板比現代的短和寬得多,持琴姿勢也完全不同(將小提琴靠在胸部的左方)。
16世紀中,小提琴的用途大致可分為兩類:歌唱伴奏與演奏舞曲。在伴奏歌唱音樂時,小提琴演奏者與歌唱者共同使用一份樂譜,而演奏舞曲時,則即興演奏而不用樂譜。由於小提琴可隨意移動演奏位置,因此最適合跳舞音樂的拉奏,當時的提琴音樂是屬於平民的樂器,貴族則皆演奏維奧琴,對於提琴是極為漠視的。此期間小提琴演奏者於歐陸的發展乃以義大利為主,法奧亦產生了極優異的人才。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蒙特威爾第本為一位弦樂演奏者,在他的作品中,常賦予小提琴突出的表現。作品中常用顫音與左手撥弦之效果,同時樂句中亦有強弱變化之控制。1615年時,在小提琴家瑪利尼的作品中,出現了雙音、三音和弦、四音和弦與快速音群。提琴家法利那於1625年的作品中,則有令後代作曲者訝異之技巧表現,比如以弓桿擊弦、吉它式的拔弦奏法,在近橋點之用力壓奏。1665年,提琴家費切尼尼的音樂中,小提琴音域的應用已達三個八度。著名提琴家維塔利的恰空舞曲乃每一習琴者皆知的曲子,其中有關提琴的各類弓法的應用,已達相當成熟的地步。
法奧系的提琴音樂,由於地理位置的關系,深受義大利演奏的影響,雖然法國演奏者在技巧之應用上,超越了義大利演奏者,但是,義大利風格的歌唱,卻是德奧演奏者無法企及的。舊奧地利小提琴演奏者的代表是舒梅哲,在他於1664年出版的奏鳴曲中,出現了快速音群的琶音、飛頓弓與雙音等技巧。
法國提琴學派的代表人物為畢伯、瓦爾舍與威斯霍夫。畢伯的提琴技術水準實已超過當時義大利的演奏水準,他廣泛運用和弦的演奏技巧,同時首先應用變格定弦法(scordatura),其演奏風格益顯燦爛。瓦爾舍則於其1676年的出版作品中,包涵了第七把位演奏、頓音、快速換弦與和弦的應用。而威斯霍夫則於他的作品中展現了雙方反復三音和弦,同時也應用大量的琶音。
小提琴演奏史概述

㈧ 小提琴4根弦上的4個音分別是什麼

小提琴有四根弦,從粗到細的定音依次是G、D、A、E。每一根空弦之間相差的音程都是純五度;每根空弦都能在不同的把位上奏出完整的音列;每根空弦能奏出的音域都在兩個八度左右。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港口。它在義大利文中稱為「violino」,意為「小的中提琴」。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保存至今的實物。

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條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借鑒了其它早於小提琴的樂器,比如中世紀三弦琴,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於阿拉伯的雷貝琴。

(8)義大利古提琴怎麼樣擴展閱讀

在管弦樂中,小提琴分成第一與第二兩組,各組都有自己應演奏的聲部(Part), 不論是那一組的聲部, 在管弦樂整體的音響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小提琴在指揮家的左側,而小提琴中最右前方的一位,就是「首席演奏家」。他常擔任指揮家的助理,同時負責演奏管弦樂曲中的 小提琴獨奏部分,並且也是小提琴組的首席。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古提琴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噴氣機叫什麼名字 瀏覽:990
越南糯米進入中國要准備什麼 瀏覽:866
越南語怎麼寫最快 瀏覽:9
東莞中國移動號碼停用保號後多久 瀏覽:117
越南5月2日是什麼節 瀏覽:957
印尼哪裡有賣阿瑪尼 瀏覽:286
越南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356
伊朗什麼時候最美 瀏覽:101
印尼有什麼特產及產品 瀏覽:931
哪裡義大利面好 瀏覽:38
印尼同事來中國送什麼禮物好呢 瀏覽:756
義大利豎大拇指表示什麼 瀏覽:837
印度的經濟發展如何 瀏覽:581
中國移動cmcc是什麼 瀏覽:463
印度的軍事國防工業如何 瀏覽:648
一天之內如何成為一名英國人 瀏覽:981
開封去伊朗朝聖的人怎麼樣了 瀏覽:974
謝謝用印度語怎麼說中文 瀏覽:631
越南如何把葯寄往中國 瀏覽:594
中國移動積分怎麼得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