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藝復興時期世俗歌曲的主要體裁和特點
體裁:世俗領域的歌曲體裁種類多種,最具代表性的是義大利的牧歌、 法國的尚松、和德國的利德。
特點:由三至五個聲部組成,有純人聲,有包含器樂;旋律借用或模擬流行歌曲,用嚴謹的對位方式寫作。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家寫了不少世俗音樂,與當時的教會透過普通法法規要求專注於聖樂創作的指引相違背。世俗音樂的內容包括了情歌、政治諷刺、舞曲及戲曲。
相對於聖樂的各種大型樂器,世俗音樂採用了鼓、豎琴、手風琴及風笛等各種更方便攜帶的小型樂器,以使樂師能夠攜帶樂器作巡迴演奏。
(1)義大利民歌有哪些種類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
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慾主義,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❷ 求世界各國民歌的歌名
(一)、日本民歌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它與我國隔海相望。日本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多彩。日本音樂多與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戲劇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如謠曲是古典劇「能劇」的一個要素,義太夫調是大阪木偶戲的音樂,常盤津調、清無調是日本歌舞伎的音樂。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勞動、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間的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日本民歌按體裁可分為10類:田歌、場地歌曲、山歌、海歌、作業歌、路歌、祝賀歌、節日歌、游戲歌、兒歌。`
日本音樂受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五聲調式的影響,因此日本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運用五聲音階性質的調式。日本民歌的五聲調式可分為無半音調式和有半音的五聲調式兩種。
如無半音調式有:Sg5M=Z
律調式: 5 6 1 2 3 5 民謠調式: 6 1 2 3 5
有半音調式的有:
都節調式: 3 4 6 7 1 3 琉球調式: 1 3 4 5 7 1 作品賞析
《拉網小調》
顧名思義,《拉網小調》是日本漁民的拉網號子。日本周圍環海,國土又呈四個大島和若干小島,漁業發達。漁民在海上捕魚是跟大海及風浪搏鬥,有捕獲魚群的喜悅,也有許多風險,這種生活使他們性格堅毅豪邁,也對命運把握不定,所以難免又有些迷信色彩。這首歌的實際內容並不多,但生動地體現了海上漁民的生活情景。大量的虛詞、語氣詞、半說半唱的「喊號」表現了拉網時的緊迫節奏。
這首歌在我國也曾廣泛傳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為自己的代表曲目。
(二)、印度尼西亞民歌
在亞洲大陸與澳洲大陸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浩瀚遼闊的洋面上,有上萬個大小島嶼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那就是美麗的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國家,共居住著100多個民族,歷史上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過經濟、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長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由於種種原因,印尼音樂的形態多種多樣。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發展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叫做「佳美蘭」的音樂,印尼人民視加美蘭音樂為國寶,在世界上(特別在西方國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
佳美蘭音樂使用二種音階。一種叫「斯連德羅」的五聲音階;一種叫「佩洛洛」的七聲音階。印尼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於西爪哇的傳統歌曲「鄧邦」。它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歌曲,表現其特定的內容,如愛情、思鄉、道德等,:「鄧邦」的節奏緩慢,曲調一般帶有傷感孤寂的情調。到了近代,在印尼各地流行著一種叫「克龍宗」的歌曲。它是一種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歌曲形式。16世紀,葡萄牙人因戰敗而成為荷蘭人的俘虜,居住爪哇各地,在他們中間傳唱一種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在印尼人民中流傳,並與佳美蘭音樂和鄧邦歌曲的一些因素融合,從而形成了克龍宗歌曲的風格。著名的《梭羅河》、《椰島之歌》、《莎麗楠蒂》等就是克龍宗歌曲。>)
作品賞析
《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巴達克的主要分布有蘇門答臘中部和北部山區,大多數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圍。他們主要從事農業,這里湖水清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巴達克人經常在湖上泛舟歌唱。星星索是劃船時隨著漿起落節奏而發出聲音。
(三)、俄羅斯民歌
俄羅斯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就出現了崇拜偶像的儀事歌曲。這種歌曲與一定的祭祀儀式結合在一起,或是表現婚喪內容,或是歡樂的歌舞,或是哀傷的哭腔,以後又產生了儀式歌曲以外的抒情民歌。俄羅斯民歌在15至16世紀漸完善和定型,並形成 了其獨特民族風格。俄羅斯民歌體裁眾多,最曲型的是「悠長歌」。這種歌曲的旋律自由寬廣,調式交替變更,節拍節奏靈活,單聲部和多聲部結合。此外還有儀式歌曲、歷史歌曲、敘事歌曲、頌歌等。儀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習俗,如婚禮歌,是由新娘的親屬,女伴們唱的,表示離別之情。像《飛去的燕子》就是這類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愛情為內容,旋律優美,並多採用二聲部或三聲部,或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歌手們可自由選擇聲部自由組合,並可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的均衡,如《漁夫之歌》。這首歌聲部採用富有特色的俄羅斯自然小音階,低聲部採用旋律小音階,旋律抒情。有名的敘事歌曲有《兒子戰死在疆場》、《一個果園綠叢叢》等,常用四聲部合唱形式,且有明顯地庄嚴肅穆的色彩。
1、《三套車》
這是一首反映俄羅斯勞動人民貧困生活經歷的民歌。我國民歌《腳夫調》、《長江苦》等與之近似,也表現了同樣的內容。這首歌調式為和聲小調式,4/4拍分節歌形式。歌曲以中庸的速度和憂郁的音調,訴說著人世間的不平。歌曲共有三段歌詞,第一段詞是以敘述者的口吻唱出的,第二段是乘車人的問話;小夥子你為什麼愁,為什麼低著你的頭?第三段是趕車人道出積郁在心中的苦悶,這一段旋律以變奏的手法沖向高音區,形成全曲的高潮,而後歌曲又重新回到前面的旋律上來,並反復著這一音調而結束全曲,表現出一種悲哀和無奈的嘆息。
2、《伏爾加船夫曲》
這首歌曲反映出伏爾加河岸邊纖夫的痛苦生活,歌曲的性格沉重,粗獷而富於反抗精神。此曲為4/4拍,調式為自然小調,適合於男低音演唱。俄羅斯傑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亞平對這首歌的藝術處理深入細致,使這首本來只是在民間傳唱的歌曲,藝術形象更加完整,他採用極好聲音控制力從弱到強再到弱的演唱處理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現出纖夫拖著沉重的貨船由遠到近,又由近到遠的情景,經過夏利亞平的演唱這首歌已流傳到世界各地,並成為一首世界名曲。
(四)、英國民歌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人口的80%是英格蘭人,還有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歷史上英國和愛爾蘭曾居住著凱爾特、朱特、盎格魯、撤克遜和諾曼等民族,國世紀時法國北部某些地區也曾轄屬於英國。愛爾蘭獨立後,英國與愛爾蘭仍有不少微妙聯系,因此英國音樂文化較為復雜。英國民歌是七聲自然調式,還有很多是五聲音階的調式,曲調具有哀愁傷感的特色。英國的民間鄉土音樂還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風俗習慣和基督相結合垢特色,有聖誕頌歌「凱羅爾」和在節日里圍著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I
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的民間音樂獨具特徵,以至一直吸引著像海頓、貝多芬、格林卡等許多卓越的音樂家對這些民間音樂的興趣。在英國、蘇格蘭的民間音樂中,敘事體裁有著重要意義,蘇格蘭民間音樂的特點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調式,旋律豐富,節奏明顯。愛爾蘭民間音樂的調式是採用七聲自然調式為基礎的,其中五聲音階的因素明顯突出。愛爾蘭民歌中有很多獨特的五拍子和拍子節奏,從中可看到古老說唱所留下的痕跡。
作品賞析
《友誼地久天長》
這首民歌是蘇格蘭民歌中的佳作,由於這個曲子出現在美國40年代影片《魂斷藍橋》里,使這首歌曲在世界范圍內已家喻戶曉。這首歌還有一個名字叫《一路平安》,人們習慣在和朋友告別時演唱這支歌。這首歌的歌詞是由18世紀蘇格蘭著名的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原蘇格蘭古老民歌《過去的好時光》而寫的。歌曲為2/4拍,採用典型的蘇格蘭五聲調式寫成。歌曲分為AB兩段,前八小節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結構規整,節奏鮮明,其特點是以附點的節奏型貫穿全曲。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婉轉,情感豐富,歌詞純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還通過副段重復的歌詞,更加渲染了分別時依戀不舍和分別後思戀之情的氣氛,此歌唱出友誼地久天長的主題。這首歌還有三拍子的記譜,電影《魂斷藍橋》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圓舞曲出現的。
(五)、義大利民歌
義大利人的性格熱情豪放,喜歡歌唱,義大利的音樂有著悠久的傳統,也是美聲唱法的發源地。義大利民歌美麗動人,豐富多彩,按地區可分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區。南部的民歌特點是曲調清晰,採用小調式,節奏自由,曲調高亢。北部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大調和小調,曲調華麗而富於裝飾性,常常有加復調的合唱,節奏型嚴格,多為分節歌形式。中部地區的民歌曲調華麗,富於裝飾,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兩種,撒丁地區的民歌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它聲部只唱襯詞,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風格。
義大利民歌的種類有:船歌、戀歌、牧歌、敘事歌、情歌、小夜曲、飲酒歌等,義大利民歌流利生動,極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作品賞析
1、《桑塔•露琪亞》
這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種聲樂體裁,在義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亞》是一首由義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民族風格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採用了3/8拍的節奏,突出了船歌的特點,給人以一種水面上起伏晃動的感覺。歌曲採用了大調式音階,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這首歌配有伴奏,適合於用吉它伴奏,傳說桑塔•露琪亞是一個女神的名字,她是美麗幸福的象徵。桑塔•露琪亞是首愛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和呼喚愛情的主題。這首歌的節奏充滿活力,旋律優美婉轉,歌調和唱詞結合緊密,是一首美麗動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國聽眾的喜愛,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歡的曲目之一,可謂「雅俗共賞」。
2、《重歸蘇蓮托》
這支歌不僅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歡演唱的獨唱曲之一。其實這首歌是由義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庫爾蒂斯、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兄弟倆創作的,弟弟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曾寫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歸蘇蓮托》是最著名的一首。
拿坡里是個海濱城市,游覽勝地蘇蓮托距此不遠。這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山坡上長滿果樹,每逢秋季,果實裡面散發著誘人的芳香。許多建築都建在海邊的懸崖峭壁上,景觀奇特。蘇蓮托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故鄉,因此世界上許多名人都到過此處。
《重歸蘇蓮托》這首歌屬拿坡里船歌體裁,採用3/4拍節奏,節奏稍慢,歌詞清新優雅,這首歌採用了大調式和小調式交替,第一部分從第1至第8小節為E小調,旋律優美柔和,第二部分為E大調,旋律也較明亮開放,從21小節處運用了調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現力豐富,歌曲的最後部分,結束在E大調上。
3、《我的太陽》
這是義大利19世紀作曲家卡普阿創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節上演出的,具有濃郁的拿坡里民歌風格,歌的旋律優美華麗,情緒奔放熱情,加之類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這首歌為2/4拍,大調式音階,兩段體寫成,1至16小節為第一段,17至34小節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聲區進行,曲調柔和宛轉,贊美了輝煌的陽光,格調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緒熱情激動,與第一段對比強烈,歌中把愛人比喻成太陽,並以此來抒發內心的情懷。
4、《啊!朋友》
這是一首我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於它出現在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有人誤認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實際上它是一首義大利民歌,南斯拉夫電影《橋》描寫了第二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戰斗生活的內容,是我國觀眾十分喜愛的影片,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國廣泛傳唱。
這首歌為2/4拍,弱起音型的節奏生動富有動力感,准確地反映出遊擊隊機智勇敢,堅定樂觀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質朴感人,由於使用了小調性的音階,音調略帶有些傷感的情調。
(六)、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民間音樂中最重要的體裁是塞爾維亞即興詩人的史詩性敘事歌曲。它具有傳統的旋律型,音域不寬,塞爾維亞民歌的節奏變化豐富,其特點是旋律中常有增二度音程。調式多為自然大調式,南斯拉夫民歌的種類除古老的敘事歌曲外,還有抒情歌曲、詼諧歌曲、婚禮歌曲、儀式歌曲。單聲部和二聲部居多。
作品賞析
《深深的海洋》
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南斯拉夫民歌。歌曲以3/4拍的節拍特點描繪出浩翰大海的那種晃動和起伏不定的形象,歌曲的旋律委婉抒情,歌曲配置的二聲部的低音旋律,抒情流暢,與高音旋律形成三、六度的和聲關系,和聲效果協和豐厚,突出了這首歌曲的抒情特點。歌曲的詞曲結合緊密,在表現愛情歌曲的同類題材的民歌中,具有鮮明的特色,敘事、傾訴、抒情三者結合很好,較好地反映出這首民歌以情感人的藝術特色。這首歌曲的情緒內在深沉傷感和憂郁,反映出戀愛時的失落。
(七)、美國民歌
美國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所屬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州西北部,夏威夷州位於中太平洋北部。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今天,生活在美國的人民是匯集了各大洲100多個民族的後裔,美國也因此有「民族熔爐」之稱。因此美國民歌的特點是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美國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同原居住在美國境內的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密切關聯,並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風格。在哥倫布發現之塊新大陸之前,那裡居住著印弟安人。當時印弟安人還處於原始公社的階段,他們的歌曲主要是勞動、婚喪、作戰的內容,用鼓等打擊樂器伴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和節奏都很獨特。16世紀後,隨著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各國的移民也把各自國家的音樂文化帶入了美國。其中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影響最大。移民們常唱起從家鄉帶來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納西等地區,至今還保留著英國古老的民間歌舞,在與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點與墨西哥、西班牙的風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顯帶有法國民歌的痕跡,1619年當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販運到北美,又給美國民歌增加了新的內容,非洲黑人酷愛音樂,善於邊勞動邊歌唱,非洲黑人音樂動人的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的音樂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美國19世紀傑出的作曲家福斯特熱愛並鍾情黑人音樂,他運用美國黑人的音調從事創作,並成為最優秀的黑人歌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老黑奴》、《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故鄉》等,不但流行於美國,而且已成為世界名曲。他一生共創作了200餘首歌曲,有很多歌曲都吸收了外國民歌的特點,最著名的還有《美麗的夢神》、《金發的珍妮》、《噢,蘇姍娜》等。
作品賞析
1、《念故鄉》
這首民歌是我國廣大音樂愛好者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尤其是它的曲調,最早出現有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創作的《自新大陸交響樂》第二樂章里,關於這首民歌,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這首歌是德沃夏克所創作的曲調,由後人填詞,其二是說本曲原是美國民歌,德沃夏克是經過整理改編後用於交響樂中。無論怎樣,這首歌曲的音樂是非常優美迷人的,從歌曲的名字念故鄉便可清楚地說明這是一首思鄉歌曲。歌曲是帶再現三段體結構,六聲大調式音階,音階排列為:1、2、3、5、6、7,曲調中省去了第四級「4」音,歌曲以緩慢的、節奏寬廣悠長的旋律,細致而深入地刻畫出人們懷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其它的思鄉曲一樣,這首歌表現出一種寂寞、孤獨的傷感情調。
2、《老人河》
這首歌是美國音樂劇《游攬船》中一首描寫美國黑人悲慘生活的歌曲。這首歌曲採用歌謠體寫成,每段採用了不同的節奏型,以突出不同段落的性質和情緒。此歌為大調式,2/2拍,歌曲旋律吸收了黑人靈歌的因素,每一段的情緒各不相同。第一段突出了敘事性,情緒壓抑;第二段情緒激動,表現出一種憤怒的情緒;第三段和第一段相近;第四段速度徐緩,聲區低沉,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第五段是歌曲的高潮,表達出黑人勞動者不甘心忍受白人統治者的奴役而奮起反抗的堅定信心。
(八)、加拿大民歌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半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臨北冰洋,面積居世界第二。加拿大本土原居住著印弟安人和愛斯基摩人,他們的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印弟安人的音樂有著古老悠長的歷史,民歌有狩獵歌、武士歌、巫醫歌、宗教儀式歌、情歌等。歌聲為2/4拍,伴奏的鼓聲為3/4拍,音階五聲居多,也有六聲、七聲音階的。生活在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的民歌主要是狩獵歌、劃船歌、婦女勞動歌等,愛斯基摩伯音樂是單聲部的,五聲音階式。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因此加拿大的民間音樂既有法國風格的民歌,也有英國風格的民歌,這些歌都是由移民從原來國家帶來的,形成了加拿大獨具特色的民歌風格。
作品賞析
《紅河谷》
這是一首反映愛情題材的歌曲,表達了一位姑娘即將與情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歌曲的語言純朴,感情真摯動人,以中速4/4拍的節奏和分節歌的形式,體現出歌曲 的敘事性特點。歌曲的音域不寬,只有一個八度,但旋律卻十分悅耳動聽,有百聽不厭之感。
(九)、埃及民歌
埃及的民歌樸素動人,表現出阿拉伯民間音樂的風格,埃及民歌有勞動歌曲、生活歌曲、悼歌、戰爭歌曲、儀式歌曲等。19世紀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歐洲音樂對埃及亦有很大影響,埃及的軍樂也因此十分著名。
作品賞析
《尼羅河畔的歌聲》
這是我國人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一首埃及民歌,歌曲表現了生活在尼羅河畔的埃及人民勤勞樂觀的生活和精神風貌。歌曲為2/4拍,兩段體結構,大調式音階,歌曲由四小節前奏為引導,使歌唱部分進入。1至8小節是歌曲第一部分A樂段,A段兩小節的過門之後是B樂段(11至18小節),B段重復演唱兩遍,第二遍用「啊」字唱出前四小節後面四小節,歌詞與前面相同。歌曲結束時加入了一個小的尾聲。
這首歌曲共有兩段歌詞,第一段歌詞唱道:「太陽剛剛爬上山岡,尼羅河畔閃金光,家鄉美麗的土地上,勞動的人們在歌唱……」。描寫了埃及人民在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活的場面。第二段歌詞描寫了月光下的夜晚,在椰樹下面,人們吹奏起「阿拉戈」,搖著鈴鼓,載歌載舞的熱鬧情景,表現出埃及人爽朗豪放的性格。這首歌曲的節奏歡快活潑,具有濃郁的埃及民族特色。
(十)、西班牙民歌
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具有地區特色,由於西班牙所處地理位置是地中海西岸,為歐洲、非洲交通樞紐,歷史上除受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響外,還受到阿位伯文化和吉卜賽文化的影響。因而西班牙的音樂豐富多采。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其中「恰空」、「薩拉班德」、「霍塔」等舞在民間非常流行,這些舞曲體裁還被歐洲藝術音樂所採用。西班牙民歌主要是單聲部的,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12世紀時民間藝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樂的主要傳播者和創作者。西班牙浪漫曲和田園歌是很重要的民歌形式。浪漫曲流行於16——17世紀,多為抒情的和史詩性的,內容多樣,常帶有哀怨的性質.。田園歌在15——16世紀最為流行,其特點是敘事和抒情性相結合,有時富於東方色彩,表情豐富,力度變化多樣,表達出人民對生活和歷史事件的內心感受和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西班牙的民間樂器主要是吉它等彈撥樂器,還有打擊樂響板和鈴鼓等。
作品賞析
《鴿子》
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塞巴斯蒂安•依拉蒂爾創作的一首歌曲。他寫過很多歌曲,大都帶有濃厚的西班牙民歌色彩。《鴿子》這首歌是依拉蒂爾在古巴的哈瓦那僑居時所作,歌曲採用古巴民間舞蹈哈巴涅拉的節奏。一般採用中速或慢速,2/4拍,哈巴涅拉是19世紀傳入並流行於西班牙的一種舞曲,據說依拉蒂爾和法國作曲家比才是好朋友,依拉蒂爾給比才以西班牙音樂的影響,而比才的歌劇《卡門》中的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愛情像一隻自由鳥》就是直接引用依拉蒂爾的曲調。
《鴿子》為D大調,三段體曲式寫成,1至19小節為第一段,20至34小節為第二段,後面的部分為第三段。每段都是由上下兩樂句組成。它的句式特點是三段中後句均是前面樂句的完全重復,而每段終止處都是落在調式中的「3」(mi)音上,只是歌曲結束句時旋律音略有變化,最後結束在調式主音上。第一樂段歌曲以弱起節奏進入與三連音和附點音符結合,給人一種動盪不安的感覺,音樂帶有傷感的情緒。第二樂段旋律從正拍上進入,三連音音型熱烈而激動人心,同後面切分音連接,使情緒就變得明朗奔放,表現了對戀人的一片深情。第三樂段彷彿是對昔日戀人的呼喚:「親愛的小鴿子呀!請您來到我身旁,我們飛過藍色的海洋,走向遙遠的地方。」這里主人公把戀人比喻成「小鴿子」,非常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內心迫切地想與心上人相見的深厚的感情。這首歌節奏強烈,旋律優美,情緒熱情奔放,三連音的運用獨具特色,是首帶有浪漫氣質的優美迷人的歌曲。這首歌不僅流傳於西班牙,而且在拉美國家中也廣泛流傳,我國人民也非常喜愛這支歌。
❸ 民謠的分類
近代作曲家,有用民謠為主題來創作各種樂曲的,如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的《自新大陸》交響曲、柴可夫斯基(peter llyitch tchaikovsky)的《第四交響曲》;丹第(vincentd'indy)的《山歌交響曲》;哈利斯(roy harris)的《民歌交響曲》;布魯赫(mar bruch)的《蘇格蘭民歌協奏曲》;威廉士沃恩(williams vaughan)的《英吉利民歌組曲》;杜賓斯基(arcadybensky)的《史蒂芬佛斯特組曲》;以及李亞道夫(anatol constantinovitch liadov)的《八段民歌管弦樂曲》等,皆為美妙動人的音樂,受到世人普遍的歡迎。
英格蘭
英國的民族音樂,直到19世紀末期才復活。當時有一位名叫塞西爾·夏普(cecil sharp)者,搜集了將近3000多首的民歌,其中1600多首,傳到了北美阿巴拉契山脈一帶。說也奇怪,真正的英國傳統音樂,在美國所保存的比英國本土要多。所謂英國傳統音樂,其主要的特色就是一種以鄉土音樂,加配流行音樂來敘述故事的民歌。
法蘭西
法國的民謠,通常都充滿著放盪不羈的情感和世俗的幽默。從他們的民謠之中,不但可以了解法國人民的習性,好像還嘗到了他們的美酒佳餚,彷彿還看到了他們的輕盈妙舞。
德意志
流行歌曲和風土音樂的旋律,對於德國的民族音樂所發生的影響很大,而且,流行歌曲和風土音樂都是他們戶外生活及團體活動的一部分。
荷蘭
德國的民族音樂,不只是在德國境內流傳,事實上,也盛行在北海附近的幾個國家裡。荷蘭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德國北鄰的國家,他們的語言習俗也多與德國相似,因此,德國的民族音樂便很自然的被他們接受了。
愛爾蘭
自中世紀開始,豎琴就成為愛爾蘭最流行的樂器。12世紀時,宮廷詩人所作的歌曲,也多以豎琴為主;可惜那些歌譜多已失傳,只留下其中部分的歌詞。到17世紀,也就是英國統治愛爾蘭時,宮廷詩人漸漸沒落,而豎琴演奏家卻仍然活躍於各角落。另一種樂器叫風笛,在愛爾蘭也很流行,也許是因為戚爾迪(celti)人特別喜歡聽那種高而尖銳的聲音吧!
義大利
義大利的民間音樂,大都是旋律熱情優美並且附有和聲,因其音樂動人,今已遍及全球。手風琴和六弦琴是伴奏這種歌曲的主要樂器,這也可說是義大利民謠的特色。
挪威
眾所熟知的挪威民謠,曾被遺忘了一段漫長的時期,直到1840年左右,才被人重視而復甦過來,當今被傳頌的約有一萬余首,其內容多為敘述該國美麗的湖光山色。
蘇格蘭
由於印刷術的尚未普及,以及豎琴家的相繼死亡,以致早期的蘇格蘭高山族賈奈(gales)音樂已大多失傳,直至1781年才被人重視,開始搜集。蘇格蘭音樂粗獷,聽起來頗像愛爾蘭音樂,這是因為蘇格蘭早先的豎琴家多半來自愛爾蘭的原故。在蘇格蘭,豎琴是一種很普遍的樂器,幾乎家家都有,人人能彈,不過後來由於風笛的興起,而使豎琴家的地位大受影響。因為風笛可在戶外吹奏,而豎琴僅適合於室內彈奏。蘇格蘭的民謠有高地與平地之分,高地民謠比較雄壯,平地民謠則傾向柔和優美。
西班牙
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可說多半是舞曲的一部分,而舞曲也往往是民謠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西班牙民謠,都含有濃厚的鄉村情調,這就是西班牙民謠的一種獨特的風格。
瑞典
瑞典的民謠,據說在1631年才被人們搜集起來,其中以敘述古代戰士的英勇故事為多,曲調雄壯、激昂、奮發。
威爾斯
威爾斯的傳統音樂,大都是根據豎琴曲調而編成的,其中包括民謠、土風舞、頌歌、贊美詩,且多以豎琴為伴奏樂器。
俄國
以下是俄國的歌
mama(這首由俄羅斯人氣組合Иванушки International演唱的歌唱偉大母親的贊歌《mama》不知感動了我多少個日日夜夜,每次聆聽,心底總會湧起無限的溫暖與勇氣,想起我最親愛的媽媽。
Ponaroshku(YURI TITOV曾經用這首歌參加了2005年度歐洲新秀歌唱大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可是從這之後,他似乎從俄語流行音樂舞台上消失了,可見俄羅斯歌壇的競爭有多麼的激烈)
ti_ne_liubish_menya(來自於著名男子舞曲組合a-evropa的一首很經典的歌曲。你可能不喜歡主唱的嗓音,但你不能不喜歡這首歌的旋律,前奏和之後高潮部分簡直太棒了!記得naran說過,帶有憂郁氣息的舞曲是俄語音樂愛好者的必選,我想不是沒有道理的)
Posledniy_Zvonok(俄羅斯現在最火爆的新晉男子偶像組合Chelsi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我說該組合四名成員均是去年星工廠大賽最受歡迎的四個男孩可能你們就會有印象了
Джанго - Холодная весна(唱香頌的憂郁深沉酷哥帶來的一首同樣憂郁深沉的歌曲)
ТРУБАЧ НИКОЛАЙ - ОТШУМЕЛА(目前我最喜歡聽的歌曲就屬它了!不管從樂曲的編配還是從歌手的演唱技巧來看,都無懈可擊)
Иракли - Ну И Что(Иракли實際上是喬治亞人,後來來到俄羅斯發展並取得了成功,以演唱電子舞曲為主,也有抒情歌曲。這首就是少數抒情曲之一,收錄於他去年推出的全新個人專輯,該專輯也是去年的熱門專輯
ignatov_kak_skazat_uhodi(俄語歌壇老將的一首傷感的歌曲)
abakarov_arsen_-_podsnezhnik(真的很喜歡abakarov自然清亮不含雜質的嗓音,配合著他自己彈奏的木吉他,一種清新脫俗、返璞歸真的感覺油然而生)
Malikov_Dmitrii_-_Vishnevaia_smola(以前介紹過的俄羅斯歌壇超有氣質的古典鋼琴/流行音樂帥哥,也算是資歷很老的資深歌手了,在俄羅斯非常有名。不管是唯美柔和的慢歌還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快歌,他都駕馭自如)
Alexander Ivanov - Greshnoy Dushi Pechal(歌壇老將,風格與abakarov類似,有校園民謠的影子,凡是聽過幾年俄語流行音樂的人,應該認識他)
anishko_pozvoni(2004年俄羅斯偶像第四名)
aleksandr_shumilin_-_prosti(深沉的聲音,深沉的旋律,深沉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締造了這首深沉的歌曲)
Viktor Petlyura -Belaya nevesta(俄羅斯民謠王子,獲得過MTV音樂獎最佳男歌手提名。他在美加地區特別受歡迎。這首《Belaya nevesta》我認為是他2004年那張成功的專輯中最好聽的歌曲了)
❹ 義大利民歌特點是什麼
義大利人是喜愛歌唱的民族。義大利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牧歌。作曲者常採用知名作家的詞來譜曲,所以單單歌詞就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義大利牧歌的內容都是以愛情為主題或描寫對田園的喜愛。經過兩個世紀的演變,牧歌越來越傾向精美的表現,到16世紀後半期,充滿了「世紀末」的實驗趨勢。當然,也因此牧歌有了彈性空間的可能性,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便發展出鄉村歌曲—歌曲返璞歸真,以聲樂來表現富有詩意的書畫,接近於獨唱聲樂精品的嶄新風格——這就是今日的那不勒斯民歌。
❺ 著名的義大利民歌有什麼
義大利人是喜愛歌唱的民族。義大利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牧歌。作曲者常採用知名作家的詞來譜曲,所以單單歌詞就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義大利牧歌的內容都是以愛情為主題或描寫對田園的喜愛。經過兩個世紀的演變,牧歌越來越傾向精美的表現,到16世紀後半期,充滿了「世紀末」的實驗趨勢。當然,也因此牧歌有了彈性空間的可能性,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便發展出鄉村歌曲—歌曲返璞歸真,以聲樂來表現富有詩意的書畫,接近於獨唱聲樂精品的嶄新風格——這就是今日的那不勒斯民歌。
❻ 義大利民歌的特點
義大利民歌以流利生動,富有歌唱性和浪漫色彩著稱於世。是世界音樂寶庫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義大利語言明亮、圓潤,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構成了義大利民歌得到發展的極有利因素。那裡的人民熱情豪放,善於歌唱。威尼斯的船歌,那坡里的情歌、小夜曲和飲酒歌都十分著名。民歌演唱者常用六弦琴伴奏。旋律一般都比較樸素,沒有很多的裝飾音,三拍子佔多數。「船歌」是一種聲樂體裁,指具有歌唱般的優美旋律與搖擺般伴奏音型的聲樂曲。通常為6/8拍子,中等速度,伴奏中的節奏模仿均勻的船身擺動和搖槳的動作。
❼ 歐洲民間音樂的分類及特點。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希望滿意哦!!!!!!
一般而言,「民間音樂」的概念相當廣泛。試用下面的定義加以限定:民間音樂是受城市文化影響最少的那一階層人民的音樂,是或多或少有著時間和空間限度的音樂,這種音樂是受到音樂的沖動而即興創作的。 根據這個定義,農民受城市文化的影響最少,他們是民間音樂的傳播者和宣傳者。由於不受城市文化的影響,農民用他們自己的傳統方式創造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財富。這種原始的情況今天仍可在未開化的人群中間看到。
東歐的農民經過若干階段發展到現在,他們或多或少地受了城市的影響,(至少在文化產物上)特別是受到西歐的影響,有的時間長些,有的短些。經過一定的時期,這種外來影響的成分被吸收了,使藝術與原來的不同了。這樣,民間藝術,或者說,民間音樂就形成了它自己的風格。這種看法,正包含著上述的時間和空間的延續。由於外來成分的吸收不能靠某一個人來完成,而要靠眾多人群世代相傳。所以在這段傳播時期,外來成分經歷了一定的變化,而且還摻雜了其他成分。 至於民間音樂的起源問題,是題外話,在定義中沒有考慮到。 可以推測,現在所有著名的歐洲民間音樂,究其淵源,都受到其他藝術或流行藝術音樂的影響。
1)
分節歌。分節的,分節歌就是一個曲調配上多段的詩句組成的歌詞,並且歌詞常常押韻,這個叫分節歌結構,現在我們都很常見的。
2) 音階多樣化的。他們兒童歌曲常常就用兩三個音,五聲音階也不少,但主要是七聲音階。五聲音階不是中國獨有的,中國當然五聲音階是它的很主要的特點,但是愛爾蘭也是五聲音階,蘇格蘭也是五聲音階,匈牙利也是五聲音階,有很多。但是大多數來說,歐洲人還是以七聲音階為主。
3) 大多採用均分節拍。就是平均的3/4、2/4、4/4,每一小節都是平均的。東歐的節拍比西歐要復雜,常常有一種奇數的節拍:3/8、7/8、9/8。
4) 歌唱風格有兩種。一種古老的歐洲風格,比較放鬆的,音色比較清晰,曲調比較簡單,很少用裝飾音,很平的吧,合唱當中多聲部用得很多,這是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風格;另一種歐亞風格唱法,叫歐亞風格,唱法比較緊。
5) 主要的歌曲體裁有史詩和敘事歌,愛情歌曲,節慶歌曲,包括宗教的,還有世俗的慶典,還有舞曲。這是它的歌曲體裁。
6) 游吟歌手的旋律。它在中世紀有一大批游吟歌手,到處漂泊流浪,到處唱歌彈琴啊,這些人呢是起了很大作用,他實際上把歐洲的文化,起了個統一的作用,特別是歐洲的音樂,特別是西歐。流浪藝人不叫流浪藝人,叫游吟歌手。他們的這些表演呢,他原來有的是宮廷里的,有的是民間的,然後在全歐洲,特別是西歐到處表演,最後這些旋律、這些歌曲全部傳到,各個地方都有,弄不清哪兒是哪兒的,這個對整個歐洲的文化統一是起了一定作用。
在我們大談歐洲古典音樂是一種世界文化的同時,往往容易忽視的是在其中卻也包含著許多民族因素,無論是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曲家都難以割捨他們與各自民族文化間的聯系,因此,其創作首先應該是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在創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說是人類藝術創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標。
一、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集中體現在民族民間音樂之中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是音樂歷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樂,都具有其民族特徵。實質上,音樂的民族特徵是由不同民族和國家客觀存在的文化特徵決定的。因為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語言音調、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質和不同特徵的民間音樂文化積累。所以音樂的民族特徵比較持久、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在專業音樂創作中,民族特徵的表現不僅限於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上,還表現在題材內容和體裁形式上。
在音樂語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間音調的廣泛運用或以民族民間音調為基礎進行加工改編和再創造。在表現手法上,運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在題材內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現實生活,贊揚人民及其英雄主義業績。還反映對祖國光榮歷史的緬懷,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不但體現民族的願望和性格,還表現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愛好。在體裁形式方面,同樣自覺地繼承民族的傳統,滿足各民族的審美習慣和特殊興趣 。
在歐洲古典音樂專業作曲家作品中,由於歷史背景和表現上所追求的審美理想的差異,各個時代、各個樂派、各個作曲家音樂作品所體現的民族特徵情況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樂派民族特徵是啟蒙意識的自然流露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均廣泛地把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素材運用到創作之中。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1732——1809)的音樂創作與德國、奧地利民間音樂音調、句式、結構、風格聯系密切。如《G大調第94(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小夜曲》,方整的樂句、簡朴的和聲賦予他風格簡潔、清新的特徵。其交響曲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第四樂章明快的舞曲風格也帶有德、奧鄉土音樂的特點。
「音樂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劇和交響樂作曲家。在歌劇《魔笛》中採用德奧民間風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聖詠式音調,獲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師,善於把德奧民間音調和義大利抒情風格融匯在一起,創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詩意的美妙的旋律。
樂聖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開浪漫先河。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進社會思想,成為他創作的思想核心,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樂藝術和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的音樂家。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喜歡聽農村樂師們奏樂,並將此體現在創作之中,在《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F大調第八交響曲》中都出現德奧鄉村樂隊演奏民間舞曲的淳樸形象。《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的《歡樂頌》洋溢著德國民間歌謠中特有的懇切、質朴、熱情的情感。據羅曼?羅蘭研究貝多芬表達群眾共同感情時,如愛情、友誼、婚禮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音樂中的民族民間因素,是他們的啟蒙意識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自然流露。是他們接近
現實生活「到民間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學思想的具體表現。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時代精神:反抗封建束縛,堅定樂觀、勇於奮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高度完美和諧。因此可以說古典主義音樂中的民族民間特徵是一般性的,並沒有其他別的意義,是啟蒙意識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與反映。
三、浪漫樂派音樂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樂傳統基礎之上浪漫樂派作曲家舒伯特、韋伯、肖邦、勃拉姆斯、威爾第等人的音樂創作深深植根於本民族音樂傳統基礎之上,音樂藝術強調民族特徵。
「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從小熟悉奧地利民間音樂,其作品廣泛利用民間歌曲、風俗舞曲、進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調。分節歌這一源於民間的歌曲形式,也成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架」,正因為如此,他的許多名曲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創作民歌,如《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
這種通俗淳樸的歌曲,又成為舒伯特器樂作品的主要構成因素。錢仁康教授說:「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織體,歌曲性的音樂思維,在舒伯特的交響曲、室內樂創作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並成為舒伯特以後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重要特徵。」(《音樂藝術》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評價舒伯特的音樂創作時說:「他的《未完成交響曲》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許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進了交響曲,並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僅要說這些樂隊聲部類似人聲了。」(《音樂譯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於他的創作之中,成為他鮮明的創作特徵。
德國浪漫主義民族歌劇創立者韋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首演的民族歌劇《自由射手》(又譯作《魔彈射手》),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其曲調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市場出售商品也以劇名為商標,如「魔彈射手牌啤酒」、「魔彈射手式女裝」。該劇取材於德、捷廣 為流傳的「黑獵人」民間傳說,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鄉民風俗畫。歌劇的發展作出過貢獻,不過他們的《魔笛》、《費德里奧》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備,雖用了德語歌詞,音樂也具德國特色,但描繪的卻是東方的神話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濃郁的民間氣質的音樂素材(獵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謠、鄉民們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語說白的「歌唱劇」的傳統樣式,致力於德國偏僻村莊、森林景色的描繪和德國民族思想感情的表達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樂派鋼琴詩人肖邦(1810—1849)是波蘭愛國主義鋼琴家、作曲家、中歐民族樂派先驅,其作品極富獨創性和民族性。瑪祖卡、波羅奈茲貫穿其一生的創作生涯,他把這兩種波蘭民間舞曲體裁提高到音樂會樂曲體裁水準。他作有57首瑪祖卡舞曲,創造性地運用其特性節奏與民間調式和聲,使其更具有鮮明的民間色彩和波蘭民族氣質,成為充滿詩意的器樂小品。作品中有對民間風笛的模仿(《C大調瑪祖卡》,Op .24之二),有的採用主屬和弦交替演奏,刻畫民間樂手演奏的聲響(《D大調瑪祖卡》OP.33之二)。他作有15首波羅奈茲舞曲,完全脫離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嚴肅的思想內容,成為風格獨特,剛毅、豪放進行曲式的戲劇性音詩。肖邦把波奈茲舞曲同戰場、軍隊、古波蘭的榮耀連在一起。這兩種舞曲體裁都體現了同波蘭祖國精神的聯系。
浪漫主義音樂全盛時期德國最後一位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1833—1897),對民族民間音樂抱有深厚感情,他是德奧藝術歌曲的又一名大師。其200多首獨唱藝術歌曲,絕大部分屬於民歌性質的抒情歌曲。歌詞充滿民間生活氣息,音調與節奏都與民間音樂緊密相聯,曲式簡潔凝煉,多採用起源於民間歌曲形式的分節歌。如《搖籃曲》(OP.49之四)是從一本《德意志兒童繪畫讀本》里選取童謠編成歌詞,分節歌形式,圓舞曲基調,輕輕盪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勞小夜曲》(OP.84之四)是從下萊茵地區的一首民歌中選出編為四段歌詞,旋律接近德國民間舞蹈歌曲的質朴風格。《永恆的愛》(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民歌譜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創作發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利民間音樂的曲調和韻律特點,生動地表現了匈牙利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性格。
歌劇之王威爾第(1813—1901)是歐洲樂壇享譽最高的歌劇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應保存其民族所專有的特點。」(列維克《外國音樂名作》第三冊325頁)其歌劇旋律極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戲劇性,這些旋律多以民間曲調為基礎,樸素、通俗、鮮明、易記,新歌劇一旦上演,其中許多曲調不脛而走廣為 傳唱。如《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弄臣》中的《女人愛變卦》(後被人重新填詞改名為《夏日泛舟海上》成為創作民歌)就燴炙人口,而《游吟詩人》中的《火焰上升》幾乎已成為民間歌曲了。
浪漫主義樂派的形成正處於19世紀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音樂史上出現了第一個這樣的時期,即強調民族差異和民族價值,在音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民族特徵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時期。浪漫樂派就其本質來說,無論旋律音調、表現方式,均受民間音樂的影響,並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之上,強調民族特徵和繼承民族傳統。
四、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民族特徵藉以激發民族意識、 提高民族覺悟.
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隨之而來的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風暴席捲了歐洲大地,歐洲各國——尤其俄國和北歐各國民族意識、民族感情日益增強,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風起雲涌。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思潮的掀起,歐洲各地區進入了民族文化興起的時期。民族樂派的誕生,顯示了民族文化開始走向了繁榮。
民族樂派是浪漫樂派的一個分支,無論美學觀點和創作方法,都和浪漫樂派一脈相承。他們把浪漫樂派所強調的「個性」擴大為「民族性」,把「個性化」發展為每一個民族都具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表現特徵。其結果,浪漫樂派所強調的民族民間特徵,在民族樂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創作上演的古典民族歌劇《伊凡?蘇薩寧》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歷史題材的「祖國英雄悲劇」。作曲家採用了豐富的俄羅斯民謠,借用世界歌劇藝術的形式,汲取德國、義大利浪漫樂派技巧而創作的獨具民族風格的第一部俄國民族歌劇。1884年創作的《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採用了兩支俄羅斯民間廣為流傳的歌曲和舞曲——婚禮歌《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舞曲《卡瑪林斯卡雅》作為主題,用交響音樂的形式進行變奏展開,鮮明地刻畫了俄羅斯農村生活風俗圖景和俄羅斯民族性格。它成為俄羅斯交響音樂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說:「所有的俄羅斯交響音樂,都是從《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來的。」格林卡十分重視從俄羅斯的民族詩歌中,從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正如他的座右銘所示:「創作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藝術家只不過把它編成曲子而已。」古老的農民歌曲、俄羅斯教會音調、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和聲上盡量避免濃重的縱向和弦性四聲部和聲法,而採用俄羅斯特有的復音、復曲調技法。他的創作實踐為俄羅斯民族樂派進入世界音樂先進之林鋪平了道路。
浪漫時期鮮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極富個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語言,在技巧上受德、法影響,是具有世界性特點。他的作品中,歐洲式華麗優雅的風格,勝於俄國式樸素的鄉土色彩。事實上他的音樂仍是根生於民族、民間的現實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採用和發展了俄羅斯民間歌曲、舞曲和城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於烏克蘭民歌《萬尼亞坐在沙發上》,《第四交響曲》終曲樂章是以俄羅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樺樹》的旋律為基礎創作的。《[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主題來自另一首烏克蘭民歌《來吧,伊凡卡》。俄羅斯的民族題材、民族性格始終貫徹在他的音樂創作之中,因此他的音樂仍主要是獨具個性的俄羅斯式的。
19世紀下葉捷克民族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冊16 首《斯拉夫舞曲》,這些包含有波爾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奧特茲美克、波羅奈茲、杜姆卡等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烏克蘭等眾多民族舞曲體裁而舉世聞名,得到國際音樂社會的廣泛贊譽。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紐約國立音樂學院院長期間,創作了e小調第九《新世界交響曲》,作品中既採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調的音調核心(但反對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織入了波希米亞音樂所特有的氣質;既表達了對美國印第安人的深情,又懷有對捷克故國的鄉愁,抒發了遠離家鄉的波希米亞人的愛國赤子之心。這部作品結構嚴謹、旋律優美、民族風格濃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經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國藝術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是位國際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樂派的代表、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成績卓著。他與同窗好友音樂教育家柯達伊(1882—1967)提出「對匈牙利民族音樂再認識」的論點震動全歐音樂界。巴托克為了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比較與研究,從中找出匈牙利民間音樂的「音樂母語」,把民歌的搜集活動,擴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區: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區。搜集、記錄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統科學的搜集分析方法,對民俗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利用土生土長的匈牙利民間音樂素材,花了10年的時間創作編寫了《獻給孩子們》、《小宇宙》等鋼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其自身的民族特徵,他們藝術目標明確,行為自覺,欲使音樂文化成為激發民族意識和提高民族覺悟的手段。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爭背景下,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識和對自己國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決定的。
五、從歐洲古典音樂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幾點啟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可以說都是民族音樂家。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趙fēng@①教授語)重要特徵。世界各國專業音樂創作,盡管其音樂中心特徵有所不同,但在音樂創作中,將民族性作為共同追求的藝術目標這一點毫無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所說:「沒有民族性的音樂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一般認為是全人類的音樂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強歐洲音樂文化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為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鋪路墊石作出貢獻。「歐洲音樂中心論」在我國音樂界,尤其在專業音樂教育圈內影響較深,應花大力氣進行批判、轉變觀念,正確處理好中西音樂關系。在師范音樂教育中,筆者認為在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還應加強歐洲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研究。最近一位美國音樂教育專家來信問到:「聽說中國教育工作者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的觀念,現在是否有學好世界音樂文化為走向世界做准備?是否認為這是未來的必定趨勢? 」(《音樂研究》93年第一期29頁)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應該看到幾十年來西方音樂理論、技法、教育體系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所起的全面而積極的影響。要防止在批判「歐洲音樂中心論」,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一種矛盾掩蓋另一種矛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學習研究歐洲及世界各國音樂理論、表現手法技能技巧、創作中的經驗教訓,目的在於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為使中國民族音樂進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礎。
3.改革外國音樂史教學,在忠實於史實的前提下,從教材到講授應突出愛國主義、人民性、民主性、民族特徵主旋律。目前外國音樂史教學問題不少,使用教材多為進口教材,內容繁瑣,面面俱到,重點不夠突出;觀點有些陳舊,甚至有不少唯心主義觀點,宣揚資產階級天才觀、英雄造時勢、個人奮斗;在評價音樂家及作品時有的缺乏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一分為二,只看到音樂家的歷史貢獻,看不到歷史的局限性。當務之急,應組織國人編寫觀點新穎、重點突出的西方音樂史教材。教材中應弘揚外國音樂家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音樂家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繼承傳統、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創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們的歷史貢獻的同時,也要全面客觀地評價他們的思想、美學觀點和作品的歷史局限性。
鑒往而知來,歷史是一面鏡子。「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立足於現代,面向未來。吸收各國優秀音樂傳統,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讓中國民族音樂進一步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出發點 。
❽ 有沒有義大利的民歌
義大利人熱情豪放,善於歌唱。義大利民歌以流利生動,富有歌唱性和浪漫色彩著稱於世。是世界音樂寶庫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義大利語言明亮、圓潤,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構成了義大利民歌得到發展的極有利因素。那威尼斯的船歌,那坡里的情歌、小夜曲和飲酒歌都十分著名。而享有義大利民歌王子美稱的阿爾巴諾·卡雷斯更是以將義大利那迷人的歌曲傳播到世界各地而深感榮耀。他的足跡遍布世界許多角落,歌迷遍布全世界。先後出版26張專輯多次打入法國,比利時,瑞典,德國,奧地利,西班牙和南美的排行榜首位。除了義大利民歌,他還曾和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卡雷拉斯等人同台演出。本次來滬,他將演唱《重歸蘇蓮托》《啊,朋友》《桑塔露琪亞》《我的太陽》等經典義大利民歌
❾ 古羅馬時期有哪些類型的民歌
古羅馬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衍生和傳承。
古羅馬文明興起於公元前10世紀初的義大利半島中部,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龐大的羅馬帝國。羅馬人吸收了古希臘及希臘化了的東方的音樂文化。公元一、二世紀形成了古希臘——古羅馬音樂盛期。
古羅馬人善征戰,崇尚武力,粗獷強悍,強調權威紀律,其文化缺乏古希臘文化的藝術情調及高雅品格。音樂藝術在古羅馬人那裡,蛻變成一種僅是為了感官滿足的手段,偏向於實用化、典禮化,流行集體性的軍樂以及儀式遊行音樂的演奏。為了增大樂器音量,他們擴展樂器的體型,早期銅制的大號和G字型的庫努(Cornu)始於軍樂及集體性的演奏。早期的水壓管風琴出現於古羅馬,通過水的壓力送風發聲,音量宏大,最初作為觀賞角斗時的伴奏,後常用於戲院、劇場、聚會時的演奏。
羅馬人把音樂引入到勞動、娛樂、禮拜等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社會盛行喜慶、諷刺、愛情和飲酒時的娛樂歌曲。公共場合,不論宗教集會還是劇場娛樂都少不了音樂,當時,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間基本沒有區別。古羅馬人重視音樂的驅魔作用,在各類祭典和禮儀活動中廣泛使用音樂。隨著希臘戲劇的傳入,羅馬的戲劇(笑劇、啞劇)也配以獨唱、重唱的音樂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民歌、勞動歌曲、器樂曲等就更為流行,其中包括劃船、收割,採摘葡萄、紡織、宴會、喪禮時唱的歌、以及搖籃歌、生日歌、婚禮歌、情歌等等。
古羅馬盛期,許多皇帝是音樂家的保護人,其中羅馬帝國第五位皇帝尼祿甚至希望自己有一個音樂家的名聲。 期間,古羅馬與古希臘音樂一個重要區別是音樂人的職業化。職業音樂家到處巡迴演出,作為「明星」,他們受人追捧,待遇豐厚,有的甚至被奉為偶像。由於物質利益的誘惑,職業化的音樂行業賄賂、收買等風氣盛行,同時造成了相當數量明星行為上的驕橫、傲慢和墮落。
古羅馬時期音樂的特點
1. 單聲部音樂
這個時期的音樂是單聲部音樂,音樂理論與實踐都基於單聲部音樂觀念。雖然當時的音樂表演形式多樣,如用里爾琴或基薩拉琴自彈自唱的諾莫斯(Nomos)獨唱;用阿夫洛斯管伴奏的酒神頌歌(Dithyramb)群唱;還有各種獨奏和群奏的音樂形式。雖然表演形式多,但單聲部音樂觀念確基本相同。這個時期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都是單聲部音樂。
2. 聲樂為主
聲樂居於主導地位。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約40部古希臘字母樂譜殘篇幾乎都是歌譜,譜上只標出曲調輪廓,用以提示歌唱者的曲調記憶。單聲部歌曲,曲調與詩密切結合,表演形式為獨唱或齊唱,沒有多聲部的合唱。
3. 即興創作
這一時期的音樂表演並無嚴格的要求,演唱演奏幾乎都是即興的,歌曲創作即先依照已有的歌曲填新詞,臨場再作即興發揮。歌手每次表演都不追求完全一樣,因而每次演唱演奏都可稱為創作。當時的器樂曲,是指用器樂即興演奏已有歌曲或舞蹈的曲子,同時配合歌手作出即興創作。當時沒有專業的作曲家。
❿ 義大利文歌曲 假如你愛我 用義大利文應該怎麼寫 還有其他什麼好聽的這類型的義大利歌曲
Se mi amate
1) Santa Lucia 是世界聞名的義大利拿波里民歌。Lucia是女神的名字。歌詞內容描述拿波里漁港的美麗景色。因旋律柔美,是威尼斯貢都拉的船夫喜歡吟唱的歌曲之一,歌詞亦被譯成許多不同語言流傳傳世界各地。
(2) TORNA A SURRIENTO 《 重歸蘇蓮托》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歌曲。它由G·第·庫爾蒂斯作詞,由埃爾內斯托·第·庫爾蒂斯作曲。詞、曲作者是兄弟倆,哥哥作詞,弟弟譜曲。它的曲調和歌詞都優美、抒情,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3) O Sole Mio 我的太陽,其他就不說了。
(4) Mattinata這曲子多種譯法,改成英文歌叫《You"re Breaking My Heart》,在歐美很流行,很多歌手曾經唱過。這首曲子我小時候就有它的唱片,是蘇聯唱片,它的俄語那時當然不懂,是俄國人唱的,我當時經常聽它。 而這歌流傳到中國卻成了《黎明》,年青時很喜歡唱,歌詞到現在還記得清楚。
(5) Core' ngrato
這首歌叫《負心人》,也叫《卡塔麗》,是一首失戀的歌,但悲而不哀,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