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哪個科學家研製鍾表

義大利哪個科學家研製鍾表

發布時間:2022-09-18 08:32:29

❶ 鍾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鍾表出現在北宋,是由蘇頌發明的。

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這個儀器能報時打鍾,結構和現代的鍾表很相似。更不可思議的是,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而且上面還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聲的擒縱器。

(1)義大利哪個科學家研製鍾表擴展閱讀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❷ 是哪個人發明時鍾的

海更士(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
1656年開始,海更士首先將擺引入時鍾,發明了擺鍾,世界上第一台擺鍾是1657年按照他的設計由科斯特製造的。為此出版了《擺鍾》(1658)及《擺式時鍾或用於時鍾上的擺的運動的幾何證明》(1673)兩書。後者是海更士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他以全新的理論給出了數學上的完全解,從而解決技術設計難題的特點。例如,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單擺周期公式,指出單擺的運動不嚴格等時。而後他從證明擺線(即旋輪線)的幾何性質開始,進而研究在機械上的應用。利用擺線理論設計出嚴格等時的擺鍾結構。他提出了復擺的完整理論,還用擺求出了重力加速度的准確值,並建議用秒擺的長度作為自然長度標准。他在這本書及另一部著作《關於運動及離心力》里,提出過有關圓周運動及離心力的若乾重要結果,包括向心加速度概念和公式,這是有助於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海更士還研究了簡諧運動及彈簧振動,並用游絲代替掛擺,設計出許多種鍾表等時結構(如海上用以測量地理經度的懷表等)。

❸ 是誰發明了計時器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❹ 石英鍾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

——1929年石英鍾的發明在「時間就是金錢」的年代,石英鍾表逐漸取代了機械鍾表,成為人們應用廣泛的計時工具。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鍾問世。從它的出現到如今遍布尋常百姓家,其間只花了70年的時間。

鍾表的問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

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對時間的把握,用的都是一些簡單的工具。如根據太陽影子的移動,有人製成了「日晷計時儀」;利用流速均勻的滴水,有人發明了「水鍾」;利用點燃的香,人們分出了「一炷香」、「兩炷香」等時間間距。但這些時間概念都不是精確的。

從14世紀起,義大利的鍾樓上開始出現了以自重為動力的齒輪製成的機械鍾。但它們的走時並不像外表那樣令人嘆服,大約每天就會有15分鍾的偏差。158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一次不經意的發現,使人們從此進入了標準的計時時代。有—次,伽利略在教堂偶爾注意了大廳的鍾擺變化。他發現,鍾擺的振動周期很有規律,它與鍾擺的擺動幅度幾乎無關,無論擺動幅度是大還是小,它的擺動頻率都是相等的。根據這一原理,70多年後,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做成了第一座擺鍾。他的擺鍾精確得被科學家拿來做物理實驗;商店靠它正點開門和打烊;工人的工資也要靠它按小時計算。而它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時間觀念開始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守時成為一種美德。

之後,擺鍾、機械鍾大量出現,並不斷改進,但在精確計時方面,它們註定要被石英鍾和原子鍾所代替。

早在1880年,法國人皮埃爾·居里和保羅·雅克·居里就發現了石英晶體有壓電的特性,這是製造鍾表「心臟」的良好材料。石英晶體在受壓時,極小的電流和伏特通過它表面,它會擴大並保持這種振幅,且振盪的頻率非常高。以石英製成的振盪器,每秒可振盪3萬多次,且不受外界溫度、濕度和振動的影響,大大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

1929年,科學家以石英晶體製成的振盪計時器和電子鍾組合製成了石英鍾。

石英鍾的問世,在當時引起了轟動。經過測試,一隻高精度的石英鍾表,每年的誤差僅為3~5秒。

1942年,著名的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也開始採用了石英鍾作為計時工具。在許多場合,它還經常被列為頻率的基本標准,用於日常測量與檢測。

大約在1970年前後,石英鍾表開始進入市場,頓時風靡全球。如今,它在市場上已經非常普遍,機械式手錶因而漸漸被人們淘汰。據日本鍾表協會1994年的調查,全世界手錶產量為10.75億塊,其中,9.88億塊是由紐扣電池驅動的石英錶。

隨著科學的進步,精密的電子元件不斷涌現,石英錶也開始變得小巧精緻,它既是實用品,也是裝飾品。有時,它們薄得像五分硬幣,可以裝在紐扣、鋼筆、助聽器、眼鏡架、頭飾等隨身用品上;有時,視人們需要,它們又是多功能的手錶,可以顯示日歷、測量體溫、存儲電話號碼。石英鍾表幾乎無處不在,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更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❺ 世界上第一個鍾表是誰發明的

據記載,荷蘭科學家惠更斯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用擺的振動來計時的時鍾。德國人彼得亨蘭製造了第一隻掛表。第一隻手錶是法國皇帝拿破崙為了博得妻子的歡喜,命令工匠給約瑟芬皇後製造的。

❻ 鍾表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只能算是古人的計時器。沒有嘀嗒嘀嗒的鍾表聲,都不

日晷
能稱作鍾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能報時打鍾,它的結構已近似於現代鍾表的結構,可稱為鍾表的鼻祖。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就是鍾表與計時器的區別。國際鍾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臟。在瑞士,有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到了宋代,科學家蘇頌又發明了「天球儀」,之後,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書中,記載:「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七個半世紀。」12世紀以後,中國鍾表技術傳入歐洲,歐洲人才造出鍾表,可以說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並影響了後來西方鍾表的進展。
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或稱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15分鍾。
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威廉·克萊門特(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1797年,美國人伊萊·特里(Eli
Terry)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❼ 鍾表是誰發明的

歐洲的機械鍾表始於十四世紀,大約1335年在義大利的米蘭首先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打點鍾。之後,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紐倫堡陸續在高大的建築上出現了機械報時鍾。1396年法國製造出冠狀擒縱機構;1450年歐洲制鍾匠虎克發明了發條;15世紀末、16世紀初義大利、法國、德國相繼試制出蛋形表;1535年德國鎖匠彼得·享蘭等制出世界上最早的鐵制發條;158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表了有名的擺的等時性學說,繼而發明了動擺,用作鍾的調節器;1656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成功地製作了第一個有擺的鍾。由於擺鍾的出現,促進了制鍾的發展,瑞士日內瓦、法國、德國,還有英國倫敦都是長箱形擺鍾的重要產地。在此之前,機械鍾表盤上只裝有時針。丹尼爾·凱爾等則在表盤中心安上長短針,短針指時,長針指分,這種裝置一直使用到現在。 1644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發明了鍾表游絲,1675年荷蘭的惠更斯首先使用游絲擺輪系統,代替了原來的鍾擺,製造出便於攜帶的鍾表。1756年瑞士製造出第一支自動上弦的表。1757年英國人托馬斯·姆治發明了自由錨式擒縱機構,標志著鍾表技術的重大改革。1820年瑞士研製出第一個可將秒分離出來,又可隨時停下來的鍾。1842年阿德瑞·菲力普(Adricn Pnilippe)製成第一個上弦柄的表,到1860年得到推行。世界上最早的手錶是耶克德羅茲和萊斯特於1790年在日內瓦製成的,但是並不完善,直到1902年第一支機械手錶才終於問世

❽ 最早的機械鍾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大約600年前發明的,但不是很准確,直到300年後才有所改善,那是因為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現了鍾擺原理。他發現鍾擺搖晃一次所花費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要確定時間,只需要計算鍾擺搖晃的次數即可。更理想的方法是,在時鍾裡面裝個鍾擺,時鍾就會自己計算鍾擺搖晃的次數。鍾擺每晃一次,時針就會往前移一點,而指出當時的時間。現在你仍然可以看到根據這個原理製造的、舊式的落地時鍾。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哪個科學家研製鍾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3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6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0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48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79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3
驚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29
英國留學什麼年齡好 瀏覽:455
印度粗糖怎麼熬 瀏覽:386
中國移動卡如何增加流量 瀏覽:689
義大利的警察是什麼 瀏覽:618
晚安的印度語怎麼寫 瀏覽:54
印尼巴士怎麼看全程 瀏覽: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馮 瀏覽:687
中國外交部能提供什麼幫助 瀏覽:723
英國人有多少國籍 瀏覽:986
印尼的駕駛本過回國內得多少錢 瀏覽:784
越南國旗為什麼模仿中國國旗 瀏覽:263
印度攪棒是什麼 瀏覽:309
伊朗有什麼厲害球員 瀏覽: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