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國家攻打過中國佔領了中國的那個部分急用啊!!各位先生女士們!!越多越好!
這個還不是很完整,你先看著哈,看你很急 啊。
時間 名稱 侵略者
1553年 侵入澳門 葡萄牙
1624年 侵佔台灣 荷蘭
1685年 雅克薩之戰 沙俄
1840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
1849年 強佔澳門 葡萄牙
1856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法國
1874年 攻打台灣 日本(美國支持)
1883年 中法戰爭 法國
1840年——1900年 沙俄割佔中國領土 沙俄
1876年 馬嘉理事件 英國
1888年 第一次武裝侵藏戰爭 英國
1903年 第二次武裝侵藏戰爭 英國
1870——1909年 沙俄入侵西藏 沙俄
1894年 甲午戰爭 日本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 英國、美國、沙俄、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
1931——1945年 日本侵華戰爭 日本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戰爭 美國、大韓民國、英國、法國、土耳其等
1、東部大片土地曾被日本佔領
2、東北,曾為俄、日半殖民地
3、青島,曾為德國、日本租借地
4、旅順,曾為俄羅斯、日本租借地
5、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
6、澳門,曾為葡萄牙殖民地
7、台灣,曾為日本殖民地
8、上海、北京、天津、九江等很多城市都曾有租界
9、北京東交民巷曾為列強使館界
10、藏南為英國、印度佔領
11、阿克塞欽曾為英國佔領
12、新疆曾為阿古柏侵佔
13、伊犁曾為俄羅斯佔領
1、黑龍江外、外興安嶺內東北地區仍為俄佔領
2、東北,曾為沙俄、日半殖民地
3、青島,曾為德國、日本租借地
4、新疆西北地區至今仍為俄佔領
5、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
6、澳門,曾為葡萄牙殖民地
7、台灣,曾為日本殖民地
8、上海、北京、天津、九江、武漢、南京、廣州等城市都曾有租界
9、北京東交民巷曾為列強使館界
10、藏南為英國、印度佔領
11、阿克塞欽曾為英國佔領
12、新疆曾為沙俄聯合阿古柏侵佔
13、外蒙被獨立
現代:
除了日本在近代的佔領地延續下來的地區
還有整個華北、華東、內蒙、東南、華中被日本佔領
在歷史上,除了陝西、青海、甘肅、四川、重慶貴州只在抗日戰爭中被空襲過外,其他省都被帝國列強在地面侵略過。
㈡ 有哪些國家侵略過中國
侵略過中國的有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
1、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
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
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
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
7月初,英軍侵佔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侵略者談判。
英軍卻於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發動進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
琦善私允英軍條件,違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後來受到嚴懲。但在26日,英軍卻不待中國政府同意就佔領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後立即對英宣戰。
2月下旬,英軍攻陷虎門炮台,水師提督、愛國將領關天培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5月,英軍逼近廣州城外,清軍全部退入城內。
下旬,新任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乞和,與英國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
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
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2、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
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組成聯軍,攻陷廣州。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佳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瑗琿條約》。
1859年6月,英、法、美以進京換約被拒為由,率艦隊炮擊大沽。提督史榮椿率守軍還擊,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史榮椿戰死。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占天津。9月,清軍在北京通州八里橋迎戰英法聯軍失利。清咸豐帝攜皇後、懿貴妃等離京逃往承德。
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中國皇室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
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見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
清廷派奕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聯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11月,沙俄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中國賠償巨額賠款,喪失大片領土主權。
3、中日甲午戰爭(日本)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英、法、美、日、俄、意、德、奧)
八國聯軍侵華是指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擴大對華侵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聯合進兵中國。
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佔領北京。侵略軍在華屠殺人民,掠奪財物,踐踏中國主權。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鴻章等人乞和。
11月,侵略軍增至10萬分別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並進兵山西。沙俄還單獨出兵17萬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5、抗日戰爭(日本)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㈢ 義大利佔領了中國哪些領土
義大利曾作為八國聯軍一員參與1900年侵華戰爭佔領京津地區。
除此之外,歷史上沒有任何記錄。
㈣ 義大利曾經侵佔或租借過中國的哪些土地
義大利是以八國聯軍為班底的侵略的,具體哪些土地是沒法說清楚的。
主要是掠奪財物!
而且義大利還侵略過有埃及,突尼西亞,衣索比亞等非洲北部國家和幾個歐洲小國。
㈤ 八國聯軍時義大利租借中國的地點
義大利在中國只有一個租界,即天津意租界。這還是參加八國聯軍的獎品。
之前曾經企圖迫使中國把浙江三門灣「租借」給它,可是沒嚇唬住清廷。沒得逞。
㈥ 義大利有殖民地嗎
有
義大利比起其他歐洲強國較遲達成統一。所以,它的殖民帝國也比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來得要遲。亦因如此,它並不能和其他歐洲列強競逐亞美兩洲的勢力(中國的天津租界例外),盡管在新大陸中有很多義大利裔的移民。
1929年經濟大衰退之後,帝國主義成為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墨索里尼演講的主題。他認為殖民地的建立對義大利人口和經濟的振興有很大的作用。而帝國主義也是墨索里尼為了讓義大利取代英法兩國,成為地中海主要勢力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義大利殖民地
意屬東非
意屬索馬里蘭(今索馬里)(1889年-1960年)
在1889至1890年間,義大利在東非的索馬里蘭建立了殖民地。1925年,因肯亞得到朱巴蘭,其殖民地得以擴張。
意屬厄利垂亞(1889年-1941年)
1889年,義大利在厄利垂亞建立殖民地。這個殖民地被法西斯義大利視作為一個驕傲。而今時今日在厄利垂亞的首都阿斯馬拉,許多被保留下來的古跡和紀念碑都可追溯到百多年前由義大利所統治的時期。由於為數眾多的建築遺產,阿斯馬拉也許能成為一個世界遺產。
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1935年-1941年)
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中士兵撤離。
盡管義大利在1895至1896年間的第一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中被阿比西尼亞打敗,但當墨索里尼執政後,義大利便在1935至1936年間發動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成功擊敗阿比西尼亞。1936年5月9日,義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宣布成為衣索比亞皇帝。 而墨索里尼欲把數以百萬計的移民者送到東非的殖民地中落地生根,以取得在東非的豐厚經濟利潤。但是,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一事已經受到國際間的敵視。因此,義大利對這個新殖民地的統治權大約只有五年。
轄地
阿比西尼亞、厄利垂亞及索馬里蘭都為意屬東非的轄地。
利比亞(1912年-1943年)
義大利在1911年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戰爭,其後土耳其戰敗,雙方簽訂了《洛桑條約》。條約使得義大利得到了北非的的黎波里及昔蘭尼加的領土,並與法國協議,共同分割北非的海岸。義大利對此舉感到十分驕傲,並稱之為「義大利第四個海岸」。事實上,義大利在20年代中花了整整近十年的時間來「平定」這個殖民地。 1934年,的黎波里及昔蘭尼加殖民地合並為「利比亞」殖民地。墨索里尼採用了這個一千八百多年前羅馬帝國君主戴克里先沿用的名字,就是欲揚威海外,建立非洲帝國,以圖重振羅馬帝國時代的雄風。 1943年,德國非洲軍團及義大利部隊被英美盟軍趕出北非,義大利對利比亞的統治權也隨之而逝。
中國天津意租界 (1902年-1943年)
1900年,中國爆發八國聯軍之役,義大利也參與其中。事後,中國與列強求和,義大利因此分得中國的天津港,以作為一個貿易集散地。而這個只得46公頃的城市可算是歐洲殖民者中得到的最小一個殖民地。但天津意租界卻是義大利在境外的唯一一處租界,也是義大利在亞洲的唯一一塊領地. 1943年,英美盟軍擊敗義大利,墨索里尼遭國王軟禁,他便臨時建立起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並與中國汪精衛成立的政權達成協議,取消義大利在天津的統治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段時間,義大利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其後,兩國在1920年9月2日簽署協定,義大利部隊可以撤出阿爾巴尼亞,條件就是該國把薩贊島割讓給義大利。 1939年,阿爾巴尼亞完全成為了義大利殖民帝國的勢力范圍。義大利獨裁者對此感到莫大成功,並將此成功與德國吞並奧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相提並論。1939年4月7日,義大利正式入侵阿爾巴尼亞,五天後阿軍完全喪失抵抗能力,阿爾巴尼亞國王索格一世逃亡至倫敦。而義大利國王伊曼紐爾三世則被加冕為阿爾巴尼亞國王,墨索里尼更架設一個阿爾巴尼亞的法西斯政府,由阿爾巴尼亞前首相擔任政府首腦。此後,阿爾巴尼亞軍隊直屬於義大利麾下,直至墨索里尼下台。 1941年,德義兩國發動巴爾干戰役,南斯拉夫陷落,境內的科索沃及馬其頓一部份土地與阿爾巴尼亞合並,成為義大利的領地。而在1942至1943年間,阿爾巴尼亞也不斷發生一些抵抗義大利統治的運動。1943年夏,反抗勢力已經完全控制阿爾巴尼亞。1943年9月,隨著墨索里尼政權的倒台,義大利完全地退出了阿爾巴尼亞。
希臘
多德卡尼斯群島
多德卡尼斯群島同是義大利在1911至1912年間的義土戰爭中,打敗衰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奪回來的土地。而當時的義大利正欲奪得羅得島及其周邊的島嶼,以挑戰英國在地中海的統治地位。 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義大利,有權可以獲得戰敗國土耳其的割地。在1919年簽訂的《色佛爾條約》中,羅得島及多德卡尼斯群島劃入義大利。1923年的洛桑條約更確立了國際間的承認。 1943年9月,義大利把多德卡尼斯群島的控制權交予德國。
黑山
在1941年,黑山重建起君主立憲制,隨後更宣稱成為義大利的保護國。1943年9月,黑山為德國部隊所控制。
㈦ 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日本分別在什麼時候,對什麼地方發起侵略戰爭
侵略就是把侵略地作為自己的殖民地
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局限,同時由於西羅馬滅亡之後出現的人口稀少,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身之外的地區產生興趣的開始。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來的十字軍國家並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庭帝國後,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原屬拜占庭的許多領土,在東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後來大多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18世紀歐洲與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意志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煙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甘薯、薯蕷等糧食作物。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這一時期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將其與本土區別對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遏制和監管,被迫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單一經濟作物,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發展停滯,甚至連農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費品也無法生產。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例如在英屬殖民地中通用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婭銀幣和西班牙八字銀元)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㈧ 義大利國土面積相當於中國的哪個省或者市
義大利國土面積30.1333萬平方公里,與義大利國土面積較為相近的是雲南省。
雲南全省國土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
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撒丁等島嶼。
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斯洛維尼亞接壤,東、南、西三面分別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得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
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
(8)義大利佔領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全省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
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
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其中,中緬邊界1997千米,中老邊界710千米,中越邊界1353千米。
㈨ 八國聯軍是哪八國,在中國搶走了多少白銀
八國聯軍是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聯軍在中國搶走的白銀已經無法估算了,當初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的時候,不指是搶走了白銀,還搶走了無數的古董文物,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仍然在國外,至今沒有回國。
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義大利派遣的人數最少,只是象徵性派遣80人。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清朝的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日本帝國(日)。
義大利王國(意)、奧匈帝國(奧)的八國聯合軍隊。八國聯軍侵華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
㈩ 義大利在中國的哪個方向
義大利和中國都位於北半球、東半球。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在北緯4°~53°,東經73°~135°之間。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
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義大利共和國簡介:
義大利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Italiana;英語:The Republic of Italy),簡稱義大利(義大利語:Italia;英語:Italy),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
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24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