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法西斯被哪個國家打敗
義大利在二戰後期看到德國戰敗是遲早的事,於是乎就軟禁了墨索里尼,宣布退出德意日軸心國。並要求德國從義大利撤軍,德國不同意。就這樣義大利調轉槍口開始驅趕德國人,這種行為就被盟國認為是自己人了。
❷ 曾經有哪個國家侵佔過義大利
這個問題比較龐大,從羅馬帝國算起,就和北方的蠻族和東方的國家發生沖突,主要是侵略,羅馬帝國後期遭到了哥特人的侵擾,和匈奴人發生過戰爭。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這里就不說了,隨後歐洲進入了中世紀,義大利分裂為許多小的王國,例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等,19世紀遭遇法國入侵,在拿破崙失敗後開始了統一的道路,知道墨索里尼掌權後,入侵過衣索比亞和希臘,43年盟軍登陸義大利,義大利退出戰爭
羅馬帝國分解的原因?是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的原因么?直接原因就是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去世,把帝國分給了兩個兒子
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根本是因為羅馬的奴隸制度,在前期靠戰爭俘獲的大量奴隸維持的經濟生產,在後期無法通過戰爭大批獲得奴隸之後,生產力不足,而為奴隸分地,除保留一部分生活所需外全部上繳,使其組建家庭,提高生產積極性,這就從根本上瓦解了奴隸制的根基,而奴隸制度也無法提高奴隸的生產積極性,通過外力,即蠻族的不斷騷擾,國家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而貴族等不用納稅,而加緊剝削奴隸,使得奴隸起義經常發生,又不得不派兵鎮壓,形成了惡性循環,財政緊張,無法應付戰爭,軍事的失利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軍事上,在羅馬帝國後期,領土已經擴張到極限,以佔領土地俘虜奴隸並將其分給軍人這種能激勵人去戰斗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帝國領土穩定後,主要就是在邊境防止滿足侵略,這種沒有分得土地的好處的職業已經沒有吸引力了,長期奢華的生活使人們喪失鬥志,因此招攬了大批雇傭兵,這就導致了軍事實力的沒落
德國是從德意志王國開始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隨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後期地方勢力強盛,形成割據,19世紀被拿破崙佔領,在拿破崙失敗後,其中兩個最大的王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與丹麥發生過戰爭,隨後普魯士與奧地利,普魯士與法國,也發生過戰爭,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後,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協約國對抗,戰敗後成立魏瑪共和國,希特勒上台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抗
❸ 奧地利與義大利什麼時候打過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義大利地區開始發起統一運動,而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
1.1848~1849,義大利地區各邦國掀起反奧戰爭,但由於各邦君主恐懼人民武裝的發展而撤軍,導致奧地利的反撲,奧地利聯合法國,那不勒斯,西班牙進攻成功。
2.奧地利和義大利撒丁王國於1859年爆發戰爭,其中撒丁王國得到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支持。奧地利戰敗,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成立。奧地利仍佔有部分土地。
3.1866年4月,義大利在普奧戰爭中加入普魯士陣營,對奧地利作戰。
4.1915年5月,義大利投入協約國陣營,與奧地利交戰。
❹ 義大利戰爭是哪些國家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封建戰爭
義大利戰爭指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家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封建戰爭。後轉變為法西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
這些戰爭主要發生在義大利的領土上。義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和境內各國之間的內訌使列強的侵略計劃易於得逞。義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第一時期主要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作為安茹王朝繼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領兵越過阿爾卑斯山,向那不勒斯前進。在阿斯提地區的皮埃蒙特部隊加入查理八世的部隊。法國陸軍的行動得到本國艦隊的保障。
北義大利和中義大利各國對查理八世沒有積極進行抵抗,法軍得以穿過羅馬全境。
1495年1月,查理八世得到了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2月23日,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實行新的捐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強大,也擔心發生全面起義,遂於1495年3月建立了「神聖同盟」,以便把法國人逐出義大利。
參加這一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國王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也加入這一同盟。
1495年7月6日,法軍在福爾諾沃與「神聖同盟」軍交戰,遭到失敗。
1495年12月,法軍好容易才由南向北撤至北部。1496年12月,法國從那不勒斯王國領土上撤退。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繼承前國王的政策,遠征米蘭公國。路易十二世在1499~1500年的一系列作戰中,多次獲勝,佔領了米蘭和倫巴第。
1501~1502年,根據條約規定,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
但1503年春,法西之間由於一些有爭議的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戰爭。在加里利亞河畔交戰,西軍取得了勝利,法國被迫放棄對那不勒斯王國的要求。那不勒斯王國淪為西班牙的領地。
第二時期是堪布來同盟向威尼斯共和國發動了戰爭。佛羅倫薩、斐拉拉、曼圖亞以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加入了堪布來同盟。
1509年4月,羅馬教皇對威尼斯下達命令,禁止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
1509年春,法國開始對威尼斯作戰,佔領了它的倫巴第領地,1509年5月14日,在安亞傑洛附近法國又取得了對威尼斯人的重大勝利。法國勢力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加強導致了力量的重新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各州訂立同盟,目的是要把法國侵略者逐出義大利。路易十二世得知這一情況後,命令在義大利的法軍統帥富瓦轉入進攻。
法軍向臘萬納進發,企圖奪取該城。卡爾當總督率領西班牙軍隊前來增援臘萬納守軍。雙方在臘萬納交戰,西軍被擊潰。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法國沒能把戰術上的勝利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中召回了應募兵,而瑞士雇傭兵則投向了威尼斯部隊。
在這種情況下,法軍被迫開始退卻,1512年年底放棄了倫巴第。
1515年,登上法國王位的法蘭西斯一世再度發起軍事行動。法軍在馬林亞諾附近擊潰米蘭公爵的瑞士雇傭兵。根據法西兩國簽訂的努艾昂和約,米蘭歸屬法國,那不勒斯歸屬西班牙。
第三時期是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法西兩國瓜分義大利的爭斗為標志的。
這一時期發生過6次戰爭,被捲入戰爭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國人逐出北義大利,繼而統一自己的南北領土。這一意圖事先得到了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的支持。威尼斯則成了法國國王的同盟。1521年戰事爆發。
1522年4月,法軍在比科卡附近交戰中敗北,德國應募兵首次戰勝了作為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雇傭兵。
這次交戰並未決定戰爭的勝負。法蘭西斯一世率大批部隊,越過阿爾卑斯山並佔領了米蘭,逼近帕維亞。爭奪帕維亞的戰斗以法軍失敗、法蘭西斯一世被俘告終。法蘭西斯一世獲釋後,拒絕承認在馬德里簽訂的條約,並加入了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同盟科涅克同盟,這一同盟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的桎梏。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
1527年,戰事在義大利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國王失敗,被迫於1529年8月與羅馬帝國簽訂和約,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
然而法蘭西斯一世於1536年再度挑起戰事,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
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尼察訂立了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
但前去覲見土耳其蘇丹的兩名法國使者在米蘭公國境內被殺,又導致了1542~1544年的戰爭。查理五世與英國國王結盟。法國的同盟者是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
1543年,法土聯合分艦隊佔領尼察。
1544年,法軍圍攻卡林亞諾要塞,在切列佐列附近取得了輝煌勝利。
盡管如此,法國由於羅馬帝國和英國軍隊攻入其境內被迫在克列彼簽訂了承認堪布來條約基本條款的和約。
1551年,在義大利再次爆發戰爭,戰爭一直延續到1559年法西雙方簽訂卡托—堪布來齊和約為止。這一和約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擴張,鞏固了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地位,並使義大利仍處於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在義大利戰爭期間,改進的火器首次得到廣泛使用,炮兵首次參加了野戰以及圍攻和守衛核堡、設防城鎮的戰斗。
經常以封鎖來代替對要塞的攻擊。野戰部隊被派去為受敵圍困的據點解圍。在攻取要塞時,首先要構築圍攻線,如今圍攻線必須設置在要塞防禦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然後構築由土木工事組成的阻援線。只有在這之後,才逐步展開攻勢。義大利戰爭證明了僱傭部隊是不可靠的,僱傭部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戰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取決於這些部隊的民族特點和是否能及時付給他們薪水。
從義大利戰爭的全過程看,政治形勢總是決定戰略局勢,而戰斗行動卻不能從本質上影響戰爭的勝負。這是歐洲各封建專制國家用僱傭部隊進行的「內閣戰爭」。
❺ 二戰義大利是敗在哪個國家的
非洲戰場上主要是被英軍打敗,登陸亞平寧半島的時候,美軍也參與了。英國海軍在炸義大利海軍那一段很玄。
❻ 義大利是二戰的戰勝國還是戰敗國
戰敗國。因為43年盟軍西西里登陸後,義大利宣布投降。沒錯,是投降。也就是說1943年義大利就已經算戰敗國了。而且隨後的新政府只控制了義大利少部分地區,大部分都在德國和墨索里尼的掌控中。所以不管存哪個角度看,它都是戰敗國。
過程
二戰開始前,義大利就急不可待的在北非擴張勢力了,1935年,它入侵並佔領了衣索比亞。
二戰開始後,義大利與德國組成聯軍,一直在北非打擊英國殖民勢力。由於德國將主要精力和兵力放在歐洲戰場上,北非戰場便以義大利為主,由義大利指揮。
遺憾的是,意軍戰力太弱,屢屢拖德國後腿,在北非與英國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拉據戰」後,還是讓北非戰場的主動權落入英國手中。1943年7月9日,英、美、加盟軍發起西西里島的登陸戰,成功進入義大利,義大利潰敗並投降,是軸心國集團里最先投降的一個。
❼ 二戰義大利與哪國打過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歐洲的另一個法西斯國家義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義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乾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當時小股英國軍隊擊潰了來自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的襲擊。隨著由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達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爆發。德國人成功佔領了阿拉曼,這是在亞歷山大港和蘇伊士運河之前最後一個戰略地點。然而,就像在蘇聯一樣,德國人的後勤供應跟不上,讓英軍有機會阻擋他們進攻。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這次是英國人採取了主動。因為德意聯軍佔領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佔整個埃及,繼而威脅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切斷英國與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聯系。英軍必須設法阻止德意軍隊的進攻。10月23日夜,英軍1000多門大炮齊發,向德意軍隊發動強攻。一個多星期後,十萬多德意軍隊損失過半,防線崩潰,被迫西逃。隆美爾一路撤退到了突尼西亞。
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在「火炬行動」中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最終德意部隊遭到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部隊的夾擊。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攻的盟軍部隊在1943年5月13日將德意部隊完全趕出非洲。在北非戰場上,25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