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是什麼意思
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意思如下:
西方主要財團被猶太人控制,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或者歐洲一些國家,必須考慮和顧及猶太人的想法。作為基督教文化的起源地——耶路撒冷,自然是西方不能失去的聖地。
西方文化的發展演進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基督教構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在中世紀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基督教作為西歐唯一的宗教信仰和絕對的意識形態,深深地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養了西方人的心理習慣。
相關信息
從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耶路撒冷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耶穌就降生在一個叫做馬赫德的山洞裡。耶穌年輕時曾在耶路撒冷求學,後又在這里佈道,自稱基督。後被猶太當局釘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並埋葬在那裡。
公元335年,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拉娜太後巡遊到耶路撒冷,在耶穌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復活教堂,又稱聖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2. 三大宗教建築物名稱
佛教聖地:菩提迦耶(四大佛跡之一),標志性建築大菩提塔,佛在此成道
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標志性建築是聖墓教堂。
伊斯蘭第一聖地:麥加 (耶路撒冷是其三大聖地之一),標志性建築是克爾白聖殿,也叫「麥加天房」。
3. 請問這是什麼標志性雕塑這是哪個城市
巴西耶穌石雕像
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語:Cristo Redentor)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位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2007年入選 耶穌像耶穌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科科瓦多山頂已超過75年,重一千一百四十五公噸,高三十八公尺,張開的雙手寬28公尺,由波蘭裔法國藝術家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vsky)所設計,他一九二六到一九三一年間先在法國造好雕像片段,然後運到巴西組裝,整體採用水泥材質,歷時四年建成,也堪稱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在里約市區里幾乎各個角度都可以看見它!耶穌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科科瓦多山頂,基座同時也是一座能夠容納150人的天主教堂。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於1850年代中期,那時一個天主教神父佩德羅·瑪麗亞·博斯[2]請求巴西帝國的伊莎貝爾公主籌措資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紀念物。伊莎貝爾公主對這個主意不是很在意,而當巴西在1889年成為共和國後,這個設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為當時的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政教分離。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個地標」的提議是里約熱內盧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大主教組織了一個叫做「紀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動來吸引捐款,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基督雕像的設計要求包括:須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最後選擇了「救世基督展開雙臂」為設計外型。
這座紀念雕像由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當地的工程師海托·達·席爾瓦·科斯卡監督建設。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滑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里約熱內盧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巴西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綵,這一天是巴西主保聖人聖母Aparecida的紀念日——聖母顯靈日(又稱守護神節)。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原本計劃是由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那不勒斯的遊船上,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信號強度受到影響,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里約熱內盧的樞機大主教歐瑟比歐·奧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這使得這座基督像成為朝聖聖地,從此以後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禮和宣布結婚。
4. 基督教起源的時間、地點及發展歷程
基督教產生於1世紀的羅馬帝國猶太省(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社群中。第一世紀結束前即逐漸發展到敘利亞、埃及和小亞細亞等地,並擴及希臘地區及義大利地區。在4世紀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直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313年)宣布它為合法宗教為止。在380年時狄奧多西大帝(Theodosius I)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且所有人都要信奉。1054年,基督教發生了大分裂,東部教會自稱為正教(即東正教),西部教會稱為公教(即天主教)。16世紀又從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以及其它許多小的教派。
5. 基督山伯爵中的基督山地理位置在哪
義大利小島蒙特克里斯托島因名著《基督山伯爵》而聞名世界,因此也稱為基督教島,該島位於義大利和法國科西嘉島之間的伊特魯里亞海,面積僅有10平方公里。島上矗立著650多米高的群山,還保存有一幢18世紀的別墅和一座13世紀修道院的廢墟。這座修道院曾遭海盜洗劫,1553年廢棄。
6. 世界有哪些宗教聖地
感謝神!
有三大宗教聖地。
1.伊斯蘭教:
(1)「麥加」位於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麥加也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的誕生地,克爾白神廟即坐落於此。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徒每天的禮拜活動,都是頭朝著麥加聖地進行的。
(2)麥地那(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境內西部賽拉特山區)和耶路撒冷兩地也是伊斯蘭教的重要聖地,與麥加合稱三大聖地。麥地那,是穆罕穆德受迫害而逃離麥加後移居之地,穆罕穆德的墳墓即位於此;而耶路撒冷則流傳著佳話,稱穆罕穆德升天後已前往神靈之處。
2.基督教:
(1)基督教的第一聖地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耶穌被處刑後復活之地,與基督教的信仰有著深厚的關系。 因為所羅門神殿(又稱「第一聖殿」,是《聖經》記載的一個建築物)遺址位於此,所以耶路撒冷也是猶太教的聖地。
(2)耶路撒冷、梵蒂岡、聖地亞哥(西班牙)是基督教的三大聖地。位於義大利羅馬市內的梵蒂岡是擁有羅馬教皇廳的世界最小的國家。十二使徒中的雅各之墓被發現於聖地亞哥,所以每年都有很多巡禮者來到聖地亞哥巡禮。
3.佛教:佛教的四大聖地為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羅。位於尼泊爾南部的藍毗尼是釋迦牟尼的出生地;位於印度的菩提伽耶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之地;位於印度瓦拉納西的鹿野苑是釋迦牟尼最開始說法之地;印度東北部的拘屍那羅是釋迦牟尼入滅之地。
7. 耶路撒冷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簡介: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聖地。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耶路撒冷麵積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壞,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矚目也是命運多舛的城市。
(7)義大利基督教聖地叫什麼擴展閱讀:
政治:
耶路撒冷市議會有31名選舉產生的成員,其中包括一名市長(現任市長尤里·魯普林斯基)和6名副市長。市議會的其餘成員是不領薪水的志願者(pro bono publiko)。議員們大部分辯論和協商在私下進行,但耶路撒冷市議會每個月召開一次公開會議。在內,宗教政黨形成了一個特別的權力中心,占據席位的大多數。
2018年5月8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執行委員會成員艾哈邁德·馬吉達拉尼說,巴領導層決定重新啟用1967年被以色列解散的東耶路撒冷市政府。
經濟:
歷史上,耶路撒冷由於遠離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宗教朝聖,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數遊客都會參觀西牆和耶路撒冷老城。不過,自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聖地。
許多統計數據均表明耶路撒冷經濟的增長。但是,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耶路撒冷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耶路撒冷。不過,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業人口的比率(76.1%)則高於猶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業率(8.3%)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9.0%)。
工作人口佔15歲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於特拉維夫(58.0%)和海法(52.4%)。耶路撒冷的貧困人口猛增,從2001年到2007年,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為5940新舍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維夫工人低1350舍客勒。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準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約2.2% 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特拉維夫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土地的比重達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
雖然特拉維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設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術企業數量正在增加。各種類型的大公司進駐北耶路撒冷的哈·獲茲威姆(Har Hotzvim)地區,包括Intel、梯瓦制葯(Teva 制葯)和ECI電信。工業園區完成後將包括超過100個企業、一個消防站、一所學校,佔地53公頃。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僅為該地區提供大量工作職位,而且對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津貼和獎勵。
8. 伯利恆在哪是指什麼地方
對於基督教來說,伯利恆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據稱,這里既是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的誕生地,又是僅次於耶路撒冷復活教堂的又一聖地。該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跡是坐落於市中心馬槽廣場的聖誕教堂。它位於耶穌出生的馬槽所在地伯利恆之星洞遺址之上,其使用權主要歸屬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基督教派。聖誕教堂始建於公元4世紀,公元529年毀於撒馬利亞人起義。現在的聖誕教堂是在原址基礎上重建的,並部分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格。在過去的1000多年間,重建後的聖誕教堂屢遭戰火洗劫,創痕累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堂周圍又增添了幾個小教堂和修道院,建築規模逐步擴大。
伯利恆之星洞是聖誕教堂中最具宗教和歷史意義的部分。相傳耶穌當年就出生在這個長13米、寬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個泥馬槽里。後來,泥馬槽被人用銀馬槽所替代,再往後,銀馬槽又被換成了一個大理石聖壇,上面鑲嵌著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恆銀星以表示耶穌出生的具體位置,並鐫刻著拉丁文銘文:聖母瑪利亞在此生下基督耶穌。聖壇上空懸掛著15盞屬於基督教各派並在不同時間點燃的銀制油燈,晝夜不滅地映照著這塊狹小卻牽動10多億基督徒的神聖角落。
此外,伯利恆還有其他一些基督教聖地,如耶穌到埃及避難前住過的乳洞、聖凱瑟琳教堂、十字軍庭院、無辜嬰兒墓穴和首先擁抱耶穌的牧羊人的田野等。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色列佔領了伯利恆。1995年聖誕節前夕,根據巴勒斯坦同以色列達成的過渡自治協議,伯利恆回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懷抱。今年恰逢耶穌誕辰2000年,伯利恆成為世界千禧年慶祝活動的一個中心。自1999年年底開始,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後按照各自的傳統在伯利恆舉行了隆重和盛大的聖誕慶祝活動。許多基督教東方教派的國家領導人也雲集這里,使伯利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喜慶與祥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