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原同盟國中的哪個國家加入了協約國作戰這一事件說明了什麼
義大利先是加入同盟國後來加入了協約國
協約國:英國(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其它一些殖民地)、法國、美國、俄國、義大利、比利時、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希臘、日本、中國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
--------------------------
詳細過程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之一。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為共同對抗俄、法而簽訂《德奧同盟條約》。
------------
義大利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後,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開始時宣布中立。後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則先後加入同盟國。
------------
經過四年戰爭,同盟國逐漸不支。1918年秋,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奧匈帝國先後退出戰爭,同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與協約國簽訂《康邊停戰協定》,同盟國徹底瓦解。②泛指某一同盟條約的締約國或參加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對德、日、意軸心國作戰的國家中,蘇、美、英、法等也稱為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英、法、俄為主的帝國主義軍事同盟。19世紀80、90年代,德、奧、意三國同盟建立,德、英友好,英、意交往。法、俄為打破各自的孤立狀態而相互接近,於1893年正式簽訂秘密軍事協定,規定在遭受三國同盟進攻或威脅時互相支持。進入20世紀,因德、英矛盾發展,英、法接近,於1904年簽訂協定,就雙方瓜分非洲等殖民地的矛盾達成協定。該協定意在消解雙方矛盾,共同對德。在日、俄戰爭中俄國失敗,俄國不再成為英國主要競爭對手。1907年,締結英、俄協定,就雙方在波斯、阿富汗和西藏的殖民擴張達成妥協。至此協約國最終形成。-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義大利、羅馬尼亞、美國等24個國家先後加入協約國。
--------
十月革命後,蘇俄宣布退出。自1918年3月,協約國軍開始武裝干涉蘇俄。德國戰敗後,協約國分別於1919年春、秋和1920年4月發動三次對蘇俄的大規模武裝干涉,均被挫敗。隨著第一次大戰後世界格局的變化,協約國不復存在
B.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C. 一戰四個同盟國捲入戰爭的時間
同盟國:義大利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亞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
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
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D. 義大利在一戰中到底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
開戰前,義大利是同盟國,但之後加入了協約國陣營
一戰爆發時,義大利是拒絕宣戰.在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集團.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1882年5月20日於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遂告瓦解.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騎牆兩端,兩頭要價,一方面表示願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與協約國談判進攻奧匈.在協約國「邊境作戰」失利後,意曾暫停與協約國的談判,馬恩河會戰後恢復.由於奧匈不肯過多讓步,而協約國承諾取勝後把原屬奧匈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干、東地中海一些地區給予義大利,因此促成了《倫敦密約》的簽訂,在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後,義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宣戰,而到1916年8月才對德國宣戰,可見還是留了「後手」.
E.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加入協約國作戰
1,義大利當初參加同盟國也是三心兩意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首鼠兩端,待價而沽。奧匈帝國在決定對塞爾維亞宣戰前正式征詢過德意兩個盟國。相對於德國毫無保留地對盟友的支持。義大利的回答則顯得投機而且怯懦:義大利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而讓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當奧匈帝國在東線遭到沙俄的重創,博士德國不得不從激烈鏖戰中的西線抽調寶貴的兵力去支援奧軍,以免沙俄沖過喀爾巴阡山隘口去掃盪匈牙利平原。幾乎就在同時,奧匈帝國在巴爾戰場對塞爾維亞的又一次輕率的戰役也遭到徹頭徹尾的失敗。面對外強中干,屢戰屢敗的布頭帝國。義大利開始蠢蠢欲動,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義大利要求得到奧匈帝國領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德國主張部分滿足義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讓給它,以換取義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奧匈帝國即使在德國的壓力下也拒絕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協約國為了爭取義大利,在給予義大利奧匈帝國領土問題要「慷慨」得多:不僅明確答應義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還把主要是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也許給義大利。還同意義大利戰後可以擴大其非洲殖民地並可以參與瓜分土耳其的領土。而義大利為了重溫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的羅馬帝國迷夢,居然相信了協約國的空頭支票,把人家的這一碗米湯高高興興地喝了下去。於是在1915年4月義大利在羅馬和協約國簽署了《倫敦條約》,規定義大利在簽約後1個月對同盟國宣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義大利沒有對德國宣戰。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義大利覺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國報復了,它才對德國宣戰。
當然義大利參戰後變現很水:忙沒幫上,亂倒沒少添。財政枯竭,使它成為協約國的的經濟負擔。尚未從1912年利比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義大利軍隊裝備低劣,缺乏訓練。阿爾卑斯山和波河前線一敗塗地:宣戰時義大利陸軍總兵力不過87萬。而僅到1916年底,意軍就傷亡70萬。海軍依靠英國千里迢迢運來的寶貴燃料,才勉強應付。後來要不是日本派來海軍特遣艦隊到地中海接手護航任務,再加上法國海軍幫忙,才把奧匈帝國那支小規模海軍封閉在亞得里亞海灣中。
據說當年威廉二世通報佛蘭肯豪森和魯登道夫義大利終於背盟的時候,魯登道夫說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義大利作為我們的盟國參戰,我需要您給我80個師保護它,如果作為敵人和我們作戰,我只需要40個師就可以打垮它。
F.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協約國的國家是
塞爾維亞王國(1914年7月28日被奧匈帝國宣戰。)協約國家 俄羅斯帝國(1914年7月30日援助塞國,對奧匈宣戰。8月1日被德國宣戰。8月6日被奧匈宣戰。1917年11月退出。) 法國 (包括法國殖民地。1914年8月3日被德國宣戰。) 比利時(包括比利時殖民地。1914年8月4日被德國入侵。) 大英帝國 (1914年8月4日對德國宣戰。8月12日對奧匈宣戰。)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殖民地 + 英屬澳大利亞 + 英屬加拿大 + 英屬印度 + 英屬紐西蘭 + 英屬紐芬蘭 + 英屬南非) 大日本帝國(1914年9月參戰)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參戰) 聖馬利諾(1915年5月參戰) 羅馬尼亞王國(1916年8月參戰) 美國 (1917年4月參戰) 希臘王國(1917年5月參戰) 蒙特尼格羅王國 葡萄牙 (包括葡萄牙殖民地)
G.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及參戰國家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協約國:法國,英國,俄國,塞爾維亞,美國,義大利(義大利原先是同盟國的,後來加入了協約國)中國等27個國家,但1918初年俄國退出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