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業文化的文化
圖書
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倫斯·迪爾和科萊斯國際咨詢公司顧問艾倫·肯尼迪在長期的企業管理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他們在6個月的時間里,集中對80家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寫成了《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該書在1981年7月出版,後被評為本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10本管理學專著之一,成為論述企業文化的經典之作。它用豐富的例證指出: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並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 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一定的文化總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微觀組織文化,它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一個國家企業文化的特點實際就代表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下面我們僅對能代表東西方民族文化特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特點作一些簡要介紹。
美國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這決定了美國民族文化的個人主義特點。
美國的企業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核心,但這種個人主義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能動性、個性和個人成就。在這種個人主義思想的支配下,美國的企業管理以個人的能動主義為基礎,鼓勵職工個人奮斗,實行個人負責、個人決策。因此,在美國企業中個人英雄主義比較突出,許多企業常常把企業的創業者或對企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個人推崇為英雄。企業對職工的評價也是基於能力主義原則,加薪和提職也只看能力和工作業績,不考慮年齡、資歷和學歷等因素。以個人主義為特點的企業文化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念,企業的價值目標和個人的價值目標是不一致的,企業以嚴密的組織結構、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管理員工,以追求企業目標的實現。職工僅把企業看成是實現個人目標和自我價值的場所和手段。
美國的企業注重創新和發展。他們的觀念是:新的、以前沒有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但美國的企業不是沒有缺點,有時他們會忽視一些不重要的細節,導致很大的損失。 美國人辦事時自信心很強,同時也高傲自大。在美國的企業工作,員工的自信心會得到培養。
歐洲國家
歐洲文化是受基督教影響的,基督教給歐洲提供了理想價格的道德楷模。基督教信仰上帝,認為上帝是仁慈的,上帝要求人與人之間應該互愛。受這一觀念的影響,歐洲文化崇尚個人的價值觀,強調個人高層次的需求。歐洲人還注重理性和科學,強調邏輯推理和理性的分析。
雖然歐洲企業文化的精神基礎是相同的,但由於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的不同,歐洲各個國家的企業文化也存在著差別。英國人由於文化背景的原因,世襲觀念強,一直把地主貴族視為社會的上層,企業經營者處於較低的社會等級。因此,英國企業家的價值觀念比較講究社會地位和等級差異,不是用優異的管理業績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而是千方百計地使自己加入上層社會,因此在企業經營中墨守成規,冒險精神差。
法國最突出的特點是民族主義,傲慢、勢利和優越感,因此法國人的企業管理表現出封閉守舊的觀念。
義大利崇尚自由,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在企業管理上顯得組織紀律差,企業組織的結構化程度低。但由於義大利和絕大多數的企業屬於中小企業,組織鬆散對企業生機影響並不突出。
德國人的官僚意識比較濃,組織紀律性強,而且勤奮刻苦。因此,德國的企業管理中,決策機構龐大、決策集體化,保證工人參加管理,往往要花較多的時間論證,但決策質量高。企業執行層劃分嚴格,各部門負責只有一個主管,不設副職。職工參與企業管理廣泛而正規,許多法律都保障了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力。職工參與企業管理主要是通過參加企業監事會和董事會來實現。按照《職工參與管理法》規定,二萬人以上的企業,20名,勞資代表各佔一半,勞方的10名代表中,企業內推舉7人,企業外推舉3人;10000~20000人的企業中,監事會成員16人,勞方代表8人,其中企業內推舉6人,企業外推舉2人,10000人以下的企業,監事會成員中的勞資代表均各佔一半。
中國
企業文化源於社會思潮,要探究中國企業文化的特點,首先就得弄明白中國社會思潮的變遷。近現代中國的社會思潮歷經三次變遷: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的儒家思想,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三是改革開放後流入的西方思想。雖然馬克思主義思想引入中國已近百年,但受其理論深度和國民認知能力影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並沒有在大多數普通民眾頭腦中紮根。
所以,改革開放前的國民思想實質上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流。隨著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想的湧入,國民一度出現推崇西方思想文化的狂潮,以吃西方飲食為時尚,以穿戴西方品牌衣帽為驕傲,連大學講授企業文化時都在極力推崇西方思想而找不到中國思想的影子。但由於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國民在西方思想的沖撞下出現雙重標準的行事方式。比如有的在人之下積極倡導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人之上又遵循上尊下卑的儒家思想;自己人脈缺乏時要求別人公平競爭,自己人脈豐富時又信奉關系哲學;有的員工要求企業管理者治理企業要「法治」,等到自己管理企業時又極力推行儒家的「人治」等等。這些都是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並存所造成的思想混亂。受此影響,中國的企業文化時至今日依然處於一種混沌朦朧的狀態而沒有沉澱成自身特色,有的甚至連什麼是企業文化都沒有搞清楚就移花接木地迅速嫁接沒有中國人性基因的西方企業文化。
針對西方管理學、企業文化等思想理論缺乏中國人性基因而在實踐中出現的失敗結局,中國的管理學界開始反思,逐漸在璀璨的中華文化中積極尋覓符合中國實際的企業文化建設思想,並出現了以論權者謀為代表的一大批管理學理論和企業文化建設理論,逐漸迎來了中國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正常回歸,中國部分企業開始培育出了能彰顯仁愛包容、貴和尚中、求真務實等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企業文化。 導向作用
播種一種觀念,培育一種行為,從而收獲一種結果;靈魂深處鬧革命,解決人們的觀念、感情、情緒、態度方面的問題,要靠企業文化。
凝聚作用
認同感—凝聚人心,增強員工的歸屬感。
部門壁壘—協作成本。拆除部門壁壘,降低協作成本,把企業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協調的整體,要靠企業文化。
規范作用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心理的約束,可以規范行為,並能代替部分的正規約束。
激勵作用
可以減少物質激勵、制度規范監督所必須付出的高昂費用,降低管理成本。
社會影響
企業文化建設有助於企業成為社會的優秀成員,對社會乃至環境都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1、理念層。理念層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企業的信仰和追求,是企業的靈魂,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思想基礎。
2、制度層。制度層是企業文化的中間層次,是具體物化的、對企業組織和企業員工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的行為准則體系。
3、物質層。物質層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它通過制度文化規范下的行為模式、標識特徵等將理念形態文化展現出來。 企業文化中的理念和習慣可以在各處生根發芽,它可以產生於一個有影響力的個人,工作集體,部門或分支機構;它可以產生於組織等級的低層或高層。經常很多公司文化的組成因素與一名奠基者或其他早期領導者相聯系,他們將這些因素清楚地表達為一種公司哲學或一套組織必須遵守的原理或公司政策形式,有時文化的組成因素發源於公司的遠景展望,其戰略目的和戰略的核心內容。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文化的基礎開始生根,滲入公司的經營中,被公司的領導和職工分享,然後當新員工被鼓勵信奉它們時得到延續。
一、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首先應該讓全體員工理解何謂企業文化,為什麼要進行企業文化建設。
理解企業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總是相對於一定時間段而言。我們所指的企業文化通常是現階段的文化,而不是指企業過去的歷史文化,也不是指將來企業可能形成的新文化;
第二,只有達成共識的要素才能稱為文化。企業新提出的東西,如果沒有達成共識,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只能說是將來有可能成為文化的文化種子。企業文化代表企業共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即多數員工的共識。當然,共識通常是相對而言的。在現實生活中,通常很難想像一個企業所有員工都只有一種思想、一個判斷。由於人的素質參差不齊,人的追求呈現多元化,人的觀念更是復雜多樣,因此,企業文化通常只能是相對的共識,即多數人的共識;
第三,文化總是相對於一定范圍而言。我們所指的企業文化通常是企業員工所普遍認同的部分。如果只是企業領導層認同,那麼它只能稱為領導文化;如果只是企業中某個部門中的員工普遍認同,那麼它只能稱為該部門的文化。依據認同的范圍不同,企業中的文化通常可以分為領導文化、中層管理者文化、基層管理者文化,或部門文化、分公司文化、子公司文化、企業文化等;
第四,文化必定具有內在性。企業所倡導的理念和行為方式一旦達成普遍的共識,成為企業的文化,則這些理念和行為方式必將得到廣大員工的自覺遵循。
二、掌握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
1、文化管理要與企業戰略管理相結合
2、企業文化要面向未來並體現行業特點和企業個性
3、發揮企業領導群體的核心作用
4、文化管理與形象管理相互促進
5、文化體系的建立要反映全體員工的共同願望
6、共識原則
三、對企業文化體系策劃與設計
1、企業理念體系的主要內容
2、如何定義企業使命
3、如何構建企業的共同願景
4、如何設計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5、如何設計企業精神
6、企業文化策劃實例
四、推進企業文化的實施
1、編制企業文化手冊
2、發揮企業文化習俗與儀式的作用
3、精心策劃企業文化節日
4、領導者要做本單位企業文化的領袖
5、積極培育企業楷模
6、把文化進行制度化
形成完善的企業文化體系後,進行宣傳,教育,灌輸,形成共識。
總結提高,定型和完善企業文化。 一、提高認識是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前提
二、加強學習是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途徑
三、強化目標教育是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手段
四、突出人本管理是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方式
五、塑造企業價值觀是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
『貳』 蘭博基尼公司的企業文化
除非你去蘭博基尼公司實地考察,要不然根本無從得知大概的企業文化。
而且企業文化是公司發展的重要指標,一般情況下是不被公開的。
某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因為有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
『叄』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的企業
你好! 義大利著名的企業很多! 好比: CAMP'ORO,FORMULA RISORSE,FERDOLCE SRL,CONSORZIO SISTEMA ITALIA EXPOR,C & D surgelati srl,CAFFEN SR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I.RI.S SRL,WINE AND PRODUCTS OF ROME,RANA,OLEIFICIO POLLO NICOLO',OLEIFICI COLAVITA SPA,Masserie Flocco srl,La Doria Spa,GRANAROLO SPA,CANTINE PALOMBO AZIENDA AGRICO,CANTINE CIPRESSI SNC,CAMARDO S.P.A.,BONOLLO SPA,BONMOLISE SRL,ABRUZZO SRL,以及義大利航空公司,義大利洛倫茲集團,Giorgio Armani,Lamborghini,Giann和SIMEST等都是世界知名的企業。
『肆』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的企業
你好!義大利著名的企業很多!好比:CAMP'ORO,FORMULA RISORSE,FERDOLCE SRL,CONSORZIO SISTEMA ITALIA EXPOR,C & D surgelati srl,CAFFEN SR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I.RI.S SRL,WINE AND PRODUCTS OF ROME,RANA,OLEIFICIO POLLO NICOLO',OLEIFICI COLAVITA SPA,Masserie Flocco srl,La Doria Spa,GRANAROLO SPA,CANTINE PALOMBO AZIENDA AGRICO,CANTINE CIPRESSI SNC,CAMARDO S.P.A.,BONOLLO SPA,BONMOLISE SRL,ABRUZZO SRL,以及義大利航空公司,義大利洛倫茲集團,Giorgio Armani,Lamborghini,Giann和SIMEST等都是世界知名的企業。
『伍』 法拉利的企業文化
不是,保時捷是德國的;法拉利是義大利的,菲亞特旗下的。
保時捷企業介紹
保時捷公司的創始人費蒂南.保時捷在24歲時(1899年)已經發明了電動輪套馬達,在第二年的巴黎國際展覽會上,保時捷已經名揚四海。保時捷汽車具有鮮明的特色,甲殼蟲式的車形,後置式發動機和優異的性能,令它很快成為知名的汽車。1963年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展示了保時捷911型,這個設計直到現在還有廣泛的市場。它的車體設計者是飛利.保時捷的大兒子,費蒂南.阿樂桑德.保時捷,保時捷帶後齒輪箱底盤和V--8發動機的928型,新技術955型,以及帶電子調整的四輪驅動系統和無升力車身的911Carrera4型,是近幾年來最重要的發展。
所屬子品牌 Carrera GT Boxster Cayenne(卡宴) CaymanS 911
保時捷車標故事
保時捷是德國著名汽車公司。1930年由費迪南德·波爾舍教授建於斯圖加特。費迪南德·波爾舍是一位享譽世界車壇的著名設計師。本世紀30年代中葉曾為德國大眾汽車公司設計過風靡全球的甲殼蟲轎車的先行車。其子費里·波爾舍繼承父業,繼續發揚光大。保時捷以生產高級跑車而著名於世界車壇。該公司的標志採用斯圖加特市的標志。紋章中央是一匹馬,上部標有STUTTGART(斯圖加特)字樣。在歷史上斯圖加特早在16世紀就是名馬產地,保時捷標志的左上方和右下方是鹿角的圖案,表明該地也曾是狩獵的場所。右上方和左下方的黃色條紋是成熟麥穗的顏色,意味著肥沃的土地和帶給人們的幸福,紅色則象徵著人們的智慧。
法拉利企業介紹
法拉利是世界上最聞名的賽車和運動跑車的生產廠家。它創建於1929年,創始人是世界賽車冠軍,劃時代的汽車設計大師恩佐·法拉利。菲亞特公司擁有該公司50%股權,但該公司卻能獨立於菲亞特公司運營。法拉利汽車大部分採用手工製造,因而產量很低。年產量只有4,000輛左右。公司總部在義大利的摩德納
所屬子品牌 599GTB 612 F430
法拉利車標故事
法拉利車的標志是一匹躍起的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有一位表現非常出色的飛行員。他的飛機上就有這樣一匹會給他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在法拉利最初的比賽獲勝後。飛行員的父母親,一對伯爵夫婦建議:法拉利也應在車上印上這匹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後來這位飛行員戰死了,馬就變成了黑顏色。而標志底色為公司所在地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
絕對的007
『陸』 達能集團的企業文化是什麼
達能集團的企業文化是致力於通過組織文化管理,塑造組織的個性、精神和靈魂,鑄就組織信仰。
達能集團總部設於法國巴黎,是一個業務極為多元化的跨國食品公司,集團的業務遍布六大洲、產品行銷100多個國家。1996年集團的總營業額達到839億法郎。
在法國、義大利及西班牙,達能集團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團,達能亦是當今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並列全球同類行業前六名。2018年7月19日,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達能位列426位。在2018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達能排名第133位。
(6)義大利有哪些企業文化擴展閱讀:
達能集團於1919年由伊薩克·卡拉索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創立,名字來源於創始人兒子丹尼爾(Daniel)的昵稱。十年後,達能在法國開設第一家工廠。二次大戰時,卡拉索把公司搬到美國紐約。1958年,達能回到法國,於巴黎設公司總部,一直至今。
2015年12月2日達能亞洲以1.5億歐元(約12.3億港元)現金出售多美滋中國的全部股權(包括商標許可及專利許可權利)給雅士利
2016年7月8日達能以每股56.25美元現金包括債務在內斥資125億美元收購美國有機食品企業WhiteWave Foods
2017年7月4日達能以以8.75億美元的價格將美國乳品業務Stonyfield售予Lactalis。
『柒』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的企業
你好! 義大利著名的企業很多! 好比: CAMP'ORO,FORMULA RISORSE,FERDOLCE SRL,CONSORZIO SISTEMA ITALIA EXPOR,C & D surgelati srl,CAFFEN SR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I.RI.S SRL,WINE AND PRODUCTS OF ROME,RANA,OLEIFICIO POLLO NICOLO',OLEIFICI COLAVITA SPA,Masserie Flocco srl,La Doria Spa,GRANAROLO SPA,CANTINE PALOMBO AZIENDA AGRICO,CANTINE CIPRESSI SNC,CAMARDO S.P.A.,BONOLLO SPA,BONMOLISE SRL,ABRUZZO SRL,以及義大利航空公司,義大利洛倫茲集團,Giorgio Armani,Lamborghini,Giann和SIMEST等都是世界知名的企業。
『捌』 義大利獨資企業文化是咋樣的
那具體要看老闆個人的意願和傳統。
『玖』 義大利文化有那些
提起文明古國義大利,人們立刻會聯想到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於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的龐貝古城、聞名 比薩斜塔於世的比薩斜塔、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薩、風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古羅馬競技場……龐貝古城遺址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世界遺產之一。公元79年,龐貝古城被附近的維蘇威火山噴發後淹沒,後來經過義大利考古學家挖掘,人們從龐貝古城遺址可以看出古羅馬時代的社會生活。
公元14-15世紀,義大利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伽利略等文化與科學巨匠對人類文化的進步作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貢獻。如今,在義大利各地都可見到精心保存下來的古羅馬時代的宏偉建築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雕刻、古跡和文物。
文藝復興
義大利才是近代文明思想的誕生地。
龐貝古城遺址照亮人類近代文明之路的既不是葡、西兩國的地理大發現,也不是法國的啟蒙運動,更不是喜愛莎士比亞劇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而是14~16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這支火炬!
文藝復興誕生在西西里島所屬的義大利。歐洲的文藝復興奏響了政治學說發展的序曲,由馬基雅維利、格勞秀斯、斯賓諾莎、霍布斯、米爾頓和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提倡「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人民革命權」以及「三權分立」。有人說文藝復興否定了封建特權。在文藝復興的過程中,藝術創作的內容也逐漸由神和宗教故事變為普通人,以致底層民眾。因此,文藝復興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作用也是不用否認的。 義大利在中世紀,封建特權、門第觀念是天經地義。
獨立日:3月17日(1861年)。
義大利國徽國慶日:6月2日(1946年)。
全國解放日:4月25日(194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國徽:呈圓形。中心圖案是一個帶紅邊的五角星,象徵義大利共和國;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橄欖枝葉和橡樹葉環繞,象徵和平與強盛。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義大利文寫著「義大利共和國」(Repubblica Italiana)。
國球:足球。
國花:雛菊。
國石:珊瑚。
人口:60,114,021(2009年)。94%的居民為義大利人,少數民族有法蘭西人、拉丁人、弗留里人等。講義大利語,個別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義大利境內還有兩個主權袖珍國:梵蒂岡和聖馬利諾。
首都:羅馬 (Rome)
語言:義大利語(Italian)
國家政要: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 (Giorgio Napolitano) ,2006年5月當選;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Silvio Berlusconi),2008年5月任職;參議院議長雷納托·斯基法尼 (Renato Schifani),2008年4月當選 。眾議院議長詹弗蘭科·菲尼 (Gianfranco Fini),2008年4月當選。
編輯本段
國家概況
義大利的全稱是「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西與法國,北與瑞士,奧地利,東與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亞得里亞海和第勒尼安海(都是地中海的子海)。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 義大利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關聯歷史: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德國、義大利的統一,改變了維也納體系的歐陸均勢。
工業主要集中在北部,有米蘭,都靈,熱那亞的三角地區。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機械·化學·電子·紡織等。都靈是汽車城,米蘭是化學工業基地,熱那亞為造船工業。東部和中部,新興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多輕工業。南部西西里島以煉油工業為主,石油從北非·中東進口,塔蘭托建立在南部港口基礎上,便於進口鐵礦石和產品向國際市場輸出。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凈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對外貿易是義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以及東亞和拉美地區。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歷史沿革
據古代神話,傳說羅慕路斯(Lomulus)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Lemus)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伊特魯里亞城。
新羅馬共和國延伸到義大利南部,在公元前241年的第二次迦太基戰爭(Sekond Punic War)後,將西西里納入自己的版圖。公元前202年,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將西班牙和希臘納入版圖。在凱撒的統治下,羅馬征服了高盧和埃及。而在凱撒被刺殺以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Octavius)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並被尊為奧古斯都·凱撒(Augustus Kaesar)。君士坦丁大帝(Empelor Konstantine)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並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但不久就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滅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里,匈奴人和阿拉伯人不斷侵入這塊土地。
義大利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部強大城邦的崛起。15世紀,文藝復興造就了多那太羅(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達·芬奇(Leonaldo da Vinci)、拉斐爾(Raffa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藝術天才。到了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的努力下,統一運動(義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成為了統治者。
義大利國家統一之後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資本主義殖民道路並且以強國的姿態出現在歐洲的政治外交中,在19世紀60到80年代成功蠶食了東非紅海沿岸的交通要地厄利垂亞和南索馬里;1912年奪取了北非的利比亞和愛琴海羅德諸島嶼;1921年,墨索里尼(於1945年4月被義大利游擊隊擊斃)(Mussolini)的法西斯黨掌握了國家大權。與德國日本相繼簽訂了「鋼鐵同盟」和"反共產協定"等一系列條約成立了軸心國集團企圖重新瓜分世界。二戰前夕在歐洲取得了阿爾巴尼亞,在非洲佔領了衣索比亞,1940年義大利勢力范圍遍及地中海、北非、東非達到鼎盛。隨後在與英國遠征軍的戰斗中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後萎縮,並於1943年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海外領地崩潰,二戰後只保留了南索馬里的統治權直到1960年。
義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該國的經濟曾在二戰後以3倍於二戰前的增長速度飛速發展,被當時的西方媒體稱之為阿爾卑斯山南面的奇跡,在當時只有日本和德國增長速度比義大利更高。70年代由於紅色旅等恐怖組織的猖獗以及石油能源產品大幅漲價義大利的經濟開始疲軟。但在20世紀80年代後義大利經濟又一次騰飛並首次超過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進入90年代又遭遇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巨大的賄賂丑聞震驚全國。為了加入歐洲貨幣聯盟(EMU),義大利不得不進行財政緊縮。另外,在1992年一些著名的反黑手黨法官被暗殺之後,義大利果斷地展開了打擊西西里黑手黨(Mafia)的斗爭。
從2001年起,媒體巨頭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一直擔任該國的總理,領導著右翼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他在任期間引起了很多人的失望,尤其是AC米蘭的球迷,因為作為米蘭老闆,已經好幾年不買好的球員了,但是最近他又自掏腰包買了伊布拉希莫維奇和羅比尼奧。
2006年4月,羅馬諾·普羅迪領導的中左翼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以微弱優勢戰勝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普羅迪出任義大利總理。
2008年4月,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再次獲勝,貝盧斯科尼也成為義大利戰後第62屆政府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