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四系地質指的是什麼樣的地質結構,有什麼具體的特點
一般指地球200萬年至今因為各種地質或者地表活動形成的地質內容。主要是殘坡積物、沖洪積物。一般為沙、礫石、腐殖物沉積構成。
⑵ 義大利境內地質地貌形成的內力作用表現形式及理由
義大利多山地,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中部有亞平寧山脈,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該國大理石資源豐富、世界聞名。
⑶ 義大利的火山位於哪裡叫什麼名字
埃特納火山,義大利西西里島東岸活火山。其名來自希臘語Atine(意為「我燃燒了」)。為歐洲最高活火山。海拔3,200公尺以上,和其他活火山一樣,其高度各個時期變化不同。
埃特納火山Mount Etna拉丁語作Aetna,西西里語作蒙吉貝洛(Mongibello)。如1865年比20世紀末要高52公尺(170呎)。面積1,600平方公里。基座周長約150公里。 埃特納火山
歐洲最高的活火山。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東岸,南距卡塔尼亞29公里。周長約160公里,噴發物質覆蓋面積達1,165平方公里。主要噴火口海拔3,323米,直徑500米;常積雪。周圍有200多個較小的火山錐,在劇烈活動期間,常流出大量熔岩。海拔1,300米以上有林帶與灌叢,500米以下栽有葡萄和柑橘等果樹。山麓堆積有火山灰與熔岩,有集約化的農業。埃特納火山位於地中海火山帶,是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火山周圍是西西里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地質構造下層為古老的砂岩和石灰岩,上層為海成泥炭岩和粘土。
⑷ 為什麼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義大利是一座廢墟
因為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義大利應當是一座一座的古代人類的歷史遺跡之上建立的。
⑸ 請從內、外力作用兩個方面簡要說明義大利大理石形成的過程。
(義大利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洋生物遺體)經過長期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岩;義大利地處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岩漿活動和地殼運動頻繁,石灰岩受岩漿等活動的影響,在高溫、高壓條件下變質成為大理岩。一共三點,要答全。
⑹ 地質結構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對地質構造舉例說明比較容易,而下一個精確定義則比較困難。表示構造有兩個詞,一個是structure ,一個是tectonics,它們的原意都是建築或結構的意義。地質學家便借用這個詞來表示:地殼中的岩石或岩層受力作用後發生變形的產物,即地質構造(例如褶皺、斷層、節理,各種面狀或線狀構造,以及晶體的結晶方向,內部結構與成分的變化等。)
⑺ 新生代地質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Cenozoic Era)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它從6400萬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
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也有人說只分為兩個紀,即前兩個紀,不過,在時間上無法自圓其說)
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古近紀佔了前三個世,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時間大約是6500萬年前~2300萬年前。
新近紀佔了中間兩個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時間大約是2300萬年前~160萬年前。(也有人說是180萬年前)
第四紀佔了最後兩個世,更新世和全新世。時間大約是160萬年前~今天。所以,第四紀也叫做人類紀或靈生紀。
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1760年,義大利博物學家G.阿爾杜伊諾在研究義大利北部地質時,把組成山系的地層分為3個系:第一系為結晶岩,第二系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系為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法國學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第三系之上的鬆散沉積層稱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稱已廢棄不用,第一系大致相當前寒武系,第二系相當於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層。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紀可再劃分為幾個世。
⑻ 用板塊構造的觀點解釋義大利和土耳其地震形成的原因
新華社巴黎4月6日電(記者李學梅)在人們的印象里,歐洲國家很少發生地震。針對義大利中部拉奎拉省6日凌晨發生的里氏5.8級強烈地震,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地球物理學家、法國專家雷米·博蘇解釋說,這是因為義大利在歐洲所處位置比較「特殊」。
博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與日本等地震多發地區相比,歐洲確實很少發生地震,但義大利則是個例外,這是因為它處於非洲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的交界處,非洲板塊每年都在以2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釋放能量,這使得義大利隨時處於地震的「活躍地帶」,尤其是山脈綿延的中部地區。因此義大利每隔5到10年就會發生一次6級左右的地震。
這次拉奎拉省發生的地震已造成至少150人死亡。博蘇說,地中海地區復雜的地質條件和當地眾多的老建築是造成人員和財產嚴重損失的主要原因。地中海地區地形非常復雜,除了義大利,希臘也是一個地震相對頻發的國家,而且這一地區的地震很難預測,人們目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建造抗震能力較強的房屋。
博蘇介紹說,義大利在1976年的地震中曾蒙受嚴重損失,因此一直很重視房屋的堅固性,但問題在於此次發生地震的地區歷史悠久,城內有很多古老建築,抗地震能力相對較弱,再加上地震發生在凌晨,很多居民尚在睡夢之中,因此才導致嚴重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⑼ 義大利也在地震帶上嗎怎麼這么大的地震呢
英國地質勘查研究所專家羅傑·馬森認為,從地質學角度分析,義大利所屬的亞平寧半島本就屬於地震多發地,發生里氏5、6級地震從概率上說「不足為奇」。 他解釋說,亞平寧半島以西屬於歐亞大陸板塊,以南為非洲板塊,後者以緩慢速度向北移動。此外,半島以東還存在一個朝東北方向移動的阿德里亞小板塊,幾大板塊間的擠壓或者拉伸可能引發地質活動,待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爆發。 北愛爾蘭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約翰·麥克洛斯基說,義大利地質結構「極其復雜」,地質斷層幾乎貫穿「整個國家」。 過去一個世紀中,亞平寧半島及周邊地區發生的5次大地震共奪走約3.4萬人生命,6日的地震也是不到12年中,這一方圓140公里區域內發生的第三起主要地震。今年4月以來,這一地區已經經歷至少9起級別較低的地震。 地質學家擔心,這次地震產生的能量進一步加大了附近地質斷層所受壓力,可能在今後數月內引發級別不小的餘震。 讓這次地震造成如此嚴重損失,卻是時間、震源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地震震中位於阿布魯佐省首府拉奎拉市附近地區,且震源只有10公里。法新社更是援引義大利地質研究報道,震源深度僅5公里,如此靠近地面的震動給方圓3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造成損失。 其次,巴黎全球物理研究所(IPGP)專家羅賓·拉卡森認為,這一地區地下屬於沉積土結構,地震發生時,這一地質結構非但不能緩沖,反而會助推地震沖擊波,進而加重地震危害。 第三,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凌晨3時32分,當時大多數居民仍處於睡夢之中。當樓房屋頂在突如其來的地震中坍塌,處於黑暗中的居民難以有足夠時間和反應逃離。 最後,不少遇難居民死於房屋坍塌,而大量房屋坍塌則歸因於這些建築的抗震性差。拉奎拉市許多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根本不可能抵禦持續約半分鍾的地震。
⑽ 義大利境內地質地貌形成的內力作用表現形式及理由
義大利境內地質地貌形成的內力作用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表現形式是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火山,島弧,島嶼。
理由:地殼運動: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相互擠壓形成。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形成。
岩漿活動:義大利南部的火山
變質作用:義大利山脈中有很多大理岩,是變質作用形成的。
義大利地形圖
以下來自網路
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