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座火山得很簡單的
一、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余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 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岳、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里佔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 「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里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產物,形成了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距海溝軸150-300公里的陸地內,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線」。另一特點是,自海溝向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一般隨與海溝距離的增大,依次分布為拉斑系列岩石、鈣鹼性系列岩石和鹼性系列的岩石。這里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火山爆發強度較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
二、大洋中脊火山帶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 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谷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總長8萬余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里,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谷。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谷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
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於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維德角群島,該段長達萬余公里,海嶺由玄武岩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產物。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不易被人們發現,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餘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據地質學家S、Thorarinsson(1960)統計,在近 1000a內,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平均5a噴發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 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里長的裂縫里溢出的熔岩達12公里以上,熔岩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里,熔岩流長達70多公里,造成了重大災害。 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里。6a之後,在該島東北32公里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這些火山的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特點。
在太平洋中脊,於南緯6°-14°的太平洋東隆的軸部,新生代以來的裂隙噴發,形成了寬40-60公里,長800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發現的活火山僅有14座,其活動強度與頻度都不如大西洋裂谷火山帶。
印度洋,據查有三列走向近SN的海底山脈,即海嶺,僅有部分火山出露海面而成火山島嶼,如塞席爾群島和馬爾克林群島,它們都是現代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
在大洋中脊以外,僅有一些零散火山分布,它們是以火山島嶼的形式出現,如太平洋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有夏威夷群島,即通常所說的夏威夷一中途島的火山鏈,有關島、塞班島、提尼安島、帛琉群島、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及薩摩亞群島等。在大西洋,如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也都是一些火山島,南極洲的羅斯海中的埃里伯斯火山也屬該種類型。這些火山島嶼都由玄武岩構成,與大洋裂谷帶內的火山岩基本相同。
三、東非裂谷火山帶
東非裂谷是大陸最大裂谷帶,分為兩支: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中部,至紅海北端,長約5800公里,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羅河谷,長約1700公里。裂谷帶一般深達1000-2000m,寬30-300公里,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衣索比亞高原東側大裂谷帶中的阿薩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 150m,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
自中生代裂谷形成以來,火山活動頻繁,尤其晚新生代以來更為盛行,據統計,非洲有活火山30餘座,多分布在裂谷的斷裂附近,有的也分布在裂谷邊緣百公里以外,如肯亞山、乞力馬扎羅山和埃爾貢山,它們的噴發同裂谷活動也密切相關。東非裂谷火山帶火山噴發類型有兩種,一種是裂隙式噴發,主要發生在衣索比亞裂谷系兩側,形成了玄武岩熔岩高原(台地),占衣索比亞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熔岩厚達4000m,它是30-50萬a以來上百次玄武岩漿沿裂隙溢流形成的。在肯亞西北部,也形成了厚達1000m 的熔岩台地,其形成時間晚於衣索比亞的熔岩台地,大約形成於14-23萬a間,在更晚些時候形成的是響岩,在11-13萬a間形成了長達300公里的響岩熔岩台地。第二種是中心式噴發,多分布在裂谷帶的邊緣,主要的活火山有扎伊爾的尼拉貢戈山、尼亞馬拉基拉山、肯亞的特列基火山、莫三比克的蘭埃山和衣索比亞的埃特爾火山等。有的火山噴發只生成了爆裂火口,或成火口窪地,或是火口湖,如恩戈羅恩戈羅(坦桑)火口窪地直徑達19公里,面積304平方公里。
現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一是烏干達-盧安達-扎伊爾邊界的西裂谷系,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二是衣索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三是坦尚尼亞納特龍(坦桑)湖南部的格高雷(Grgory)裂谷上的倫蓋(坦桑)火山,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噴出岩為碳酸鹽岩類,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為世界所罕見。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 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現代火山活動區,溫泉廣泛發育,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
四、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
該火山帶分布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西起比利牛斯島,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全長10餘萬公里。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在該帶火山分布不均勻,緯向構造帶的西段,由於南北擠壓力的作用,在形成緯向構造隆起帶的同時,形成了經向張裂和裂谷帶,如其南側的縱貫南北的東非裂谷系,順兩構造帶過渡段,因斷陷而形成了內陸海-地中海、紅海和亞丁灣等,這里的火山活動也別具特色,出現了眾多世界著名的火山,如義大利的威蘇維火山。埃特納火山、烏爾卡諾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等,愛琴海內的一些島嶼也是火山島,活動性強,據義大利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就有 130多次,爆發強度大,特徵典型,世界火山噴發類型就是以上述火山來命名的,岩性屬於鈣鹼性系列,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為主。中段火山活動表現微弱,在東段喜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動又加強,在隆起和地塊的邊緣分布著若干火山群,如麻克哈錯火山群、卡爾達西火山群、涌波錯火山群、烏蘭拉湖火山群、可可西里火山群和騰沖火山群等等,共有火山100多座,其中中國的卡爾達西火山和可可西里火山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過噴發,岩性為安山岩和鹼性玄武岩類。
火山的影響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沖帶。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達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這樣的火山爆發常常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1、影響全球氣候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昏暗的白晝和狂風暴雨,甚至泥漿雨都會困擾當地居民長達數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氣體被噴到高空中去,它們就會隨風散布到很遠的地方。這些火山物質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此外,它們還會濾掉某些波長的光線,使得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就像蒙上一層光暈,或是泛著奇異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時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2、破壞環境
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合形成泥石流能沖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使得無數人無家可歸。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
岩石雖被火山灰雲遮住了,但火山剛爆發時仍可看到被噴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3、重現生機
火山爆發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十分深遠。土地是世界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它能孕育出各種植物來供養萬物。如果火山爆發能給農田蓋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對農民來說可真是喜從天降,因為這些火山灰富含養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熔岩崩解後,雜草苔類開始冒出來。
繩狀熔岩流過的山坡長出蕨類植物。
火山灰讓周圍的土地肥沃,當地的葡萄年年豐收。
火山爆發呈現了大自然瘋狂的一面。一座爆發中的火山,可能會流出灼熱的紅色熔岩流,或是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氣體。這樣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萬人傷亡的慘劇,不過大多數火山爆發對生命和財產只造成輕微的傷害。 火山爆發是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只是有些地區發生得比較頻繁而已。
❷ 義大利的脊樑——亞平寧山在哪裡
一提起亞平寧山脈,我們會立刻聯想到歐洲地圖上的那隻「長靴」,亞平寧山脈就是從西北方的濱海阿爾卑斯山一直延伸到西南方義大利長靴的趾尖部分,隔墨西拿海峽又在西西里島突起,形成了一條弓形鏈條,縱貫整個義大利半島。亞平寧山脈全長1270千米,南北兩端相對狹窄,寬約30千米,中部稍寬,可達200千米。盡管它源自阿爾卑斯山脈,但是兩座山系之間的差異之處依然非常鮮明。亞平寧山脈的景觀比較單調,沒有阿爾卑斯如畫般壯觀的景色,許多山峰大都呈圓形,沒有太大的差異。
亞平寧山是義大利半島的分水嶺,西坡的水緩緩地流著,越過崇山峻嶺,奔向第勒尼安海;東坡的波河及其支流匆匆地繞過叢林,跨過綠色的平原,一頭扎進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
細細考察起來,「亞平寧」一詞來源於塞爾特語,意思是「山之巔」。最初只用這個名字稱呼山脈的北段,後來經過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和地理學家斯特拉博的引用之後,這個稱呼才指整個山脈。然而亞平寧山脈的形成卻遠遠早於這個名稱的最終確立,它與阿爾卑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同齡,正處於青年時期。雖然山脈的中段和南段有一部分曾經發生過斷裂,但整座山脈大致是褶曲地形,岩層變化非常明顯。北段山脈多由脆弱的砂岩和黏士組成;中段山脈則由石灰岩組成;南段山脈則由石灰岩、砂岩和黏土組成,但到了山脈最老的部分,岩層又發生了劇烈變化,這部分山地多由結晶片岩、片麻岩和花崗岩組成,而拉丁姆和坎佩尼亞起伏的山巒則由火山岩組成。
盡管亞平寧山脈的岩層種類多變,但是它卻缺少明顯的地理特徵,長期以來無法明確地給它劃分區域地理范圍,自19世紀以來,大多數地理學家傾向於分為北、中、南三段。亞平寧山的北段和大部分中段山區多是被山谷和盆地所分隔的縱向山地,只有少數山口穿越山區;南段和中段部分山區多為山塊和高原,其間雜有山谷、盆地和峽谷,為當地的交通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北段亞平寧山脈起於與阿爾卑斯山交界的卡迪波納隘口,一直延續到梅陶河發源地附近,又可以分為利久立亞平寧山和托斯科阿美梁亞平寧山。利久立群山濱臨大海,海岸線呈鋸狀,氣候溫暖濕潤,綠樹四季常青,鮮花遍地盛開,葡萄、無花果味美可口。托斯科阿美梁亞平寧群山逐漸向東朝亞得里亞海方向伸展,山脈北坡的丘陵地帶綠油油的小麥連成了一片,猶如一個綠色的大地毯覆蓋著地面,並且還不斷地向四周伸展,而面向第勒尼安海的丘陵地帶則盛產葡萄、橄欖和玉蜀黍。這里還是許多河流的發源地,波河支流雷諾河和梅陶羅河由此出發流入亞得里亞海,塞爾奇歐河、亞諾河及台伯河也發源於此地,最終注入第勒尼安海。
中段亞平寧山脈由包加塞瑞歐拉延伸到桑格洛河,又可以分為羅馬亞平寧山脈和阿布路吉亞平寧山脈。我們可以沿著福拉米尼亞古道向此處的最高峰進軍。山谷間一條條小河潺潺地流著,一簇簇叢林雜亂地生長著,岩石奇形怪狀,遍布叢林之間。阿布路吉山區是整個亞平寧山系中最高、最曲折的部分,這里冬季比較漫長,降雪量非常大,厚厚的積雪覆蓋著群山,綠樹也披上了銀裝,縷縷枝頭掛上了一層薄霜,太陽出來,此處變得金光閃閃,煞是耀眼。亞平寧山脈中段的西部有各式各樣的小丘,山丘上布滿了葡萄園,生長著橄欖;這里還蘊藏著銅、鐵、錫和汞等各種金屬。
桑格洛河向南,山脈又轉向了第勒尼安海,這就是南段亞平寧山脈,又可以細分為那波雷塔、路加諾及卡拉布里安亞平寧山脈。那波雷塔山區火山現象比較顯著,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就在這里。源於山脈的沃爾圖諾河和塞萊河成為本地的重要水源,澆灌著千里平原。狹窄的卡拉布里安半島山脈地質構造又有所不同。北部的西拉山是侵蝕高地,四周環繞著青山,河流由此經過峽谷注入海中,常常造成季節性的河水泛濫。
由於亞平寧山脈處於年輕的褶皺帶和古老的接觸地帶,這里地殼極不穩定,常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特別是火山的活動對地形的影響非常大。火山噴發常常發生在第勒尼安海東邊大陸塊邊緣,比較著名的有索爾法塔拉火山、維蘇威火山和埃特納火山。
「索爾法塔拉」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硫磺坑」,由此你的眼前或許會浮現這樣一幅景象:索爾法塔拉火山煙霧迷漫,硫磺味彌漫在空氣中,實際上這座火山的確就是這樣。遠遠望去。火山的上方升起了縷縷白煙,如雲似霧,又如炊煙,籠罩著火山的上空。
索爾法塔拉火山的人口處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拱門,門的兩側古樹參天,碧草鋪地,花香陣陣,彩蝶起舞,蜜蜂嗡嗡作響,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可是再往上,根本上見不到一絲綠意。只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不斷地升騰著白煙,像在一片生石灰上澆了水一樣。索爾法塔拉火山口呈橢圓形,長約800米,寬約600米,周長約為2千米,火山口周圍的灌木早已被烤焦了,地上一片黃白泥漿四處流淌,有的地方已經被烤得漆黑焦枯,空氣中煙塵飛濺,散發著嗆人的硫磺味。
火山口三面怪石林立,只有正面比較平坦、松軟,通向火山口的小徑兩側,到處布滿了小洞,每個洞口都冒出了一股股白煙,並發出嗞嗞的叫聲。有的洞口直徑甚至達十幾米,洞內深不可測,還時時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像沸水升騰,又似洪水咆哮,隨著斷斷續續的響聲,冒出的煙氣也逐漸增多。有一個名為「大口」的洞口,響聲較為沉悶,溫度高達160℃,細小的沙粒在濃濃的蒸氣中跳動,猶如沸水一般。由於火山作用,地下的蒸氣和瓦斯氣不斷地侵蝕岩層,形成了許多空洞,如若往火山隨意扔一塊石頭,石塊落地的響聲順著縫隙傳人地下的空洞,就會發出悶雷一般的回聲。
索爾法塔拉火山北側的山坡下,有一座名為「火爐」的小建築,是依著火山爆發後形成的洞穴修建的,裡面溫度極高,一個人進去幾分鍾之後就會產生一身大汗,可以醫治關節炎等疾病。索爾法塔拉火山口是1198年火山噴發之後形成的,從此之後,它一直在噴發著,但是噴出來的不再是火山熔岩,而是岩漿,以後每次噴發時還伴有輕微的地震,因而許多人稱它為「地獄之門」。
索爾法塔拉火山位於那不勒斯市的西面,而維蘇威山則位於那不勒斯市的東南,海拔1277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歐洲大陸惟一的活火山。維蘇威火山原是那不勒斯灣中的一座島嶼,由於火山爆發,噴出來的物質不斷地堆積,最終與陸地連成一片,形成了現在陸地上的活火山。後來維蘇威火山沉寂了近千年,整個山體已被茂密的綠樹覆蓋,景色非常優美,赫庫蘭尼姆和龐貝城就坐落在維蘇威火山腳下。龐貝城建於公元前8世紀,曾是古羅馬帝國重要的行政中心,當時龐貝城的居民已達2萬人,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城市。
然而,公元79年8月24日上午7時,火山上空出現了一片雲團,像一棵虯干四射、枝權怒張的巨松,接著閃電般的火光劃過天空,然後,整個天空暗下來,如同黑夜一般。據記載,當時四周空氣的溫度急劇上升,高達300℃,火山噴出了大量的有毒氣體,造成空氣中嚴重缺氧,城裡的居民在短時間內窒息而死,隨後涌來的大量熔岩迅速地吞沒了古城,從此,一座名城在地面上消失了,長達1700年。
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只能通過一個叫小勃里尼的兩封信來了解當年龐貝城被淹沒的情形,但沒有人能找到這座古城的遺址。直到1713年,一個農民在挖井的時候發現了地下的龐貝城,但是真正的發掘工程是1748年開始的,當時發現了龐貝大劇場的幾座房屋,到1960年基本完成了這項發掘工程。
從出土的古跡中,我們會發現當時龐貝的文化水平很高,這可以從它的建築、雕刻和壁畫中推測出來。但是有許多是從希臘運來的,羅馬自己的作品很少。當時羅馬的將領打了許多勝仗,閑著沒事,也開始變得高雅起來,他們搜集希臘的藝術品裝飾自己的屋子,這些藝術品或是搶來的或是買來的。這種風氣逐漸盛行開來,有些大戶人家陳列的藝術品已經如博物館一般。雖然古羅馬征服了希臘,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古希臘征服了古羅馬,古希臘文化以古羅馬為中介延續了下來,這一點我們從龐貝城遺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保存最完整的住宅是兩個姓魏提的男子居住的。院子設計非常講究,房屋高大,房間眾多,一個寬敞的大院子,周圍是一條條幽深的走廊,走廊下檐邊懸著石雕的面具,院子里放著各種各樣的雕像,中間是噴泉和魚池,而且噴泉和魚池往往是分開的,水從山上的鉛管里流了出來,設計得非常巧妙。魏提家的壁畫也非常多,牆壁多用紅色,非常光滑,飯廳里畫著帶翅的小愛神忙著做各種藝術品。紅牆周圍還畫了一道黑邊,這與畫面上的黃顏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藍色中還夾雜著粉色,用來畫衣服和小愛神的翅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幅畫明顯模仿了希臘的石雕畫。
由於當時龐貝城商業發達,人們生活很富裕,他們也學會了享清福,他們的浴池設計得非常好,冷熱浴蒸氣浴都有,而且每個浴客還有一個存衣櫃。浴池寬闊高大,牆上和圓頂上壁畫琳琅滿目,浴客可以一邊洗澡,一邊欣賞藝術。屋頂的正中方有一個大圓窗,光從這里射入,雨也從這里下來,但是他們並不在乎雨,反正浴池裡面是潮濕的。浴池的對面就是飯店,洗完澡可以美美地喝點兒、吃點兒。龐貝城雖然不大,卻有三大劇場,最大的劇場能容納2萬人,保存得非常完好,大概不常用,另外兩個已經頹敗不堪了,一個據說有頂棚,晚上用的,一個沒有頂棚,是白天用的。
龐貝城的街道是用石塊鋪成的,平坦寬敞,中間還常有三兩塊橢圓的平石分開放著,據說是上下馬車用的。車有車輪,恰好從石頭的空處駛過。街道是用石塊鋪成的,街道筆直,一眼就能望到頭,可是襯著兩旁一排排距離相仿的斷垣殘壁,又好像是無窮無盡似的。從整齊劃一中見偉大,或許正是羅馬人的偉大。
我們從古城的遺跡中也發現維蘇威火山爆發時龐貝城絲毫沒有任何准備,甚至爐內烤好的麵包,櫥內的熟雞蛋,瓦缸內的蠶蟲和小麥都歷歷在目。驚慌逃竄的人們倒在街道邊,房門口還沒有反應過來的人們剎那間便失去了知覺,挖掘出來的被火山熔漿燒焦的人體約2000具,每具人體都顯露出人們頃刻間死於非命時用力掙扎的恐怖狀態。雖然維蘇威火山吞沒龐貝古城,使無數生靈葬身於火海之中,但它卻把1900年前的龐貝城完整無損地保留下來,為人們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完整的文物資料,龐貝古城已成為一座罕見的天然博物館,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200多萬遊客。
維蘇威火山在20世紀又噴發過4次,最後一次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盟軍已經在這一帶登陸,對戰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火山爆發前,這里先發生了幾天地震,隨後熔岩通過新的火山裂口開始向上涌動,最後溢出火山口沿坡而下,緊接著火山開始了大爆發,滾滾濃煙籠罩著龐貝古城,飄落的火山灰又一次把龐貝古城埋了30厘米。
現在,維蘇威火山沒有纜車,修有盤山公路。徒手攀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維蘇威火山多次噴發出來的狀似爐渣的火山灰覆蓋地面達半米,稍有振動,就會嘩嘩下滑,容易發生危險。因而,最好沿公路爬山遊玩。
如此匆匆地游覽一番,不知你會有什麼感覺,如果到了義大利,千萬別忘了到亞平寧山脈的維蘇威火山走一走,感受一下龐貝古城沉重的頹敗歷史,或許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❸ 自然奇觀維蘇威火山
維蘇威火山是義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灣東海岸,海拔1,281米(4,200英尺)。維蘇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噴發,摧毀了當時擁有2萬多人的龐貝城。其他幾個有名的海濱城市如赫庫蘭尼姆、斯塔比亞等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8世紀中葉,考古學家才將龐貝古城從數米厚的火山灰中發掘出來,古老建築和姿態各異的屍體都保存完好,這一史實已為世人熟知,龐貝古城也成為義大利著名旅遊聖地。
基本資料 名稱:維蘇威火山 海拔:1281米 位置:義大利 座標:北緯40度49分,東經14度26分類別 活火山 最近噴發:1944年 攀登路線:徒步
義大利南部活火山,位於坎帕尼亞平原的那不勒斯灣畔。其西部山基幾乎全在灣內。1980年火山錐高1,280公尺(4,198呎),但每次大噴發後高度都有很大變化。在約540公尺(1,968呎)高度聳立著高大的半圓形山脊,稱索馬山(Mt. Somma, 海拔1,132公尺〔3,714呎〕),從北面圍住火山錐。索馬山與火山錐間為巨人谷(Valle del Gigante)。火山錐頂的火山口深約300公尺(1,000呎),直徑600公尺(2,000呎),於1944年噴發後形成。2,000,000多人居住在維蘇威火山地區及山坡低處。沿那不勒斯灣海岸有工業城鎮分布,山麓北部為小型農業中心。
地處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邊緣的維蘇威火山,在各板塊的漂移和相互撞擊擠壓下,在2.5萬年前爆發形成。當時歐洲處於冰河時期,氣候乾冷、土地貧瘠、林木稀少,只有大片耐寒草原。隨著歐洲氣候的變暖,加上這里肥沃的火山灰,使得火山周邊成為植被茂密的富庶之地。維蘇威火山曾一度沉寂為休眠火山。維蘇威火山在歷史上噴發過很多次。最近的一次噴發發生在1944年,是歐洲大陸唯一的一座在近一百年內噴發過的火山。 維蘇威火山 (Vesuvius) --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義大利語作Vesuvio。義大利南部活火山,位於坎帕尼亞平原的那不勒斯灣畔。其西部山基幾乎全在灣內。1980年火山錐高1,280公尺(4,198呎),但每次大噴發後高度都有很大變化。在約540公尺(1,968呎)高度聳立著高大的半圓形山脊,稱索馬山(Mt. Somma, 海拔1,132公尺〔3,714呎〕),從北面圍住火山錐。索馬山與火山錐間為巨人谷(Valle del Gigante)。火山錐頂的火山口深約300公尺(1,000呎),直徑600公尺(2,000呎),於1944年噴發後形成。2,000,000多人居住在維蘇威火山地區及山坡低處。沿那不勒斯灣海岸有工業城鎮分布,山麓北部為小型農業中心。
在古代傳說中,維蘇威火山是一座截頂的錐狀火山。火山口內,周圍是長滿野生植物的陡壁懸崖,岩壁的一側有缺口。火山口的底部不長草木,是一較平的地方。活動、火山錐的外緣山坡,覆蓋著適合於耕作的肥沃土壤,其山腳下有興盛的赫庫蘭尼姆和龐貝兩座繁榮的城市。
1660~1944年間觀察到約有19個周期。猛烈爆發之後,即由噴發期轉入靜止期。其間大噴發的年分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每一噴發期長度從6個月至30.75年不等,靜止期從18山麓遍布葡萄園和果園,此地產的葡萄酒叫「基督眼淚酒」(Lacrima Christi):古代龐貝的酒壇上多有「維蘇威」(Vesuvinum)的字樣。山上高處遍布櫟樹和栗樹雜木林。北坡樹林沿索馬山坡一直長到山頂。西側長著栗樹叢,海拔600公尺(2,000呎)以上則是遍布金雀花類植物的起伏不平的高原,西元79年那次大爆發留下的火山口已經填平。再往高處,大火山錐的斜坡上及索馬山的內側山坡上幾乎是不毛之地,在火山靜止期長著一簇簇草地植物。
土壤十分肥沃。1631年大爆發前火山活動不活躍的漫長期間,火山口內長著樹林,還有三個湖泊,放牧的家畜在此飲水。噴發期由於火山的氣體,山坡上的植物紛紛枯死。1906年噴發後在山坡上植樹造林,以保護居住地區,使不受強裂噴發後常有的泥流的襲擊。在肥沃的土壤上樹木成長迅速。
位於火山附近的古色古香的維蘇威火山觀測站建於1845年,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山觀測站,裡面的設施非常現代化,一樓大廳里有展板介紹有關火山的知識,三台觸摸式電腦可模擬顯示火山的噴發過程。觀測站的一樓和地下一層還建有火山博物館,陳列著各種形狀的火山彈、火山灰等火山噴發物。玻璃櫃中還展示著從龐貝古城挖掘出來的「石化人」,盡管已看不清他或她的面貌,但樣子栩栩如生,都保持著死於當時火山噴發時的姿勢。義大利的火山噴發多,民眾的防災意識較強,維蘇威火山觀測站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周末時免費對公眾開放,每年光接待師生就達10萬人次。
今天,它只是一座暫停活動的睡火山,至少目前是這樣(另一次爆發已經過期)。遊客們可在那不勒斯海灣或更靠近火山口邊緣的地方觀賞這座活火山。個月至7.5年。
維蘇威火山最早形成於地質史上的更新世晚期,可能約不到200,0 年前。雖為比較年輕的火山,多少世紀來一直在休眠中。西元79年大噴發,龐貝(Pompeii)和斯塔比伊(Stabiae)兩城被火山灰和火山礫埋沒,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城也被泥流掩埋。作家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當時停留在那不勒斯以西一處地方。他在致歷史學家塔西圖斯(Tacitus)的兩封信中對這場大災難有極好的描述。西元79~1631年間據報導有不少次噴發。已證實的噴發發生在203、472、512、787、968、991、999、1007和1036年。其中512年的噴發嚴重,國王狄奧多里克(Theodoric the Goth)免除了維蘇威火山山麓居民的賦稅。
經過幾個世紀靜止後發生一系列地震,持續6個月且強度逐漸增加,1631年12月16日發生大噴發。山坡上很多村莊被毀,約3,000人死亡;熔岩流抵海邊,天空昏暗達數日之久。1631年後火山噴發特徵發生變化,火山活動持續不斷。可以觀察到火山活動分兩期∶靜止期與噴發期。靜止期火山口封閉,噴發期火山口幾乎持續張開。
1660~1944年間觀察到約有19個周期。猛烈爆發之後,即由噴發期轉入靜止期。其間大噴發的年分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每一噴發期長度從6個月至30.75年不等,靜止期從18個月至7.5年。
直至18世紀晚期才開始對該火山進行科學研究。1845年在海拔678公尺(1,995呎)處建立觀測站。20世紀在不同高度設立眾多觀測站,從事火山觀測。還建一大型實驗室和一深隧道從事地震重力測量。
山麓遍布葡萄園和果園,此地產的葡萄酒叫「基督眼淚酒」(Lacrima Christi);古代龐貝的酒壇上多有「維蘇威」(Vesuvinum)的字樣。山上高處遍布櫟樹和栗樹雜木林。北坡樹林沿索馬山坡一直長到山頂。西側長著栗樹叢,海拔600公尺(2,000呎)以上則是遍布金雀花類植物的起伏不平的高原,西元79年那次大爆發留下的火山口已經填平。再往高處,大火山錐的斜坡上及索馬山的內側山坡上幾乎是不毛之地,在火山靜止期長著一簇簇草地植物。
土壤十分肥沃。1631年大爆發前火山活動不活躍的漫長期間,火山口內長著樹林,還有三個湖泊,放牧的家畜在此飲水。噴發期由於火山的氣體,山坡上的植物紛紛枯死。1906年噴發後在山坡上植樹造林,以保護居住地區,使不受強裂噴發後常有的泥流的襲擊。在肥沃的土壤上樹木成長迅速。西元前73年角鬥士(gladiator)斯巴達克思(Spartacus)曾被執政官普爾徹(Publius Claudius Pulcher)圍困在索馬山的荒蕪的山頂。山頂當時是一片寬廣平坦的低地,四周是粗糙不平的岩石,上面垂掛著野藤。斯巴達克思把藤枝搓成繩索,順著火山口邊無人防守的裂縫而下逃走。在龐貝和赫庫蘭尼姆兩城挖掘出來的一些畫描繪維蘇威火山在西元前79年大噴發前的樣子,當時它只有一個山峰。
提起維蘇威火山 (Vesuvius) ,相信知道它大名的人一定不少,它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位於那不勒斯市東南,海拔高度1281米。 維蘇威火山在歷史上多次噴發,最為著名的一次是公元79年的大規模噴發,灼熱的火山碎屑流毀滅了當時極為繁華的擁有2萬人的龐貝古城,其它幾個有名的海濱城市如赫庫蘭尼姆、斯塔比亞等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十八世紀中葉,考古學家才把龐貝古城從數米厚的火山灰中挖掘出來,那些古老的建築和姿態各異的屍體都完好地保存著,這一史實已為世人熟知,龐貝古城至今仍是義大利著名的游覽聖地。最為有趣的是據記載,1944年維蘇威火山再次噴發,從火山頂部的中心部位流出熔岩,噴出的火山礫和火山渣高出山頂約200-500米,火山爆發的奇妙景觀使得正在山下激戰的同盟國軍隊與納粹士兵停止了戰斗,成千上萬的士兵跑去觀看這一大自然的奇觀。在過去的五百年裡,維蘇威火山多次爆發,熔岩、火山灰、碎屑流、泥石流和致命氣體奪去的生命不計其數。
【其他的還有好多,你去http://ke..com/view/38312.htm看,我是從那裡摘錄的!希望採納!】
❹ 桑塔露琪亞在義大利語里是什麼意思
就是聖女盧西亞,基督教四大殉教聖女之一,在北歐被尊為光明女神。盧西亞是西西里人,義大利人為紀念她,把那波利的一坐港口命名為桑塔露西亞,歌曲本身是一首西西里民謠。
盧西亞原是羅馬帝國某官員的夫人,是一個十分信奉基督教的教徒,當時羅馬帝國對基督教是很仇視的,露西亞因此被人刺瞎了雙眼。她在漫長的黑夜中仍然執著追求光明,奇跡終於出現了,她重見了光明。後來她被人尊作「聖女」。
看歌詞就明白的。
❺ 外國哪裡有火山
真的有很多啊,挑幾個最有名的吧。
1、冰島的拉基火山、Laki :冰島南部火山裂縫和山,緊靠冰島最大的冰原瓦特納冰原(Vatnajokull)西南端。
2、夏威夷的基拉維厄和冒納羅亞火山:
基拉韋厄火山(KILAUEA)位於美國夏威夷島東南部。北緯19.43°,西經155.29°,海拔1222米。基拉韋厄火山是世界上活動力旺盛的活火山,至今仍經常噴發。
3、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
美國夏威夷島中南部火山,原名意為「長山」。在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1916年建)內,為世界最大孤立山體之一。
4、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
是一座活火山,位於夏威夷島
5、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
維蘇威火山 (Vesuvius) --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義大利語作Vesuvio。
位於坎帕尼亞平原的那不勒斯灣畔。
6、美國聖海倫斯火山:
聖海倫斯火山(Mount St Helen's,US)
北美洲近期噴發的活火山。位於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喀斯喀特山北段。
7、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 :
Monte Etna
拉丁語作Aetna,西西里語作蒙吉貝洛(Mongibello)。
歐洲最高的活火山。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東岸,南距卡塔尼亞29公里。
差不多就這樣了,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還有,這些都是活火山
❻ 歐洲上活火山一共有幾個
一共只有一座,它是維蘇威(義大利語)火山,是義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歐洲大陸唯一的活火山,也有叫埃特納(希臘語)火山的,位於西西里島東北部,是歐洲最大、最活躍的活火山,海拔3500多米,座基周長約150公里,面積1600平方公里。歐洲最高的活火山。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東岸,南距卡塔尼亞29公里。周長約160公里,噴發物質覆蓋面積達1,165平方公里。主要噴火口海拔3,323米,直徑500米;常積雪。周圍有200多個較小的火山錐,在劇烈活動期間,常流出大量熔岩。海拔1,300米以上有林帶與灌叢,500米以下栽有葡萄和柑橘等果樹。山麓堆積有火山灰與熔岩,有集約化的農業。埃特納火山位於地中海火山帶,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火山周圍是西西里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地質構造下層為古老的砂岩和石灰岩,上層為海成泥炭岩和粘土。地質史上噴發始於第三紀末。史籍記載首次大噴發始於公元前475年。最猛烈的噴發是1669年,持續4個月之久,噴出熔岩約達7.8億立方米。破壞十分嚴重,卡塔尼亞等附近城市2萬人喪生。1981年3月17日的噴發,是近幾十年來最猛烈的一次,掩埋了數十公頃樹林和許多葡萄園,數百間房屋被毀。山坡植被分布:最低帶,布滿果樹種植園;中間帶,多山毛櫸、櫟樹和松樹;最高帶,有稀疏分散的灌木和藻類。山上有紀念羅馬皇帝登山的古跡。其名來自希臘語Atine(aithn, 意為「我燃燒了」)。為歐洲最高活火山。海拔3,200公尺(10,000呎)以上,和其他活火山一樣,其高度各個時期變化不同,如1865年比20世紀末要高52公尺(170呎)。面積1,600平方公里(600平方哩)。基座周長約150公里(93哩)。
❼ 維蘇威火山和埃特納火山比較哪個景色更美
維蘇威火山是義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灣東海岸,同世界名城那不勒斯相距不過20公里。海拔1,281米(4,200英尺)。維蘇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噴發,摧毀了當時擁有2萬多人的龐貝城。其他幾個有名的海濱城市如赫庫蘭尼姆、斯塔比亞等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8世紀中葉,考古學家才將龐貝古城從數米厚的火山灰中發掘出來,古老建築和姿態各異的屍體都保存完好,這一史實已為世人熟知,龐貝古城也成為義大利著名旅遊聖地。
簡要介紹
地處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邊緣的維蘇威火山,在各板塊的漂移和相互撞擊擠壓下,在2.5萬年前爆發形成。當時歐洲處於冰河時期,氣候乾冷、土地貧瘠、林木稀少,只有大片耐寒草原。隨著歐洲氣候的變暖,加上這里肥沃的火山灰,使得火山周邊成為植被茂密的富庶之地。維蘇威火山最早形成於地質史上的更新世晚期,可稱為比較年輕的火山,多少世紀來一直處在休眠中,曾一度沉寂為休眠火山。維蘇威火山在歷史上噴發過很多次。最近的一次噴發發生在1944年。
我們稱作「維蘇威火山」的部分是該山比較新的一部分,而地質學家們將它叫做「更大的維蘇威」。該山年代更古老的部分已經是一座死火山了,被稱作Monte Somma。
地理概況
維蘇威火山 (Vesuvius) --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義大利語作Vesuvio。義大利南部活火山,位於坎帕尼亞平原的那不勒斯灣畔。其西部山基幾乎全在灣內。1980年火山錐高1,280公尺(4,198呎),但每次大噴發後高度都有很大變化。在約540公尺(1,968呎)高度聳立著高大的半圓形山脊,稱索馬山(Mt. Somma,海拔1,132公尺〔3,714呎〕),從北面圍住火山錐。索馬山與火山錐間為巨人谷(Valle del Gigante)。火山錐頂的火山口深約300公尺(1,000呎),直徑600公尺(2,000呎),於1944年噴發後形成。2,000,000多人居住在維蘇威火山地區及山坡低處。沿那不勒斯灣海岸有工業城鎮分布,山麓北部為小型農業中心。
自然景觀
山麓遍布葡萄園和果園,此地產的葡萄酒叫「基督眼淚酒」(Lacrima Christi):古代龐貝的酒罈上多有「維蘇威」(Vesuvinum)的字樣。
玻璃櫃中還展示著從龐貝古城挖掘出來的「石化人」,
今天,它只是一座暫停活動的休眠火山,至少是這樣(另一次爆發已經過期)。遊客們可在那不勒斯海灣或更靠近火山口邊緣的地方觀賞這座活火山。
噴發歷史
維蘇威火山最早形成於地質史上的更新世晚期,可能約不到200,000年前。雖為比較年輕的火山,多少世紀來一直在休眠中。西元79年大噴發,龐貝(Pompeii)和斯塔比伊(Stabiae)兩城被火山灰和火山礫埋沒,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城也被泥流掩埋。作家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當時停留在那不勒斯以西一處地方。他在致歷史學家塔西圖斯(Tacitus)的兩封信中對這場大災難有極好的描述。西元79~1631年間據報導有不少次噴發。已證實的噴發發生在203、472、512、787、968、991、999、1007和1036年。其中512年的噴發嚴重,國王狄奧多里克(Theodoric the Goth)免除了維蘇威火山山麓居民的賦稅。
經過幾個世紀靜止後發生一系列地震,持續6個月且強度逐漸增加,;熔岩流抵海邊,天空昏暗達數日之久。1631年後火山噴發特徵發生變化,
1660~1944年間觀察到約有19個周期。猛烈爆發之後,即由噴發期轉入靜止期。其間大噴發的年分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每一噴發期長度從6個月至30.75年不等,靜止期從18個月至7.5年。
直至18世紀晚期才開始對該火山進行科學研究。1845年在海拔678公尺(1,995呎)處建立觀測站。
山麓遍布葡萄園和果園,此地產的葡萄酒叫「基督眼淚酒」(Lacrima Christi)﹔古代龐貝的酒罈上多有「維蘇威」(Vesuvinum)的字樣。山上高處遍布櫟樹和栗樹雜木林。北坡樹林沿索馬山坡一直長到山頂。西側長著栗樹叢,海拔600公尺(2,000呎)以上則是遍布金雀花類植物的起伏不平的高原,西元79年那次大爆發留下的火山口已經填平。再往高處,大火山錐的斜坡上及索馬山的內側山坡上幾乎是不毛之地,在火山靜止期長著一簇簇草地植物。
❽ 桑塔露琪亞義大利文歌詞
我女兒這兩天正學呢!我在 網上找到的歌詞如下:
--------------------------------------------------
Santa Lucia 歌詞
Sul mare luccica l'astro d'argento
placida é l'onda
prospero il vento
Sul mare luccica l'astro d'argento
placida é l'onda
prospero il vento
Venite all'argine
barchette mie
Santa Lucia, Santa Lucia
Venite all'argine
barchette mie
Santa Lucia, Santa Lucia
----------------------------
英文
Soft winds caress the sea,
Breezes so tender,
Make every dancing wave,
Gladly surrender!
Days here are heavenly,
Nights are pure ecstasy,
Santa Lucia, Santa Lucia!
Venite all'argine
barchette mie
Santa Lucia, Santa Lucia
桑塔露琪亞(中文)
桑塔 露琪亞 SantaLucia 曲: I.科特勞 <意>
(女)看晚星多明亮, 閃耀著金光. 海面上微風吹, 碧波在盪漾.
(男)在銀河下面, 暮色蒼茫. 甜蜜的歌聲, 飄盪在遠方.
(合)在這黑夜之前, 請來我小船上. 桑塔露琪亞,桑塔露琪亞. 在這黎明之前, 快離開這岸邊. 桑塔露琪亞,桑塔露琪亞.
(男)看小船多美麗, 漂浮在海上. 隨微波起伏, 隨清風盪漾.
(女)萬籟的靜寂, 大地入夢鄉. 幽靜的深夜裡, 明月照四方.
(合)在這黑夜之前, 請來我小船上. 桑塔露琪亞,桑塔露琪亞. 在這黎明之前, 快離開這岸邊. 桑塔露琪亞,桑塔露琪亞.
(合) 在這黎明之前, 快離開這岸邊. 桑塔露琪亞,桑塔露琪亞.
桑塔露琪亞在義大利語里是什麼意思?
是聖女盧西亞,基督教四大殉教聖女之一,
在北歐被尊為光明女神。盧西亞是西西里人,義大利人為紀念她,把那波利的一坐港口命名為桑塔露西亞,
歌曲本身是一首西西里民謠。
盧西亞原是羅馬帝國某官員的夫人,
是一個十分信奉基督教的教徒,
當時羅馬帝國對基督教是很仇視的,
露西亞因此被人刺瞎了雙眼。
她在漫長的黑夜中仍然執著追求光明,
奇跡終於出現了,她重見了光明。
後來她被人尊作「聖女」。
那不勒斯(Napoli)又名拿坡里,是南義大利最大的城市,氣候溫暖、土地肥沃,還有優良的港口,是義大利最美麗的港口,義大利人曾說:「朝至那不勒斯,夕死可矣。」但也因此在歷史遭致許多外國勢力的侵擾。桑塔露琪亞(Santa Lucia)是那不勒斯最秀麗的地方。隔著那不勒斯灣,可以瞭望到維蘇威火山。
回答者: 蘋果草莓西瓜汁 - 魔法師 四級 7-24 15:02
桑塔露琪亞(Santa Lucia)是那不勒斯最秀麗的地方。
是義大利的一個海灘,那裡風光如畫、景色怡人.
--------------------------------------------------------
另還找到一個最為完整的歌詞,但是我電驢上找了幾十首mp3, 也沒找到任何歌唱家有完整演唱的錄音!
QQ:59553290
❾ actvie什麼意思
形容詞 a.
1.活躍的;活潑的
Mrs. Brown is over 80 and not very active now.
布朗太太已八十多歲,現在不大活動了。
2.積極的;勤奮的
He became an active social reformer.
他成了一位積極的社會改革家。
3.在活動中的;在進展中的
Mount Vesuvius is an active volcano.
維蘇威是一座活火山。
4.現役的
5.現行的,有效的
an active law
現行法律
6.【語】主動的[Z]
the active voice
主動語態
名詞 n.
1.積極分子[C]
2.【語】主動語態[U]
以下結果來自互聯網網路釋義
active
1.活動的,活躍的,積極的
2007年成人三級學位英語的詞彙表 - 【...
active 活動的,活躍的,積極的
2.激活
計算機有什麼專業術語 - 搜搜問問
active激活
3.活動(的) 作用中
active 活動(的) 作
❿ 維蘇威火山圖和資料
維蘇威火山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維蘇威火山是義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歐洲大陸唯一的活火山),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灣東海岸,海拔1,281米(4,200英尺)。維蘇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噴發,摧毀了附近的城市龐貝。
地理小作品 「維蘇威火山」是與地理學或地理位置相關的未完成小作品。歡迎您積極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BB%B4%E8%8B%8F%E5%A8%81%E7%81%AB%E5%B1%B1"
頁面分類: 地理小作品 | 火山 | 義大利地理
龐培城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龐培也是一位古羅馬政治及軍事家。
龐培又譯做龐貝,義大利語Pompeï,是一座古羅馬的城市,位於那波利灣的岸邊(北緯40°45',東經14°29'),以紀念古羅馬政治及軍事家龐培。龐培於79年8月24日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火山灰覆蓋。
龐培
放大
龐培
放大
目錄
[隱藏]
* 1 城市歷史
* 2 龐培的末日
* 3 重見天日
* 4 地震和火山的破壞
* 5 歷史的一瞬
[編輯]
城市歷史
龐培於前600年左右在義大利沙諾河畔的一個小丘上建城。這個地方當時已經被希臘人和腓利基人作為良好的港口被使用。當時當地的希臘人非常強大。前5世紀薩姆尼特人佔領龐培和它附近的地區。龐培的建築受到薩姆尼特人的影響非常深。薩姆尼特人還擴大了這座城市。前89年,羅馬當權者蘇拉的軍隊包圍龐培,前80年,羅馬佔領龐培,龐培成為羅馬的一個殖民地。由於龐培是一個良好的海港,而且位於交通要道亞必古道的附近,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一個興旺的商業城。63年,一場劇烈的地震給龐培帶來了巨大的摧毀,但龐培很快就被重新建立起來了。
[編輯]
龐培的末日
對龐培的末日最可信和最詳細的記錄來自羅馬學者小普林尼。在一封給羅馬歷史學家塔西圖的信中,他寫下了他的所見所聞:一朵形狀象松樹似的黑雲出現在火山口,過了一段時間,這朵黑雲沿著山坡滾下來,將周圍的一切都覆蓋了,包括附近的海面。
小普林尼看到的黑雲是火山噴發出來的熾熱的氣體、灰塵和石塊。普林尼報道說,在火山噴發時,地面不斷地顫動,後來地震非常強烈。他寫到,灰塵如同厚厚的板塊一樣落下來,他所在的村莊必須被撤離。海面突然退回去了,然後又被一陣地震逼了回來。今天的地質學家將最後的這個現象稱為海嘯。他還說,太陽被灰塵遮掩,白天如同黑夜。
他的叔叔,一位同樣著名的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指揮一支艦隊救援難民時殉難。他是被地面的二氧化碳窒息死的。
[編輯]
重見天日
龐培
放大
龐培
龐培被掩蓋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它的名字和位置被人遺忘了。1599年,一個建築師在挖河的時候發現了龐培的遺跡,但一直到150多年後,人們才真正開始挖掘這座古城。1738年,與龐培遭到同樣命運的古城赫庫蘭尼姆被發掘出來,1748年龐培也被重新發現。有人說,1599年那個建築師發現龐培時挖出了一些後來非常著名的色情的壁畫,當時的宗教觀念對這些色情藝術的控制非常嚴,因此他又悄悄地將它們掩蓋了。雖然這個傳說至今為止並未完全被證明,但後來的挖掘者的確報告說他們有時發現有的地方是被挖開過後來又被填上了。
市內的中心廣場、許多房屋和一些別墅都被保存得非常好。在市外不遠的地方還發掘出一個旅館。
龐培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其構造完全與當時向符的城市,它一點變化也沒有。今天許多義大利的城市的結構都已經被改變了。龐培的街道完全是棋盤似的縱橫交錯的,這是正宗的古羅馬的傳統。街面鋪有多邊形的石塊,它們完全是東西或南北走向的。
1997年,龐貝考古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
地震和火山的破壞
近年的研究中的一個重點是研究被63年的地震破壞,後來又修復的建築物。先進的技術可以發現舊的,被破壞的,後來被新的圖畫覆蓋了的壁畫。這些建築物在震後10多年了還一直不斷地被修復,是因為後來的小地震給它們不斷地帶來了新的破壞。這些小地震是後來火山爆發的前兆。
在發掘的初期,人們偶爾發現人體留下來的空洞。後來有人向這些空洞中注入石膏,其結果是一個個細節清晰的古龐培人的塑像。這些人不幸未能逃離這場災難。他們身前的最後一刻就這樣被保留下來了。甚至他們的恐懼都栩栩如生。
[編輯]
歷史的一瞬
龐培保存良好的壁畫向今天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放大
龐培保存良好的壁畫向今天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龐培為我們今天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歷史的一瞬。通過對龐培的挖掘,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了解到了許多1世紀羅馬人的生活情況。在火山爆發的那一刻,龐培是一座繁華興旺的城市。比如在一個巨商的房子的地面上寫著「錢,歡迎你。」(Salve, lucru)這句話可能是詼諧的意思,但它反映了當時商人的思想。在其他的房子里,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關於當時的職業和等級的記錄,比如關於「洗衣店」(Fullones)的東西。牆壁上塗鴉展示了拉丁俚語到底是怎樣的。
火山爆發時龐培大約有兩萬人居民。大多數在他們的假日別墅中。通過對龐培的發掘考古學家們才了解到文獻中提到的當時的許多服務性行業到底是怎樣的,如食品商場(Macellum)、磨場(Pistrinum)、酒吧(Thermopolia)、小酒店(cauporioe)和劇院。
2002年龐培的港口也被發現了。科學家們發現那裡也住人,他們住在類似於今天的威尼斯的運河上。對這里的研究工作現在正在進行,新的結果正在不斷地被發現。
維基共享資源圖標
您可以在維基共享資源中查找此網路條目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龐培城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BA%9E%E5%9F%B9%E5%9F%8E"
Category: 義大利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