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時看到的二戰電影都是好萊塢拍的,哪些電影是以德軍視角拍的
1.《鐵十字勛章》:
該片從德軍的角度回顧了在1943年東部戰場的一段血腥經歷,圍繞著一個厭戰老兵和一個以謀取鐵十字勛章作為人生目標的貴族軍官展開。兩人的幾番較量,代表了當時德軍中的兩種心態,同時也揭示了戰爭的終極走向。
2.《從海底出發》:
該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艘德國U型潛艇奉命出航搜索並擊沉大洋上的英國商船隊,歷經驚濤駭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後返回基地。
3.《帝國的毀滅》:
影片講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其中包括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的情景。
4.《決戰斯大林格勒》:
該片從德國人的角度描述二戰中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殘酷,在描寫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同時,探討了兩個受害人因戰爭而改變了命運的故事。
5.《最後的橋》:
1945年,歐洲戰爭末期的德國小鎮,七位來自不同階層、對戰爭存有幻想、為「保家衛國」而應征入伍的少年的悲慘遭遇。入伍後的第一天就要被派往前線,無心戀戰的長官不希望孩子們上戰場,好意讓他們留守家鄉小鎮一座不重要的橋,而且這座橋准備在撤離時炸毀。
2. 彩色的二戰戰爭記錄片怎麼拍下來的
和黑白的紀錄片拍攝方法一致,取決於拍攝者距離戰場有多近。相關紀錄片可見2001年的《戰地攝影師》(War Photographer)。下為詳述:
先說彩色膠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稱通過某種有關銀板照相法的技術(即Hillotype)獲得了彩色成像(注1,見圖)。然而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大規模的運用,所以如今我們認可的與攝影攝像有直接關系的,是美國Agfa-Ansco公司發明的 Colorol技術,這是一種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術,不再像以往那樣繁瑣復雜。直到1935年以後,由於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對自己作品色調(短片《海軍》)的嚴重不滿,柯達才得以大力發展並完善這一技術(注2)。
也即是說,在Colorol技術出現之後,如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這樣拍攝短片的發燒友就已經確實存在了,而這個時間,是1928年。
再說戰地紀錄片的拍攝:
在彩色成像技術出現之前(即1830年),人們意識到影視帶來的沖擊與既往各種視覺表達並不相同,繼而產生了戰地攝影(War photography)這一全新的拍攝領域,期間較為出名的媒體是倫敦新聞畫報,通過將照片還原成木刻雕版後在印刷出來,他們甚至首次拍攝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場景。但由於達蓋爾銀版法的局限,人們只能拍攝靜態而非是動態,直到1874年,法國人發明了電影攝影機為止。
不過隨著戰地攝影行業的發展,各國都有意識的開始控制這一行業對外宣傳上的影響力,所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里,隨軍記者出現之前,各國部隊中的通訊兵更多的在擔負基礎的圖文報道。而在隨軍記者出現之後,他們所做的還包括了對戰地攝影攝像的拍攝和後期影像資料的甄選和宣傳上。在中國,負責這方面紀錄的是中國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現為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
此類記者的代表,無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羅伯特·卡帕,在對他的描述中,是用『開辟』這種詞語,因為在戰地記者被國際認可如紅十字會般受到保護之前,他們總是要一手抓鏡頭,一手抓槍桿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夠好,就說明你(距離戰場)還不夠近。」
至於早期碩大無比的電影攝影機,只會讓這些戰地記者、攝影師們出現很高的死亡率(注3)。
題外話
在早期的一些戰報或偵查視頻中,有一些用軍用或私人飛機拍攝的視頻,當然也有偵查氣球和其他如軍用鳥類等各州手段。其中飛機和氣球是可能拍攝彩色膠片的,而一些單幀的照片會處於某些目的被獨立提取出來通過染色製作成彩色膠片並被沖洗成照片使用。目前這種方法仍然被採用,因為人們發現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復也成為了如今早期彩色戰地紀錄片的一大重要來源。
注1:這應該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張圖片,常被用於靈異文章中。
3. 求一部二戰電影名稱(貌似是義大利拍的電影)
恩,血戰阿拉曼吧。挺不錯的影片。
以下來自網路
塞拉是一名來自義大利某大學校園的志願兵,他滿懷愛國熱情來到前線,卻無法與戰友分享他的激情。因為他的戰友在沙漠戰場嚴酷的生存環境下戰鬥了2年,已經磨去了所有激情,僅有的只是對個人生活的嚮往、對家庭的思念。長期遊走在生死之間,使他們不再對傷痛敏感,不再畏懼戰火紛飛的前線,他們不相信有人出於激情自願前來經受磨難。與戰斗戰術比較,他們更相信命運。
一天,天空中飛來一枚英軍的流彈,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戰友作為老兵卻站在原地不動,躲也不躲,他們認為被炸死了算倒霉。戰友死在了自己的身邊,塞拉卻沒事,這是他的幸運。
然而,在無情的戰場上,幸運必定是有限的,一般會有三次,三次過後就作好准備吧,倒霉的事要來的時候,你會怎麼都無處躲避,這一次,塞拉用掉了第一個運氣。
連長告訴塞拉如果得了痢疾那不算生病,因為他們都得了痢疾。廁所是在地上挖一個小坑,然後蹲在那裡等英國人的炮彈扔過來。他們為什麼在晚上吃飯呢?因為晚上看不見飯里的蒼蠅。在一次行動中,塞拉踩到了地雷,然而那卻是一個只對付300公斤以上目標的反坦克地雷,他用掉了第二個運氣。
部隊缺醫少葯、缺吃少喝,但很多傷員偏偏要靠葯物才能維持體力。一個士兵需要截肢卻沒有麻葯,醫生就把他的腿活生生地鋸了下來。
他們要面對傷亡、肉搏、無休止的殺戮。事實就是他們是否被俘都不重要,因為與他們現在的情況相比較,也許到英軍那裡做俘虜會生活得更好一些。他們一直守在那裡等著被殺死,戰爭過去以後,沒人會記得他們,他們就像被遺忘的石頭埋在無邊無際的沙漠。
一陣炮擊過後,英國人開始進攻,義大利人看來快完了,然而他們卻奇跡般地守住了陣地。可他們明白,這是最後一次幸運,防線已無法阻擋敵人的再次沖擊。
果然,在這之後不久,軍團徹底戰敗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們碰到了一個義大利將軍,將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但他不想回去了,他要和他的勤務兵一起死在戰場。最終,連隊里活著離開戰場回到家鄉的竟只有塞拉一個人。
4. 那些二戰戰爭畫面是怎麼拍下來的
有一個名詞叫戰地記者。
英文名字War correspondents
戰地記者指在戰爭中報道新聞的記者。他們被打傷、綁架甚至被打死的事時有發生。 當戰地記者被綁架時,綁架者一般會開出很高的價碼,當這些要求無法被滿足時,戰地記者一般會被撕票。
「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這是戰地記者永遠的格言。
這是一群與死神經常擦肩而過的人,也是一群與戰爭無關的局外人,他們冒險、沖動、熱情,充滿責任感,他們的工作就是力爭在被不可預料的槍擊、炸彈、導彈或地雷奪去生命之前,用文字、聲音或圖像將戰爭記錄下來,向世界真實傳遞著戰爭的殘酷。
在電影《薩爾瓦多》中,死在美軍槍下的攝影記者約翰•卡薩迪就是一個典型的戰地記者,他面對著游擊隊的槍口一邊虛言應付,一邊偷偷地按下快門;當美軍的直升機開始向游擊隊和市民射擊時,他從藏身之處興奮地跳出瘋狂拍攝,直至中彈倒地。《薩爾瓦多》凌厲的鏡頭組接和動盪的攝影風格,把戰地記者這一危險職業進行了粗線條勾勒,有了種盪氣回腸的緊張和激動。
5. 10部必看經典二戰電影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在不同的時期被不同地區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搬上了銀幕。從二戰打響到二十一世紀,在許多國家裡,電影行業從來也沒有中斷過對二戰類型影片的拍攝。好看的二戰電影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10部必看經典二戰電影,一起來看看吧!
10 帝國的毀滅
年代:2005年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
國籍:德國
戰爭啟迪:所有戰爭的實相都是人性善惡的對立,而勝利則永遠屬於正義的一方!
《帝國的毀滅》是第一部正面描繪希特勒的紀實性歷史反思影片。影片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是如何在掩體中度過生命的最後12天。
如同本片希特勒的扮演者布魯諾·岡茨的著名影片《柏林蒼穹下》,《帝國的毀滅》自上映之日起就成為各大媒體的關注對象,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巨大的爭議和非議!許多觀眾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雖然再怎麼客觀的重現也無法與真實的歷史劃上等號;再理性的影視作品也難免夾雜著主創人員的感性色彩,但是我仍舊願意相信《帝國的毀滅》里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人性的回歸,雖然這種回歸貌似遲了些、晚了些。但如果連戰爭狂魔希特勒都會懺悔,那麼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能夠戰勝人性中唯美、真善的光芒和力量?所有戰爭的實相都是人性善惡的對立,而勝利則毫無疑問的永遠屬於正義的一方!
9 鬼子來了
年代:2001年
導演:姜文
國籍:中國
戰爭啟迪:不懂也不願參與戰爭的百姓卻要付諸最為慘痛的代價,這就是戰爭最為可悲、可嘆之處!
二戰之火燒遍全球,徳意日軸心國在全世界范圍內瘋狂的發動著令人毛骨悚然的侵略戰爭。在亞洲中國成了主要戰場,日軍的鐵騎已經踏上了這片肥沃的土地,但朴實憨厚的平民百姓卻全然不知這一切都意味著什麼?不懂也不願參與戰爭的百姓卻要付諸最為慘痛的代價,這就是戰爭最為可悲、可嘆之處!《鬼子來了》就是這樣一部忠於事實、忠於寫實、忠於客觀反映的一部以二戰亞洲戰場為背景的優秀影片。
8 虎口脫險
年代:1966年
導演:傑拉爾·烏里
國籍:法國
戰爭啟迪:拂去陰霾,讓陽光、快樂和時間帶走一切吧!
《虎口脫險》,一部經典的喜劇片,法式喜劇藝術的集大成者,一部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另類二戰題材電影。換言之,《虎口脫險》簡直是一個奇跡!不同於《美麗人生》那般黑色喜劇和濃情**,《虎口脫險》真真正正的被法國人賦予了輕松、詼諧和幽默。傑拉爾·烏里與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費耐斯聯袂為世界影迷奉上了一份永遠的精神大餐。在校聲和歡愉的同時,《虎口脫險》讓無數人擺脫了二戰因所帶來的傷痛和苦難,似乎《虎口脫險》在傳達一種無比堅定的信念,那就是:陰霾終將過去,希望必將到來!向前看,陽光依舊燦爛;鼓起勇氣,讓快樂充滿生活!
7 英國病人
年代:1996年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
國籍:英國
戰爭啟迪:硝煙無情,人間有愛!
1996年第六十九界奧斯卡頒獎晚會上,這部由著名英裔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英國病人》一舉奪下九項大獎!可以說,《英國病人》是上世紀末戰爭愛情題材影片中的登峰造極之作,亦是繼《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音樂之聲》後最出色、最深刻、最令人難忘的戰爭愛情影片了。片中的“英國病人”只是一個簡單的代稱,而影片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盪氣回腸、雋永難忘的愛情故事。
愛令辭世的人永遠被我們銘記,愛令活著的人更加珍視美好的生活與陽光!愛令我們勇敢面對生命的困境與痛苦,使我們不斷的相信戰火與硝煙終會散去,和平與光明必將到來!《英國病人》,InMemoryLove Lives Forever!
6 桂河大橋
年代:1957年
導演:大衛·里恩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珍愛生命,遠離戰爭!
《桂河大橋》堪稱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反戰影片之一,該片在當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諸項提名並最終榮膺了最佳影片獎,從此導演大衛·里恩揚名立萬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近代電影大師!
《桂河大橋》是那種可以看上幾百遍的影片,而且每一次看時都會像第一次那樣震撼人心。大部分戰爭電影都會在“正義”和“邪惡”問題上糾纏不清,但《桂河大橋》巧妙地迴避了大是大非,從戰爭中的個體人性的角度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升華。從表面上看,《桂河大橋》並無特長且波瀾不驚,但在骨子裡《桂河大橋》卻充滿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和魅力。難怪大衛·里恩會在奧斯卡的領獎台上感慨頗深的說道:沿著這座大橋,沒想到我來到了奧斯卡的頒獎台。
5 拯救大兵瑞恩
年代:1998年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拯救大兵瑞恩》無疑是1998年最為重要的一部戰爭片。電影奇才斯皮爾伯格再次執導二戰類題材影片,相比起五年前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生動、更為復雜的營救行動。主角不再是德國商人,被營救者也由猶太人改變為普通士兵,不過我們很難不去拿《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單》相對比!影片伊始在墓地的場景很容易便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單》結束時同樣是在墓地的場景,似乎斯皮爾伯格在刻意傳承著自己對戰爭、人性和死亡的一種獨特理解。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導演更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而敏感的問題。那就是在生命與命令面前,孰輕孰重?這恐怕是一個士兵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也似乎是在一場罪惡的戰爭中始終都無以迴避的一個問題。
4 美麗人生
年代:1998年
導演:羅伯特·貝尼尼
國籍:義大利
戰爭啟迪:不論何時,永遠笑對人生!
這是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一部擁有著溫暖質感、自然清新、生機盎然的經典二戰題材影片!與《辛德勒的名單》有所不同,義大利國寶級男星羅伯特·貝尼尼所自編自導自演的《美麗人生》全篇不帶有一絲一毫的血腥和殘酷畫面。雖同屬不折不扣的二戰題材影片,但很明顯《美麗人生》與許多現實主義經典作品站在了截然相反的立場之上。整部影片都在輕松詼諧的氣氛中進行,義大利式的浪漫主義完完全全的讓我們規避了殘酷的戰爭實相。即便是納粹集中營的恐怖氣息也未能使該片蒙上任何陰影。或許,相比起《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拯救大兵瑞恩》來說,《美麗人生》才真是那些曾親歷二戰者在心靈上最適當的一次修復、一次理療、一份慰藉和一份滿含人性的祝福和關愛!
3 鋼琴師
年代:2002年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國籍:波蘭
戰爭啟迪:人性就像琴鍵,有黑亦有白!
《鋼琴師》,迄今為止最為客觀真實且最具文藝氣息的一部二戰題材影片!話說十餘年前,斯皮爾伯格曾將《辛德勒的名單》的劇本遞交到波蘭斯基的手中,寄希望於這位曾經親歷過二戰的猶太藝術家能將《辛德勒的名單》拍成一部偉大的電影。但羅曼·波蘭斯基婉言拒絕了老友的好意,而理由卻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實在不敢回憶、不敢面對那段殘忍而恐怖的經歷和記憶!而十餘年後,年近古稀的波蘭斯基終於鼓起了勇氣、提起了攝像機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段充滿血腥、充滿眼淚與嚎叫的華沙故事。
對於戰爭的描寫《鋼琴師》做得非常成功,羅曼·波蘭斯基對影片的駕馭能力在該片中亦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善惡、堅強與懦弱的交織在波蘭斯基游刃有餘的掌控下顯出了黑暗而深沉的本色。《鋼琴師》在風格上力求寫實、力求還原歷史真實,而在感情上卻真摯飽滿、洋洋灑灑、催人淚下。殘暴的戰爭與優雅的鋼琴永遠是最不和諧的兩個音符,但在羅曼·波蘭斯基天才般的指揮下,它們卻配合出最令人震撼驚愕的奇特效果。或許是因為波蘭斯基曾親身經歷過二戰的原因吧,他的《鋼琴師》更像是警示世界、反思人性、救贖自我、安撫靈魂的一部人性戰爭電影!
2 辛德勒的名單
年代:1993年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救一人就等於救全世界!
在所有與二戰有關的電影印象中,《辛德勒的名單》絕對是最為難忘的一抹黑白色記憶!在第66屆奧斯卡上,《辛德勒的名單》依據囊獲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配樂等七項大獎,可謂二戰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蓋世經典作品!
在社會主義思想誕生的地方卻首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在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組織進行恐怖的種族滅絕行動的時代卻也存在著像奧斯卡·辛德勒這樣偉大的仁人志士。《辛德勒的名單》一片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一種復雜人性的矛盾對立和終極沖突。是安逸享受財富所帶來的榮華富貴,還是傾其所有盡到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很明顯,奧斯卡·辛德勒無畏的選擇了後者。在那充滿迫害、充滿死亡威脅的恐怖時期里,辛德勒散盡家財以工廠為依託保護了1200名猶太人的性命和安全。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證明了人性的光輝和偉岸。在西方世界講究“救一人就等於救全世界”;在東方國度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辛德勒的名單》自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不僅僅屬於好萊塢、也不僅僅屬於美國和西方社會,而是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世界每一寸曾燃燒過二戰之火的土地!《辛德勒的名單》是全人類正視二戰、反思二戰、崇暢人性、拒絕戰爭共同的文化瑰寶!
1 最長的一日
年代:1962年
導演:拉里·佐納克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黑暗終將過去,D日終將到來!
1944年6月6日,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天!我們**慣性的稱之為D日!在65年前的這一天,盟軍與德軍在法國的諾曼底海灘展開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海上登陸戰斗。時隔18年,一部全景再現、真實描刻那紅色一日的電影展現在了全世界觀眾的面前。它就是《最長的一日》!
《最長的一日》客觀、細膩、真實的從盟軍和德軍兩個角度再現了這對人類歷史起著重大轉折性意義的一天,此片也堪稱世界戰爭紀實類題材的巔峰之作。與此同時,其對戰爭的理解、反思、以及無與倫比的震撼效應直至今日仍未褪色。《最長的一日》也超乎了電影的范疇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一份彌足珍貴的思想財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黑暗終將過去,D日終將到來!當二戰度過了1944年的6月6日後,全世界也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下一頁是經典二戰電影推薦
6. 二戰悲壯的義大利阿古依師:彈盡糧絕後,成為德軍槍下亡魂嗎
提及二戰的義大利軍隊,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富有喜感的“段子”和“豬隊友”形象。比如,五千人的意軍遇到了一個英軍設下的路障後,馬上認“慫”,開始潰散,因為他們忙著回家秋收;或者剛開戰就投降,只源於發現沒有打開彈葯箱的撬棍等等.....
類似的各種真假難辨的惡搞軼聞,讓意軍成了二戰中的“搞笑擔當”。然而,咱們今天要說的“阿古依師”,則真實展現了意軍不屈和悲壯的“另一面”。
而且,這場頗具英雄主義的戰斗,竟然發生在義大利阿古依師和他的德軍“盟友”之間,完全算得上是一場富有血性的、正義的抵抗。
安東尼奧·甘丁
然而,就在甘丁將軍接手阿古依師不久,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軟禁,新成立的義大利政府馬上宣布退出“軸心國”,主動向盟軍投降。
7. 一部二戰題材的電影,是軸心國拍的,好像是義大利的吧
是不是義大利的那個電影?阿拉曼戰役後,德軍義大利軍隊全線潰敗的情況?那個電影確實比較有名。反映了義大利軍隊一些小股部隊的堅強的戰斗情況
有個辦法不一定管用,但是可以試驗下。在網路視頻裡面輸入義大利士兵(血戰阿拉曼),也許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