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在義大利什麼讓人覺醒

在義大利什麼讓人覺醒

發布時間:2022-09-26 07:48:36

❶ 文藝復興對歐洲的影響是什麼

一、主要影響

文藝復興是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備。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動員和准備。

二、社會影響

資本的原始積累:文藝復興運動作為一場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傳播過程中為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也同時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積累了原始財富。

文藝復興運動首發於義大利,後經傳播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現了著名的城市如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以及尼德蘭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茁壯發展。

資本也開始源源湧入新興資產階級的囊中,為同時進行的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

三、對人的影響

文藝復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

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充分的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沖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

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1)在義大利什麼讓人覺醒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❷ 有人說拿破崙當年從側面統一了義大利,這是為什麼

從某種程度來講,拿破崙當年算是義大利人能夠統一思想的老師。從心裡已經被叫醒的那種為自己而戰的義大利人民,經過了艱苦的戰斗,終於讓義大利在地球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國家。

拿破崙在征服別國的時候,會給人民講一些革命的原則,比如承認公民們的平等,還要實行拿破崙法典。這樣的革命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從法國傳過來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就像種子一樣在人們的心裡生根,最終使義大利人們徹底的覺醒了,很多人也都成了民主主義者。後來終於實現了解放和統一,讓義大利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

❸ 在義大利什麼使人覺醒,讓這層紗幕最先煙消雲散

文藝復興 14世紀-16世紀 義大利開始 指導思想:人文主義
紗幕:中世紀神學世界觀。
煙消雲散:神學世界觀的束縛被沖破,人和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先驅:但丁,代表作 神曲
恩格斯稱文藝復興為「創造巨人的時代」

❹ 德意的歷史

法西斯的由來

在義大利近代的復興過程中,民族主義充當一面旗幟,發揮意識形態功能,促進了這一偉大進程的完成。然而,統一後的義大利開始了初步擴張,於是,民族主義蛻化成了民族利己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即國家主義驅使下,義大利最終離開了三國同盟集團而加入了協約國方面。一戰結束後至二戰前的義大利為了報復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及實現領土進一步擴張的野心,肆意發動侵略戰爭。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墨索里尼逐步掌握了政權,法西斯主義最後形成。

民族主義在近現代各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至思想領域里都廣泛地存在著。民族主義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自信自愛,但同時也應當是對別的民族與國家的尊重。健康、科學的民族主義能使人們避免民族虛無主義,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使一個國家永葆生命青春並蓬勃發展。但是扭曲的、極端的民族主義卻能轉變成民族沙文主義、擴張主義,使本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民族主義成了民族理性的腐蝕劑。通觀義大利近代從四分五裂中實現統一,到20世紀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段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民族主義由低沉到上升,直至偏離了正常軌道而一步步演變成極端民族利己主義、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最終到法西斯主義的線索。在當今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又一次興起的時候,重溫義大利的這段特殊的歷程,仍能給世人以啟迪和思考。

一、民族主義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與獨立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9世紀70年代最終完成統一的近1400年裡,義大利連續不斷地遭受外族入侵,時而為一國控制,時而又成了列強逐鹿的場地。10世紀以後,德意志、西班牙、法國、奧地利圍繞著義大利相繼展開了爭奪。恩格斯曾指出:「自帕維亞會戰以來,在波河流域的戰場上,間接決定著法國和德國的命運,直接決定著義大利的命運。」當15~16世紀歐洲大陸上許多國家已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時,義大利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俾斯麥語),義大利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在外國勢力的扶持下也相互爭戰,造成嚴重的分裂狀態,割斷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往來,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義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雖早於任何其它一個國家,但終因惡劣的形勢變化而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18世紀下半期,美國獨立戰爭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原是英國的殖民地的美國變成了獨立的國家。隨後,與意毗鄰的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特權被剝奪,封建專制的束縛被解除,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國際斗爭的成功激勵著義大利,義大利人民同外國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進程亦要求推翻各邦國封建專制實現統一。義大利特定的歷史狀況決定了民族復興必須採取反對凌辱與結束分裂割據共同進行的方式。然而,對於一千多年來一直處於外族統治、四分五裂的義大利來說,要實現獨立統一談何容易!不僅外國統治者要鎮壓,教皇從中作梗以漁利,各地小封建主因害怕損及自身利益而反對,就是普通民眾又怎能相信會成為現實呢?長期的隔離與忍氣吞聲不知使多少人失去了知覺。義大利首先得覺醒。為喚起人民的民族意識——其實是正在形成中的民族意識,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啟蒙的學者,最後是統一過程中的民族派與自由派,都高揚著民族主義的大旗。
早在14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義大利的許多學者就對諸如國家和統一的問題做過探索,盡管影響還不是那麼深遠。接承文藝復興運動思想文化的淵源,18世紀下半期展開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則較多地表現了民族主義的傾向。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注意培養民眾的民族激情,使之樹立民族自信心,鼓舞他們參加民族獨立和統一的斗爭。經濟學家傑諾維季在舉辦的歐洲首次《經濟與商業》講座上用義大利語宣讀講稿;季拉鮑斯基出版了多卷本的《義大利文化史》。此外,許多哲學家,法學家,各社團、學會也組織起來。因而,經過啟蒙學者廣泛的宣傳與激勵,義大利人破碎的整體意識被一根絲線穿連起來,開始形成一個共同的心理和願望。從18世紀末葉,義大利人民復興國家的思想便「從文學作品中擺脫出來變成了政治實踐」。
首先,燒炭黨人開展了反法、反奧斗爭。18世紀末,拿破崙在法國崛起。法軍攻入了奧地利控制下的義大利。義大利雖由於各封建君主被拿破崙趕跑而出現了暫時的統一,但義大利的獨立問題仍是老樣子,只是法國接替了奧地利而已。19世紀初,拿破崙在歐洲的統治發生危機,義大利出現革命的動向。反抗拿破崙統治的共同斗爭,使義大利民族的反抗活動擺脫了過去的分散、孤立狀態,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燒炭黨人率先起來領導斗爭。他們由國土南端擴展到整個亞平寧半島。後來歐洲大陸上反法同盟取得勝利,1814至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義大利重新被分割為8個邦國,奧地利、西班牙、教皇等的勢力也得以恢復。燒炭黨人繼續打著民族獨立的旗幟開展反奧斗爭,得到人民的熱烈相助,各地的人們紛紛為受難的煤炭黨人慷慨解囊以支持正義的事業。到19世紀30年代,燒炭黨基本上退出斗爭舞台,復興運動暫處低潮。但是,義大利人的民族情緒在經過初次血與劍的洗禮後已經高漲起來,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到處激盪著反奧愛國的民族主義思潮,表現在文化領域就是蓬勃開展的「文化復興」運動。這為大規模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的爆發准備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30年代後的復興運動的領袖人物——無論是民主派還是自由派都有著更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以民族主義為實踐動力,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民族主義在運動中還把不同的派別團結一起,增強了獨立統一斗爭的力量。這一作用體現在運動的全過程。在民族主義思想的鼓舞和激勵下,義大利的革命形勢如潑油的乾柴熊熊燃燒起來。到1871年,義大利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姿態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並開始在歐洲的國際舞台上扮演角色。

二、統一後的初步擴張:民族主義的蛻化
義大利的統一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自主,鏟除了重重妨礙工商業發展的壁壘與束縛,形成了國內大市場,鐵路、紡織等工業得到了發展,貨幣等度量制度也得到統一。應該說這相對以往悲慘的狀況是極大的進步。然而,此時的國際形勢與國內情況已今非昔比了。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財富以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吞吃著一塊塊的肥肉。這種行為對新生的義大利產生無窮的誘惑力。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商品的銷售地,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南方不少人嚮往並移居海外。統一後執政的加富爾派不僅未採取有力措施刺激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1871年工商業自由資產階級集團上台,他們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國內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民族利益、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民族主義蛻變了。
這種蛻變最突出表現在同法國在突尼西亞的爭奪上。突尼西亞是義大利最近的非洲鄰邦,與西西里島共扼地中海狹窄的咽喉,僅有150萬人口,而可耕地卻多達750萬英畝,地下還有著豐富的礦藏。早在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的政治家們就意識到了突尼西亞對意的重要性,喋喋不休地告誡國民要關心國外的殖民事業,故大批義大利人湧向突尼西亞。然而在1881年的柏林會議上,法國得到把突尼西亞當作其「勢力范圍」的許諾,並且其後法國武裝控制了突尼西亞,宣布為法國的保護領地。意國內群情激憤,法意邊境發生許多沖突,似乎反對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重又來臨。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義大利與奧地利是世仇,在現實中還有著特蘭提諾問題,但為同法國爭奪,它還是於1882年參加了德意奧三國同盟。可以說義大利與奧地利結盟是帶著某種民族情緒的,一旦形勢變化,它又可能退出三國同盟。
義大利在突尼西亞上敗給了法國,但它在其它地方卻頻頻得逞。1882年,意在非洲紅海沿岸的阿薩布港,擴大了在沿岸的統治權。戴普雷蒂斯去世後,恢復了國內秩序的克里斯皮深得各階級、階層的擁護,而克里斯皮富有野心,夢想建立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他把在紅海沿岸獲得的土地組成厄利垂亞殖民地,並獲得索馬里蘭。對於具有豐富資源和重要戰略地位而又比較落後的衣索比亞,義大利更是垂涎三尺。1890年,克里斯皮向歐洲宣布意為埃的保護國。1895年,義大利出兵衣索比亞,但在1896年的阿杜瓦戰役中慘敗。克里斯皮這個擴張主義者,雖然幹得已很出色,不過仍未能很好地完成"使命"。慘敗的消息在國內公布時「群情憤怒」。克里斯皮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其實,由於歷史的原因,義大利無論經濟、軍事實力都不如英法等,在剛剛完成獨立統一不久便試圖也踏上殖民擴張的道路,當然會顯得力不從心。

三、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利己主義、民族沙文主義時期
20世紀初,義大利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又大大改變了。國內經濟明顯好轉:廉價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對外貿易在1901至1910年間增加了70%之多,政府財政收支開始出現平衡,在19世紀70年代農業危機打擊下大批背井離鄉的意僑寄回的外匯彌補了國際收支的赤字,義大利里拉的國際信譽得到提高,但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激化了國內市場狹小和原料有限性的矛盾,經濟上的侵略性由隱性而明朗化。在國際上,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國加緊了激烈的爭奪。在歐洲大陸上,崇拜武力的俾斯麥主義深深地「啟示」著義大利。相似的統一史,使不少義大利人迷信起俾斯麥「鐵與血」的信條,「超國家與超人」「種族理論」「亞利安主義」等在義大利也找到了一定的市場。於是新的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主義」抬頭。有人曲解馬志尼的「第三羅馬」和焦貝蒂的「義大利的首要地位」的說法,為他們的要擁有為全歐所敬畏殖民地的帝國的虛幻辨護。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民族主義完全失去了它的科學涵義,民族利己主義、擴張主義、沙文主義以各種面目在義大利泛濫。
首先是輿論界。如科拉迪尼主編的《國家思想報》以及《三色報》、《大義大利報》都充當了吹鼓手和急先鋒。科拉迪尼主張軍國主義和殖民擴張,力圖喚起冒險精神,歌頌戰爭的「道德價值」。這些論調非常迎合那些不安定、不滿足分子的心理,亦受到工業家們的歡迎。其次是文學。「現實主義者」新詩人的「最傑出代表」鄧南遮的那套人必須無情和殘忍的學說深深地影響了年青的一代。在史學和經濟學等方面也有這種反動的「民族主義」的表現,如奧里昂尼用其歷史著作表達了擴張主義的觀點及對一個非洲帝國的要求。以阿爾貝蒂為首的一群經濟學家則認為未來的義大利經濟應向近東、俄國和巴爾干半島上的各國滲透。義大利開始了「光榮偉大」的「前進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在協約集團與同盟方之間搖擺並最終加入協約作戰,似乎是協約集團外交的成功,這其實也是所謂的民族利益起了作用。蛻化以後的義大利民族主義雖然充當了意與其它列強爭奪的工具,但由於王室貴族等社會上層與奧地利有著歷史的血緣親姻,它並不十分強烈地反對奧地利。在同奧的關繫上,意政府無法充分利用這一工具。在國際問題上意奧能夠妥協時,政府就適度地抑制民族主義的張揚;當意奧矛盾無法掩蓋起來時,意政府同樣用「民族主義」與之決裂。戰爭伊始,義大利採取了中立政策。它渴望得到奧佔領下的特蘭提諾,但遭斷然拒絕。在意徘徊之際,英法滿足了其對特蘭提諾等地的領地要求。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宣布退出三國同盟。對此,列寧說:「我們親眼看到革命的民主主義的即革命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推翻奧地利壓迫的義大利,加里波第時代的義大利,已經演變成壓迫其民族,掠奪土耳其和奧地利的義大利了,變成暴虐的、反動透頂的、卑鄙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了」。

四、一戰後,「民族主義」為法西斯運動利用,徹底演變成法西斯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義大利總共獲得1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萬,法國的是100萬。意對阜姆的主權要求也受挫。和會的結果傳到國內,各階層都感到悲憤,全國出現一股「愛國熱」,懷念古羅馬情緒的幽靈也到處游盪。他們覺得「義大利贏得了戰爭,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盡管有所獲,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義大利國內紛紛指責政府無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實現其領土要求。墨索里尼等反動的「民族主義」分子迎合並利用國民的這一情緒,趁機打出修訂主義的旗號,鼓吹義大利有權擴張,頌揚古羅馬的遼闊版圖和尚武精神,許諾洗雪凡爾賽的恥辱以奪取政權。「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理論的核心」。法西斯首先在義大利崛起也就有了基礎。「……而在一戰結束後僅僅20年間,在德意日法西斯通往世界大戰的道路上,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以擴張性和侵略性為特點的極端民族主義政治化的主線」。
1914年,墨索里尼被趕出《前進報》和義大利社會黨時,他就利用《義大利人民報》鼓噪,支持「民族主義」者提出的「通過戰爭把國家的英雄氣概從渺小與貧困的生活現狀中拯救出來」的口號。巴黎和會後,黑索里尼把在和會上的失敗歸罪於簽約時主張中立的社會黨,指責「社會黨是民族的叛逆」,把自己裝扮成所謂的民族利益的保護神。1921年秋,墨索里尼在法西斯黨會議上宣布黨綱的要點是:「進行社會改革,提高國家在國外的威望」等,其核心思想是「民族主義」。法西斯黨的黨綱迎合了當時意國內的需要,其反動而迷人的宣傳初奏成效。同年,墨索里尼與自由黨和國家主義黨共同競選。墨宣稱,只有雅利安人的值得驕傲的代表義大利人才有權統治公海(指地中海),重申法西斯的外交政策可以用「帝國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來概括。結果法西斯黨贏得35個議席,佔7%。1922年議會普選,墨又大放厥詞,以此增加吸引力。法西斯主義利用了不健康的民族情緒、民族沙文主義、民族擴張主義,並逐步與之重疊。它適應了一戰後義大利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不僅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教會、國王對它表示滿意,連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商人、藝術家甚至無業流浪者也都對它充滿了「愛戴之情」。法西斯在一戰後的義大利首先崛起了。
1923年7月,掌握了國家政權的墨索里尼開始了冒險行動。他下令出兵希臘科孚島。雖然有人對他的「雄心大志」產生懷疑,但絕大多數人仍然堅決支持他。結果他看到:其冒險政策連許多非法西斯黨員和反法西斯主義者都熱烈歡迎。1924年春的選舉再次說明,法西斯主義受到普遍的支持。法西斯黨便不斷強化政權、擴大侵略。1935年1月,義大利不宣而戰武裝入侵衣索比亞,並於次年完全佔領了該國。義大利國內出現了對偉大「領袖」狂熱崇拜的新高潮,墨索里尼被吹得神乎其神。農民在田野里向他下跪,婦女舉起孩子請他祝福;內閣大臣在他面前要立正,一站就是好幾小時。「當時在義大利到處有這樣的標語:『領袖啊,你就是我們的一切。』」[7]墨索里尼建立了個人獨裁,得到「信賴」與「響應」,他把義大利拖入戰爭的深淵也就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五、關於義大利民族主義演變的一點思索
第一個把法西斯主義看成是一種復雜歷史過程的產物的G·威爾普認為:「法斯主義植根於19世紀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受到那些從統一到大戰爆發期間擁護義大利民族主義的人們的支持。」[8]頗具諷刺的是,墨索里尼生於加里波第死後不久,對此常為人津津樂道,似乎他就是這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的繼承人,將接過火炬創建一個義大利帝國。但墨氏畢竟缺乏獨立統一時期的英雄們的那種處理民族主義問題的理智,且獨立統一前後的國內國際條件已大不相同了。墨索里尼的罪惡或者說近現代義大利民族的悲哀與災難在於,當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已經實現時,民族主義不僅未能緊跟著收住腳步,反而被錯誤思潮與認識所左右,逐漸蛻化,從而促使國家民族走向侵略擴張的道路。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的精神動力的源泉,而一切霸權主義、強權主義者同樣亦能夠從中找到憑借和力量——倘若民族主義被扭曲、變形、蛻化的話。蓬勃興起的義大利有意、無意之間忘記了民族主義還有尊重別的國家、民族的一面,最終導致法西斯主義泛濫,給義大利人民乃至整個人類釀成不幸。這段沉痛的歷史告誡人們:在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特別是近幾年極端民族主義與原教旨主義又有所抬頭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問題,既要敢於同改頭換面的新殖民主義、強權政治作斗爭,以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也要防止不健康的民族利己主義損害整個國際大家庭的關系。各民族各國家應該互相學習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❺ 加里波第是誰

加里波第是義大利 歷史 上著名的軍人,被人們稱為是義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後來因為在南美洲和歐洲 軍事 冒險上的突出貢獻,被冠以兩個世界的英雄的美稱。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加里波第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加里波第的簡介
朱塞佩·加里波第(義大利語:GiuseppeGaribaldi)(1807年7月4日—1882年6月2日)是個義大利愛國志士及軍人。他獻身於義大利統一運動,親自領導了許多軍事戰役,是義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另兩位是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和創立青年義大利黨的馬志尼)。而由於在南美洲及歐洲對軍事冒險的貢獻,他也贏得了“兩個世界的英雄”的美稱。
加里波第的生平簡介
加里波第生於撒丁王國的古城尼斯,其父親是一個船長,母親是個普通的居民。加里波第從小就非常喜愛閱讀、冒險和狩獵,1821年開始加里波第就開始在康斯坦察船上 實習 ,游歷過很多地方,後來參加了義大利的海軍,並參加起義,立志要把義大利從奧地利人的手裡奪回來。後來加里波第流亡到很多地方,1841年,加里波第創建軍團,軍團內大都是義大利人,這個軍團被稱為是紅衫軍。加里波第帶領軍隊和阿根廷展開了不少的戰役,雖然加里波第功勞很大,但是部隊內的權利斗爭讓他很是厭惡。1847年加里波第帶領63名志願軍返回自己的國家義大利,回國後的加里波第開始帶領軍隊和奧地利展開戰斗,但是一年後,第一次對戰爭還是以失敗告終了,1848年,羅馬人民又開始起義,並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後來加里波第逃亡到紐約,知道1854年才重返熱那亞,1859年5月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法國和撒丁聯合向奧地利開戰,加里波第戴琳幹部對深入敵人後方,贏得不少戰役的勝利。加里波第就是這樣一直為義大利奔波著,領導了很多戰役,直到1882年6月5日,加里波第因病離開人世。
加里波第的歷史影響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 資本主義 的搖籃。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第一次獨立戰爭(1848—1849年)。這次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1848年1—8月,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各邦國在人民運動推動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但是各邦國君主作戰不堅決,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導致對奧戰爭失敗。1848年1月,西西里島首府首先爆發人民起義,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3月,米蘭人民發動起義,解放米蘭;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各地人民起義浪潮沖擊下,各邦君主被迫對奧作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7月,奧軍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城。8月9日,撒丁王國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

反奧戰爭失敗,獨立戰爭進入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領導權的新階段。

1848年8月—1849年8月,對奧戰爭的失敗激起義大利人民的憤怒,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獨立運動領導權,將獨立戰爭推向高潮。威尼斯城人民堅守城池,托斯坎納人民發動起義,成立共和國。1849年初,羅馬共和國建立。1849年3月,撒丁王國國王 決定 重新對奧作戰,但奧軍7萬人重創撒丁軍隊,撒丁王國的對奧戰爭徹底失敗。奧軍乘勝長驅直入。

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城被奧軍攻陷。至此,第一次獨立戰爭結束。

第二次獨立戰爭(1859—1860年)。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1859年4月初,撒丁軍隊開始動員,月底,奧軍開始出擊,戰爭爆發。5月底,雙方進行首次交戰,聯軍獲勝,加里波第率志願軍深入敵後,連戰皆捷,解放大片地區,廣大群眾揭竿而起,紛紛加入志願軍,加里波第力量不斷壯大,有力地牽制奧軍作戰行動。6月戰事,聯軍損失慘重,其中奧軍被逐出倫巴底。對奧戰爭的勝利,推動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人民起義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7月,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島全部,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初,加里波第開始進軍那不勒斯;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進入那不勒斯城,王國守軍不戰而降;10月,加里波第與西西里島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敵軍兵力占絕對優勢,加里波第付出重大傷亡後重創守軍,守軍退卻,死守陣地;11月初,南部地區宣布並入撒丁省。戰至1861年3月,義大利基本實現統一。

第三次獨立戰爭(1866—1870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1866年4月,時值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1866年4月,普意結成反奧軍事同盟,6月,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機對奧宣戰,第三次獨立戰爭爆發。6月24日,奧意兩軍在庫斯托扎進行大規模會戰,意軍遭重創,被迫撤至明喬河。

同時,奧軍主力撤回本土,意軍免遭打擊。加里波第協助政府軍作戰,深入敵後,連戰皆捷。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壓力,強令加里波第撤出奧軍戰略據點南提羅爾,致使該地重歸奧軍之手。同時,奧意海軍在亞得里亞海附近海域進行一場殊死海戰,意軍損失慘重,3艘裝甲艦沉沒,其餘艦只撤出戰斗。奧軍損失甚微。奧意戰爭結束後,加里波第為解放羅馬奔走呼號。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終於完成。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經歷了長期、艱苦而又曲折的斗爭過程,喚起了義大利民族的覺醒。1848—1870年的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使義大利擺脫長期受外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大大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民主派主張“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張“自上而下”的道路。由於民主派勢單力薄,加之內部不團結,“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 政治 上比較成熟,因而成為獨立戰爭的 領導力 量。

義大利獨立戰爭造就了傑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戰前通過一系列軍事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 經驗 。在三次獨立戰爭中,他指揮若定,多次打敗兵力上占優勢的敵軍,取得輝煌戰績。他善於發揚革命軍隊的政治優勢,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為義大利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人稱他為“現代游擊戰之父”是當之無愧的。他在軍事實踐中創立的一整套戰略戰術,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加里波第的歷史評價
加里波由於在南美洲和歐洲軍事冒險上有非常重要的貢獻,所以被稱為“兩個世界的英雄”。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造就義大利最終統一的偉人里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義大利獨立戰爭爆發之前就參加過很多的戰役,獲得了不少軍事經驗,這就幫助他在義大利的三次獨立戰爭中能夠有一個出色的發揮,是他多次打敗敵軍的基礎。

加里波第非常擅長發揚革命軍隊的政治優勢,多次深入敵人後方展開游擊戰,取得了很多小少勝多的戰役的勝利,為義大利的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正是因為加里波第非常擅長打游擊戰,所以後人也稱他為“現代游擊戰之父”。而且加里波第在軍事行動中總結了不少戰略和戰術,這後來都成了義大利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 文化 財富。

晚年的加里波第雖然沒有擔任任何官職,但是他依然是義大利政壇上的風雲人物。晚年的加里波還從事一些小說創作,1874年他的小說《千人軍》正式出版,第一次印刷加里波第就得到了21000里拉的稿酬,但是加里波第對進前十沒有什麼慾望的,他晚年基本上都是在靠養老金過日子。所以在義大利加里波第是一個萬眾敬仰的人物,義大利人不能容忍有人說加里波第的壞話。

❻ 文藝復興的背景和影響

一、文藝復興的背景

1、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資產階級成長起來。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後的自願行為。

這就是自由的體現,當然要想有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時義大利呼喚人的自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

2、天主教會統治壓抑人的個性,阻礙科學和生產的發展。

3、拜占廷帝國滅亡時,大批學者逃到義大利,帶來大量古希臘羅馬的古籍。

4、義大利城市政權強大,同情並支持資產階級。

二、文藝復興的影響

1、文藝復興是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備。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動員和准備。

2、文藝復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

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充分的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沖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

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6)在義大利什麼讓人覺醒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產生原因:

一、物質基礎

中世紀的歐洲,貿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資產階級希望沖破教會神學的束縛。商業城市的興起,手工工場的發展,經濟繁榮。

二、文化基礎

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典籍從東羅馬帝國傳到了義大利。

三、階級基礎

新興資產階級的壯大。

四、人才優勢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才濟濟,匯集一處。

五、地理位置

義大利相對鄰近東方,較早接受了東方文化(造紙術,印刷術)。

六、導火索

黑死病在歐洲流行。

七、深層原因

教會嚴格控制人們思想,激起資產階級與平民的不滿。

閱讀全文

與在義大利什麼讓人覺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男籃對希臘徐傑得多少分 瀏覽:437
越南打表多少錢 瀏覽:332
電腦版越南服怎麼改模組 瀏覽:264
中國什麼省最有錢 瀏覽:962
印度有多少紅茶 瀏覽:207
中國做了哪些努力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瀏覽:103
印度香蕉怎麼煮最好吃 瀏覽:477
印尼花梨木多少錢 瀏覽:672
義大利語有了一點點基礎該怎麼學 瀏覽:941
英國禁用什麼塑料 瀏覽:938
印度為什麼屠宰牛 瀏覽:654
援伊朗醫生有多少報酬 瀏覽:383
印度餅名字怎麼樣 瀏覽:478
在越南住一個膠囊酒店多少錢 瀏覽:459
印度的劉怎麼寫 瀏覽:800
越南缺哪些中國產品 瀏覽:845
義大利空耳什麼意思 瀏覽:719
為什麼伊朗有絲綢 瀏覽:22
伊朗的祖先是哪個國家 瀏覽:440
英國mi6是多少碼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