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近代義大利北部諸城邦有哪些

近代義大利北部諸城邦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7 00:39:56

㈠ 關於15世紀的義大利

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仍保持了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義大利也是如此。從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這一格局一直持續到拿破崙入侵。

1 文化上正是文藝復興在在佛羅倫斯,羅馬等城邦產生積極影響的年代,可以查到關於文藝復興的資料很多,不寫了

經濟上即使是在文藝復興的聖地佛羅倫薩,底層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沒有什麼和中世紀不一樣的地方。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後世影響巨大的地中海貿易圈和手工業工廠基本上還沒有出現。

2 婚姻上,貴族彼此之間保持著一夫一妻制度,但是領主們對領民有著佔有權。教士們禁慾,不許結婚。

3 王權基本上談不到,極多的城邦基本上都受到教皇國的強烈影響,或者說,教皇國可以視為以教皇為最高領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國的鬆散組合,類似於其他西歐國家中封建國王與自由市之間的關系。由於沒有世俗君主與之競爭,教會成為這些城邦的最高權威。

4 是由許多的小國,比之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還亂

5 戰爭在15早期是不多的,內戰發生的時候總是伴著外國勢力的影響。等到15世紀末期,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與法國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義大利戰爭」爆發,義大利主要城邦都被捲入,從1494年一直打到1559年。

6 官職上,各個國家(城邦)不一樣,沒法說啊

貼一個文章,講的是義大利戰爭之前義大利諸城邦的形式,可以看看

義大利諸邦

義大利於1494年15世紀正經歷著文藝復興洗禮的義大利是一個經濟繁榮發達,文化輝煌燦爛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卻是四分五裂,殘破不堪。羅馬教廷、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和米蘭是五個旗鼓相當的國家,盡管規模和性質有很大差異,但大致上維持著政治勢力上的均勢。除此以外,略遜一籌的小國,如埃斯特家族的費拉拉,貢薩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羅韋雷家族的烏爾比諾,以及波洛尼亞、佩魯賈、錫耶納等共和國,地位也都不盡相同,各有自己當地的特色,都對豐富多彩的義大利文明作過貢獻,實際上也都是義大利孱弱的根源,統一的障礙。更致命的是,義大利諸國的統治者們在發生內爭時總是習慣尋求外國的支持,使得國外列強對義大利事務越來越感興趣。與此同時,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從歐洲各地匯集而來,其中不僅有窮苦的學者,而且有在本國地位顯赫有權有勢的人物。此外還有前往各主要宮廷的外交人員和商務客人。所有這些人都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製造了一種印象:義大利是一個藝術的寶庫,它富庶而分裂,軍事力量薄弱——是不難擊敗又獲利頗豐的戰利品。

[編輯] 教宗國
自從天主教大分裂結束,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之時起,它就不遺餘力的試圖將在教皇宗主權之下的所有義大利土地置於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藝復興的光輝也讓這里為之眼花繚亂,從尼古拉五世開始,教廷進入了一個世俗的榮譽和藝術的光輝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發展過程。教宗們專心致志於塵世的尊榮,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擴大家族勢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變。到「教會三惡魔」西克斯特四世、諾森八世和亞歷山大六世的時代,這些文藝復興舞台上的偉大人物均不能掩蓋羅馬日益衰落的現實,寡廉鮮恥的任人唯親、巧取豪奪和橫征暴斂,以及羅馬涅一次次遭受的蹂躪,預示著基督教即將到來的分崩離析。

[編輯] 威尼斯共和國
15世紀,威尼斯共和國在亞平寧半島上不斷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爾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達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義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國內的統治穩定而健康,各個階級都能從繁榮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中獲利。由於財富殷實,總能按時關餉,供養雇傭兵擴充國防的方針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為新興國家,不免引起鄰國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國家為前提而獲得的。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米蘭、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興起損失大量財富,對它貪得無厭的領土慾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與奧斯曼土耳其對峙,爭奪東地中海的控制權;而隨著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線的開辟,出現了打破它香料貿易壟斷的致命前景。盡管如此,15世紀末,威尼斯從外表上看,還是一個富麗堂皇,奢侈糜費,政治清明,公民團結的城市。

[編輯] 佛羅倫斯共和國
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大權在15世紀後期,逐漸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裡。統治階級中大多數人自願接受「僭主」統治,大多數市民對此也無異議。事實證明,與大金融銀行家合作,對工商業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倫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羅倫薩進入黃金時代,成為文藝復興的典範。城市糧食供應充足,慈善事業興旺,娛樂享受人人參與,藝術家和學者得到慷慨贊助,美第奇府邸成為各地遊客嚮往的寶庫。洛倫佐晚年是義大利和平的保護人,他國爭端都請求他調解仲裁。與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佛羅倫薩軍事上的軟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資本就是巨大的聲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羅倫薩的獨立和自由,但是他們的地位自始至終是不穩固的。

[編輯] 那不勒斯王國
那不勒斯在15世紀還是一個封建王國,保留著諾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國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國的統治已宣告結束。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和費蘭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權威,他們改革財政,靠佛羅倫薩資本擴大貿易。對立的安茹派貴族遭到無情鎮壓,安茹的勒內的領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貢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終是義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權問題上,那不勒斯國王與羅馬教廷摩擦不斷;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亞得里亞海上競爭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亞的幾個港口。這些局部的沖突很容易引來外敵干涉,威尼斯和羅馬一直在鼓勵安茹家族重申對那不勒斯的要求,國內外的安茹派也不斷請求法國出兵。即使在這樣的隱憂之下,費蘭特之子,好戰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亞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顧一切的擴充勢力,其女婿吉安·加萊亞佐·斯福爾扎的米蘭公國就是他的目標。

[編輯] 米蘭公國
米蘭公國在維斯孔蒂家族斷絕後,轉入雇傭兵領袖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手中。他的繼承權來自與末代維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於民意而非法律。有維斯孔蒂血統的奧爾良家族的對米蘭似乎擁有更充分的權力,這就為日後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筆。15世紀後半葉,米蘭在歷代斯福爾扎公爵統治下,繁榮昌盛起來,大興水利灌溉,農業、絲綢業迅速發展。它還擁有優於義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組織,控制著法意之間幾條主要通道,是抵禦外國侵略的屏障,也是對威尼斯領土擴張的鉗制。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摩爾人)當權(1480年)以後,米蘭進入它最鼎盛的時期。但年輕的公爵夫婦對凡事都得聽從這位叔父攝政非常不滿,阿拉貢的伊莎貝拉一再向父親,那不勒斯王儲卡拉布里亞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機,阿方索更適時宣稱菲利波·馬里亞·維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貢王室為米蘭公國的繼承人。他的進攻似乎即在旦夕。

為建立一個抵抗無論來自義大利本土還是外部強國侵略的防禦體系,義大利各國曾制定一套復雜的機構,但從未得到實現。15世紀後半葉半島的和平主要依靠米蘭、佛羅倫薩和那不勒斯之間的密切諒解,和洛倫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當米蘭和那不勒斯關系急劇惡化的時候,洛倫佐於1492年4月去世,這加速了戰爭的到來。

㈡ 請教神聖羅馬帝國的詳細資料

神聖羅馬帝國
955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馬扎爾人,收復各邊區。962年,奧托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今奧地利地區自此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其於1806年崩潰。

巴本堡家族統治(976-1246)

976年,奧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維也納森林之間建立東方馬克(marchia orientalis),將其封與巴本堡的利奧波德一世,附屬於巴伐利亞公國,另在原卡蘭塔尼亞地區成立大卡林西亞公國,後該國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國。

1043年,阿達爾貝特擊敗匈牙利軍隊,將領地向東擴張到萊塔河,該河遂成為後世奧、匈兩地分界線。此後,德國人大量遷入,使得當地最終德語化。而東方馬克之名也為古高地德語譯名Ostarrîchi逐漸取代(該詞首先出現於皇帝奧托三世簽發於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後,又逐漸音轉為今日奧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馬克升格為奧地利公國,脫離巴伐利亞管制,授予其小特權,並將東方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賜予奧地利。奧地利公國遷都於羅馬人創建的文多波納城,將其改名為維也納。1192年,根據喬治堡和約(Georgenberg Pact),奧地利吞並施蒂里亞。1229年,利奧波德六世又獲得卡爾尼奧拉的大部分領地,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的強大諸侯國。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戰時陣亡,未留兒子,其女婿巴登的赫爾曼六世也未能穩固自身的統治。

捷克統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亞國王鄂圖卡二世奪取了奧地利,領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亞得里亞海,一躍成為中歐強權之一。

1274年,鄂圖卡二世在爭奪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斗爭中失敗,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在選舉中獲勝。鄂圖卡拒絕做效忠宣誓,遭到魯道夫聯合德意志諸侯對其討伐。1276年,鄂圖卡被迫放棄奧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圖卡在杜恩克魯特戰役中與魯道夫展開決戰,兵敗身死。自此,奧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278-1806)

衰落與分裂(1282-1438)

1282年,魯道夫將奧地利和施蒂里亞封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將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成為唯一的統治者。129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奧地利領地交與其子魯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約翰刺殺,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亞的路易四世擊敗,丟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除奧地利之外的所有領地,成為普通諸侯。

1335年,奧地利公爵再次獲得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1363年,提羅爾並入奧地利,今日奧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奧地利獲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繼承者多次簽訂條約瓜分領地,將領地最終一分為三:下奧地利、內奧地利和上奧地利。

再次崛起與統一(1438-1519)

1438年,下奧地利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處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稱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間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猝逝於軍中,內奧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繼承其皇位,並成為其遺腹子拉迪斯勞斯的監護人,成功地使這個孩子繼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勞斯早逝。經過激烈的爭奪,匈牙利貴族馬提亞·科爾溫於1463年奪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並且於1485年擊滅下奧地利,遷都維也納。

1477年,腓特烈三世設法安排其子馬克西米連與勃艮第公國的孤女繼承人瑪麗聯姻,獲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領地。1490年,匈牙利國王馬提亞逝世,馬克西米連收復下奧地利和維也納,統一哈布斯堡家族領地。1491年,他與捷克兼匈牙利國王亞蓋隆王朝的拉迪斯勞斯二世達成協議,如果他沒有直系男性後代,則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繼承其領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馬克西米連繼位成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蘭女繼承人為妻,將勢力滲入義大利。這招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率軍入侵義大利。馬克西米連遂與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蘭結成神聖同盟,對抗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繼承人瘋女胡安娜與馬克西米連之子菲利浦聯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國王路易之妹,確立了兩國王位繼承人的身份。

鼎盛時期(1519-1711)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君主寶座,此時,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爾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蘭和西屬美洲的統治者,以及其他許多小國的君主。他無愧為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封建領主。1522年,查理將奧地利諸邦以及家族在北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錢倉尼德蘭,還有西印度群島,及帝國在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拉約什二世陣亡。斐迪南立刻根據先前的協定繼承了捷克王位,並與奧斯曼帝國支持的約翰·扎波利亞展開匈牙利王位爭奪戰。1529年和1532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里曼一世兩次圍攻維也納。1544年,奧土達成協議,匈牙利分為三部分,西部由奧地利統治,中部由土耳其統治,扎波利亞之子日格蒙德則成為土耳其庇護下自治的特蘭西瓦尼亞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將奧地利領地一分為三:奧地利、提羅爾和施蒂里亞,交給三個兒子。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世系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東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統中斷. 此時東法蘭克王國內有五大公國,分別是巴伐利亞,卡林提亞,士瓦本,法蘭,東法蘭西)以及薩克森. 為了抵禦當時馬扎爾人的入侵,五大諸侯和科隆大主教聯合,決定不再尋求從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尋找王位繼承人,而是從本地的五大諸侯中選舉產生, 由此德意志王國開始了自己獨立發展的歷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繼承製度也形成了和傳統的世襲繼承製不同的「選帝」制度.

一、 法蘭康拉德王朝

1.康拉德一世(911-918) 法蘭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二 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 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邦已經統一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三,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 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 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 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 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蘇普林堡王朝

1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 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五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鬍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託,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離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亞的帕拉丁伯爵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拒絕吻帕拉丁伯爵女兒的手。

六、 韋爾夫王朝

1. 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七、 霍亨斯陶芬王朝(續)

5.腓特烈二世(1212-1550)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 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 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國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6.康拉德四世(1250-1254),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德意志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八 。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 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 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蘭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九 。 混和家族世系時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1283-1291)。 德意志國王,哈布斯堡伯爵, 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哈布斯堡伯爵阿爾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選侯選舉毫無勢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為德意志國王,目的顯然是為了剝奪德意志王國的中央權力。但受到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反對。魯道夫一世不顧自己六十高齡,親自討伐奧托卡二世,並在1278年將奧托卡二世擊敗並殺死。 魯道夫通過這次戰爭,從波希米亞手裡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卡林提亞公國(今奧地利卡林提亞),斯蒂利亞公國(今奧地利格拉茨),卡尼奧拉(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間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躍而為勢力極大的諸侯。並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核心,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奧地利達六百年之久。

2。拿騷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德意志國王,拿騷伯爵。拿騷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選侯選舉毫無勢力和影響力的拿騷伯爵為德意志國王取代勢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間由於提出對鄰近的圖林根的領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其王位被德意志貴族廢黜,阿道夫試圖奪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戰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殺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德意志國王,奧地利公爵。1298年,阿爾伯特聯合諸侯,廢黜了阿道夫國王,並被選為新國王。阿爾伯特在位期間,力圖使自己的兒子繼承波希米亞國王,並對西北的荷蘭,澤蘭,西南的圖林根和麥森都提出了領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無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約翰刺殺。

4。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盧森堡伯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爾伯特一世遇刺後,德意志選侯再次挑選了毫無勢力的盧森堡伯爵繼任德意志國王。1310年,在羅馬由教皇克萊門特五世指定的樞機主教(當時克萊門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遷往法國的阿維尼翁)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自腓特烈二世後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錫耶納附近死於軍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奧地利公爵,德意志國王。阿爾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個選侯在法蘭克福選為德意志國王,但其他德意志諸侯對哈布斯堡家族勢力感到憂慮,所以選舉巴伐利亞公爵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為國王,雙重選舉最終導致內戰,1322年腓特烈戰敗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為共同執政者。1326年後,其影響僅限於奧地利。

6。維特斯

㈢ 義大利有多少年的歷史能說具體點嘛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篇土地上生活。伊特魯里亞、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經過了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
大希臘是指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六6世紀,古希臘人在義大利半島南部建立一系列殖民城邦的總稱。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林敦。

大希臘的諸城邦經常與周圍義大利半島各部族發生戰爭,另外,他們彼此之間也常有戰爭。公元前4和前3世紀,大希臘諸城邦遭到敘拉古僭主狄奧尼西奧斯統治。公元前282年他林敦與羅馬發生戰爭,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應他林敦人要求支援。但是他林敦仍然在公元前272年落入羅馬人之手,至此大希臘的所有城邦陸續為羅馬人佔領。

大希臘在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對羅馬文化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大希臘擁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同時也是著名哲學家芝諾、巴門尼德、畢達哥拉斯等人主要的活動場所。
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
中世紀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奧多亞塞推翻,直到493年,奧多亞塞又被東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推翻。不久,倫巴第人進入義大利,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一個王國,在義大利南部建立了三個公國。羅馬教廷受到威脅。751年,倫巴第人佔領拉文納並廢黜東羅馬帝國的總督,徹底結束了拜占庭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勢力。面對倫巴第人的威脅,教皇請求法蘭克國王援助。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攻入義大利,為受倫巴底人威脅的教皇奪回了大權。之後創立了教宗國。但在法蘭克帝國衰落後,義大利再次面臨外族的侵犯。阿拉伯人、薩拉森人、日耳曼人等都曾侵入過義大利境內。11世紀結束了義大利中世紀最黑暗的時期。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沿海出現四個城邦國家,阿馬爾菲、比薩、熱那亞、威尼斯。1155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派軍隊在普利亞登陸,企圖入侵義大利南部,但是遭到抵抗。1158年,拜占庭軍隊撤出義大利。

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開創了早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即從14世紀末期到大約1600年之間,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雖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義大利文化里的許多面向大致都是中世紀的,而且文藝復興一直要到這個世紀結束時才整個呈現出來。Renaissance 這個詞 (義大利文:rinascimento) 的字面意思是「重生」 (英文:rebirth),而這個時代最為人熟之的是,在被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稱為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對古典的古代 的文化產生興趣。這些改變雖然很有意義,卻集中在菁英階層,絕大多數的人民生活跟中世紀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義大利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它接著往南傳布,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而羅馬大致上是被文藝復興教宗們重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外國入侵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但是,文藝復興的想法跟理想散布到歐洲其他地方,開啟了北方文藝復興與英國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為人熟知的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佩脫拉克、卡斯蒂廖內和馬基維利的文學作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還有偉大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

外國統治
在義大利戰爭結束後,義大利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中。在隨後的近三百年間,義大利始終處在被列強爭奪的狀態。直到1796年,拿破崙入侵義大利,並且建立了義大利王國,這是義大利近代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實際上被法國控制)。但在拿破崙戰敗,1815年維也納會議召開後,義大利再次陷入分裂。

統一
自從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再次置入分裂狀態後,義大利人就不斷為國家的統一努力。1860年5月5日,加里波第和1000名紅衫軍從熱那亞出發前往西西里島,並推翻了波旁的統治。隨後加里波第又勝利的進入了帕勒莫。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直到1870年,羅馬城被並入義大利,義大利至此宣告完全統一。

王國與法西斯政權

義大利獨立建國後,其的經濟狀況較其他西歐國家落後,政局也較為動盪。南北義大利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迫使不斷有南方的義大利人搬遷到北部或前往新大陸。義大利本來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簽訂有三國同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但義大利在戰後並未完全得到英法應允的土地。由於談判桌上的失敗加上戰爭為義大利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導致國內形勢持續不安。法西斯黨則利用這一時期崛起掌權。在二戰中,義大利站在了軸心國的一方。二戰戰敗後,君主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義大利共和國的建立。

㈣ 誰能告訴我德國的歷史

山東涉外網/國家概況
德國歷史

出處:山東涉外網

上個世紀中人們還確信,公元9年是德國歷史開始之時。這一年日耳曼族舍魯斯克部落的一位首領阿米紐斯在托伊托堡森林戰勝了3個羅馬軍團。阿米紐斯被認為是第一位民族英雄。關於他生平的更詳細情況,人們卻不得而知。1838-1875年間,人們在德特莫爾德附近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

今天人們不再這樣簡單地看待事情了。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德意志」一詞大約始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時僅表示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語言。這個在卡爾大帝統治下達到鼎盛時期的帝國,包括許多部族,其語言或屬日爾曼語族,或屬羅馬語族。卡爾大帝死後(814),帝國未幾即分崩離析。在分配遺產過程中出現了西部帝國與東部帝國,兩者之間的政治界限大致與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相當。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名稱從語言轉為講這種語言的人,最後才用以稱謂他們的居住地區(「德意志國」)。

德國西部邊界較早就已確定並始終保持穩定,而東部邊界則相反,它在許多世紀中一直變化不定。公元900年前後,它大體上以易北河及薩勒河為界。在後來的幾百年中,德意志居民墾殖區向東方縱深擴張,直至14世紀中葉方告停止。當時形成的德意志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之間的國界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世紀全盛時期:人們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絕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的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過渡的開始。康拉德一世被視為第一位德意志國王(當時的正式稱號是「法蘭克國王」,後稱「羅馬國王」;11世紀開始帝國的稱號是「羅馬帝國」,13世紀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時又附加「德意志民族」於前)。帝國是選舉制的君主國;國王由高級貴族選出,同時奉行「血統法」,即:新國王應同其前任有血緣關系。但是,該原則時遭夭折;重復選舉的情況屢見不鮮。中世紀時帝國不設都城,國王以巡遊為治。帝國無賦稅,國王收入主要來自託付他管理的「帝國財產」。他的權威並不理所應當地得到承認:只有靠軍事實力和巧妙的聯盟政策,他才能獲得部族中強大的公爵們的尊敬。康拉德的繼承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兒子奧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於藍。奧托使自己成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962年他在羅馬加冕為皇帝一事就顯示了他的權勢之盛。

從此,德意志國王就有登基為帝的資格。觀念中的皇權是無所不包的,它賦予擁有者以統治整個西方世界的權力。然而,這種觀念從未完全在政治上成為現實。為了接受教皇加冕,國王非親自前往羅馬不可。這就開始了德意志國王的義大利政策。他們在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統治維持了300年之久,從而在德國的大計上不能遇事親躬。奧托的繼承者們統治期間為此經受了嚴重的挫折。繼任的薩利爾王朝再次出現繁榮。亨利希三世時(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達權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堅決保持了它們對教皇的優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卻無法維持這一局面。在關於主教任命權的斗爭中(授職之爭),他雖然表面上對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勝利,但是他赴卡諾薩的贖罪之行(1077)對皇位來說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喪失聲望之舉。從此以後,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開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統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薩(1152-1190)在同教皇、義大利北部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國的主要對手-薩克森公爵雄獅亨利希的斗爭中重新振興了皇室。然而,在他統治期間,領土開始四分五裂,最後削弱了中央權力。巴巴洛薩的繼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時期盡管皇室權力強大,這一發展仍在繼續。宗教的和世俗諸侯成了擁有半主權的「邦君」。

隨著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無所不包的皇權實際上已然終結。德國內部各種紛爭的力量使它無法成為民族國家,而當時這一過程卻正在西歐其他國家中進行。這是德國人成為「後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哈布斯堡王室中第一個登上皇位的是魯道夫一世(1273-1291)。皇權的物質基礎如今不再是已失去的帝國財產,而是各王朝的王族財產;王族領地權政策成為每個皇帝的主要利益所在。

卡爾四世於1356年頒布的黃金詔書是一種帝國基本法,它賦予7位地位顯赫的侯爵(選帝侯)以選舉國王的特權以及其他大邦諸侯沒有的另外一些優先權。在那些小伯爵、領主和騎士逐漸失去作用的時候,城市的影響因其經濟力量而不斷擴大。城市同盟的締結使城市進一步強大。這些同盟中最重要的漢薩同盟成為14世紀時波羅的海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

1438年開始,帝國雖然表面上仍為選舉制的君主國,而王權卻實際上由那時已成為最強大地區勢力的哈布斯堡王族掌握。15世紀時,要求帝國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第一個不經過教皇加冕而即位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試圖實現這一改革,但無成效。由他創建或改組的帝國議會、帝國專區、帝國法院等機構雖然一直存在到帝國結束(1806),卻未能阻止其繼續分裂。出現了「皇帝與帝國」的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國首腦,另一方面是選帝侯、各邦侯爵和諸城市。皇帝的權力由於他們在選舉時同各選帝侯達成的「屈從」協議而受到限制並越來越有名無實。各邦侯爵,尤其是大邦侯爵以削弱帝國權力來大張旗鼓地擴充自己的權力。然而帝國繼續存在:皇冠的光輝尚未消失,帝國的思想仍然生氣勃勃。帝國大聯合為中小各邦提供保護,使之免受強鄰的侵犯。

城市成為經濟力量的中心,它們首先從不斷發展的貿易中得到好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中出現了超越手工業者行會系統,和遠途貿易一樣帶有早期資本主義特色的經濟形式。與此同時,在思想方面發生了以文藝復興和和人文主義為標志的變化。這種新覺醒的批判精神的矛頭所向首先是教會的諸種弊端。

宗教分裂的時代:1517年以來,主要在馬丁·路德的活動影響下,郁積的對教會的不滿在迅速展開的宗教改革中爆發了,其後果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圍。整個社會結構陷於動盪之中。1522/23年爆發帝國騎士起義,1525年發生的農民戰爭是德國歷史上政治與社會要求相結合的第一次較大的革命運動。兩次起義都遭到失敗或血腥鎮壓。宗教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各邦侯爵。經過曲折的斗爭,他們在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中獲得決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種宗教的權利。新教被承認為同天主教平等的教會。德國的宗教分裂從此成為定局。斯時在位的皇帝是卡爾五世(1519-1556),他通過繼承成為卡爾大帝以來最大的世界帝國的君主。他殫思極慮謀求世界政治的利益,卻在德國難酬壯志。他退位後帝國分裂,德意志各侯國和西歐各民族國家構成了新的歐洲國家體系。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時期,德國五分之四為新教勢力范圍,然而教會之爭並未就此結束。後來的幾十年中,天主教又奪回了許多地區(所謂的「反宗教改革」)。教派對立因而加劇,導致了宗教黨派的出現: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同盟(1609)。波希米亞的一次地方性沖突竟至引起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後來擴大為政治矛盾和宗教對立迎頭撞擊的全歐性爭斗。1618-1648年間,德國的大片地區田野荒蕪,人煙斷絕。

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約將德國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和瑞典,並確認瑞士和荷蘭退出帝國聯合。和約賦予帝國各階層在處理宗教和世俗事務方面的一切重大主權並允許它們與外國夥伴結盟。

專制主義時代:近於獨立自主的各邦國效法法國的政體,選擇專制主義制度。它賦予君主以至高無上的權力,採用嚴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實行有條不紊的財政制度和建立常備軍。許多侯爵雄心勃勃地想使自己的國都成為文化中心。他們中間的「開明專制主義」代表人物促進科學和批判性的思考-當然是在他們的政權利益范圍之內。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使專制統治的國家在經濟上也強大起來,例如巴伐利亞、勃蘭登堡(後來的普魯士)、薩克森和漢諾威都成為獨立的權力中心。奧地利擊退了土耳其的進攻,取得了匈牙利和迄今為止的土耳其巴爾干國家的一部分,上升為強國。18世紀時,它遇到了對手-在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86)統治下成為頭等軍事強國的普魯士。兩國的部分領土均不屬於帝國,都推行歐洲大國政策。

法國大革命時代:沖塌德意志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盪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干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產的拿破崙軍隊的沖擊下,德意志帝國最終土崩瓦解。法國佔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於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法蘭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寢。

法國大革命並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里這里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佔領國。同拿破崙的斗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後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資產階級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只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德意志邦聯:對拿破崙的戰爭獲勝後,1814/15年的維也納會議建立了歐洲的新秩序。許多德國人想建立一個自由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希望落了空。取老帝國而代之的是各主權國家的鬆散聯合。法蘭克福的邦聯議會是唯一的機構,卻並非選舉產生的議會,而是一個使者會議。只有當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大國意見一致時,邦聯方能有所作為。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邦聯認為其主要任務是壓制一切爭取統一與自由的努力。新聞和出版受到嚴格的審查,大學被監視,政治活動幾乎無任何可能。

在此期間,與這種反動傾向相對抗的現代化經濟開始發展。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從而創造了統一的國內市場。1835年德國第一條鐵路通車。工業化開始了。隨著工廠的出現,產生了新的產業工人階級。開始時,他們在工廠中經濟境遇較好,但是人口的急劇增長很快導致勞動力過剩。此外由於無任何福利方面的立法,產業工人群眾飢寒交迫。社會緊張狀態引起了暴力行動,例如遭到普魯士軍隊鎮壓的1844年西里西亞織工起義。最初的工人運動只能緩慢地形成。

1848年革命:與1789年革命不同,1848年法國2月革命在德國立即引起了反響。3月,在邦聯的各國中都發生了人民起義,並強使驚慌失措的邦君們作出某些讓步。5月,在法蘭克福保羅教堂召開了國民大會。大會選舉奧地利公爵約翰為帝國攝政王,並設立了一個既無權力,也無威信的帝國部。在國民大會上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爭取實現有限選舉權的君主立憲制的自由中間派。國民大會從保守派到激進民主派的分崩離析,已略具後來黨派紛爭的雛形,給立憲帶來了困難。即使自由中間派也無法解決在「大德意志」方案和「小德意志」方案的擁護者,即主張或反對德意志帝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人們之間的涉及一切黨派的矛盾。經過堅韌不拔的斗爭制定了一部民主憲法,它試圖將新、舊事物結合起來並規定成立一個對國會負責的政府。但是,當奧地利堅持要將它的包括幾十個民族的全部國土並入未來的帝國時,小德意志方案獲勝。國民大會建議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繼承德國皇位。國王拒絕了這個建議,他不想以九五之尊向一場革命感恩戴德。1849年5月,想「自下而上」地強行實施憲法的人民起義在薩克森、法耳茨和巴登遭到失敗。這樣,德意志革命敗局已定。絕大多數成果得而復失,各國的憲法都作了反動的修改。1850年德意志邦聯重新建立。

普魯士的興起:50年代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德國成為工業國家。它的生產規模雖然還遠遠落後於英國,但是在增長速度方面已超過了它。帶頭發展的是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普魯士也在德國的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經濟力量增強了自由資產階級的政治自信心。1861年成立的德國進步黨在普魯士成為議會中最強大的政黨。當政府打算使軍隊結構變得反動時,該黨拒絕向政府提供資金。新任命的宰相奧托·馮·俾斯麥(1862)接受這個較量,在執政的多年內預算均未按憲法規定經議會批准。進步黨的反對不敢超出議會反對黨的范圍。

俾斯麥通過外交方面的成功加強了他在內政方面的不利地位。在德-丹戰爭中(1864),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先由普奧兩國共管。然而,俾斯麥一開始就蓄意吞並這兩個公國,不惜同奧地利公開沖突。在德意志戰爭中(1866),奧地利敗北,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北德邦聯,俾斯麥任邦聯宰相。

俾斯麥帝國:俾斯麥這時按小德意志方案精神致力於完成德國的統一。在德-法戰爭中(1870/71),他粉碎了法國的抵抗。這次戰爭的起因是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的一場外交沖突。法國不得不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並支付巨額賠款。在戰爭的愛國主義激奮下,南德各國同北德邦聯聯合成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加冕為德國皇帝。

德國的統一不是「由下而上」地由人民決定,而是「自上而下」地通過侯爵條約實現的。普魯士權壓群邦,諸國皆有新帝國即「大普魯士」之感。帝國議會按普遍、平等的選舉法選舉產生。它對政府的組成雖無影響,卻可通過參與帝國立法以及審批預算的權利影響政府活動的進行。帝國宰相雖然只對皇帝而不對議會負責,但是他必須在議會中為自己的政策爭取多數。各邦國的人民代表機構的選舉還不統一。11個德意志邦國還在實行取決於稅收收入的等級選舉法,其他的4個邦國還存在著將人民代表機構按社會等級劃分的老一套做法。議會傳統較悠久的南德諸邦國於20世紀初改革了選舉法。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都在適應帝國議會選舉法。德國向現代化工業國的發展加強了經濟上卓有成效的資產階級的影響。盡管如此,貴族和主要由貴族階層人士組成的軍官團在社會上始終舉足輕重。

俾斯麥任帝國宰相長達19年。他試圖通過堅持不懈的和平政策與聯盟政策在歐洲新的力量對比關系中為帝國創立一個穩固的地位。他的對內政策與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外交政策全然相悖。對於當時的民主傾向,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政治上的反對派被他一概斥之為「反帝國分子」。他執著地,最後終於一事無成地反對自由資產階級的左翼,反對政治天主教會並且特別反對由於「社會主義者法」而遭特別法迫害達12年之久(1878-1892)的有組織的工人運動。這樣,盡管有先進的福利法規,正在茁壯成長的工人階級同國家仍然離心離德。1890年俾斯麥被年輕的威廉二世皇帝罷黜,最終成為自己所定製度的犧牲品。

威廉二世想親自執政,但是缺乏為此所需的知識和毅力。他更多的是通過言論而不是通過行動給人以威脅和平的暴君的印象。在他的統治下進行了向「世界政治」的過渡;德國試圖趕上帝國主義列強的優勢地位,卻越來越陷於孤立。威廉二世試圖爭取工人階級支持他的「福利帝國」而未迅速獲得希冀的結果,於是在內政方面很快就採取反動的路線。他的輔佐們依靠的是保守派和資產階級營壘中變化無常的聯合。社會民主黨雖然是擁有百萬選民的最強大政黨之一,卻仍然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遇刺,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關於誰應該對這場戰爭承擔罪責的問題始終存在爭議。以德國和奧地利為一方,以法國、俄國和英國為另一方,雙方肯定都無意打仗,但是都准備冒一定的風險。各交戰國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戰爭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即使動武也在所不惜。德國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征服法國的計劃並未奏效。實際上,德國在馬恩河一仗敗北後,西線戰勢就僵持不下,成為陣地戰,最後又以雙方損失慘重,軍事上毫無意義的消耗戰而達到頂點。戰爭伊始,德皇即退居次要地位,軟弱的帝國宰相們在戰爭過程中越來越屈從於以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為名義統帥,由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掌握實權的陸軍最高司令部的壓力。1917年美國參戰,終於決定了端倪早現的戰局,即使俄國革命和東線的停戰也無法改變這個結局。雖然德國已元氣大傷,魯登道夫由於錯誤地估計形勢,直至1918年9月仍堅持「勝利的和平」,但卻出人意料地要求立即停火。隨著軍事上的失敗而來的是政治上的崩潰。1918年11月皇帝與各邦國君毫無抵抗就遜位了,無人再去為保衛這個靠不住的帝國出力。德國變成了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政權落入社會民主黨人手中。他們中大多數人早已放棄了早年的革命觀點,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確保舊政體按部就班地向新政體過渡。工業和農業中的私有財產依然不可侵犯;思想上多半是反對共和國的舊官員和法官全被留用;帝國的軍官團保留了對軍隊的指揮權。左翼激進勢力企圖將革命繼續朝社會主義方向推進,遭到武力反對。1919年1月選舉產生的、在魏瑪召開的會議上通過了帝國新憲法的國民議會中擁有多數票的是社會民主黨、德國民主黨和中央黨這3個徹底共和主義的政黨。但是,在20年代時,對民主國家或多或少持保留態度的那些力量在人民和議會中越來越強大。魏瑪共和國是「沒有共和黨人的共和國」。敵人必欲將其除之而後快,而擁護者卻只是三心二意地在捍衛它。特別是戰後的經濟困境以及德國在1919年被迫簽字的凡爾賽和約的苛刻條件引起了人們對共和國的重重懷疑,其結果是國內政局愈益不穩。

1923年戰後的混亂達到高潮(通貨膨脹、魯爾區被占、希特勒政變、共產黨的顛覆企圖);嗣後,隨著經濟的復甦,出現了政治上一定程度的平靜。古斯塔夫·施特雷塞曼的外交政策通過洛迦諾公約(1925)和加入國聯(1926)使戰敗的德國重獲政治上的平等權利。藝術和科學在「黃金的20年代」經歷了一個短暫而活躍的繁榮期。1925年,第一任帝國總統,社會民主黨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去世後,前陸軍元帥興登堡作為右翼候選人被選為國家元首。他雖然嚴守憲法,但內心裡對共和制國家卻從無好感。隨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魏瑪共和國開始每況愈下。左翼和右翼激進主義都利用了失業和普遍的貧困。議會中已無具有執政能力的多數;各屆內閣都仰仗總統的支持。迄今為止無足輕重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以貌似革命的宣傳將極端反民主的傾向和瘋狂的排猶主義結合起來,從1930年起扶搖直上,並於1932年成為最強的政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帝國總理。在內閣中,除了他的黨羽外還有幾名右翼營壘的政治家和無黨派專業部長,因此,存在著阻止國家社會主義分子獨裁的希望。

國家社會主義專政: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然而,希特勒的野心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德國軍隊首先征服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在蘇聯境內幾乎兵臨莫斯科城下;在北非已危及蘇伊士運河。在被佔領國內建立了冷酷無情的佔領政權。然而,抵抗運動不斷發生。1942年納粹政權開始「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凡是能被抓到的猶太人都被關進集中營並被殺害。被害者總數估計達600萬人。這一滔天罪行開始的那年,戰爭發生了轉折;從此德國在各個戰場上節節敗退。

納粹政權的恐怖統治以及軍事上失利加強了國內對希特勒的抵抗。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來自人民的各階層。1944年7月20日一場主要由軍官發動的起義失敗。希特勒在他的大本營逃過了一次定時炸彈的暗殺,於是進行血腥報復。參加反抗的社會各階層4000多人在後來的幾個月中被處決。抵抗運動的傑出人物,代表著所有的犧牲者的有路德維希·貝克上將、施陶芬貝格伯爵上校、前萊比錫市長卡爾·戈爾特勒和社會民主黨人尤利烏斯·勒伯爾。

戰爭在繼續。希特勒不顧巨大傷亡仍頑抗至全國被盟軍佔領。1945年4月30日,這個獨裁者自戕殞命,他在遺囑中指定的接班人海軍上將鄧尼茨8天後無條件投降。
1945年後的歷史定向:1945年5月8日/9日德國軍隊無條件投降後,在海軍上將鄧尼茨領導下的最後一屆帝國政府還存在了兩個星期。隨後,政府成員被逮捕。後來戰勝國在紐倫堡法庭上控告他們和納粹專政統治的其他高級官員犯有破壞和平及違反人道的罪行。

戰勝國-美國、英國、蘇聯和法國-於6月5日掌握了在帝國土地上的最高權力。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根據倫敦會議紀要(1944年9月12日)以及後來達成的協議行使對德國的絕對管轄權。這一政策的基礎所造成的結果是德國分為3個佔領區和一個分為3部分的首都柏林以及3個軍事司令官組成的共同管制委員會。

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克里米亞半島)會議上,法國被三大國納入它們的圈內,作為第4個管制國並獲得自己的佔領區。在雅爾塔宣布的意圖是取消德國國家的存在,而並非分割帝國的領土。斯大林對保留德國這個經濟統一體尤為關心。他要求賠償蘇聯由於德國的入侵所遭受的巨大損失,其賠款數額之高絕非一個佔領區所能承擔。除了2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外,莫斯科還要求將德國全部工業企業的80%完全轉讓給蘇聯。

在提出最初幾個內容迥然不同的計劃之後,美、英也轉而主張保留一個有生存能力的整體德國。這樣做並非出於對戰爭賠款的貪欲,而是因為,大約從1944年秋季開始,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對全球的均衡體系作通盤考慮時,正謀求中歐局勢的穩定。在這一點上,德國經濟的穩定是不可缺少的。於是,他當機立斷,摒棄了臭名昭著的摩根陶計劃(1944年9月)。根據該計劃的建議,德國人民將來應以農耕為生,德國將劃分為北方德國和南方德國。

然而,戰勝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因此,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原來目標-建立歐洲戰後秩序-很快就退居次要地位:只是在非納粹化、非軍國主義化、廢除經濟上的中央集權以及教育德國人信奉民主等的問題上的意見是一致的。另外,西方戰勝國同意將德國人從波蘭管轄下的德國東部地區、普魯士東北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驅逐出境。該協議造成了嚴重後果。盡管西方國家允諾將「人道地進行」這一遣返工作,事實卻截然相反。嗣後大約775萬德國人被粗暴地驅逐出境。他們為德國的罪過,也為由於蘇聯佔領柯尼斯堡和波蘭東部造成的波蘭西部邊界的推移付出了代價。僅在保留4個佔領區作為經濟和政治的統一體這個問題上取得了

㈤ 二戰義大利真的強

去看《黑塔利亞》吧!

二戰中盟軍戰俘營:
日本戰俘自殺了。
德國戰俘挖地道逃跑了。
義大利戰俘讓附近的女孩懷孕了。
北非戰場上的義大利戰俘設法積攢糧食,逃出了戰俘營,然後他們挑戰非洲第二峰肯亞峰成功後,再次返回戰俘營。

㈥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北部城市指的是哪些城市呢

米蘭,熱那亞,佛羅倫薩,威尼斯。

閱讀全文

與近代義大利北部諸城邦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中國人比印度人團結 瀏覽:121
越南山裡做什麼好吃 瀏覽:353
印度為什麼技術落後外包產業好 瀏覽:337
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東埔寨是什麼 瀏覽:986
印度人為什麼要講話 瀏覽:945
印度是哪個國家的軍工 瀏覽:916
印度左右逢源是怎麼回事 瀏覽:68
歐陸戰爭義大利第一關怎麼打 瀏覽:653
印尼電信廣告什麼歌 瀏覽:30
中國入境可以帶多少手機電腦 瀏覽:267
怎麼看待伊朗捐款事件 瀏覽:512
越南富安有什麼好玩的 瀏覽:376
外國人到中國定居有哪些條件 瀏覽:983
印度到印尼要多少錢 瀏覽:17
義大利有什麼的手錶品牌排行榜 瀏覽:770
過去幾年中國有多少人口 瀏覽:702
非洲美女要多少錢才肯嫁到中國 瀏覽:964
越南的火龍果要怎麼運到中國 瀏覽:274
伊朗官方語言英語怎麼說 瀏覽:294
中國到越南火車經過多少站口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