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義大利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4 13:17:59

㈠ 義大利批准核廢料境內處理計劃,這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嗎

為解決義大利核電站核廢料處置問題,義大利政府於當地時間1月5日批准了義大利核電設備管理公司(sogin)的國內處置方案,而義大利7個地區未來將建設67個核廢料儲存和掩埋場。據介紹,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普里皮亞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反應堆破裂事故發生後,義大利於1987年舉行了核能應用全民公投,最終以壓倒性多數票決定不再發展並逐步廢除核電站。根據公投決定,義大利政府僅相繼關閉了4座核電站,並成立了由經濟發展部直接領導的義大利核電設備管理公司和義大利可再生能源資源管理公司(grtn),購買核電站,拆除核電站設施,處置核廢料。

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化合物等大量污染物通過空氣傳輸,在一定條件下可形成大面積酸雨。酸雨會改變覆蓋區的土壤性質,危害農作物和森林生態系統;改變湖泊和水庫的酸度,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腐蝕物質,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酸雨還會導致區域氣候變化,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隨著核能技術的發展,雖然對反應堆採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但隨著世界民用核能計劃的實施,產生了數千噸的核廢料。這些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尚未完全解決,數百年來仍將存在放射性危害。

㈡ 世界著名六大污染事故有哪6個

1化學污染

義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
1976年7月義大利塞維索一家化工廠爆炸,劇毒化學品二惡英擴散,使許多人中毒。事隔多年後,當地居民的畸形兒出生率大為增加。
2核電泄漏

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
1979年3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核電站反應堆元件受損,放射性裂變物質泄漏,使周圍50英里以內約200萬人口處在極度不安之中,人們停工停課,紛紛撤離,一片混亂。
3液氣爆炸

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
1984年11月,墨西哥城郊石油公司液化氣站54座氣儲罐幾乎全部爆炸起火,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死亡上千人,50萬居民逃難。
4毒氣泄漏

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
1984年12月,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設在印度博帕爾市的農葯廠劇毒氣體外泄,使2500人死亡,20萬人受害,其中5萬人可能雙目失明。
5核電站事故

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前蘇聯基鋪地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質外泄,上萬人受到傷害,也造成了其他國家遭受放射性塵埃的污染,中國的北京上空也檢測到這樣的塵埃。
6河流污染

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
1986年11月,瑞士巴塞爾桑多茲化學公司的倉庫起火,大量有毒化學品隨滅火用水流進萊茵河,使靠近事故地段河流生物絕跡,成為死河。100英里處鰻魚和大多數魚類死亡,300英里處的井水不能飲用,德國和荷蘭居民被迫定量供水,使幾十年德國為治理萊茵河投資的210億美元付諸東流。

㈢ 南歐的一些問題

1.太陽傘,防曬霜,
2.夏季炎熱乾燥,雨水較少。冬季降水較多,但氣溫較高,0度以上。夏秋屬過渡性,天氣多變。
3.飲食狀況,通行西餐,義大利比薩餅等。
4.南歐地區的農業相對西歐比較落後,盛產葡萄橄欖等。
5.歐洲,消費普遍較高,經濟上義大利斯洛維尼亞等國家發達,大多數中等國家。
6.南歐的人口密度低於西歐,但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區。
7.亞歐要沖,地中海北岸,是大西洋到印度洋的重要航道。
8.當然可以,威尼斯可以坐船。內河的話多瑙河可以游從德國下來的奧地利,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只要你都有簽證。
9.有分裂,與80年代相比,前南斯拉夫分成了斯洛維尼亞,波黑,南聯盟,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大概前年,南聯盟又分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
10.該區有大的半島:義大利半島,巴爾干半島等。大島有西西里島,克里特島馬爾他島等。
11.重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四山,主要在瑞士,義大利,奧地利等國,另外在巴爾干半島還有喀爾巴阡山,幾乎包括整個巴爾干國家。
12.義大利古羅馬斗獸場遺址,威尼斯水城,巴爾干石林。娛樂項目有海邊的沖浪和帆船。
13.羅馬。佛羅倫薩。普拉托,熱那亞,米蘭,塔蘭托等。
14.有,酸雨。減少化石寒流燃料使用。採用新能源。
15.橄欖,無花果。
16.該區大多數國家都加入了歐元區,好像就塞爾維亞黑山沒有,所以歐元通用的。

㈣ 義大利的居住環境怎麼樣

  1. 義大利比較亂,人很雜,比英國德國更雜,所以應當小心一點。

  2. 在國外的生活,朋友少了,孤獨和寂寞是最大的問題。

  3. 雖然義大利人種族復雜,但相對比較好融入當地環境。

  4. 義大利物價在歐洲屬於中低水平,日用品價格約是國內的5倍,但論購買力,約為兩倍,而且高消費品較國內便宜很多。

  5. 在歐洲生活,簽證和護照是通用的,可以隨意到任何一個歐盟國家去(英國出外),而不用辦任何其他手續,如同在中國出省一樣方便。

  6. 義大利氣候溫暖,四季鮮明,夏季乾燥,冬季多雨。因此盡管在盛夏之際、氣溫再高,但在陰涼處和室內卻很涼快。夜間甚至會感到有些涼。

  7. 義大利全年更是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日子屬節日。有的是宗教節日,有的是民間傳統節日,有的是國家紀念日。節日多這一事實是義大利人崇尚自由、浪漫天性的體現,也是義大利人注重傳統的見證,同時也保障了義大利人可以充分地享受生活,豐富生活。

㈤ 歐洲西部有哪些生態問題

㈥ 生態環境的災難 具體示例

很簡單,這個世界會毀滅。地球誕生以來,它就以其自身的規律造就並主宰著地球上的生靈。與此同時,地球上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斷地影響並改造著地球環境,逐漸成為地球環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從羅馬時期的局部影響步入了全球影響的時代。正因為如此,使得人類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而緊迫的全球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溫室效應、氣候異常、植被破壞、土地荒漠化等已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些緊迫的環境問題,涉及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為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問題。認識並預言地球環境的變化,是世界科學家們面臨的嚴重挑戰。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源泉和環境,因而人類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地球的演變和太陽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般認為,地球演變的主要因素源於自然變化,如日、地間距離變化,大氣和海洋湍流,大陸板塊漂移、造山運動、火山爆發、冰川伸縮,以及河流變動等過程。但是,在幾個世代的時間里,人類社會的經濟和技術活動卻對全球變化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無論如何,人類自身變成了地球系統的一部分,並且直接成為全球變化的影響力。人類的能源生產、集約農業和強化技術已經改變了地球的反射率,改變了土壤和水體的組成、大氣化學成分、森林面積,以至全球生態系統平衡。這樣,當前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已面臨著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眾所周知,雖然人類的起源只是近百萬年的事,然而它的出現卻對地球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類在生物進化的自然競爭中,已開始影響到局部環境。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學會了更多的技能,他們的活動已逐漸對整個地球環境構成影響,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的又一擾動因素。致使出現土地荒漠化、"溫室效應"與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壞、森林銳減和物種滅絕、淡水資源短缺等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繁演的全球問題。

一、"溫室效應"與全球增暖

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的破壞及其它工業活動,使得大氣化學成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連續30年的測量表明,大氣中CO2的含量以每年0.4%的速率遞增,按現有的絕大多數氣候模型估計,在不太遠的將來可能使全球平均溫度上升2℃,這樣的溫度變化可以和最近一次冰期以來18000a間的溫度變化相比擬。而對湖泊中花粉和海底深游生物骨骼沉積物的考察表明,全球范圍這樣的溫度變化,必然導致全球陸地植被類型和海洋生物物種分布的顯著改變,而這又必然反過來影響全球氣候。應該指出,除了CO2以外,導致溫室效應的痕量氣體還有甲烷(CH4)、氯氟烴、一氧化二氮(N2O)等。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雖微,但增溫效應強(如氯氟烴濃度僅為CO2的百萬分之一,增溫作用卻為CO2的1/4;CH4濃度僅為CO2的0.5%,增溫作用卻為CO2的1/3),增長率高(如CH4年增長率為1.0%,而CO2年增長率為0.4%),作用時間長(如N2O增溫作用雖然只有CO2的1/12,但它在大氣中的壽命為CO2的7~10倍),因而引起的效應相當可觀(大致與CO2相當)。這些氣體含量的增加,亦起因於人類的工業和農業生產活動。

此外,其它溫室氣體如CH4、N2O等,濃度也在明顯增加。而且人類活動還向大氣排入了一些新的溫室氣體,如氯氟烴等,盡管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很低,但由於其年增長率高,溫室效應強(GWP值大)而倍受人們重視。

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必然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從而有可能引起全球增暖。觀測表明,1880年以來北半球地面平均溫度升高了約0.3~0.6℃。雖然目前還不能識別這一全球增暖現象中溫室氣體的貢獻有多大,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大氣中增強了的"溫室效應"對全球平均溫度的增加是有促進作用的。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排放的CO2、CH4和N2O等溫室氣體逐年增加,溫室氣體能無阻擋地讓太陽的短波輻射射向地球,並部分吸收地球向外發射的長波輻射,使整個地球成為寵大的"溫室",使"溫室"的氣溫上升。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全球陸地和海洋大約100多萬個觀察記錄證明,全球平均氣溫確實增高了。尤其是本世紀80年代以來,變暖的速度很快,全球平均氣溫增加了0.5℃。據測算,到2030年將上升2.08℃。由於全球變暖,1880~1980年觀察到的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4cm。以1980年海平面為基準,2050年海平面將上升30~50cm。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將對全球的生態環境系統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乾旱區更為乾旱,多雨區更多洪澇;海平面將以6cm/10a的速度上升,海水鹽度變小,島國難以生存,地勢低窪的沿海區域將被淹沒;海水污染淡水,地下水污染加劇;全球乾旱頻率增大,中緯度地區更為乾旱、酷熱,森林失火,湖泊乾涸,水資源更為緊張;土壤鹽漬化和沙漠化加劇。

1990年5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的報告預測,到2030年,若溫室效應等於CO2的加倍,則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1~2℃;由於氣候的區域性差異,陸地比海洋增溫快,南歐和北美比全球平均增溫幅度大;夏季降水和土壤濕度減小,亞洲季風將加強;海平面將升高20cm左右。這將給全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溫室效應"問題成了全人類共同關心的重大全球性環境問題。

二、臭氧屏蔽的破壞

臭氧(O3)是氧的衍生物。自然大氣中有微量的臭氧存在,其濃度是隨高度變化的。平流層(距地平20~25km的大氣層)臭氧濃度最大。分布於同溫層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陽光中99%的對地球生物圈有極大傷害作用的高能紫外線。測量表明,1978~1987年,全球臭氧濃度平均降低了3.4%~3.6%;1985年便在南極上空觀測到了臭氧空洞。有證據表明,造成臭氧屏蔽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氟氯烴的光化學反應。而臭氧屏蔽的破壞,必將對地球生命系統和人類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大氣層中臭氧的濃度隨高度變化,平流層中距地面20~25km間的大氣層臭氧濃度最大。工業革命前氯氟烴的濃度為0,現今為1×10-9。人類活動排放的含氟氯烴的物質和氮氧化合物在平流層中通過光化學反應將使臭氧減少。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北半球的臭氧減少了3%~5.5%,出現臭氧空洞。南極臭氧空洞正以每年相當於一個美國陸地面積的速度增長,不僅在南極上空,最近在北極和西藏高原上空也發現了臭氧層減薄,甚至出現臭氧空洞。預計到2014年,臭氧將減少53%以上。臭氧層出現空洞,將使地面紫外線幅射增強,皮膚癌發病率上升,還將帶來幼魚死亡率和家畜瘟疫增加,穀物減產,氣候變化等一系列的影響。

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些緊迫的環境問題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層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為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問題。認識並預言地球環境的變化,是世界科學家們面臨的嚴重挑戰。

三、土地荒漠化

為獲取食物,耕地面積在300a間從4億hm2擴展至15億hm2,耕地和牧場占陸地面積的30%以上。而另一方面,森林面積急劇減小,5000a前約為76億hm2,1860年為55億hm2,1975年減至26億hm2,1986年減為23億hm2。目前,森林正以1100萬hm2/a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其直接結果是土地沙漠化。目前,沙漠面積已佔陸地總面積的10%,還有43%的土地正面臨沙漠化的威脅。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初步估計(IIED1987):荒漠化威脅著4800萬hm2的土地,約佔世界表土面積的1/3,影響著至少8.5億人民的生活。80年代初期,在全世界32.57億hm2的產旱地中,約有19.86億hm2遭到荒漠化和嚴重荒漠化,約占生產旱地的61%。土地荒漠化極大地改變了陸地表面的物理特徵,破壞了地表輻射收支平衡,誘發氣候和環境變化。而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反饋作用又將進一步影響土地荒漠化的進程,如此循環往復,從而對地球環境產生深遠影響。可見土地荒漠化已成為又一重大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四、生態環境的破壞

人口爆炸和人類活動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從多方面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系統,許多種生物已瀕臨滅絕。物種分布改變以及具體物種的滅絕對人類的影響究竟如何,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作為一種標志,它表明地球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場所,其可居住性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1、環境污染加劇

全球每年排放進入大氣層的氣體,CO2為57億t,CH4約2億t。排放有害金屬鋁200萬t,砷7.8萬t,汞1.1萬t、鎘5500t,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SO2的排放,誘發的酸雨的頻度在增加,面積在擴大;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全球有8億人生活在空氣污染的城市中;江河湖海的污染日趨嚴重,淡水匱乏使12億人口生活在缺水城市,14億人口在沒有廢水處理設施下生活;水質污染引發的疾病死亡率已成為人體健康最主要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水、船舶廢物、石油和工業污染、放射性廢物等大量湧入海洋,每年有200億t污染物從河流進入海洋,約500萬t垃圾被拋進海洋,在入海口處數萬平方公里的臭氧層正在擴大。

2、森林銳減和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的世界正發生著嚴重的危機。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類活動干擾以前,全世界約有森林和林地60億hm2。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積減少到40億hm2,其中溫帶森林減少了32%~33%,熱帶森林減少了15%~20%。近30年來,世界森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減少速度明顯加快,平均每年減少800萬hm2。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億hm2減到1983年中0.71億hm2。非洲森林減少更快,從1950年的9.01億hm2減至1983年的6.9億hm2。

世界森林的不斷減少直接導致生物品種多樣化的消失和物種滅絕。據估計,地球上曾經有5億個物種,目前尚有500~1000萬個物種,其中占壓倒多數是無脊椎動物和植物(IIED,1987)。一些專家推測,當前每年消失的物種已達數千種之多。

森林銳減和生物物種的大量減少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森林植被的大量減少,大大改變了碳、氮等微量元素的源、匯分布,使得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統中的循環遭到破壞,並迫使其從原有的平衡態向新的平衡態過渡,從而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影響。

3、淡水資源短缺

據IIED提供的資料1987年,全球約140億m3的水量中,大約有4.2億m3淡水,約佔全球水量的3%,其中約77.2%被冷儲在冰蓋和冰川中,22.4%是地下水和土壤水,約0.4%為湖泊、沼澤和河水。

由於水循環的結果,全球水量分布極不均勻。從作物需水量的角度出發,非洲中東和中亞大部分地區,美國西部,墨西哥西北部,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全部都是貧水區,其年蒸發量超過年降雨量。另一方面,20世紀以來,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年用水量從1990年的約4000億m3增加到1995年的3萬億m3,增長了6.5倍。到2000年,全球淡水用量已達6萬億m3。目前,世界上已有43個國家和地區缺水,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約20億人用水緊張,10億人得不到良好的飲用水。

§3.5 人口、資源、貧困問題
一、人口激增

在人類的長期發展歷史中,由於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相互抵消,世界人口幾千年來處於緩慢增長狀況。1804年,全世界人口只有10億。近代以來,由於死亡率不斷下降,世界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目前,全球人口以每年8000萬的速度增長,人口迅猛增長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大特點。1927年世界人口達到20億,1960年增至30億,1974年增至40億,1987年突破50億,1999年10月12日達到60億。盡管世界上少數地區的出生率近年來有些下降,但是全球性的人口爆炸仍在繼續。目前,出生率最高的是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每個婦女平均生7.9個孩子;非洲婦女為5.3個;亞洲和拉丁美洲婦女為2.6個;歐洲婦女為1.4個。而世界平均出生率為3.0個孩子。如果現在的出生率不大大降低,那麼世界人口只有到21世紀末才能穩定下來,而到那時,世界人口將增加到120~140億。

第三世界占人口激情數額中的最大份額。最新的研究表明,人口增長的94%來自發展中國家。2000年,世界人口的79%生活在第三世界,而到2020年,這個比例將達到83%。

人口爆炸給世界經濟、政治及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壓力,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激增對這些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加劇了耕地、森林、淡水等一系列危機,使許多人面臨著飢餓和失業的威脅,有時成為誘發社會動亂的重要因素。
二、資源短缺

資源短缺是指相對於人類需求的日益增長,包括生產資料(主要是能源)和生活資料(主要指糧食)在內的資源出現短缺問題。一方面人口在急劇增長,對資料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進步導致對資源的過度消耗,由此產生、加劇著資源短缺問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自然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所謂的"能源危機",並正在吞掉"綠色革命"所增產的糧食。赫爾曼·戴利在世界銀行擔任環境經濟學家期間曾經指出,整個世界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一個歷史性轉折。他說,人類經濟已從人力資源制約經濟發展的時代轉入"剩餘的自然資源成為經濟發展限制性因素"的歷史時期,這種演變是由於世界人口從相對缺乏變得相對膨脹而引起的。

在過去的200年裡,地球上的人已經用掉世界礦物能源總儲量的一半左右——相當於3億年太陽輻射產生的能量。僅僅在20世紀,人類社會用掉的能源就超過了有史以來所消費掉的能源總和。總能源消費的曲線雖然在變平,但不能完全變平:人類追求發展和舒適的渴望過於強烈,現在很難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削減總的生產定額。面對傳統的礦物燃料短缺的威脅,人類不得不轉向開發利用非礦物能源技術。但是,非礦物能源技術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大規模利用的,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術和環境等條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於是人們紛紛求助於核能,但是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又向核能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人類發展總是充滿了矛盾。

而且,能源消耗的不平衡分布始終是一個問題。現在,工業化國家每人每年消耗的商業性能量超過7.5千瓦,而在不發達國家,平均每人消耗的能量不超過1.1千瓦。如果12太瓦(即120億千瓦)的能量平均分配,全世界60億人均每人就只能消耗2千瓦。在工業化國家,要求降低到這種水平是極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使用安全和持久的能源,並按今天"富裕國家"的物質標准生活,就必須有18太瓦左右非礦物和非核能源。由於這一點幾乎是做不到的,在能源的使用方面,不平衡的狀況很大程度上可能持續到21世紀末。

展望未來,世界能源危機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世界能源的絕對短缺,但是要使人類能源問題不成為問題,依然存在困難。其根本原因在於:第一,礦物原料開採的自然地理條件普遍惡化,能源的勘探、開采及遠距離運輸的開支大幅度增加。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地離主要需求中心越來越遠。第二,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採取粗放的方式來滿足迅速增長的燃料需求。第三,隨著能源需求范圍的擴大,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第四,世界上能源供貨國增加,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地位削弱,從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就變成了交易所的商品,這一切加劇了世界石油市場的不穩定性。第五,目前的生產力和技術進步水平不利於保障用可供選擇的能源,首先是用核能代替傳統能源時的安全。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糧食產量增長速度開始放慢,但需求卻繼續增長。需求增長不僅與地球總人數增加有關,而且與大批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實行廣泛工業化這一新的因素密不可分。糧農組織提供的新數字顯示,自1990年以來,世界糧食產量只增加2.3%,而人口增長了10%。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依然一再發生糧食危機,飢荒竟成為頭號殺手,動輒奪去千萬人的生命。因此必須大力增產糧食。據該組織估計,到2025年,世界糧食產量必須增長75%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目前農業的發展已遠遠落後於世界糧食需求數量與結構的變化。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徹底扭轉,則今後二三十年內,短缺食品的進口量將增加好幾倍。

世界糧食短缺將導致世界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從根本上說,這將有助於刺激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但這樣做所能產生的效果卻是有限的。

第一,農用土壤退化。現在,世界上至少有15%的耕地不宜農用或需鉅資恢復。

第二,農用水資源儲備減少。灌溉系統的推廣在使農業大幅增產的同時,也使河床乾枯和內海水位下降,從而導致水資源短缺。

第三,無機肥料使用過多,採取增施肥料的辦法已無法進一步提高產量。換言之,已不再具有過去幾十年的"綠色革命"所具有的毋庸置疑的優勢。同樣,世界上大型拖網漁船隊的建立使海產品產量增產,同時也使世界漁業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

1996年11月13日至17日,186個國家的領導人雲集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以此為標志,糧食問題可以說第一次被賦予了一種世界歷史性的意義。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驚叫:"我們陷入危機之中。"第三世界(它已經變成糧食凈進口地區)則清楚地認識到:"當前,飢餓與貧困已成為阻礙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構成了對全球和平與穩定的嚴重威脅,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會議閉幕期間,喀麥隆一非政府組織領導人指出世界歷史處在這樣一種十字路口:在"少數人獲利和每一個人獲得糧食"之間做出選擇。

羅馬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雖然表明人們在克服飢餓的斗爭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同時我們要看到,在某些地區糧食生產也出現了嚴重的歉收。造成歉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動盪、自然災害、草原荒漠化、人口增長和貿易壁壘等,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進而提出在2015年前將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和營養不良的人數減少到目前人數(8.4億)的一半。這有賴於在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大力推進採用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國際社會可謂任重而道遠。

㈦ 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噴發,這次噴發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噴發,這次火山噴發的高度大約在將近三千米的高度,火山灰和濃煙對當地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火山噴發是地殼運動的表現,是地球內的熱量從地球表層表現出來的一個特別的地質現象。火山噴發產生的氣體,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據專家們分析,火山噴發產生的有毒氣體是造成恐龍滅絕的根本原因。

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

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是一座活火山,在歐洲來講,也是一座海拔最高的活火山。這座活火山的噴發率是非常高的,由於噴發頻繁,而且殺傷力很大,造成了周圍上百萬人的傷亡,這個數字可以說是觸目驚心了。

這種活火山在2013年已經入選為世界自然遺產,盡管火山噴發造成了重大的傷亡,但是也成為當地的一個旅遊勝地。

㈧ 舉例說明區域性環境問題具有全球化影響

當代環境問題,與過去任何時期的環境問題相比,由於受現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了新的特點,歸納 起來有以下六大表現:

一、全球化。過去的環境問題無論是影響的范圍。對象還是產生的後果,都具有局部性、區域性特點。而當 代環境問題則表現了明顯的全球性,這是因為:

一些環境污染具有跨國、跨地區的流動」性。如一些國際河流,上游國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國家;一些國家大氣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會降到別國等。
當代出現的一些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其影響的范圍是全球性的,它們產生的後果也是全球性的。
當代許多環境問題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層空間,其影響的空間尺度已遠非農業社會和工業化初期出現的一般環境問題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點。環境問題的全球化,決定了環境問題的解決要靠全球的共同努力。
二、綜合化。20世紀中期出現的「八大公害事件」曾引起世界的震驚,但它們實際上都是由污染引起的損害人們健康的問題。而當代環境問題已遠遠超出這一范疇,涉及到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各個方面。如森林銳減,草場退化、沙財大、土壤侵蝕、物種減少、水源危機,氣候異常、城市化問題等,已剛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環境問題的綜合化,要求我們必須採取綜合整治的措施,才能減輕或控制其影響,預防其發生。

三、社會化。由於當代環境問題已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到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當代環境問題已絕不是限於少數人、少數部門關心的問題,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雖然當代環境問題仍在向惡性方向發展,但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各部門、各學科關注的焦點。

四、高科技化。隨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由高新技術引發的環境問題日漸增多。如核事故引發的環境問題、電磁波引發的環境問題、超音速飛機引發的臭氧層破壞、航天飛行引發太空污染等。這些環境問題技術含量高,影響范圍廣、控制難、後果嚴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五、累積化。雖然人類已進人現代文明時期,進人後工業化、信息化時代,但歷史上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在當今地球上依然存在。同時,現代社會又滋生了一系列新的環境問題。這樣,形成了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各種環境問題在地球上的積累、組合,集中暴發的復雜局面。

六、政治化。當代的環境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成為國際政治、各國國內政治的重要問題。 其表現在:

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合作和交往的重要內容;
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導火索之一,如各國在環境義務的承擔、污染轉嫁等問題上經常產生矛盾並引起激烈的政治斗爭;
世界上已出現了一些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的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這些組織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

環境問題是當代世界的熱點問題之一。當我們談到環境問題的時候,常常把它和人的持續發展的問題結合在一起,然而環境問題正是在發展問題的背景之下突顯出來的,或者不如說,就是因為環境的破壞阻礙了人類的發展,環境才成為一個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探討環境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就必須首先搞清楚環境成為一個問題的前提――「發展」的觀念是從何而來的,然後看看歷史上環境與人的發展的現實關系,最後再結合當代的環境問題的特點談談人的發展在當代環境問題背景下的可能性。

一、發展的觀念
對於現代思想來說,發展的觀念是一種基本性的觀念,但是對歷史的考察我們卻可以看出,這個觀念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其實是一種非常晚近的觀念,而在這個觀念流行之前,各種類型的社會並不這樣來看待世界。

古代世界沒有什麼進步或發展的觀念,歷史通常被視為根本沒有什麼特定的方向,如果它有的話,那也是一個從黃金時代衰敗下來的過程。中國道家的思想家老子將「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的小國寡民的社會看作最理想的社會,孔子對周禮的崇拜也帶有同樣復古的因素。對於色諾芬、赫西奧德等古希臘思想家來說,人類社會是逐步從黃金時代退化到白銀時代,再退化到他們所生活於其中的黑鐵時代的。而早期的和中世紀的基督徒們,都把世界的歷史視為是一種衰敗:即自從亞當夏娃在伊甸園里失去了天真以後,在地球上再也不能恢復人類的樂園了。他們還相信會有最後評判的那一天到來,這一天將不但是對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最後審判,而且也是所有現世歷史的結束。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也相信,盡管他們重新發現了古代世界的許多文化,但是道德和文化上他們自己的這個時代卻是遠次於令人崇敬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在這樣一種認識框架內,要把人類的歷史解說為一種持續的發展就幾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7世紀結束時,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增加和技術上的持續進步,這才使得一些思想家開始相信歷史可能會是一種編年史式的進步,而不是衰敗。漸漸地,在歐洲知識分子中就有了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觀念:歷史是一系列朝向一個方向的不可逆轉的變化——就是說,持續的進步和發展。這樣,整個18世紀就被一種對於未來和每個領域內必然進步的樂觀主義所席捲。1793年,孔多塞在其《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一書中表達出了對人類潛力和人類進步無限前景的信心。(而在這本書發表的第二年,孔多塞就在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死於雅各賓派的監獄中。)

然而,同時代的馬爾薩斯在其《人口論》中爭辯說,歷史中有著一種永久的循環,在這種循環中,人口數量會—直增長到所能得到的食物無法負擔時為止,到了這時,飢荒、瘟疫和戰爭就會降低人口數量,直到與所生產的食物的數量再次達到平衡。馬爾薩斯看不到有什麼出路可以逃脫這種可怕的循環。他的觀點第一次從環境與人的關系的角度探討了人的發展問題,但他所得出的結論無疑是反對發展的可能性的非常悲觀的觀念。

在19世紀,城市進一步增加,新的發明不斷出現,工業繼續向前發展,馬爾薩斯式的歷史觀沒有被人們所重視,而進步和發展的觀念作為一種自然的、不言自明的觀念被普遍接受,並由於巨大的物質進步而進一步使人們覺得是有道理的。這種觀念一方面從西方傳到東方、從歐洲傳到全世界,而且其影響一直延伸到21世紀的現代社會,而在這個傳播進程中起著推動作用的始終是人類文明特別是物質文明的發展。因此物質文明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幾乎可以成為發展的代名詞,並成為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既定目標。然而文明特別是物質文明的發展是以一定的環境作為前提條件的,而且也是以環境的改變(且不說破壞)為代價的,這一點從環境史上文明發展和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看出來。

二、環境史中人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1.蘇美爾文明的覆滅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時,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社會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社會,它的那些主要的城邦在其發展的早期就已是高度組織起來的、軍國主義化的社會了。這一文明,靠著由灌溉生產得來的剩餘糧食來養活管理城邦的官員和一直用以在這一地區保持競爭優勢的軍隊。

由於河流和地勢的原因,在蘇美爾地區,如果要讓莊稼生產的話,水的儲存和灌溉是至關重要的。開始時,是收獲多於投入。但是,由於炎熱的氣候和長期無法休耕,以及在高地砍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並在河道中形成大量的淤泥導致河床升高,土地變得越來越易澇,地下水位越來越高,更多的鹽分就被帶到了地表上,最終通過蒸發結成了厚厚的鹽層。然而人口的增長、戰爭的需要以及城邦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使得蘇美爾社會對其環境的壓力不但無法減輕,而且越來越大,就連新開墾的土地也不能逃離鹽鹼化的命運。短期的要求壓倒了對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農業體系的任何考慮,結果就帶來了災難。首先是一次又一次的異族入侵和統治,接著是農業基礎的完全崩潰。最終,蘇美爾成為一個無足輕重、人口稀少、窮困潦倒、死水一潭的地方。

2.羅馬文明的衰落

羅馬帝國的衰敗和崩潰,其原因雖然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環境退化是一個起作用的重要因素,這個因素在古希臘就已經產生。公元前650年左右,大規模的毀壞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定居地的擴展而出現。過度放牧和砍伐樹木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嚴重的土壤侵蝕,而從山坡上沖刷下來的泥土一方面被帶到了河裡,淤泥就逐漸堆積在河口的港口從而堵塞港口,另一方面在河口附近形成大片的荒蕪的沼澤地。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建立了龐大的常備軍,而且在公元前58年之後,帝國的公民可以因政治上的理由而得到免費食糧,從而更加增加了糧食的需求,這樣就使農業深入到更遙遠的山裡,到那些脆弱的土地上去耕種,而當森林被砍伐後,這樣的土地很容易被侵蝕。羅馬帝國的許多行省都轉變為糧食生產地,以養活義大利的人口。對環境的破壞最終使得曾經最為繁榮高產的北非行省形成大片的沙漠,並使小亞細亞的許多城鎮成為廢墟。

3.瑪雅文明的失落

環境崩潰導致了社會死亡的最清晰的例證來自瑪雅文明。

瑪雅社會在茂密的熱帶叢林中發展起來,在這種環境中取得了令人難忘的成就。古代瑪雅人使用的是一種強度很大的農業體系。在山坡上,他們把叢林清除掉,造出了廣闊的梯田,試圖保持住事實上不能避免的水土流失。同樣重要的是在沼澤地挖出縱橫交錯的排水溝,並用挖溝挖出來的土築成高抬起來的台田。這種強度很高的耕作體系,就是瑪雅人所有成就的基礎,然而卻完全不能承受高度的壓力。

公元600年左右,瑪雅的那些城市之間發生了越來越多的戰爭,統治階層對修建更多和更大的祭祀建築的更大得多的強調,佔用了大量的勞力。人口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裡,他們充實了軍隊並為建築項目工作。森林越來越多的被砍伐以給農業提供用地,並提供燃料和建築材料。耕作也變得強度更大。然而,只要樹林的覆蓋被除掉之後,熱帶森林中的土壤是很容易被侵蝕的,而這一點又因南美洲缺乏家畜而進一步加劇(因為它們可以提供肥料來維持土壤結構和肥力)。同時,由於土壤侵蝕所造成的河中越來越厚的淤泥,改變了水位與台田之間的微妙平衡.使得那些溝渠很難保持通暢,嚴重破壞了沼澤地區那些精心構築的台田。糧食生產下降,剩餘糧食的減少,成為必然的後果,這一點又迫使依賴於此的統治階層、還有神職人員階層和軍隊試圖從農民那裡拿來更多的糧食,因此就導致了內部的反抗。瑪雅人在他們那有限的生態基礎上精心構築起來的超級結構,很快就不再能夠維持下去。幾十年的時間內,那些城市就被放棄,再沒有石柱豎立以紀念統治者,只有少量的農民繼續生活在這一地區。在公元800年後又過了幾十年,整個社會就開始分裂,那些祭祀中心被放棄,人口突然減少,放棄了的耕地和城市很快就被蠶食的叢林所淹沒,直到19世紀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綜合以上三個案例,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出人的發展和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的動態模型:首先是環境的既有狀況為人的發展奠定基礎,沒有一定的環境作為基礎,人類的生產都會成為問題,何談發展;接著是人類文明的過度發展並對環境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而環境的壓力又反過來加重人類社會內部的壓力並造成極大的社會不公,環境的壓力和社會內部的沖突最終導致人類文明的衰落甚至崩潰。以史為鑒,我們可以轉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的社會和文明的發展是否能夠逃脫歷史的循環。

三、當代環境問題的特點
由於大家對一般性的環境問題有基本上有所了解,因此在這里我只是提出幾個主要的方面。

1. 影響的全面性:當代環境問題涉及地球和的各個角落和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的特點,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類:

(1) 人口問題:這里要重點提及的是,人口問題並不只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同時也是發達國家的問題,因為發達國家每生養一個孩子,其所使用的資源相當於發展中國家幾個甚至十幾個孩子所使用的資源。

(2) 資源問題:其中包括土地資源的不斷減少和退化,森林資源的不斷縮小,淡水資源出現嚴重不足,生物物種在減少,某些礦產資源瀕臨枯竭等等。

(3) 生態破壞:這主要包括:森林減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種消失等等。

(4) 環境污染:這主要指的是溫室氣體過量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廣泛的大氣污染和酸沉降、臭氧層破壞、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危害及其越境轉移、還有海洋污染等。

2. 全球化影響:工業時代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於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態空間,呈現局部性、小區域性的特點。然而在當前的情況下,環境問題卻表現出全球化的趨勢,幾乎以上列舉的所有環境問題,其作用的時空尺度都超越國界、牽動全球、影響全人類,其影響之廣泛遠非過去一般環境問題所能比擬。

3. 深遠性影響:一方面,環境問題中的許多種污染因子對環境的影響具有長期性的特點,例如造成臭氧層破壞的人工化學品氟利昂的穩定性非常強,能在大氣中存留長達100年不消失[2],而放射性核裂變產物的毒性則需約八百年之後才會降到約五十倍於普通鈾礦毒性的程度;[3];另一方面,造成當代環境問題的因素異常復雜,既有歷史性的、文化性的、政治性的,也有根植於人的本性的局限性的,因此使得解決的方法變得異常復雜,而使解決的過程也變得異常艱難曲折。

4. 多元化交錯影響:「復合」效應成為當代環境污染問題中最驚人的趨勢之一。復合效應指的是環境中的污染因子聯合作用所產生的嚴重後果,例如從19世紀開始,通過酸雨和重金屬污染的聯合作用,污染已毀掉了許多工廠周圍的樹木。而氟利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和聯合作用,使得全球變暖日益嚴重。

5. 不可預測性影響:由於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很多環境問題只是在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之後才被人們所認識。例如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絕不會預料到硫煙煤燃料的使用會造成比紐考門的發動機厲害得多的污染問題;溫室效應問題雖然在1896年就被科學家所提出,但卻長期被忽視,直到20世紀60年代由環境主義者首先警告這一潛在問題後,又過了20年科學團體才開始接受全球變暖這一現實。因此在環境問題上,要識別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並預言可能造成的後果是異常困難的。

四、人的發展在當代環境問題背景下的可能性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首先回顧了發展的觀念的形成,搞清了現代人所說的發展主要是什麼;其次,我們對歷史上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從而確定環境問題作為一個問題並不是我們的時代獨有的現象,而是歷史的常態;最後,我們為問題的解決奠定了一個現實的背景,因此現在我們的問題就落實到一點:即人的發展在當代環境問題背景下的可能性。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就現代意義上的人的生存的各方面的發展的可能性,而且也涉及發展作為一種觀念,其在人的意識中繼續存在的可能性。

與歷史上的環境問題相比,當代的環境問題是更嚴重了,還是緩和得多?是具有自身獨有的特點,還是又一次陷入歷史的循環?這些問題都與剛剛所確立的問題相關。然而這些問題又明顯具有一種不可回答性。首先不談問題復雜的程度,只是就問題本身的性質而言,它們都必然會或多或少地攙雜某種或者悲觀或者樂觀的「觀念」,因此無論怎樣的回答都會帶有預言的性質,而這正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力圖加以避免的。

就問題本身而言,一邊是作為一種主觀的觀念,或者說是一種對現實的評價,另一邊是客觀的現實,這種現實是評價的基礎。換句話說,如果當代的環境問題作為一種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就無法回答作為一種評價的人的發展的問題。然而現實的問題必須要求現實的回答,它所要求的基本上不是一種「回答」而必須是一種「解決」。環境問題本質上不是一個理論性的「問題」,或者說能夠通過論證來證明的問題,而是實踐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必須在經驗中通過實際的行動來解決的問題,因此如果我們已經將人的發展的可能性的問題奠立在作為前提的環境問題的基礎之上,那麼發展問題也隨之成為至少是帶有實踐性的問題,即是說,發展的可能性的問題必須在實踐中去加以解決,而無法通過理論性的論證來回答。

但是,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歷史性的問題,都具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絕不是單純的重復,即使不談發展的可能,至少也是存在一種客觀的變化的。同以往的歷史相比,現在的人類有幾種最大的不同,這就是民主觀念的廣泛傳播、教育的普及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它使得人類的命運至少掌握在具有判斷力的人民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少數的所謂統治者手裡。因此,如果環境問題成為社會中每一個人都現實的加以關注的問題,那麼環境問題的解決便至少具有了某種可能性。

--------------------------------------------------------------------------------

[1] 《老子》,八十章。

[2] <<綠色世界史:環境與偉大文明的衰落>>正文頁第407頁

[3] <<人類環境和自然系統 第二版>>正文頁第308頁

㈨ 義大利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特拉西梅諾湖馬焦雷湖、科摩湖等。

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根據義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國分為以下三個氣候區:南部半島和島嶼區、馬丹平原區和阿爾卑斯山區。這三個區的氣候各有不同的特點。

南部半島和島嶼地區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大西洋氣團占優勢,夏季為熱帶氣團,冬季為溫帶氣團。義大利南部1月份平均氣溫為2~10℃,7月為23~26℃。巴丹平原屬於亞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性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氣壓較低,氣候潮濕。在米蘭、博洛尼亞帶,冬季常有大霧籠罩,有時下雪。巴丹平原區夏季較熱,冬季較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2~4℃,7月份20~24℃。阿爾卑斯山區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區,冬季下雪較多月份平均氣溫為-12℃~1℃,7月份為4~20℃。阿爾卑斯山區的氣候有明顯垂直分布的特點,隨著地勢的增設,氣溫逐漸下降。在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區地帶,由於高山擋住了來自北歐的寒流,加上湖水的調節作用,故氣候溫和。在西北部的利古里亞大區,由於山地和海水的影響,氣候十分宜人。熱那亞1月份平均氣溫為7℃,該區可種植各種南方作物,如橄欖、葡萄、柑桔和桃。這一地區奇花異草很多,聖雷莫是義大利有名的花卉中心,當地人種植的各種鮮花每年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㈩ 義大利聯合國關於環境污染和減排的問題以及能源問題的基本立場和一些聲明。。。

聯合國與環境問題
整個聯合國系統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聯合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機構卻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為體現聯合國環境意識而成立的機構,環境規劃署評估世界的環境現狀,確認需要國際合作的重要項目,幫助形成環境方面的國際性法規,幫助聯合國系統在制訂社會和經濟政策時考慮到環境因素。 環境規劃署幫助解決靠單個國家的行動難以解決的問題。它提供一個論壇來協調意見,形成國際性協議。在這一過程中,它致力於促進工商企業、科學界和學術界、非政府組織、社區人群和其他人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中來。 環境計劃署的作用之一是宣傳關於環境的知識和信息。環境計劃署在地區和全球層次上所推進和協調的環境信息的研究和綜合,已經帶來各種各樣的環境狀況的報告。諸如2002年《全球環境展望激發起人們對出現的環境問題的意識——其中一些問題推動了國際社會談達成環境協定。 通過組成「全球資源信息資料庫」世界性中心網路,聯合國環境計劃署推動並協調地區層次上的可能的最好數據和信息的收集和傳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信息交流網是一個環境信息交流和為科技問題提供解答服務的全球性網路。它由超過175個國家中的聯合會組成,這些聯合會提供綜合的環境情報服務。

義大利與能源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義大利社會和政府深刻認識到能源是十分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實現本國能源供應多樣化。近年來,義大利實施了一系列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
能源的計劃,涵蓋生物能源、風能、地熱能和太陽能等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的環境問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7
中國越南的戰爭有哪些 瀏覽:917
越南中文工資多少 瀏覽:282
英國月租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114
義大利語grigio是什麼顏色 瀏覽:389
印度酸梅湯怎麼做 瀏覽:334
中國都有哪些葡萄品種 瀏覽:22
越南紅酸枝正尺多少錢一副 瀏覽:671
伊朗目前的策略是什麼 瀏覽:464
越南語解封怎麼說 瀏覽:411
英國紅茶配什麼搭配最好 瀏覽:939
英國每天生活都吃什麼 瀏覽:440
用越南服怎麼登錄真實視頻 瀏覽:159
越南人來中國要辦什麼證 瀏覽:466
紅的印尼哪裡有賣 瀏覽:148
印度尼西亞的物品是多少印尼 瀏覽:289
中國交通頻道怎麼直播 瀏覽:479
法國和義大利哪個城市化水平高 瀏覽:205
越南媳婦怎麼申請華僑 瀏覽:479
北京八中國際怎麼樣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