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奧地利怎麼收復北義大利

奧地利怎麼收復北義大利

發布時間:2022-10-04 16:00:15

『壹』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前殖民地

有過,譬如天津的奧地利租界。不過奧是內陸國,傳統上航海不發達,也不是工業革命發源地。奧匈帝國建立於十九世紀中葉,其時瓜分殖民地的高潮早已過去。
其次,如果將奧地利定義為廣義的「哈布斯堡帝國」的話,那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稱號最早的來源(大概是吧)。哈布斯堡家族曾經領有西班牙在南北美洲的全部殖民地…
那籠統地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處中東歐離新世界特別遠就不必說了,奧地利到近代之後才征服了北義大利和威尼斯,然後沒過幾年又被法國義大利打回去了…奧地利帝國真正控制的海岸其實只有達爾馬提亞,唯一的主要港口就只有的里雅斯特,實在是不便出海啊。
2.地理位置和一貫的傳統決定了奧地利是一個歐陸霸權,並且同時面對著來自義大利、北德意志、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多重壓力。同時奧地利帝國內部本身又有一打語言不通的民族,其中有半打總想著怎麼起義…帝國的行政效率和軍事實力又實在堪憂,完全沒有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餘裕了。
3.不僅沒有足夠的實力,而且奧地利也沒有開拓殖民地的需求。帝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是農業社會,貿易並不發達。工業值得稱道的也只有波西米亞和奧地利本土地區,生產的商品完全可以在國內市場消化…事實上你可以把奧地利帝國除了前神聖羅馬帝國本土以外的部分都看作「經濟殖民地」,整個帝國到一戰爆發前夕都有了歐洲第三的人口卻還多數沒有工業化,在經濟上沒有尋求殖民地的必要嘛。
4.不僅經濟上,政治上奧地利也沒有開拓殖民地的動力。世界帝國的野望早在查理五世的時候就放棄了,羅馬帝國的皇冠已經被拿破崙暴力打碎了,就連德意志地區主導權都被普魯士搶走了,自己只能在和德國「兄弟般的同盟」中扮演弟弟…奧地利帝國其實已經(被迫)滿足於一個地區霸權的位置了,沒有與英法德爭奪世界霸權的動力啊。
5.當然,作為一個地區霸權的野望還是有的。如果把奧地利和波西米亞、匈牙利本土以外看作是帝國的「內陸殖民地」的話,其范圍其實是一直擴張的。直到1888年左右奧地利還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攫取了波黑並納入統治之下,結果造成了俄羅斯的不滿和塞爾維亞高漲的民族主義,奧地利決定堅守自己在巴爾乾地區的利益…結果你們都知道了,薩拉熱窩槍響之後,帝國從此灰飛煙滅。
滿意請採納

『貳』 南北義大利哪年合並

義大利在十九世紀中期統一之前,是一大堆小國家,較大的是北部的撒丁王國,還有南部的兩西西里。1852年,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的首相,推行了富國強兵政策:改革財稅制度,增加國家收入;資助鐵路、港口建設,發展工商業;降低關稅,實行自由貿易;等等。撒丁王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加富爾深知,單靠撒丁王國的力量,無法趕走外國勢力,統一義大利。他決定先設法取得法國的支持,打擊主要敵人奧地利。
加富爾先是在國際上痛陳奧地利對義大利的專橫統治,取得國際輿論的支持。1858年夏,加爾與拿破崙三世秘密會晤,達成協議:法國參加對奧作戰,幫助撒丁王國收得倫巴底和威尼斯地區;義大利允諾把薩伏依和尼斯兩地割讓給法國作為酬謝。
1858年,對奧戰爭爆發。法、撒軍隊連戰連捷,義大利北部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拿破崙三世擔心義大利革命運動高漲會危及法國利益,單獨同奧地得議和,中止戰爭。但是,統一大勢不可逆轉,第二年,義大利北部基本完成了統一。
1860年,兩西西里人民受北方形勢的影響,紛紛起義。富有傳奇色彩的加里波第聞訊,率領一支千餘人的志願軍南下,遠征兩西西里,所向披靡很快佔領了兩西西里王國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加里波第將政權移交給撒丁王國。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撒丁王國國王成為義大利國王。後來,義大利借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之機,把奧地利和法國勢力趕出義大利,70年代初,最終完成了統一。
所以LZ是1861年

『叄』 奧土戰爭發生的經過是怎樣的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肆』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統一的過程是怎樣的

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文:Risorgimento;英文:Italian unification)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義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 義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盡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義大利王國。 由拿破崙統治的義大利共和國及其後義大利王國的成立令國內人民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拿破崙的君主政權開始衰落,他之前確立的其他君主嘗試透過滿足民族主義者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革命製造良好的時機。這些君主中包括向奧地利爭取在義大利王國繼任的義大利殖民統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義大利愛國者協助在其統治下統一義大利的若阿尚·繆拉。 隨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戰敗,維也納會議正式召開以重新畫定歐洲大陸。在義大利,會議恢復拿破崙時代前的各國獨立政府,當中一些是直接統治的,一些則受歐洲列強的強大影響。不過,多個義大利國家內都有團體再次推動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眾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的火焰燃燒起來。當時,爭取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奧地利帝國頑抗義大利半島(以及帝國內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思維——當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指「義大利」這個詞語是單純的「地理名詞」(Geographical Expression)。藝術和文學思維亦轉向民族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亞歷山大·曼佐尼的《約婚夫婦》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將這本小說當作對奧地利的統治的批評。無論如何,這本小說在1822年出版,並在其後數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標准化的托斯卡納方言,這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為了提供一種所有義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標准語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統一的人亦面對教廷的反對,尤其在與給他們某程度上的自治權的教皇國建立邦聯制失敗後。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恐怕放棄當地的勢力會令義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見到半島統一成一個國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團體亦不能就統一國家的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約1847年—1848年)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但最後卻由一個國王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義大利為君主政體的權力。 糾澤佩·馬志尼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革命組織是燒炭黨(Carbonari),這秘密組織於十九世紀初在義大利南部成立。組織的意念來自法國大革命,成員主要來自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半島分給歐洲列強後,燒炭黨分子分散到教皇國、薩丁尼亞王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德納公國以及倫巴第-威尼斯王國。這些國家對該組織非常恐懼,因而通過一個條例,對參與燒炭黨會議的人判以死刑。但組織仍繼續存在,並由1820年起發起多次暴動。燒炭黨因拿破崙三世統一義大利失敗而將他判處死刑,更差點成功以此為由刺殺他。統一運動的領袖大多是這組織的成員。 統一運動中兩個重要人物是義大利統一的倡導者糾澤佩·馬志尼和糾澤佩·加里波底。在較保守的君主立憲支持者中,加富爾和其後成為第一個義大利國王的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同為重要人物。 熱那亞人馬志尼於1830年成為燒炭黨的成員。他在革命運動中的活動令他在加入後不久便被囚禁。在獄中,他斷定義大利「可以並因此應該」統一,又系統化他建立「單一、自由、獨立、共和」的國家並以羅馬為首都的革命活動。1831年出獄後,他到了馬賽,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新政治組織,名為義大利青年黨 (La Giovine Italia)。新組織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統一義大利為目標。 尼斯(後來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分)人加里波底在1834年參與皮埃蒙特的起義,因而被判死刑,但最後逃亡到南美洲。他在當地逗留了十四年,參與多場戰爭,於1848年返回義大利。 早期革命活動(1820年至1830年) 燒炭黨叛亂(1820年—1821年) 1814年燒炭黨(馬志尼,後組『青年義大利黨』)開始在那不勒斯組織革命活動;至1820年組織已強大得足以憑自己的軍隊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國王答應實行燒炭黨草議的新憲法。但翌年革命被奧地利人以「神聖同盟」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中介人身分鎮壓。 兩西西里王國叛亂 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憲法,促進了義大利相似的活動。從西班牙人的經驗得到啟發,兩西西里王國的軍隊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揮的一個團——一個燒炭黨——造反,征服兩西西里王國的半島部分。國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頒布新憲法。但革命人士無法贏得公眾的支持,更成為神聖同盟的奧牙利軍隊。斐迪南德一世廢除憲法,並開始有系統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謝勒·阿瑪尼,在其後數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亂 皮埃蒙特的革命運動領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趕走奧地利人,並將義大利統一到薩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開始,軍隊在當地採用了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綠、白、紅三色旗。在國王離開國家時代為處理事務的攝政王通過新憲法以安撫革命者,但國王回國後卻推翻了憲法,並向神聖同盟尋求援助。Di Santarosa的軍隊戰敗。 1830年叛亂 1830年左右,支持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革命意識高漲;一連串叛亂為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國家奠定基礎。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擴大勢力范圍而成為義大利北部的國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會阻止破壞義大利統一的反對勢力。受到聲明的鼓勵,當地的革命人士開始組織起來。 1831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革命人士迫使國王退位,並在法國新國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勵下開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應包括Ciro Menotti在內的革命人士,如果奧地利嘗試干擾軍隊,他會作出干預。不過,因為害怕會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計劃的起義中沒有作出干預。但事實並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計劃的叛亂,將他和其他謀反者拘捕。 同時,亦有其他叛亂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納、Imola、費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發生。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滿整個Papal Legations,他們新成立的當地政府宣稱建立了一個統一個義大利國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類似活動,大公國亦採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離開了城市。 發生叛亂的省計劃統一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統一的義大利省),當時的教宗國瑞十六世向奧地利求助以對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奧地利沒有意圖讓義大利的問題自由發展,而且不會忍受法國的干預。路易·菲利浦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國居住的義大利愛國人士。 1831年春天,奧地利軍隊開始進軍義大利半島,慢慢鎮壓每個發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結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運動,並捕獲了其領袖,包括Menotti。 1848年—1849年的革命 1848年1月,革命騷亂開始在西西里島發生。不久,革命擴展至整個歐洲。184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成立。騷亂無可避免擴展至義大利,事實上革命者亦強迫大部分義大利統治者實行君主立憲,而在米蘭和威尼斯的起義亦暫時驅逐了奧地利人。 不久,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托認定統一義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宣稱「義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奧地利宣戰。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於7月24日迅速被奧地利元帥約瑟夫·拉德斯基打敗。雙方很快便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威尼斯得以倖免,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 糾澤佩·加里波底當拉德斯基鞏固他在倫巴底-威尼斯大區的勢力,以及阿爾貝托的傷勢漸愈時,事情在義大利其他部份變得更嚴重。三月時勉強答應憲法的君主開始與他們的憲政大臣發生沖突,經常導致正面沖突。最初,共和國取得優勢,迫使君主逃離他們的首都。這包括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庇護九世最初被視為改革者,但與革命人士的沖突令他對君主立憲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離羅馬。激進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包括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羅馬共和國。 列強有機會對羅馬共和國的成立作出回應前,在阿爾貝托的軍隊接受逃亡海外的波蘭元帥Albert Chrzanowski訓練的同時,阿爾貝托決定再次與奧地利決戰。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擊敗。這次戰敗是最後一次。阿爾貝托退位,由他的兒子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統一義大利或征服倫巴底的野心亦已經——至少暫時——結束。戰爭於8月9日簽署條約後正式結束。 戰後剩下羅馬及威尼斯共和國。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國軍隊被派遣到羅馬。表面上,法國人希望協助教宗及其國民和解,但不久法國人被迫傾向某一方,並決定恢復教宗的地位。經過兩個月的圍城,羅馬於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復位。加里波底和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同時,奧地利人包圍威尼斯,威尼斯被迫於8月24日投降。奧地利人亦發起恢復義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復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並建立他們對教皇國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稱作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家的建立 1859年戰爭及結果 主條目: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盡管卡洛·阿爾貝托已經被奧地利人徹底擊敗,但是皮埃蒙特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加富爾在1852年成為首相,同樣也有著擴張的雄心。但是他已經察覺到僅憑撒丁王國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藉助英法的力量趕走奧地利人。 為此,撒丁王國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亞戰爭並支持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一做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義大利人的利益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被忽視了。盡管如此,這場戰爭還是取得了一個有益的結果,奧地利被孤立了,因為它試圖在戰爭中對戰爭雙方搞平衡,以至於戰爭雙方對其都沒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個義大利民族主義者Felice Orsini試圖行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失敗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以幫助。拿破崙三世在年輕的時候曾加入過燒炭黨,他還認為自己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開始堅信自己應該為義大利的命運做些什麼。1858年夏,加富爾與拿破崙會面,雙方同意對奧地利聯合作戰。按照協議撒丁王國在戰後接收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倫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爾馬和摩德納,與此同時,法國將獲得撒丁王國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領地薩伏依和尼斯。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將保持原樣,盡管據傳皇帝的侄子將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為托斯卡納的主人。為了使法國的干涉不被視為侵略行徑,加富爾將煽動倫巴第的革命活動,從而引誘奧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計劃的那樣順利。奧地利人在處理皮埃蒙特人引發的叛亂時表現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總動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敗,從而使得引誘奧地利入侵的計劃破產。沒有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干涉」。失去了法國的支持,加富爾就無法承擔戰爭的風險了。正在這個時候,奧地利發出了解除動員的最後通牒,皮埃蒙特當然加以拒絕,使得奧地利看起來是入侵者,使得法國能夠順利「干涉」。 這場戰爭很快結束。即使奧地利推進至皮埃蒙特,亦無力對抗。在由拿破崙三世帶領的法國軍隊抵達前,奧地利已無法保住阿爾卑斯山的路線。6月4日的馬真塔戰爭中,法國和薩丁尼亞戰勝Gyulai伯爵的奧地利軍隊,奧地利由倫巴底的大部分地區撤軍,拿破崙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6月24日,兩軍之間的第二場戰爭於蘇法利諾爆發。奧地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亦有親自指揮其軍隊,雙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戰技巧,但法國亦再次戰勝。奧地利撤軍至Venetia邊境的要塞。 第三次獨立戰爭 (1866年)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匈帝國與普魯士競爭在德意志諸國的領導或優勢地位.義大利王國抓住這個機會佔領於奧匈帝國手中的威尼西亞和與普魯士結成盟友. 奧地利試圖去說服義大利王國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亞以作為代價以不插手戰事. 然而,於4月8日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兩個政權簽訂一個協議去支持義大利王國取得威尼西亞,在6月20日,義大利王國公開宣布與奧匈帝國發生戰爭. 在義大利一統的背景當中,普奧戰爭被稱為「第三次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催促引導軍隊穿過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亞,同時加里波底率領他那支名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願軍去入侵蒂羅爾.義大利王國陸軍的冒險事業以徹底失敗告終.義大利王國的陸軍在6月24日遭遇奧地利軍隊於庫斯托查之戰中遭受一場決定性的失敗. 7月3日,薩多瓦會戰,奧軍被普軍完全擊敗,普軍進逼維也納.同時,加里波底率領志願軍在蒂羅爾奮戰,連戰獲勝,攻克蒂羅爾南部全境,但國王卻命令志願軍撤退,使得蒂羅爾再次落入奧軍手中。7月20日,義大利的Regia Marina將軍於利薩海戰中遭到慘敗,不但未能攻克利薩島,更損失了一兩艘軍艦,被逼轉攻為守. 義大利命運並未全部如此凄涼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願軍戰勝了奧軍於battle of Bezzecca,攻佔大片特倫蒂諾的土地,並朝特倫托進軍. 期間,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見到他的目標已經在戰爭中結局已經達成了,並與奧地利簽訂了一份停戰協定於7月26日.義大利王國已經被她的盟國所離棄,遂正式於8月12日與奧地利停戰.加里波底於勝利的行軍中被召回,並且發出一份簡短的辭職電報,上只有「Obbedisco」(我服從)一字.

『伍』 奧土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奧土戰爭指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發動的各次戰爭。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開始征服歐洲,進而於1521年佔領貝爾格萊德。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捷匈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站穩了腳跟,就有了進一步向西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則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

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1529年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

但是,土軍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能達成協議。1532年夏,戰事再次發生。查理五世統率的奧軍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

根據這項條約,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但奧地利每年必須向土耳其蘇丹進貢3萬杜卡特,並保證不進攻匈牙利東部受土耳其操縱的揚·查波爾斯基的軍隊。

1540~1547年戰爭是土耳其聯合法國進行的。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動了進攻,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根據1547年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

1551~1562年的奧土戰爭,是為了爭奪特蘭西瓦尼亞。土軍取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1553年攻佔埃格爾。

但是,根據1562年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盡管1566年土軍攻佔奧地利的錫格特瓦爾要塞,但1566~1568年戰爭中土耳其仍一無所獲。

1592~1606年戰爭是由土軍的進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奧匈軍隊在克烈斯特什附近慘遭敗北。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根據1606年的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權利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再向土耳其蘇丹繳納年貢,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

1660~1664年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而爆發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哥特哈德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到蒙特庫科里元帥統率的奧軍迎頭痛擊。

根據1664年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特蘭西瓦尼亞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在1683~1699年戰爭中,土耳其企圖利用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1683年7月,土軍圍困了維也納。

但是,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2萬餘人戰死,丟失300門火炮和全部戰旗。維也納一戰失敗後,奧斯曼帝國被迫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

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了反土耳其「神聖同盟」,1686年起俄國也加入了這一聯盟。1686年,奧軍攻佔布達,1687~1688年期間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和巴納特,攻佔貝爾格萊德。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維丁城附近戰敗。

但是,就在這一年,土耳其扭轉戰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俄國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態勢。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1697年9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統率的奧軍在蒂薩河畔的澤特附近獲得勝利。土軍3萬餘人陣亡,損失了全部火炮和輜重。

根據1699年卡爾洛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神聖同盟」的其他參加國也得到不少土地。

1716~1718年戰爭中,奧地利同威尼斯結盟。1716年10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率領奧軍攻取特梅什瓦爾要塞,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

根據1718年簽訂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奧地利又獲得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波斯尼亞北部等地領土。

1737~1739年戰爭是奧地利根據1726年奧俄共同防禦條約發動的。

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許多地區,但1739年7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慘敗。

同年,奧地利與土耳其單獨媾和,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不僅將1737年所佔領的全部領土,而且將以前佔領的巴納特、塞爾維亞北部等部分領土歸還土耳其。

1788~1790年戰爭也是奧地利發動的。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但於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為土軍所擊潰。俄軍在蘇沃洛夫和波將金統率下一再取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3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法國大革命後國際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根據單獨議和的1791年錫斯托夫和約,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戰爭中奧地利所侵佔的所有省份。

其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上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於在兩國佔領地區內鎮壓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兩國對抗在19世紀初葉軍事實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強了的俄國的共同要求。

整個說來,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陸』 拿破崙進軍義大利的經過是怎樣的

拿破崙進軍義大利指法國同第一次歐洲國家聯盟戰爭期間,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統率的法軍在北義大利對奧地利?撒丁盟軍採取的戰斗行動。加入歐洲國家聯盟的有奧地利、大不列顛、普魯士、俄國、撒丁、兩西西里王國及其他國家。

法軍統帥部計劃於1796年在兩個戰場展開積極的戰斗行動。法軍朱爾旦將軍和莫羅將軍的部隊必須從萊茵河一線對奧軍實施主要突擊。在義大利作戰的波拿巴統率的法軍擔負次要任務——攻佔北義大利,以後進入奧地利同主力會合,以便佔領維也納。然而,決定性的戰斗卻發生在義大利。到1796年4月初,在義大利的法軍主力已部署在熱那亞灣沿岸一帶,同科利將軍率領的撒軍和博利厄元帥率領的奧軍(該部下轄阿爾然托將軍和塞博勝多夫將軍指揮的兩個集團)對峙。扼守從皮埃蒙特通往法國各山口的是克列爾曼將軍指揮的法國阿爾卑斯山方面軍,與之對峙的是奧斯塔公爵指揮的撒軍。博利厄於4月11日開始積極行動,企圖把法軍逐出義大利。翌日,法軍也轉入進攻。法軍主力迅速楔入撒奧盟軍的間隙地,利用盟軍部署分散的弱點,輪番擊破。從而切斷了撒軍與奧軍之間的聯絡。波拿巴與在寬大正面上行動的敵方不同,他自始至終集中優勢兵力對付敵人獨立的集團,以求將其各個擊破。4月12日,法軍在芒泰諾泰附近擊潰奧軍主力,4月22日,在切瓦和芒多維附近打敗撒軍,迫使撒丁於5月5日同法國單獨媾和。奧軍在5月10日洛迪戰役中又遭失敗。法軍5月15日佔領米蘭,6月4日圍困曼圖亞,其一部推進到托斯卡納,並於6月29日佔領了設有英國海軍基地的里窩那。7月底,揭開了曼圖亞爭奪戰的序幕。

奧軍統帥部曾4次企圖打破對曼圖亞要塞的圍困,但奧軍經幾次戰役被徹底擊潰了。這些戰役有:卡斯提良戰役、羅維雷多戰役、巴薩諾戰役、阿科勒戰役以及里伏利戰役。自1796年5月,奧軍由維爾姆澤將軍指揮,同年10月,改由阿爾文齊元帥指揮。1797年2月2日,曼圖亞守軍投降,奧軍被全部趕出北義大利。3月,法軍侵入奧地利,並開始進攻維也納。4月18日簽訂了列奧邊停戰協定。此後,波拿巴又挑起同威尼斯共和國的沖突,並佔領威尼斯。1797年10月17日,締結了有利於法國的坎波?佛米奧和約。

拿破崙的義大利進軍是在保衛共和國的口號下開始的,但後來變成了侵略戰爭。在這次進軍中,拿破崙的戰略是根據法國資產階級的政治目的而制定的,旨在破壞撒奧聯盟,推翻奧地利在北義大利的統治,由自己取而代之。法國資產階級力圖奪取可作為糧食和資金來源的義大利,開辟通往巴爾乾和近東的方便道路。拿破崙在進軍過程中,在義大利領土上建立了許多個共和國,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但是法軍粗暴地侵犯了義大利人民的主權,劫掠被征服地區的財物,殘暴地壓制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拿破崙的義大利進軍,充分顯示了集中使用兵力於戰區較之把兵力用於警戒線占明顯的優勢。

法軍的勝利主要是由於拿破崙的指揮藝術和運用了新的戰術。拿破崙一貫運用並發展了革命軍隊的戰術——縱隊和散開隊形相結合,堅決摒棄奧軍統帥部盲目遵循的警戒線戰略,力求首先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雖然敵人占總的優勢,但是拿破崙巧妙而迅速地調動部隊。運用集中突擊的打法將敵各個擊破。拿破崙在其統帥生涯中,善於依靠革命軍隊涌現出的有才能的將領,如貝爾蒂埃、茹別爾、馬塞納等人。

『柒』 什麼是俄奧法戰爭其過程是怎樣的

俄奧法戰爭指拿破崙戰爭期間,發生於1805年第3次歐洲國家同盟同法國之間的戰爭。

同盟國的目的是企圖將法軍從被其侵佔的地區逐出,恢復法國的君主制度。為進行戰爭,同盟國建立了一支近50萬人的聯軍。奧俄兩國軍隊在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軍事行動計劃是奧地利戈夫克里格斯拉特根據奧地利的利益制定的。北義大利戰區為主要戰區。按照戰爭計劃,庫圖佐夫將軍率領的5萬俄軍應與馬克元帥統率的奧地利多瑙河集團軍會合,而後一同從巴伐利亞出發渡過萊茵河進入法國;奧地利查理大公統率的義大利集團軍佔領北義大利後進入法國南部;奧地利約翰大公統率的蒂羅爾集團軍集結在蒂羅爾境內,以保障諸集團軍之間的聯系。

計劃中還規定,俄、英、瑞聯軍在波美拉尼亞登陸,以便佔領漢諾威和消滅在荷蘭的法軍;而俄、英、西西里聯軍在南義大利登陸,以佔領這一地區。此外,為加強庫圖佐夫部隊,布克斯蓋弗登將軍統率的所謂沃林集團軍准備進軍奧地利;貝尼格森將軍統率的北方集團軍在格羅德諾地區展開。

奧地利的這一戰爭計劃犯有嚴重錯誤,這在很大程度上註定了同盟國將在戰爭中失敗。同盟國企圖同時完成數個重大任務,必然導致兵力分散,也超出了同盟國本身的能力。

庫圖佐夫也曾提出過一個行動計劃。他建議在俄奧兵力全部會合前不採取軍事行動,不把兵力分散。但亞歷山大一世沒有採納庫圖佐夫的建議,命令其執行奧地利制定的計劃。

與同盟國雄心勃勃的計劃相反,戰爭的主要事件發生在巴伐利亞和奧地利,且軍事行動的主動權掌握在拿破崙手中。1805年8月25日,庫圖佐夫部隊離開拉德濟維洛夫開往奧地利。奧軍統率部在英國的壓力下,未等與庫圖佐夫部隊會合就於9月8日將多瑙河集團軍調往巴伐利亞。拿破崙得知這一消息後,決定將主力從布倫兵營調往萊茵河,並在馬克部隊與俄軍會合之前,將其擊潰。馬爾蒙將軍統率的一個軍和貝爾納多特元帥統率的一個軍也分別從荷蘭和漢諾威以獨立縱隊向萊茵河開進。馬塞納元帥統率的軍隊在北義大利行動。拿破崙對主力實施神速而巧妙的機動後,在烏耳姆城郊將馬克軍隊包圍,並迫其於10月20日投降。因強行軍而疲憊不堪的庫圖佐夫部隊於10月11日在布勞瑙集結,孤軍同拿破崙主力作戰。

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下,庫圖佐夫決定率部撤退,與布克斯蓋弗登部隊和奧軍會合。拿破崙極力阻止這一行動,企圖將俄軍逼向多瑙河,而後消滅之。但庫圖佐夫部隊在巴格拉季昂將軍的後衛部隊掩護下,從敵包圍突擊中,巧妙地沿多瑙河右岸撤走。巴格拉季昂將軍的後衛部隊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嗣後,拿破崙企圖在聖珀耳頓附近包圍俄軍,他將莫蒂埃元帥統率的一個軍調往多瑙河左岸,以期佔領克雷姆斯附近的各渡口,切斷俄軍的退路。庫圖佐夫識破了敵人的企圖,搶在法軍到來之前率部渡過多瑙河,並於11月11日在克雷姆斯戰役中擊敗莫蒂埃部隊。11月13日,法軍佔領了維也納並渡過了多瑙河,企圖再次阻擋俄軍前進。巴格拉季昂部隊機智勇敢地迎頭痛擊法軍,使敵人這一企圖未能實現。11月中旬,庫圖佐夫將軍率領的俄軍在奧里纓茨地區與布克斯蓋弗登部隊會合。但是,由於亞歷山大一世對部隊指揮的干涉,以及同盟國在計劃和組織作戰行動中犯了嚴重錯誤,結果使俄奧聯軍於12月2日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遭到失敗。奧地利退出戰爭並同法國簽訂了普勒斯堡和約,俄軍撤回本國。同盟國在其他陸戰中也沒有取得勝利。但英國人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擊敗了法西聯合艦隊。

在俄奧法戰爭中,反法同盟各國由於利益不同和在軍事上犯了錯誤,因而未能發揮出其武裝力量在數量上的優勢。這次戰爭顯示出資產階級法國軍事組織的優勢和拿破崙軍事學術的長處。拿破崙善於機動部隊,在決定性方向上形成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將敵人各個殲滅。與此同時,在俄奧法戰爭中,俄軍也再次顯示了其高度的精神戰斗素質和庫圖佐夫的統帥才能。

『捌』 里沃利戰役的戰爭過程

對於義大利戰場上的一再失利,奧地利宮廷當然是不能容忍的。曼圖亞的特殊地位和固守其中的二萬五千多奧軍官兵,促使奧國王室再一次向義大利派兵遣將。御前軍事會議多次研究,認為必須作出特殊的努力。於是,他們決定調遣兩個新的軍團,集中大約六萬人的兵力,並委派作戰經驗豐富的阿爾文齊元帥擔任統帥,再次前去解救曼圖亞要塞,接應維爾姆澤元帥。 然而,在年輕的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面前,疆場老將阿爾文齊的將才,也不見得就比博略元帥和維爾姆澤元帥更加高明。一七九六年十一月,經過激烈的阿爾科菜戰役,拿破崙又一次以少擊眾,僅用二萬眾人的兵力進行機動作戰,打敗了阿爾文齊指揮參戰的四萬餘人,粉碎了奧軍為解救曼圖亞要塞而發動的第三次進攻。
阿爾科萊戰役的失利,仍然沒有打消奧地利人放棄北義大利的念頭。鑒於曼圖亞的形勢極端惡比,奧皇下達詔書,命令軍方准備進行新的戰役。為此,奧軍統帥部決定,一面繼續從菜茵河地區抽調兵力,一面在國內廣泛動員志願兵營參與作戰。為了鼓舞士氣,奧國皇後還親自給維也納的四個志願兵營綉制了軍旗。哈布斯堡王朝設想,一定要在曼圖亞要塞未被法軍攻陷之前,重新奪回對北義大利的控制權。
一七九七年一月初,奧軍終於又集中了將近十萬人的兵力,其中包括:六十四個步兵營和三十個騎兵連,分別編成八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和若干個輕騎兵旅。此外,在蒂羅爾地區,還動員了大批的志願兵部隊。有了這些兵力,阿爾文齊元帥決心再試身手,於一月上旬揮師南下,又一次試圖去為曼圖亞解圍。 為了盡快發動進攻,奧軍統帥部在維也納制定了作戰計劃。根據這個計劃,奧軍將在里沃利山區和巴圖亞平原同時發起進攻。為了實現這一企圖,計劃在上述兩個方向分別展開三個強大集團,主要進攻方向指向加爾達湖與阿迪傑河之間的里沃利山區。奧軍的具體計劃是:由總指揮阿爾文齊親自率領一支近三萬人的大軍,在里沃利方向展開,其任務是首先奪取里沃利高地,爾後向曼圖亞方向推進;由巴亞利奇將軍率領一支六千人的部隊,首先攻佔維羅納,爾後向曼圖亞靠攏;由普羅維拉將軍率領一支九千人的部隊,在洛尼亞戈搶渡阿迪傑河,從東南方向迂迴曼圖亞要塞。奧軍分出這兩支部隊,其目的是要分散法軍對里沃利方向的注意力,從而將法軍的主力牽制在阿迪傑河中下游地區。另外還規定,如果這一計劃遭到失敗,曼圖亞的守軍必要時可以放棄要塞,全部撤退到裴拉拉一帶,或者撤退到教皇領地,在那裡與教皇的軍隊會合在一起,從南面牽制和威脅法國人。
為了迷惑對方,造成法軍判斷上的錯誤,奧軍統帥部決定,分別從三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
一月十二日拂曉,奧軍中路集團首先向維羅納方向發起進攻。經過激戰,佔領了位於維羅納與聖韋托雷之間的卡爾迭羅,緊接著,奧軍繼續向維羅納東面的聖米凱來進攻。但由於兵力不足,奧軍未能擋住法軍馬塞納部隊的反擊,被迫退回到卡爾迭羅。這一天,奧軍在維羅納方向的進攻,雖然起到了牽制和迷惑法國人的作用,但整個說來,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同一天,在阿迪傑河下游展開了另一場激戰。奧軍普羅維拉帥的先頭部隊,在霍亨措列親王的率領下,向阿迪傑河下游的洛尼亞戈方向發起猛攻,經過激烈的爭奪,擊敗奧熱羅的前衛部隊,攻佔了貝維拉誇。奧軍得手後,迅速向洛尼亞戈方向進行追擊,並於當天攻佔了阿迪傑河下游的重要渡口洛尼亞戈,將法軍前衛部隊趕過了阿迪傑河。在這個方向上,盡管奧軍展開的兵力十分有限,但卻給法軍戰線的右翼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不過,決定性的戰斗還是在加爾達湖以東的里沃利附近展開的。里沃利高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陣地,位於巴爾多山的南面。它的西面和北面有一條大約兩千公尺寬的低窪河谷,將它與巴爾多山截然分開。高地的東面環繞著水流湍急的阿迪傑河,在里沃利與群山峻嶺之間,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障礙。
一月十二日,阿爾文齊率領奧軍主力向里沃利方向實施了主要突擊。他將部隊分為六路縱隊:第一路由盧津良上校指揮,兵力約五千人,沿巴爾多山西側斜坡前進,目的是從西面迂迴里沃利高地,並進而切斷法軍菇貝爾師的退路;第二路和第三路分別由利普塔伊將軍和克勃列斯將軍指揮,兵力共九千人,首先從阿維奧和布倫提諾登山,奪占科朗納,爾後分別向里沃利高地發展進攻;第四路由奧奇卡伊將軍指揮,兵力約四千人,充當預備隊,跟隨在維二、三路縱隊之後,沿曼寧山向南推進;第五路由克瓦日達諾維奇將軍指揮,兵力約八千人,其任務是從多爾切橋放過阿迪傑河,然後沿阿迪傑河西岸向曼寧山麓前進,經奧斯特里山道,從右翼進攻里沃利;第六路由武卡索維奇將軍指揮,兵力約三千人,沿阿迪傑河東岸向南開進,而後待在威尼斯基耶擇村,以便用重炮從側後封鎖里沃利高地。阿爾文齊對里沃利方向的法軍是估計不足的。在他看來,奧軍在由科朗納到里沃利這個地區是毋須乎作戰的,然而,正是在這個方向上,奧地利人遭到了法軍強有力的抵抗,戰斗的第一天,奧軍在里沃利方向多次發起進攻,均被法國人擊敗。 對於法軍來說,第一天的形勢無疑是有利的,在這一天的戰斗中,法軍同時打退了奧軍對里沃利和維羅納兩個方向的進攻。不過,這一天,拿破崙並沒有弄清敵人的主攻方向和真實企圖。是沿阿迪傑河順流而下,向下游機動兵力;還是沿阿迪傑河逆流而上,向上游機動兵力,拿破崙無法做出最後的決定。
十三日,里沃利方向的局勢開始急轉直下。上午十時,奧軍在里沃利方向再次發起進攻,幾個小時以後,盧津良本領他的縱隊便接近了法軍茹貝爾師的左翼,並企圖切斷里沃利與佩斯基耶拉之間的聯系。與此同時,克瓦日達諾維奇率領的縱隊在多爾切附近渡過了阿迪傑河,朝曼寧山麓前進,企圖包圍茹貝爾將軍的右翼,並進而奪占里沃利高地。這一天,茹貝爾師寡不被眾,不得不放棄科朗納一帶的陣地,向里沃利高地撤退。整個形勢變得對法軍非常不利。
直到達個時候,阿爾文齊將軍的計劃才完全暴露出來了。顯然,奧軍的主要進攻矛頭,毫無疑問是指向里沃利山區。里沃利方向的戰斗將是決定性的戰斗,它的得失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戰役的成敗。
在拿破崙看來,戰各個最令人頭疼的事,莫過於情況不明。兩天來,他一直沒有弄清奧軍的真實企圖,因而焦慮不安,無所適從。十三日夜間,接到茹貝爾的報告,他終於明白了,奧軍的主力不是指向維羅納要塞,也不是指向洛尼亞戈方向,而是指向里沃利山區,於是,他立即命令馬塞納率領七個步兵營和一個騎兵團從維羅納出發,以最快的速度連夜行軍,趕往裡沃利山區。同時,命令雷伊率領部隊由代森察諾向卡斯泰爾努瓦方向移動,跟在馬塞納部後面前進。為了出敵不意,還特地命令繆拉將軍率領一支輕裝部隊,從薩洛附近上船橫渡加爾達湖,繞到奧軍的背後,切斷他們的退路。
拿破崙的反應是十分迅速的。根據他的計劃,法軍將暫時置其它方向於不顧,集中兵力,首先粉碎奧軍在里沃利方向上的進攻。里沃利方向的戰斗得手以後,法軍便可以揮師南下,迅速向其它方向轉用兵力,從而使法軍在總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各個擊破奧軍來自各個方向的進攻。
由於兵力上擁有絕對優勢,阿爾文齊雖然遭受過一次失敗,仍舊不免剛愎自用,並沒有把法國人放在眼裡。在他看來,拿破崙用於防守里沃利方向的兵力,充其量也不過九千人左右。這支兵力同奧軍相比,處於明顯的劣勢,奧軍有充分的把握奪占里沃利,以及加爾達湖與阿迪傑河之間的整個地區。事實證明,阿爾文齊的這種想法完全是一廂情願。這種想法與其說是出於某種自信,倒不如說是根據一種十分荒謬的假定。阿爾文齊認為,法軍馬塞納部隊已經被巴亞利奇的中路集團牽制在維羅納附近,拿破崙將無法向里沃利方向增派一兵一卒。奧地利人的這種思維方法是十分幼稚的。幾個月前,維爾姆澤在這同一條路線發動進攻時就曾經錯誤地作出假定,認為法軍將停留在曼圖亞要塞周圍,不會移動,結果使奧軍遭到慘敗。阿爾文齊並沒有從他的前任的失敗中接受足夠的教訓,他仍然奢望法軍會象山嶺一樣靜止不動。難怪拿破崙後來在評價這次戰役時,曾用譏諷的口吻嘲笑說:阿爾文齊元帥忘了一句最古老的諺語:「山與山無法相會,人與人總會相逢。」 一月十四日,里沃利戰役最激烈、最重要的一幕終於拉開了。凌晨兩點鍾,拿破崙在幾名隨從的陪同下趕到了里沃利高地。他當即命令茹貝爾將軍立刻轉入進攻。拿破崙的計劃是:趁天亮之前迅速奪回位於曼寧山南麓的聖馬爾克小教堂,力求在馬塞納援軍到達之前阻止奧軍向里沃利高地接近。四時,戰鬥打響了,維阿列將軍率領一支部隊,趁奧軍不備,突然襲擊了聖馬爾克小教堂。由於法軍動作迅速,奧國人猝不及防,被迫放棄了這個小教黨。此後,法軍繼續壓迫奧軍後退,使奧奇卡伊的縱隊於天亮以前退到了曼寧山腰部。
清晨,法軍由於兵力不足而開始減弱了攻勢,相反,奧軍則不新調來新銳兵力,並不斷向法軍發起反擊。上午九時,形勢變得嚴重了。茹貝爾師開始支撐不住。一支前進的步兵已被奧軍從兩翼緊緊包圍。法軍的攻勢眼看就要徹底崩潰。然而,正在這個時候,法軍從維羅納方向開來的援軍趕到了。
上午十時,馬塞納的部隊首先從正面轉入進攻,在拿破崙的親自率領下,僅僅用了半個小時,使將奧軍克勃列斯縱隊打得狼狽逃竄。緊接著,又同利普塔伊的縱隊展開了一場激戰,結果,奧軍被重新逐回到巴爾多山南麓。馬塞納的這次進攻使法軍的形勢有所改善,奧軍克勃列斯縱隊和利普塔伊縱隊被迫暫時停止了進攻。
幾乎在同一時間,法軍茹貝爾師與奧軍克瓦日達諾維奇縱隊在聖馬爾克小教堂附近展開了另一場激戰。大約十點半鍾左右,克瓦日達諾維奇縱隊趁法軍忙於追擊奧奇卡伊縱隊之機,再次向聖馬爾克小教堂發起攻擊。由於道路崎嘔,奧軍行進遲緩,它的先頭部隊還沒有接近聖馬爾克小教黨,便被法國人察覺。拿破崙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茄貝爾抽出三個營向小教堂方向急進,結果,法軍搶先一步,佔領了教堂附近的有利地形,接著進行了一次閃電般的打擊,把奧軍先頭部隊從高地趕了下去。這時,法軍配置在里沃利高地上的十五門火炮開始用霰彈向敵人猛烈射擊,幾千名企圖由狹谷爬上高地的奧軍士兵,頓時被打得潰不成軍。接著,拿破崙又使用騎兵部隊展開攻擊,居高臨下地象洪水一樣猛撲下去。奧軍招架不住,丟下了大量屍體,向深谷中狼狽潰退,這時,法軍的炮彈又擊中了一輛逃跑的彈葯車,沖天的氣狡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使得逃跑中的奧軍更加失魂落魄。這樣,在短短的時間里,奧軍從正面和右翼對里沃利的進攻都被徹底粉碎了。法窄僅僅付出很小的代價,便乾脆利索地贏得了這場決定性的戰斗。
在奧軍進攻里沃利的計劃中,包圍法軍陣地的左翼佔有重要地位。然而,由於奧軍對法軍正面和右翼的進攻接連遭到失敗,這一行動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不僅如此,這一失敗還使得奧軍右翼的處境更加困難,若不停止前進,其右翼肯定會陷入無法挽回的危險境地。也許由於情報不靈,或者因為聯系中斷,奧軍的右盟對中路和左翼的失敗一無所知。為了迅速切斷里沃利高地與佩斯基耶拉要塞的聯系,奧軍右翼縱隊在盧律良上校的率領下,按照原定作戰計劃,一直在向里沃利高地的左側進行迂迴。盧津良錯誤地認為:駐守里沃利高地的法軍已經被徹底包圍,奧軍只要再發動一次進攻,整個茹貝爾師就會一敗塗地。這位上校的結論顯然是沒有根據的,與其說是出於愚蠢,倒不如說是出於對情況的一無所知。盧津良縱隊爬上里沃利南面的比波羅高地以後,上校才恍然大悟,發現自己孤軍深入。但到達時,退卻已經晚了,他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地步。這個縱隊的失敗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在開始的一刻鍾里,法軍首先集中了十五門火炮向奧軍猛烈射擊。與此間時,由奧爾察方向開來約法軍增援部隊向其背後發起猛攻。奧軍腹背受敵,不得不丟下武器,各自奔命。盧津良一看大勢不好,急忙率領殘部向加爾達湖方向退卻。退卻中,奧軍的主力幾乎損失殆盡。最後,只有盧津良上校和少數奧軍倖免於難,逃到了加爾達湖對岸。至此,奧軍在里沃利方向的進攻就徹底失敗了。
爭奪里沃利高地的戰斗基本結束了。出於奧軍部署上的明顯缺陷和法軍馬塞納師的及時增援,拿破崙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奇跡般地贏得了勝利。在十四日的戰斗中,奧軍傷亡慘重,一共損失七千餘人,並且丟掉了幾乎所有的火炮。相反,法軍戰果輝煌,士氣大振,開始在里沃利方向轉入大規模的反攻。 然而正當拿破崙准備對奧軍右翼集團展開大規模反擊的時候,一場新的危機又發生了。原來,十四日下午,趁法軍主力集中在里沃利地區而無暇顧及南線之機,普羅維拉率領奧軍左翼集團在洛尼亞戈上游不遠的安則雅里附近渡過了阿迪傑河。奧軍渡河以後,首先擊潰了法軍奧熱羅師的左翼,然後迅速向曼圖亞要塞挺進。天黑以前,普羅維拉率領的部隊接連攻佔了洛尼亞戈與曼圖亞之間的切爾科、桑圭諾托和通迪諾加拉。
奧軍這一行動給法軍帶來的威脅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下一步進攻一旦得手,則法軍對曼圖亞要塞長達幾個月的圍攻就會前功盡棄。得悉這一情況以後,拿破崙當即決定:留茹貝爾師、雷伊師和馬塞納師的一部繼續追擊阿爾文齊的殘部,其餘兵力迅速南下,連夜趕往曼圖亞地區,力求在普羅維拉的部隊與曼圖亞要塞守敵會合之前,迅速粉碎奧軍的左翼集團。
普羅維拉於十五日中午抵近了曼圖亞東西的聖若爾日城堡,並立即派出部隊去襲擊該城。在這里,奧軍遭到了南下法軍先頭部隊的頑強抵抗。起初,法軍守城部隊不相信奧軍竟會如此之快地抵近城堡,差一點就把奧軍部隊當成奧熱羅的先頭部隊。所幸的是,有兩名法國士兵當時在離城幾百步遠的地方砍柴,他們發現了奧軍的騎兵,並及時發出了警報。由於這一偶然的巧遇,奧軍的突然襲擊沒有能夠奏效。奧軍奇襲未成,隨即對法軍展開強攻。數十門火炮一齊轟擊聖若爾日城堡。面對優勢的敵人,法軍進行了頑強抵抗。直到第二天早晨,奧軍始終未能向曼圖亞要塞繼續前進一步。這一天,奧軍在聖若爾日城下丟棄了大量屍體。相反,法軍傷亡不大,並為援軍的到來贏得了十分寶貴的時間。
奧軍在十五日的失敗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當時充任曼圖亞守軍司令的,正是維爾姆澤元帥。如果他在法軍援兵到來之前帶領守軍主動出擊,那麼,聖若爾日一戰的結局,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不幸的是,維爾姆澤錯誤地認為,法軍的增援部隊不會很快趕到,因此,他執意將進攻的時間推遲到十六日早上。這樣一來,曼圖亞守軍就失去了與普羅維拉部隊會合的良好機會。事實證明,曼圖亞要塞的最後失守,奧軍的最後失敗,同維爾姆澤的反應遲鈍和動作緩慢是有一定關系的。 十六日凌晨,拿破崙率領的四團援兵趕到了。這支援兵晝夜兼行,馬不停蹄,在長達五十多公里的急行軍中,僅僅休息了幾個小時。法軍到達以後,拿破崙立即下令搶佔法沃里塔與聖若爾日之間的有利地形,准備進攻普羅維拉的部隊。同時,命令塞律里埃的部隊堅守法沃里塔,阻止曼圖亞要塞的守敵向聖若爾日方向靠攏。
拂曉,法奧兩軍的一場大戰同時在兩個方向開始。早晨六時,曼圖亞守軍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計劃,首先向東北方向出擊,剛剛接近法沃里塔,便遭到了法軍強有力的抵抗。由於擺脫了兩面受敵的局面,塞律里埃的部隊驟然士氣大振,頻頻向曼圖亞守軍發起反擊。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奧軍終於支持不住,狼狽退回曼圖亞要塞。直到達時,維爾姆澤才意識到,拿破崙的援兵已經從北面趕到,突圍毫無希望。因此,直到戰斗結束,維爾姆澤再也沒有採取任何積極的戰斗行動。
進攻普羅維拉的戰斗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開始的。在這次戰斗中,維克托指揮的那支部隊博得了「無畏軍」稱號。勇敢的士兵用刺刀猛撲奧軍的陣線,擊潰了所有企圖抵抗他們的敵人。在法軍的凌厲攻勢下,奧軍的隊形開始出現混亂。這時,尾追普羅維拉的奧熱羅師也開始向奧軍背後逼近。奧軍腹背受敵,走投無路,不得不停止抵抗。下午二時,普羅維拉將軍率領的這支奧軍,終於向拿破崙繳械投降。
法沃里塔之戰稱得上是一次十分漂亮的速決戰,同時它又是一次非常山地的殲滅戰。在這次會戰中,法軍不僅繳獲了許多軍旗、火炮和大量的輜重車輛,而且俘虜了奧軍大約六千人。這次會戰使奧軍企圖解救曼圖亞要塞的最後一線希望完全破滅了。在這以後,奧軍不得不在全線轉入退卻。
法軍在里沃利方間的反攻幾乎是在沒有遭到抵抗的情況下進行的。在這個方向上,奧軍的退卻組織得非常糟糕。反攻中,法軍乘里沃利會戰的餘威,揮師北進,直趨布蘭塔峽谷,從而使六千名敵軍被切斷退路,成了法國人的俘虜。繆拉將軍率領的兩營輕裝步兵,也乘船渡過加爾達湖包圍了科朗納,混亂中,阿爾文齊將軍也差點被法國人所俘獲。在茹貝爾師發動反攻之後,法軍在其它方向也相繼轉入反攻,不久,法軍便將自己的戰線勝利地推進到羅韋雷托至巴薩諾一線。隨後,法軍又攻佔了阿迪傑河上游的特蘭托,並且佔領了義大利最北部的蒂羅爾平原。這樣,法軍不僅徹底擊敗了阿爾文齊的部隊,而又終於打開了通往維也納的道路。
里沃利戰役的結局和曼圖亞要塞的前途無疑是聯系在一起的。奧軍在里沃利的失敗,使維爾姆澤感到繼續抵抗已經毫無意義。二月二日,曼圖亞守軍兩萬餘人在彈盡糧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宣布向拿破崙正式投降。至此,長達九個月之久的曼圖亞爭奪戰宣告結束。
曼圖亞要塞的受降儀式是非常隆重的。整個儀式由塞律里埃將軍主持。具有大將風度的拿破崙不僅有意識地迴避了接受聲名顯赫的元帥、奧地利駐義大利軍隊的最高統帥放下寶劍,率領全體僚屬投降這樣值得自豪的勝利場面,而且還十分慷慨地允許維爾姆澤元帥帶領五百名步兵、二百名騎兵和一個象徵性的野炮連在假釋宣誓之下,攜帶武器返回奧地利。拿破崙的寬大舉動,使得這位久歷戎行的奧軍統帥深為感動,同時,拿破崙的這種淡泊態度也受到了整個歐洲的贊許和注意。
里沃利戰役的失敗和曼圖亞要塞的陷落,使得奧地利人大傷元氣。在此之後,奧軍一蹶不振,充滿了失敗情緒。鑒於這種形勢,拿破崙決定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迅速揮師北進,力求在敵人的援軍從萊茵河地區回師本土之前,一舉打入奧地利的腹地。
一七九七年三月十日,在拿破崙的指揮下,法軍直接對奧地利發動強大攻勢,在隨後的一個月時間里,法軍以驚人的速度佔領了奧地利西部的蓋茨、伊斯的利亞、卡爾尼奧耳和卡林西亞四個省,將戰線向北推進了六百公里,直逼維也納城下。四月七日,在法軍逼近的情況下,奧地利皇帝派出代表,到猶登堡向拿破崙請求停戰。這樣,歷時一年之久的義大利戰各終於以法軍的勝利和奧軍的失敗正式宣告結束。

『玖』 奧地利,義大利有什麼關系

自從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富庶而分裂的義大利半島成了德意志各諸侯的刀俎上的魚肉。從962年到1500年義大利北部(從都靈和米蘭一直到威尼斯和的里雅斯特的廣大最富庶的地區)從法理上都屬於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後來帝國解體,法國奪取了義大利北部的西部,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世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1437年直到1806年戰敗後被拿破崙逼著取消該稱號)乾脆將義大利北部東部並入奧地利和後來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戰敗解體,最後被奧地利統治的義大利東北部才被割給義大利王國,義大利到1919年才算最後徹底完成統一。

『拾』 里沃利戰役的背景是怎樣的

曼圖亞要塞的陷落,對於奧地利來說,可以說是一場災難。它使整個北義大利的戰略形勢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量圖亞之戰的結果,使奧地利人在北義大利失去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要塞和戰略基地,同時也使法國人消除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心腹之患。里沃利戰役在整個曼圖亞爭奪戰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曼圖亞要塞的命運。里沃利戰役的勝利使奧地利人企圖解救曼圖亞的最後一次努力徹底遭到失敗,這樣就使得曼圖亞要塞的陷落成為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里沃利戰役是拿破崙以少勝多的又一個成功的範例,它再一次顯示了拿破崙嫻熟的指揮藝術和傑出的組織才能。在這次戰役中,拿破崙面對來自幾個方向的進攻,不是平分兵力、消極抵禦,而是將自己的主力迅速集中到最關鍵的方向和最危險的地區。從而使法東雖然在整個兵力對比上處於劣勢,但在決定性的戰斗中,卻每每處於相對優勢和主動地位。事實證明:敢於集中、善於機動、決於進攻、巧於調度,正是拿破崙在里沃利戰役中以少勝多的最重要的密訣。法軍在北義大利的勝利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它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這個勝利使歐洲的第一次反法聯盟宣告瓦解,同時也給拿破崙帶來了特殊的榮譽。正象蘇聯歷史學家塔爾列在《拿破崙傳》一書中歷寫的那樣「幾支奧軍精銳部隊被消滅,最有才乾的將軍遭到慘敗,義大利北部完全陷落,奧國首都遭到直接威脅,——這就是一七九六年三月末拿破崙第一次任法軍總司令以來一年間戰爭的總結。他的名字已經威震全歐洲。

閱讀全文

與奧地利怎麼收復北義大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推拿流派有哪些 瀏覽:697
中國越南的戰爭有哪些 瀏覽:917
越南中文工資多少 瀏覽:282
英國月租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114
義大利語grigio是什麼顏色 瀏覽:389
印度酸梅湯怎麼做 瀏覽:334
中國都有哪些葡萄品種 瀏覽:22
越南紅酸枝正尺多少錢一副 瀏覽:671
伊朗目前的策略是什麼 瀏覽:464
越南語解封怎麼說 瀏覽:411
英國紅茶配什麼搭配最好 瀏覽:939
英國每天生活都吃什麼 瀏覽:440
用越南服怎麼登錄真實視頻 瀏覽:159
越南人來中國要辦什麼證 瀏覽:466
紅的印尼哪裡有賣 瀏覽:148
印度尼西亞的物品是多少印尼 瀏覽:289
中國交通頻道怎麼直播 瀏覽:479
法國和義大利哪個城市化水平高 瀏覽:205
越南媳婦怎麼申請華僑 瀏覽:479
北京八中國際怎麼樣 瀏覽:559